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1:52

故通号之为无色界。 〔按〕
此三界之极顶也。非想非非想天。寿至八万
 四千大劫。然皆不了妙觉明心。故天福一尽。复入轮回。以佛眼观之。总为未
出世之凡夫也。道家所谓三界。乃上中下界也。与此不同。问。天者至尊无对
之名。总谓之天。可矣。安得有种种名色。答。人亦号万物之灵。岂得总谓之
人。竟无贤愚贵贱乎。经云。具五戒者生人中。修十善者生天上。然五戒十善。
各有浅深大小之别。故在人道者。其福不齐。在天道者。其福亦不齐也。
 问。二十八天。何天为凡。何天为圣。答。二天唯凡夫住。五天唯圣人住。
其余二十一天。则凡圣同居矣。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禅大梵天王。二是四禅中无
想天人。何以故。盖以大梵天王。不知六道众生。皆因自己业力轮转。但自恃高
贵。谓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物。遂起邪见。又无想天中。唯是外道修无想定。以
生其中。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谓涅盘。受报毕已。必起邪见。来生地狱。五唯
圣住者。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唯是阿那含三果圣人所住也。
自余二十一天。凡圣同居者。例此可悉。
于是训于人曰
〔发明〕于是二字。若承未尝虐民句来。则训有止恶之意。为下诸恶莫作张本。
若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训有劝善之意。为下众善奉行张本。◎帝君所以谆谆垂
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
。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
。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
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
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
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
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
 人说
人种从光音天来 起世因本经云。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
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 
〔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
 人类。
人禀四大而生 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人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
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按〕就五行论。
 则多金木而少风。然地可该金木。而少风。则不能运动矣。纵以五脏配五行。
而五脏外之躯壳。似反少着落。故五行之说。不如四大之颠扑不破。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人类则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罗
地狱鬼畜也。人道则居其次焉。 〔按〕人非必定胎
 生。偶因业缘而胎生。亦非必定为人。偶因业缘而为人耳。所谓李四张三。堕
地权时名姓。天宫地府。浮生瞬息家乡也。
人有十时 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
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
时。 〔按〕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后言。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
还似地形。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
 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而脑后削。推而论
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
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而识存乎其中矣。 〔按〕
 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则为六情。为六入。为六受。为六爱。为六贼。若菩
萨得之。则为六神通矣。不可悟天人以水为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法华经云。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
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
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按〕但知身为母之所
生。而不
 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业缘生者。
庸众是也。余最不喜天生圣人之说。如天果能生圣人。则当常生圣人。既已生尧
舜。何为复生桀纣。若不能禁桀纣之不生。则亦不能保尧舜之必出。尚谓天地能
生人乎。纳妾者。多方求子而无子。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则生育亦不独父
母之故矣。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经云。增劫之时。从人寿十岁后。每过百年。各增一岁。
如是增之又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止。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
至于十岁而极。十岁以还。又复增益。犹之日永日短。循环无已也。 〔按〕释
迦如来。人寿百岁时出。故成康之世。
 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余年。又当
增十余岁。故禹寿一百有六。舜寿一百有十。尧寿一百十七。帝喾在位七十年。
寿可知矣。颛顼在位七十有八。视帝喾复增矣。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视颛顼复增
矣。黄帝在位百年。视少昊复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视黄帝复增矣。伏羲前
有因提纪。循蜚纪。?命等纪。至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
四万五千六百年。至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故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垂于史
册者。彰灼可考。后儒见几万岁之说。以为荒唐。尽行删去。亦陋矣。当日作史
者。垂此必非无本。孔子生衰周。犹及见史氏之阙文。岂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
无稽之语于正史耶。噫。目不见熊。而谓之三足?。非物之怪。乃学识未充也。
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阅三千年。又当减三十岁。故目今年高者。类以七旬为上下
。博览群书。方知佛语有验。韩昌黎佛骨表。谓上古无佛而寿。后世有佛而夭。
岂识正值减劫之际乎。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而婚嫁。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2:50

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
。今则年未成童。便思少艾。总角稚子。口出秽语矣。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
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
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其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至疾疫
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手。或三?手。所可资食。稊稗为上。人发
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 〔按〕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

 麤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
。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有
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蹋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
。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
万岁故也。又尝读孔履记。孔子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子之足。非
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
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
之而小乎。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
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
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
昌。佛法渐雕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
 出之内典。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
未尝纯用白金也。至于汉后。乃间用白金。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
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之以铜也
。非七宝隐没之验何。周时田百亩。止当今时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所入。上
农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终岁之粮。约今时七十余石。九人
当有六百几十石。是每亩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时所见闻。吾乡尚见每亩收脱粟
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数矣。非五谷歉
收之验何。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
昔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古者王公之贵。下
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则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
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
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
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高宗
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宋真宗朝。
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
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
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雕废之验何。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
。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
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
。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即此数者。余可
例推。
人死有六验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
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
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
 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
。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详载。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发明〕于公六句。乃帝君偶举四则因果。为欲广福田二语张本。济人救蚁。是
顺种福田。治狱埋蛇。是逆种福田。◎治狱。恶事也。而反兴驷马之门。何哉。
盖于公之官守。是治狱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狱之心地也。驷马之门。亦
兴于心地耳。◎人命关天。狱词最重。略失检点。悔之无及。吾辈不幸而职司其
事。便当刻刻小心。临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视我。罪人之父母妻子。
呼号而望我。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误听左右。不可偪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不
可恃聪明而凭臆断。不可徇嘱托而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据下吏之
文。不可因他端而迁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苟非罪当情真。不可动加鞭打。苟
非人命大盗。不可轻系囹圄。严反坐之条。以惩诬告。杜株连之累。以安善良。
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今日守候。而复来朝。讼师随访随拏。勿令构斗两家。而复
渔利。发其议和。所以释其罪。假以颜色。所以尽其词。清廉。美名也。当济之
以宽厚。静镇。大度也。当辅之以精勤。效蒲鞭之德政。则竹板务取其轻。而毛
节必削。牢狱之堪怜。则禁子务惩其恶。而饮食宜时。宁于必死之中求其生。
勿于可生之处任其死。其老于我者。常作伯叔想。等于我者。常作兄弟想。幼于
我者。常作子侄想。上思何以资祖考。下念何以荫儿孙。虽藉此以度世可也。岂
特兴驷马之门乎。
慎刑图

