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0 18: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二一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一卷) 2004/10/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1》
" g$ z" }8 a3 f/ k7 K6 l% m
6 i, R, K- k* b0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2 Q# \8 G4 L
所以佛法你懂得了,你才懂得养生之道,你才能在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决不是假话,你求成佛、成菩萨都做到,求世间东西哪有求不到,世间东西全部鸡毛蒜皮。这些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的好处对老师相信,老师教导我的东西,我一定依教奉行,得真正利益是我自己。我今天想供养老师,老师已经不在了。老师把这些法传给我,他一无所求,无条件的,只是希望我好、希望我入门,那他就很快乐了。与宇宙真相相应,与大道大德相应。再看下面第二段「受不下」。我们也要把原文念出来。7 T1 X A, U, S D; [& w& M, S1 M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 o, C0 W8 `' P& F- e- T
这两句是「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准前就是前面所说的你懂得了,这个地方你也懂,前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一直贯下去的。前面所说的能所皆无自性,并皆速灭,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常常用佛陀这个教诲来看这个世间,你就能看破世间;换句话说,你会开悟。过去我讲《金刚经》、讲《心经》,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里面这些经句常常帮助我们起观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常常想著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虚幻而不可得,都是没有自性,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观,自然就放下,彻底放下,这一放下智慧就开了。: N+ ~& x6 l* ~0 J7 D# x* H- G
这个地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是因,报是果,受跟报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重要的开示、重要的经句,我们都要常常能提得起来,这提得起来叫什么?提起观照。《般若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的?就是这种照法,常常提起来。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楞严经》上说的,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统统包括在其中,一个也不漏,二十五条。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二十五。这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分成这二十五类,一个都不漏,皆无自性。无自性是没有自体,它是一不是二,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叫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大白了,人才真叫痛快淋漓,我们讲万缘放下,不但是身心世界,森罗万象一尘不染。禅宗里面有个比喻「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这个境界,你真的得到解脱了。我们再看下面第三段,「三心不下」,也把全文念一念。8 {2 U8 i8 u. y( R( t( Q8 R* D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 ~. Y2 u7 a3 A! O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是「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能依所依来问难。「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故无相知,余义同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前面这个意思懂得了,后面就不难,一个公式,一个原理原则。那么细说将来在偈颂里面,菩萨答覆文殊菩萨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是把文殊菩萨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他问的这些内容,掌握到原理原则这就不难了。再看下面第四「因不下」。这也把文念出来:& H+ e. R" w. |: D8 {7 \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p4 B7 ^. W# b. ?! k
是这两句一对。「约因缘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为因,能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等」。这个不生是《中观论》里头所说的。《中观论》里头有一首偈,因为它讲因缘。《论》里头偈子说「诸法不自生」,一切万事万法没有自己生自己的,没这个道理。「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为什么?他从哪来的?他要是自生的话,那我也可以自生,既然自己不能生自己,你就不会是从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自他都不能成立,哪里来的共生,也不能说无因生。所以这首偈子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最后的结论,「是故说无生」。这是说明佛讲一切法不生的这个意思。' z& B4 D" c( @" {& I! a
《中观论》上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确实它是对上根利智人说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听不懂。你说不自生,好像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点,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怎么会无因?什么因?这个因就是佛家讲的因缘生法。佛在《华严经》一开头讲得很好,诸法所生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无量因缘。可是在此地告诉我们无量因缘都无自性,你要懂这个道理,都没有自性。能生所生都没有自性,显示出心性是一,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妄念虽然不能断除,这个妄念可以把它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妄念要减少,这真的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许多现在人讲的真理都在这一部经上,只要好好的去学,对我们断烦恼习气、培养戒定慧功夫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时间到了。
. E: R% P" W, g9 K* N" c
) U1 S, B& ~, |' f1 X6 C- I! n4 b5 o7 n! `! v7 P&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