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0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 f6 ~' k7 e0 w/ N
. f) W+ U9 D0 v6 C" z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j" c% w1 Z) @4 b 《阿弥陀经要解》:此为蕅益大师的名著之一,明代净土教著述之被收入《大正藏》的仅五种(注二一),尤其《阿弥陀经》疏解之被收入的,仅此《阿弥陀经要解》一种。直至现代,此书仍受重视和流通。作者以天台的五重玄义,释本经玄谈,以「现前一念心」的天台学说「妄心观」,释「不乱」的「一心」,此与华严立场的「清净心观」迥异。若能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至圆至顿,横谈八教,竖彻五时。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注二二)。此复异于天台家重视观想,也异于云栖提倡的参究念佛。蕅益撰述本书的起缘,则如他于本书文前的提示:「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别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敢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大正藏》三七.三六三页下─三六四页上)5 r+ F" ?3 G2 y, V% c6 h
3 t* ]0 D: ^0 W* S; B, a
不知从何时开始,寺院日课,以《阿弥陀经》为五堂功课之一(注二三),宋以前不会如此,大概是迄于明末,已经形成了禅净合流之风,所以各寺渐渐趋于统一,采用五堂功课,《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诵。在明以前,不论律寺、讲寺,至少禅寺不会以此为日课的。
+ Y0 {( h7 E: m$ n 8 W6 e' z8 {" I8 R( Q# d1 P1 d
重视《阿弥陀经》,已如前述,是由于持名念佛的一心不乱,与一行三昧同,也可以补救禅宗偏失。故到明代,诸师竞相提扬。每一位疏者、钞者、解者,都是基于为使净土教的普及化而秉笔为文。后来者,总又以为前人所作未必够好,见到简略的觉得未曾舒畅,见到详细的又觉得太过繁杂,所以不得不另写一书。其实,此固由于时代的要求变了,更由于各自思想的角度和深度不一,以及救度众生之悲心不能自己。" G! Y! x' X3 p9 h! J: X
* } p+ Y6 m/ }3 P 《净慈要语》:此书作者是曹洞宗的禅师,他是无明慧经的弟子永觉元贤,他有许多著作,除了此书,尚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三十卷,以及有关《楞严经》、《金刚经》、僧律类的作品。此书分作上下二卷,称为「净、慈」二门,净为念佛,慈为戒杀放生。他以众生的本然之心,廓然常净,迷此本然,即为众生。根受境染,起惑造业,沉沦五浊,若求治染还净,则以念佛,最为切要。以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莫如净土一门。但他主张:「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注二四)全篇以「信」、「行」、「愿」三个主题为纲要,终以参禅与念佛之配合说明为结束。
/ \( t; r! I5 w Z; O% g
9 @8 D; N) K% @ 《莲邦诗选》:是云栖会下的广贵所辑,净土教本以声色为诱导众生之方便,诗是一种美词美音的结构,古来圣哲以诗弘法的最佳例子,是印度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注二五)。其他诸大乘经,多半也是(散文)长行及(韵文)偈颂并用。广贵乃一有心人,所辑的时代自周(印度)迄明,计六十三人,有关歌咏净土依正的诗作,汇成一册,意采极乐的庄严美妙,普及分享有缘之人。
* a c# Z8 y& ^3 U9 m0 ~) u