征事
决狱平恕 唐贞观元年。青州有谋反者。逮捕满狱。诏薛仁师覆按之。仁师至。
悉去枷杻。与饮食汤沐。止坐其魁首者数人。孙伏伽。疑其平反过多。仁师曰。
凡治狱。当以仁恕为本。岂可自图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纵以身
徇之。亦所愿也。后使问。乃知平反者果枉。 〔按〕司寇龚芝麓疏云。从来
失出之罪。原轻于失入。今
 承问各官。引律未协。拟罪稍轻。即行参处。于是问官但顾自己之功名。不顾
他人之性命。宁从重拟。而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矣。如承问各官。果系徇情枉法
。其参处宜也。若止是拟罪稍轻。及平反欠当。宜概免参罚。庶刑官无瞻顾之忧
。而狱情可几明允。仁哉先生。厥后必昌矣。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3:47


辨雪冤狱 刘肃仕金。有人盗内帑官罗。及珠。盗未获。遂连系货珠牙侩。及库
吏十一人。刑部议置重典。肃曰。盗无正犯。杀之冤。金主大怒。肃辩之愈力。
囚得不死。后封邢国公。 〔按〕平反冤狱。人孰
 无心。但恐触怒上官。见忌僚佐。是故欲言不敢耳。况乃批逆鳞。蹈虎尾。犯
人主之怒乎。刘君其弗可及已。
三子皆贵 明盛吉。为廷尉。决狱无冤滞。每至冬定囚。妻执烛。吉持丹书。相
对垂泪。妻语吉曰。君为天下执法。不可滥入人罪。殃及子孙。视事十二年。天
下称平恕。庭树忽有白鹊来巢。乳子。人以为祥。后生三子皆贵。 〔按〕唐太
宗谓侍臣曰。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
 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居官者奈何不知。
不逮妇女 王克敬。为两浙盐运使。温州解盐犯。内一妇人同解。王怒曰。岂有
逮妇人行千里外。与隶卒杂处者乎。自今妇女毋得逮。遂着为令。 〔按〕王公
一念之仁。所全妇女多矣。由此推之。不
 特妇人。即老病废疾。僧尼道士。有体面人。概不可轻逮。
执法无后 明季时高邮州徐某。历官至郡守。清介执法。每差役违限一日。笞五
板。有隶违六日。欲责三十。乞贷不可。竟死杖下。其子幼。闻之。惊悸死。其
妻惨痛。亦自经。徐解任归。止一子。甚钟爱。忽病。语其父曰。有人追我。顷
之。詈曰。有何大罪。杀我三口。言讫而死。徐竟无后。 〔按〕廉官往往不享
。大抵因执法者多耳。徐君当日。岂不自
 夸信赏必罚哉。卒之三人死。而子亦随之矣。哀哉。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发明〕济亦多术矣。饥济以食。寒畀以衣。病施以药。窘助以财。暗予
以灯。争斗劝其和解。愚痴导以智慧。皆济也。念念有及物之仁。则不特富贵有
其权。即贫贱亦有其力矣。 下附征事(四则)
鬻田济人 明饶裳。豫章人也。途中见有鬻妻远方。而泣别者。问其所需。弃田
与之。岁大比。主司梦金甲神曰。尔何不中弃田之子乎。乃检一遗卷。中第三名
。即公也。及宴鹿鸣。乃知其故。三子。景晖。景曜。景暐。相继登第。 〔按
〕田产赀财。世人以之为命者也。而内典比
 之水中月。镜中华。梦中宝。何哉。只因目前暂经收管。后来总带不去耳。今
之写田房契者。必曰。听凭永远管业。嗟乎。产是主人身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
客。客又安能长有其主耶。如必欲将所有带去。亦有带之之法。莫若作善布施。
造人天福德之身。则安富尊荣。依然仍在。明乎此。则饶公之弃田也。乃其所以
置产也。人能如此置产。即谓听凭永远管业。亦无不可。
免死得元 河南潘解元。附二友入省乡试。寓有神相。密语二友曰。潘君将有大
难。须急避之。二友遂托言寓小。各赠二金。使另觅寓。潘随借一小寓。夜于水
次。见一妇投水。询之。云。夫买棉花织布。积若干疋。夫出门后。卖得四金。
不意皆假银也。夫归必见责。故寻死耳。潘急出袖中四金与之。归寓乏用。寓主
多出诟语。乃借宿于寺。寺僧梦诸神鼓吹下降。云。试榜已定。奈解元近作损德
事。上帝除名。尚未有代。一神云。此寺内潘生可。一神云。相当横死。安可作
元。一神将二手摩其面云。今非解元相乎。僧默识之。厚加款待。试毕。往二友
寓谢。相士一见大惊。曰。公作何阴德。成此异相。今首魁多士矣。榜发果然。
 〔按〕作一善事。须是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方能成就。潘君若算到自己进场
盘费。未有不废然中止者。唯其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费止四金。免一横死
。而复得元也。犹忆己巳年冬。余在澄江应小试。时有门斗朱君玉者。失去他人
所寄之金。几不欲生。余闻恻然。欲助其少许。苦于资粮告匮。不果。未几。余
即归昆。迨文宗发长洲覆案。余已列在第二。然但有坐号而无姓名。人皆莫识。
余遂以覆试不到除名。此时昆邑实无长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朱与余又不甚相
识。初不知第二坐号即余也。向使当日不顾自己盘费。稍助其资。彼于感恩之下
。必以覆案示余。余亦不至除名。复阅二年而始遇矣。盖观于潘而益愧云。
蠲租得第 华亭士。李登瀛。家贫。仅田二亩。佃户以疾荒其产。卖子偿租。李
知之。恻然曰。尔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虽贫。尚能自存。奈何使尔
父子离散。急取银去。赎尔子归。其人以主家不肯为虑。李曰。我贫儒。且让汝
租。富家大室。亦知积德。我当为尔言之。遂与同往。因得赎归完聚。佃户日夜
祷祝。康熙甲子。李登贤书。乙丑联
捷。〔按〕哀哉农也。终岁勤动。无时得暇。合家劳苦。无人得安。千仓万仓之
粟。皆从其肩上而来。千坑万坑之粪。皆从其肩上而去。或忍饥而戽水。或带病
而力耕。背则日暴雨侵。肠则千回万绕。一至秋成之候。田中所收。尽偿租债。
四壁依旧萧然。八口仍无聊赖。非仁人君子。目击而心伤者乎。昔诸景阳。闻佃
户死丧。必涕出助之。丁清惠公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遇寿诞。佃户必
免米若干。加爵。则又免。得子得孙。则又免。所以贫佃感恩。租税反不亏空。
彼锱铢必较者。一时自为得计。岂知冥冥中。复有操大算盘者。起而尽削其禄乎
。观于李君。则二亩之所收多矣。
逆旨害民 淳熙初。司农少卿王晓。尝以平旦。访给事中林机。时机在省。其妻
。晓侄女也。垂泪诉曰。林氏灭矣。惊问其故。曰。天将晓。梦朱衣人持天符来
。言上帝有敕。林机逆旨害民。特令灭门。遂惊寤。今犹彷佛在目也。晓曰。梦
耳。何足患。因留食。待林归。从容叩近日所论奏。林曰。蜀郡旱。有司奏请十
万石米赈济。有旨如其请。机以为米数太多。蜀道难致。当酌实而后与。故封还
敕黄。上谕宰相云。西川往复万里。更待查报。恐于事无及。姑与半可也。只此
一事耳。妻泣告以梦。机不自安。寻以病归。至福州卒。二子亦相继夭。门户遂
绝。 〔按〕
 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设官。民者。国家之赤子。而社稷之根本也。纵使君
言不当赈。而臣犹当言赈。君言当济以少。而臣犹当言多。君言赋额不可亏。而
臣犹当议减。如此谋国。方为尽忠。其福及苍生。正其流芳百世。虽寿考康宁。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4:46


