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内室应该就是客厅里面还有厨房,因为灶神一般牌位供在厨房。所以俞净意公立刻就起来追随他,跟着他走到灶下,忽然张先生不见了,于是就觉悟,知道这位张先生正是司命之神,就是灶神。这个感应十分的明显,不是在梦中,也不是恍惚、迷糊的时候,俞净意公是清清醒醒,他没有在作梦,跟这个张先生谈了这一大番话,应该也有个把小时了。结果他忽然不见,这就断定,一定就是神明。这对俞净意公震动就太大了,不能不相信,所以对灶神的那番话就全盘接受,依教奉行。2 V% F- B. K7 d$ e

- u" }$ I6 Q6 J+ E; I+ k  【因焚香叩谢。】
6 J" v1 R% O- V0 o1 q! W' G0 \# \( y
  点起一炷香,向灶神牌位叩谢,感恩灶神爷对他的这番教导。以前对灶神爷只是一种迷信,也不知道是真有还是假有,人家拜,他也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心态。也从来没有想到,奉事灶神是真正要断恶修善,过去只是一种巴结讨好去供养灶神,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怨气全都写在黄疏里。现在整个就转变过来了。' r+ i' n7 `, k, i: M# Q3 ]! h0 t

: c1 Y' y3 f1 U4 `- f2 g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 \0 U5 Z, R/ q' O( {

! O# J, c7 g; n  觉悟了就一定会有真实的行动,行动就是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我们说春节,大年初一。他就『拜祷天地』,礼拜,向天地祈祷,也是发愿。『誓改前非』,发誓一定痛改前非,过去像灶神对他讲的这些意恶,下狠心把它改刷掉,而且同时要『实行善事』。改造命运,我们看《了凡四训》,未论修善,先须改过。能改过,就好像把漏的瓶子给补上漏;如果不改过,光去行善,那行善的功德都被漏掉了。过恶实际上是有漏,这是个漏器,就没办法装福报和功德。所以改过是首要的,行善就随缘随力。4 K5 w1 A+ `* i( m5 p* ^# u
$ A& D/ }7 X: D) D( t5 w5 v/ @
  【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 h! A0 h/ D0 Z/ l
( |( f0 }0 N5 W9 c; f: C% Q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字以外,还会有号,号通常是自己起的,名是父母起,字是同窗、兄弟、好友送给他的。号就是自己用来提醒自己的,当别人称呼自己的号,自己立刻就会想起,「我为什么要起这个号?」俞净意过去没有讲他有什么号,他是名都,字良臣。现在有了这个号,叫『净意道人』,意思很明显,他是个修道人,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哪修?从意地上修,把意地清净。这就是禅宗讲的从根本修,因为身口意,意为根本,意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这个号也是提醒自己,别人一叫「俞净意」,他自己马上就想起,「我曾经发的誓,我一定要清净自己的意念,把那些意恶全部要改掉」,这是他要发心真干。底下是他去落实。
( x5 g' h" K5 b/ Y7 h: {' j) R% a6 {
  【志誓除诸妄也。】
; ?7 G* u: h& ~% E2 W( G2 D6 ]: P: o' x" K' V5 o
  「净意道人」这个号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誓愿,要除去所有的妄念,使意清净。
& z7 r  b0 u' Y
: _$ H6 B, L7 \: G6 W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3 G& U5 j8 t7 x( p$ G3 t: c

