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4: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称名念佛恰是愿行具足的,他说:
- N2 z) G' ~6 g( L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18)! d0 l( A+ X% A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19)
~9 A5 p6 N3 e# R) n! O* S 这样,善导的称名正行说通过以《观经》中上上品的安心法为着眼点,而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着手起行,将上上品的安心法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融为一体,使得他的称名正行成为三根普被、信愿行具足的净土修行法门,净土一宗到了善导才最终完成。善导净土教将修行方法分为正杂二行,又把正行分为正助二行,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之业,这就大大简化了净土教的修行方法,与禅宗祖师禅的看话头一样,表现了中国佛教尚简易重实践的总持智慧。
7 B: N9 p1 f3 ~5 ?' k% E6 d 三、称名念佛与禅宗看话头
! g$ J$ x9 e) k2 x7 a 称名念佛与祖师禅看话头的修行方法在实质上有相通、一致之处,二者都是通过单提一句简易的佛号或话头作为破除执着而从凡夫顿入佛地的总持法门。二者都强调对自身的修行方法要有决定信或大信心。所不同的是,看话禅的决定信是信自力,而且信是与疑联系在一起的,信与疑是不可分的(20),即所谓「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但善导称名念佛的深信则是决定深信自身无力,深信弥陀他力本愿。所以看话禅是以疑为门径,重视自力觉悟的,是接引上根利器的,善导净土教则是以深信为前提,依赖他力救度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这二者看似不同。但是禅与净土都以了脱生死为目的,而且净土教称名念佛与祖师禅看话头的修行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破除我、法二执的,在实质上有相通、一致之处,二者其实是可以互补融通的。所以中峰明本(1263—1323)在融通禅与净土时说:! l3 j% b* ^% `
学者不识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谓禅自禅,净土自净土。殊不知参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无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性,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则禅云乎哉,净土云乎哉。(21)2 O9 F Y! }# g
这就是说,在洞见本性、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上,禅与净土是一致、相通的,中峰明本是在禅宗明心见性的基础上融通禅与净土的。然而由于善导净土教被机更广,中国佛教禅净二宗互补融通的结果是禅净双修,禅最终融归于由善导奠定基础的净土教,而由善导奠定基础的净土教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最终由于融会了禅宗和天台、华严等中国佛教其他注重圆顿思想的宗派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22)
3 G! m- b8 B$ ~1 I% i% D9 H 注释:
$ a; h) K3 w2 O3 ]! m' Q (1)参见释印海译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94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发行。: q+ n/ p4 ]3 X& S2 ~
(2)《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182页。4 n' Z. B& A: P% ]) ]- e
(3)《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7 z* u8 s) z# x) y# T h
(4)《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P; y/ g9 K4 k& o
(5)《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9页。
2 a* Q; {6 i0 O9 p {6}《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8页。" {& V# E3 a+ i9 O# T6 g
(7)《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1页。& U7 r k: G8 Y: R, m
(8)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99——100页。
. F b& S7 M2 y- [4 ]1 S# v9 B (9)《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7页。3 N. g' ?/ j: P- M
(10)《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0——271页。
; I- F; v: n1 y1 e (11)《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1页。
; K0 f" j$ _0 B (12)《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2页。8 r- V0 Z6 X/ _
(13)《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3页。
6 ?3 z! X* x7 \/ z (14)《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2页。1 H8 u0 G! M8 B( V' T9 { V
(15)《观经序分义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9页。
4 f7 e7 T" |; i; x6 a" Z: S (16)《净业专杂二修说》,《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三册第290页,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3次印刷。3 O2 N1 J( [1 H+ a9 c' B
(17)《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8页。$ X1 J9 _* Y. U' v, j; X: k5 j
(18)《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a! ]$ o7 x; H! L# G) O- u5 \# q
(19)《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6 F8 H- h8 d" o' A' T( g
(20)有关看话禅对于疑与信的说法,可以参看大慧宗杲(1089——1163)的语录。" ]* g# h% B5 h7 z
(21)《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五下。, G, [7 d7 r! |. S. A
(22)比如永明延寿等人融会禅净,倡禅净双修,云栖宏以华严教理融会净土法门,蕅益智旭以天台教理融会净土法门,都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净土法门。(资讯来源:摘自《佛学研究》)0 V# V: Z1 p' I/ Q' @
- E/ O8 j* e5 r' x* e# e! a. q4 O2 i& Q. B/ y ~$ L) j8 ?, n
- U; s( t6 g3 a% E5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