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5 09: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贤法师]严持戒律勤修普贤愿行
续-《●[惟贤法师]严持戒律 勤修普贤愿行》8 `6 X/ t7 q: x! S$ c
0 ]0 a/ m- r, A& n, i; L% T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9 r" q# A; H% O
痛苦从贪欲起,少欲则身心自在。这一觉,就是觉悟欲为苦本。欲就是欲爱,欲为苦本,贪心重、欲爱重、对财色名食睡不舍就是痛苦之本。众生在生死之中受尽疲劳,就是为了这个贪欲。痛苦奔波都是从贪欲而起,必须少欲无为,就是对于六尘境界不要有所攀缘,不追求、不造业,这样身心就自在、解脱。
" I- s I0 I2 W3 |8 B1 T$ r: I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 x7 l& u1 d: v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知足,知足常乐,终身不辱。我们要安于贫穷,而乐于追求正道。要知足,生活上要勤俭、要朴素、要淡泊,不要去追求享受。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有句格言“不知足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不知足的人他有财富,实则他心头很贫穷、很渺茫、很空虚;能够知足的人呢,虽然淡泊一点、清苦一点,形式上很贫穷,实际上心胸广大,有无穷的财富,就是智慧。这是可靠的,终身可靠的。
* ~( A" \! U$ f' z! @" v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 ^, v! w" h, p) c我们认识正道、履行正道,不能有一点懈怠。懈怠懒惰只有向下面堕,不会上进。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行道是一样的,不进就退,一点懈怠不得,要常行精进。精就是专精、专一:进就是不退,破除万难,冲破各种关都不退,叫精进。八正道里叫正勤,也叫正精进,六度里面有精进度,这样就可以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烦恼就是魔。四魔就是: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佛陀有大雄大力,能够摧伏四魔,靠的是精进不懈。你不精进,懒惰懈怠,这些魔就要缠绕你,就要障碍你,你破不了就不能成佛。所以出家学佛要注意这个问题。往往出家人在一生中不是遇到这样困难就是遇到那样阻碍,特别是这个时代,魔障很多。那么,你就必须要坚持正见正信,坚持正行。坚持下来,那怕是魔障再重、困难再大,你都可以一重重关度过。像唐三藏西天取经一样,《西游记》书中说的九九八十一难,唐僧都能度过。要一难难把它克服,不然你成就不了。! y- k1 I% Y5 o% r2 L# ^2 }) ]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5 N' P0 C& U- e, t# M# O0 {6 F( u无明不破,就在生死之中。如何破除无明?那就需要广学多闻,多学经典,要闻思修。亲近善知识,多听开示,都很重要!要参学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样才会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成就辩才以后就可以教化众生,令众生都能够得到法身慧命、证得菩提;这是大乐,大大的快乐,安乐。现在有些人有个错误的讲法,只是念佛参禅,不学经典。还有一种讲法,只是念佛,不念经,这是错误的观念,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各个角落有些不好的议论,光念佛就算了嘛,何必学经呢?念佛才是专修,学经是杂修,你们要注意这个问题。那么,你说经学不得,佛四十九年说经作什么?智慧从哪里得来呢?你走什么道路,你不晓得嘛!
# ]$ J" c+ `8 I" C2 [8 g; Y+ G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9 H: Y( z* y+ A' W9 S在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布施为主,布施是万行之首。而行布施就是等念怨亲,不要计较,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冤亲平等,众生平等。而行施以后,做到能施、所施、受施都不执着,这就是靠般若智,以般若为先导,做到三轮体空,这就是菩萨的布施。* z' K; U) T+ S4 v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 S8 D" m/ }" U这一觉要时常意念。五欲指财色名食睡。念到它的过患,就可以对世间上的快乐不起贪著、不受染污,自己保持清高的行为,有清净的行为,就能够安贫乐道,同时能慈悲众生、救护众生。
3 e, j6 O; b! Y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v. _* g# w. @8 C
这是进一步发大乘菩萨心、菩提心,对一个苦难的众生(胎、卵、湿、化等)要普行救济。你本身应该代众生受苦,你在生活行动之中、你在弘法过程中所受的苦难、所遇的困难,你要作为愿望:是代众生受苦,要有这么一个大心。所以就不怕苦,而使众生得到大乐,于是得到法身慧命,得到解脱,这是圆满彻底的安乐。% l6 c; k* x5 [, _- a7 s
以上就是《八大人觉经》的内容,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我觉得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学一学《佛遗教三经》,这是我们佛教的基本经典。我们以《佛遗教三经》来规范自己、警惕自己、勉励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 N# p& a. E# K+ D9 P6 n二、勤修普贤愿行& S5 H9 C. Y+ y7 D! {7 D
(一)菩萨三聚净戒包括四弘誓愿
' P; q0 Q. A& Z3 r5 H( }% l" o你们现在在普贤菩萨的道场参加传戒法会,就要联系起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以大愿指导我们的行持,这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受菩萨三聚净戒,四弘誓愿包括在三聚净戒中。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就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包括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等。摄善法戒就包括一切善,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都包括在里面,意义很广泛;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就是要以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这种心和行,救苦救难,使众生得到饶益。这就是戒法里面的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代表三世诸佛菩萨的愿力。不要只看作是普贤菩萨的愿,而是代表一切菩萨的愿。十方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都必须发这个愿。) y d1 S' @% L# ~ B4 x: T# R5 e
(二)普贤圣号的定义
; I( g4 E# `! E2 g/ D普就是普遍;贤就代表德,就是普贤菩萨登了等觉位,他的德很高。这个德就是三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了达空;法身德了达从空到有,就是证中观、中道的妙义,这中间具足一切智慧,也就包含有一切的悲心,有悲有智;解脱德,就是大涅槃境界,不生不灭解脱自在。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德。贤就是代表德,这个德是普遍一切、普被一切,摄持众生德无不遍、恩无不周,叫普贤。
8 W# {3 U/ K3 ^ J7 e(三)修三田报四恩
# L' b, S6 p+ s- [2 a" d赵朴老给中国佛学院的院训就四个字:知恩报恩。& g% Q: |3 v! R9 w/ k
宗喀巴大师讲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深契于悲心,悲心的生起就是知恩报恩。从知母恩到知众生恩,从报母恩到报众生恩,这是佛教大乘菩萨的基本精神。修三田、报四恩,这四个恩就是: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三田就是:福田、恩田、悲田。福田:我们能够恭敬三宝、供养三宝,就是无上的福;恩田:我们能够孝养父母,那也能得很大的福;孝养父母、恭敬师长都包括在里头。悲田:就是爱国家人民、怜悯众生,知国家恩、知众生恩,而进行悲悯救度,都叫做悲田。 E5 J2 {/ z1 F% ]0 ]0 X, U2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