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9 1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第二卷
续-《●[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卷》 ^9 K s- ^: d \9 I
$ g3 h; G; L; \% ~; y Y) Q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8 n- ?0 G6 \6 g* a5 E# \+ d( Q到十七岁的时候,他去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跟《竹窗随笔》,知道佛法的义理的高超殊胜,就不再诽谤佛法,就把过去这种闢佛论的论点全部烧毁掉。十七岁等于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宝。5 l A0 r- O$ A0 Y2 l" y/ j8 g
8 x6 W; @2 w. O2 f
4 S B7 U, ]) r二十岁,注《论语》颜渊问仁章,至“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 P0 e) z4 P- o* H
. X, G/ O, h- J* L `* E8 @, s# o4 Q, F3 } w( X
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论语》注解。注解到颜渊问仁这一章的时候,讲到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经过三昼夜的苦参力讨,才最后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颜的心学,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门。
7 o, O7 W0 C$ X' m
! ]- K% n; U* g, e$ F6 [/ [. Y% l0 h
天下归仁这一段我们引用原文来说明一下。看附表第二、天下归仁。这是出自于《论语·颜渊问仁章》。
. O- s0 _, s2 l+ y* B- n7 ? ?% f* N0 H! T, v! w! l' b6 E
9 K! i) h p% Z* V& L1 I& l,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i% ]/ g7 A$ B) P
- Q) S, i% O4 [4 o0 u+ @
) x6 Q% I' Y4 `+ l; w) V+ e有一天,颜渊就问孔夫子成就仁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说是在儒家的修行当中最圆满的功德叫仁。就像我们学佛,什么是佛?如何地成佛?那个道理一样,怎么样才能够成佛呢?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仁德之人呢?问这个仁。孔夫子就回答四个字——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地方我们解释解释复礼。这个复就是随顺,礼就是随顺圣人的礼法。古代的圣贤他安排一个礼法,这个礼法是说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有一个规矩、有个章法,那么在儒家当中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层的关系。这五层关系每一层关系在互相应对的时候它有个章法,比如说父亲跟儿子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弟的关系——兄友弟恭,父亲所要遵循的是慈,儿子是要孝。就是说,圣贤对于人跟人之间的相对操作他安排一个规则,我们应该去随顺于圣人的礼法。那么怎么去随顺圣人的礼法呢?这当中有障碍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办法去克制你自己的私欲,因为你的欲望一活动的时候你就不遵照这个章法做事了。所以说呢,儒家的修学就是你要想办法克己,你要调伏你心中的私欲,使令你的身口二业能够随顺于圣人的礼法,那么这样子,你的内心就慢慢慢慢趋向于仁的标准。是这么一个修行的内涵。5 m9 t" J; i* w! G1 n, G
5 J. { Q3 F) h: l% _, [2 T5 }7 w$ u H6 W
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再开展出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一旦你能够达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摄受。这句话是蕅益大师之所以能够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门、孔颜心学,就在这个地方。
7 Z* l! Y" B* X* O. l; T+ t6 k2 t P" V2 s$ c
! I* q2 R7 l+ h' D! k5 t$ j1 x* n9 B
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一个国家去。这个国君说,说我这个国家里面很多盗贼,怎么办?孔夫子你是通达圣贤之道,你讲出一个道理我听听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国家的盗贼减少一点?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说,有盗贼是你这个国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这个国君的德行就像风一样,你有影响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着国君的思想跑的。你那么奢侈、浪费,大家也是奢侈浪费,生活不够用,所以只好做盗贼。所以你应该要调整你的德行,你应该要节俭一点。从孔夫子这样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随顺的——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你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也是这样的思想,说这个菩萨他庄严国土的时候,他未来的应化身佛这个国家里面为什么没有盗贼?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持什么戒。这个国家的人长相特别庄严,为什么?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有什么功德。换句话说呢,这个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内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你今天要以仁德来治天下,使令每一个人都克己复礼,你要紧要从自身做起,你从内心当中达到仁的标准,你整个国家慢慢会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够随顺于仁的这个操作,天下归仁焉,仁德的实践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我自己的经验啊,我也觉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个制度,这个人操作、这个人在做执事的时候、他在统理大众的时候,它是这样的相貌;同一个制度,另外一个人在操作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相貌。所以,制度的本身啊它无自性,这个心,心为业主,用什么心情,这个人他是这样的心情、他的这样的德行,它就表现出这样的相貌出来;另外一个执事的另外一个心情,同样的操作,它又另外一个相貌。所以这个事情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是讲到儒家的一个心地法门。
: N9 Y. P* I: N& | Q4 h4 l$ A- Q# L& _- T& `& ~. L' }! O
% Q! g2 |5 K+ @. o. w" C颜渊曰:“请问其目。”$ M: L) g* L* K! M
8 D. f: w0 l5 U& ~6 q1 c
/ M; G( o' U8 y! N& ^/ \* `) g; J这以下呢,颜渊明白了这个道理,请问这个下手处。前面是一个大原则,就说明实践“仁”的方法。
: Z) j F* S2 B! H1 |6 F2 ?1 @# A; c' y8 R, p
7 J9 c, a- u* E4 W4 W8 u4 h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 J9 `& E, `. _/ h' D. d
+ k; H, e5 ?8 I! v5 z) k& ^5 d) t, N; \' ^! g9 X9 Y) o, U9 F( g
就从视、眼睛的视、耳朵的听、嘴巴的言跟身体的动这个地方先下手,先试了你的视听言动都随顺于礼,就是你的身口二业都随顺于礼,慢慢地你的意业也能够随顺于礼。刚开始先从外表的随顺礼,慢慢地内心能够随顺礼,这就是下手处。颜渊就回答了:, B# Y) m) P4 ?' L6 p* ^0 J- L% l
* G4 c( Z7 M6 A# j8 A8 s6 @0 J
/ y& [4 M8 X5 ?( P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7 ~$ }6 e z$ ?5 e$ y+ t s
9 y" u* G! x% Q4 Z. m, k: Z
" I# k T+ i( f8 h5 S$ Y! [我虽然根器不好,很愚钝,但是我愿意去遵循老师的这番教诲。
6 l) |, r7 w9 j' c1 M+ M% ~/ ?( q( h/ L$ I7 u
2 M, Y- \* C! y这段就是讲到“天下归仁语”的原文。6 u" H5 Y4 }4 a" x
- w/ h4 {5 e. f2 t4 D4 r X! l" r0 Y
' X B0 L' h1 j* G9 F8 W我们再翻回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可以说是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最后就明白了,大悟了,可以说开悟了,不过这个地方是有为法的开悟,顿见孔颜心学。真正明白儒家的心地功夫。
3 ~9 D* \# y. o) v: X- M. @, ]1 L, e" ?# J9 a0 x" k
: @3 b" q3 n/ {: a!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