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6 a9 H* Z! k1 C8 A( p$ @
3 I) p3 |7 U5 n) X3 b0 ^$ a
9 f7 `+ T7 ]5 }- z) Q《读经也能够修行证果,能不能往生呢?能。》净空法师
# n9 n1 O4 I9 L诸位想想,讲经说法何以能消业障?你听经一下觉悟,业障就消了。所以佛比喻众生的业障譬如千年暗室,这个黑洞,已经有一千多年了里头没有光明,千年暗室无所谓,点一盏灯黑暗就照破了,这就比喻什么呢?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业障就像千年暗室一样,可是一旦觉悟了黑暗就没有了,一灯能破千年暗。可是说法的人要善说,什么叫善说呢?具足教理行果,就叫善说。闻法的人要善听,要会听,怎么叫会听呢?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证。善说善听,这个才叫理机双契。我们今天听经,古人有所谓的听经,听了几十年还不开悟,反而不如一个老太婆在念佛堂念几个月,人家站着,坐着往生,这其中什么道理,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想一想,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我们在经上看到记载,佛这一部经还没讲完,讲一半,只讲三份之一,听众里头就有开悟的,就有证果的;如果世尊当年讲经像我们讲经一样,讲个几十年一个开悟的都没有,释迦牟尼佛我想不会讲经了,早就收拾摊子了。佛善说,大众善听,师资道合所以才法缘殊胜。我们今天说的人不善说,听的人也不善听,没有如来在世那种殊胜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需要检讨,找出症结之所在,把这个结化除,我们的说听也能够产生好的效果。念佛堂念佛的人很多,不是个个都成就。真正念佛成就的人,他功夫得力了,他如法了,至少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做到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才会成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如果听经,能够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又何愁不开悟呢?准开悟,我们虽然听经,对经没有充分的信心,对佛所讲的总得打几个问号放在那里,不能完全相信,何况大量的夹杂,不但夹杂佛法在其中,还夹杂一大堆世间法在其中,心不清净。思维经义的时间少,打妄想的时间多,就是间断你怎么会开悟?你怎么会得力?真正在教下用功的人,不听经的时候常常思维经义。古德所讲“随文入观”,不必全篇经文,一句两句,《金刚经》上常讲的一四句偈那就行了。一句两句常常契入观照之中,任何一句都行,譬如此地“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你就是用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上用功夫,日夜思维而不间断,效法世尊,学习世尊,我也要以大慈悲心,我在这个世界,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呢?不为自己,为利益众生,你这个心念不间断、你这个愿望不间断、你的行持不间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这叫用功。我们今天听经怎么听的,在此地听了,点头;出了门,忘得干干净净了,再也不会把这个经文再翻来看一看,那怎么行呢?这种方式就是古人所讲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们是这样学教的,所以教没学好,理没有解,行没有修,哪来的果呢?佛法里确实字字句句具足教理行果,可是我们对于字字句句里头没有信解行证。从学教入门证果的,有很多很多,哪个法门都能证果。读经也能够修行证果,能不能往生呢?能。《无量寿经》上讲得多好,你看三辈往生末后一段,末后一段是专门讲修学一切大乘法门者,只要你功夫成就,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得生,净宗法门广大不可思议。凭什么往生?清净心往生,清净愿往生。?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往生的品位在你功夫的高下。我们学教,教是讲观行,这个观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看你改多少,功夫在此地。你的心行改得多,你的功夫就深,改得少你的功夫就浅,往生品位不同,总而言之,决定是以慈悲心,慈是爱护众生,悲是怜悯众生。众生有苦有难具足同情心,慈是爱心,常常以这个心,永远以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情与无情,你是真的在学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