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教时期的准提信仰
# ~8 \# ~; S# |9 J8 b一 前言
( z% J7 {* z* y/ u准提法,超越了世间与出世间,所以包含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内容。一切都是佛母的显现。
5 I) _) r) U1 g; D0 `* o; Z无论何时,准提法都不会与世间法一样,能够被普通人的思想所全部认识。每个人能理解的部分,只是准提法在我们自己心里能显现的部分;这种显现的大小、好坏,不能作为判断准提法性质的方式与原则。 , V2 p. L1 L7 Z8 g3 g$ e- y$ t4 {
; y0 I4 X; e6 q9 z' p9 E& F
一个福德浅薄之人,如果对此法不存任何怀疑,他也能踏上解脱之道;但是,一个俱足福德的人,如果对此法存有一丝的怀疑,也会使他在六道中轮回流转。
1 J- Z4 Z5 h9 e4 {+ t P c
7 v8 v$ O- I5 U. A& W. u9 G准提法的修法感应很多,某个人的感应只是说明:准提法在那个人处显现了什么。 - P# h$ A H0 I' s8 W* {1 [+ {
这种感应和对此的理解,只可以作为增加修法者的信心的内容,而不能作为判断准提法之虚实、准提咒灵不灵、我适不适合修准提法等诸多二元性判断的原则。
+ L8 i0 H; y7 v4 { 1 q! v/ q+ E8 O3 a& I
二 我们的感觉可信吗?
% x) E/ q, q1 F" Q! c 网站上有很多修法方面的感应故事,这是真实的吗? 1 w# r/ m3 H: z; z
“这些感应故事是不是真实的?” $ B" S% c% T; a
当有人问:“这是否存在?”时,也许你会说“这是存在的”;也许你会说:“这是假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真实意义是:“在你的心中显现出来是的状态,是“存在”还是“非存在”?”
6 k: `- _ E& f" S: w O当我回答“存在”二字时,实际上也是表达一种思想:即“准提佛母在我心中显现出来的状态是存在”。 % n0 U* E9 f1 I n$ O* v3 j/ w4 G
问:这是真事吗?---- 在你心中显现出来的是“真事”或“假事”。
. Y4 @+ g% R4 Q8 r8 f# @' H答:是真事?---- 在我心中显现出来的这是“真事”。 & |$ p$ L; H) x
' k1 s- L6 b- R% k/ a! f) E
所有提问的根本意义,纯粹是为了探知对方的想法而已。而对方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也纯粹是对方“依照自己心中产生的想法”来确定的。因此,两个意见相异的人,会因为他们各自秉持观点的不同而无休无止的争论下去,直到他们达到意见一致为止。当他们的意见达到一致时,他们将会把所共识到的意见,归纳到“知识”“真理”等范畴之内。
& z6 o2 [' y S! Y5 H- H这样,对同一问题持相同观点的人数越多,该问题也随之越有“份量”,“真理”性也越强。任何再出现的一个与此相异的观点,将会被驳斥为“邪说”或“错乱感觉”,遭到多数人的围攻与唾弃。 ( V1 _+ ]4 ~) R" ~' J# x
三 求同 + x8 o8 P8 j$ ]" Z2 E/ _
有几种方式,可以使相互分歧意见达成一致:
6 K/ ]: x6 m) X, `' ~" a7 p4 [一 根据某一经典。一旦他们读到某经书中的相关记载后,两人之问的争论会自然平息,会达到一致意见。
: V+ I* I( R7 m+ ]( {二,根据某种逻辑事实,看到太阳在西边,那一定是 下午了。看到山上冒烟,就可以推判山上着火了。 " B% a( w7 h# [! m3 i
但是,佛教的问题,出在佛经因人所教所解的经典太多,每个人都能从经典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教条;又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理由,所以推断的方式,均会导致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更加偏执,而很难会使辩论的双方找到一致的判断标准。
. l- W2 F# D; U通常,人类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识之外,再添加一个迷乱的“心”,然后武断地宣称:“所有的知识尽在我的认识之中”,把那些未出现在自己心中的道理归结到“外道见”或“错误的、不成熟”的概念之中,这无疑是万祸之根。 3 ~/ h* X. Q0 v7 ]
四 人间与佛国 8 d0 z+ A2 r" b u
我们修持圣道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未曾经验过的未知世界。但是,我们自以为认识到的“超世间法”,却是以此岸世界,尤其是以人类本身的经验为模式创造出来的。比如说,因为我们喜好珠宝,所以佛国佛土里,房屋也被各种奇异的珠宝所装饰。佛报身的三十二好相,实际上也是一些人类所赏心悦目的装扮。
, i# r9 e Q5 v3 H) U: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佛报身,以及诸天神的装扮,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装束纯粹是古代印度帝王的扮相。虽然诸《经藏》中,一味地否认佛与神的打扮不是由人类蓄意创造的。但实际上,非凡夫俗子能够想象到的佛土功德,是为了激发那些凡夫俗子对佛菩萨的喜乐、敬爱,引生他们的信念而采取了世间尊贵的帝王相,巧妙地引导众生归心向佛而已。 $ x! N0 F( _/ K( |* S9 ?
