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64|回复: 3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第一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3 16: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p! d6 E; Y" \0 V% o! |
* P$ N- ?4 U# r6 N- n$ E, ^& t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一卷)0 T6 n+ l1 N7 ~2 L" u

, M, T- t2 y; t/ r# Z) B! R( F$ @$ h- ]7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一卷)
# R3 T' \4 H/ M8 Y' u净公上人讲述- f1 r2 S  W4 `5 o7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7 g" B+ w  c+ A! b# Q/ ](此讲录出自净公上人专集文字讲堂)7 y/ v4 k0 ^, }, A! g, Y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 I4 Y4 D; f% e2 C+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
1 S6 j$ d/ z" i0 y) I) s5 \* H【余童年丧父】/ r9 h, o# T5 E# i( }7 C
“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 s3 t& q  \  [, o0 t#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3 n- ^4 Y2 }! m8 k9 L0 y# x6 v; C
“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 Q, b7 B1 ^* r, b( m8 m7 |! L【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3 S) X# E$ Y. C* A; l- [, ^/ f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1 b8 c4 Z+ m' U/ t  D" [) I4 ~
【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0 E4 p5 B! |$ f* m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2 n+ x( [* o" Z% _0 l, h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t. Y5 p8 e, y- _2 O$ q) W5 p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
3 O4 i* z3 n! T# J( |$ D9 Y【语余曰】, K) A9 C- p& m
这个老人告诉他。9 Q7 _( F% m  L) ]; m# V
【子仕路中人也】
" u, K7 Z; i: d( w5 _2 E: z! k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 O: W/ z. V  E9 K【明年即进学】
2 c) G" A( d+ {  K0 E8 x“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 d2 k$ i4 c, d$ u/ n* k2 ]" i【何不读书】, T5 Q" _& V9 w# R$ w& m  ^4 \
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
! [2 z" Y" [: ?/ p- q2 Y【余告以故】
1 R. ~( v; Z* b9 q4 Z% Z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 L8 o% U; e! s【并叩老者姓氏里居】4 r/ g5 @2 h% T5 V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
, B7 D# M  v( j【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 R, }/ T- c- w$ g( N! z0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2 J1 o, [$ ~& V& ?, q- U( \0 Y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 I5 `8 u5 R) C' k! K# _9 B! X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 _3 L7 C6 t' E5 o9 \- s
【数该传汝】9 z/ V& q  I4 d# Z- x. B% N5 s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H8 h4 j- E' a! u
【余引之归】
5 q$ m/ U! ?' E+ c8 ]7 c% R3 s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9 D+ D5 i" Y' S; }$ [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 j/ ~5 _$ P4 T" V  Z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n( C- ]; g1 }" m6 q4 a
【余遂起读书之念】) B1 ~7 `9 d( Y
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 F, t8 Z( z! [, d) `& @/ G【谋之表兄沈称】
1 O! N. |* X. [# U" d/ Y. Z跟他的表兄商量。
7 n* v6 h1 B4 }% Q! M【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Q; c$ t% w, S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6 d2 F' l2 I7 A# t/ u3 D【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R" L4 C0 q" N; R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 L7 T& G7 z# P% f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 B% a! z+ e; r6 j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9 O& Y6 N* }  ^9 q$ M  t
【复为卜终身休咎】9 s; y( r  a* u+ I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9 I( |, O. b/ m, Z/ N$ @2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 Q) T% f" d2 d" [; h/ l: l$ y“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9 B' W* s' U8 Q+ Z8 R【某年当贡】
) ^) F4 \1 b5 \7 d% A  w* A# Y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0 B0 i3 }3 M3 e+ p: A9 h, Y& u【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3 Y& p0 b. o$ ~* W' L' J4 \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 Q* B. }+ h! b! ?) Y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 g) L8 b! c8 X) g! m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
( K5 a- t  I6 b4 M$ s【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f. k- |" x) P$ N3 \+ q/ r% x1 d
算得这么准确。& }; j; o1 X& }% O4 P; r$ Z- j
【当终于正寝】
: f& ]* W; N( l9 Q5 Q9 p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3 ^/ e- e5 m, h2 m
【惜无子】
& x0 ~+ A: [; t  O你命里头没有儿子。
, D9 f/ w5 m" ^9 k【余备录而谨记之】/ F& c+ P) U6 Y0 K7 L+ N' H
“备录”,一桩一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6: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N' |& B8 ^  D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 y  D+ V; C2 Z2 Q“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
" L3 r' Z7 P( L/ S% M* f【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c  Y: n/ C0 _2 x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 {0 }! z7 c7 R4 V0 A9 S【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 j$ g: t7 o5 E0 G)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 J3 u( Q! S. d; B( k! Q3 N【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6 U1 `8 ?$ r% u# l7 p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0 a: ^8 I2 Q; V, P- c' |
【直至丁卯年】
# a  Q# Q- K, ?$ [6 Q4 N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 |( a' S8 ^& f+ s4 ~# I* X3 `+ J% r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f6 g4 D& g/ N* C, ]. O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6 N4 Y$ X* L' [" a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m8 [  k. w8 X" d3 z' G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T/ d7 j- f  o* u0 P- n, j6 K
【遂依县申文准贡】
4 z* n1 ^) }# u! X% x4 Y/ g" {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 X! W) ~/ P$ X. D【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 @! F5 l0 Y+ ?2 _: Z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 p" A$ @4 g) b# Y8 N# O* T$ [7 V【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7 T3 R, b, f, r
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0 ^: r  q. ?+ f* j
【贡入燕都】+ ~9 Z* Q3 x/ r" }# R! r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 j7 L7 s% {9 {!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S) ~4 m$ H! w; a5 h0 c' J( ~
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 Q9 F! C. D& T) D【己巳归】: H) z5 J' |  ]: j, I2 W
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4 i3 Z6 }3 S7 [9 q! j+ _
【游南雍】
( R7 |) \3 Q, ^1 e) _+ ?' b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1 h( b/ w; }1 K- m" O【未入监】# D  k/ s; A9 j- ?1 x6 y7 \" e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0 `1 k' I# d% `, L& G4 V
【先访云谷会禅师】
2 @3 x5 f5 K! \) N; w$ K6 p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8 g* J3 V0 E6 m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 V' z0 F: l" h3 [, L$ v$ l) K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0 V% I8 {7 C! n: ~* K3 u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1 x! G, h9 w+ U$ q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 B- I$ I- e! g. V7 q【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B% K  m* c8 X6 G8 U6 b' s/ X2 {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 p+ b1 X0 a8 S3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 T5 b* h0 V* ]( y! G$ ^9 |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8 P6 w' a, |! S# H【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D  p  V; c1 {& I6 P. Z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6: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 T7 H. c6 g( f& N% g% s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 a+ R: z& g6 _, G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 P3 R7 C5 T% i7 j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 u0 [- d* R' F3 b/ a! N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著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里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 ?) H1 S! A$ ?8 V&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
8 }+ A) h: e* b, y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三个小时。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 |& |: H. r) P; Y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 |" @. L; W' T2 ?# g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K8 I* @$ ^; X, @" R
【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8 L) e7 X9 @$ @, a0 [+ P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我们要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6: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1 x- Y9 K! I$ t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X$ V2 B, q  i* E7 N

1 R/ O0 n- _( [
4 i8 u. O3 v0 P
4 N2 O, y. _1 R! _'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9 16:57 , Processed in 0.0920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