子孙荣盛。不足报其功也。苟或君言催科当缓。臣偏曰国用难濡。君言民已困而
当通变。臣偏曰额已定而难纷更。如此举动。名为谄谀。名为逢迎。名为恋官而
保妻子。其为民敛怨。正其为国招尤。虽身遭投窜。门户灭绝。岂足偿其罪哉。
覆辙昭昭。前车不远。
救蚁中状元之选
〔发明〕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报大。辄疑之。不知此特以蚁视蚁。以
状元视状元耳。若论究竟。则当日所救之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
下数万。岂一状元可竟其福乎。若夫状元。不过身外虚名耳。三寸气断。安在其
为状元也。反谓报之太奢。过矣。◎竹桥渡蚁。救之于水也。然蚁之致死。不止
于水。所救之法。亦不止竹桥。且如奴婢之杀蚁也。以汤火。其法在理而谕之。
势以禁之而已。猫犬之杀蚁也。以误噉聚蚁中之鱼肉骨。其法。伺酒食既毕之后
。作速扫地。使荤腥不沾于土而已。焚化纸帛之杀蚁也。多在暑月。其法。当扫
一净地。先以冷灰作基而已。点茶之杀蚁也。多在地上。其法。受之以盆而已。
⺮上之多蚁也。以近腥膻而穴其下。其法宜于作⺮时。纯用石灰布地而已。举一
反三在兹数者。 下附征事(二则)
救蚁延龄 佛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见其小沙弥。七日当死。因教其归省父母
。至第八日来。盖欲其死于家也。至八日果来。因入定察之。乃于归路时。见有
聚蚁穴孔。将为流水冲入。急脱袈裟拥之。蚁得不死故也。后寿至八十。证罗汉
果。 〔按〕人之寿夭。有定有不
 定。颜渊之死。伯牛之亡。此受决定果也。文王之百岁。武王之九十。此受未
定果也。天人之遇小五衰。大五衰。亦然。又以四天下言之。三洲多有未定果。
唯北俱卢洲。则纯受决定果。沙弥之益算。当属未定果耳。
蚁王报德 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见一蚁走于水中芦上。欲救之入舟。舟中
皆不可。乃以绳系芦于舟。蚁得至岸。夜梦乌衣人谢曰。吾是蚁王。不慎堕江。
蒙君济拔。后有急难。可来告我。历十余年。昭之以盗诬入狱。思及蚁王之梦。
而欲告无由。一人曰。何不于地上取两三蚁。置掌中而告之。董如其言。夜果梦
乌衣者曰。急投余杭山中。可免于难。觉而逃之。遇赦得免。 〔按〕活活一龟
。不识自己之生
 死。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凶。此种事理。虽圣人亦有所不知。而何惑乎蚁
王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荣
〔发明〕龙有四毒。有啮而死者。有触而死者。有见而死者。有闻声而死者。蛇
亦如之。叔敖所遇之蛇。当是有见毒者耳。然据楚中人云。彼处两头蛇。至今尚
有。身黄色。长尺许。其行可进可退。多如蚯蚓。见之初不为害。想别一种类耳
。否则物类随时变易。如上古禽兽。能作人语。今则不能之类。◎心中含毒者。
多作蛇蝎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不然。彼以毒来。吾亦以毒往。是一
蛇之外。又添一蛇矣。吾纵不能化蛇。岂可反为蛇化乎。◎蛇为害人之物。故埋
之不使人见。苟充其类。则凡为人害者。皆可作蛇观。除残禁暴。是埋两足之蛇
。改往修来。并埋自心之蛇矣。◎自于公治狱至此。乃帝君举行善得福者示人耳
。一人行善得福。则尽人皆然矣。譬如树果。尝一而甘。何须枝枝皆啖。 下附
征事(二则)
方便行杀  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采宝。内一恶人。善知兵法。恒为寇盗
。欲尽杀五百人。而取其宝。而五百人。皆不退菩萨。杀之者得无量罪。当久堕
大地狱。时彼众中。有一导师。名曰大悲。预知其意。因私念言。若杀此一人。
吾当自堕恶道。若不杀此人。则五百善人。当受其害。而彼恶人。仍世世堕于地
狱。吾若明告众人。又累五百人共发恶念。亦当受苦。于是生怜悯心。宁自受罪
。而刺杀之。佛言。导师。即吾身是。五百贾人。即贤劫中五百菩萨是。 〔按
〕此所谓见机
 得杀也。然必先有宁自受罪之心。而后可行此种方便。否则既欲贪其功。又欲
辞其罪。此念已不可问矣。何福报之有。
毙蛇抵命 我邑故宗伯。顾锡畴。在温州。为副将贺君尧所杀。未几。降乩于门
人张调鼎家。曰。吾前生误杀一蛇。今蛇为贺君尧。前六月十六。已害我于江中
。因果应受。可语我两儿。勿事报雠。张犹未闻公讣。急遣人至温访之。时太仓
吴国杰在温。宴公于江心寺。明晨报公被害。广遣渔人觅尸。无有。夜梦公立水
中曰。我前世为天台僧。击毙一蛇。今抵其命。承君厚意。以前世为我徒孙故也
。但向某湾寻之。即得矣。如言复觅。果得尸。扶榇归昆葬焉。 〔按〕公前世
为天台
 僧。后世位至宗伯。且文章节义。俱卓卓可传。然犹难免毙蛇之报。况来历万
不及此者乎。世之杀蛇者。勿徒以叔敖为借口也。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发明〕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是
果。世儒不信因果。由于未能理会儒书耳。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
即不信。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
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
善。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
因果。大乱之道也。
福田心地图



