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5 1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智慧与时代社会并进(慧文法师)
续-《●[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智慧与时代社会并进(慧文法师)》
- y ?3 t" z( X) D. C6 f r: ]: P4 Q0 A! ?$ o/ U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O9 L9 A/ ~# p3 l: }( @. d8 L
从历史上看,僧伽之荣耀大多来自良好的自身素质,即精通三藏、道行高深、学贯中外,从而带动了整个佛教的运行及趣向,也使人们对三宝更加尊敬了。廿一世纪是一个具有高度知识文化的社会,是高科技、商品高度竞争的社会,在这物欲横流中僧人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僧人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社会人群中的典范,如不慎重,则易使人轻慢佛法,误解佛教。( x7 S( H1 U5 _: z6 u' Y
一九九三年,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文中,在总结了建国以来佛教所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後指出:「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受及腐化堕落的情况相当严重。」这段文字是经过中佛协相当的调研总结出来的,可谓也是有的放矢,说明了僧伽群体的素质偏低。
: S8 Y# }( l6 D+ z1 ?7 ?) O$ A2 O 从一九九三年至廿一世纪初,十年时间中,经过不少的改良促进,僧人素质皆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与其他某些兄弟教派的职业人员相比,则还相差一段距离。而且,十年中,全国寺庙僧人的数量在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僧人的大量增多和小庙的林立,导致了佛教教育院校的供不应求和僧人的素质下降,再加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使僧人的素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所以如何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是实行人间佛教的基础保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佛教的兴衰关键所在。; X! }: G' ?% w- o; t7 x
虽然,佛教的振兴,不在於修复了多少寺庙及出家人数的增减,但是,这却是僧人队伍中的普遍现象,只会敲打唱念,不能广为发菩提心,研习教典,广行六度,发扬佛陀开示悟入的重要行持。针对这种意识,首先应该强调传承弘扬佛陀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责任意识之弱强,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对家庭、单位、国家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僧人,佛法的三宝之一,如果对佛教的前景都漠不关心,又怎麽能指望他弘传佛陀慈悲济世的初衷呢?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加以深入研究,对於青年僧人责任意识的培养,老一辈的大德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他们对青年僧人的影响,引导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挑选、培养有信仰、有文化、会管理、会弘法人才接班,也可以说是事关佛教命运的头等大事。; F7 q6 B: w# Z4 `
僧人是弘扬佛法的职业者,是住持三宝的,有着与世俗人不同的特殊身份,离尘异俗,讲求六根清净,身着僧装,剃除须发,早晚功课,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僧人的形象,代表了人群的威仪准则,代表着佛教,所以寺院的方丈四大职事等必须品德高尚,迎来客送言语文明,行为端庄,待人友善,一个合格的僧人,就是一分宣传佛教的力量。所以形象的端正,威仪的齐整与否也是僧人素质的一个先决条件。
" T2 A- w; c8 _# D+ L0 I 提高僧伽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佛教教育事业,同时从「教材的制订」和「师资的训练」方面着手,慎重的选择教材的内容,可以包容戒律、禅学、净土、中观、唯识等方面内容加以设计,要考虑到佛教的涉及面广、思想深奥,在师资的培训上,可以由省级乃至中国佛协的统一规划安排,要有制度有标准进行训练和教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根据僧人中基本素质的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弘法人才」「学术人才」的平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教材上应有所着重,如律宗道场的院校则应以律学的研究为主;净土道场的院校应以印祖为依怙;研学华严、天台的道场院校则应对华严、天台的研究与行持,只有这样有所权变侧重,经过数年数十年後,佛教各方面都可以具备相当研究的人才,而不是现在水平都差不多的「应急人才」了。
: p* f* }2 o# P. P 同时也可以设立一些师范学校,分不同的等级,这样师资力量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佛教特有的一些内容的要求下,才能完成佛教教师这样一个神圣的职责,僧人被称之为「人天师范」,那培养僧人的僧人教师教授可以说是「范中之范」了。可见这个「范中之范」的责任在弘扬佛法,实践教义,弘扬人间佛教的行动中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在大力气去培养僧人,提高僧人的素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品质的僧才,则「佛门龙象」「栋梁之才」将随运而生。+ z5 K5 d' L/ b/ ~5 r2 y i
实践人间佛教的目标——净化社会,人间佛教讲出世,但也站立在一个入世的基点上。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业的精神。廿一世纪是一个负有挑战性的世纪,它将带来给佛教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人间佛教在廿一世纪的推行与发展。总而言之,要求教界继续承传「人间佛教」的思想,挖掘「人间佛教」的更深的内涵,把握戒律,与时代社会并进,弘扬佛教文化,提高僧人素质,爱国爱教,坚信,佛教在廿一世纪中必定会灿烂辉煌。
+ L$ ]9 i$ f9 c9 H# v% _ 注释:
: w7 c/ g- h+ o' F# G 1《增一阿含经》
1 H0 Z: k* n# j) ?, p1 E, ?; k 2吴立民先生1994年初在法国答记者问: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
' b: F# B. f+ H, H' f 3《妙云集》:《佛在人间》 6 W5 n/ r. @, x. E
* L, U" T- x: X/ Y
" }; a4 _2 R, s! J) L
6 l: ~* v; J! m" h! J( Z6 D* Y
% t0 n# d; C$ ?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