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9 2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随他人的话语而改变。这一点至关重要!
+ _0 [* D5 } G见人恶 即内省$ m, o1 ^3 x; N, x, ?5 s. O8 o0 [- Z
有则改 无加警: u0 p& w" H; @9 T) G/ W
看到别人身上的过失,不要去学习,也不要去贬低,而应借此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现在的人不是这样,看到一些新闻中有人做坏事,自己拼命去效仿,所以当前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对人们的心理有很多负面影响。
. k2 V0 R3 [# ]世间上肯定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我们有智慧,看到好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坏人则应反省自己。孔子云:“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佛经中也说:“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一个人做了坏事以后,定会从痛苦前往痛苦、从黑暗趣入黑暗。因此,见人行恶,我们千万不要学,而应以此审视:我平时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5 l. v: B1 c& o* ^4 z
古人很喜欢观察自己,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用心温习?“自省”,用大乘教义来解释,就是《入行论》中的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可惜世间人不懂这些,自己在做什么根本不知道。% _' W a6 K, d" _4 l% G: @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常反观内心。如果见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马上改掉,不要让它延续下去;如果见别人有不对的地方,则应暗自警醒自己,千万不要跟他学,更不能与之同流合污。4 |7 T) c7 k5 @% D
在历史上,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他有个大臣叫魏征,总冒天下之大不韪,直言不讳地进谏,让唐太宗改正不足之处。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在古代,都是用铜做的镜子,可铜镜照出来的人会不会很难看?藏地有种说法是:“水中映出的人影,不如本来面目好看;上方镜子照出的样子,会比自己本身漂亮。”但不知道铜镜照人是什么样子?)所以,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 X1 B1 b) y% d* |# x Y9 ~6 M) }
这些古人的教诫,对现代人其实很适用。然遗憾的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少有人观察自己,即便别人好心指出他的过错,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还非常生气。但无论如何,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同时也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让自己能好好观察自己,将一切行为转变为利他之举。我始终认为,对修行人而言,唯一的目标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所以,每个人要下这样的决心: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佛法、为众生而付出一切!
- ~& {& p' W# K7 r* N0 P. w! ^% p9 ^) ^. F, P
5 \1 n+ Z& [9 b; M H0 n$ {
/ S' s, O7 o' ?0 E7 w' _ ~
, C' {9 L$ Z3 [9 { j4 r0 P第十三课思考题
~+ P# V( X. T) p, l6 ^* _, T& a/ b) N# L) j, k
55、别人拜托自己事情时,为何不能轻易承诺?你是轻诺寡信之人吗?你怎么理解“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这句话?
8 B) P6 J! P) g4 g% \56、与人交谈时,语速为什么不能急躁,也不能含糊?你的语言习惯如何?讲这个颂词时,为什么会提到“应机施教”?# d; b6 u2 G, `# y; Q# o% F' u9 X
57、如果有人在说长道短、讲别人的是非,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不关己,莫闲管”,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你对此怎么认为?+ F5 s/ s W9 x0 x& i, m" }: j8 k; V% K" c
58、我们平时“见贤”应该怎样?“见不贤”又该如何?古人每日怎样三省其身?你平常又是如何观察自己的?
8 c- ~) M; D0 k3 p2 A, K+ j" {
1 y8 ~2 |5 U! U Y) R" U9 C, N) ]/ K( M
6 a) k. c& w/ V6 g1 [" H" B- H
- I' }' N' K5 ]" C0 U- L+ f# W# `8 @: S
M) d! W' W* G, s! t'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