 福田心地说
有果无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
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
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
。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有用无果 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
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
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先富后贫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以是因缘。先富后
贫。
先贫后富 复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劳亦有劳之因。如经言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
若使请僧到家。使僧奔走往来而后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富。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5:44

必以劳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众僧安然得食。则其福报。必生天上人中。享自
然之快乐。
贫而能施 经又云。复有众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
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
富而不施 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
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施多福少 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
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譬如耕于薄地。下种虽多。所收
甚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
。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
同忧异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贫一富。见乞者来。俱怀忧闷。其有财者
。惧有求索。其无财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忧恼。后来贫而愁者。生天人中。
富而愁者。生饿鬼中。愁闷虽同。受报则异。
异寿同果 人寿数千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与人寿数十岁时。受持五戒
十善者终其身。其福等无有异。
为恶善终 为恶而得善终者。今生之恶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
七世杀羊。而不堕三途。过是以后。所杀之罪。一一偿之。凡恶人得福。皆作是
观。
为善恶终 为善而或恶终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恶果先熟也。然又有见为恶终
。而实非恶终者。如牧牛小儿。采华供佛。中路被牛触死。其神即生忉利天。猕
猴见僧而喜。戏披袈裟。失足坠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总之。因作善而死
。未有不得善报。特一时肉眼不识耳。
身乐心不乐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谓身乐矣。然不知出世。未脱轮回。
终不免三恶道之忧。
心乐身不乐 罗汉已断后有。可以永别三途。长辞六趣。心甚乐矣。若使未尝修
福。则其一切供养。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经云。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
恒河沙劫。得福犹少。
小施大福 经又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
。获福无量。心地至成佛。无以复加矣。福田至成佛。亦无以复加矣。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人遇顺境。当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从布施中来。今世
愈当济人利物。吾身无病。宿生定从慈悲中来。今世愈当戒杀放生。譬诸灯焰明
时。即当继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当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业所招。若能顺受。
债斯偿矣。不特此也。吾若贫穷。常愿天下皆富饶。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强
。吾遇斗诤。常愿天下皆和谐。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
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种患难。即愿未来之世。救度此种患难之人。岂非烦恼
即是菩提。毒药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从而劝勉。是以劝导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欢
乐。是以随喜生福也。揄扬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赞叹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
古往今来之善。无不可为吾造福者。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第五愿则云。随
喜功德。上而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无不赞
叹随喜。夫然后尽虚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为普贤大士也。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恶事未成。力能劝止。福在吾矣。恶事既成。愁忧不乐。福
在吾矣。恶未播扬。多方隐讳。福在吾矣。恶既播扬。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恶
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恶及于人。劝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
五则)
五里铜盆 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见一金猫。从园堂东北。入西南角。命掘之。
得铜盆三重。满中贮钱。五里内皆如是。王甚疑怪。问尊者迦旃延。答曰。过去
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其佛涅盘后。有比丘乞食。置于路。而告
人曰。若人以财。置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一贫人。闻而踊
跃。适有卖薪钱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发欢喜心。到门欲入。复遥向
僧。顶礼发愿。时贫人者。今王是也。 〔按〕佛在舍卫国。有一妇人。至心施
一饭。
 佛记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为岂有一饭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问曰。汝
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曰。高四五里。每岁下实数万斛。又问其核大小。答
曰。仅如芥子。佛言。地是无心之物。下一芥子种。尚能每岁收数万斛果。何况
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诚奉一饭与如来耶。夫妇二人。遂心开意解。末世薄福人
。眼孔甚小。闻五里铜盆之说。安知不作饭之疑耶。
一月布施 舍卫国有一贫家。施一穗葡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贫人
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
不断。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
 断。布施之心。不可暂断。必其念念相续。方能培植菩提种子。庵院盏饭。
利人最多。使彼不觉不知。日日供养三宝。
指上植福 昔有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日不见水草
。适欲饿死。遇一树神。告之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
即问。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叶佛时。本一贫人。恒于城门磨
镜。见沙门乞食。必举右指。示其有斋之处。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赖此指
。长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饭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按〕无智之
人。有财不能作福。有智
 之人。无财亦能作福。能学树神之指。则他人之财。皆可为吾用矣。指示于人
。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自顾吾
之耳目手足。无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岂有此智慧乎。
身小声宏 波斯匿王。引兵过祇洹。闻一比丘诵经。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
相见。施十万钱。佛言当先与钱。然后可见。王若先见。决不施钱。王遂施之。
见此比丘。形极丑恶。倍复短小。果生悔心。问佛因缘。佛言。迦叶佛涅盘后。
尔时有王。起一塔庙。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国王责之。臣遂愤曰。此塔太大。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6:42


何时当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极短小。工既成后。随施一宝铃于塔。故五
百世音声极妙。 〔按〕六
 根所造之因。善恶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乐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内。见一
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乐自娱。独其口似猪口。问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
。止因坐犯口过。常言秽亵语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贫 隋终南山释普安。圣僧也。所至辐辏。竞欲设斋。一日至大万村。有
田遗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
止有麤布二尺。痛念赤贫。无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见梁上孔隙中。有乱禾一团
。取下视之。得黄粟十粒。磨去糠。并前麤布。拟欲施僧。而又自顾无衣。不
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遥掷僧房。而以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祝
云。吾以前世悭贪。乃受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
吾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乃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
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既而察知其故。众共嗟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