  j2 ]8 M& Z5 v7 ]4 m  这是几乎所有修行人刚刚发心修行都会遇到的状况,觉悟了,想要改过自新、改毛病习气,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气都不会是这一生才开始养成,是过去多生多世,所以积习难改,但是又不得不改。一开始真的会很挣扎,『初行』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修行,就发现自己『杂念纷乘』,妄念纷飞,一个接一个,想停都停不下来。就是灶神跟他讲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就在心中翻腾,甚至可能觉得比以往还要厉害,这也是常有的事。譬如说念佛的人,刚开始念佛就发现自己的妄念多得不得了,好像没念佛还不感觉得有这么多妄念,一念佛怎么就这么多妄念?这绝不是你因为念佛把这些妄念念出来,是你心里妄念本来就这么多,只是你没有觉察,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觉照了。是你能观察出来,不是原来没有,现在有了;是原来有,你没观察出来,你的心太粗,现在稍微清净一点,你就观察到了。怎么办?继续得念。用念佛来净意,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句接一句的念,用它来断妄想。这些杂念纷乘、妄念纷飞,就不去管它,任它翻江倒海,我就守住这句佛号。时间久了,那些翻腾的妄念慢慢就平稳下来,愈来愈少、愈来愈淡了,这就是功夫得力。1 F* m. x6 I7 B: e7 ~4 }- O1 i
* v  L  c, S3 D: h
  一开始就得咬紧牙关,也不要跟这些妄念作对,也不要想「我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些念头都是妄念。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念佛开示里面讲,念佛不要断妄想。黄念老说,你有断妄想的念头,实际上「去一添两」。想断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还又加了一个「想断妄想」的妄想,添了俩。所以就不去管它就行,妄想由它打,佛号我就守着,一句接一句。俞净意先生没有用念佛,那功夫确实就不容易,这是属于难行道。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就能有阿弥陀佛加持,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借他力来降伏妄念烦恼。但是俞净意公难行能行,这不容易,可贵!这里说他杂念纷乘,就会起怀疑,「我这样子修,能不能修出来,能不能修成功,是不是方法有问题?我这些恶念,几十年积习难改,到底还能不能改?」很多的疑虑,疑虑一起来,难免就会退心,就会退堕、懈怠,功夫就用不上力了。这都是讲的初学人的情况,很真实,进进退退。『忽忽时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现在想想,自己也是如此,还不如俞净意公,人家那个初学,时间不长,我们非疑即惰、忽忽时日,时间好长了,好多年都是这个状态。你问问自己,什么时候皈依的,到今年是第几年了?到现在是不是还是忽忽时日?没有像他那么认真,所以功夫不得力。『依旧浮沉』,就是习气依然常常现出来,在自己的意恶里面浮沉,控制不住。你看俞净意公是怎么对治:
, A) v+ y5 B: v1 h# F3 ?& {2 g/ t) X; x7 w2 {6 q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傥有丝粟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 z: a7 A9 K( j( B; s1 x8 A" c% N! m$ t+ s2 h
  俞净意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真干。他知道自己习气重,他并没有退心,跟这些习气顽强的斗争,屡战屡败,屡败还屡战,愈战愈勇,还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来加持。所以在他的『家堂』,家里的佛堂里,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前。这是一个学佛者,过去读书人,儒释道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家家都供观世音菩萨。他在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起狠心,非得要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改掉。『敬发誓愿』,很恭敬的发起了誓愿,愿自己『善念真纯,善力精进』,过去那么多的意恶,现在就一个念头,行善。这个善念包括,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念头不动;事情来了,一动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后面讲的,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念头要真、要纯,就产生力量,就是善力。要精进,不能够懈怠,功夫在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用功,这是真修行。我们修行往往是做早晚课的时候算是比较认真。早晚课完了,没事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习气毛病一点都不去改,甚至都不去观照,所以功夫不会得力。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有几小时心是在道上,几小时不在道上?譬如说你每天做功课,做两小时,那你还有二十二小时心是往外跑,这就不能善力精进。所以真正用功,我们念佛,印祖告诉我们,要「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能够把自己的妄念排除掉。
, _/ H8 m* _" o9 Z" ?4 {5 h  ]6 A  @. Y) X. o
  倘若有丝毫『自宽』,『丝粟』是比喻很细微的念头,有自己宽恕自己的念头,就宁愿『永堕地狱』。这是发了狠誓,真的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修行必须拿出这一分勇猛心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修行为什么几十年好像进步都不大,基本是原地踏步,甚至还有退转的?就是勇猛心没发起来。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习气毛病现形了,给自己找借口开脱一下,找些理由让自己心得到一些安慰,因循惰怠,甚至是自欺。有过失,不肯认真的改,这就是过失,这就是自欺,疏忽、懈怠、懒散,一天一天就在堕落。俞净意就是能够这样的真干,不自欺,所以他功夫得力。每日清晨起来,他做早课,他早课非常简单,虔诚的恭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念一百声,不用很长时间。可是因为他的心虔诚恭敬,所以这一百声的圣号功德就很大,每一声可能都超过我们一百声。念佛号也是如此,念佛号的功德大小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念佛的这分诚心。
) O/ b+ k/ r: v2 q9 V5 W
# u( z" F8 T; J+ F! A  怎么才能够把佛号功德念出来?要念兹在兹。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里听进去,听到心里,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数,用十念法,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循环。心里记数,记得清清楚楚,杂念杂不进来,夹杂不进来,这样每一声佛号就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这句佛号要认认真真的念,如果随口滑过、心不在焉,自己听不到自己念佛,你让阿弥陀佛能听得到吗?俞净意这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句句都踏实,用这种念佛的功德来祈求菩萨的保佑加持。『阴相』是冥冥之中帮助他,相是帮助的意思。可见得要改过,也要求他力,俞净意公这里也是二力法门。跟了凡先生是一样,云谷禅师教他,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而是念准提咒,实际上准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用念咒来祈求菩萨的加持保佑。因为我们的习气重、业障深,光靠自己力量是真的达不到、改不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魔障,要靠佛力、靠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改过必须是跟念佛一起,用念佛帮助改过,用改过使我们的心愈来愈清净,念佛功德就愈来愈大,这叫正助双修。念佛人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改过。
" D, _0 m: O' ?
8 Z0 @' @, y2 Z& u- a/ d& o. A$ o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 f7 ]9 s1 Z6 _7 S* n5 N. A/ \) C

