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0 12: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韩镜清教授]摄大乘论 第134讲》
' l# y' ^8 T) r: R, w& L, b% V- M# A& ^5 D; N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9 S# E5 B/ {# H “四、涅磐差别。由普遍摄受无住涅磐故。”所以这里头,这小乘还是无余依涅磐,大乘是无住涅磐,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这个我觉得后来大乘里头生出了一些个比较是有问题的说法。那就是不是完全针对补特伽罗里头没有我,跟法里头没有我,根本他说是,一切都是,不管是什么都是空而无有的,一切皆空,这个说法是有偏颇的。因为他这个不是完全针对我来说空,不是针对自性来说空,而是没有原则地针对,所有的都是空的,不管它是什么,不管它是我、是自性不是自性,都是空的。这个都是空的是有问题了。真正大乘佛教所谓空,就是空无自性、空无我,不能一切都空。如果把一切都当作空的,那就问题,这空也成了一个特别的对象了,特别的所缘了。空要成为个特别的所缘,特别认识的一个东西,那就在空本身就变成有了,不可避免的有,这种说法恐怕是跟真正的二我空形成的对立。所以真正的大乘是无住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是无所住的,要象后来主张一切皆空,那个空就变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一种自性有了。(换录音带面)……无原则了,所以这个空还是有所住的。无住涅磐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不住象小乘的无余依涅磐。那要是真正有这么一切皆空的空,那就是有所住的一种空,空也成了一个坚持的一个所缘。
$ F4 v% \5 v$ _* Z: w3 P! G 空到底空什么?这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的无有我,无有自性,并不是说一切都没有,依他起性也没有,圆成实性也没有。所以无住涅磐,在大乘里来说是,根本是无所住的,既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无所住,既不住于涅磐,也不住于生死。所以无住涅磐,跟讲智慧里头无分别智,跟六到彼岸里头的般若波罗蜜多,都是无住的,这种智慧的无住的,是无分别智。所以另外执有空的概念,空的一种想法,这个不是大乘的思想,大乘的思想主要是补特伽罗无我,法也无我。你要认为空还存在,这法也就有我了。所以后来大乘里头生出来一种一切皆空的这种想法,那是一种不是真正的大乘,真正大乘是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无有所住。# K& ^% q% f; M4 p. X
1 {$ A' K, X( v+ g' z- F. Y
“五、地差别。由十地出离故。”5 w8 l+ B0 D; k* `! {
地差别,尤其是大乘,是证了真如以后,证了极欢喜地以后,还要证一地二地……一直到十地,跟小乘证的那四个次序就不一样了,要经过十个次第,才能够达到成佛的地步。当然这个修习,就是证了真如以后的修习,咱们前头也屡次想法子来说清楚跟地前的加行位的修习就不同,加行位的修习,都是二,就是有能缘所缘的,在这种不统一,我们修习的时候不是统一的,是要顾到有能有所的,那就是现在咱们认为哲学里头讲,有认识论,我们都有一个所认识的东西怎么认识的问题,而在我们证了真如以后,证了清净法界以后,就随着走上去了,没有所谓所走上去的东西,和能走上去的东西。那就是前头咱们说的四种遍寻求,普通来寻求,四种,还四种真正如实知,这我们就很难说了,真正如实知,我们真正如实知的那个知,就没有所知的问题,也没有能知的问题,就是知的本身。所以真正“如实”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讲一讲了别识。3 U3 K {0 i! Z3 \! {
真正如实知,这个如实知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就是我们能分别的本身,并没有离开我们能分别本身还有什么所分别,那时候是真正如实知。因为你真正如实知,那里头已经没有了说这个所认识的问题,没有法我的问题了,不但没有能认识的问题,能取。所以真正知道的本身就是如实知。所以经过漫长的修习阶段,就是修习道,证见道以后就是修习道,修习道就是十地,经过十地,这里头并不是说是真正有这么十个阶段,也可以说十个不同的修习的不同,有差别,但是它并不是本身还有一个所谓学习的一个所缘的东西,不是象咱们现在似的,好象学习的、认识的都有一个所遵循的所相,不是这样的。要经过十地,十地以后,……
, h) u5 f( c+ R) y2 ^2 A% A' _
M) }, U5 |4 Q: v' c “六、遍清净差别。由能断离烦恼习气及遍严净佛陀刹土故。”这里有两种清净,我们也是想象不到的。一个是我们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在小乘无余依涅磐的时候,他对他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还是不能够远离的,不能破坏的。他的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还保留着,习气还有。所以真正讲起来,二乘他还是不是完全清净的。有说阿罗汉有时候还有失态的问题,等等的。就是阿赖耶识还不是最清净的。他只能够部分清净,只能是补特伽罗无我。对他阿赖耶识里头的习气他是不能净化的。再来,还一个就是所有的佛陀刹土都清净,都重新建设,重新净化。这个我们也没法在我们现在能理解。就是所有的生活,跟自然,主观跟客观,打成一片了,客观怎么清净,主观怎么清净,它成了一体化了。在我们现在也是很难一下弄清楚的。这两种清净,一种在种子习气上,能够彻底清净,一种是现实方面,佛陀刹土这方面清净。
/ U: L. j1 S: @8 `+ T3 e " E0 W7 r9 R+ H/ m% q& c) K3 I
“七、获得一切有情与己平等性差别。由能遍成熟有情加行相续不间断故。”看起来,所谓六到彼岸,咱们底下就接触到了。所谓六到彼岸,就是菩萨跟一般的补特伽罗的关系的问题。菩萨跟异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非常密切也就体会到善法的问题,所谓善,尤其无漏善,无漏善法非常是彻底清净的,那也就是人的跟自个……其他人的义利,跟自义利,他义利跟自义利,在真正的无漏善法里头来说,这两种义利分不开的。由底下我们就要讲到了。前头也有这样一个已经出现了,就是遍知众生心平等,遍知菩萨心平等,还遍知如来心平等,就提到心平等的问题。现在提到,我们跟其他的有情,其他的义利跟我们自己的义利,自义利跟他义利,这个关系是很密切的。底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善法就是要把自义利跟他义利整个完全地一体化了。那时候善法,那无漏善法根本就把人我的问题完全就消溶在里头了。根本菩萨的义利,跟众生的他义利,在无漏善法里头你分不清。
& T7 E5 L# H+ O6 o' B# m4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