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59|回复: 16

转《维摩诘所说经》浅释认证版--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3 12: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所说经》浅释认证版

' S, s9 A! v! f# {- i- U3 K+ J1 T

" P1 i+ x% Y- p/ k/ N, u2 a

                            净慧法师

: S2 a" A- F _, b4 E+ T

' ]) `" S" U# @0 i) ]

序 言

j% T Z5 ?, g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浅释的《维摩诘所说经》,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z; N( S2 F/ i* n; ?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 V0 }7 h, f7 x! o& N' l% @8 n

特此说明!

. r3 V k m+ R

智慈愧拜

; m+ n: @! Y; Y

) J# u" X, e# G0 B

佛历二五五三年十月

/ i! d8 ]8 |$ n4 K: ]( ]

西历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 v1 d; `1 y# U

# [1 c1 ~$ e5 e$ K7 q% v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 i* D/ ?& {0 X* p0 r) h( T# [1 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 d5 {. z2 U, I( h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 A; v8 g! W, M5 ^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3 Q, Q- m4 T; V4 y- k6 ` D7 r

非常幸运与诸位一起读诵受持佛说《维摩诘所说经》。这部经为大乘经典,是三藏法师鸠摩罗译,共分上中下三卷十四品。这位法师的功绩,我在讲其它经典中介绍过。所以,这里不讲。佛说这部经的主要法义有二:

, C4 T) g+ x# t

) C5 D, S0 O+ P& ^1 b

一是圆满出家人的菩萨道,去除轻慢白衣的邪知邪见。佛住世时,佛让维摩诘居士说法,教化佛的出家弟子。告诉出家弟子佛法在世间,圆满菩萨道还在世间;告诉出家弟子,很多得佛位的菩萨,又多示现天王身、外道身说法,也示现长者身、居士身等说法。若出家人轻慢白衣,为未发菩提心的声闻;若轻慢证佛位的菩萨或示现白衣的菩萨,为自毁菩萨道。

6 d7 a+ v2 R6 I( N% R' }8 D% \& [

) i$ F" Z" y' d+ R

二是鼓励在家人精勤修行,增加成道的信心。在家人不要轻视自己,在修行证悟上不分出家在家。在家人只要坚定成道信心,自古至今有无数人证一至四果罗汉、辟支佛、往生佛净土而证菩萨道。诸位一定要知道,在家人尊敬供养出家人,不是在尊敬供养哪个人,而是在尊敬供养常住佛法真僧。出家人受尊敬供养是沾佛的光,衣食住行的哪一样不是在家人供养的;哪位一出生就是出家人;哪位出家人的父母不是在家人。再有,佛法只有在家二众弟子修行,在世间才能圆满;否则,只有出家人有道,没有在家人行道,佛法在世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何谈度众生。还有很多出家人,今生现出家像很威仪,往昔可能是在家人行菩萨道救度,依佛法度才有机缘今世出家。况且,很多行菩萨道的在家人,前世乃至百世或无量阿僧祇劫都是出家人。出家人和在家人只是身份不同、相貌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有修为的出家人将佛法传授给在家人。佛住世的时候,就预示了末法时代很多有修为、有成就的人在世间,是白衣。现在,在家人真修真做肯定成就,比出家人要快。为什么要快呢?天天在逆境当中修行。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诸矛盾中修行。能把这些烦恼都转了,修一个成就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依正法的修持方法和法门去修行。

! t# \: H2 [8 n# d

' }# V4 Q t ~7 j: u3 t

讲这部经的缘起是,有很多出家人赞叹此经境界微妙不可思议,是在世间发菩提心,成就菩提心,成就菩萨道必须受持之法;受持此经,才能更好的弘法利生。有很多在家人请讲这部经,更好的受持这部经,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在此讲经的第一句话是,非常幸运。

+ k. v! M0 {( A- v0 }6 t y$ X" D

' \6 T$ y& D; N

这部经的经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是以人名为经名的佛说经典。名为维摩诘所说,实为佛说。主要有两点不可思议,一是在世间受持佛法的人,随因缘示现不可思议;二是行菩萨道的境界不可思议。

2 |# t% a+ i/ t0 Y# o4 `

7 V- \* y, o/ e% C

此经通篇都是诸佛境界,佛说菩萨道是方便示现,智慧解脱微妙法义于大成,今生没有机缘读诵受持此经的修行人,实为三生憾事,一慢而失大法,一轻漏而失菩提,是行菩萨道的缘分不具足。维摩诘居士出生在古印度的一位富翁的家里,维摩诘翻译成中文为净明。

, `) a/ F3 `# ^% ?

\. j+ e# l+ o+ {% O( X

【佛国土品第一】

( V# { ~, D N- @, N

如是我闻,一时。诸位都知道,是佛经与外道经论的区别,是佛教常识;所以,不讲。佛说法的地点是庵罗树园。听法的大众有大比丘众八千人;菩萨三万二千尊;诸菩萨众,都是善知佛法,识得自我,本自广行大愿,成就大智,已证得诸佛境界,具有诸佛威神;为拥护佛说法道场,护持佛法坚固大城,受持正法宝藏,弘传佛法大音如师子吼能遍十方世界,而来此世界;又如法友相交,身心安乐,不请自到。诸菩萨众,都能承传光大三宝,使菩提种性相继不断;并能降伏魔法怨贼,调伏外道,制住邪法。诸菩萨众,都已身心清净,恒常安乐,永离五蕴业习因缘相缠相缚,智慧无碍于解脱自在,定念三昧于慈悲喜舍,辩才方便于六度万行。诸菩萨众,都于万行无欲无求、无得无失,心不起法相并忍诸法相、随顺诸法相、善解诸法相;又尽知众生根基而施教,观众生因缘而施救;使受教受救众生自修自得能持、知根、决疑、答报无所畏,依戒修心自圆福德,依法修行自圆慧德;使受教受救众生相好严身又舍世间饰好,色像第一又舍世间诸相,从而善名高远,善行皆知;使受教受救众生深信佛法不疑惑,深行佛法如金刚,又妙音说法觉悟群迷如甘露润万物,既能深入缘起立善因、又能断诸邪见行正法,既说有两边而入空道、又说无两边而入中道,业习已尽又示现业习未尽,行证自利又无畏利他,行菩萨道。诸菩萨众,都具功德不可称量,无有极限,统领大众如航海导师;既了达诸法深妙义理,又善知众生心行因缘往来于六道所趣;近似于佛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等正觉的自在智慧,既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又示现一切众生身为大医法王而救济众生。诸菩萨众,都自成就无量佛功德,严净无量佛国土,使一切见像闻名的众生,皆获戒益法益,绝不空见空闻而无利益。为首的有等观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还有各天王二万二千位;还有诸天龙神、夜叉等;还有长者及长者子五百人。五百在家人,供养佛与大众,庄严道场、赞叹道场。

' ]( J( K, C8 j4 I2 ~% W- [6 ]

* q# N, o: x" }4 Z4 }' `. w% K7 k

这时,有一位长者之子宝积居士以偈赞佛后,向佛请法说,我们这五百在家人,都已经发了菩提心;想知道一下佛国土是如何清净,诸菩萨在佛净土怎样修行。请佛慈悲,为我们说一说。

; w3 G( C' V+ [- l b7 p

: x( P$ I4 x5 y+ e8 x

佛说,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是菩萨的佛净土。因为,菩萨要随所教化的众生而取得佛净土,随所调伏的众生而取得佛净土,随众生善业因缘在哪一国而取得佛净土,随众生发菩提心在哪一国而取得佛净土。这是逃离三界火宅,报身往生佛净土,化身成就的菩萨,因地发下弘深誓愿度众生所行的菩萨行。菩萨可化入六道度众生,度不同的有缘人。就人道而言,千行百业里的人,都有菩萨化身示现,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报佛恩,报众生恩;就是圆满自性功德,成就自性的佛净土。所以,哪里的众生有苦难,哪里就有化身菩萨的佛净土,哪里就有菩萨无声无息在救度。声闻人和凡夫不知道菩萨救度人的境界和方式,只有诸菩萨行人知道。在冥冥之中帮助人,又不让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 v" N; L9 J4 t' C5 w

c/ u# q6 T5 G9 Z

诸菩萨在佛净土怎样修行?在众生这里,菩萨净土指:

: A6 M3 C/ w+ ?, X

直心是道场。教化众生实话实说,不误众生的正心、正行、正见。有时,可能接受不了菩萨行人所说之法,接受不了是做不来。如有一出家人,听闻大乘佛法后,发菩提心,在寺庙里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自觉去做。别人说她傻,有的人还打她、骂她;她不但不生气,还高兴地给人磕头,感谢您的慈悲,去除了我的业力,成就了我的菩萨道。

5 B. I0 B) s, W. t$ D) f

2 K! `% g' I/ z% q/ V1 Y' ^

深心是道场。培养众生的功德不光是在说教上,有时是在身行上,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做的目的是,欢迎有功德的众生往生到佛净土;菩萨心也是佛净土。菩萨是行菩萨道的人,用佛法和实际行作,示范给有缘众生;有智慧的众生就跟啥人学啥人,也发菩提心。

5 T2 }& r4 ^- a. c, h7 J

2 P3 L' L' s$ A* \

布施是道场。布施包括财物和身力及正义语言;法布施除说正法外,行正法也是法布施。没有行正法为基础,说法时难具足证悟境界。所以,菩萨布施时,内财外财都布施,而内财是身心行正法布施,才能引领众生行正法布施。成就众生无贪功德,而往生佛净土。

9 V$ u: m) X# M9 f: ~

& P: i: I' u+ P+ V. B: G

持戒是道场。菩萨行人在哪里都是严持禁戒的模范,引领众生圆满十善道。善是众生自性回归,又不执著善,才圆满自性慈悲功德。有人问我怎么往生最快,我说你自己觉得像极乐世界的人,并和极乐世界的人比着修最快。可有的人,嘴上说的比菩萨说的都好,行作起来全是三恶道的事。问题在哪里?没有实际修行与证悟,光练嘴上功夫了。极乐世界没有这样的人,还是去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吧!

8 N7 v: ?% Z" l9 ~0 D5 R

' ^. K! k Z- Q5 U* T" l" S# R

忍辱是道场。佛的三十二相庄严,是以修忍辱为主的三十二种功德成就。众生身忍其辱难;心忍其辱更难。菩萨修忍是忍于心,是忍自已,见性之人无忍。难忍能忍之人之事,是了菩萨行人往昔余业,快速成就佛的净土。

3 p9 I, D! ?* e$ u1 i0 I# K3 V

5 C" x8 P; G4 t( H

精进是道场。精进是针对众生的放逸而说,散漫享乐和怕苦怕累等习气是众生生死解脱的拦路虎,是发菩提心的绊脚石。只有精勤道业,才不枉人生出一回家,信一回佛,做一次人;否则,悠悠万事转头空。菩萨精勤已成道业,教化众生精勤是宣说自己走过来的路和行路过程。

; w0 D0 A' d- i% I

) T) w" C7 @0 R

禅定是道场。禅定是通过身不散乱,达到心不散乱。摄身根不动,才心行清净。

$ {7 c$ L3 w6 S5 W: \$ ?9 @

' n8 W4 h; d9 P" {' x7 @$ G

般若是道场。智慧由定而生,离思维而得;又作用于身心转内外烦恼境界,欢喜烦恼处。有了智慧容易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让自性显现而断无明。还有,修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三十七道品、救度众生三灾八难、守戒不争等是菩萨道场。菩萨的道场清净就是未来佛国土清净。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三十七道品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等,在讲其它经典时已详解,这里不再细讲。

i. \' f9 Y2 |- B+ a

: X% P! u7 m1 a

佛说,宝积居士,如果菩萨在烦恼的众生那里,能够随其直心,就能说道行道;行道超过说道,就能达到深心,有广度众生深不可量的誓愿,就能调伏众生,和众生共同如法而行,众生也发菩提心。再以菩提行的方便力,让众生也成就菩萨道。只有这样,菩萨自性的佛国土净,而说法净、智慧净、自心净、功德净。所以,菩萨要成就佛国土净,应该先净其心,心净才能度众生的心净;众生得心净,才得自性佛国土净。

; c$ K8 l; u. x: m. `9 _

0 _" g) ^) m( Y# q. n# D& j/ X

这时,舍利弗心想,如果按菩萨心净则佛国土净这个说法,本师世尊因地为菩萨时是不是心不净,才让这个世界不净呢。

6 E# K- Z, e: V

! I9 @3 ]8 Q+ R1 \" A& x8 I

佛知道舍利弗在想什么,便对舍利弗说,盲人能怪日月无光吗!众生不能见佛国土净,能说是佛的过失吗!佛的国土都非常清净。

( Y4 ^% f9 _* P8 f! t! |

/ ?6 F7 y$ S* H: x& m& t1 l: T. \

接着,大梵天天王对舍利弗说,我佛国土清净如自在天宫。

5 S! U/ q0 W+ v# S

. f- l6 `4 \. z

舍利弗说,我怎么只见此世界丘陵、坑坎、荆棘等秽恶充满。

, y( b4 J, ?/ _: D8 \# l5 t

4 w& W. d0 N. a' ~

大梵天王说,仁者心里有高下,不能证知佛的智慧,才见此土不净。

5 N% b' L# C2 u

8 V1 L8 i- h6 ^: i

这时,佛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都清净严饰,珍宝充满,道场大众都坐在宝莲之上。佛说,佛的国土就是这样美好,为了度脱智慧下劣的人,才示现此世界的不净国土。

1 I. W. n, g" ]5 E T4 Z M* j( c- L

3 v; Y" V U( {" D0 N

值佛住世的人,仗佛威神,能见清净的佛国土,大众实见生实信,实信到实修,实修到实证,实证到实悟,实悟则有实智慧。真实的报身佛国土,真实的清净,与十方诸佛世界无二无别,一样庄严。现在的人,修行证悟后可以见到十方佛净土清净,兜率内院的净土也清净庄严。可平常的凡夫只能把这些当成神话,超出了思维想象。就连四王天的天宫与宫殿,都是不可望、不可及的事。五百长者子听佛说法后,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菩提心,诸声闻人及天人皆得法眼净,诸比丘得漏尽意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品第二】

, t8 p x/ M5 y+ u; o; T& o

这时,在佛说法道场的大城中,有一位长者维摩诘。这位维摩诘居士,供养过无量诸佛,具足佛十种名号的功德,早已经证成佛道。所有行作和善思维,佛威仪。心智本性如海,诸佛之间相互咨询问候。他的弟子,都受到无量天王的敬重。

$ J( e( s( v5 b% h1 \& @: @

4 Z) `( i, \5 ?# u, V' O

这位维摩诘居士,是他方国土的佛,来此世界不现佛身,而现居士身。因为,在此世界不示现两尊佛。所以,在未来佛弥勒来此世界成佛前,不会有第二尊佛出现于世。即使有十方诸佛来此世界,也绝不会示现佛身,或自称是佛。维摩诘居士,是以身证法。而且,维摩诘居士是他方佛来此世界示现居士身,是佛亲自认证,不是维摩诘居士自说。

# R# l& a- s- Y! w

0 w7 q" L7 ~, }5 ], R7 \

这尊他方国土的佛,为度众生一大因缘,以善方便力示现居士身,住此大城。家财资产无量,很多贫民依靠他生活。

# U. r9 e% t6 G8 k, z1 O N( l

! V2 X5 a3 a1 u, m# z) o f5 M

有人问,现在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佛与菩萨住世吗?我准确的告诉诸位,有!绝对有!出家人中有,在家人中也有。只是他们住世而不露世,你知道他是谁时,他已经离开了你,或你离开了这个世界;只有他们之间心照不宣。西方三圣都有化身在四众弟子中间,现在住世弘法度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就示现居士身,在某大城市为民营企业的老板,利益很多贫困人和残疾人。又有人问,我们不知道谁是这样的人,接近这样的人还有意义吗?我再告诉诸位,如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到这样的人,不是三生有幸,是千万劫有幸。受教化的利根人,即生成就;钝根之人,也将有始有终。话又说回来,如果自己心行不正,天天在这样人的身边,也似是有缘实无缘。弄不好还要堕阿鼻地狱。世间可成就的功德有多大,反面的恶报就有多大。对于身边的人,你轻慢这位,侮辱那位,认为谁也不如你。恰好被你轻慢侮辱的就有这样的住世菩萨,他们不会怪罪你,但护法不会放过你;诽谤三宝真僧什么恶报,你就是什么恶报。诸位不得不慎!

