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9 17: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类似四威仪。此处特别注重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在今日环境之下,相当麻烦,为什么呢?现在大家不讲礼,也没有礼。换句话说,我们视、听、言、动,没有标准。3 n; `1 o! S4 ~* U
+ _$ _" y' s. Q
8 G' {( x5 b4 E; P" ?) l6 L3 _- y/ h5 }# e+ Y0 G
古书里面,我们看《礼记》、《仪礼》,那是周朝的礼。在《二十五史》里面,我们所读的《礼乐志》,是各朝各代的礼。现在我们民间,有一些婚丧的礼节,还守著满清时代的礼法。讲到守‘礼’就相当难了。现在政府公布的国民生活须知,就是现代的礼,我们要遵守。但是所订的可以说是纲领,不够周详。学佛之后,佛门里面有礼节,有生活的标准,就是‘戒律仪规’。在家有在家的律仪,出家有出家的律仪,那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订的礼。我们视听言动都应该遵守这个礼,因为律仪之礼是凡、圣的区别,我们要想超凡入圣,就应当要学习,比世间的礼更为详细,更为周密。我们读《了凡四训》,就能找到最好的标准,不学佛的人,要找到礼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0 z9 D, p" Y* u- O9 b& w B" [. ^* S- X d7 a( Y g1 u% Q
g, ?6 i$ k4 T, j8 ?; W3 @
: o5 @/ I7 T2 ?$ o4 @“曾子之三省”,《论语》里面就有记载。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学生。尤注:‘每日以为谋不忠。交友不信。传授不习。三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验去。’/ A6 r- C. f5 A6 _4 S
, f* I; C1 g' A
* r7 X( W: x. }6 Y; e8 |) {! l) F# |% s- }) ]
曾子每天反省三件事:第一、别人拜托我们办的事情,我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到了。‘忠’就是忠实,尽心尽力的做到。也许有人会说,今天没人托我办事,如果这样说那就错会意思了。比如说,你是一个公务员,长官交代你办的事情,就是别人托我办事;要是经商,或是做一个店员,你是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把事情做好呢?7 i3 N2 Q J) Y @
: y" ?/ m+ m) }- ~6 G* Q
4 z, n: y$ w( w0 `' q% m% M
! u1 F, }1 Q) l$ O纵然是出家人,也不例外。在寺院里,常住有职事,做当家,或者做知客。今天是不是把自己的职务,尽心尽力做到圆满了,都属于这一条。
; t/ ]' j. Q j: k3 Y4 U, ^
5 i6 g2 t8 M1 ~' p/ s- n
& i* G) H0 ]# C8 Y7 p! V) p) Z2 F& U
第二、交友不信。你对待朋友,有没有守信;换句话说,有没有信用。' O+ g" B, q! e3 a; o: o# W
, Y1 f8 s4 J& C& ?: ~" s" o" J8 S$ H 2 x3 e& P/ V' w. S# |4 Q
8 E% q) j) H3 n. L$ e第三、传授不习。‘习’是讲温习,复习。老师教你的,你有没有温习,有没有照著做。‘习’有温习、实习的意思。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这三桩事情来反省,来检点自己。7 C6 J; E$ R8 b4 y# ~5 M
+ q8 r8 h5 k. Y# N3 I/ u) y
' {& E" Y/ X5 d* n5 Z( C( |7 w- o q# q
“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候的人,‘名瑗字伯玉。年二十,已始行返省功夫’。这就很难得了,二十岁就觉悟了,就不迷了,天天反省,天天检讨,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无日不发现前日之非。’他才晓得每天都有做错事情。事情不怕做错,怕的是不知道,知道就能改,改过自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人家的功夫就做得贯彻到底,不是做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只要活一天,这种‘克己复礼’的功夫,就要做一天。这是祖师举出来的三个人,这三个人,也正是袁了凡先生,自己取法的榜样。祖师在序文里提出来,也教导我们学习。& ~5 f7 q, ?3 n9 E
c6 j: V, U' z4 r4 Q2 K 3 }0 L; X- l- J$ n: C/ c7 z
