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法宝论·明贤法师]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E- i& b, p! x6 i( [
) @- s* H0 t; @8 S t) I7 w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8 F& a- z- b9 R8 m$ d/ Y
如同前面说的翳病人的眼根,饿鬼将河流看成是脓河的心识也是如此。不同的心所见不同,可以说明外境没有自性,但外境没有自性并不意味着心识实有。事实上,观待各自不同的习气功能,才有所见境界的种种不同。观待而有的心识也不可能有自性,所以这个譬喻还是无法成立唯识宗胜义中“境无心有”的主张。1 _6 B$ j1 E4 q4 m$ R) {% l) {4 R$ W) m2 f
而且,佛对这个譬喻曾有直接解释:当外境非真有时,内识也非真有;当外境显现、暂时有时,心也显现、暂时有。! M% u8 Z. e7 [# F
至此,得出最后的结论,也即“破离外境识有自性”的“结尾”:. Y8 t9 G% J0 }! M: m: }
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 W ^: E4 U Z8 X
总之,在一切名言观待法中,如同外境的所知法没有自性,应当了知内识也没有自性。
3 p. u+ Y7 Y$ Y$ B- K “观待法”是什么意思?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实际上外境并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内心也没有任何实有的事物。这是总的结论。$ \- U1 I/ U3 \+ }, y
如同前面所说,修行人见到的白骨,翳病人见到的毛发,或由业力不同,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这些或源于各自的毛病,或源于各自颠倒作意的积累,并非由于离开外境而实有存在的内识。
3 {& R& S$ S& U x/ H& i) U, @( s 所以,最终还是无法确定离开外境的识。, Z$ _0 E9 ^$ i( b. m
第六显现地内容纲要(表)2 z5 U9 w6 W) [1 s8 q" [
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破他生。“破离外境识有自性”部分全部结束了。另外还有“别破唯识”的部分,对于他生还需要继续向下面辩破。下面用表格将前面所学的颂词进行归纳。虽然内容很多,但对照表格,便很容易理解。
) l' H, X# g" ~2 S8 [2 H4 Z" c; g9 s/ I
表25-2 第六地内容纲要
6 H* i5 A9 ], _; o B$ t G. _/ s& r1 ` 传承方式、法器% [3 {4 n4 R+ V* N/ }: i. p& ]
这是第六地的总纲要。从开课的第一讲,我们遵循的宗旨便是:顺应历代中观派祖师的传承方式,传播和学习中观法要。
% T6 C4 l) e3 O2 [ a& F+ r' h3 U 在接受这一法要的过程中,首先了解了三个核心部分:
- j1 H& |. ~" q! @- L, y% [9 k/ w 第一,传法的方式(传授法要的方式,以何方式传法)。
6 R/ S# x8 f9 M: \4 p2 |2 ^4 g 第二,谁能做法器(谁能有条件做接法者)。
+ L, ^7 K* ?# }( o6 A, r9 n6 C 第三,传什么法(法师在这里讲什么法)。
% O# N. s" n6 y( t" d0 m# j+ O9 j 传法的方式:
8 Z: o/ H! c- R! ?/ H4 K 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 ^, o6 O z0 O
如是龙树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5 y8 P* O" `: E9 ?- A 若对颂词比较熟悉,或能背诵,这些应该开口便能诵出。此处学习和传授中观法义,遵循“经教”与“正理”两种方式。“经教”是佛经中佛亲自的教诲,“正理”是祖师抉择出的公认的大乘核心正道。我们依此方式,随龙树菩萨在诸论中所安立的道,严格按照龙树菩萨当年的要求,进行传授与学习。
/ i1 @2 R; b; _ 龙树菩萨为什么有如此权威性?为什么要遵循他说的法义?因为他非同一般,在五浊恶世的凡夫群体中,唯有他示现为初地菩萨弘法。他的生活与普通人不同,当时在那烂陀寺的状态便很特别。佛说,如果一个人示现为圣者,他就不能久住于世,需要圆寂。而龙树菩萨任那烂陀寺方丈时,却时时示现各种奇迹与究竟的证悟,所以他是一个特殊情况。
1 {9 S4 L ?: U# p5 A. @+ \ 佛曾在经典中专门为龙树菩萨授记。如《大云经》中说:5 B% ]2 H( }4 ~& o" o9 y$ w
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 w, M' F1 d$ b. g. k
所以,后世便将龙树菩萨称为“第二能仁”。“能仁”是佛的别号,“第二能仁”指他代佛弘法,成为第二位佛。7 x- p1 D% G* e* _* T0 P
谁能做法器?