# t& O! p1 b, j; y( n S

2 f/ ?3 {7 X M9 B

这位维摩诘居士,敬奉清净戒律,严持清净戒律,心念行作,无有丝毫犯戒。性情柔和,从来不生气或愤怒,以忍辱力调控诸行作。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佛事,如法行作。从来不想什么就干什么,而大精进于持戒修行,行住坐卧,用佛念都摄其心;在做俗事俗务时,也是清净佛念。而且,能专一其心禅行,静坐修定;身静才心净,身心清静一定会有定,有定即身不散乱,心也不散乱。由禅定决定生出智慧,用智慧再去教化众生。

, a" l3 t' Q: F

& ^2 E0 o4 X* A

有人问,维摩诘居士怎么修布施呢?我告诉诸位,开始说供养无量诸佛是大布施;贫民依靠他生活是财布施,众生受其教化是法布施。

/ ^5 i3 @( g( l6 t% X: a* _- `

/ J" G4 l' o. j5 m" o

有人问,成佛还修六度万行吗?我告诉诸位,持戒修行能证果,修六度万行是发菩提心度人。修六度万行能成佛道,成佛道后度众生还要示范六度万行;如我用此船过河,接引别人也用此船。船为一理,人各有别。

: C& M4 Y( D+ N& s

* p) F6 s$ n$ W% A+ y

这位维摩诘居士,虽身为白衣,却持出家人的戒律;表面上居家生活,而实际上心不执著三界之乐,何况人间之乐;示现有妻子欲爱,身心远离欲爱,修出家人的清净梵行;也有儿女亲属,却不执著天伦之乐;穿衣服很朴素,所用膳食也不讲排场;身体已得法喜充满,禅悦其味。为度有缘人,也经常去打牌或下棋之类的娱乐地方去,但不影响正信。精通世事与理论,但更常于佛法。在人群中,不管男女老幼都认为他是最受尊敬的人。也做生意获利,但喜欢救困扶贫,如法行作。还经常去学堂等说法论道的地方,开示大乘。若去妓院,开示贪欲和邪淫之过。若去酒店,能自守其志,也劝导别人不狂乱。

2 H( }4 Y' z# O4 m# v' }# y

7 K R7 Y* E k {8 A

有人问,世间能有这样的人吗?我准确地告诉诸位,在正法时代有,像法时代有,末法时代也有。我见过在官员中有,在知识分子中有,在普通工人、农民中有。这样的人虽是人群中的少数,但有乘愿再来之人,也有多世出家,利根再来之人等。他们在不声不响地护持佛法,修行正法,示导大众心向佛法。他们虽为白衣,却发挥着出家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后边所讲的维摩诘居士说法度魔女,就是出家人想做又很难做到的事。

! W/ {& w! I" F- V/ w2 f

: J" U$ r, z2 `6 c) {$ w: L4 `

这位维摩诘居士,在年纪大的人群中,说法很受欢迎。受到广大居士的拥护,受他影响都喜欢布施。也受到出家人的尊重,认为他能平易近人,能修忍行。外道人见到他,能放下我慢;大臣们见到他,都认为他行得正,做得端;王子们见到他,都认为他是忠孝的模范;内宫或人民都知道他是有大福之人。

; x. G* M4 z& b& g* h5 t9 {/ O

% a8 G* ^/ r& {, f- m7 G7 x0 h( M

有人问,一个人能这么全面吗?如果是一位普通人,很难做到。如果是一位受到国王重视的大富翁,他的接触面,能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人是人贵言尊,再以言正、身正、心正、行正为前提,以智慧方便为根本,自然有很多人受其教化。讲法的法师都要向维摩诘居士学习,讲法既不做作,又不卖弄,让人觉的真实可信,信者可行,行者喜悦。

- v; a( J( A' m/ N

3 q! [5 E7 b; n) I" {! L( f6 r9 k# _

这位维摩诘居士,不但在人中受到尊重,也受到各天王的尊重,以大智慧力教诲天王,虽三界无常,但要护法护世,佛法住世一日,天王就护法一日。

7 u+ X7 a: O+ F: q$ S6 a

; N8 x3 Q$ [% t! k! Q

有人问,一个普通人怎么受天王尊敬呢?又怎么为天王说法呢?人最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时最不可信的还是眼睛。人的眼睛看不见就认为没有,其实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是它的功能不够才见不到。化身佛示现居士说法道场,一有无量天王听法受教,二有天王供养。

) z* `7 l( |. r! `* G4 f9 ?' N4 q

+ Q4 z# U5 k* @/ f

维摩诘居士现在以方便力示现有病,为众生说空苦无常法,赞叹菩萨六度和慈悲喜舍等清净法,赞叹诸佛无量功德和常乐我净。国王、大臣、王子、官和外道人等,得知维摩诘居士病了,有几千人前去探病问候。凡是去的人,都受其教化,发菩提心,断一切不善法。

( }: Z3 A) Y5 C% F+ G, W; s

* ~0 H1 \+ ]1 C \" h: ^" E

: Y3 O; p$ `' p6 z

【弟子品第三】

7 |5 r$ R+ `8 `+ s# e5 U7 _& e

' I* \- z* a$ e; z2 r

这时,维摩诘居士示现有病卧床休息,心想佛大慈大悲,一定也能关心我的病。

+ T. f1 \1 N$ ^

佛知道维摩诘居士心想之意,便对舍利弗说,今日维摩诘居士身体有病,你可去其家中问候一下吧!

& s) f+ A. u: _0 p& Q1 t

! U8 \# C% e+ h% l0 g/ K3 O( N, m

舍利弗对佛说,我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因为,以前我在林中树下静坐。当时,维摩诘居士来到树下对我说,不是平常的静坐就是宴坐。宴坐比喻人身虽在静坐而意在吃饭,既身坐于此又心空于此。身在此静坐,心要将身在三界之内舍掉才是宴坐;无念于心,又能在意中化现各种各样的威仪形象才是宴坐;身在世间,而心不舍无上佛道正法才是宴坐;于内外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宴坐;不见善与不善,而行于中道才是宴坐;为度众生而示现众生,又常乐我净才是宴坐。只有这样坐,才能证入佛道。当时,我一句话都不能回答,只能默然无语。所以,我不够资格去他家问候!

/ ]0 o1 `* h3 x4 p

# p o$ K; s9 ^* r1 p

这时,佛对目犍连说,你可去其家中问候一下吧!

3 s- L2 k+ X1 S) D Q- T4 P& w

目犍连对佛说,我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因为,我在一处为诸居士说法。当时,维摩诘居士对我说,为在家人说法应如法说。怎样为如法说,既知实修,又明法理,再证法空。从世间说,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从出世间说,法无世间相,是一法而没有二法。法是道,是功德,是可证不可求,是可得不可说。按此法理,法无众生相,法无我相,法无寿者相,法无人相,法无文字相,法无言说相,法无形相,言语道断,法性本空,不能用固定的物体固定住,不能用思维来衡量,不能用任何理念与之相比较,不依因缘而存在;世间诸法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内在联系的神秘是佛法入诸法,即佛法性身的妙用;法在自然界中,不因某一事物变化引起变化。既实际存在,又不能被破坏掉;既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又不能用时间加以固定;似乎没什么作用,而世间一切功用又离不开;不能用好坏增损来衡量;既不知怎么产生的,又不知怎么消亡;既能作用于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对此又不能分出高低上下;既一切观行离不开,又离一切观行而存在。

6 Q. b# `: w: A: m5 s4 ~: ]4 ~2 K

- H0 }) I Y7 b

一些人听到这里,肯定会一头雾水。这个法怎么这么玄乎,到底如何从理念上去把握。这恐怕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永恒的话题,永远无有止境,也永远说不清楚。从佛教的宇宙观说,整个银河系为一尊佛的佛国土,即娑婆世界。银河系与外星系为一真如法界,既有相同,又有区别。相同于法性,即佛性;区别于愿力,即佛度不同业力众生而形成的愿力。众生的业力不同,感召的世界不同。一佛国土是一尊法性身佛,与一尊报身佛,再与无量数化身佛的同一。佛的法性身为功用,佛的报身为享用,佛的化身为妙用。佛的法性为娑婆世界的安立明确了功用;报身佛既是娑婆世界的主宰,又是享用的报体;佛的化身在法性身范围内,实践着报身佛的愿力。维摩诘居士所说之法是佛功德成就的法性身之法,既为众生提供了生存空间,又为众生出离这个空间提供了可能;众生无法改变,众生又依赖流转。维摩诘居士为在家人说这样的法是让众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众生要想解脱生死流转,就必须利用这个法则出世间。维摩诘居士说这样的法,是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佛教化他的弟子,圆满菩提行。即佛从正面引导,维摩诘居士从侧面辅助,共同度众生入佛知见;对佛、法、僧三宝一体有正知见,从而坚定众生出离三界之心。我们既感恩佛,为我们出离三界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又感恩佛来此世界演绎出离之法。众生颠倒愚迷不知,还在法的末端研究,迷恋为出离而设的迷魂五欲乐。

$ R$ c# I8 g4 `8 b' R9 v4 u

1 \- t$ J( ^6 z- [7 k- y: t

维摩诘居士继续对目犍连说,法的存在与作用形式,岂是用语言表达的吗?说法的人要证得身空心空,说出法空实相;听法的人要明白,不要执著语言文字的得失。说法的人是有为,是无常相,要说出法的妙义实相来,让众生依真而行。同时,要能观察众生的根基如何,根基是过去世善行的基础,不是今世的学问;是往昔世所积功德,不是今世拥有财富。对根基好的人,说以大乘修行起步,再赞大乘法而发心。对根基差的人,要修行好小乘法,打牢基础,培育功德,以大悲心而报恩,再为众生说法。维摩诘居士说法时,八百居士发菩提心。所以,我不够资格去他家问候!

9 O! |/ Y [! P

! c/ P/ h) T6 }& h9 C4 b a! t

这里是佛对说法的法师提出要求标准。自己若无证语,不知真空妙有的法相,不能观察听法人的根基,把法相流于语言文字相上,是误人正信、正行。一部《维摩诘所说经》,是诸佛境界,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世间说,难闻难解。

5 B% s8 z0 Y" |0 s( r

- ]- }# |9 L+ J" Y3 A- I% N/ ^%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品第四】

# v& g# X) g6 H* ~

D' m4 s* i( N! E0 V0 K x* H

这时,佛对弥勒菩萨说,你去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一下吧!

$ \, q; e1 t2 s+ O6 y9 }- P, |

弥勒菩萨说,我也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因为,回想起我于往昔时,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如何修行,才能成就菩萨不退转地,即八地以上菩萨。当时,维摩诘居士对我说,佛为仁者授记,仁者一生当得成佛,为未来佛。那我问一问你,仁者的一生是过去生,未来生,还是现在生?如果是过去生,过去生已灭失,不复存在;如果是未来生,未来生还没有到,无法变为现实;如果是现在生,现在生还没有住世。你现在之身随着时间也生、也老、也死,如果你未生前,即无生之时为你授记,无生没有受者,那受记等于是个牌位。如果是个牌位,那也不存在受记或证道成佛。那你是怎么受一生记成佛呢?我再问你,无生不能受记,那是为你有生而受记,还是为你有灭而受记?如果为生灭受记,再如果没有生灭呢?如果是这样,为你受记和为众生受记不都一样了吗?一切贤圣都和你弥勒一样了吗?你得受记,众生也应得受记。你得成佛,众生也应得成佛。你得灭度,众生也应灭度。诸佛知道众生皆有佛性,也具有毕竟涅槃相,佛性不灭。诸天王眷属听了你说法后,都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退转心,只是保持现状。

; }, Y; ]3 u" _7 m) Q

, q% d J) k2 ?) ^( R- ]& I. ~

这里,维摩诘居士所说,诸佛是自性功德圆满证得,而不是从受记得。受记如同取得资格后的一张录取通知书。众生必须持戒修行,发菩提心,证得功德圆满的资格,才能得到诸佛授记。受记与功德圆满,是名实相符。为众生说法,要说修行功德之实,而不说受记之名。

: q, q, i+ V; S. [; C* r; o& p! u" G3 ^ B

5 Q6 t4 y0 X7 M- b8 T* h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仁者说法应让诸天王与眷属舍掉对菩提的分别心、差别见。因为,菩提是成佛的象征。所以,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因为,菩提之性即佛性,是寂净无诸相。所以,不能观相因缘是菩提;无想念与行作是菩提;断除烦恼邪见为菩提;离诸妄想是菩提;受愿力牵引是菩提;无贪求执著是菩提;顺其出世间的自然是菩提;住于佛性是菩提;行至实际功德圆满是菩提;一真如佛性离意法是菩提;知众生心行是菩提;不受外部一切诸客尘所干扰是菩提;不与烦恼和合是菩提;无形无色又妙有处是菩提;空掉菩提之名是菩提;随愿力化生示现无取舍是菩提;自性清净无染是菩提;性善寂净是菩提;无攀缘求取是菩提;诸法无异是菩提;无有与之相比是菩提;诸法微妙、难知能知是菩提。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即诸法不再作用于心,心不随诸法而动。所以,我也不够资格去其家中问候!

* N& H7 q+ i. q9 K3 B+ R

1 \; P1 F9 J" a3 ?

上一品是佛的弟子受维摩诘居士教化,这一品是诸菩萨受其教化。这里,所说菩提不能用三界中所有想、相之法来衡量,只能去形容;十地菩萨尚不能清明见到。维摩诘居士所说菩提是诸佛境界。《妙法莲华经》是教化声闻弟子发菩提心之经,是开权显实,开近显远。而此经是教化菩萨菩提行之经,是以实见实,以远见远。有人问,在此世界说菩提行有意义吗!此时世界有菩萨需要教化吗!可以这么说,从佛住世至佛法灭度时,此世界始终有从初发心菩萨至十地菩萨无量数。示现于各道、各行、各业,只是凡夫不能知见。准确地说,佛法灭度时,此世界上还有十二万菩萨住世呢,何况是现在世。如果随便让人知道是菩萨,他就不是菩萨了。示现人道的菩萨有二怕,一怕众生攀缘,二怕众生诽谤。攀缘心向外求,诽谤则堕地狱。所以,他们老老实实持戒,老老实实修行,用真修实行的无声语言教化人,承传佛法教化人,平凡中教化人,谁若诽谤这样的菩萨行人,又不知忏悔,十方诸佛不会接引,只能等被诽谤的行人成佛时,才能得度。如果声闻人能信受此经,自知心量狭隘,才能发菩提心。

3 ^: u- P% O& ?% {

- l8 k8 t; M9 f8 F! L

这时,佛对光严童子菩萨说,你去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一下吧!

/ v; ^( F' [1 \8 c

; k* e |0 t+ W) a+ p- Z

光严童子菩萨说,我也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因为,有一次我在大城中见到维摩诘居士,施稽首礼后打招呼说,居士从何而来?

( `+ |* [ A1 _3 I

% j8 S9 p8 j* |- N1 b% `' ?7 L" H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我从道场来。

4 q- I: w4 `% P" h) w8 [( ?+ p

, m( x( u9 L) g5 L

我又问,道场在哪里?

, Z1 |, q2 K9 q8 Z( g( E7 ^( O

- I! j! \& r- N$ N% `, `

回答说,没有世间虚假的直心是道场;能发心办佛事又能行佛事是道场;能利益众生增加功德是道场;空无谬误的菩提心是道场;不求回报的布施是道场;欣喜自然的受持戒律是道场;对众生垢心无挂碍的忍辱是道场;身心不懈怠的精进是道场;心情调和柔软的禅定是道场;诸法空相的智慧是道场;怜悯众生的慈是道场;拔众生之苦的悲是道场;自忍身心疲劳辛苦是道场;自身禅悦法喜是道场;断舍憎爱的如法之心是道场;能成就佛的神通自在是道场;能逆世舍弃烦恼得生死解脱是道场;方便教化众生是道场;度众生,断烦恼,学佛法,成佛道,并统领众生是道场;多闻佛法和依教奉行是道场;用正法调伏众生之心是道场;舍弃有为法,行无为法是道场;世间众生出离途径的苦集灭道是道场;与众生的法缘不断而示现烦恼生死是道场;实知诸烦恼即是菩提行处是道场;诸法无我而度众生处是道场;知诸法空性又于一切法处示现是道场;自心不动和外魔不侵的降魔是道场;于三界六道中示现有相,广度众生处是道场;弘法利生的无所畏心是道场;成就佛力入世,又不染著诸法是道场;具足的戒定慧是道场;成就一切智,能遍知一切法是道场;教化众生的所说所作乃至抬足落足等都是从道场来。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五百天人发菩提心。所以,我也不够资格去其家中问候。

/ L6 c9 n' e( U& q

6 O+ ^* ]0 f8 n/ }/ s) M4 N' X# o

这里,所说道场是诸佛知见,是菩萨行道处。对我们来说,起心动念处是道场,家事、寺事、国事、天下事,处处在在是道场。道场是学道之场,弘道之场,修道之场,成道之场。

; B. Y: `3 j4 C) D

3 t. ?; j1 d) G( h3 V/ V/ y

这时,佛对持世菩萨说,你去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一下吧!