* l" k9 f+ t/ J0 x  发了真心,老实真干了,人就变样。他的言语动作每时每刻都能够观照、都能够检点,不敢放肆,就好像鬼神在旁边来监察自己。这都是事实,不是好像如此,事实就是,鬼神就在旁边监察,头上三尺有神灵,怎么敢欺骗鬼神,怎么敢肆无忌惮?之后0 F9 B0 _. U8 p: |8 `# q3 l  x
0 t" d. E2 y5 Z" S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 c( j2 ]# r, X# {8 E9 h% n2 J! h/ S5 u. Z' h* U" H+ R7 O
  除了改造意恶以外,还要尽量的行善,行善随缘,遇到了就做,没遇到不攀缘。所以,凡是遇到了有帮助于人、有利于众生的,这个『物』是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不叫善。这些善事不论是大是小;自己是忙还是闲,有没有工夫,有没有时间;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继续,使这个工作完成,这些都不考虑。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做,『皆欢喜行持』,欢欢喜喜的做。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别人做,我很不好意思,就跟着人做,不是。自己由衷的欢喜去帮助人,尽心尽力,这里讲『委曲成就而后止』,这就功德圆满了。实在说,这个善事不能成功,例如自己可能是这个事太大了,做不来,超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很忙,没空做;或者是力量不能够持续帮助这个事情圆满。总之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是主观上已经是善意圆满。自己也会在行善的时候遇到挫折、障碍,都努力的突破,这叫委曲成就。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心里没有遗憾,只是众生福报不够,这事成不了,但是自己已经尽了心。所以) j) V  P( t6 o# V0 c
( Q* }1 v0 U; ~
  【随缘方便。广植阴功。】2 O2 B% K. O( t: T3 o  y/ T7 t

( L/ V) M: ~% G) H' M  随缘分,有缘便做。『方便』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宜,用最适宜的方法去帮助众生。而且种这些福叫『阴功』,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你行善,这叫阴德。如果行善希望别人知道,就没有阴德了,实际上也不是真善,连福报都没有。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是并不希望人家知道,但是别人知道了,别人赞叹你行善,就变成阳德。阳德,你享受的这些美名已经给你报掉,你就没有后来的福报了。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赞叹你,这是阴德。所以这个心我们要了解,要怎么样去用心。如果还想让人知道,有这分心,根本就不是善,那叫伪善,不仅没有阴德,阳德都没有;如果还享受别人的美名、赞叹,反遭其祸,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俞先生这里说:/ _1 c4 \" C0 T% i- ?4 f: M

