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8|回复: 2

[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3 07: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0 r7 V7 X# {% O" F7 h

+ t' F! s2 E. I( g9 D●[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 \) e2 t% ?  Y! i5 J* H( O第一、正见" y6 I+ f1 v& D5 X. f4 t
第二、正思惟
7 O! t/ p  l& \2 e% q& |3 e第三、正语
/ }+ p0 y$ t% }3 b0 g第四、正业# g. K1 `4 `2 w0 [- ]
第五、正命, V0 x0 S! D% ]( D* J
第六、正精进* A; W5 E( i! P+ R
第七、正念
* S: ?8 ^. \; @第八、正定, r/ D% y; q, }; ]3 T, c% L5 e
1 U  E% S/ q) W  n$ n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0 \. |( o& n5 A8 V- \
“七觉支”是教导我们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念,注意日常生活的行为,心住于一境,不可散乱放失,所谓“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的心志若能时时守于道,道业自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你透彻了千经万律,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一点用处都没有。
: ^9 ]2 D, {6 A7 S1 g+ r4 `4 I“八正道”是我们初学佛者应该认识的见解:& ^6 c& t, }$ c) [9 \
‘八正道,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 H# P6 M* w& c9 S1 u我们要如何选择正道呢?若能了解这些字句的内容,那么,这一生所走的路绝对不会偏邪,这八种法不依偏邪,可以行于正道上,不断地精进。/ H/ u5 ]4 y" k+ c6 V  f
俗语说:“条条道路通长安”,每一条路都可以抵达长安,但是如果你绕行了所有的道路,那么要及时到达目的地就相当困难了。若是你能选择一条正确的正直大道,那么,要抵达目的地就很快了。例如我们台湾,从台北到高雄之间有许多条路可走,怎么走、怎么绕都可通达,但是花的时间却相当长。现在我们已经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这是一条平直的大道,只要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当然其他公路一样也能通达,旦是必须花更多的时间。
# P8 O; c; Q% @2 D与此同理,修行如果走上偏邪之道,就无法找到该走的正路,所以必须非常谨慎小心。虽然绕行每一条路后,总是会到达目的地,但是却浪费了许多时间;如果不幸走错路,浪费时间还无所谓,无法到达目的地才是最遗憾的事。所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样是在修行,如果方向不正确,那么,相差就很远了。
, N$ o( @3 N$ `# K: b; `5 {我常说,佛教的名称也可以叫做“救济教”,而其救济的对象则有两类:贫困的众生,需要物质的救济;富有的众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救贫教富”是佛教的根本精神,而慈济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这些。你们看看那些贫困的众生,除了物质欠缺之外,精神也非常贫乏,越是贫穷的人,教育水准越低,他们的见解也越少,想法也偏差,这是业重的众生。" q0 ]7 I, _2 C2 _  o
所以,我们全省各地的委员,除了要为他们解决物质上的困难之外,还要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每个月的发放日,贫民前去领取救济金与救济品时,委员们一定会教他们念佛、拜佛,有些地方甚至还固定时间,为他们讲说因果观念,使他们懂得“安贫乐道”。这就是说,除了帮助他们的生活之外,还要引导其心灵意识进入正道的见解。
( D* A" ~& O4 J" Y" f" Q& k有些人在贫困时,常会为了钱财做出不法之事,所谓“饥寒起盗心”,即是指不甘贫穷铤而走险,成了不法之徒。看看现今的社会,赌博的歪风渐兴,搞什么“大家乐”,人人都希望能发笔横财。我听说一些陶瓷工厂的工人,每当爱国奖券的开奖日,就疯狂的签赌大家乐,所以工厂空无一人,无法聚续烧窑,结果导致工厂的休息日不在星期日,而在开奖当日。这是目前社会一种无形的趋向──赌风日盛,这就是不当的行为。
% [! H" Q+ r% }, o# C) d7 @又例如“飙车”,根据政府的调查,这些年轻人的教育水准、家庭背景,都是贫困的中下阶级,他们飙车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自己能赢钱,虽然这是以生命为赌注,但是为了八千、一万、五万元不等,他们也要参加赛车,期望自己在这几十分钟之内,赢得奖金。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也是赌博的倾向,尽管社会各方面一再取缔,他们仍然不断扰乱社会;使每个家庭的父母困扰万分,这就是由于见解偏狭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S5 s# F% t+ p; e$ g. B% {( u
富有的众生也有偏邪的见解。现代的台湾,人民丰衣足食,经济繁荣,难免有一些人饱暖思淫欲。人的生活太安逸富足,往往无法安分守己,例如有的妇女,由于生活太过享受、无聊,而不能守好身为家庭主妇的责任,她的工作只有为先生与子女准备早餐,等她们上班上学后,所有的家事都让现代化的科技电器产品代劳,用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一下子就整理干净、打扫清洁了,甚至有人还请佣人清理房子;那么,一整天的空闲时间,她应该做什么呢?