) c! v" v/ I) j" ?- V R

1 F0 [/ d! i0 E1 \! h

持世菩萨说,我也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因为,往昔我住在静室中,当时魔王波旬带领一万二千名天女,形像似玉帝,鼓乐弦歌来到我这里,稽首施礼后站在一面。我想一定是玉帝,便说,玉帝你虽然有福报,也应该有所节制,要知道五欲乐无常,修善才是福本,舍身命财而修行坚固佛法。

% r' g8 a N1 Y( E, _& s

0 ?4 N) j! j- E: g3 g4 H8 J0 F/ m

魔王波旬说,正确的大士,我将这一万二千名天女供养给你,帮你扫地洒水吧!

! w3 n% M+ k( Y

我说,玉帝,你不要以不如法之人污染我佛门弟子,你这么做不合时宜。这话还没有说完,维摩诘居士对我说,你看仔细了,他不是玉帝而是魔王,是来干扰你的耳根的。又对魔王说,这位佛门弟子不要的诸女子你就送给我吧,我全部接受。此时,魔王大惊,想要隐形离去,可是神力尽失走不了。空中出大声说,魔王你将这些女子留下,才可以放你走。魔王心里害怕,仰面对天答应将女子留下而不能去。

/ S2 _% ^/ b" L' e/ l) B

* h6 P, j; c+ d k* H

维摩诘居士对诸女说,魔王已将你们送给我,今天你们都应该发菩提心。随即为她们说法,对佛法有所认识;修行佛法可有法乐为自娱乐,不要再执著五欲之乐。

9 ?2 V% p' }! h- A! V' g3 n

- P& e7 V6 m" w) s) h, x8 o) X

诸女子问什么是法乐?

5 B$ t' J9 A0 `

/ s6 B# B9 _ A; G' }: p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乐在心中信仰佛;乐在心中想听法;乐在心中想供养众生;乐在心中离五欲;乐在心中能观想自身五蕴,如自劫家财的怨贼;乐在心中能观自身的组成常伴生老病死四大毒蛇;乐在心中自观诸感受空不能留住;乐在心中随善法护持自发道心;乐在心中愿意利益众生;乐在心中愿意供养恭敬师长;乐在心中愿意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乐在心中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乐在心中降伏内外诸魔;乐在心中无有烦恼;乐在心中求生清净佛净土;乐在心中求证相好庄严;乐在心中修诸功德;乐在心中见道场庄严;乐在心中听到难信难行之法不害怕;乐在心中贪嗔痴三解脱;乐在心中亲近同修;乐在心中同修都修行好;乐在心中亲近善知识而又怜悯恶知识;乐在心中喜乐清净;乐在心中能修无量道法;这些是菩萨的法乐。

7 |6 `& J6 R$ B4 ]

* P! C2 j" `3 s' P; x4 {% ?

魔王听了维摩诘居士说法后,对诸女说,我想与你们一起共还天宫。

4 o- ^; b0 L8 d& j9 t& F

/ ?( v0 L. T/ h* i% x$ f" E

诸女说,你已经将我们给了这位居士,我们现在已有法乐,非常快乐,再也不喜欢五欲之乐了。

8 Q' `! R. T! Y' \/ s4 `9 u

9 x& B" V4 ?' l' P

魔王又对维摩诘居士说,能不能让我带走一个女子,其余的都跟你修菩萨行去吧!

7 {0 k& X% C) H5 e+ A8 o

5 U; D! L7 n, x) m" g* {# e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这些女子我一个也不留,你可以全部带走,让她们能得法修行我已经满足了。

: C: P5 {/ v; \8 {% ?8 g

8 v5 { y. S+ s

这些女子问维摩诘居士说,我们怎么还要回魔宫呢?

4 A7 d* c3 V9 L# ~; {! s* g: O6 s

# \1 ]% i. d) K( ^* r3 k2 t

维摩诘居士说,诸姊妹们,我教你们一个叫无尽灯的修行法门,要依法好好修行。这个法门如点亮一盏灯,灯灯相传永明不尽。等于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百千众生又发菩提心而成就菩萨。诸菩萨再去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一切善法增长。你们虽住魔宫,也能教导无量天子天女发菩提心。这样做就是报佛恩,也能对一切众生有大利益。诸女向维摩诘居士施礼后,随魔王返还魔宫。所以,我也不够资格去其家中问候!

' P. K! b0 t$ c! X) {# t

) }# b+ i+ @; u& q

魔王与其眷属也是众生,诸佛降伏魔军不只是用神力制伏,还要用法力让其信伏,心里高兴而放弃不善行。如世间善人用善行感化恶人,使其转变观念而放下恶行一样。用善行不能感化的恶人,再拿起法律武器将其制伏。

, e5 |6 z- ^0 @: D( }" g7 H- o

% O- m& i2 k( o

这时,佛对善德居士说,你去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一下吧!

5 d6 m9 q6 }2 L7 ?# G9 |& z$ H$ K2 F* q! d

9 u5 N. `2 G U9 S |* g1 P* @

善德居士说,我也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因为,往昔有次我在家中办大施法会。供养一切出家人、外道、贫困人及残疾人等。法会办到第七天时,维摩诘居士来到法会对我说,你要把财施法会办成法施法会。我说怎样做才能办成法施法会呢?

' e3 a9 q5 X7 ^

* ^: X; ]: F/ v. n4 y5 e+ b

维摩诘居士说,你要让来此法会的人,不分先后,同时受到供养才是法施法会。怎么做呢!行菩萨道的人,要以慈心救众生,以悲心度众生。让众生有护持正法的欢喜心,有舍弃烦恼的智慧心,有舍弃悭贪的布施心,有不犯戒的持戒心,有空无我的忍辱心,有放舍身体的精进心,有明心见性的禅定心,有无一切烦恼的智慧心。行菩萨道的人,要教化众生修行空道,证得出世间的无为法而不舍有为法,又以无相心去示现受生,自觉的护持正法,以方便力让众生誓愿断烦恼,誓愿学佛法,誓愿修诸法,誓愿成佛道;于一切众生生起尊敬心,去除心中的我慢,以正身、正命、正财和正确的思想,和上下、左右、前后的人搞好关系,用纯正朴素的心态,正行善法,让人生全过程中清净,让欢喜的心像圣贤之人一样,用慈悲德行去教化恶人而不是憎恨恶人,有深思熟虑之心去行无为法;听闻佛法后依教奉行而不是争论不休;于清净处以有为法破有为而证得出世间的智慧,往生佛净土。在佛净土得菩萨相,修福德善业,具有菩萨的神通自在,以智慧化现十方随应说法,不去不舍又不执著于诸法相。断一切烦恼、障碍、不善法,得一切智慧、善法、善业,直至证入佛道。这样的法施法会是行菩萨道,是大施主,是一切世间福田。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外道中有二百人发菩提心;我心里也得清净快乐,感觉从未听过这样说法。

3 @; V/ u/ |: t# K7 [+ o

3 A. C" }: v K8 ?) [. y+ c' P! j

施礼后我将价值千金的璎珞供养维摩诘居士。可是他不肯接受,我说不接受不行。他接受后分作两份,一份布施给财施会中的行乞之人,另一份供养给他方国土的难胜如来。财施会中大众都见到光明的佛国土,又见到难胜如来将此璎珞化作四座宝台。维摩诘居士现此神变以后说,如果施主用平等心布施最下等的行乞之人,等于种佛福田,与供养佛没什么区别,是不求果报的大悲心。城中这样最下等的行乞之人听了维摩诘居士说法后,都发菩提心。所以,我也不够资格去其家中问候!

# D6 Z# E9 w- q5 R- _* }- C

) V" f5 ~$ t( c

佛的弟子中四众具足,最后一位代表在家人。维摩诘居士虽现居士身,却能教化诸菩萨和四众弟子。这里的关键是不要以相取人,以相取法,以相取智。另外法施是菩萨行。这种菩萨行是以身命财为代价,不求果报。还有菩萨行人,先种悲田后种福田。悲田与福田的平等心是真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 V) H9 k) W# e: r1 Z( {4 q

: k0 \9 ^& P0 i9 M6 u$ [

这时,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去维摩诘居士家中问候一下病情吧!

# Z5 B- [& V v/ t/ Y; A3 E5 ]1 a" ^

; k. x' G, u* S9 x6 x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这位维摩诘上人,很少有人能与之对等交流诸佛知见。(菩萨之间的称谓是仁者,证佛位菩萨之间称谓是上人。)这位上人具足智慧,知世间与出世间诸法实相,善于说世间与出世间诸法的最高境界,说法圆满而大道从简;智慧圆融而又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障碍;对一切菩萨度众生的所行方式都彻底明白;对诸佛说法隐藏在语言文字后面的密藏和如虚空一样的佛性密藏,都能明了、明见、明知;早已证佛果而降伏魔众;具有佛的神通自在力,并以大方便力,度脱有缘众生。今天,我应该承担佛旨,去问候这位上人的病情。

! C0 f, D- }; S& @: z

$ C8 o9 j5 W/ t- n" T+ g$ ^. q

于是,诸菩萨和佛的诸弟子及诸天王等都在想,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这二位大菩萨相互交谈,一定能说妙法;我们也愿随去听一听。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辞后,在八千菩萨、五百佛弟子、百千天王等恭敬护拥下,启程去问候维摩诘居士。

; w5 W6 H9 B4 ~# m

' o, Y1 O1 o" \0 i E

这时,维摩诘居士已知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众共同来家中问候!立即以超出人身体和思维想象的神通妙力,使其舍宅焕然一新,搬走室内所有家具;并让所有侍奉的人都离去,只留一床示疾而卧。见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众来到室内,便打招呼说,您好文殊师利;您报身百福庄严的形像没有来这里而您的无相化身又来到这里;虽然是无相化身,我们却能相见。

, l+ s3 L0 ]- W7 O- m/ y( T, F

4 \3 U* p2 y" l9 w

文殊师利菩萨说,维摩诘居士您说的很对,是这样的。我无相化身来到这里,而真正报身的我根本就没来,在那里无来无去而如如不动!因为,来到这里的我是无相化身,是出世间我性智慧随顺世间法的一种示现。所以,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现在,为度众生要示现让众生有可见到的幻化像,而又有众生根本见不到的实相。我们暂时先不谈这些事,还是先问候您得的是什么病,病苦能忍受住吗,治疗的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见好转?佛很关心您的病情,让我代佛向您表示慰问。同时,了解一下病因,病多长时间了,如何才能痊愈?

# P+ D3 _2 g4 c! |# X8 _: n

0 i. C" w) y' v: u! ?, w9 S: a, n

维摩诘居士说,我的病因,是由于愚痴没有智慧而生贪爱。因为一切众生有病都是这个病因,一切众生有病就是我的病。如果一切众生无病,我的病就得以痊愈。菩萨为了度众生示现众生入世间,又要示现众生的生死;示现生死就要示现有病。如果众生能脱离烦恼之病,菩萨也就不需再示现有烦恼之病的众生。菩萨与众生的关系,如同子女有病在身,父母也随着有病在心;子女身病痊愈,父母心病也无一样。菩萨慈于众生,如父母爱于一子想;拔出众生烦恼病苦之根的大悲心,是菩萨示现有病的病根。

$ O. F1 A2 r. b3 \

/ k! G$ x7 P+ k U7 f a

文殊师利菩萨说,您这室内怎么没有侍奉的人呢?

1 t* E" a$ U+ G, u1 r) u4 ?

( J& n; V( j( N- d `1 [4 G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菩萨住佛国土,观三界诸有相皆空,心与行无挂碍,不也是这样吗!

7 x9 }- B5 e/ {7 A3 U

1 s, D9 |6 J/ @, X0 @+ w& e6 C) k

又问,菩萨以什么为空?

/ L, t; e: \' N- }" U

+ i8 H# }2 K% P M5 t) v0 f8 g

回答说,以空空为空。即菩萨空中皆空,皆空中有佛性妙有。

6 G( g; C' K* C: a" o) f

% K1 q6 F& ]7 p/ t

又问,空怎么还需要空?

! N$ T; q6 I& d8 [7 W/ R/ S0 U

3 U/ `9 Z7 j, z7 W/ ?# ]

回答说,菩萨见知自有佛性而不去分别是空。声闻缘觉证知空空,不知妙有而有分别,惟空空是大道而不出三界。

; y& U% O$ ~+ J7 l( _- ^

5 `; }6 d1 A9 W- j) Q6 V

又问,空还可以分别吗?

- J: ]* x+ \ m: ]0 V, T

( k' Y/ h8 z+ Y$ n8 D- y/ }; l

回答说,菩萨见知佛性如虚空,是自性真如。所以,有分别的见知也是空。

1 F, F* S, R. U t- P4 j

) ?. H) i) B( {: D( |$ D

又问,怎么修行才能证得空?

! @/ G% y2 T5 y) s& I0 p

4 ]) d8 w' e: l5 x4 h2 p

回答说,从持戒修行苦集灭道,灭除三界诸见知,才能证得空。

7 H; J t* h- c

0 V; X, k# J2 ?% g' O# r

又问,怎样才能灭除三界诸见知?

- H, j1 k3 D9 T) }1 b3 c1 c; ?$ ?

3 u3 H( v" Q8 t3 V! E/ {4 @* f

回答说,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解脱生死烦恼证得佛道。

# x2 w$ p% W6 ~2 E. G

0 M; x0 R- l# F3 m( e4 ]

又问,怎样才能证得佛道?

) Z- V, Q! o2 z/ z1 ~

8 L8 E4 @, V. H1 [ R

回答说,出离于众生,又有愿力救度众生;让众生也得出离,才能圆满菩萨道,证得佛道。

* X6 g) H/ N L" J+ f

: E3 B1 `5 W8 n9 t6 g0 ]( t( z4 _0 \

刚才,您问我怎么没有侍奉的人。我告诉您,一切众魔和诸外道都是侍奉我的人。因为,众魔喜乐于生死;而菩萨虽离生死又不舍生死,常与众魔相伴,众魔又常与相随。诸外道喜乐于邪知邪见,以我慢为先;而菩萨无慢心,于众生生平等心、慈悲心,诸邪知邪见常相随而心不动。

+ k# \9 G9 {- b* ~! X

9 r% e- t3 N8 V

文殊师利菩萨说,您的病有哪些症状?

5 Q' G2 y. s0 b+ Z8 {

" c. v Y" v: W( [0 D9 F) n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我的病无形,也见不到什么症状;是菩萨因地修行的愿力,愿力是无相的。所以,无形可见。

# k% s9 T- Z2 l s# A

% d; E2 D3 Y H# A+ [$ O) T

又问,是身体不舒服呢,还是心里不舒服呢?

/ n/ M6 v; A2 O

$ Z( J& V4 ]* V6 }

回答说,不是身心不舒服,是心与身相离,心如幻不真;身无常,也不与如幻化的心相合在一起。

- I: D3 N% w( w7 i7 Z+ T

+ t- `0 j, x: X

又问,是骨、肉、血、呼吸的哪部分不舒服?

7 F. `1 H+ m [& O

* M( c7 x: s* ~7 _

回答说,我的病不在这四大部分,又没有离开这四大部分。因为,众生的病从这四大部分而起。所以,我的病也没有离开这四大部分。

- s. T0 O! H4 I7 ]# g5 I6 K

( W. }/ H8 {) W" A9 V

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应该怎样去慰问身体有疾病的菩萨呢?

. T# A6 t6 @( j; ^. w! B

& N* S2 M! Z) q' H/ Z. t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菩萨知示现身无常,也说身无常,但不说讨厌示现身。因为脱离众生身相,不能度众生。菩萨也说身有苦,不说永在涅槃乐而不来度众生。因为,菩萨修苦乐法,在众生那里是苦,在菩萨心里是乐。声闻修生灭法,灭苦乐生。众生是在生灭法中,烦恼生死不息。菩萨也说身空、心空等法中无我,这是真实而不是卖弄炫耀,为了教导众生自己去持戒修行,证得性我解脱于三界诸法。菩萨也说性空,彼岸智慧无极限;但性我要践行因地愿力,报佛恩与众生恩,不做自了汉,不说毕竟寂灭,还妙有续慧命,自利利他。菩萨也说忏悔往昔诸恶业罪,说自受恶业果报轮回过程,这是以身示教:告诉众生回头看,生死是苦;往前看,烦恼无尽是忧;往左看,谁都比我强是嫉;往右看,谁都不如我是慢;往上看,我不如佛神通自在是空;往下看,我志凌云而双脚留地是恨唯有当下一念清净心是福,一念清净觉是慧;而不去执著过去世声色犬马的习气,也不说把过去世的恩怨情仇种子保存下来。因为,菩萨已了诸恶业,已无恶业报;所以,为度众生,说示现余业报而已。同时,名义上自己示现有病,实际是悯众生的烦恼生死病而施法药。菩萨既自知过去无量劫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苦行,广修清净命业,广种无量福田,又心无忧恼,精进于菩提行。菩萨应该用这样的清净菩提行来慰问身体示现有病的菩萨,这样才能让菩萨得到安慰,心里欢喜。

) S I4 S& p, t! I: i2 w

( Q$ M) }, @8 s( b# U

文殊师利菩萨说,示现身体有病的菩萨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呢?