: ^* ]- l  y3 M+ v! l& @/ Y. K$ n+ t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 A$ {" @( p9 m) R
( x. k- R! p% A& P  ^' i) @2 s% u0 j  除了自己努力断恶修善以外,他还教化别人,自度度他。用什么教化?圣贤教育。教人『敦伦』,敦睦伦常,五伦关系要和睦。还要『勤学』,勤奋的来学习圣贤教诲,多读圣贤书。『守谦』,养自己的谦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 M2 U; v$ T% ^0 T( V
3 }- m$ H; h: ^0 y. j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S! }$ i' |$ o6 q7 R

- J8 K# b$ P* `) O- ?4 [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
9 _* W+ L$ z" P# I$ A% l
8 q$ {* p! o9 |- U( K- X4 k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Y: k5 |; T; f6 t7 _% Z" @
- D( b7 o% r2 W( `+ b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3 R- A, [0 s' w7 t: {( m

+ i% f0 r: ]. `6 T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A' s! _0 ^% Q- _
2 H& C% M# ?" W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5 w+ q' D6 \% \. J" Y

  f  V" ~+ |0 p# O& f/ M  【乃万历二年。】/ d2 @4 f: F; i! W$ ^" {
6 f; A5 i/ @5 T4 \- g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Z0 t! U* {3 ~/ P2 ]' ~
6 o) A: S) t; z9 A( ?2 `1 d$ F, f
  【甲戌】+ ]3 I* t  @$ M7 [& z

' [8 P5 P: H# E# r; V" Z/ D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h8 ?/ ^( ?$ Z8 ~/ @/ W& p

: m  o, |1 W$ i( H- w6 `1 X# P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1 I' Y: a6 K$ O6 j+ S6 Y: A! d
$ S2 ]' W4 C4 w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里说:
5 E+ a  b/ {- `; v4 r: I
; n8 s4 O4 r* b! K  【辍闱后。】
2 Y* P+ s# L  P- [. X" M; c; l& `3 d$ {9 r9 I: W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
. d- Y& ]. e. e0 p, y% H( ~2 w% v7 ]' a7 x7 E$ }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1 M4 \4 T; W. @$ l9 P& v# V9 O: U! l7 n* F) o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里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2 d5 W) {0 }( e: e+ A: n" E/ Q( M! S* M! `0 J3 r/ y5 c0 Q% J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u: m4 i" ]. k/ `

+ D8 V0 N0 Z7 @, U- s! Y  大家都交口称赞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里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 c6 j# h- R& u5 Q- m/ Y4 l/ S$ g- P# [- m8 Z6 T5 q
  【公挈眷以行。】$ [, J- ?; _4 e' r

1 V. X+ }! T+ j0 s2 C7 X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 \0 F0 T) _/ @5 Y; b+ C9 G3 R
" t& @( O$ @# ~9 ]; n8 n  N8 l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 T7 s7 w- Y1 E  F% l
9 w. q- s1 z$ {% R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三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S1 h1 Q( _: Y. R7 E5 B
8 H* X( B- [/ N- T7 I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b8 e, H$ e: u( O' ^. Q! \7 O' F8 a5 L! B, k
  『万历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里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三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里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三年之后的效验。% U8 k4 R; Q% f! H$ u: N3 r6 S

: I  R" l9 \; }8 u  【次年】! ]: I! g8 e  b- {  x7 ]3 g

1 l( ~4 R$ W( [# B! e$ D  V  就是第二年。
' e5 L& P2 s$ {7 |# T' e! y( B) S! `2 E5 f( ~
  【中进士。】) ~5 K' }+ h3 `; n' _2 E

4 J# i* C, J  c$ w* c  T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 T: Q8 k+ ~% c/ k0 C0 t

9 z6 X  `( k% v! S  【一日谒内监杨公。】
4 p4 m6 r6 |9 p' s
3 [: _# h* B! o8 P7 H0 r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 {8 {- Q1 m+ Q5 G3 S3 C: I. c/ e  k. h; l" ~7 @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 y1 P4 j& m5 m0 Q$ {
9 z2 Z/ @; d7 L( r3 r7 h4 a' x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A) S- @5 ^* t0 B4 N5 u' @
( m2 t" p- G3 c" s
  【内一子。年十六。】
1 N+ _' Q5 {: F% K" S2 Q' E. |, g4 k' |8 z+ Z0 z
  其中,这五个孩子里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 B" z, w& {% _