/ c/ `4 [5 V7 U& l1 b4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
' e" S4 F4 `. d e/ p" E8 K- ]. l t- i, t$ c" _2 j
0 h- ~/ R5 W# J, c8 Y
- p3 ] e) {9 J' C这还是从比喻上来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句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中国大陆,黄河流域一带,冬天都结冰,人可以从冰层上走过去。如果冰结得很薄,走的时候,就步步要小心了,一不小心就会沉下去,比掉在水里还危险。水里面还可以游得出来,掉在冰层里面,那是游都游不出来,所以要小心谨慎,这是在薄冰上走。深渊是像苏花公路,看那万丈悬崖,人走在那里得小心谨慎,丝毫不敢大意。以此形容,修心、养性、求学,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态度。以这个态度,与妄想杂念来相对,好像你自己练精兵,与敌人相对一样。4 a1 Z: y: r; u( }/ W1 }, c
( t) b0 ]# l, E& [
, Q( u: `# g1 @3 _/ F' q) q" v8 o2 R
“军威远振,贼党寒心”,这都是从前面比喻里面说的,只要你自己能‘主敬存诚’,能做到‘克己复礼’,一切的邪思自然都不能侵入。好比贼兵,看到对方有这样好的训练,这样好的士气,不必打他就投降了。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邪念与正思惟,从体上讲是一个,并没有两样。‘体’是一个,‘相’不同。体是什么呢?在《楞严经》里面讲是如来藏性,随缘现相。此地讲:“尽革先心,聿修厥德”。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明德就是《楞严》里面讲的如来藏性。只要我们有修德,性德就能现前,这样才能转凡为圣,正如同:
1 w0 A+ U# e: J" C; R0 }, j# G6 o6 C; T. C) L6 b7 x
% v7 G4 I2 y+ M1 c9 C- a4 e4 E0 n: N' r6 n4 A3 t" J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
* A5 t2 {0 D6 [
0 {3 m9 O2 c6 k y% P
. W( x4 ~8 X f% ?% Q3 T0 ^ ~* g; a+ I% v% Y
‘贼寇’譬喻七情五欲种种的妄念。‘赤子’譬喻真心、明德,如来藏性。可见得我们只要有修德,烦恼就变成了菩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要有修德,才能真的明了。觉悟时烦恼原来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这个比喻好懂,贼寇投降了,洗心革面,原来他就是良民、就是好的老百姓,这个道理在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必详细的说明了。* Q/ n. ~& |# c2 }% W! z
+ t. \, A; }9 l- F* `( R. [# c5 L
3 \) O. c* u% A4 s- Q i
. n) p4 u: A+ @- j+ N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1 {6 u, ], {9 b. l. k5 a2 X
l1 z* d! _( Y% S8 y, H
6 ]4 N' O8 N2 e2 u: C. |2 m$ R, h$ I' w/ O5 ^+ \
“上行下效”还是从比喻上说,什么叫上行呢?上行是从根本上修,就是修心。在大乘经论里面讲的三如来藏,就是此处讲的上行。从心地上下手,而不是在枝枝叶叶上著手。心正了,行就正了,心里面没有邪念。诸位想一想,颜子的‘四勿’,当然就做得圆圆满满。如果心不正,勉强的去做,向枝叶上寻求,功夫还是不得力,所以会修行的人从心地上下手。; _, h5 Z& E9 T4 Y; P
& |6 t/ o y6 g: A' V. [% O
6 P. a3 O7 |8 D, s5 n% O
3 E! H) C% n U+ w+ l“率土清宁”,‘率土’是指心地。就是比喻心地清净,罪障就消除了。罪业要想消除,实不容易。我们造作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在造罪业。固然我们常常讲忏除业障,能忏除得了吗?几个人忏除了?为什么忏除不了?因为都是在枝叶上用功夫;好比锄草,把上面剪干净了,根没有挖掉。过两天又长出来了,这就是永远没有办法忏除得尽的道理。在家礼佛、念佛、拜忏,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再去请几位法师,拜几天《梁皇忏》,罪业就忏掉了吗?好比草长得快,找个人来修剪修剪,没有除根。除根的忏法,别人帮不上忙;不但别的法师,就是佛菩萨来了也帮不上忙。那怎么办呢?要自己去做。几时心清净了,无始劫来的业障,都消除了。所谓是‘罪业如霜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