$ `* X& B6 j* _7 o/ W: u

) n. o- S1 T' _, G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这样的菩萨就要像演戏一样,演员就得演啥像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能达到观众自我受教的目的。菩萨要当好演员,就要随顺世间,在众生的心目中就是普通的一员。怎么自我调节心态呢!我的病是从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行颠倒的烦恼而得,虽然身体无常,还执著为常,以假名之身我,造作无量恶业,这是生死烦恼之病的病根。既然知道病根,怎么对症治疗呢!是父母因和合与自我业缘的诸法和合,才有我身和合之相。诸法因缘的生起与灭失又各不相知相代,唯有造业自作自受,自负因果。光有这样想法还不够,还要想怎样行作才能脱离这样的业缘诸法。一是想脱离身我诸业烦恼;二是想脱离三界诸法则的束缚和惩罚。有这样的想法以后,就要依佛法修戒定慧。证空相智慧后可以脱离身我诸业烦恼;如果再发菩提心破空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再脱离三界诸法则的束缚和惩罚。这时,又对往昔世与自己有缘的无量众生生起大悲心。我现在逃离了三界火宅,还要想办法去三界火宅中救度昔日的父母、兄弟、亲友等也能逃离三界火宅。这样才能治疗病根。三界火宅是众生烦恼之火,火势太猛,不能一下子扑灭,只能救度一个是一个,救度一千是一千。菩萨救度众生不是来求众生,而是传授自救方法教其自救。示现身体有病的菩萨就这样调节心态。这样的调节心态,是菩萨调节自心,自己虽断生老病死诸苦,还要示现生老病死诸苦,救度众生也脱离生老病死诸苦,这就是菩萨智慧的标志。否则,只能是战胜怨贼的勇夫,是声闻缘觉,不能称是菩萨。

2 k: w2 f! |5 g$ o: C* O

/ {. ~& B! \4 ?5 j8 n5 U, K

再有,调节心态还要想,演员演戏中人的病有苦像、苦名,不是真实有而是幻有。而众生的烦恼生死之病是真实有;从个体无常相上说,又不是真实有。如世间说为,久病缠身又苦不堪言的人死了,是享福去了等。而从出世间说为,今日修道,明日成道,诸烦恼苦又在哪里呢!这么想后,即生法忍,舍离身心爱见,有坚定心逃离生死。逃离生死后,立下宏深誓愿,性慧真我永远不再为身心爱见的无明烦恼所欺骗和束缚。还要将解除束缚的方法,让有缘众生都知道而去自救。菩萨在示范解除束缚方法的过程中,身中禅悦,法喜充满。虽身在娑婆,却享受到极乐的待遇。但是,不应有执著心。还要以方便的智慧,善巧的方法去弘法利生。既能让众生了知,又能让众生成就上报诸恩,下济诸苦,发菩提心,庄严自性佛净土。这里的方便智慧是修定证空,身心清净,空无相无想。这里的善巧方法是于贪欲、嗔恚、邪见等烦恼的地方,圆满自性真我的菩提功德;再将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示现身体有病的菩萨,还应该这样观诸法。

. p1 w2 j2 m, k5 {

7 R4 W5 v+ J6 c) b1 S1 ^

再有,这样观诸法后知,演员演戏中人物今天可演这位,明天又去演那位;演人物的苦不是演员真苦;演员所演人物也不是真我。按照这个道理,演员艺术表演的生离死别等故事情节,目的都是让观众得到欢欣利益。而演员不疲倦的表演是方便,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智慧。菩萨这样调节心态,既是调伏自心,又不能固定自心而不调伏自心。固定自心而不调伏自心,是愚痴人的作法;如固定的去调伏自心是声闻人的作法。菩萨行人要固定调伏自心,又不固定调伏自心;又能于空无相无想中,不见、不知、不觉调伏与不调伏。菩萨行人这么做,既离凡夫相,又离声闻的贤圣相;既没有污垢,又不是纯净;既早已破魔,又示现破魔;既求一切智慧,又早证得一切智慧;既观诸法不生,又不停留在生与不生之间的正位不动;既观缘起是空,又示现入诸邪见的众生中;既智慧超过一切众生,又不执著众生的喜爱;既乐报在佛净土,又依愿力来娑婆;既往来于三界,又不增减自我法性;既妙有行于空法,又能绍隆佛种;既无相而行于三界,又能广度众生出三界;既法性无所造作,又示现造作之身;既无有善行的开始,又行作一切是善;既行六度万行,又知众生各有各的因缘想法;既随法现五眼六通的自在,又示现有为不得漏尽的众生;既行于四无量心,又不贪著大梵天之乐;既行于禅定解脱三昧,又不住于定中;既身心行于四念处,又身心随顺世间之法;既身心行于四正勤,又不舍弃世间的身心精进;既行于世间的四如意足,又早已证得出世间的神足通;既自身行于五根,又观察众生的根基利钝;既身心行于三十七道品,又离三十七道品而求无上菩提;既示现声闻缘觉身,又不舍菩提行;既证佛道、转法、入大涅槃,又不舍菩萨行等,这就是菩萨行人的调节心态。听闻维摩诘居士这样说法后,随文殊师利菩萨所去的大众,都发菩提心。

% l6 g# }8 J6 O" \- q d; ?

" {" r+ N% \9 p0 W `, X3 t

这里的名词,在其它经中讲过,诸位也听过。所以,这里不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思议品第六】

% {6 M n5 [4 o

# j8 l# e8 q6 Y; m/ k$ E4 H" O

这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座位而心里想,我们这些随文殊师利菩萨一起来的大众应该坐在哪里呢!

! P% T5 p! @' _! y8 y

2 u) S" }# a5 ^9 q: F& d1 Q

维摩诘居士知舍利弗所想,便对舍利弗说,仁者是为听闻说法而来这里还是为座位来到这里呀!

, p& ? f9 u$ b! X f

3 |/ D& ^* T1 w0 `

舍利弗回答说,我是为听闻您说法而来,不是为座位而来!

- E" v. G; G+ q) [! i( x

, P, ?& U) j% \

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说,凡是以至诚心求法的人,不会贪著自己的躯体身命,何况座位呢!凡是以至诚心求法的人,要有无我的心态来求法,不应有色受想行识假我之相;要有无求而求的自愿自觉心来求法,不应有于三界有求有得的假有之想;要有无得而得的平常心来求法,不应有心里想听法欲望的满足和得到有形财物的满足之感;凡是以至诚心求法的人,要专一其心的向内求,让自心发生变化;不要心外求法,执著于向佛求、向法求、向众生求;最后佛法通过心法而达到性我解脱的目的。凡是以至诚心求法的人,要郑重而不能戏论,知实相后直奔目的而不是半途而废;只为自利不为利他为戏论,修苦集灭道而不发菩提心为半途而废。因为,出世间法源于世间,世间法是相对的,求生则有灭,求灭又有生;出世间法没有染著;如果对出世间法有相有想就是有染著;出世间法是无为,无须行作,有行作之法是有为;出世间法是不增不减,世间法是有取有舍;出世间法是宇宙普遍规律,不是哪一佛国土独有的;出世间法无相可求,性我真空;出世间法不能固定不变,如果固定不变就没有菩萨乘愿再来之事;出世间法不能用世间的见闻觉知感知到,是证悟知或自性觉知;出世间法是无为觉者与无为法的相统一,世间有为众生修持有为法成为觉者才能入无为法。有这样的至诚心,为求法的人;否则,不是真正求法的人。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五百天子知道什么是清净法,怎么求得清净法。

{, ~2 h% f; G. d9 @1 G( d" Q0 O: H


5 |/ M) u) Y' g$ R2 d, V. m: }

这时,维摩诘居士说,文殊师利菩萨游于无量佛国土,知道哪尊佛国土有上好上妙功德所成就的座位?

t" I" b, ~1 R4 _

! I( h' n$ D' K6 A

文殊师利菩萨说,东方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佛那里有样式和装饰都第一的座位,看着高大又坐着舒服。

1 Z* a' J' @! E* y9 O U

+ u3 x) P/ l! x, n, ?/ K

维摩诘居士即现神通力,须弥灯王佛即让使者送来三万二千大座位放入室内。随文殊师利菩萨一起来的大众见室内变的高广宽大,容下这些座位后还显的很宽松。维摩诘居士请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众入座。由于此座位高入虚空,有神通的菩萨都能入座;而新发意菩萨和佛的诸弟子不能升高入座。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等大众说,你们礼拜须弥灯王佛后,仗佛神力才能升高入座;否则,没有功德坐这样的座位。舍利弗等大众即礼拜须弥灯王佛;然后,得升高入座。

) M) M5 Y( M" c1 L- y9 T

* T- L* y. N3 |$ ?

舍利弗说,维摩诘居士,我们没听闻过也没见过这么奇特稀有的事,这么小的室内,既容得下这些大众,又容下这些座位;这些座位一座城市也很难容下,却能容于这室内,太不可思议。

7 B1 |6 {! x& |) e% f5 O- O

& ]3 c4 z; Z4 W4 N4 C" f! T

维摩诘居士说,诸佛菩萨已证得不可思议的神通自在力,能将须弥山安置于一粒小菜籽中;而须弥山不增不减,忉利天与四王天等诸众生不知不觉。又能将大海之水安置于一毛孔内,既不影响水类诸众生的生存,又让它们也不知不觉。还能将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掌中,抛出银河系之外,诸众生照样生活,又不知不觉;然后,再将三千大千世界放回原处。这是在物质上的不可思议神力,在时间上也一样让你们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有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但还欢喜长久住世弘法利他,可以将七日延长让他以为是一劫时间,然后将他接引到佛净土;对不喜欢长久住世的,还可以将一劫时间让他以为是七日,然后将他接引到佛净土。一劫的时间有多长,从人十岁开始算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再从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在空间上也一样让你们感到不可思议。可以将十方佛国土的庄严情况,集中表现在此世界上的一国之内,展示给众生,让众生都能见到。值佛住世的众生才能有此福报,佛入大涅槃后众生业力不断加重,无此福报。还可以将十方佛国土的众生放在右手上,遍游十方让众生都看得见,而十方佛国土的众生又于本处没动。众生在十方佛国土供养佛的用具上也一样让你们感到不可思议,可以于一毛孔中见到十方诸佛国土众生供养佛各式各样的用具;还可以见到十方世界的日月星辰;又可以用口吸尽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而身内无损又身外树木等无伤;又可以将十方世界一切劫火吞入腹中,火照样燃烧而于内无害;又可以将诸佛国土化为一佛国土,用手举在空中,如用一针尖举一树叶;又可以现佛身、缘觉身、声闻身、天王身等为众生说法,所说法音又让十方诸佛国土众生都能听得到。这样不可思议今天是略说,若广说永远也说不完。

1 w8 t [9 p, r/ f# ~& Y

1 ]% o8 k0 I, @4 @( }& W" E, {

大迦叶见闻维摩诘居士神力和说法后说,世间一切有智慧的人,谁见闻这样美妙之法,还不发菩提心呢!如果一切声闻人再不发菩提心,就等于是焦芽败种;就应该大声哭一场,让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到哭声,让一切不能发菩提心的声闻人生忏悔心;让一切魔众自卑下劣,无地自容。大迦叶这么说以后,随文殊师利菩萨所来天众都发菩提心。

5 f6 k* h" U2 d$ ~. c. Y4 i. Y

% x: v3 V$ Q' o

这时,维摩诘居士对大迦叶说,十方无量世界中的魔王,多数是具有神通妙力的菩萨,以方便力示现魔王身既统领魔众,又教化众生。还有无量菩萨化现各种各样的人,向修行人乞讨手足、耳鼻、头目、脑髓、血肉、皮肤、皮骨、城镇、妻子、人民、财宝、衣服、饮食等,以方便力试一试坚固力。因为,用难事逼迫修行人这种事,凡夫愚痴又无能力这么做;如龙象蹴踏重力方可为之,非驴轻力所能堪任。所以,只有这些住不可思议解脱智慧的菩萨,才有这样的方便之力。

O2 \* q% i7 D3 @/ f

+ c/ k% L7 L+ X( u( m

修行四众,如遇到逆缘或上述诸难事,一定要生欢喜心;通过考试就具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了,是与菩萨有缘。如经不住考试,就落入声闻乘,所发菩提心为虚不实。

2 u& \. D, F3 g; a, B

! L9 g( G; V: p" b7 K8 Q/ G8 [

【观众生品第七】

) w+ s8 m7 Q; e" o: P

" ]* |9 c( v- A/ }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说,菩萨应该怎么观众生呢?

' R- U* r1 x! h

3 p* }% T0 }* y% W5 x" _' T/ A1 h* P

维摩诘居士说,如魔术师见所变之人。现今世上,人活百岁古来稀,谁见长寿千岁人。只知今生我是人,不知下世是何身。业感众生万千像,因缘生灭人不醒,今人重复故人事,今人轮回是故人。所以菩萨观众生,如有智慧的人观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幻而不真,如空中鸟迹,水里鱼踪等一样短而不常。既是众生,又非众生。

3 N. h+ _' Y8 A

4 |6 O* s, n9 {' D8 s

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应怎样的慈悲众生呢?

) P* |* r5 O! I) T W; H5 W

$ X5 z1 q5 q7 I G i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观自己往昔迷时就是这样的众生,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有智慧,要为昔日的同伴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这是菩萨所行的真实慈;说明如何逃离生死的途径,这是菩萨所行的寂灭慈;说明如何灭除烦恼之火的方法,这是菩萨所行的不热慈;说明人生三世因果循环不差的规律,这是菩萨所行的平等慈;说明世俗世论是聪明不是出世间智慧的缘因,是菩萨所行的无争慈;说明身体假我不真而性我是真,而又借假修真,这是菩萨所行的不二慈;说明只要有信修的开始,必定有成就的结束,是菩萨所行的不坏慈;说明身修苦行心为乐,宁可身毁坏而道心不毁,这是菩萨所行的坚固慈;说明自我身见思二惑是结伙而来的怨贼,欲自劫家财,这是菩萨所行的阿罗汉慈;说明持戒修六度身心安稳为清净行,这是菩萨所行的菩萨慈;说明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功德成就,这是菩萨所行的如来慈;说明佛度众生是让众生转迷为觉,这是菩萨所行的佛之慈;说明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一切智慧具足,这是菩萨所行的自然慈;说明唯一佛乘才能出世间,这是菩萨所行的菩提慈;说明诸爱是一切无明烦恼之根,断诸爱而又有得道之心,才能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是菩萨所行的无等慈;说明只有发菩提心,行菩萨乘,才能拔出诸烦恼的苦根,这是菩萨所行的大悲慈;说明修戒定慧,在定空三昧中知性我不受三界诸法的束缚,这是菩萨所行的无厌慈;说明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什么都不隐瞒,是什么真相就说什么真相,这是菩萨所行的法施慈;说明修行的人虽有犯禁戒,是自身业力召感,是福报不具足,但能一惭二愧三修后,一样可以证解脱果,这是菩萨所行的持戒慈;说明修行的人在逆缘中或有反面助道的人,是千金难求的真善知识,这是菩萨所行的忍辱慈;说明修行既为利己,又为救度无量众生,这是菩萨所行的精进慈;说明修行自己得三昧乐,还要让更多的人也能得三昧乐,这是菩萨所行的禅定慈;说明佛救度众生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有真诚心就能得到救度,这是菩萨所行的智慧慈;说明诸佛菩萨来世间示现众生,和众生一样有血有肉,但已不是六道众生,性我已出三界火宅,入火宅是为救同伴,这是菩萨所行的方便慈;说明直心的清净行才不间杂,佛说密藏对凡夫不信不修不证是密,是自性之密而不自见是密,这是菩萨所行的无隐慈;说明世间的五欲乐与出世间的法乐是不可兼得,是业力的力,不能同时具有正方向力又具有反方向力一样,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待化身成就后示现世间时,无业之力,不是正反两方面力有与没有,而是同时具有十方向力,这是菩萨所行的深心慈;说明世间空相与实相的关系,实相与空性的关系,即无常与诸有的关系,诸有与性我的关系,无常的有相有想与真实无相无想性我的关系,这是菩萨所行的无狂慈;说明佛的常乐我净是永恒的、无止境的、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的、真实不虚的存在于另一时空世界,这是菩萨所行的安乐慈。菩萨所行慈无量无边,行慈不是说慈;行慈是做中说,说慈是光说不做。

1 I8 x! t* p2 i# w2 v, F9 _

2 `. K$ M9 {) R; L" P: T e

文殊师利菩萨问,怎么才为悲呢?