之。而是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
 则为竭尽施矣。宿生之业。安得不从此而亦竭耶。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发明〕下文逐事劝勉。此乃撮总提纲。皆培植心地事。时时种种。拆开不得。
方便阴功。亦拆开不得。◎方便之行。而欲时时无间。阴功之作。而欲种种无遗
。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数也。若通以佛法。竟绝无难事。视其力之所能。则
勇往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发宏愿。俟之他生后世而已。 论发愿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
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
天下之寒者皆温燠。越历市廛。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
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
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
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按〕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
。以其唯知有
 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
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
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
可不发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
成。 〔按〕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
 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经云。修行不发
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
心也。  附证
三童发愿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
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
。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
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号同古佛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盘经。自卖其身。
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盘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
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发愿先度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
。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沈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
。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
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
佛时。当得清净宝剎。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
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
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
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
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
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
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
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
。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
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
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
心。
 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
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
恭敬礼拜。
利物利人
〔发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虚生浪死。◎
利字。是极不好字面。又是极好字面。非有两意也。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
济世。则公矣。 下附征事(三则)
碎碑刻碑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
方本。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
命无子。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按〕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
利乎。
潜消弊政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
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
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
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
司马。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7:40

子孙屡代贵显。
 〔按〕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人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
谤佛之书。为尤甚。
小常平仓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
。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
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收籴。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
一般升斗价直。在吾初无所损。而小民得济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
吏扶于座而拜之。〔按〕常平仓
 事。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修善修福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
。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
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
不去者。唯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
。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但修福而不修慧。每
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
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
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
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真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
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唯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
耳。 下附征事(三则)
广置义田 明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广西参议。正心好行其德。尝
捐银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义田四万八百亩。散华青两县之供役者。赋役赖以不困
。时代巡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误系正心于狱。见狱中之寒者。给以衣
。饥者。给以粟。罪可赎者。代为完纳。囹圄几为一空。又捐赀修葺狱室。往往
施恩于不报之地。后两台上其事。钦授光禄署丞。从祀乡贤。 〔按〕范氏义田
。流芳千古。然
 止及同姓。未必及异姓。田止以百计。未必至四万有余。顾君所为。何其迈前
人而杰出乎。据其福报。此时定在六欲天宫。飞行自在。享无极之乐矣。
独成胜举 明湖州徐汝辉。富而好施。时杭州重建戒坛。所费不赀。布按两司。
召富民劝募。汝辉愿独力任之。宪长杨继宗问故。汝辉曰。人有子不肖。虽有所
积。必属他人。何如干此胜事。后世渐渐享用乎。况财为怨薮。吾子无财。亦无
怨薮。未始非爱之也。遂以白金千锭献。两司共叹其明达。特设席后堂。邀同僚
宴之。复以彩帐亲送之归。闻者无不钦慕。 〔按〕大宝积经云。吾不舍财。财
将舍我。我今当舍。
 令作坚财。徐君已作坚财矣。
乐施不倦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乐施。尤喜斋僧。时有寺僧大成。募盏饭供众
。道经史家门首。史若见饭少。必以己饭足之。如是历有年所。毫无厌心。一日
夫人坐草。见大成步入房中。众骇异。索之无有。俄而产妇生男。急遣人踪之
。而僧已于是日回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聪慧。茹胎斋。及长。文誉日隆。
至顺治间。大魁天下。 〔按〕
 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识者目为第三世之怨。何则。以彼第二世享福时
。必然造孽。至第三世。决受苦报也。史君原从佛法中来。故虽遇荣华而不昧。
正直代天行化
〔发明〕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
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为之势。不可。◎
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着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
经营谋画。因时制宜作用。玩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在
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就世俗言。则为超升。若明眼观之。
乃是堕落。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
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息间事。须于代天行化间。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
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于失足之累。◎日望人之为
善者。天也。唯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
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 下附征事(一则

