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k. n& s1 {# R ~6 t: E
! g& H2 u4 ]) F6 f* e+ Q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 g/ J$ P! M3 `/ \- w
8 O( T5 d# K% Y8 @; D* t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5 F: F! h4 s* X5 X( K8 F3 s" O$ |
+ Z6 t/ q) d7 M0 [4 C* {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V2 ~1 k7 g+ |, f9 W
/ L0 S# j# l; S$ t1 p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 l( Y7 N( f
: }$ z# j8 H8 K7 Q3 ~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 X9 {- u" b1 r0 i0 c
( b k9 ?; a+ O3 j0 g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 j }* k6 U6 d3 A; _
" k# M$ |% {4 t# L* V. B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 S* z8 ]) T4 a% S
" l, ~( u& b( `/ f6 c& x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7 a5 f, [0 P, d+ C, v4 W/ ~# l% k2 u h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 N3 K% e: V9 }) j& g: p( I0 e+ I# `' a; E& C& a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 Z3 \# k4 X0 ]) w9 g: ?
& A4 I# o6 w0 V' R8 l) {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 r, ~2 M+ J$ F5 e5 D8 a; x+ w( j3 o3 e3 e; _
●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 n w# V# E# i
. K2 O6 [; V* T1 @% a9 _5 g0 A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3 H3 F! n; [* w+ O9 v7 ]! ~/ s
' y3 ^# k5 _! p4 X1 F8 w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 p& S6 y% Y$ d8 a' |
8 M G9 e& l F( O& F+ J/ ]# F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v* R/ V Z0 O+ s9 b
0 i- Y. V7 ]. }6 v7 K# L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 ]! q, {3 D9 {) w* E
$ ~) c7 p. @. ]; D; i) p- }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b5 I, P+ k9 ~" i& J
$ M9 F L; S- o1 |8 G9 O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 W, c3 Z2 G# C. `# e9 w/ t' W3 |- g- X2 Q2 E. }6 i1 V- g; S/ ^' O, k7 ~8 }
(一)从明受戒信行
8 d" V* R. |, g1 t, T$ X- X) d7 C
% p% Z4 v X( P# m, L+ O' @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m+ l$ |" A( J1 z. s1 i2 _2 U! E7 Z! K
" Z6 |8 h9 r6 g# ~, z: g4 w% Q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 L# R% t, g6 H/ V# C5 r/ u w$ ^6 h! `; f5 O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2 r: L, @$ _; m: G% Q2 }2 n
0 q) P2 ]# R" Y* w/ H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7 t! j8 R# B4 e8 A6 a1 h# a
0 ?% m6 d6 u! U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O+ l2 g1 i$ j$ S8 ^
8 B2 x, e" T6 K4 K/ X F0 r c5 F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R, f+ k* h7 H! W
1 X( p8 [2 s6 V9 H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8 j& A* v* N6 `! c/ \5 t' M3 _1 E' J% c4 O% C' A( r3 g, r( G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r* g y p `6 |
. {4 a; B; X8 K1 \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0 `5 k* y; r. K# c+ Q
5 U! I, [. g6 r" G; w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