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O3 m* Y+ ]* ]2 n
% `2 }9 {" T! h; W" ~* r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r; Z% R1 E9 q y5 O
世人怎么会执著因和果任何一个是实有?就像父亲说“我儿子是我生”的时候,他会不会认为,“我是一个实体,儿子是一个实体?”他此时是将自己与儿子看成一体,不会将彼此看成实体。若较真儿看成实体时,便会发现:“他不应该是我生的啊!他还有别的因素,怎么是我一个人的作品?他怎么可能与我成为一体?”' y/ j [" T: N$ \4 n) r% z/ o n
在这里,父亲是不较真儿的。在不较真儿的状态之下,彼此都不会将两者看成是实体,就是概念而已,就是一个笼统的“一家子”的概念。0 B y$ |8 z% O0 g# l" [- y
在世人、世间名言层面,由于无自性,所以他生无害世间。这都没有问题。老百姓的、概念的、临时的“主义”,可以建立。
/ T+ c- ?* y5 H# k 但是,这个建立要受到限制。回头看前面第一部分,应如何限制。, p% L, y; ], ^4 V- h, B
1.虽世间许他,而自宗对世间的所许无害
( r) q$ ]( W% G& P2 M: m (1)区分能境所境正邪之略说二谛8 X& M$ g) ~7 d% r
接下来,要为世间和出世间确定规矩了。怎么定?要分世间、出世间;还要分邪的颠倒世俗和世俗。有了这几个层次,才能划分规矩,为随许世间确定一个准确的范围。. o- G1 J# R( U. @9 z0 ^. y; l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7 g# E% B1 ^) m `7 N6 U
用此种方式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有能认知的人,有被认知的境。能境是去认知外境的心,所境是被认知的外境。能境与所境是相互观待的。圣人以其智慧见到真实法性,这是真谛、胜义谛。俗人以其妄识见到虚妄法体,这是世俗谛。
! ~" j3 i* j$ | (2)广说) A7 x& h t: K. I' F* d
区分二谛后才能广说,才能说关于世俗,哪部分能共许,哪部分不能共许。8 i' C L& G6 M. E. i4 i) f
“广说”分成“以能境量无害世间”和“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以“能境”和“所境”这两部分来说明,对世间无害。
8 ^6 |/ ^6 @0 T/ C" r% p3 c, k ① 以能境量无害世间, K# Y9 }% B, |: e, P$ T2 v
分成“宣说能观察名言量”和“彼无害观胜义量”。0 O$ J4 B: t+ K) G
a。宣说能观察名言量2 Q0 d3 v5 `/ P! s* w! P9 D
妄见亦许有二种,谓明利根有患根,
6 a* x. Y. h% P 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4 R0 h! s6 `1 w5 E4 w. k4 M
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 a' g8 h( ^' j9 m# r
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6 M" I- U+ f; o' I( a4 C) ~
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 \( q, I6 H' ^3 Y* i5 B* W
及计幻事阳焰等,此于世间亦非有。6 t9 ^# W: J) E" J) R
表格25-4上说:“有患、无患二种见,唯外道计世间无。”% K, N7 Y) p: G4 m5 @& k, F
能观察的名言量,无论是有患的颠倒见,还是符合暂时世间正理的无患的知见,虽然不是究竟解脱的,但都没问题,在世间都应该同意。唯独有一点——外道计的世间是不存在的,不能被同意。
Y( l$ _7 ~5 w I' E8 |9 @ 外道计什么?计取各种外道修行所观的世间。有的外道将世间观察成地狱;有的外道说诸神在自己身体上;有的外道说人应该像鹤那样生活,游行于野外;有的外道说应该修苦行,拿铁钩子把人挂起来;还有的外道认为人应该吃草,要持这样的戒。, d1 N: O" k; c2 w7 c
所以俗谛中也分两种能境:一种正常,一种颠倒。这些外道就是在颠倒中,他们所计的世间不属于世间正量。其他凡夫不折腾自己的意识境界,比如睡得迷迷糊糊的有点颠倒、有点错误知见,这属于“有患”;身体健康的便称为“无患”。普通世间人有患及无患的六根暂时见到的现象界都被承认,但外道的这些“世间”要被否定。
: E, ~2 p" N# x; L* ~ b。彼无害观胜义量4 f' Z6 t+ x1 ], l9 j% f
