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9 Y5 b2 u" ]1 K/ `- |
2 i2 R2 r. }6 I! |●宋时秀州有一个出家人,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愈人无数,人皆称之为活佛。时人川西的刘净密老居士(后来在西康出家,法名慧定),他也常以所念之阿弥陀佛法水,为人消除病苦,异常灵验。
: p' z- ]3 F9 m# Y. }% m其他,诸如念佛明目、念佛免死、念佛愈疾、念佛却鬼、念佛免难、念佛荐亡等等,此类事迹,罄竹难书,若将之搜辑起来,可以编写成许多部数寸厚的巨著呢!
) U- [, F2 V/ n4 @佛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使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使人获得最圆满的智慧和人格,至于神奇的感应,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已。2 m' W) x% G- @" |( G) o8 n+ d1 X' N
虽然念佛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感应,而在于求生西方,可是只要我们虔诚地信佛念佛,必然会改变气质、人格升华、逢凶化吉,和充满欢喜等等。
6 L. q& ], P$ D3 e7、带业往生
0 {4 `, S8 |8 J4 n( {/ t' ~所有一切法门都说,人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唯独念佛法门却说,不必断见思惑,也可带业往生。
& K5 W+ o8 }+ J# J" F4 v/ ]从前有位国王,向一位法师请教: G8 k; E" j' O$ }
‘念佛人真的可以带业往生吗?’
0 q0 p/ }- L0 p1 Q. M% d法师反问国王:‘大石头放在水里会沉吗?’$ i9 Y; M/ Z2 [
‘必沉!’国王答。
8 U( z s" b4 D% `# B4 t. a! c‘要大石头不沉,可能吗?’
* \5 c9 o4 P, v% N2 \: U9 p% _2 X0 c‘不可能。’
5 A) S1 l0 M) P9 z* `' J‘如果将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然后载到很遥远的地方去,这样能吗?’8 E( M) z* D; ]1 r
国王恍然大悟,点点头。: |2 n% S: u$ o9 @1 x* v
这段问答是启示我们:众生造恶业,必然堕落于三恶道,就好像大石头放在水里必沉一样;但如果念佛,业虽重,但可仗著弥陀愿力威神的加持,得生极乐净土,就好像把大石头放在大船之上,可以无远弗届一样!
" b+ M: o' i/ R4 @" R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法门虽说可以带业往生,但是只带往昔所造之业,不带今生念佛之后所造之业。若有人以为可以带业往生,遂咨意造业,完全依赖于佛,自己不必修行,那就搭错线、会错意了,倘若如此,堕落于三恶道都有份,更遑论往生了。
: ^5 Z* {, m# n7 {带业往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古时有一人,名叫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危,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请僧救度。其妻请僧到来,立刻告诉善和:‘这是你今生杀业太重,才有如此现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为你解冤,可以令你脱苦,现在请你随我念佛。’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随僧念佛。甫念数声,善和说:‘牛已经去了!’僧劝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过不多久,高声说:‘佛来接我了!’最后念佛而逝。3 B, ^/ g6 M6 @4 M2 B% i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多生多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其情形犹如被三军重重包围,唯一的办法就是突围,凭念佛功夫,可以带业往生,可以冲出重围。# h: \! N }' t( H- b
念佛之所以可以带业往生,因为它可以化‘业力’为‘愿力’,业力虽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
1 L( i P, W+ r! ~7 Z8、决定往生% S4 E9 u! V# c& J1 X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曾发四十八度生大愿,其第十八愿说:& l3 c; T0 \2 E0 m, j. G5 ^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9 n; O! y5 d! P% ~4 L这是说:称其名号,虽只十念,亦能往生。5 s0 Y8 F& r! I8 m7 v; E- }
第十九及二十愿说:
4 n( G k e8 O2 P: a‘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u, g' n% p1 d( @' @4 u6 `
这是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生。
& P$ P q$ ]7 I/ x Z" k& p% N8 K又第二十一愿说:
9 _8 u# w( e8 S* A, ?) n‘我作佛时,十方诸佛,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 {- I Q6 t这是说:凡作善事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必得往生。
8 ]4 T" ?( Z R由阿弥陀佛每发一愿之后皆说‘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向世人保证:不管您是持名念佛,或发愿求生,还是修诸功德回向,必定往生。* ?9 H3 B: j' I: K
唐时善导大师(据传乃阿弥陀佛之化身),更直接了当的说:‘万修万人去’。综观佛教历史,真的,只要真修,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 n+ \, L& k5 _" J5 h0 x: ^" Q如何证知一个人决定往生呢?决定往生者,临终必有瑞相,诸如:1、心不颠倒(没有恐惧、挂碍);2、预知时至;3、净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净土,厌离娑婆);4、洗漱更衣(临终时会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声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异香满室;8、光明照身;9、天乐鸣空;10、说偈励众。如果具足以上十种瑞相,那当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数种,亦决定往生。
9 R) E/ z' c- X9 G9、九品往生2 B( c8 I, m+ j% B2 z- p
念佛法门,常为人津津乐道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 V. ]8 u7 d/ Z1 K0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9 ]5 A' A# d% Z- o. _4 ~+ v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种的品类,所以所托生的莲花叫做‘九品莲花’,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叫做‘九品净土’、‘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或‘九品莲台’,所修的九种净行也叫做‘九品行业’,阿弥陀佛更号称为‘九品觉王’。
5 F( R* o7 e3 m! U( l7 |修怎么样的因,就得怎么样的果,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现在所修的‘九品行业’是属于哪一种品类,就可预知其消息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1 W/ u# Q0 v3 _8 q/ z" Y% t
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
# r8 q4 M* I+ | u6 X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G* w' N4 _$ Q0 M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5 A% F' x: H- q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命终即得往生。
4 D: H n# i# w* q2 x/ b7 K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3 k* C0 A7 g" E% ]0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
7 z# a0 H( N5 h7 {& x9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