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华严经的因缘,可以说非常之有缘。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这一部经也是我主要修学的一部经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这在初学的时候,民国四十七年,初学的时候在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 c' E, S/ {4 }; d; k
, r5 i9 p0 ~* W' [* }' v
4 \0 z% W9 M2 S% S/ B/ v" Z4 J( X+ ]9 u% p4 y2 ~4 {4 ^/ m- G% t
那么以后,就是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经,也是我启请的,那时有八个人启请,我是其中之一。同时我学佛,在台北期间的时候,一直跟方东美先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对华严也特别有兴趣,曾经称赞这一部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诸位晓得他是个大哲学家,他把华严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所以曾经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华严哲学。那么这个录音带由杨政河整理出来之后,出版了两册,上下两册。叫华严哲学,那是他在辅仁大学所讲的。那个时候他在学校讲这个东西,我也正好在台北市讲华严经。那么这个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认为华严经有最圆满的哲学理论,有最精密的修学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时是更难得,难能可贵的,还有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 D# j5 j& J2 k( V4 ?7 v- K7 f
9 @+ l& @2 [9 \6 P1 {2 h% Q + A1 |5 x: D9 }6 Q" u! ~
1 }' a, |( V. v
这种教科书在这个世间是找不到的,理论、方法、境界,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对这个书极力在赞叹。而明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学天台,以后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说,这一部经在翻译上,无论是文字,无论是理论,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别在这个,就是四十华严,指末后这一部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知识开示的当中,非常地详细明白,这是指什么呢?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开示太宝贵了,真正能够救末法时期许许多多的流弊。! s/ p$ l5 x6 F; ~6 {
% e6 }& }% z' @! {8 t
% U: f3 A9 R% c# x
) U! F0 R4 U) ^1 A所以他认为流通八十华严,应当把四十华严要一总流通,因为知识开示,那是四十华严比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要详尽得太多。那么蕅益大师的赞叹更不必说了,蕅益大师赞叹认为这一部经,特别是指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所作的,他说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佛学大辞典,如果从这部疏钞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学佛事半功倍;岂止事半功倍,不止,在这上奠定了基础,他后不管学那一宗,学那一派,学那一部经论,修那个法门,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劝一般知识分子,从华严经疏钞入门。那么我们今天因为有时间上限制,只介绍最后的一章,而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的总结论。好,我们休息几分钟,底下一堂课就不用仪式了。
R) A# I% ~$ ~7 |0 [% A. W9 G' b' v6 F' j; Z k
' o' ~' W/ s* p* }, N
) n# X' K2 m1 Y* e c7 M( u1 |4 z普贤行愿品讲记( i4 L, U* Y. f2 O2 B
+ _- s% x0 q2 P$ x1 ^, h
(第二卷)
% l1 z- ?) t, c' I: o
9 u( r& Y1 T( H" g0 M
' W5 q1 {" x5 |& V. Q3 }% H, L
1 d0 ^3 o* ? g1 ?' y# P( a6 p净空法师讲述7 {. y8 |8 D& T" l, v0 ~
2 M% C9 _8 W) y& T: i6 [5 F华藏图书馆* N. F. F5 ~. o& O. C/ U+ l
8 `( D" i& B" _! V5 S
' i d$ o& W* K
/ _' R( u9 ~- ^至于这一部经的内容,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这个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证,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举果劝要生信分,它这个名词是这样标的。所以我们展开华严经,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就是说明佛这个境界。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成佛有什么好处?念了华严经就晓得了,真正是那样殊胜的果报,天上人间都找不到啊!太殊胜了。那么这种果报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如果说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我们看了也没有意思嘛!那个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诉我们,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那这个关系就密切了。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园。我们出外旅行时间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这么好。
# M8 A9 G) X, b$ @
# \5 O6 i5 `* M- l0 e
3 s9 E9 i1 r/ f f+ p9 V0 f4 v% ]$ Y9 B8 ^
读读华严才晓得,哎呀!原来我的家这么好,所以劝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经里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讲的外人,所以从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恢复本有的能力,恢复我们自己本来的依正庄严,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所以佛教的教育又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目标宗旨不一样。那么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也不例外,本来的面目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依正庄严。% m5 H' s* }2 }% A
+ |4 ?8 O" h8 Y1 C4 L3 z6 b+ Q
1 r$ R o4 y5 r" O* N) }: ?% b- Q/ K7 o' _" {1 R
第二个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个部分讲理论,这一个部分经占得相当之长,是一半以上的经文,说理论。佛法实在说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不难,知太难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说你不能行,你说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彻,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佛法上,非常恰当。如果知要不难,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难的话,释迦牟尼佛,你看看经典上,他老人家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一次禅七?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个念佛七,有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修行很重要啊!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一次,他老人家接引众生都是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答覆疑难,可见得行不难。- A1 i& z1 z, M6 [- P" u
; T8 j" t7 p; P
k; J i3 i" K4 Z1 a0 a7 P# R) M6 _+ z- w, ?! t
这个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块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法早期传到中国来也没有,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事情。所以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讲理论,我们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只要信,无须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门,入了门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1 N# r8 i8 j! w
$ y0 H( S0 l; ]! {: Z* _7 x 3 J2 m7 V6 \ V0 e- Q* [1 A
a) s# T0 J# l. b" A/ b
第三个部分呢,是讲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行,实在是妙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为,诸位要记住,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因此讲到修行,这个行门实在讲无量无边,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错误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境界无量无边,那么我们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一一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可是那个一一修行,不胜其烦,因此修行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个枝叶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从枝枝叶叶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无量劫。如果从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从根本修。3 U. U2 B8 Y9 D+ C. x+ A( ? ^
6 w" K/ z2 c# l# r 8 l6 a1 B$ {% i8 q: @$ `+ s: p# C
' |% s1 G! ^% V* d8 o. G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说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叶,就是在细节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没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样正,那是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