检校善恶 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师子座。左
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坐。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毘罗。是
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门坐。时四天王。将世
间善恶。奏闻帝释。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者
多。帝释遂喜。以为将来生天者多。阿修罗少。否则愁忧不乐。故于每月六斋十
斋日。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按〕世俗谓玉帝有时降临者。此

 也。天人视下界。污秽异常。离地百由旬外。则臭而难近。所巡察者。特有福
鬼神耳。然赏善罚恶。自无纤毫之谬。至于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转贵。并不理世
间之俗务矣。
慈祥为国救民
〔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
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
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
。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
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
。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
车。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籴米。储积以备赈
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锺。松江知府赵豫。常州
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
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
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8:40

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
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
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锺等谋
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
。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锺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
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籴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
。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
。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
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
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
第一。而公自视欿然。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
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
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讳立德。见苏松困于浮赋。日廑忧思。每晨兴礼佛。必
叩天祷告。求豁两郡浮粮。又具呈当事。不遗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
冬渐剧。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唇者数日。其夜五鼓。忽梦帝君传至丹陛。谕曰
。汝数久当告终。因志切减粮。延尔寿算。遂口授一诰敕。凡三次传诵。而后记
忆。开目惊视。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觉健旺。旧病顿若捐除。乃急起盥手。
挑灯磨墨。时家中为送建安之亡妹节母出殡。独留一老妪守门。忽见经月卧病之
家主。端坐灯前书写。不胜错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来问疾。
见之。亦复大骇。遂乘肩舆。往乡送殡。与宾朋酬酢。奔走街衢。毫无倦容。饮
食亦忽然如旧。相知者无不以为美谈。时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谢绝世事。长斋学
佛。又数年。无疾而逝。 〔按〕读帝君诰敕。其略云。咨
 尔立德。藐焉惸独。泡影颓龄。发心为三百年积困思苏。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
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
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
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忠主
〔发明〕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故捍灾御患。忠也。陈善闭邪。亦忠
也。奔走后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
。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催科为奉法。以刻核为精明。此正孟子所
谓吾君不能者也。乌乎忠。◎主。不独君也。凡吏之于官府。奴之于家长。皆是
也。姑录义仆二人。聊为志感。 下附征事(二则)
鞠躬尽瘁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产。伯一马。仲一牛。季寡妇。得一阿寄。寄年
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费吾菜羹。寄曰。主谓吾不若牛
马耶。乃为画策营生。寡妇悉簪珥。得十二金。寄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又
二十年。致产数万金。为主母嫁三女。又延师教两郎君。皆娶名家女。赍聘累千
金。又援例入太学。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生平未尝睇视主母。女使虽小。未
尝并立。及病。且死。尽出其巨细帐目。以奉主母曰。两郎君可世守之。老奴牛
马之报尽矣。视其私居。无寸丝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体而已。 〔按〕如此
存心。
 如此循分。如此谋画。虽大贤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异矣。
主为画像 顺治初年。青阳吴六房之仆。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绝。值左氏兵
渡江。举家避出。独吴代主守宅。被贼七鎗而死。其弟来看。又复醒曰。我有宿
业。当受猪身七次。因斋戒力。以七鎗散怨。从此径往西方矣。后其主恍惚见彼
。前后幢幡。曲躬告曰。吾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言讫不见。主为画其像
而敬礼焉。 〔按〕以七鎗易
 七猪。所谓重报轻受也。结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谓转凡入圣也。基其
后果也。
孝亲
〔发明〕甚矣。孝之难言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之所以致于亲者。
其能胜于天乎。古今劝孝书。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见罕闻者。
◎人而不知有后世。不信有因果。是犹盲而无见。聋而不闻。真天下之穷民。而
无告者也。何则。自己不知后世。则亦不知亲有后世。而所以欲致其爱敬者。暂
矣。自己不信因果。则亦不知亲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余见母鸡
之伏雏。而尝惕然自凛也。方其舒翼而护子也。子母甚相爱也。曾几何时。而次
第被杀。子母各不相顾矣。吾辈为人。亦复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时。则难
割难舍。一到生死分途。则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间方万苦千
愁。而阳世正欢呼畅饮者矣。锦衾徒在。欲扇枕以无从。双鲤空陈。卧寒冰而何
用。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亲。正以吾亲实未尝死耳。岂特虚设此想乎。◎佛言
。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
能报。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由是观之。然则佛门
之所以报亲者。必有道矣。 下附征事(六则)
五母悲哀 昔有沙弥。年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宿命。因叹曰。吾之一身。累五
母悲恼。为第一世母子时。邻家亦生。我独短命。母见邻子长成。即生悲恼。为
第二母子时。我复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生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
母见他儿饮食类吾。即生悲恼。为第四母子时。未娶而死。母见同辈娶妇。即生
悲恼。今当第五世。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复生悲恼。五母聚会。各说其子。咸
增哀苦。吾念生死轮回如此。当勤精进修道。 〔按〕父母一生精血。大半为人
子耗尽。而怀
 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之苦。则为母者尤甚。自顾不肖形骸。遗累
于亲者甚多。报答于亲者甚少。吾从无量劫来。所饮母乳。多于大海之水。大小
便利。污及于亲者。多于大海之水。甚至生而不寿。累亲哭泣。所出目泪。亦多
于大海之水。凡此皆因生死轮回。展转投胎之故也。纵使世世尽孝。得亲欢心。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09:37