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
, f! @3 [+ j; ~ 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区分。眼睛有毛病的人,虽然见到环境中有毛发、龙凤飞舞、白色的棉团,但这毕竟损害不了没有翳病人的视野。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承认,一种承认有病,一种承认没有病。同样,世俗谛也不会违害胜义谛。9 d8 Y) x* f. Y, e6 O7 q
② 以所境二谛门无害世间) b, e! ~" ~, ^7 s! x& f( ?& Q
分为“倒境世俗谛以释词而说”和“无倒胜义谛以譬喻而说”。
) b, s9 z& b% q. A 净眼所见乃是实体。在前面的颂词中,划分出颠倒世俗、世俗和胜义。“无倒的胜义谛”即是: z' @) o; h; @) ?. a% X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3 C; R \! F/ e7 k# I
这是一个譬喻,因为佛的境界在此还无法说。圣者的境界与凡人相比,就像好眼睛的人与有眼病的人一样,好眼睛人的所见比喻圣者的所见。这是在二谛中来说无害世间的正理。% T4 r6 m0 g5 k% G! g) t/ @
(3)何境于世间有无妨害之结尾
. b& B: I$ k' z5 F* J5 M ① 观察真实义时世间无害
! G/ ^/ C* w* D8 I+ I# @4 m 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 h0 K$ Y! X2 ] W1 S
观察真实义,拟定了前面的观察层次以后,再观察时便没有问题。获得了出世间的正量,对于世间没有妨害。" _4 c# S8 c7 }" l
佛以圣者的观察证悟到,一切外境无实体。这对于世间有没有妨碍?没有任何妨碍。因为二谛在同一总体框架下,一个是正量,另一个是非正量,不存在两个正量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正量,不能作为终极标准。本来就不是终极真理,所以,圣者以智慧现证的真实,不会与之发生正量抉择方面的矛盾。
) U3 M" \$ V; y8 r 清辨论师认为,一切外境永恒实有,证悟佛果只是内心在领纳、觉受这种证悟,外境是永恒不变的、实有的器世间。如此一来,当一个人证悟“佛果”时,便会与他所承认的外境发生矛盾,他心中会满怀“证悟”的不满和矛盾:“以前的大德说,外境是真实有的器世间,为什么现在,在我的入定智慧中,了解的外境没有实体?可理论上却说,应该有实体,是不是我的证悟错了?而且,如果执著于自己这种证悟,不就破坏世间了吗?”如果执著此种知见,便会发现定境是错误的,要放弃此一定境,这也是个麻烦的情况。
9 ^. f3 f" W" W! P2 \. C 确定世俗谛和胜义谛后,再观察世间,对世间就没有妨碍。# p" i% U/ Y/ ?3 s) I
② 世间自义有害1 d8 e5 R! {4 H. z, U5 p2 M
若以世许除世义,即说彼为世妨难。4 z4 O o; j2 p5 E
如果世间人对于世间的“所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前者所许和后者所许不同,那么他们之间的辩论我们管不了,因为他们没有确定二谛,知见有问题。
) h* O- f/ A) ]! N$ J1 u4 b 总破真实义中许他生之功德(总破他生之三)2 {7 x2 ~3 N2 E* F) v; }0 ]5 ^+ p9 B3 L
(三)如是破他生功德
# ]& M. P6 j1 W+ g' { 由芽非离种为他,故于芽时种无坏,' U! e3 i, {$ B4 }3 v* b; e5 D
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时不可云有种。
9 n y z# E! v! {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芽和种各有临时的自性,如同在世间,有人说“他就是我儿子”,有人说“这花是我种的”,还有人说“这棵树是我栽的”……虽然从真实义上讲,它们不能成为同一个相续,但在表面意义上,在临时性的随许世俗中,一般人基本便将它们当成各有自体的。但谁都不会去追究“各有自体”,如果一追究,各自的自体也就消失了。+ ?7 D! c+ o+ I8 n' K4 W8 m
所以,承认临时性的自体是有的,这样便不会堕入断见。(不堕断见,关键在芽不是离开种而另有他体。《入中论自释》云:“若芽是离种他者,则有芽时种亦可间断。以无他性故,如芽体性种亦不断,故离断失。”)
' ~* \3 G- Z%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