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业
' c2 ]6 v9 k4 O- o7 U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3 U# B+ O. A' w: W& G$ m7 @* e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1 U9 s5 f' T, B5 ^8 Y! [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7 n# m: a, b$ o c& J5 r9 W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 z- r" p" p0 P! B' {' M5 l7 }8 Z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 b; @* P3 m' [0 o2 r8 U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 I; Z) @. y2 B8 o4 z" S/ ~ ^$ G/ v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 j+ m0 ?0 K& v9 \6 B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 X" }) r' k, g, s e+ p* a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淫;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9 c; M( a" C) e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6 {( a! [1 O* v! U# Z2 W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 ^& h7 a9 y4 Y, T3 S7 j 二、表业和无表业
6 E4 h& Y V/ f& C. M: d7 ^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 g0 }0 d( I9 z8 G$ J: M4 O) ^+ i
三、引业和满业
* \% k0 j W! z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 A. [6 L& k& s" ^, B, ^* P/ Y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 z* ~! w5 y- @+ x5 Z: t* v& w 四、共业和不共业
; S% u' O. E8 K2 E( Y; n1 @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 N3 V2 H& b* x5 E4 T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 N: C" ~) d* s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 @; X. K2 c- C: s- z M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 n+ Z8 } U: f0 [: c2 E 五、定业与不定业
) ~ k3 Z8 h5 U" ]0 |7 G. x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4 ?! I( s, @7 A! N& j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 a* B, f8 Z I0 j' [% j! i% Z 六、四业 . _: P$ W1 B f9 ^6 I! ? I2 }& U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 k7 w: e4 ^* _) X% C% G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5 K1 v, u5 B$ |* K" z/ I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 h6 L Q6 ^ K8 L; ?6 S7 l3 c 3.黑白业:善恶交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 G7 h2 _' c( M5 B2 l+ j9 q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 H! ]' z- h5 J# Y# S3 V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3 V( B4 c' G6 X) K$ d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9 I6 |, o! F% c$ O. b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 m4 v6 I. N* L9 Z$ ?7 Q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2 [! S+ z3 C, ]! \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 @8 w2 s4 q; X* o6 M* `2 B5 b- `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 }+ V; c1 w- {! S! l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5 K, H9 J; }# f c; \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 \( z0 a4 i o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阳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阴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 v8 c/ B$ ~) @6 L% i2 V. o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 `* J$ B' C1 i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 s6 n8 T# L/ N) w5 P9 V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8 X k4 P6 f2 Y/ f) [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 z3 V$ X. x" ^) o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 B; d( K T8 U: A( H4 q+ M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 K. o7 y# _9 X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 O! c8 S4 _3 d$ z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 K, \4 d0 ^* g; ^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 j+ m6 Q5 D/ O3 h6 k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0 m. a$ k" u2 t) ?0 J8 ~8 A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 |" e* w8 j5 }/ [ 2.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 V5 U) S% I! V" P* w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9 N' r; [+ i$ g; f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 |/ p7 @: m5 T& m ^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 [7 T5 B- c9 {# _; u/ J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 b& C3 I; `' ^5 `5 V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3 C1 [3 R& e# e& v# s5 w) l# o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 k9 M/ y2 H6 D% G9 _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 H5 ]. D' e* {% y, l: Z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list-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