! x2 o7 M- R# _& N- R c

- A. k' m7 i4 x( f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菩萨所作积累的功德和一切众生共同享用;让众生既享用到离苦的功德,又得到往生佛净土成就佛道的功德。

7 i* ~' s; ?9 r% s9 h

% y# F2 w( I$ t5 i- u: L2 Z

又问,怎样才为喜呢?

( {4 h8 ^* j" e

D% D; _" p6 g. J$ c+ ?9 @

回答说,菩萨所行一切都是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而且欢喜无悔。带来利益是众生求什么得什么,好处是永离三灾八难,得身心安稳。

) m7 `9 e' R8 g

5 u4 A. X' i3 q) G" T9 o7 T

又问,怎么为舍呢?

' r: S$ S/ a, Z4 M. p8 v& Z8 G

& U; q: h3 C J+ O1 s* a

回答说,菩萨用正语、身力、财富等为众生带来幸福和护佑;没有任何希求,既不希望回报,又不希望赞叹。哪里众生有苦难,哪里就有菩萨舍身、命、财,而且是无声无息、积极主动、自愿做好,让众生感到世上还是好人多,为继续生存带来希望。菩萨的慈悲喜舍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缺一不可;互为功用,不可分割。

5 _+ w, Z, d+ q O7 h1 a9 m. u

% h; q# D4 C p# o5 _0 ^5 w3 l. c7 V

又问,世间人人畏惧生死,菩萨行人依持什么而无所畏惧呢?

; ]% P% l- c7 u' ? c9 n

' @( f7 \7 Q5 e( h

回答说,菩萨行人于生死中无所畏惧,是依持诸佛的功德之力;一是报身在佛国土;二是依仗佛力加持,诸佛护佑诸菩萨,如护持佛的眼目。

, Q5 ?$ |0 N/ f9 l

0 J: r% E7 \2 E4 W% S& D4 {. |

又问,菩萨想依持佛的功德之力,应该固定的做些什么?

- v: j* T; A' l% F- P) u& i

9 x/ u( e8 V# {- R, a6 E$ D

回答说,示现众生,承传佛法;用真实的行作让佛法在众生心里发扬光大;再仗佛的功德力化度众生,灭除烦恼,脱离生死苦海。

4 p4 s6 y* C2 k$ Q

# ?; X Q( ?. Z2 j% L

又问,怎么行作才能灭除烦恼?

# g: ?( t+ L1 |' O1 P

2 A8 G* ]1 k' z# ~

回答说,菩萨教化众生专心忆念善法的正念,以身行正法、口说正法、心念正法,明心见性后,烦恼自然灭除。

3 [" Z9 W# y5 W' X

! z$ e# `: D6 a1 o

又问,怎么行于正念?

5 t/ R# r0 [. U, C' O

5 D) ?2 }; G. k7 Y9 [

回答说,菩萨教化众生持戒修定,在定中观诸法空相,自性真常,不生不灭。

% b. G' p6 S, f' g9 h0 j

2 I; c5 c" n3 A. A8 z4 r3 y

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

# d; `2 l l' M2 D5 h6 X+ \) s

, c2 V( N$ A8 @8 |+ b( H- q( i4 J

回答说,菩萨教化众生心行善法。让不善法不生,让善法不灭。不善法不生成就自性福德,善法不灭成就自性慧德。

% r* c7 Y* S* X/ J1 H8 B

% Z! z: G! P4 B6 v% d/ D% s

又问,善与不善谁为本,怎么才能判断?

- _- l; L4 b h: W! a" b( S e

$ |6 W# Q |" n+ Z: p

回答说,心想口说为标,以身力行为本。菩萨教化众生听闻佛法为标,依教奉行为本。想道说道不行道,等于无本。无本等于自欺,以标为本又说于他人是欺人。

8 o" K- i: d' y. r( K8 D

3 u! s# E1 A t3 h( a8 R/ \9 Y: V' V

又问,在身体里谁又是本?

2 [ X/ V6 [/ v, L# c

+ k# K" I" @: S# E7 A; ?3 w/ m

回答说,菩萨知众生的身体里以欲望和贪著为本,凡夫之人为恶欲恶贪,以六道轮回的恶果相随。菩萨教化众生转恶欲为善欲,转恶贪为善求。善欲为清净梵行,法欲为乐,禅悦为食。善求为求善知识教,为求证道悟智,为求往生佛净土。

) M, `: S' U5 O

" A8 v5 t5 l8 [3 D w! ?& O

又问,身体里的欲望与贪著谁为本?

( [6 S; c- p! k/ d+ b0 S1 K

# K. x. N& d! I0 f9 c

回答说,菩萨知众生身体里的欲望贪著和得到满足与不能得到满足的分别为本。可是最终连虚妄分别的身体都被无常力破坏掉,成为虚妄不久常,分别不常住。唯有菩萨教化众生的善欲善求所证无分别的道果与出世间的智慧才是久常,不能为世间的无常力所破坏,不为世间的肉体毁坏而毁坏。

. z$ j: k m: W* S

, E) z& C' s3 X* P

又问,虚妄与分别谁为本?

2 M# k0 P5 |8 J1 J

* x: g: h4 ]/ w2 [8 F3 ^5 I: J) k

回答说,菩萨知众生有无常为常,无乐为乐,无我为我,无净为净的四颠倒,而有心、想、见、行四颠倒想。菩萨教化众生修观身、心不净、苦迫、无常四种正义;再积极修行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力,破除众生的颠倒想。

* g& _: R# t4 a% x

又问,颠倒与颠倒想,谁为本?

- f$ h1 _5 a# w- h$ w" r6 c6 Q! U

回答说,菩萨知众生的颠倒想,都将被无常力所坏掉,不能固定不变;同时,菩萨用一切善行也可让其转变,也不能固定不变;故无所住而生其心。

5 I+ w9 C& r: q. T1 `* I k

3 T$ t o/ A# L4 r( a

又问,无住谁为本?

3 s& [- j+ E- p3 {

) u: p% K5 f1 b7 E% w

回答说,而于诸法中,心舍空苦相,远离颠倒想,证法中无我。

0 w+ ]2 d. H( Q, ?) t4 ^8 j

7 Y+ V& a8 Y3 ~ S! B

文殊师利菩萨说,从三界诸法无常中,又安立诸法,变化是规律;菩萨既离颠倒无我 ,众生又著颠倒有我。

4 C3 i3 k1 m5 J! y

8 f6 f" T- V V5 N! i+ y9 W

这时,室内有一天女听闻维摩诘居士说法,即现身为大众散花;诸菩萨身上所散天花都飘落于地;而飘落在佛的大弟子们身上的天花,却不能落地,用什么办法也不能让其离身。

7 M+ }: ]( u4 X/ B8 @+ P# D

3 G8 S/ q. C3 S2 V5 {4 N

天女问舍利弗说,你们为什么让身上的天花落地?

* D6 Y+ B$ n, F# P3 A' ]" ~# q& Y

3 H2 m, `. b; C3 s& T: z' h

舍利弗说,天花落在身上弄不掉,这样的天花不如法。

+ m$ Y$ P8 U8 p+ {& z2 ~

+ D9 a. x6 L5 ^2 Q, a' W( ^" l# Q) p

天女说,此花品质上乘,供养诸佛菩萨所用。况且,花无想也无分别谁尊谁贵,而是你们身心有差别想,于佛法中为出家而出家,才为不如法。所以,习气未尽,花著其身。如果为证菩提而出家为如法,诸菩萨花不著身就是这个缘故。

' k# b* P% F+ Z' q2 n" B1 } Y$ h

, [2 j$ \0 o2 a) y I, b

舍利弗说,天女你在这里多长时间了?

- Y# x( N6 e, F& b8 C

1 r6 k s/ v/ U! |: ]

天女说,我于此室的时间不长,而我解脱的时间是你们无法知道的。证得解脱的人无所言说,离文字相。所以,无法知道。

, w/ u& d* r; h* R2 i

" Y5 ^0 K4 W2 ~/ K; ?* z W

舍利弗说,远离淫怒痴不就解脱了吗?

i% M: [8 u8 O8 g1 V7 Z

7 S. V3 |& b$ \% V% t" D! S

天女说,谁在相上这么说解脱,谁是增上慢人;既不懂佛法,又不能谦下。佛说解脱是我性远离淫怒痴诸法相。

3 k& v$ V6 y4 N* l- ]1 `

" }2 ~( \; w7 x6 h8 ?

舍利弗说,你与我辩论的说法,有什么依据证明你说的正确?

. M: \ {" c i4 c

7 K* D( a+ m$ m( n, n+ z) h

天女说,我无法证明;如果我说要得到证明,是对佛的不尊,是对佛法的不敬。

& e, l* s" R) p. l8 o3 }

舍利弗说,你于三乘喜欢修哪一乘?

, M7 g0 \2 z! I+ W- g; m

& p, @7 P2 i' l3 l2 C7 y$ S5 c; \

天女说,若以生、老、病、死教化众生时,我为声闻乘;若以十二因缘教化众生时,我为缘觉乘;若以六度万行的大悲法教化众生时,我为佛乘。我来此室十二年时间,从来没有在这里听闻到声闻缘觉二乘之法,听闻到的全部是菩萨大慈大悲的唯一佛乘之法。

* i. \/ t! P/ Z) m5 }3 h

- ?9 Y& B. S: N' l( t

此室常有八种难得诸法;第一种难得之法是,此室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之光为明。第二种难得之法是,此室清净无比,没有诸灰尘等污垢之物。第三种难得之法是,此室经常有诸天王来此听法,也经常有他方国土诸菩萨来集会。第四种难得之法是,此室所说是出世间彼岸无极限的六度不退转法。第五种难得之法是,此室经常有天人中第一的无量法化的音乐妙声。第六种难得之法是,此室有佛藏常乐我净之法宝,无穷无尽。第七种难得之法是,此室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佛、宝炎佛、宝月佛、宝严佛、难胜佛、师子响佛等十方无量诸佛,广说诸佛密要法藏之所。第八种难得之法是,此室如诸天王宫殿,于此室中能见十方诸佛净土。这样不可思议的难得诸法谁见到了,又有谁证明给你们看呢!你们这些声闻弟子能理解得了吗!

! Z1 F' C1 W7 a: v

( t, Z' p2 U# y

舍利弗说,你怎么不转为男身呢?

7 ]0 B2 P8 Y- z9 ]/ r

]8 ~8 m; w5 G2 J j

天女说,我十二年来,好不容易才求得女人相,为什么要转男身呢!你这样问是不正确的。

$ s3 g9 D! j: q0 @

: L( i9 C% h2 P2 @8 c+ n

舍利弗说,人身又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可以变来变去;我所说女转男身是下世之事。

8 M* [* H) X, ]( ]

1 Q" c2 ]; A: A% @& @* g

天女说,一切诸法没有固定不变的,不需要下世也可以女转男身,男转女身。但是,转不转身,什么时间转身,要根据教化众生的时机而定。世间也有这样的事,目的是引起世间人的警觉,是佛法不可思议。天女边说边以神通力,自变化为舍利弗,舍利弗变化为天女。天女以舍利弗像问如天女像的舍利弗说,你现在需不需要女转男身?

1 v- o- J' I9 J; ]2 U& l% @, p, |

: d$ `+ ?; ^& T R3 H, N9 J7 v

舍利弗以天女像说,我现在都不知为什么和怎么样就转变为女身了。

( p3 O5 F" J- ^* D

7 E3 H/ B4 p; h( ]2 E5 T! y+ n; {

天女以舍利弗像说,我能转女身为你舍利弗,你舍利弗也可以男转女身,说明一切女人虽现身为女人,而又不能固定永远是女人;佛说诸法也无男人相和女人相。世间的男人相与女人相,既是自身业力召感身,又是佛法为度化众生所设迷魂身。假像迷真魂,贪爱是祸根。性我非男女,觉迷才识真。说到这里,天女又以神通力变化为原形,舍利弗也变化为原身。天女问舍利弗说,女身的色相现在在哪里呢?

. S8 y8 c8 x' L" _6 l

- z/ n* C0 {! A5 K* Z5 q

舍利弗说,我明白了,女人色相不存在又无处不存在。

" j, H5 B }3 q# S0 V. r

; c% V1 e0 l$ Z1 F9 d; M

天女说,一切诸法也是如此,见不到存在又无处不存在,存在又在不断变化当中。这样的法是世间法,既相互矛盾对立,又可转化为统一。

/ w8 a: F. G# w

" Q- N/ r9 N/ P; Q- B" z

舍利弗说,你天女此生结束后,下世应该生到什么地方去?

7 ?9 |% i7 J3 e# B; E' z

1 O. U" G4 a& `' @% H6 R/ R

天女说,依持诸佛功德,化身往来于三界众生处,如你舍利弗一样。

8 G' Q) l8 D8 l! `0 }3 b' v

/ e: w8 k- G4 U7 ^! j( ]

舍利弗说,化身是不是等于没有生。

* v9 i9 g6 x" n5 s

! s y$ k. O3 U/ J G7 Y

天女说,化身成就的菩萨,实际是报身的无量功德所成就;化身不是一身,而是无量身,是报身愿力的妙用。众生自性也具足这样的化身成就,只是众生迷而不信、不修,无有功德。所以,众生没有成就化身,只有报身的生生死死。

1 J5 B3 n/ W& T% ?- f& e

8 M: N* B* H) u& b1 K

舍利弗说,你是不是也早已证得菩提了?

" d( {+ P* L1 K$ Q

& f% S+ z5 `$ x% a$ P

天女说,如你舍利弗一样,大凡夫一个;我不敢当成就菩提了。

5 \- ^3 C9 _$ [. `5 Q: O, a5 L+ R& X

" H5 v; v4 P3 J+ T W

舍利弗说,你说的不正确,我不可能是大凡夫。

8 \5 R: X9 P8 o3 B

0 Z& q- \( e, _7 g& M

天女说,我现在也不可能证得菩提。因为,菩提不是固定的等级名称,是不可能得到的。

% d$ j) P( y5 M/ r0 y, ~

9 C8 l/ y- j1 Z

舍利弗说,现在,诸佛得菩提或得菩提的大菩萨有无量恒河沙那么多,你怎么说不可能得到呢?

9 [- M% z7 r5 v9 G4 P; R: ^

( Q9 I" t7 _3 E6 L

天女说,你所说都是众生的世俗说或文字数而已,是方便说有过去、现在、未来,而菩提性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你舍利弗不是大凡夫,你得阿罗汉道了吗?

* T6 M0 Y5 U0 \9 Z6 k2 R. `/ P

6 x8 I0 f h M0 e% d4 p

舍利弗说,身无所得而性我所证得。

3 D" f9 U/ e& e/ u! c" @, s& n- {3 C

# A: Q4 e }) k2 r

天女说,诸佛菩萨也是这样,于色相上无所得而又证得无色相的道果。

' _9 f0 d4 \4 a3 z& M s2 X G y

+ z3 p+ A' d9 B/ P" O+ n; q

这时,维摩诘居士说,舍利弗你知道吗!这位天女已经供养过九十二亿诸佛,具足菩萨的神通自在和愿力,得无生法忍,是住不退转地的等觉菩萨,随宜能示现十方诸佛国土,教化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道品第八】

7 E7 S4 _2 x/ F% K, K$ O

) e; L$ U: u2 B: ?8 G/ E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怎样修行才能直接通往而且达到佛道呢?