所以,假如说佛陀是诞生在汉地的话,庄严佛土的报应身,将一定会是一位留着黑色长须,身穿龙袍的汉人模样。如果佛陀是出身在藏地的话,在庄严佛土,将一定会有一口直径五百由旬大酥油茶桶,里面盛满由如意宝牛的奶汁与如意宝树的叶子做的奶茶。由此可见,我们对佛与佛陀世界的描绘,仅仅是表现了我们凡夫俗子的一种愿望而已。 7 Y( ~9 r# d* Z* G
五 佛意与理信
% L3 ^5 h* C- m但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啊!世尊,吾等不能够领悟您深奥的密意”,佛的密意是不能用语言来宣说的;即便宣讲出来,也远非我们凡夫的智力能够领达到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佛的不可思议方面能够或应该产生一丝敬畏的话,对佛所讲的“永恒与刹那”、“一极微与宇宙相同”“陀罗尼圆满功德”“十念可以往生”等等,也应该生起一点信仰才是。
1 r [0 ^" \$ l这是学佛需要唯信能入的原因之一,单单用我们的感觉和智慧,去衡量佛的深广境界是不适当的。而佛的显现,也因众生之机而显现,并且这种显现的现象,在凡夫看来可能是矛盾的,或不可思议的。 & u$ n6 M9 M8 S' B
“唯信乃入”,这个信是让我们信什么?这个信的内容,正是我们不能理解或我们现在情感上不能接收的那部分。能理解的已经理入,不能理解的,才需“信入”。
% d' t; W w6 u$ a+ R- E我们不想承认佛的智慧和境界是我们所不及的,总是企图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佛的境界、所有的佛理,归纳到自己的思想和语言中来,并且顽固地“要求”坚持“佛的境界”与我们的思想达到一致。而且在文辞和口头上,达到圆滑、通融为止,甚至不惜错解佛意。一旦获得了这样“佛与我同”的感觉,就自认为是找到了终极的理论。
# I0 K5 x/ W2 v" [+ |但实际上,这只是“贪肉得肉,贪酒者获酒”,所得到的只是自己感觉所喜爱的那部分而已。因此“真信”者,更应面对的是要“信”佛教中我们不理解的那部分,这才是我们能提高自身修行境界的真正入手处。由信入解行,才能进步。若想先解后信,只能在原地踏步。
! v. M3 A4 [, `* c( [& M佛给一群井底之蛙讲法,用青蛙的语言和能理解的方式,让青蛙在井底生活的很快乐,众蛙对佛言听计从。当佛说外面有更大的草地时,有些青蛙对自己实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方法,就是认为听到了佛的错语、误语,或干脆认为是佛教受到外道的影响了。 + f1 r0 v0 J( q
甚至有些青蛙认为佛只能用“蛙语”来讲法,而一旦换成别的动物语言来讲话,都是“不正宗”的。 & F' |; ^3 o* e5 r( f
六 真信、纯信
5 E7 z2 O3 G: _/ F我们不能总是要求佛的显现,要和我们凡夫是一致的;要求和我们的伦理是一致的,要求和我们的道德是一致的。
4 m8 n. h" b2 m0 J! ]儿童时代的所思所想,到了黄昏幕年,就彻底改变了模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亲身经历的。了解到自身有如此巨大的思想变化后,仍坚持认为“菩萨与凡人之间的思想互不矛盾的话,那真是奇谈驳论。”
4 f- a& M7 q* l- [真信者,信能理解那部分佛教内容,更信不可思议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如此,才是纯信。诚如有人所求之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想早点买一辆小汽车或早点出国,即使自己的愿望没有满足,也认为这是菩萨的安排:佛母不让我的这个愿望实现,是因为这个愿望对我不好;所以菩萨慈悲于我,让我的愿不能实现。又如在学佛的不同阶段、准提法发展的依别、融、超、夺的不同阶段,我们的理论有个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禁止的可能是明天要提倡的,若是不能以信为入手处,必然会固步自封,原地踏步。 % [+ Q2 x+ B4 o; M e! ]
修准提法唯信能入,“相信”被感觉和概念能理解的那部分,我们叫理信;不能理解的那部分我们要迷信,只有迷信,才能入,入才能得其理,迷才能转悟,信才能纯正完美。
5 y$ k# |( a. I0 J因此可以说,“信”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感觉所理解的那部分佛教内容,才是佛教信仰的中心和推动力。这个推动力是指,其真能让你修行得以深入并获得超越自身的力量。
+ K x+ \1 x2 q理信为基石、纯信为先锋。真正的信仰,是由理信与迷信的合理的组成,总称之为纯正的信仰。
6 l# {4 X+ E* h% [. r转自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