终不若不累其亲之为愈矣。孔子谓听讼犹人。必使无讼。不其然乎。
举国孝养 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
。密作地室藏之。尽心供养。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问国王言。能辨二蛇雌雄
。保汝国安。不然。吾当灭汝。王甚忧虑。访在廷。无有识者。大臣私问其父
。父言。置彼细软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复
问。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大臣问父。父曰。此谓比丘。
较之凡夫。名之为寤。比诸罗汉。名之为睡。天神指王大象。问若干重。众复惘
然。臣归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称大石。以齐其水痕。便知斤
两。天神又问。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传言。若能具至诚心。以一掬水
。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无穷。海水虽多。不过一劫。天神化作饿
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有饿人。更惨于我否。众莫能对。父言。人若悭贪
嫉。后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举动骨节火燃。如此饥火。当
胜汝百千万倍。天神又化一人。手?杻械。项复枷锁。身中出火。举体焦烂。而
来问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
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无
比。而来问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
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汝较之。如瞎猕猴
。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问曰。谁为根。谁为末。臣父言放着水中。根
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騲马形色无异者。问曰。谁母。谁子。臣父言
。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让草与子。如是数问。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许以拥
护国土。时王大悦。而问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实告。王乃迎养其
父。尊之为师。大臣言。王当普告天下。不许弃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
恶法遂除。人知孝养。 〔按〕佛言。尔时父者。则我身
 是。尔时大臣。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阇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异香远闻 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谨称。尤精内典。贞观六年。丁父
忧。哀毁过节。负土成坟。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其处恒闻击磬。音
甚清彻。异香遥闻数里。 〔按〕新死之人。神识
 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慞。其苦无量。时时
望阳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并欲使父母之神识
得所。譬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而
于父母之神识。反不使之安放得所。岂非护其壳。而弃其仁乎。
出家报父 唐谢某。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念父杀业甚多。必生恶趣。遂剃发为
僧。法名师备。苦志修持。行头陀行。一日携众出岭。伤足流血。忽然大悟。后
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报耳。 〔按〕贤愚因缘经
云。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
 时明见。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
虽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则子能出家。父母生天。又
何疑乎。
修忏遇母 宋朱寿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刘氏微。寿昌七岁。父守雍。出
其母嫁民间。及长。哀慕不已。乃解官访母。走四方。备历艰苦。刺血书水忏
一部。印施流通。昼夜诵持不辍。后行次同州。忽然会遇。相持大哭。感动行路
。遂迎归孝养。复出为司农少卿。士大夫为之传者甚众。 〔按〕刺血书忏。昼
夜诵持。何等精诚。宜其忽然
 会遇也。乃小学所引。反将此事略过。何哉。
树德资亲 福建林承美。幼丧父。其母守节抚养。承美旦暮号泣。患莫能报。一
禅师告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当求所以报之之道。语云。作善亲有益。作恶
亲有忧。子欲报亲。惟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乃可报耳。承美省悟。誓戒杀放
生。广修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闽中。 〔按〕世有善用其孝者。有
不善用其孝者。吾尽其诚。
 能使亲实受其惠。此善用其孝者也。吾尽其诚。不能使亲实受其惠。此不善用
其孝者也。若云哭泣尽哀。即名为孝。纵使两目涌泪。若决江河。于亲何益。若
云衰麻在身。即名为孝。任汝积麻成山。坐卧其内。于亲何益。夫衰麻哭泣。原
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劳之父母。得沾实惠。则在彼而不在此矣。
敬兄
〔发明〕兄弟之间。形骸虽异。然以父母观之。其爱同也。故彼此睽离。未有不
伤亲之心者。人能互相友爱。则悌也。而孝存乎中矣。但言敬兄。不及弟。省文
也。◎手足之谊。每伤于妇人。妇人之贤者虽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见小不见
大。知己不知人。故争端易起。无如世间男子。偏信妇人。兄弟虽万语千言。安
能及妻妾之一诉乎。所以极刚之夫。遇妻而柔。极勇之夫。遇妻而怯。极智之夫
。遇妻而昏。极贵之夫。遇妻而奴。极果断之夫。遇妻而不决。极鄙吝之夫。遇
妻而慷慨。极倨傲之夫。遇妻而低头。极方正之夫。遇妻而谄媚。虽以君父之尊
。不能强其忠孝。独有闺中一妇。左提右挈而有余。可怜哉。五浊恶世之兄弟也
。安得家家有贤妯娌。使之式相好。无相尤也。 下附征事(二则)
爱敬交至 明赵彦霄。与兄彦云。同爨十二年。彦云游浪废业。遂求析箸。甫五
年。而兄产荡尽。霄乃置酒语兄曰。弟初无分意。以兄不节。敬为兄守先业之半
。尚可供朝夕。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钥。且代兄尽偿诸逋。
兄惭。受而改辙。次年彦霄父子。同登进士。 〔按〕临财之际。兄弟尤易参商
。所以为亲用财。则互相推诿。
 分亲所有。则彼此争竞也。善哉。功过格云。人子当养生送死时。应作譬如父
母少生一子想。当析产受业时。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观赵君所为。何尝有
财产之见。在其意中哉。
至性感人 归安严溪亭凤。天性孝友。与同邑施翊之。乘舟。施愬兄分产不均。
公频蹙曰。吾兄懦。吾正苦之。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0 19:10:35

