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 1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宗文集]延寿《宗镜录》之天台修持思想(朱封鳌)
续-《●[天台宗文集]延寿《宗镜录》之天台修持思想(朱封鳌)》
; v* ?7 f5 y& g9 _ H* i
5 R. {! S6 F& Y9 _) L$ o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1 `, a* ^7 c$ P1 ?1 n4 \ 当然,延寿在《宗镜录》中申述“心宗”的禅理时,也曾多次阐述华严的教理,如“一心理事无碍”和“观中事事无碍”等。但他又常常用天台的圆理阐释华严的说法,从而使他所创导的“心宗”更趋圆满。如解释“理事无碍”时,反复提到“三观”。有人问:“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观于心,何须观具?”他即回答道:“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宗镜录》卷12)(15)这显然属于天台宗的观法。另如解释“事事无碍”时。有人问:“理唯一道,事乃万差,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他即回答道:“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理,一法即一切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宗镜录》卷13)(16)这显然也属于天台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义理。台家认为,物事之间的关系,不是逻辑上的排斥关系,而是共同为缘,如大海中有无数个别的波,都共同反映普遍的水的湿性。波与波相即无碍,共成就此大海,即所谓“理具事造”。延寿说的“理由心成”的理,亦即天台中道实相之理;也是作为主体性的真心真性。此理一方面即空即假即中,而不偏于任何一面,一方面又有充实饱满的内容,即具备十法界而为中,达致这中道的境界而成佛;至于“事由心造”的事,则指涵摄十法界的存有。延寿认为,“唯心之理”与“唯心之事”都是“一多相依,互为本末”。这一道理,与台家说的:“任运摄得,权实所现。以皆有理具,方有事用故。中观理具,三千俱假俱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四明十义书》卷上(17)是完全相通的。
' i+ W+ w* u1 [' O2 g/ Z 三、以天台义理阐析禅净合一- @1 \# @- O9 h* ~4 p4 F6 A4 y
禅宗强调自力成佛,认为念佛是一种他力。但是,延寿提倡“念佛禅”,主张自力与他力结合。所谓念佛,是忆念佛的功德,或唱颂“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依净土教,人可藉著念佛的修行,得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助,而往生净土。延寿十分推崇智者《观无量寿经疏》中,关于一心念佛的解释,认为“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量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颠倒。”(《宗镜录》卷99)(18)他还肯定“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为琴弦,音乐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之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将师子乳一滴投入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宗镜录》卷99)(19)显然是在竭力弘扬禅净合一的思想。
) D) Y: T9 K! L b( f 为了昭示禅教一致,延寿多次以天台义理阐释他的净土观。如在《宗镜录》卷21中,有人问“净土以何为体”时,他认为应“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然后解释说:* i5 H7 l4 e/ i, \
天台《无量寿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睹恶二方之粗妙,喻于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乃至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此经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然。无作体如故言微行,一心三观皆空假中,能假虽分,互照不思议境,要在心源,即观功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因圆,三德果满,皆由心要义成。(20)3 r; F$ y0 Y8 y+ R; `% ~: o
这里明白指出,乐之与苦,美之与丑,善之与恶,皆由“心分垢净”。所以理事皆应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一念心起,净土宛然”。只有用一心三观、能所互照之法,坚苦修持,才能到达佛土,果德圆满。+ B, T0 T: r1 W+ [2 w
延寿在解释“佛国”时,认为“随心一想一缘,有情无情,若色若心,皆是实智所照之境,无不了其性相,故名佛国”(《宗镜录》卷21)。而“佛国”则是“一净一切净”的净土,也就是他常说的“唯心净土”。他反复强调“心净则国土净”,复引天台宗的义理解释说:
7 z/ J$ p4 p* o7 N+ Y5 |; U& x 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源清净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 c! V1 `- e3 l8 w
又,随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此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 W( V) | t6 A) q$ _
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俱清,意虚则境界成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21)
* O% l% i6 b2 s: C( n# B) a1 w 这是引天台宗《维摩玄疏》和《维摩略疏》论“心净土净”之文,然后将其归结为“一净一切净”的。《玄疏》言:修观观至“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时,此所观的性净之境即是国土,能观此性净之境的观智即是佛。观成之时,“心王无染,心数解脱”,即是心净土净。《略疏》言:藏、通、别、圆四教所明四种心若净,则四种佛国皆悉清净,而此四心,归根结柢,只是圆教所明的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延寿将二文归结为“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具清,意虚则境界成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他所说的“心”,既然唯指圆教究极的自性清净心,则此“土”,亦当是指究极的常寂光土。所以,所谓“一净一切净”的净土,实际就是天台宗的四土中的法性常寂光土。它的境界甚高,远远超过指方立相的安养莲台。
- f' a3 G- q" v: `& o$ n" q# d2 o 《宗镜录》将天台、净土与禅宗的思想融为一体。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禅宗的思想理论,也大大促进了天台宗的发展。北宋时期,天台宗“山外派”的思想,就受到了《宗镜录》思想的影响。南宋以后,天台宗学说中净土和禅宗思想,更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永明延寿虽属禅宗大师,但他在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中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德。
1 h' _+ Q/ T7 h7 `9 \ 注释:( V$ p4 j/ D9 p) w
(1) 《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卷51第421页。% C3 Z# v$ @# k. D4 [; C( h- L G
(2) 卍续藏经第110册。
+ s' n* }4 u& I' [5 R (3) 《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卷51第407页。
7 j( p- E- d%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