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 O) e" Y5 w9 M) q5 p
* i! n( J; u$ s h, h
中边分别论卷下
D, R& b* C; H1 L' Q对治修住品第四 ' I. _/ k" y; Q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 ~+ x* G( R$ C8 V! i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 z% ]1 X% M% E9 E2 X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6 ~9 ^( o8 l+ Z( v2 f. ~
由身故粗行得显现。思择粗行故得入苦谛。此身者粗大诸行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诸法。于中圣人观苦谛。受者贪爱依处。思择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执依处。为思择此心得入灭谛。离我断怖畏故。法者不净净二品。为思择此法离不净净品无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为令入四谛中。修习四念处所安立。次修习正勤。 + A6 I+ k" L# X) c1 h
已知非助道 一切种对治 : t, X; r! B# I+ N( N2 ?
为上二种故 修习四正勤 & U- I# B9 }. z; }5 p
为修习四念处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种已明了所见故。为灭离非助道法。为生起助道法。四种正勤得起。第一为灭已生非善恶法。如经中广说(为灭为塞为生为长) & \6 ?4 @: b2 {' M
随事住于彼 为成就所须 ) J; Y/ l/ h4 ]2 ^4 }; q
舍离五失故 修习八资粮 0 v6 F- K4 e. L( A
为离为得黑白二种法。修习正勤已。心者无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随教得成就。随教得成就者。说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义成就因缘故。此中住者。心住名三摩提应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说四如意足。随事随教住者。为灭五种过失。为修习八种资粮故应知。何者名失耶。
7 S" N- H3 l3 C0 ~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1 ~3 G8 n# V2 }: Y! c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应知
" K- q5 r6 O, S+ w0 X7 x! A( r V 懈怠者。没懒恶处。忘尊教者。如师所立法名句味等。不忆不持故。下劣掉起者。两障合为一忧喜为体故。沉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时。不作意是第四过失。若无此二而作意。是第五过失。为灭此五失安立八种禅定资粮。为灭懈怠。何者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复有四法次第应知。 . o2 V5 S6 k$ O1 Z
依处及能依 此因缘及果
, b# k/ A8 i2 k 欲者正勤依处。能依者正勤。此依处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余四种资粮。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灭。余四种失如次第对治。此念等四法次第应知。
, e: ?3 ?3 E0 T# f 缘境界不迷 高下能觉知 & b, \" z2 L7 e1 P
灭彼心功用 寂静时放舍 5 X, Q+ k9 G( B3 c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沉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6 s; C& T! `7 c! C- b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 f: {, A9 v2 W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 j1 s2 l: y5 _" F1 `( c9 y( B# t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应知。 ! I- Y1 w. f' ]! a* m: f3 ]! F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 n: K0 m" u! F i0 J8 g4 S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方位中。 7 M, O, w6 g* K4 d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8 g7 b7 L- v4 x. s7 n1 [ 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立。 - G( K9 i9 B' }5 P* f1 H6 u; f* M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0 E" U# U# _6 x# d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 k' K4 N3 z7 P* q! ]. b0 f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七法中觉依止分者是名念觉。自性分者是名择法觉。出离分者名正勤觉。功德分者名喜觉。无染无障分。三法谓猗定舍。云何说三法为无染障分。 3 K7 _; p' N+ @- v9 z0 O, H
因缘依处故 自性故言说 7 w/ H. v, H9 T3 S# Z& t E3 f( |* ~
无障无染因者。猗惑障。为重行作因故。此猗与粗重因对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舍觉分。次说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 i7 k ^* I9 m+ M+ d
分决及令至 令他信三种 ( w& J& C3 G `2 ~
对治不助法 说道有八分
4 }9 `2 n' M+ f' ~0 Q# u: T& u 修习道位中显立道分。见道分决分是正见。此见世间正见。出世正见后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决定分别。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发起语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三种。正言正业正命。此三法次第。
( b$ U( H; g3 U6 } 见戒及知足 应知令他信
8 ~1 B/ w5 f' G& T$ |% a 令他信分者。三处依正言说言语。共相难正义共思择义时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业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轻财知足如法如量行。见衣服等四命缘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轻财知足。烦恼对治分者三种。正勤正念正定。此三法如次第。
6 K/ t$ t( g/ U/ M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对治
6 Y8 l) O8 N- Z* D0 A( | 非助道烦恼有三。一修习道所断烦恼。是名大惑。二心沉没掉起烦恼。是名小惑。三自在障者。能障碍显出胜品功德。第一烦恼者正勤是其对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烦恼灭。第二烦恼者正念是其对治。寂静相处。若正念正寂静相处。沉没及掉起灭故。第三烦恼者正定是其对治。依止禅定故。能显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习对治。若略说有三种应知。
2 R; q( \$ B- x. z5 a 随不倒有倒 随颠倒不倒
0 p/ {6 p' T- z2 {' ] 无倒无随倒 修对治三种 ; C {* l" _0 ^) m( }
修习对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随应无倒法与倒相杂。二者颠倒所随逐无见倒。三者无颠倒无倒法随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学圣位中。无学圣位中。菩萨修对治者有别异。何者别。
3 p! m/ s) q+ h! j4 P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别
/ q9 W! M9 p) D 声闻及辟支自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若菩萨自他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声闻及辟支由无常等诸相。思惟身等诸法。若诸菩萨无生得道理故思惟观察。若声闻及缘觉修习四念处等诸法。为灭离身等诸法。若菩萨修习此等法。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非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但为至得无住处涅槃。修习对治已说。修住者何者。
% s- k# b8 C) L修住品第五 : m3 c/ J% z: y5 Q+ g# x
修住有四种 因入行至得 6 c$ f# l& ~$ I r9 N P# d( A: O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无上
# i2 f2 E/ h& P# s 愿乐位入位 出位受记位 2 H$ B, `! f3 ?9 N4 f# L! N
说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 l6 m# j2 l) A0 G3 D 作事位已说
9 w) l G# d" \5 O( Q, d+ a&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