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慧远(方立天)》
1 ?! C7 B5 X( Z* j, [( b" I, Y7 j! w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Q7 S6 ^( u7 V. u (一)聚徒讲学,撰写文章,阐发佛教哲学思想:慧远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并结合调和、反驳反佛的言论,着重宣扬和论证了这几个问题:一是论述佛教所谓的宇宙本体(最高精神实体)及其和成佛,即佛教最高境界的关系;二是突出地宣扬因果报应说,并论证它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三是调和儒家名教和佛教教义的矛盾,论证其间的一致性。慧远所以阐述这些佛教哲学问题,是受当时社会现实矛盾制约的。第一、二个问题,慧远虚构出虚幻世界同现实世界的对立,人死后的灵魂生活同人间尘世生活的对立,要劳动人民忍受现实的苦难,放弃反抗斗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实质上是用佛教的语言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所作的颠倒的、神秘的说明。第三个问题,表面上是解决佛教教义与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的矛盾,是对这种矛盾进行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解释。关于这些问题的详细内容,留待下面论述。7 X4 }& i1 y: g2 `! a: R/ c
(二)派遣弟子赴国外取经,招致西来僧人译经:慧远到庐山后,深感江东一带佛经不全,禅法缺乏,律藏残缺,于是就派出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远寻众经。经过跋山涉水,长途旅行,历尽艰辛,从西域取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得以传译。当时我国佛教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就用过这些本子。# l% u, V5 A D3 h& l" A4 {/ K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罽宾(今印度西北)佛教小乘毘昙学大师僧伽提婆南下庐山,慧远请他译出《阿毘昙心》和《三法度论》。阿毘昙略称毘昙,后译为阿毘达磨,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典籍,其教义主要是以我为无,以法(注:“法”,本指佛教教说、规范等。这里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为有。毘昙学约在东晋时始行我国,慧远的师父道安曾大力赞助译出有关论典。慧远继承师业,兼弘一切有部《毘昙》。他曾作《阿毘昙心序》,说:
) i( ~, M& u& a- X0 m$ W' Q 阿毘昙心者,三藏之要领,歌之微言。……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少玩兹文,味之弥久。……会遇来游,因请令译。提婆乃手执胡本,口宣晋言,临文诫惧,一章三复。远亦实而重之,敬慎无违。(《出三藏记集》卷十)慧远也提倡一切有部之学,《名僧传抄说处》卷十记有“庐山慧远习有宗事。”(《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七套第一册第十五页)当时同在庐山的著名佛教学者竺道生等人也精于提婆的毘昙学。毘昙学风靡一时,是和慧远组织译经与大力倡导分不开的。# n5 d2 i& ]7 q$ g7 z/ _
慧远对于组织翻译禅经也出力甚多。禅法自汉末以来,就流行我国北方。鸠摩罗什奉行的是大乘空宗的禅法,后由智严从印度请来的禅师佛驮跋多罗(来中国后名觉贤)则精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禅学。因为和鸠摩罗什所属派别不同,所传禅法大相迳庭,所以佛驮跋多罗到长安不久就被罗什门人摈斥,带弟子四十多人来庐山。慧远十分欣喜,一面派人送书信给关中,调解摈事,一面请佛驮跋多罗译出《达磨多罗禅经》。慧远亲自为之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统经序》,宣扬“三业(注:“三业”,佛教术语,指身、口、意三者所造的业。)之兴,以禅智为宗”,并赞扬佛驮跋多罗继承达摩多罗与佛大先,是为禅训之宗,而鸠摩罗什系宣述马鸣之业,“其道未融”(见《出三藏记集》卷九)。小乘一切有部的禅法流行于江南,实也得力于慧远。: f% v/ J [, D- m4 }9 q
慧远对于佛教戒律也很重视。弗若多罗曾在关中翻译《十诵律》,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后来慧远得知昙摩流支来中国带有这部佛典,就派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译出了全本《十诵律》。) w! b2 m6 k3 d0 K. H# G9 O
《高僧传?释慧远传》说:“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远之力也。”从上述事实来看,慧远对于引进佛典,吸取佛学理论,确是不遗余力的。$ o# X! p9 ?! x0 u5 g& {
(三)发愿期生净土:慧远笃信灵魂不灭的说教,又深怵生死报应的威力,所以曾发愿期生净土。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他和弟子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国极乐世界。刘遗民著发愿文说:
# K# w/ v; J5 @+ v2 W* D 维岁在挕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高僧传?释慧远传》引)
. M, `$ r7 E4 V0 F$ v3 r3 w 这说明慧远等人内心确实充满了成佛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反映了人们超脱现实苦难生活的急切愿望。慧远发愿往生净土,所以还奉行念佛三昧。慧远的念佛是修定坐禅,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观想念佛,而不是象后人那样仅仅是口宣佛号,两者是有区别的。慧远提倡念佛,对于“净土”法门在南方的流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传说慧远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据现代著名中国佛教史家汤用彤考证,完全是虚妄无稽的伪说。(注: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又净土宗(也名白莲宗、莲宗)推慧远为始祖,其实那也是不合史实的,提倡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是从中唐以后才广泛流行起来的。# }. B# O% m4 Z0 G6 `: R, \
(四)“化兼道俗”,结交权贵,维护和广传佛教: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重视讲说儒、道典籍,来会通佛理,吸引文人学士拥护、接受或信仰佛教。士族地主、荆州刺史殷仲堪进庐山致敬,和慧远“论《易》体要,移景不倦,既而叹曰:‘识信深明,实难庶几。’”(《高僧传?释慧远传》)对慧远的学识深为敬服。著名世族谢灵运十分自负傲慢,极少推崇别人,但是和慧远见面相谈后,也肃然心服。当时慧远正在讲儒家的《丧服经》,这是规定社会不同等级在居丧期间应穿什么衣服的书,后来慧远弟子雷次宗还为皇太子讲授过这书。陆德明《毛诗音义》说:“又案周续之与雷次宗同受慧远法师《诗》义。”慧远在庐山也讲授过《诗经》。周续之原是闲居读《老》《易》的,后入庐山成为慧远的重要弟子。雷次宗自少入庐山事慧远,平日好学,对《三礼》、《毛诗》极为明悉。由于慧远善于“化兼道俗”,而吸引了一批文人学士,正如《高僧传?释慧远传》所说:“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这无疑对于巩固和扩大佛教势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 [: s& ? Q+ S* Z, D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