1 L% d% G. V( F6 y$ r闲在一间空无旁人的房子中,真是度日如年,无聊又痛苦,没有正当的康乐活动及工作,干脆跑去打牌,不是三缺一,就是三温暖,要无然就跑去舞厅····种种不正当、容易迷失的场所。这是贵妇人家的苦恼问题。" s0 r& s" B5 }/ i; D) Q( S
也有很多先生,家庭幸福美满,妻子温暖贤淑,子女天真可爱,他仍不满足,在外事业显赫,便金屋藏娇,三妻四妾的,招惹一些麻烦,使整个家庭烦恼重重。6 f3 t' Y; a# U
这就是富有众生心灵上的空虚。这些富有家庭中的先生太太,心灵为何空虚呢?因为欲念欲漏啊!欲念多就容易漏失,像一个破桶一样,再装多少水,仍然会漏掉,永远不会满。这些都是邪见的人生,而我们若是学佛的话,就可以走到正道上。; J: \( {( X$ q+ N% z2 Q, K! n
佛陀济度的有四众弟子,在家众皈依后,必须守持五戒,这五戒是我们人生的正道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孔子教导世人也有五种常规──仁、义、礼、智、信;佛教所谓“五戒”,即如孔子所说的“五常”。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在家者若想拥有天伦之乐及幸福的人生,必定要守夫妻之间的礼节,彼此敬重、互相信赖、诚信忠实,若能如此,就可以做子女们的模范,此即是爱的教育。
0 y( N: D& E5 j0 w! a5 e身为长辈的人如果走正道,就像一个好的模子一样,复印出来的物品一定是完美的;如果行为稍有偏差,则像坏模子一样,复印出来的物品一定是坏的。在家者应该好好守持人生正确的规矩,何况是我们学佛出家的人呢?出家修行者乃是人天导师,我们不但要做为人的模范,也要做天人的引导者,所以要更加守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  d  m$ _) H* K" i4 y0 X/ F
当然,在家的佛弟子,若想在社会上得到同事朋友的敬重,在家中得到家人妻小的信任,都要修身养性,安分守己;所以大学中也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总而言之,一切事业与道业,无不是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们的心念若正确,则所做所为都能正确无误,而这些都是靠我们心行一致,守正法、守规矩而得的。
' u# H' y/ |6 m/ Q5 o%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7: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 D) r# f/ }) W: B8 n3 \* }8 D1 s* k) m1 _; W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c1 M, }" \. x" @. W2 |因此,此处所谈的八种方法,一一是引导我们行正道的方法,诸如在家弟子应该以什么观念待人处世、出家弟子应抱持何种观念,做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正规;所以这里说:“此八法不依偏狭而行,故名为正。”做人一定要正直,否则讲话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不能取信于人,则如同废物一样,对人世一点作用也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正”为规。
# X' \3 C$ R* Z修行的人若能心正行正,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乃修行者梦寐以求的的境界,这是真正宁静的境界。心地若能时刻保持宁静,则正大光明;光明又宁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所以这就是修行者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道”。7 a2 j# v6 x+ q) ]+ m! S
人生是苦的,但是苦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人虽然欠缺物质享受,但是生活的非常快乐,有的人物质丰富,但是闷闷不乐,非常痛苦。
0 r+ O5 s- a, V) B- ?% {7 w2 x有一句话说“知足常乐”,能够知足感恩的人,一定时常感到快乐满足,知足之人乃正道之人。一个家庭中的每个人若能知足,则能享尽天伦之乐;不知足的人,得到一样还想再得一样,有了归属的家庭之后,还想另筑香巢,这就是不知足者,这样子多么苦恼啊!