, o8 v/ [- F+ e

2 r% H7 D! o3 K" m0 f; o+ B1 @3 a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修行于不是佛道上,而成就佛道。

6 R. D) [( a7 W: {

# V$ Y8 S( O4 }/ s* p! [

怎样修行于不是佛道上呢?为度众生,示现入无间地狱而没有烦恼和气愤;示现入其它地狱,没有罪业而又不受污垢所染;示现入畜生道,没有烦恼和骄慢;示现入饿鬼道,没有饿苦而又具足功德;示现入色界与无色界,也不觉得殊胜;示现入淫舍或示现淫女,说其过恶又能远离染著;示现凶神恶刹,外教化众生远离过恶,内又对众生没有气愤和挂碍;示现愚痴相,念“扫帚疙瘩”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以智慧调伏众生放逸懈怠之心;示现贪婪吝啬,既是教化众生惜福,又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示现犯戒,既教化众生知犯戒过恶,又对小罪过如大罪过一样对待,防微杜渐;示现很凶的样子,心里常怀慈恩;示现懒散,心里常精勤修行功德;示现整日胡思乱想,身心常于定行;示现愚顽,既知世间世理,又有出世间的智慧;示现能说会道,既如法又善行方便;示现傲慢无礼的样子,却甘作众生度过困苦的桥梁;示现诸烦恼相,心内怀清净梵行;示现魔王,却随顺佛智慧;既统摄教化魔众,又从反面助修行成道;示现入声闻乘,而为众生说大乘法;示现入缘觉乘,而用大悲心教化众生;示现贫穷人,却又心灵手巧,什么技术活都会做;示现身体残疾,教化众生修诸善行得相好庄严;示现低能下贱的乞讨之人,让众生种悲田得佛慈悲功德;示现丑陋身像,教化众生证得佛身,让一切众生见生欢喜心;示现老态或死状的难堪样,教化众生永断生死病根,而又不畏惧生死,于生死中救度众生;示现家资万贯,教化众生知道财富属王贼水火共有,不应有所贪著;示现有妻妾婇女,教化众生既能远离五欲而出家,或在家人修出家行;示现木讷迟钝之人,教化众生不要以相貌取人,貌似平常却能于无声处响惊雷,语惊四座;示现以歪门邪道帮助人,教化众生莫入歪门邪道,要以正道救济他人;遍观于六道中,教化众生断其六道因缘;现涅槃而又往来于生死,让佛种性不断。

. S" A! q4 d- V- R4 B7 B2 j

' p2 { o X* r6 j' n# Y+ T7 X

这时,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什么是佛种性?

$ V& ]& n- p9 _( n

9 w5 V2 [( r4 U

文殊师利菩萨说,众生的身体是种,无明贪爱是种,贪嗔痴是种,四颠倒是种,五蕴是种,六入是种,十不善业等一切烦恼是种。因为,世间一切善法与不善法对立而存在,没有不善法,也就没有善法。佛种性存在于善法与不善法中,既不在两边,又不是中间。如果离开烦恼和不善,就不会有清净之善,就没有生死轮回。处于无生无死的正位中,就不能发起成佛道的菩提心。所以,烦恼即菩提。

k9 a0 c P+ ]. W: D

! ~ N- Q6 C, U+ \& r& \

有人会说,我宁可处于正位也不愿有生死烦恼。我告诉诸位,一是三界法则,不是人为意志可以改变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之中。二是有的人善恶不明显时,要生到北俱卢洲的人道中,既享人福,寿命也比这个地球人的长;但不能修道,只是空过时间,最后又入善恶轮回。按照这个法则,莲花不可能生长在高原的陆地上,而是要生长在有水的污泥中才能鲜艳;庄稼不可能生长在虚空中,而是要生长在粪土里才能茂盛;无价珍珠在高山上不能找到,而是要入大海才能寻到宝珠。所以,世间法中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又不是佛;欢喜烦恼处,烦恼菩提行。

1 N, v7 v" y/ ~& V3 f

9 S( O0 f" z) H) h# V, ]* A9 b

这时,大迦叶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按照您的说法,尘劳短寿的凡夫,持戒修行都有可能成为佛种;就是犯五无间罪堕地狱的人都有可能发心修于佛法;唯有我们这些声闻人发菩提心很难吗?

* o; H q1 u' w+ t3 H

- i5 ]( U3 J. W/ A

文殊师利菩萨说,凡夫修行佛法有反复,而且经常有;而声闻缘觉中有果位的人,修行佛法无有退转。正是有修行佛法而又经常退转的凡夫,才能在反复中发起无上道心,使佛种性不断绝,又不断的绍隆佛种。即在人道中的各果罗汉,容易发菩提心,一知众生苦,二知报佛恩,三知菩提于烦恼中;而在天道中成就的三至四果阿罗汉,经常听闻佛法而久闻其香不知其香,虽不退转佛法而高高在上只见其高不见其低。所以,发菩提心很难。如同国王舍王位做一平民,富翁舍富贵做一乞人。

: P9 G8 f2 L% n2 U

* B8 |. E8 Q0 A, K

这时,有一位普现色身菩萨说,维摩诘居士您的父母、妻子、亲属等都是谁,又都在哪里呢?

' G4 q/ ^5 [/ J" Z) n0 a: h

+ E9 S6 [3 `/ D3 s

维摩诘居士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道品善知识;诸法为等侣,四摄为妓女;四禅为床座,戒品为涂香;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火中生金莲,是可谓稀有。

4 G, x4 B9 P( p$ ~

# X% X( f3 p" U* ?' ^2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道品第八】

5 N2 F4 ?. t, t, C: D

% W+ ?) ]3 P+ \) c5 k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怎样修行才能直接通往而且达到佛道呢?

+ {/ h0 J! s# ~( T9 b5 L" O3 ~, R5 b

" @ H2 W0 P8 y. | N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修行于不是佛道上,而成就佛道。

9 U# s, O3 |2 |% d+ N6 E4 i

0 Y& o/ }( l% p

怎样修行于不是佛道上呢?为度众生,示现入无间地狱而没有烦恼和气愤;示现入其它地狱,没有罪业而又不受污垢所染;示现入畜生道,没有烦恼和骄慢;示现入饿鬼道,没有饿苦而又具足功德;示现入色界与无色界,也不觉得殊胜;示现入淫舍或示现淫女,说其过恶又能远离染著;示现凶神恶刹,外教化众生远离过恶,内又对众生没有气愤和挂碍;示现愚痴相,念“扫帚疙瘩”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以智慧调伏众生放逸懈怠之心;示现贪婪吝啬,既是教化众生惜福,又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示现犯戒,既教化众生知犯戒过恶,又对小罪过如大罪过一样对待,防微杜渐;示现很凶的样子,心里常怀慈恩;示现懒散,心里常精勤修行功德;示现整日胡思乱想,身心常于定行;示现愚顽,既知世间世理,又有出世间的智慧;示现能说会道,既如法又善行方便;示现傲慢无礼的样子,却甘作众生度过困苦的桥梁;示现诸烦恼相,心内怀清净梵行;示现魔王,却随顺佛智慧;既统摄教化魔众,又从反面助修行成道;示现入声闻乘,而为众生说大乘法;示现入缘觉乘,而用大悲心教化众生;示现贫穷人,却又心灵手巧,什么技术活都会做;示现身体残疾,教化众生修诸善行得相好庄严;示现低能下贱的乞讨之人,让众生种悲田得佛慈悲功德;示现丑陋身像,教化众生证得佛身,让一切众生见生欢喜心;示现老态或死状的难堪样,教化众生永断生死病根,而又不畏惧生死,于生死中救度众生;示现家资万贯,教化众生知道财富属王贼水火共有,不应有所贪著;示现有妻妾婇女,教化众生既能远离五欲而出家,或在家人修出家行;示现木讷迟钝之人,教化众生不要以相貌取人,貌似平常却能于无声处响惊雷,语惊四座;示现以歪门邪道帮助人,教化众生莫入歪门邪道,要以正道救济他人;遍观于六道中,教化众生断其六道因缘;现涅槃而又往来于生死,让佛种性不断。

9 ^. c# Q% e- Q P9 {4 P

! w- Q, k0 U! m. d

这时,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什么是佛种性?

& V, L) K: Q. v) W! O0 c

( o6 \/ x( a# T. A7 y" @7 H, ~4 w

文殊师利菩萨说,众生的身体是种,无明贪爱是种,贪嗔痴是种,四颠倒是种,五蕴是种,六入是种,十不善业等一切烦恼是种。因为,世间一切善法与不善法对立而存在,没有不善法,也就没有善法。佛种性存在于善法与不善法中,既不在两边,又不是中间。如果离开烦恼和不善,就不会有清净之善,就没有生死轮回。处于无生无死的正位中,就不能发起成佛道的菩提心。所以,烦恼即菩提。

( y- z7 p+ g" W0 w) q4 a+ i

3 B3 S1 g+ b5 L' E2 `' }

有人会说,我宁可处于正位也不愿有生死烦恼。我告诉诸位,一是三界法则,不是人为意志可以改变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之中。二是有的人善恶不明显时,要生到北俱卢洲的人道中,既享人福,寿命也比这个地球人的长;但不能修道,只是空过时间,最后又入善恶轮回。按照这个法则,莲花不可能生长在高原的陆地上,而是要生长在有水的污泥中才能鲜艳;庄稼不可能生长在虚空中,而是要生长在粪土里才能茂盛;无价珍珠在高山上不能找到,而是要入大海才能寻到宝珠。所以,世间法中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又不是佛;欢喜烦恼处,烦恼菩提行。

* ^& u5 z2 `* g) D D$ j

$ G w0 N" @/ [* T5 N! P% D

这时,大迦叶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按照您的说法,尘劳短寿的凡夫,持戒修行都有可能成为佛种;就是犯五无间罪堕地狱的人都有可能发心修于佛法;唯有我们这些声闻人发菩提心很难吗?

; H. w: g U9 E

0 u8 y' G) i! b. }

文殊师利菩萨说,凡夫修行佛法有反复,而且经常有;而声闻缘觉中有果位的人,修行佛法无有退转。正是有修行佛法而又经常退转的凡夫,才能在反复中发起无上道心,使佛种性不断绝,又不断的绍隆佛种。即在人道中的各果罗汉,容易发菩提心,一知众生苦,二知报佛恩,三知菩提于烦恼中;而在天道中成就的三至四果阿罗汉,经常听闻佛法而久闻其香不知其香,虽不退转佛法而高高在上只见其高不见其低。所以,发菩提心很难。如同国王舍王位做一平民,富翁舍富贵做一乞人。

8 [" ^% y7 m/ O; d( g

1 X7 }+ e. K: ?) C

这时,有一位普现色身菩萨说,维摩诘居士您的父母、妻子、亲属等都是谁,又都在哪里呢?

/ o0 y! ^6 h: G1 ^

( n" u7 l2 J! ~. ?/ z& Y1 A' W

维摩诘居士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道品善知识;诸法为等侣,四摄为妓女;四禅为床座,戒品为涂香;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火中生金莲,是可谓稀有。

' k, E- ?/ E# r" o" R5 n

. a, {- o" z; `% d: T {3 g2 i(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S5 o9 U" [9 A7 q. C# T

9 F. R8 M8 r# t$ I& A

这时,维摩诘居士说,我问诸位仁者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各自随意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

6 S! N( @1 V' l6 F0 s) B/ n

7 W5 i6 G' W5 j% _, C+ {

法自在菩萨说,生与灭为二。法没有生而存在,永远也没有灭。如果让世间的生命现象,通过持戒修行,证得与无生的法一样,无想无相存在于法中,顺从法则而永远无灭亡,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2 ^8 `$ P8 a' O+ D( P$ {1 w w

7 H9 D: ]: @( I6 f+ o* Q" X5 Z

德守菩萨说,身我与性我为二。因为有性我,才有身我;如没有性我,就没有身我。按世间说,我身体里还有一个我存在,觉知道的有相有想是假我,而思维与感官不能觉知道的无想无相而存在的是真我。如果没有真我的存在,假我也不存在。人通过依佛法修行,借假修真,让真我能脱离假我不再依存于假我而能独立生存三界之外,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p2 U/ ^: o- }; F; [

; D N7 f M/ O3 c

不眴菩萨说,身有感受到与不能感受到为二。身有感受到为触,有接触就有感受。如果依佛法修行,证得离触无受得妙有身。如同看不见摸不到,又发挥功用的法一样,于一切无所得;无所得为无求,无求也就无有取与舍去什么;无有取与舍,也就无有行与作什么。这样的出世间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2 `: e2 i4 Q+ N" Y, @6 `# ]

. [' p/ \+ u' G2 u6 n! B+ S9 F8 i

德顶菩萨说,污垢与清净为二。世间的贪爱烦恼为污垢,身行心想离污垢为清净。污垢的实相是相对的存在,相对是这一道众生认为是污垢,另一道众生认为是清净。污垢的空相是可以转化的,即法无定法。污垢的实性即是空性,既没有污垢又没有清净。菩萨行于空道,垢与净都是无碍于行,对空道不发生作用。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y0 \0 Q0 _1 W; v- C

, Z- l6 |- _3 n

善宿菩萨说,是动与念为二。动是身体内心对外部财、色、名、食、睡有需求,念是为满足需求而产生的想法。如果修行禅定之人于定中身心无求无想,对外部的财、色、名、食、睡也就没有了分别心。即是菩萨的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能证得这样的境界,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 a: L1 Q+ H( l7 X, e

. B, L6 U1 }7 B3 E; T9 s% E$ a

善眼菩萨说,一相与无相为二。一相为宇宙人生真相,证知真相的人于三界无相,无相又无相想为出世间。有想为无色界,有相为色界,有相有想为欲界。对世间与出世间的众生平等如一,性无差别,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r! p6 ^+ N4 z* U3 o6 b

* [& s# H. {- x! t

妙臂菩萨说,菩萨心与声闻心为二。菩萨于定观三昧中,观知二心相如幻化不实。既无菩萨心,又无声闻心,只见唯一佛性真实,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W* N: [$ e$ P

& [0 R6 ^. y4 S6 {$ E* o8 P* L

弗沙菩萨说,善与不善为二。菩萨的慈悲喜舍心离善相与不善相,以无相心入三界示现有相有想众生,度脱有相有想众生离三界为无相无想。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4 A& \( N6 Q( b8 e

" `7 z. p; U9 R# o: @" g/ {- c& i# [& K

师子菩萨说,罪与福为二。罪为苦,福为乐。作恶业为因,罪苦为果;作善业为因,福乐为果,菩萨修苦乐法,知罪与福无主,了见真性如虚空;三界有罪福相,出世间无罪福性。菩萨证知金刚不坏的智慧,了达出世间既无罪相的束缚者,又不见有福相的解脱者。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O# V7 K1 I' Y" g; ~" I

! j8 N& k4 r1 a3 u1 y& f( o

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为二。有漏为众生,无漏为圣果。菩萨示现有漏众生,度脱众生证得圣果。度众生无度众生想,又不执著圣果的乐想与乐相,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V5 S) a) j. s* i

8 D r( E2 Q j" y

净解菩萨说,有为与无为是二。有为是世间有因有果,无为离世间无因无果。菩萨行于无为,心如虚空,远离有为诸法,有为诸法无碍于清净的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 t5 W: `1 O+ t* V

0 b; P9 W4 e- N0 E1 w! z

那罗延菩萨说,世间与出世间为二。世间诸法有相与空相,而诸法空性无相。即世间诸法是毗卢遮那佛法性身的功用,诸法则为神力所持,是佛愿力教化不同业力众生所成就。诸法空性是佛一真如法性,与宇宙一真如法界、诸佛一真如法性是同一的。声闻乘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想;菩萨知诸法空性,无有出世间与入世间的差别,对众生无慢心,对法无有散乱,精勤于佛道。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1 }7 e: D6 D( H; A4 F: c _

; o8 S) K& a& e7 `" v5 G# u

善意菩萨说,生死与涅槃为二。生死是众生善恶轮回相,是有因有缘和合相。涅槃是既无生相,又无灭相,法性真常,性我真空,寂灭为乐,清净无为。众生身相有生死,而佛性无生死。菩萨教化众生修六度万行,证得自性解脱为见生死性。见性之人再无烦恼束缚,也再无生死解脱。证得这样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6 j3 B; |4 K. P1 U: _9 |

U2 h1 B) n0 a. p

现见菩萨说,尽与不尽为二。尽为究竟,不尽为不究竟。佛法从实相上说,是究竟达到彼岸为尽;从空相上说无彼岸也无此岸为不尽。在世间如果是尽,再无佛与菩萨示现救度众生;如果是不尽,众生永无彼岸所达。菩萨知尽又来于世间,知不尽又离世间。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j' u G8 W7 }! ~( F7 j) \

, a: R! {1 o! g) Q' |9 b3 D$ x

普守菩萨说,我与无我为二。菩萨的我为性我,无我是不受诸法束缚。我性如虚空了不可得,性我无相不可见,唯有佛才能实见实知真性我。如果知唯一佛乘,无有二乘。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h7 A- Q" ~' g! E* @. t

' z( O# x9 J" L# U

电天菩萨说,明与无明为二。明为智慧,无明为烦恼。无明的实相是众生烦恼诸苦;无明的实性是去掉无明,自性不受诸业力牵引,自性具足智慧之明,明不从外证,明不从内因缘得。众生是被无明覆盖不得见明,菩萨见明又践行愿力而又示现无明。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J/ t r+ m3 D

