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v' r. K: `/ B# P/ E4 L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 L3 j- r* @ _& C- G+ Z! E
白话文参考
4 `& V$ E6 M X7 t2 S: l2 b编撰:王亮居士/ e3 e) z1 W! S& e$ u5 P. t: `( r
% Z9 t7 A( S& |我是这样听说的:& Z. v. k6 o7 T- S$ U1 T
一天,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佛陀成道之处),弥加女村落——自在天祠精舍中。当时有位婆罗门人名叫迦波利,他的儿子名叫弥勒。弥勒身体金色,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他身上放出银色光明,衬托着金色的躯体。如同一座白银色的山,威光无量,前来佛处。当时世尊和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正行走着穿梭在树林中。一起同行的,还有盘着头发的五百位其它教派出家人。他们远远地望见弥勒,只见他仪表威严、举止有教养,体相美好清净。弥勒见到佛,五体投地,仿佛银山崩塌,有金花和众宝聚集镶嵌在银山中。又仿佛在金色台阁上生长着金色花朵,结出了七宝的果子。从台阁中,发出妙音声(弥勒说话),说偈言道:
$ X C' U8 g+ C7 u- t( n 我见牟尼尊 面貌常清净( D1 Q; ~" F: [7 i6 m
百福相奇特 世间无伦匹& _" A: `7 ~* W" x% _4 M7 h4 B* {5 X
烦恼垢永尽 智慧悉成满( A, h |9 J9 o* ^6 M1 V, x6 N0 p/ S
一向常归命 身心无疲倦$ t9 ~$ J1 E! E+ ^# n* m) D
故我以五体 欲得胜安乐
7 ]# _0 ?7 b3 M 脱苦无所畏 敬礼释迦文
0 `/ e/ r% {( U5 s# {: q5 c5 E! \
0 R$ `$ I) O! n . r/ a" [* e+ q) c6 ?# o( Y
《偈颂意思》$ C5 b r _* U& U. R1 z/ |( r
我见释迦牟尼尊者,面容恒常清净,身上具有百种福瑞的奇特相状,世间无人能比。您永远地灭尽了烦恼,智慧全都圆满。自始以来,常将自己作皈依,并身心不感觉疲倦地行佛事业。所以我五体投地,想要得着殊胜的安乐,脱离痛苦,不再有害怕。向释迦牟尼佛敬礼。
! X4 G$ R( N1 q; r. g5 }& M
% J9 O' C( ^1 N当时,诸位外教派出家人看见听闻这事后,问佛道:“世尊,为何这个童子仪表威严、举止有教养,又有无量的光明,与佛无异呢?他最初是在哪尊佛所,发真道愿心?又是受持了哪部经典?但愿天尊为我们解说。”+ k2 R4 L! ?1 X$ K1 r
) Q) Q% g- C/ a
佛对名叫式干的外教出家人说道:“你们今日认真听,好好思想。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令你们心生欢喜。在无量无边阿僧祇时劫前,有个世界名叫胜花敷,佛号弥勒。那佛恒常以慈心、四无量心,教化一切众生。那佛所说的经典名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若有听闻的,即得以超越百万亿劫以来的生死之罪,必将坚定地成就佛果。那时彼国中有位大婆罗门,名叫一切智光明。他聪慧多智,广览众多经典,对世间的六十四种技艺,无不熟悉。他听说佛出于世间,正在演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以世间一切的论点,去为难彼佛。那位婆罗门竭尽辩词,也不能胜过彼佛,即便信服,成为了佛弟子。他随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心,说道:‘我现已经在佛法中了。我愿意并且坚信,以读诵受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的功德,必定能在未来可数算的劫数中成佛,名号弥勒。”于是那位婆罗门舍家,进入了深山。他留着长发,修行清净除欲。在八千年中,少欲无事,以乞觅食物,自我存活。他读诵受持这部经典,专念一心,灭除乱想。
/ }; W3 Q2 f% m9 c( q" p+ C《注释》