6 w( ~/ z0 Q' p; w( ?涅槃的境界就是心灵宁静光明。涅槃就是道,只有大家多多守持正法,才能时时刻刻快乐、宁静。
' g8 V& r* u+ o. @. U第一、正见6 j6 g3 I  L" e3 m+ v5 T$ R5 ^; z
人人要修无漏道
! _4 U3 a6 z. y  j% [9 \我们说“八正道”,这八种道法可以使我们的人生丝毫无差错、不偏邪,所以这可以说是人生最稳当的正道,现在,逐一分析此八种正确的道法。4 z# }7 W. m; U. q
‘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 J9 j6 s9 y/ [/ I4 j, P4 D7 f) s“见”乃见解、观念,一个人在人生道上,分分秒秒之间都存在的许多复杂的念头,而且每个人的心思皆不同。例如你们坐在我们前面,此时此刻你与我的心念必定有所不同,何况你们每个人彼此间也有不同的观念,这就是说,“一念心”是最复杂的。单单一个人就有许多互相矛盾与冲突的心理,若是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则更加矛盾了,这都是由于一个观念问题而已。; P. P9 M) {( k
所以,如果我们大家都学佛修行,观念就能一致,没有冲突;我们若不修行,在世俗上就会为了生活而与人竞争,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这都是世俗人为了日常生活、工作、学业····等等,而产生的竞争现象。每个人的心念有如野马一样,各朝不同的方向奔驰,这是因为世俗人没有道念的缘故。2 m- P( L) o' [8 S6 I% n
那么,现在我们既然学佛了,就要将奔驰于八方的心念收摄回来,同行于一条道路上。有如一群已经受过训练的马一样,只要发号施令,就能整齐划一,踏步前进,若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散乱各奔前程。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统一心念,而其目标在于“无漏道”。" T7 Z" T. C" ~9 O
“漏”,就是流失,就像一个破水桶一样,即使装满了水,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全部漏失掉。我每天向大家解释佛教与人生的教法,但是,听我讲话的人究竟能接受多少道理?昨天的法水滋润了心窝,今天是不是已经流失了呢?& n# ?2 s" y% w& H4 \( G9 g) p
如果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待人处世、言谈举止,都尊循这句善法,就称为“无漏”。也就是说,善法保留在我们的心中,永不遗失漏忘,这就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H, `# u6 E# @( i9 r$ z
一勤天下无难事
; a$ ~) k3 i& _! U7 a: y5 l“漏”也可以说是烦恼,我们善念不断漏失,却被恶念取代。就像一个水桶,经年累月地放在外头,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没人看管,垃圾杂物都丢在里面,积满了灰尘沙土。干净的水装进桶里,很快就流失掉,一些污秽的东西则堵塞在里头,流不出去,这就是烦恼。人与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互相猜疑,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信任你,就会生出烦恼。自以为学问比人高,而瞧不起人,这就称为“我慢”,也叫做“贡高”;既然自以为学问比人高,那对于别人所说的法,又怎么会重视呢?1 a+ k( [( q! l2 m& n2 q5 U/ ?. i9 N3 }
圣人之心,时时都非常谦虚、恭逊,以平常心及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有一则孔夫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6 A  R2 P/ K! L2 S6 f/ r
有一个七岁孩童用土堆成一座城,正好孔子乘在马车上,由子路驾马车路过此处,子路性情鲁莽,见此孩童不避开让马通行,就大声吆喝说:“喂喂!小孩童,你难道没有看见马来了?赶快让路吧!”7 P: a) Z. ]) i' m7 @
这个小孩抬起头天真无邪地跟子路说:“你先看看这地上有什么?”子路答:“这是土城啊!”他就说:“自古以来是城让马?还是马让城呢?”子路一听,竟无言以对。孔子在车上见此情景,立刻下车,双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因为孔子自认活了五十几岁,从来没想过这个道理,果真如孩童所言的──是马绕过城池而通行,并非城池让路给马过啊!
3 k/ T/ B! h' e! {. }3 j+ P这就是一个道理,所以孔子非常敬重这位孩童。8 E5 X+ A1 }, n2 Q7 P
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就在此。凡夫像一个装了半桶水的破桶子一样,容易摇晃漏水;如果装满了水,则重心稳固,不易摇晃。农夫在收割稻米之前,只要看看田中的稻米,就可以估计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如果稻穗都长长得直直挺挺,农夫们就担忧今年的收成不好;如果看到所有的稻穗都弯倒下去,农夫一定很高兴今年可以大丰收了。
( Z4 r# I8 f5 z% }3 t3 K有时候听弟子们说:“我已经学很多、懂很多了····。”我就非常担心他像一棵没有饱满的稻穗一样,半生不熟的。如果他常常低声下气,不论何时都非常谦虚,我便暗自欢喜,因为,佛教慈济志业的慧命将可以延续下去。2 w2 z2 e* g+ H3 s. a# H) k3 d& B
一个凡夫时时刻刻都想表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实在是不算什么,最好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自己的苦干;苦干比能干还重要。我曾告诉大家,不可眼高手低,应该手比眼高才对。一个正常的人是手比眼高,你们了解这个道理吗?或许有人说,眼睛长在脸上,手在肩颈下方,怎么可能手长得比眼睛高呢?