& I4 E7 ^1 V- ?+ _8 h3 i& c" t

喜见菩萨说,色与色空为二。色为一切有形物体;色空既是无常力可使有形物体破坏为无,有形物体又不能阻碍于我性的来去。菩萨于定观中无有色相,一切空寂;来去又不受色相所碍,这样的色即是空,不是色被无常力破坏灭失为空;而是色性自空,身体在定力下为空,身空后方知心空性空;受想行识也都一样,即五蕴皆空。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 m+ F3 X+ k/ Y; Q, I+ f/ a4 k

8 g& ] Q U4 U

明相菩萨说,四种异与空种异为二。四种异为身体地水火风四大特性的不一样,空种异为没有虚空的存在,一切物质也无法安立。即身体的地大特性是坚固又能作用,水大的特性是浸透与湿润;火大的特性是暖与成熟;风大的特性是动与长养;空大的特性是无碍与包容。身体四大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具又相互融合为一体;四大与空大的关系是虚空容万物,万物依虚空,空遍一切处,物无碍于空。菩萨证知四大特性与空大特性都是空性,而且没有前中后的阶段分别。即我性如虚空,既包容四大之身体,又无碍于四大之身体;性无虚空,虚空又不是我性;而我性又真空,真空又不空,不空为妙有,妙有有识性。如有这样的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1 W7 g9 d) r: M/ g" q( Z" M

$ S/ }* P7 r! ?1 X! A4 E6 f

妙意菩萨说,眼与色为二。菩萨行人在世间眼睛所见一切事物,美色、美境、顺缘等,心不起贪著;污秽、弊恶、逆缘等,心不起嗔恚;对人生与众生现象和顺逆二缘等,要智慧观而不愚痴。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都是如此,就是心里烦恼之火寂灭。在身心清净中去修行,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9 }+ H6 `2 h2 X) ~4 D. X

$ A8 z. [# A2 q) u6 u4 Q

无尽意菩萨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为二。无相、无求、无想的随缘布施,所行财物与法及身力正语等布施后,又空无所著,是布施性之福德。在性之福德基础上,不为人天享乐,而是为了于生死烦恼中解脱的一切智性之慧德。福慧之性德圆满,才是菩提道。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如此。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0 h: ]& F) d* i5 Z" _4 e0 a

. ?9 |6 M& }# v- y

深慧菩萨说,空与无相无作为二。空为修行戒定所得,无相无作为定中三昧所证智慧。只有修行戒、定、慧,才能在世间达到身空、意空、心空,证空性、悟智慧、无束缚为解脱。这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1 W$ Z H S% [% u; t4 u) o

4 [# T. T0 Q8 V- _0 d

寂根菩萨说,佛与法众为二。在出世间,佛性如虚空遍法界,法界诸法是佛法身,佛为法界真僧,僧为众。佛法僧三宝是一合相,是无为相,是空相。证悟这样的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8 j1 g w6 F5 ~7 P5 g+ e

! {$ C$ A4 {9 ^* ~7 P2 e

心无碍菩萨说,身与灭为二。在世间有生则有身,身无常有死为灭。如果持戒修行,证空悟智见真我性实相后,即脱离生死之身,为愿力又从容地示现生死之身。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8 z7 U) z; W# `3 Y& r! t- ~

( U' {5 j9 O. R+ J

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与善为二。在定三昧中,身口意三业休息,于一切法不生其心。证悟这样的智慧,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0 Y5 H% s; s+ N/ W8 ~* M1 e

6 w e0 k: l- s

福田菩萨说,福行、罪行与不动行是二。在世间不思善、不思恶,不于见善恶而生其心,行于空道而不动行。在出世间心无善恶,行于中道,善行、恶行、不动行是一菩提行。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B% z/ {& b) @$ V' k' j7 e

' v. ^3 m/ V8 @) H) y. e# r

华严菩萨说,一身二我与起动相随为二。在世间明心见性之人,是见我实相的人。见我实相之人知身我是性我随顺世间示现,而不执著身我。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2 u' a3 F* B% R9 ^

, d5 b+ K3 M* x

德藏菩萨说,有所得与相为二。有所得是有我取舍相,有取舍相则有众生相、人者相与寿者相。在出世间智慧上,于一切法无所得,也不存在取舍相。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8 m+ K; a c' ^

. J! n# k4 {: R2 X6 \* t) J" w% c" ~& v

月上菩萨说,暗与明为二。在世间黑暗与光明相对存在,没有黑暗也就不存在相对的光明。这里的黑暗是无明,光明是智慧。只有在定三昧中,才不见黑暗与光明,诸法平等。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6 k) i& J/ t; M! [

4 v, O$ Y# |3 e' E: d- X

宝印手菩萨说,乐涅槃与乐世间为二。乐涅槃是声闻,乐世间是凡夫。在菩萨行上,既不执著涅槃乐,又不为众生世间苦而不入世间。有世间苦为束缚,有涅槃乐为解脱。而菩萨往来世间,既无束缚又无解脱。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8 F- h4 D, l; f; P% O; m+ K. t3 U7 S

: ~ u4 ]9 O0 v! |: x

珠顶王菩萨说,正道与邪道为二。正道为善行,邪道为不善行。在出世间智慧上,菩萨行人行于空道,住于中道;佛性无正道与邪道,又住于正道。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 A- U) e; l* d8 j

3 `: f' o# D6 U# X6 D; {

乐实菩萨说,实与不实为二。实见为慧眼见,不实为肉眼见。慧眼见实为实,见不实中有实。肉眼见实为不实,不见不实中有实。慧眼见为菩萨,肉眼见为众生;菩萨见众生不实而佛性是实,众生见众生是实而不见众生皆有佛性也是实。能证慧眼见实与不实,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0 b3 i- ~3 O9 v

; w3 \7 L: K) g; R- R

文殊师利菩萨说,于一切法无有言说,无有表示,无有思维,无有问答。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9 z' _! @5 M3 Y

0 P: \- a9 [7 v% `) f- ^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说,我们各自所说,谁说的是菩萨入不二法门。而维摩诘居士,保持沉默而不作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有语言文字相,是真正的菩萨入不二法门。五千菩萨都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1 S! l- D a2 I. O: h

1 O0 D3 B5 m L1 k

这里诸位千万不要误会,认为诸菩萨所说不是入不二法门。实相是,诸菩萨所说是菩萨境界的入不二法门,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入不二法门。虽有问答而离文字相,虽有言说而离诸法相。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是诸佛境界,是了了见佛性,佛性无言说、无文字、无表示、无思维、无问答、无诸法等。而诸佛又能示现一切法相,诸菩萨既示现一切法相,又行一切法相;行一切法相,不离一佛乘。是三十二尊菩萨说佛行菩萨道成就的无量功德。我们诸位,修戒定慧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真学佛,肯于苦行真干的无我、无相、无求等菩萨行就是真学佛;真学佛的人,必然见性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积佛品第十】

. _1 C/ y* {( e5 E0 L

- M3 H" O5 f/ B8 V, s

这时,舍利弗心想,用斋饭的时间到了,维摩诘居士能施予何食物。

- s" }8 `5 |& ~* ]% {( O

+ T6 o5 f5 i9 E1 v

维摩诘居士知道舍利弗心里所想说,诸仁者受持并修行佛说八解脱法,又来此闻法,怎么能用普通的杂欲斋食呢!八解脱法为(1.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5.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6.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7.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8.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用斋饭的时间到了,你们也饿了,请等一等,一定让你们用上从来没有吃到的斋饭。维摩诘居士,即时入定观三昧中,以神通力向大众展示,在此世界上方过四十二亿恒河沙佛世界有众香世界,为香积佛。这尊佛的世界人天之香与十方诸佛世界相比最为第一,连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名字都没有,只有大菩萨听闻香积佛说法。有诸发菩提心的香严天王供养香积佛与菩萨众。维摩诘居士于床上没有动,又化现出一尊相貌非常光明殊胜有威德的菩萨,至香积佛国土,礼香积佛足后说,居士维摩诘向佛致敬,问候少病、少恼!这是诸佛之间的礼称,是化现菩萨代表维摩诘居士的问候。并说,我是来化缘佛受供养后剩余的一些斋饭,用来在娑婆世界的佛道场作佛事,教化声闻缘觉之人发菩提心。这时,香积佛国土的诸大菩萨见到维摩诘居士所化现的菩萨说,娑婆世界在哪里呀!为什么还有喜欢小乘法的声闻缘觉之人呢!

5 {6 S: e/ l/ i- H2 s: K; J

5 ]2 f: x: S d$ m5 q

香积佛说,在我们居住世界的下方过无量佛国土有此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在堪难忍受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教化乐小乘法的声闻缘觉弟子。有维摩诘居士在那里为诸菩萨说法,派遣化现菩萨来到我这里,称扬我名,赞叹我土,为诸菩萨增长利益功德。

# h. X {0 R( ]8 l, R

- b( |4 G/ w& \3 w

诸大菩萨说,这位化现的菩萨功德圆满,神通自在力怎么如香积佛您一样啊!

' M1 U+ J" Y, V1 k( d# X. P6 Z

. h' g5 I4 n0 w0 ?0 T3 L1 g% q9 W

香积佛说,是这样的,这位化现菩萨的功德甚是伟大。因为,十方诸佛为利益众生,教化菩萨都派遣这样化现菩萨往来办理佛事。香积佛亲自用香钵盛满香饭送给维摩诘居士派遣的化现菩萨。

8 b' h$ x0 R6 O' G( b: k

4 w; A) C4 t, e' z+ l

诸位不要听神话,在诸佛境界里是真实存在,也是很普通的事。在这里要明白二点;一是在宇宙莲花藏世界海里,娑婆世界处在二十五层中的第十三层;每层中又有无量亿佛国土;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无量亿星球中很小的一个星球;我们人类很渺小,我们自己也很渺小;要明白渺小而去掉骄慢心等。二是诸佛真慈悲,香积佛亲自盛饭送予化缘的菩萨,实际在平等救度众生。而我们人类众生哪里有这样谦和、平等、怜悯之慈悲心;若有也是做做样子。要明白对不如自己的人或与自己相等的人,能够和谐相待,也是为共求利益。

; s! c0 O# D ^

/ _! b; ~2 y$ D7 f- y

这时,香积佛身边的九百万菩萨异口同声向佛请旨,愿意亲自去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与维摩诘居士等诸菩萨。

Z! K9 H. y+ L. P/ ~. {

8 ?, ?0 Y2 b9 A; r' I

香积佛说,你们可以去供养。但有几点要求:一是不要让身香外散,免得让那里的众生起疑惑心或执著心;二是要变化身形,不要让那里的新发意菩萨感到自卑而不好意思;三是你们心里不要有看不起那里的新发意菩萨的想法,以免让他们心生挂碍。四是你们要明白,十方诸佛国土都是一样的庄严清净,只是度什么样的众生就要化现什么样的净土。

# C/ l7 m$ g! _1 q; h

( f5 }) \" C, }

香积佛国土的九百万菩萨仗佛威神之力,不一会就来到维摩诘居士这里,维摩诘居士以神通化现出九百万同室内一样的座位,请诸菩萨上座。这时,维摩诘居士所化现的菩萨将满钵香饭放在维摩诘居士面前。香饭的香味让毗耶离城全城人民和三千大千世界都已嗅到。此城有一位主月盖长者等八万四千人,嗅饭香味,心里高兴,都来到维摩诘居士家里想亲自看一看,还有诸地神、虚空神和欲界、色界天人,嗅饭香也来到维摩诘居士家里。维摩诘居士用神力让大众入其室内,礼诸菩萨后各坐在一面。

8 L, _" K8 x L0 A. i: m4 q' `4 i* ~

8 t2 Y; |" s2 d( T

这时,维摩诘居士说,诸位声闻仁者,这斋饭是佛甘露美食,大悲力所成,你们不要限量,可以饱斋一顿。此时,有的声闻人想,这么多人而这么少的饭,能够吃吗!此时,维摩诘居士所化现菩萨说,请诸位不要以声闻人的小功德智慧来衡量佛无量功德福慧,四海之水可以饮尽,此饭食无尽。此道场大众吃一劫也不能吃尽,这钵饭还是满钵。依维摩诘居士神力,诸菩萨、声闻、天人、人民每人一满钵饭食。用斋后,诸用斋者都身出妙香,如香积佛国土诸树之香。

. I* f8 a' h7 z! W8 ` P/ z7 ~

0 F. L" B7 y, B+ }0 ]0 ^

这时,维摩诘居士对香积佛国土来的菩萨说,香积佛说什么法教化菩萨。

6 t9 ~' x- p/ K/ g3 `3 X& h% }

4 u5 @" h/ g; O. l" {

有一位菩萨说,香积佛说法,无文字言说,唯用众香让诸天人按戒律而修行;众菩萨个个坐在香树下闻其妙香,即得一切德藏三昧,功德圆满,而我们不知道在此世界释迦牟尼佛怎么说法。维摩诘居士说,这个世界的众生业习刚强,难以教化。因此,释迦牟尼佛要说刚强之语,才能教化调伏。所说的刚强之语有地狱、畜生、饿鬼和世间各种灾难处,是愚痴没有智慧的人,身口意行邪恶之法的人,杀、盗、淫、两舌、恶口、无义语、贪嫉、嗔恼、邪见、悭吝、毁戒、嗔恚、懈怠、乱意、愚痴的人业习果报的地方。还说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修行人的障碍,什么不是修行人的障碍;什么是罪,什么不是罪;什么是清净,什么是污垢;什么是有漏,什么是无漏;什么是邪道,什么是正道;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涅槃等法。说这么多种法,是调伏这里心如猿猴一样的刚强众生。释迦牟尼佛说世间一切苦和诸苦有逼迫性,才有一部分众生受其教化,遵从戒律而修行。

' q0 S; U7 y3 c: p- A( q* y

% X2 [+ l* I& b

众香世界来的诸菩萨说,维摩诘居士您所说的这些佛法,我们从来没有听闻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 g4 I; Y: @, t8 o) Q& m

7 @9 \4 n5 O* Y+ M, `2 Z" ^8 b

维摩诘居士说,释迦牟尼佛隐去无量自在之神力,以智慧贫穷的人喜欢之法度脱这样的众生。这个世界的诸菩萨,都能不顾辛劳,以谦下的无量大悲心示现生在这里。这些菩萨在此世界利益众生一世,所行功德要等于你们众香世界菩萨百千劫所行功德。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有十善法,其它诸佛国土没有。十种善法有:一是以布施摄贫穷;二是以净戒摄毁戒;三是以忍辱摄嗔恚;四是以精进摄懈怠;五是以禅定摄乱意;六是以智慧摄愚痴;七是说诸难法度有诸难苦之人;八是以小乘法度欢喜小乘之人;九是以诸善根所行功德,救济既无福德又无慧德之人;十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摄法,成就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功德。

# U6 y/ w7 ?9 p2 K; D( K

! ]3 N: V$ y& [" r2 ?

众香世界来的诸菩萨说,此世界的众生应修行哪些法,才能去除业力烦恼,成就菩萨行而往生佛净土?

) u6 E; ~, o/ a. i" _# M9 L

( ^+ c9 k, L" \! }5 J7 p

维摩诘居士说,此世界众生修行八法,才能成就菩萨行。八法有,一是为众生带来利益不望得到回报;二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让功德圆满的众生往生佛净土;三是所行功德无保留的布施给众生;四是以平等的慈悲心,平等对待众生,以无有障碍的谦下心教化众生;五是对诸菩萨如诸佛一样恭敬;六是对没有听闻过的佛说大乘经典不疑;七是不与声闻人的意愿相背离,让他们多得供养和多得利益,于恒顺众生中调伏自心;八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与人争论长短、高低、得失、荣辱等,而一心修行功德。

9 L/ y: w+ n. x1 S$ G

8 t0 |+ [! y* x3 k* o* Y

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说此法时,有十万天人发菩提心,一万菩萨得无生法忍。

/ w/ r% K3 ^& J# [

; F8 B# J8 N0 `

维摩诘居士所说成就菩萨的八法,是相互融会贯通,不分修什么法门的人,都必须依法而行。否则,很难往生佛净土。

, z' Q( W! d+ _& n

7 x% r, q T$ a) A%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2: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行品第十一】

5 ^- x. j$ k8 b: n% i# |

3 s J1 _; w- ^% R

阿难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让佛说法道场突然间变化为高广博大,都是金色等祥瑞之相呢?

9 x3 M2 F* v: `9 T

/ s' Y+ J/ O4 A! N& m

佛说,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等大众共同前来礼佛供养,才有此祥瑞感应。

; X/ L0 O, l0 y/ O7 [5 l0 ]( r

这时,维摩诘居士即以神通自在力,将诸大众与所坐座位一起,放在右手掌上,共同来到佛的道场,又放在地上,按顺序礼佛后避座,站于一面。佛让诸菩萨与大众复座,并如法问候!