/ V7 }# F$ c4 T: K( X四无量心:即是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 `7 \3 H0 ~9 f1 `1 G; O
对待众生如同自己亲人,希望他们安乐幸福,心愿无量无边,即是无量慈心。
( a( P$ r8 P, m$ v r, r( d看到众生遭受的苦难,生出大悲心无量无边,如同自己遭受,即是无量悲心。$ H u2 X. P( Q3 S: Y$ |" M
看到众生安乐幸福,因而生欢喜心,无量无边,即是无量喜心。5 v) @$ V/ k$ s! y2 |2 _
舍弃自心中对仇人的嗔恨和不满,即是无量舍心。
* I4 k- w' ` i; {& Q' |百万亿劫:古代计数单位,一亿等于十万。百万亿,相当于一千亿。下文中,读者可以自己换算。8 [$ a' N( ] A' ^
六十四种技艺:古印度盛行的世间六十四种技能。主要包括,歌唱、乐器、舞蹈、书法和素描、装饰神像、插花、玻璃刻花、绘画、装饰和构图、制作念珠、项链、花茎及宝冠、香水的调制和配备、魔法和巫术、烹调、调配果汁和酒、裁剪和缝纫、猜谜、诵诗、朗读和咏唱、木工、建筑、金石鉴定能力、化学和矿物学、铁矿和煤矿的知识、园艺修剪和草卉种植、文书编辑、语言和方言的知识、诗的创作、借祈祷文和神秘符咒来自救、战争、武器和军队的技巧等等。
6 j# U( ]$ g+ L {解释二:古印度盛行的六十四本典籍:关于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等等。$ {8 q7 |, |6 V( W2 k6 y
那时,世间的星星纷纷陨落。国王荒诞淫乱,彗星横流,雨水连日不止,洪水暴涨。仙人无法再端坐下去,他乞食了七日,(也没找到食物)。当时,仙人所在的林中有五百只白色兔子,为首的是一个兔王。兔王母子,看见仙人在七日中不曾进食,便说道:‘如今这位仙人为了受持佛道的缘故,多日不曾用食,他命不久矣。法幢将要崩垮,法海将要枯竭。我今日应当为了无上大法,为了令仙人久住世间,不惜身躯性命。’于是兔王告诉兔群:‘一切看似的作为,都是无常变化的。众生爱惜自己的身躯,空空地生来,又空空地死去,期间未曾为了佛法。我今日想要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供养法师,令法久住在世间。’当时,兔王即为群兔,说偈言道:
1 i2 M/ x: X" V8 |% [) d, c, R; R/ q" y4 p4 N% z
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
+ \% Y; [* B& R" J& {8 i6 i 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 J1 r M% n# L/ f4 A8 x8 @ 若闻法奉行生处常值佛: D# @' |: \- d5 L. }# f
信法无疑惑归依贤圣僧' F2 w9 T3 J7 x+ b; x, f
随顺诸戒行如是疾得佛
1 W5 ^1 \, v: m/ K0 G% M/ x: K 必至大涅槃常受无上乐
; o2 ?2 E4 e+ K# h- l- M《偈颂意思》8 J' M! N j8 T8 ]" y3 O% N7 z+ p6 |
若有畜生类,能听闻到诸佛的名号,那它将永远离开三恶道,不生在八种难处。它如果在听闻佛法后,能够奉行,那么它生生之处,常常能够遇到佛;相信佛法,不存怀疑;皈依贤圣的僧人,随顺地接受诸多戒律。像这般地快速得成佛果,必定到达大涅槃,恒常享受无上安乐。+ {& H' k- ~/ U
当时兔王说完偈颂后,对兔群说道:‘我今日准备以自己的身体去供养佛法,你们应当各自随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在多劫中,无数次地丧身。这都是由三毒(贪嗔痴)作使,才使我投胎成了鸟兽身形。我如此空空地生来,又空空地死去,期间未曾为了佛法。我今日准备为了无上佛法,舍弃生命,去供养法师。’当时山树神聚集起了香木,然后将香木点燃。
3 o+ Y! O' {: y8 ^" e兔王母子,围绕仙人七圈,然后说道:‘大师,我今日为了佛法,要供养尊者您。’仙人回答:‘你是畜生,虽然怀有慈心,又能怎么作呢?’兔王对仙人说:‘为了使佛法久住在世间,为了众生们得着饶益,我准备以身躯,来供养仁者。’说完这话,即对孩子说道:‘你可随意地去寻觅水草,但总要控制住心思意念,正忆念三宝。’当时,兔王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