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成片困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佛信心,那么究竟功夫成片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往生的标准呢?
因为是净空法师讲的最多,所以,末学主要围绕他老的观点来说.
净空法师:念佛功夫分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三种.这里的事一心指断见思惑的事一心,按藕益大师讲中三品往生都是事一心,可见所指不同,净空法师讲的功夫成片包含了断见思惑以下的事一心.
按明证法师(净慧法师弟子)讲,功夫成片,多属欲界定,有成小片,成大片,成全片之不同.也可看出功夫成片是分层次的.
而多指欲界定的"功夫成片"即是弥陀经上要求的初步的"一心不乱".
这种有把握往生的一心诸大德所见略同.
李炳南老居士在《佛说阿弥陀经义蕴》中对一心不乱的解释。
若一日—……—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此种一心也可与妙境法师所讲的来互相参证.
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节录)---妙境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己,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12.350上) 文中「一心不乱」之义,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说: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大正37.307上) 慈恩寺基法师《阿弥陀经疏》: 「执持名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大正37.325下) 上引二大德所释一心不乱之义,似均认为未到达三昧的程度。奘译本,临命终时,还须要大圣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始得往生;而什译亦隐含此意。若是解为:执持名号至于爱见烦恼均已净尽,名为不乱,自应无论何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不须如来慈悲加佑,才合道理。 《大毘婆沙论》云: 「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大正27.652下) 须陀洹果只断见惑,尚且临命终时,心神明了,何况爱见二惑均已净尽之人住最胜舍?!故知临命终时还须佛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则平时执持名号的一心不乱,只是专注不散而已,应不出于欲界定、未至定之间,尚未能达到色界初静虑。何以得知?观吾人之内心所以颠倒者,为有欲的缘故。初静虑以上已离欲恶不善法,则平时或临命终时,何有颠倒之事?若解为已入圣境,未免太过了!故有诚意念佛之人,念到似乎不须作意,其心自然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应即是欲界定,或未至定的境界。
那么全面的讲功夫成片是什么呢?
净空法师:就是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
让我们来看看最低的下品下生中讲的至心和十念不绝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会性法师
次、临终遇缘,二:初、知识开导。说妙法者,赞净土也。令念佛者,作观想也。(直指疏云:‘苦逼,地狱恶相现也。’)遑,暇也。心观为念,口诵为称。(直指疏云:‘纯一无间曰至心,相续成片故不绝。’)十念,谓十声也。(灵芝疏)
说明最低品位也要求做到十念等的成片状态.
引用净空法师的讲法来说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且略xxxxxx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三辈九品’,当然也是伏烦恼的功夫。你伏的功夫愈深,你的品位就愈高。这是没有断,是把它伏住。过去有人问我:“有一些念佛人,临命终时晓得什么时候走,又不生病,可以站着走,可以坐着走,那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我在此地老实跟诸位同修们报告,“伏断”的功夫就行了;“凡圣同居土”九品,上三品就行了。诸位要知道,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后面的“事一心,理一心”,我们做不到。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换句话说,他能我也能。这是伏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