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回头就成就了。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反闻就是回头,用一个闻做代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统统回头,回头是岸。1 u4 B: ~4 ]8 h) t n% m
「承受家业」,承受如来家业,为什么?如来家业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所现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别人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哪有外来的。「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这也是比喻,迷的时候,在六道里面,就像贫穷之人受尽苦难,自己有无价之宝不晓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里面,原来有无价之宝,忘了,到外面去讨饭吃。被一个明人指点:你何必这么苦?你衣服口袋里有无价之宝,拿来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里摸一摸,果然不错,是有。你看,那个贫穷苦难不就冤枉受了吗?这是比喻我们在六道轮回受这些苦难,冤枉受!我们的无价之宝在哪里?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就在六根门头。所以禅家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自家的无价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这个是性德,都是说的性德。: X1 i0 F' ~/ x6 _* K& j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愿。】( Y6 f7 Y% C8 t H6 o, e/ X/ B3 O( \
在相上讲,这是属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圆顿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愿。# z" i" Q1 s: q+ ^
【比丘谓远离尘垢】3 R n5 m! l# p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净之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 A* G% j& z7 B8 r 【众】
8 G4 ~- W* P% t& R, L1 H) E 这个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团体、社团,古时候印度就称之为众。我们在受三皈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因为僧众,僧众就是出家人的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叫僧众。释迦牟尼佛弟子这个社团,这样的社团,这样的一个团体,它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是最尊贵的,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这个团体每一个分子都守法,都守规矩,遵守佛的六条戒律:六和敬。换句话说,我们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才叫做僧团,才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后面还会说到,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我们大众在一起,制定的六条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这六条才叫做僧团。
1 y" H) a% X! y s 【理事和合】
; N) u% b6 r. l: d! X. j 这六条是事和合,同证真如、同证涅槃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学,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 z# j# @- e6 k9 ?- p" o4 W 【千二百】0 s' ~& T6 R9 C" _
这个数字代表「圆满功德」,这是取《楞严经》上的解释,《楞严经》上讲圆满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们眼大概只能看到两方,后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后面能听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圆满的,圆满功德。$ U. y( \- n" X3 s, J) j i% `1 r. P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4 N" F2 X( R, ^2 B
这是菩萨修行的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要念到五十五年级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了。我们这样子体会,一千二百圆满功德。如果会修的,圆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样,圆人他会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华严经》上所说的,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萨里面就有等觉菩萨的功德在其中,证到等觉,也没有把初信菩萨遗漏。它的的确确是圆融的、是平等的,这个教义才圆满。. |/ q6 y4 J. N" M6 a0 k
我们读经读到这个,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去学习,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使我们起心动念,念念都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就是与自性的性德相应。这一点特别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够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东西;如果明白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是学我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迷惑颠倒,性德没有能够显露出来,藉著释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们的性德都引发出来了,那受用不一样。
* O) y+ m' P v0 s- @ 后面,诸位翻过来,第三面,看十六节,这里我们做一个总结。证信序里头所说的,「此节证信序经文所表」,它里面所含示、所表现的意义:「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会归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显示出来,真的是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兴是兴起,我们常讲发心,发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愿。「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妄想、烦恼一定要把它舍弃,这个东西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弊病那就是说之不尽,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觉悟,彻底的觉悟,要把它放下,远离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们跟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是理和;与一切大众相处,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修六种事和。我们的身心自然清净,自然安乐,清净安乐都从和合当中得来的。「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两句诸位有没有体会?如果我们读前面这段经文,真正能领会到它的义趣,应该有相当深刻的领会,就是现前,就是当下,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们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 y+ L& h k, [, w" d 「则见此序境相」,看到序文里面所说的境界,「为非相而见如来矣」。《金刚经》说「即非、是名」,这一段你在这里面看到,证信即非证信,那你就见如来了。怎样看到证信即非证信?回归到自性上,即非证信序。「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境里面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们修功样样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饭都是圆满的佛法,这样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如来所说妙法之中。要以本经,我们生活在金刚般若 之中。那不是如来,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绝对不是普通人,都是当下即是,就在现前,要我们自己敢承当,自己能直下承当,那就对了。证信序就介绍到此地。" y0 h9 t) C- O) w' `9 r6 d
下面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样希有甚深的大法,发起在极平常的生活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