# b; A7 j8 w' S. K5 ?% g; F) T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7 U6 _3 \1 J* ^" P, Z1 }$ M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 c* ?2 S, }3 J) R; t/ B" K. f 与中观法要极其有缘的人(这种缘分还不一般),在听闻法义时,内心数数地产生欢喜,而且由欢喜心乃至泪流满面,或“周身毛孔自动竖”。这是与《入中论》及中观学派相应的法器,是当机的法器。
1 s% h8 Y0 O6 \; P. ~+ U 传什么法, t! {! g: a* d1 p% L* c$ C
传什么法?分两部分:
* T. N( k( P, C' H$ y, ~7 o) c* _ 第一,抉择空性。要通过抉择的方式将空性选出来。这个法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空性。到底有没有直接告诉?其实也告诉了,几乎每节课都在告诉。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受,只用一次、几句话就解决问题?因为心中不正确、不确定的知见太多,需要抉择。在哪里抉择空性?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内心中抉择,自己在抉择。
$ |) a% k( o. |- N0 K2 X5 A% D/ }! _ 第二,对空性进行归纳。后面会进行归类,归纳成为十六种、二十种,等等。
4 Z5 ]' r q9 W2 q0 |% ` 抉择空性的过程中,抉择哪些空性?首先抉择法无我空性,其次抉择人无我空性。
, l, [6 n5 c& \ 抉择法无我空性,篇幅最大,也最难。抉择人无我空性,篇幅相对小些,大概只相当于抉择法无我空性的一半,难度也比法无我空性低。
4 V g& c4 \. V2 t, L& ? 抉择法无我空性时,就直接深入。有三个部分:
5 g6 N$ S7 K, \ 第一,“以理破自性生”。在抉择法无我中,首先以理破“一切法有自性的实体”。“自性生”即是说,存在的法要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有不被外缘解析开的、独立的自相。
5 Y! U7 i, m3 e' f- f) C+ b! G 现在所说的“自相”几乎都是相对的说法,从根本上说,到底有没有“自相”?有没有独立、不可被解析的特性?学完后便会发现,实际是没有的。因明这对“自相”、“共相”的名词实际是相对的,所谓的“自相”范围有限。就是说,在一般层面上,在不讨论胜义谛空性的层面上,可以用“自相”与“共相”这对名词来进行区分。
4 L( |4 Z8 p" e9 n 第二,“成立缘起生义”。破掉了有独立自性的邪见后,成立何种正见?成立“缘起生义”,成立一切法因缘生。这个“主义”比较难以成立。如果前面不懂得破除各有自体,后面的“缘起生义”成立不起来。
" w! |$ s& K& b$ W$ S. S 第三,“认定观察之果”。通过前面的观察,后面会有什么结果?这在“认定观察之果”中进行说明。其实核心还是回到前面了,即“以理破自性生”。
6 C+ f& v" O% y& F7 [& p 在“以理破自性生”中,分为“二谛中破四边生”和“破除妨难”。“妨难”即是由外人提出,与我们正面冲突的问难。先破四边生,然后破除妨难。用什么来说明“没有实体”这个命题?就用“破四边生”。因为,无论自生成立、他生成立、共生成立还是无因生成立,都会有实体,所以要破除实体,首先要破除四边生,而且是在二谛中辩破。因为二谛是大结构,对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判断都在此框架中。“在二谛中破四边生”便成为学习的核心。
+ l, I; M& T, z5 k8 p: c “二谛中破四边生”,首先是“略说破四边生”,然后再“广说”,最后“成立最终义”。
* |$ z- t7 W; k" n0 U. v! V* P “略说破四边生”中,有破自生、破他生、破共生、破无因生。# e6 c `/ J- d0 x6 L: j
“略说破四边生”:- f" B" _4 D) _. t' u2 n" d5 @
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 R! L. v6 j5 |4 q6 H& f( ] 现将颂词回顾一遍,便会很亲切。
0 C3 w( i+ Y" a: \% x “破自生”:
& p3 z/ h9 W) U& I) T z2 _3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