6 J6 p( J: s6 a1 J9 h, J

+ P, @9 N- I$ ?: m# ]

佛说,舍利弗你见到菩萨的神通自在力所作为了吗!你是怎么想的呀?

3 A6 I# m: o) {$ N( N, ~

% V6 \8 Z f& o Q: u9 F. t2 ]3 ?

舍利弗回答说,我当然见到了!而且见到菩萨所为佛事太神奇不可思议,出乎我的思维想象和测度。

. V3 i! P8 L& s7 Z

- }% J" D) W, ^% v! ^

阿难向佛请法说,这是什么香气这么香,我们从来没有嗅过,香气是怎么来的呢?

8 ?! S d+ N; h6 p6 l

佛说,是众香世界来的诸菩萨身上毛孔所散发的香气。

: K5 m. o/ { z# E m

: n0 {& P5 O# g- U4 p1 k8 x

于是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身上毛孔也有此香气,是维摩诘居士从众香世界取来香积佛送给的斋饭,食用后身上毛孔就有此香气。

/ p' Q& g6 b; J6 a6 g$ \8 [& F

2 _' F4 }7 l4 J3 J( k& z2 \

阿难问维摩诘居士说,这样的香气能存在多长时间呢?

9 |. ?( _' n* A1 C/ @

; s+ k; h, o, o( ]

维摩诘居士说,此饭食消化完香气就消失了;此饭食消化完需要七日时间。但是,所说七日是对文殊师利菩萨与我这样的人而言,对于其他人另有说法。声闻人阿罗汉果未圆满的,要圆满后此香气才消失;如果是阿罗汉果圆满的人,此香气要证得心解脱后,在三界无烦恼才消失;如果是未发菩提心的人,此香气需要达到新发意菩萨时才消失;如果是新发意菩萨这样的人,此香气需要达到菩萨果位后才消失;如果是菩萨这样的人,此香气需要达到一生补处,即如弥勒菩萨时才消失;如果是有幸食到的人,此香气灭除体内一切烦恼诸毒后才消失;这样的人如烦恼未灭除再来受人身时,身上还有香气,不过这样的人极少。

: J2 B- I9 Y& W/ u; s

2 y/ m3 t6 {( `5 J6 L: R( b5 w

阿难向佛请法说,这样的香饭也能作佛事吗?此世界上是没有这样的事啊!

) T1 F8 d; j1 H7 l2 }- B. A

& v6 }1 Z3 V H' x* J% d

佛说,以香饭作佛事是真实如此。有的佛国土以佛的光明而作佛事;有的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的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的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的以佛的衣服卧具作佛事;有的以饭食而作佛事;有的以园林而作佛事;有的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作佛事;有的以佛身作佛事;有的以虚空作佛事。作佛事是根据众生根基能接受;能持戒和依法修行来确定。还有的佛国土,以梦、幻、影、响、镜中像和水中月、热时炎等各种比喻而作佛事;还有的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还有的以清净佛国土的寂默无言,无说无表示,无有想,无有行作而作佛事。诸佛所行所作和威仪进止等一切都是佛事;佛事就是说法度众生的道场。因为诸众生有为之疲劳的生老病死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诸佛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无量度众生脱离烦恼的法门。诸菩萨是演绎诸佛法门的人,既当演员,又归纳世间原理为佛法。如果见到清净佛国土,不以此为喜,不对此贪著,不觉得比别人高;如果见一切不清净的佛国土,不以此为忧,不对此有挂碍,不因为不清净而隐没不来。诸菩萨对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诸佛功德平等,国土清净,只是为教化不同众生而现国土不同。阿难,你见诸佛国土无量,虚空无量,佛身无量,智慧无量;而教化众生的诸法,戒定慧解脱之见,大慈大悲知行,说法的时间等都相同相等,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无可限量。

8 J' E& L; r# T7 j

) V8 T5 [% l6 ?& T* m$ ^; }

阿难向佛请法说,从现在起,我不敢再说我是多闻第一的佛弟子。

1 ^% M1 | F) @1 i6 K+ L1 k9 v& x

7 P) i; Q* e9 v9 i f

佛说,你不要心生退转之意。因为,佛说你多闻第一是在声闻众弟子中第一,而没有说你在菩萨中多闻第一。所以,你不要这么说。阿难,你还要知道,海水可量而菩萨的禅定智慧、能力才干、一切功德无有限度不可量。同时,你还要知道,维摩诘居士虽然一时所现神通之力,而声闻缘觉在百千万劫中无论怎么用力也不能做的到。

) A) s$ X* O: H9 U0 `

# B8 A0 e. J! b, \: B: x

这时,众香世界诸菩萨说,我们初见此世界,认为这里太下等低劣了。现在,我们自悔自责,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诸佛以方便智慧随其众生业力,随应现不同国土。所以,是我们的智慧不足。诸佛慈悲,能为我们少说一点法,回归众香国土后留作受教而忆念您释迦牟尼佛。

" Y: V. b5 P" d. R) Q) E/ v

3 ?" I5 }( H! H2 x

佛说,菩萨有尽和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应该修行。什么是有尽解脱法门,就是修行的有为法。什么是无尽解脱法门,就是证悟的无为法。菩萨的愿力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4 a- C6 C6 h0 C; o# p

6 R/ h" d. }7 h

不尽有为是对度众生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永不疲倦,永不厌离。广说佛法,是经常忆念修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绍隆佛种,培育众生善心本行,永不疲倦,永不厌离。志愿久常而安稳不变,为了以方便智慧行于世间;示现求佛正法不懈怠,说佛正法不吝惜,精勤供养诸佛。为践行因地所发愿力,入生死而无所畏惧,于诸荣辱而不忧喜,不轻慢不信佛法的众生,恭敬信仰佛法的众生如佛一样,让有烦恼的人得生正念,离五欲等世间乐不以己贵,不执著自己法乐而欣庆有修行人得证法喜,虽在世间禅悦之中犹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观赏园林风光一样轻松,对求法的人恭敬如最善恩师想,舍身命财等诸有为圆满自己慧德想,对毁戒的人如怜悯一子的救护想,以六度万行为父母,以诸法道品为眷属,以践行自己所发善心无有等同的限制,以庄严自性佛净土无有限制,以圆满自性佛相好而除一切恶及净身口意业,有勇气生死无量劫并受持佛无量功德而心不倦,带领众生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并代受出离三界众生的业报而心不倦,以定观三昧而知出世间实相智慧,以不贪著世间乐为少欲,以上报四重恩为知足,虽出世间而不舍世间法,虽不舍世间法而不破坏威仪,用神通自在力根据不同根基来引导众生念佛、闻法、断疑、说法等,让初信之人修十善道而得人天福,随喜赞叹诸天善法,说佛住世正法,身口意不放逸而深修善法,依大乘教不失本善而成就菩萨真僧。

7 h) j+ X8 P! |3 z

Y# G$ i2 B5 q/ q$ l8 W

菩萨不住无为是,修空不以得定空为有所证得,修空无相无作而不以无相无作为有所证得,修行定空心不起念而不以心无念为有所证得。而是,观世间无常而不厌离善本,观世间苦而不厌恶生死,观诸法无我而教诲众生之心不厌倦,观我性于三界寂灭而度众生愿力不寂灭,观身心修善而身心又远离名闻利养,观三界无有皈依处而自然行于善法,观性我无生而于三界示现有生代受出离众生苦果,观性我真僧无漏而又示现不断诸漏的有情众生,观性我真僧无有行作而示现身修行依法教化众生,观诸法空相无我而不舍大慈大悲,观正法久住而知行正法艰难又不随顺小乘法,观世间诸法虚妄不真而以不满足的本誓愿力不让修行福德智慧的时间空过。

. j; J: P/ s+ _0 f0 U+ x

7 {/ I- m4 a; y) ^" v

总之,菩萨具足福德才有愿力不住佛净土之无为,菩萨具足慧德才有能力不尽世间之有为;菩萨具足大慈大悲心才有愿力不住佛净土之无为,菩萨具足愿力才有能力不尽世间之有为;菩萨具足无量佛法才有愿力不住佛净土之无为,菩萨具足方便智慧才有能力不尽世间之有为;菩萨知众生诸病才有愿力不住佛净土之无为,菩萨为灭众生诸病才有能力不尽世间之有为。这就是菩萨修行无尽的解脱法门。你们应该认真地依法修行。

* d8 s* B, K2 M! J, V) `8 ?

( }1 X/ T; L6 ?

众香世界诸菩萨听闻佛说法后,皆大欢喜,以多种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诸菩萨,礼佛后还归本佛国土。

* O. l7 d; n+ T6 v( W

' |+ |' E! {" A* I

【见阿佛品第十二】

6 X* p: Y1 ?: f- o: ~

2 G9 e7 d3 H0 d2 h" z% U1 b& n) [

这时,佛对维摩诘居士说,你是怎么观佛的呀!

, F0 n- Y# L8 ?" S+ O

- o9 f/ O( j# s6 c+ f; V) p

维摩诘居士说,如观自身实相一样;即对佛性的实知实见。但是,我观佛不从色相观,不从受想行识观,往前观不见来者,往后观不见去者,观当下不见住者。真正的佛身等如虚空,不是地水火风所成肉体,无六根对六尘,也无六入,不在三界,远离贪嗔痴三垢,随顺世间示现戒定慧,具足三昧光明智慧,示现之肉身与众生的无明身一样,没有不一样的地方,示现相又不执著相而空无相,示现此岸又不住此岸,示现彼岸又不住彼岸,示现中道而不入中流教化众生,观佛性寂灭而不永灭,不能用世间相对法来推断论定,又不能用世间智慧想象,不能用人的意识来分别,不是昏暗也不是光明,没有名称也无形像,既不强壮也不弱小,既不清净又不污秽,既不在什么地方又不离什么地方,既不有为又不无为,既无有表示又无言说,既不布施又不悭吝,既不持戒又不犯戒,既不忍辱又不嗔恚,既不精进又不懈怠,既不禅定又不散乱,既不智慧又不愚痴,既不诚实又不欺骗,既不见来又不见去,既不见出又不见入,一切言语道断,即言而无道,语而离道,语言文字说道不是道,只是证道与悟道;既不是福田又是福田,既不应该供养又应供养,既不能拿来又不能舍去,既没有相又不能说空无,既以高能量高智慧等同法性一样真实存在又不可用什么去称呼与衡量,超出人的思维能力,不能利用一切手段称量是大是小、是看见是听到、是觉到是知道,既示现众生就同众生一样有血有肉又随顺世间法则行住坐卧等没有区别,既无所得又无所失,既无浊恶又无烦恼,既无行作又无起心动念,既示现无生又示现灭而不灭,既示现生死又对生死无有畏惧、无有忧悲、无有欢喜、无有厌离、无有过去、无有当下,无有未来,不可以用一切语言文字表示出来。如果能这样观或达到这样观的智慧,为正观。否则,为盲人摸象猜想观,是邪观。

8 }: r5 B( e/ m

e1 e9 W9 A5 o7 W; q3 D

舍利弗说,维摩诘居士你过去世生命是从哪里结束而生于此地的?

4 t" H+ T' Q$ b1 u k% t9 X9 i& x

+ A+ ]7 h+ J* }7 a# N

维摩诘居士说,舍利弗你现在修行之法有终了和新生吗?

4 h0 P/ a# j6 u- y" T8 O

1 M2 s# z, }2 P6 X: f

舍利弗说,所修行之法不是我创立,也不是现在佛创立;不因为我不存在而终了,也不因为佛入涅槃而终了。

: U5 i @6 n2 Z

$ i6 m- e4 \ J$ ~1 O9 z

维摩诘居士说,法既没有终始相,你怎么问过去世生命从哪里结束而生于此地呢!你怎么会想性我真身能如同变魔术一样一会是男、一会是女、一会生、一会死呢!

* |- n: N' L9 b. M0 i- {9 {

! ?' P0 w( W X% l: r

舍利弗说,我听佛说法诸法如幻相,你怎么会没有生没呢?

& A6 ?: F1 F+ V7 q3 @# d

- a9 B4 f+ c+ V7 N' ~- e: S

维摩诘居士说,佛所说诸法如幻相是那么回事;而你所问是另外一回事;所谓没者为终了,说法有结束的败坏之相是虚妄乱说;说法有结束与开始的相续之相也是虚妄乱说。因为,菩萨虽示现身体有灭而本誓善愿没有尽,虽示现生于五浊恶世而不见增长恶法。

) D: {4 \6 a7 ^

$ z" A1 r( v6 j6 f, S

佛说,舍利弗依你声闻知见有生没,那告诉你,维摩诘居士是从妙喜国土无动佛那里没而生于此土。

% C. I. m$ D' f

/ \# @, ~7 L* r$ s- x5 r% n8 C

舍利弗说,我不相信会有人能舍清净佛国土而喜欢生到多怒有恼害的地方来。

# ~1 ~9 c4 ^) r' c; Z( H

7 r, g* Y& q% }1 b

维摩诘居士说,太阳光芒照耀的地方,还有黑暗吗?太阳又怎么会照耀这个世界呢?

% h! t( U/ |6 }9 s1 d- M2 N

& z, V T2 o, P# Q' o5 O

舍利弗说,太阳光芒照耀的地方无有黑暗;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就是光明去除黑暗。

W' U: Y, L) A s$ {: M

* p5 k& ^% S# Y- k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为教化众生,示现生到这个不净的世界也同太阳照耀这个世界一样。光明不与黑暗同时同地存在,智慧不与愚痴同时同人存在。菩萨示现生此不净世界,就是以大智慧的光明,破除众生愚痴的黑暗。

3 I- @7 V5 {# D$ X4 q

7 v+ x3 y7 T; ?- w( ?

维摩诘居士知大众想见一见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及诸菩萨等,即身心不动入于三昧,显现神通自在力,以右手断取妙喜世界安置在此世界。

/ S5 j% e6 z! M0 x( t3 T! I

% H H5 f. I9 w6 A. M; P6 w

这时,妙喜世界诸菩萨、声闻、天人对无动佛说,是谁将我们连同这个世界都取走,请无动佛护佑。无动佛说,是维摩诘居士用神力所作。妙喜世界虽入此世界不增不减,没有变化,众生生活等也不受影响。我们这个世界不因又来一个妙喜世界显的狭小,一切无有变化。

f" r" w8 f q% e$ s7 t6 e

' [: |+ w# r3 W ^! @& z: F; j

这里的妙喜世界,也是化身佛国土,一有声闻,二有天人。维摩诘居士也是等同无动佛的化身佛的示现。一尊报身佛可有无量化身,如十方分身释迦文佛,又如释迦文佛在东方净琉璃世界示现护法身等。

5 J/ y! [) n$ p

+ t0 K4 ]# }% w8 t

佛说,你们可以观看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妙喜世界的国土清净,菩萨行净,声闻弟子清白。如果诸菩萨愿力成就妙喜这样美好的世界,就应修行无动佛所行之道。无动佛所行之道在哪里?维摩诘居士所说是。我们有幸见到妙喜世界和无动佛的无量人与天人,都发菩提心,愿往生到妙喜世界。佛当时证记,当生灭后就可往生彼妙喜世界。为什么佛当时证记,因这些人、天人已与维摩诘居士结善法因缘。读诵受持此经的人,也有法缘往生到妙喜世界。佛事已办,妙喜世界还归本处。

+ Z5 ~- a3 K2 f2 f

2 M7 d# C8 {$ p5 m R5 n2 ?

佛又对舍利弗说,你见到妙喜世界和无动佛了吗!

w1 U$ |- H1 O" M

: y3 w5 ]* P- o* M

舍利弗说,见到了!我愿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如无动佛,成就如妙喜世界一样的清净佛国土;神通自在力如维摩诘居士。我们这些佛弟子有幸供养亲近维摩诘居士这样的人,很快就能得到善行的利益。如果在未来,佛灭度后,有人能听闻此经也得到善行利益;何况听闻又能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等,或亲手请到此经的人,等于得到法宝之藏,善行利益无量。如果有人读诵、解释经义并如是修行,就会有诸佛护念。如果有人能供养受持、解说、依法修行此经的人,其功德等于供养佛。如果有书写此经的地方,其室即有佛护佑。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后能随喜赞叹,这样的人非常有智慧,未来世也有智慧。如果有人能信解此经或一四句偈,自依法修行又为他人讲解,一定是佛为授记之人。

( s' W- x) v7 f% e9 p$ K) _

9 K, B8 i; |3 }3 Y( Y+ H+ U

此经义理深,难解亦难闻。受持修行者,为佛授记人。

9 k# ~4 l# Q8 ~& M6 D

白衣佛不轻,菩萨在其中。天王有供养,唯人不识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13:56 , Processed in 0.1772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