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81|回复: 0

念佛中如何调服掉举和昏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2 15: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佛中如何调服掉举和昏沉
 
作者:洗尘居士    文章来源:百度知道 2008-1-23   

* [& w0 a* P: t& T) n. o2 [+ o

 

1 f( V7 y% `+ W& n

  克服掉举,可用印光法师“十念记数法”,而克服昏沉,可用大声念佛或者改为拜佛解决。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8 m& A) ^" p& S3 ]

  可以参照印光法师的“十念记数法”来念佛,就我个人的经验,这个方法非常好,很容易专心念佛。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9 U' d Q7 V) A

  一、摄心念佛摄心念佛的作用,是以称念佛号,以一念抵挡万念;以万德洪名替代杂乱的心。初学念佛的人,往往发觉心很难专一,这时应以摄心切念,自能归一。印光大师本人的见解是: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注一)。意即:念佛虽然以心念为主,但也不可舍弃口出声的念佛;因为众生的耳根最利,所以必须采取声音相助得入一心为重要方法,就是以身口意三者,互相资助。

2 `& B6 t$ @8 Q& A. ]5 s4 u( ^

  印光大师接着说:

8 L% p3 d% s) h \: h8 A

  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注二)。是故得知,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但于念时,当万绿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注三)一有间断,三昧不成。所谓:大念是指大声念佛;小念,是指小声念佛。古德释云: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佛身小。称颂观世音菩萨洪名,亦是印光大师提倡摄心念佛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由耳根入道,反闻闻自性,得寂灭现前,证圆照三昧;得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注四)。如《楞严经》卷六所说: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绿心自在,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注五)。亦即称颂观音菩萨的法门是依耳根闻性,得不生不灭的妙理,起返闻照性的妙智。同理,我们也可从闻、思、修,入三摩提,解脱六根的缠缚,超越六尘的障碍。依之念佛,即可获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摄心念佛的方法,是要人依循一定的方法来实践。

; J/ u8 z6 P9 }4 p9 ~$ N$ R

  二、十念记数

. F! w' T9 o! \ D+ ^

  印光大师对于所谓钝根散心者,如一时无法摄心念佛,则他主张依《观无量寿经》的“十念记数”来念佛。依据《观无量寿经》的原文说法是: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中略)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注六)。十念往生法门为:罪障深重的凡夫,临终时,由十声念佛而往生极乐(注七)。这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得以往生的。在《无量寿经》则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注八)。

8 ?6 R; b9 W) P7 ], M" q/ }( n

  与《观经》所说略有不同;印光大师认为:《无量寿经》就平时修行所言,在平常应随时自我训练,不可太过于放逸,否则福德因缘不具足,往生不易也。《观经》的下品下生,是就临终时所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也谤正法,但遇善知识启发,即能往生,最后,印光大师对两种经文的歧异,提出了折衷性的解释,他说下品下生情况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心,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注九)。在地狱相现前的情景下,一闻佛名,只求救护,专切念佛;化佛菩萨寻其音声到,一念顷即登彼极乐世界。

2 ^* k: l$ L5 z; D& M$ K& X! {

  从传统净土思想来看,自宋慈云遵式开始,即特别重视十念往生,如《乐邦文集》卷四所说的: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数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注一)。十念不是说只要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以十念的方法达到专心一致,绵绵密密的不间断,即有所成就。在于精专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所以慈云忏主才会提倡尽一口气念佛,称为一念;连续十口气,为十念。这种念法称十念法门,是为当时的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所设立的。十念法门,是借气摄心,心自不散失,必须随气的长短,不可强求多念,否则伤气。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则害病。这种方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但因是适合忙碌者所修行的,所以印光大师提出“十念记数“的方法: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捏珠,唯凭心记。(中略)须知此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中略)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捏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 h5 \4 n7 f1 s& m! P9 c2 e9 S# Y6 D

  (注一一)。

! `7 G! i$ I. x& _

  十念记数的念法,是对治散乱心,数目以十为标准,不宜或多、或少,正好摄心。须在心中记一句至十句的数,十句再十句,常时如是,不用数珠。用十念(十句)记数,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自然无处立脚,消除杂念,即能专注一境。数珠的方法,不适于静坐,由于手动,会使心不得安宁,而十念记数,则行住坐卧都能运用自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2:41 , Processed in 0.0751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