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4 16: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而为众多僧俗大众所认同,其影响历久弥远,起到了化世导俗、稳定社会和精神慰籍等作用。
. c) l# r8 {' q. n# G/ G, t, { 总之,慧远在回应时人对佛门报应论责难时,结合中国固有的报应论思想,提出了“三世三报”的报应论,既完善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又弥补了中土报应论的不足;既解决了“性”与“命”的矛盾又强化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彰显出其伦理价值。可以说慧远是用佛教理论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报应论,也可以说是结合中土传统的报应论完善了佛教的报应论,不管如何,慧远的报应论与印度佛教的报应论已然不同,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p. ] @% ]8 v6 I" M: ~& d
四、慧远禅观的伦理意义
& P& _0 Z9 o( ^ h, `* ` 既然三世因果已明,那么如何才能超越因果报应,出离生死苦海?这是佛教的根本问题,是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也是如何实现佛教最高道德理想的问题,以慧远为首的庐山教团结莲社群修念佛,以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永截生死之流,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开结社念佛风气之先河,。那么,如何才能求生于弥陀净土?慧远修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禅观。禅观作为佛门重要的修行方式,也可视为道德的修习方法,此处简析一下慧远禅观的伦理内涵。
" a6 p# u# b5 e( B% { 慧远是中国早期禅法的重视者,据载慧远鉴于“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乃派自己弟子远寻众经,后又组织佛陀跋陀罗译出《修行方便禅经》,从而使禅学流行于江南。慧远禅观是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主要是在禅定中观想佛的相好庄严,所依经典为《般舟三昧经》。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慧远认为,在诸三昧中,功德高且易进入至极境界的应属念佛三昧,因为达到最高玄寂的如来境界,体和神合同变化而无定式,故而令进入念佛三昧的人,一切知都全然忘记,并能以所缘之物为镜。明镜向内心照耀,内心与外缘交相辉映,便产生了万象,这时无需耳目便能听闻知见。于是见到那“渊凝虚镜”的佛体,便觉悟到自己心灵与佛身湛然和一,清明自然。心里听到那玄妙的佛国之音,便觉“尘累每消,滞情融朗”。因此能达到上述境界的修持方法,自然是最神妙的了。$ e# P% p% ^9 k
从前面慧远对自己禅观的描述, 我们看到慧远的禅观以观想念佛为主,其中又有实相念佛和般若的成分,慧远以此来对治心中的“无明”与“贪爱”,以破“惑网之渊”与“众累之府”,从而使“尘累每消,滞情融朗”,这本身即具有伦理意义。我们知道身与心的关系是佛教伦理所要处理和调节的五大关系之一,在五种关系中极为重要,因为佛教特别强调个体的“心”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中的决定作用,尤其在禅宗伦理中,身心关系成为核心,所以佛教在如何处理身心关系上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种种方法,禅观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O- h$ D/ J+ |: Q% j1 X
慧远观想念佛的伦理意义在于己“心”与“佛身”的湛然合一。我们知道佛在佛教伦理中是最高道德理想人格,具有慈悲普渡、清净平等、无等正觉和道德至善等伦理品性,观想念佛时念佛者以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并最终达到心与佛身相冥合,此时之心即是佛心,清净无染,佛之伦理品性也俱具于心,心中的三毒等一切染污亦消融殆尽,正如《观无量寿经》所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此,则可以“诚心”、“正意”而后“身修”了,因此慧远的观想念佛,对于佛教徒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由于观想念佛对观想者要求甚高,故被认为是上根之人所行之法而难以普及,后世出现的净土宗最终确定以“持名念佛”为本宗的主要修行方式和主要特征。
5 J, r/ `! L) C, K2 a# v3 p, g5 D( f 以上,从对慧远伦理思想的简析中,我们看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文化土壤中生存并取得发展就必须不断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在适应中求发展,这种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回应本土文化责难、调和文化冲突的过程,从伦理史角度来看是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冲突相融摄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不同于印度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即中国佛学,所以吕澂先生讲“中国佛学的根子在中国而不在印度”???。在佛教史上,正是以慧远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佛教学者以其渊博的世学与佛学修养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佛教的伦理思想。' l7 b- q7 ?7 y5 W K& |$ ^
作者简介:张有才(1975——),男,山东省枣庄市人,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9 V* L/ D; t! f1 Y/ @
' ^& _) M8 j2 z6 D4 y, A X4 H: R
% Q5 m+ w1 I5 }8 Q; x' s! v: o3 A
" V0 ?4 Z9 J& M% M4 y0 j-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