1 k  ?( I! ^1 z, P& Y其实,手是比眼高的,凡是眼睛看得到,手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说,我们见解正确时,行动就一定会正确。我的心中想要“为众生、为佛教”尽一份力量时,就会专心致力地做到“为众生、为佛教”,这是手比眼高。所以,这都是见解。“一勤天下无难事”,普通人认为天下之事都非常艰钜,我希望大家的人生观及见解,不要存有“难”字,心无难则事无难。" K/ x+ g' N6 d9 Z! h
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好好去除烦恼,在凡夫而言,烦恼就是障碍──觉得事事皆难,就会造成障碍,如果我们常常贡高我慢、心存贪嗔痴,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五大病──贪、嗔、痴、慢、疑。若能除去这五大病,就称为“无漏”,无漏则无烦恼;污秽肮脏的东西不会沉在桶底,干净的水更不会装满后就流失。
. g8 G- R. {4 _# W" `凡夫被业转,圣人能转业% b7 g& M; G$ G8 d4 W: o3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续-《●[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 e0 t5 D, g& _5 t7 J+ W3 O1 z# p+ M7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X/ U+ ~+ _2 E' C! X  O人不能离开水,心也不能染著污秽之物,所以我们要去掉染著的心,常常装满甘露法水,这就称为“无漏”。若能如此,自然能见四谛分明。佛教中不论是修小乘、中乘、大乘等各种法,都不能离开四谛法的真理──苦、集、灭、道。想透彻此四种真理,就一定要修无漏道;四谛法的道理透彻之后,自然能产生智慧、明辨是非,破除外道的种种邪思邪见。
8 p. s. y% y* ~2 S) L  C外道的见解都是极端的,一种是“有”,一种是“无”,所以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当初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教,这些教法都不离“无”、“有”两种极端的道理,而且都是邪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中道思想,可以说是透彻人生“一切皆空”的道理。
3 j+ |: A4 I$ [我常常分析“空”的道理,宇宙世间一切万物,从我们的身躯到所有的一草一木,都没有离开“四大”因素,而每一个“四大”因素,也都是由“四大”所组合而成,如果我们将“四大”慢慢的分离,则最后──“四大皆空”,一切万物都是空的。
# u0 w8 @8 j9 l. P这只不过是透彻世间万物的道理,而佛教中尚有一甚深微妙的无上道,称为“真空妙有”,说“无有”真的是“无有”,但是只有在真正“无有”当中,才能发现一个真正微妙的“有”,那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本性”是什么模样?“本性”根本无“形”与“色”,就是因为它无形无色,所以我们才称它为“妙有”。( ]& @4 {& v, w& s
这个微妙的真理,是佛教最透彻的教育,并非“有”就永远有,也不是“无”就永远无;如果说事事都“有”则会迷,说样样都“无”则会断;说“有”则执常,说“无”则执断。人间若是“无”,则什么都没有,无因也无果,作恶不可怕,为善无果报,这就是“断见”。如果说人间什么都是“有”,什么都是永远存在,则会“执常”。
+ m; C; M3 s7 [# B$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唯业”。业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业”,无形也无色,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如果你今天想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情,却遇到一位和你有障碍缘的人,一看到他心里就不高兴,听到他说话,心中就起烦恼,无形中便会说出不好听的话,而招惹很大的困扰与麻烦。等你说完话之后,才发觉自己错了。本来打算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心念却不自觉地从温和转成嗔恚暴怒,这就是心力的影响,造成彼此之间缘的歧异,也称做“业力”。人被业力牵引,注定了一生之中的一切果报,这也就是佛陀所分析的“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I% V, i, d/ c$ }4 \/ L
