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4 09: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觉得不够,所以才尽想占小便宜。‘贵人不生气’,出贵的人不会生气的,你看那一个人若是时时刻刻没有气生,这就出贵,是贵人。‘生气是贱人’,常常生气的人是很贱的,没有价值。‘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烦恼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人生烦恼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试试,生了一回气,生了一回烦恼,全身骨头节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觉,吃东西也不香了,就那么厉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灭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5 y! t* S, U: a! Y
- y m" z0 K1 j3 Q/ w$ \
2 ^2 m7 B: R9 ^5 w. N! r8 \% t a6 ^* @. L
4、说劝修戒利益
' r6 v8 m" v" o4 @
- E$ T2 s }! a3 u
" L& Y7 \, H9 l+ D/ J
- g* Q- d6 U7 ?0 W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 V6 P4 k" p0 y6 Z+ n
. [ Q/ r5 x8 j7 C. F+ |: A" P6 {9 L9 e3 r0 x/ a
- o. |8 `$ o( @. o这一段经文是说劝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没有利益。所以说‘是故比丘’:因为这个,所以一切的比丘,‘当持净戒’:应该持这清净的戒律。持戒干干净净的,一点染污法也没有。‘勿令毁缺’:你不要令这个戒律毁坏,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净戒’:假若有人能持清净的戒律,持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染污法,‘是则能有善法’:这样子就能有一切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净的戒律呢?就没有善法能生出来。‘若无净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会生出来。‘是以’:因为这个。所以‘当知戒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隐’: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种快乐。‘功德住处’: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 j9 O" \- ^4 {# V
9 P% l9 d) s E
' Y- q& `6 H" K9 T9 q" V6 E1 L1 Y4 M/ G+ m+ y$ B. W0 w
二、对治止苦法要
' K( ~ V2 _3 _, `2 b [; o5 |' ]: J8 }0 O
4 T- |6 b& d. W2 E1 C' y6 D, h8 C
$ }# g; g4 z( Y1 q, I3 @1、根欲放逸苦对治$ U0 g/ b/ H( X: G S
! h I( T3 c$ U7 z4 h2 V+ ?- Z" ~8 F" d- t+ \& M$ ^; y* ?
$ `8 f" |9 Q# t! ~* qA、根放逸苦对治
$ k0 G, P! Q/ I6 o m4 Q3 k3 D" K; Y
5 ~, _" O6 O- e
9 U. {" P1 y/ ?! n r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 |* [% K. {% `0 @
! T) j% G' C9 g0 i7 D
$ i/ @( ~# G( X; u5 {8 ?' ^5 s1 T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经能住于清净的戒律。‘当制五根’:你应该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你应该好好管著它,好好控制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让它不守规矩。眼睛不视非色,耳不听闻淫声,舌不尝香味,身不贪触尘。‘入于五欲’:不要随著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要为财、色、名、食、睡所摇动。‘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个放牛的人。‘执杖视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这头牛。‘不令纵逸’:不令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给吃了。‘若纵五根’:你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不单这财、色、名、食、睡,和这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没有法子控制,因为你放纵这五根,不令它守规矩。
& o1 u0 k4 _$ m: H4 t. ?2 L$ ~( o2 x4 W I" D% r6 g- m( G7 u
4 ]7 ~, ~/ [3 p4 Z
0 |* ]1 Y, c" z; t2 T1 P U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f# \1 G8 c2 v- j. b5 x
( P1 i0 d5 U$ t/ S4 r. L6 S' }
8 D- U+ K0 x4 ~4 r1 Y) |2 h3 V+ {0 w* g/ v8 _) X% H! Z9 t
这是就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随随便便不守规矩。如果你不守规矩的话,这五欲,将无涯畔,没有边际,贪而无餍,你无法控制它。这是说到法,下边说个比喻。譬喻什么呢?‘亦如恶马’:这好像不守规矩的野马一样。这种野马它常常做害群之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绳来牵制著它。‘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它就会把人牵到坑里边去,或者堕落到海里边。‘如被劫贼’:也就好像被贼抢了东西一样。可是,被贼来打劫,‘苦止一世’:这种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会长远。‘五根贼祸’,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尘所转,耳被声尘所转,鼻被香尘所转,舌被味尘所转,身披触尘所转,而五根的这种贼害,‘殃及累世’:它连累你生生世世,没有完的时候,这种祸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纵欲,被五尘的境界所转,这种害处是非常之远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人不可被这五尘境界所转。‘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要特别谨慎。‘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转。‘持之如贼’:持守这种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一样。‘不令纵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纵逸,放纵起来,不守规矩。‘假令纵之’:假使暂时间放纵它的时候,‘皆亦不久’:也不会令它恣纵太久的。‘见其磨灭’:令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不久就没有了,磨灭就是灭去了。6 n" v- b" z4 I6 u# ~9 d, T+ m
% ?: M$ t0 u2 f# Z) L O2 W
& K% t6 s6 Y7 P( ]
! P+ X/ y. [1 z! Z0 BB、欲放逸苦对治
0 ^% y1 c( Q) e4 m& J
8 P4 ? r$ f; k! X) E) t4 H9 C' @7 n( ^8 t( g/ {
! }6 R! |: [3 D1 Q7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 g; C1 a3 r- U. {
. B, j3 j7 x+ @5 m, Y- x; d. ^+ e) X3 ?; ]& t3 X9 N0 |% M
. H) A) U' ]+ u$ [; R这段经文是说到五欲放逸苦。我们人有烦恼、有贪心、有嗔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欲。你若把欲减轻了,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对治’,要想方法来对治这个欲放逸苦。
% r; r" J9 Z6 N! ~3 ~/ s% A& N* {) Y% O
) n8 m4 k/ _- I1 N; E5 r
; e5 S$ t! }2 z6 c2 @/ r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心为其主’: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们人的心来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当好制心’:应该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们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里头没有定力,所以随境界转。‘甚于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贼’似的,怨贼,与你有仇怨的这种贼。‘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于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边所说这个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这个心的厉害。
+ b, _) t9 f/ d7 d- X
5 r X2 t# X T. X( g/ K" Z
, l+ w8 f+ \+ p' _" E4 P" J5 A+ R( E; R2 z% [' i
‘譬如有人’:譬如现在有个人‘手执蜜器’:手里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动转轻躁’:一举一动都很轻躁的,不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