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尽夺吾田。吾复何忧。因
挥泪不已。翊之恻然感悟。盖相之。与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产而
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让。终身无闲言。 〔按〕严公之致仕也。兄贫且
老。迎养于家。每宾客。必兄执
 爵。公执箸随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公欣然受之。终席尽欢。酒
罢。送兄入卧。次旦。天未明。随至榻前候问。未几兄卒。哭葬尽礼。公之事兄
若此。知其对施之言。字字由中而发矣。
信友
〔发明〕据字义言。则多人为朋。少人为友。然此处不必强分。凡同朝
同类同窗同事者。皆可为友。信即不欺之谓。非独指践言一端。是故谋事不忠。
非信也。负人财物。非信也。面誉背毁。非信也。缓急不周。非信也。知过不规
。非信也。绝其不信之端。所谓信者。在是矣。 下附征事(二则)
千里赴约 卓恕。还会稽。辞太傅诸葛恪。恪问何日复来。恕言某日。至日。恪
宴客。停不饮食。欲以待恕。客皆曰。会稽建康。相去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
来。俄而恕至。一座尽惊。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
 然能不爽千里之约。信何如之。
度友全信 汉洛阳僧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至孝闻。赋性聪慧。博极群书
。精天文医理。即鸟兽之音。无不辨之。自言前世出家时。有同学友好瞋。谏而
不改。许以今世相度。时值灵帝之末。乃振锡江南。度昔年同学。行至?亭湖庙
。此庙素着灵异。商旅往来。能分风上下。祷祀者不绝。高未至时。神从虚空。
先告庙祝曰。某舟有沙门。可请上来。庙祝如其言。高同舟者三十余人。皆随往
。神曰。吾昔在外国。与师学道。今为此庙之神。周回千里。皆吾所治。以宿生
布施故。享福甚多。以瞋恚故。堕此神报。吾命且尽于旦夕。以祷祀多杀。恐堕
地狱。愿师救吾。吾有绢千匹。并杂玩宝物。可为我营修佛事。高请相见。神曰
。我形甚丑。众人必惧。高曰。无妨。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
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持咒数遍。嘱付数声。蟒悲泪如雨。身形即隐。
高取绢物辞去。即为建造东寺。以资冥福。未几有一少年。跪而谢高。倏然不见
。高曰。此即?亭庙神也。得离恶形矣。后有人于大泽中。见一死蟒。身长数里
。即今浔阳郡蛇村也。 〔按〕水陆
 神祇。若受荤血祷祀。未有不堕地狱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辄问卜求神。
肆行杀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从苦入苦。此正所谓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
冀延年。终不能得者也。东岳圣帝。于唐以前。亦曾偶用荤祭。故急求元珪禅师
授戒。况其它乎。此亦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约。信何如之。
或奉真朝斗
〔发明〕真者。天仙之谓。斗者。列宿之名。尝记人之善恶。注人之生死。安得
不敬奉朝礼乎。若欲原其最初。则天仙在前。斗宿居后。盖劫初未有众星。梵王
帝释。因驴唇大仙之请。而后安置二十八宿于四门也。斗为西门第五宿。属斗宿
者。当以粳米花。和蜜祭之。◎楼炭正法经云。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
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谓陨星仅如拳石。甚至画七猪之形
于斗母下。亵亦甚矣。◎真人斗母。宿生皆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而来。故能享
飞行宫殿。照临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谤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汉魏以前。称佛为天尊。称僧为道士。称道士为祭酒。自北魏寇谦之。窃天尊与
道士之号。而后佛不称天尊。比丘不称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为大司成矣。 
下附征事(二则)
七星救焚 常熟奚浦钱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
寅。其房旁失火。延烧三昼夜。恍惚见朱衣者七人。于檐前举袖一麾。火光随灭
。四面皆成灰烬。 〔按〕普门品云。设入大
 火。火不能烧。即此可信。
礼斗免盗 句容严近山。康熙初年。客荆襄。遇道人教以礼斗。严遂笃信奉行。
精诚三载。一日在江边行。已昏黑。遇大盗。严惧。乃持斗母心咒。未几。若有
黑云笼罩其船。严遂得脱。而余舟皆被其害。
 〔按〕有谓斗母即观音大士。此谬也。菩萨虽随类化身。然皆韬光不露。若既
明识其为观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颠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下载附录(二则)
道藏源流 道家无所谓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
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
足。略言之。如前汉王。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书四十卷
。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
步虚品经。梁陶弘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岛刺史。
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
。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
士辅惠祥。私改涅盘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
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
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
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道藏摘语 道藏法轮经云。天尊诫敕道士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
普入法门。 太上清净经云。若见沙门。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老
子升元经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比丘尼来。当推为上座。 符子云。老氏之师
。名释迦文佛。 灵宝消魔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 上品大戒经
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 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
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按〕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
或拜佛念经
〔发明〕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自心中人人有觉。
则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为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士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