一切的“因”,都是由我们的心力所造成。凡夫被业所转,因为过去业力的影响,使现在的心念无法控制;若是圣人,则能够转业。学佛,就是要学得能够转业,用心力控制自己所有的行动,这些都必须由“正见”修得;我们若能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自然不会被外道的邪思、邪见分散精神。& c& e1 m% q; A% |; a% O
在家的学佛者,若能修无上道的正见、无量的正见,则日常生活中一切事业皆在正法的道上,不会有任何偏差。佛性平等,不独是出家人才可以称为“修行”;在家人从事任何事业,无不是在修行。今天听了佛法,就要表现在今天的行为上,力行“正见”,不断增长智慧,则所做所为都是福业。
8 r' y, |8 S7 M佛法所教导的,就是为了端正我们的心念、见解,为了清净我们的观念及心病,所以佛陀设教三藏十二部经,其每一篇经论的教育都大同小异。就是要端正我们的心念及见解;因此“正见”是学佛的要道。. ]6 ]8 j1 q: h% L* L
修行要修“无漏道”,“漏”是烦恼也是无明,我们因常有烦恼与无明,所以叫做凡夫;若是能去掉烦恼、舍除无明,就可以成圣成佛,所以学佛要先修无漏道。所谓“漏”,就是心灵智慧有明显的缺漏,也就是无明遮盖了清净本性,“无明”有五种──贪、嗔、痴、慢、疑,心生无明则不能照了诸法事理。: O( G+ Z* R. G- D! s' q) C
“知识”也是一种障碍
9 v! V( t9 v/ s“贪”是无尽的欲念,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而不断地向外追求,是非常苦的!; z/ L" U* I0 S5 M( s1 ~6 x8 d! \
有一群以前曾从事医护工作的高阶层社会人士到院参访,他们都已上了年纪,但还在为培育下一代的护理人员而工作。其中有一位等到周围没人时才来和我谈话,看到我就说:“师父,我要来请教您!”问题不外乎现在一般社会家庭存在的烦恼。
4 F+ S1 M" Y& e( f, s她虽然富有却不知足,而且和下一代有代沟。她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年轻时就遭丧夫之痛,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独生女身上。这唯一的爱女非常上进,努力认真地求学,使她更加欢欣,对这个掌上明珠爱得入骨入髓,照顾得无微不至。" J7 x- R& C, q; K
等她女儿医学院毕业后,她就想为女儿找一位门当户对的理想对象。正好她女儿在班上有位很要好的同学,而且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都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她提出一项条件──他们将来生下的子女,须有一个从母姓,才允许这桩婚事。因为她只有一位女儿,所以希望能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对方接受后,女儿就结婚了。% }4 X+ @  F8 ]! v
她辛辛苦苦地让他们俩到美国留学深造,支付所有的学费及生活费。他们小两口在国内结婚,在国外深造、立业,并育有四个子女。她无比期待这四个孙子中有一位能为她家传递香火····。但是事不如人意,四个孙子中竟没有一人从她的姓氏。
& N4 B+ k& J; d% _: @& A6 N人就是这么执著。男方认为娶妻生子,应该都从父姓,即使有四个子女也是一样;而女方却认为,当初为了要求其子女中有一人从母姓,而千辛万苦地付出心血,不计一切为他们筹款,安排未来的生活与学业、事业····,如今却事与愿违,结果闹得双方感情破裂。0 t( t3 r) A+ t6 b
做母亲的想不开,竟然要自杀,一了百了,到现在她还是非常苦恼。我听她说完,安慰她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为一个姓而已,不值得如此烦恼痛苦,她却执著于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不惜与爱之入骨的独生女及唯一的女婿闹翻脸,值得吗?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她却认为这比生命更重要,她宁愿自杀,也不愿见到没有一个孙子从她的姓。
( ^- T8 {7 H- k2 a7 u, `* C后来我说了许多话安慰她,她也很坦白地说:“师父啊!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看不开,做不到。”我到最后没办法,就告诉她:“你应该心满意足了,你就是太空闲了,才会看不开。”
3 }: d: E- F* K她听完一想,就回答说:“是啊!我大概就是太闲了。我一个人住在这么大的大楼里,请一位佣人,有时后她帮我打扫房间,我会和她说话,但话不投机时,也是半句多;何况我若多说她一句,她就不愿意做了。如今,佣人已不住在我家,我每天起床就只有孤单单的一个人,我觉得非常痛苦。”
+ T- D2 W1 y5 d! d" U$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0:24 , Processed in 0.085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