6 Z7 d$ X8 H* O 《净土决》:此是明末的怪杰李卓吾所写,称他怪杰,因其身世壮美而又凄迷,论其才智,儒学与佛学,皆能当得起一时俊彦。然而,他虽是阳明学派的再传佼佼者,《明儒学案》中,不见他的地位。他有功名,并曾官至知府,《明史》列传,仅于「耿定向传」中,以一百零二字,附带提及。他努力弘扬禅法,嗣后成立的各种灯录,均未将他列入。他撰述《净土决》,为弥陀净土鼓吹,却未见容于《净土圣贤录》。纵然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注二六)引用李氏的《四书评眼》为解,云栖大师却在《竹窗三笔》中,有两则评论李卓吾的文字。清代《居士传》的作者彭际清,对李氏也有评论(注二七)。; b: b+ q0 k. s0 B5 Q6 t
& S* G# I. N; t J/ y$ {
于《净土决》中,他自用三种不同的称谓:1.「引」文以「温陵李卓吾曰」开头。2.正文以「温陵禅师曰」发端。3.初段正文后评案则以「卓吾和尚曰」起始。是俗是僧,亦僧亦俗。据此可以想见,李氏性格与心态之多元化,或多层面化之一般了。
$ {5 p3 Q4 o2 Z7 p6 g # U# h0 F! X/ x7 {+ I* ]
《净土决》的形式,也很特别,以致《卍续藏》的编者,弄不清其内容的目次,应该如何编出。胡乱地给予标目,竟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注二八)。今依据其内容,排列其目次如下:
, z" {# A- k- x2 ?) D; D' X
* D. `) t' a3 X% W 净土决前引(卓吾自撰)# s' g/ V' X; C/ v$ z
& r- Q; k$ ^! c, k! {, x7 c& Y
一心三观(卓吾自撰)
3 X2 N, _4 a( U: t3 r4 u
1 q3 t: ]2 c f$ J5 i/ Q3 X! L 附:卓吾评案
( u) v* R# q8 C/ u* X$ h. v
; l! x3 h$ a2 d" B B( }/ H2 A 延寿禅师劝修净业(录自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4 H2 y+ {* L5 i- f u" B
! w1 F/ V0 S, Y( e
附:卓吾评案0 F4 K0 O; m- o, Q2 Z
+ a0 P ~2 x. O( {
行脚求师(录自宗本禅师《归元直指集》)
+ L9 m; N1 }: N7 S- u3 P
& _; z" K: M! N/ ^0 |$ m6 v 宗本问答(同上)
7 K. R- i) K# H% H( W ! x! E6 E; D: {2 @, r% X0 C$ X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 a4 c! w; r2 b7 d4 j- d 3 s- \! v1 L5 z# |% i' J3 r4 U6 F& o
经论指归净土
% S; \* o8 g) `/ g) j / }% U1 @" R, x7 T; L
祖师指归西方
- J8 B5 a1 E: B$ j- F) _: b
& Q3 h2 z% E# e/ d$ Z 附:卓吾评案三则
) \* t; G) E- e& g# I" a , `, |7 B3 \# E, o0 }% U
西方五请(卓吾自撰):(1)西方说,(2)念佛真义,(3)答西方问,(4)与关僧如正书,(5)念佛八偈
2 W" D% w! d7 S5 G/ { # q2 L4 K$ R; @% V( i* x: Y. Z" O
以上九项中的1.、2.、9.之三项,是李氏自撰,五则评案,也出于李氏手笔。其余诸项,皆系录自前人的著述,6.、7.、8.之三项,虽未注明,录自何书,主要仍是出于《归元直指集》,只是未必依照原著次第。欲见李氏的净土思想,当自其自撰的诸文以及评案之中窥知。% Z$ h, X6 m3 o3 J! {0 _3 o% h
& P W, ?; I% o9 }; s0 X; c
李氏特别欣赏宗本禅师主张的:「念佛法门,人皆可行。」不论何时,不拘方法(注二九),李氏的赞词是:「此宗本一元师之书也,本欲人专修净土,故作是书。所以详引曲证,发明示人者,至矣尽矣。其间真实简便,尤诸师诸说之所未显。一谓念佛初不问是何人。则凡以平生恶业太多自诿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二谓念佛初不管是何时。则凡以年老及临命终自推托,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三谓念佛初不拘是何方法。则凡立为一定规程,使千人同一律,千古同一样,使人有所妨碍,而不能周遍大地者,谬矣。」(《卍续藏》一○八?三七八页上)
' n8 F: i7 m& t ` + s7 p/ Y# e/ i4 }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