6 ], S7 u+ E: t' K" M  【公若熟其貌。】: u+ \' V2 x: f
- n1 _, i( b( \3 F/ k8 h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p6 J0 F2 C* I; x# N* E, s- |

) Y! `3 h, c4 G: W1 K  【问其籍。】
8 u1 P) Q) C+ S( u2 }: S) g: B# ~7 T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里?」
) m+ ^8 X9 e( G/ r0 U5 p
/ C! E: ]! T9 W3 N& M; g9 n8 t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9 I6 \$ f- l5 Z1 l; a
7 D, n3 |  q# d+ }3 Q7 D6 O1 a- U' w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系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原来姓什么、原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 v9 ?2 F# Y1 F4 i/ c: B: f
9 I! `$ V0 a: e% l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7 y+ {9 e# E' c; y! k' g8 J4 Q5 R1 o  p4 ?4 p* |; F/ u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晰。1 h3 ]# O+ s' v6 H$ a

0 f8 B' W" k! C4 h/ f. I  【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Q- Y5 T. j% @  H! e( Z
1 S" I5 H4 r4 N( h; [
  正是他的儿子。. X: s2 v, k7 v3 V  }4 ~

1 U" a9 u) k. u. {: z/ X2 O6 a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1 `1 p3 C% F+ u) _# @$ b/ Y: Q$ g
  这位杨公公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看到父子相认,也觉得非常惊讶,立刻就把这个孩子送回给俞净意公。然后这个孩子就随着俞净意公回到他的住所。俞净意公这时候很激动,拉着孩子奔跑回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因为眼睛哭瞎了,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只能够抚摸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悲痛,于是连『血泪』都哭出来了。他这个儿子也认了他的父母,所以也跟着哭,捧着自己母亲的面部、脸上,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双眼,结果没想到他母亲双目复明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科学角度没办法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的孝心、爱心互相的感通,把她的经络都打通了,所以双目复明了。不是说这儿子的口水能够治眼睛,不是这意思,是经络打通了。所以! A4 n$ {# p* G$ Z2 ^5 s

9 o$ U7 Q+ s& d, ]- B) J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 p9 u& }- F+ D# i3 \4 o; `; ^
1 ~- S- _% l0 ?2 ?
  俞净意公意想不到,自己改过自新竟然有这样的命运扭转,所以非常的欢喜,同时也非常的悲哀。悲哀,他也是感受到跟这个儿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不再愿为官了。虽然考了进士,还是辞别了张江陵首辅,回自己老家。
* W9 y2 ~; v; y" [$ `, \/ j+ c" n! W5 K# H  k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 G$ d& c4 J0 Y/ |5 S* l% j' r
3 E  y  P8 z! A  张江陵首辅也没有挽留他,知道他这种志向,也觉得很佩服,于是给他很厚的赠礼,送他回家。4 k' {1 Q0 v" m/ C1 \

2 k) Q, a# l( w2 K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M1 O+ T- k5 s4 V

, P  m& ]/ S: M7 w& W  俞净意公回到家乡之后,继续更加努力的行善,因为信心更足了。结果他的这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连生了七个孙子。而且这些儿孙都读书,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成为了书香门第。6 o, R4 x9 v, h5 q$ b9 C# [
4 o7 e+ Q* M& H# U+ ?/ p8 d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 N! J# z' O( `- T# B1 V
/ Z4 w1 X. p- i  俞净意公于是亲自写了遇到灶神点化而改过行善、改造命运的这个事迹,来教训、教诲自己子孙,这篇文章就流传下来了。俞净意公的寿命到八十八岁,也是高寿。大家都认为这是俞公『实行善事』、改过自新,能回转上天的报应。本来是要受到恶报、受天罚,现在得到了上天的善报,能够证明确确实实善有善报。这是他同乡一个学生『罗祯』给他记录的。7 S" @( |  ^" n% s+ S0 |
' @- F8 M1 W1 X( a2 X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完了。从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产生信心,只要能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从自己的意地上下功夫,改造命运会非常的快速,愿我们一起共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7 F+ L& i; o5 M8 ]2 f
0 f, Z0 r- s1 l& j- F- Z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完)
8 F. b8 D3 h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9 14:37 , Processed in 0.0799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