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L o/ Q. _# @ T1 n 六、目前社会上吹起一股购买「生前契约」,或是「预立遗嘱」的风潮,由自己在生前就把后事安排好,以便临终时能心无牵挂地往生。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 y$ }' d/ @9 k4 D
答:人生在世,有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所能预知或掌控的,尤其「生死无常」。但是,人固然无法掌控生死,却能为自己的身后事预作安排。现在流行的「生前契约」,就是因应现代人希望为自己的后事预作安排而兴起的新兴行业。
: i2 t; ~4 e1 J) l/ F
所谓「生前契约」,即活着的时候,由自己或家人预先与殡葬业者签订契约,于生前购买好死亡时的丧葬仪式,为将来的死亡预作准备,也就是替自己的身后事买好人生最后的一张保单。
, s6 l8 e+ [" i) ?7 G 「生前契约」这种业务在国外早已行之多年,只是过去国人大都忌讳谈「死」,所以直到近几年来才在国内普为大众所接受。自从推出以后,市场反应热络,极具商机。这种风气的流行,可以说是现代人观念上的一大突破,显示大家已不再禁忌谈论死亡的话题。
+ a0 ?* K! V+ C7 y' ^
目前国内生前契约的销售型态大致可分为三类:
- N* u: G @" J1 p3 }8 s/ Z (一)保险公司将本身的业务与生前契约的特色结合在一起,推出具有生前契约性质的寿险保单,或是与保户约定把一部分的保险金以信托的方式,来支付殡葬费用,以提高各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保单的附加价值。
3 U: _. F) N2 E. x" C1 J* ? (二)保险公司与生前契约公司合作,将消费者的身后事委外交由生前契约公司来办理。
8 {" p0 a2 b0 J/ s1 H" W" |; C1 o
(三)一般的殡葬业者藉由业务员直接销售的管道贩卖生前契约。
; k. I+ ~6 ~4 `
「生前契约」其实是「生涯规画」的延伸,所谓「生死事大」,「生」的时候如何活得自在、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固然重要;「死」时能安心、放下,了无牵挂地走,也应该早作安排,预先规画,所以「生前契约」就像一张「安全卡」一样,可以求得心安,未尝不好。
( f5 H' ]/ ?+ j( u# `9 G
问题是,世间上任何一种商业行为,难免有利益冲突,有了利益冲突,就会有纷争。因此尽管业者标榜生前契约有诸多好处,例如:
! N6 m, _2 `8 p2 |0 | (一)以低价分期,负担小。
/ _: U9 v+ h6 v' F2 F
(二)有价契约可以转让他人使用,亦可视为可望增值的有价证券。
6 X2 N* E! g9 F4 K* h
(三)可预约自己想要的宗教仪式,保障人生的最后一道尊严。
8 A8 ~- T5 L! M (四)一通电话,由专业人士接手,省去亲友不知所措的窘境。
' Y1 `& R/ Q' p% \( ^! W2 Y (五)死后不必让家人为了一笔不可预算的费用,而造成家人的二度伤害......等等。
. g4 q7 X" K; E+ H; z5 y
但是,「生前契约」牵涉很广,其中还有法律问题。例如,如何兼顾亡者的意愿、家属的习惯、信仰、传统习俗及业者的利益;执行时以谁的意见为主?乃至签约后能否解约退款?这种种问题经常造成纷争不断。甚至不少不肖业者藉此吸金、卷款潜逃,衍生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生前契约虽然有其时代性与需要性,但最好是由宗教人士来办理,不要用商业的行为来处理。
7 B0 J+ y0 L! [" |* B 另外,现代人有的对自己的子孙有特别的信念,或者因为信仰不同,所以预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包括财产的分配、丧葬的处理方式等,自己早作安排、交待,以免日后造成子孙的纷争,这本来是很看得开、很洒脱、很豁达、很有远见的好事。但是,不管预立遗嘱,或是订定「生前契约」,还是会造成诸多的纷争,并不必然就很圆满。
" j. ?! \/ z6 c. r: u2 b
例如,你预立遗嘱,也许你的财产太多,儿孙还是要纷争;你订定契约,如果业者不讲信用,或是双方对所约定的内容认知不同,尤其从签定契约到业者履行契约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年,这中间随着社会的变迁,必然存在着很多难以掌握的变数,实非一纸契约所能完全保障。
7 ]& K9 _1 G. {$ \8 @ 再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死后有人埋葬、送终就是圆满,人生应该要为社会留下贡献,为自己留下历史,为亲人留下怀念。人虽然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过去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有的人自己没有生养,也总要想办法去认个干儿子、收养个义女,以期老来有人孝养、送终。
. R% Y" A6 G+ [. L 但是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有的不肖子孙不但不懂得回馈奉养,甚至希望父母早一点死亡,以便早日分得遗产。所以老人不能太有钱,最好是有德、有智、有缘,这是养老的最好方式与身后的最佳保障。
3 o8 }5 S/ G# {8 ~3 o9 n 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并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成为孤独老人呢?
( G6 G# O& C/ l3 U0 L( d- _ 懂得靠智慧来养老以外,还要懂得结缘。人与人之间,是靠缘分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平时懂得护持佛教事业,老来乃至往生后,寺院自然会回报你;平时能够投入公益事业、加入义工行列,主动关心贫弱孤苦,以爱心、欢喜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老来自然不必烦恼没有朋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所遗弃。
( i9 |/ _! X. X i% R, ^
所以,一个人最好的保障是结缘,死后让因缘来帮助你。平时我们要找人帮忙很困难,只要自己生前多结缘,有了因缘,让因缘来找你就很容易。因为自己生前有结缘,死后与你有缘的人自然会来与你结缘,这是最好、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不肯结缘,即使留下再多的遗产给子孙,可能到最后连送葬、念佛的人都没有,所以广结善缘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 X4 G: ]; \2 ?/ r
总之,生,要生得欢欢喜喜,死,也要死得欢欢喜喜;不管做什么事,能皆大欢喜,就是最美好、最圆满的事。因此,与其透过生前契约来规画身后事,不如广结善缘最为圆满。
0 D. U+ A1 g3 p) W
七、根据佛经所载,人因业力不同而有善终、寿尽、横死、夭亡等死法,甚至佛教也说「死如乌龟脱壳」,请问大师,死亡真的很可怕吗?
) x U5 U4 @. G; \" o. Z+ h1 f 答:死亡是历来人们最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进步,现在「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并视为人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例如佛光山在民国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创办的南华大学即首开风气,率先设立「生死学研究所」,随即引起热烈讨论,历届报考十分踊跃,包括教育界、医护界、宗教界、社工人员等,竞争之激烈,不下于热门的理工系所。
& ^& W# s" ^4 q1 J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的设立,可以说写下了国内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该所隶属于人文学院,院长慧开法师亲自开讲过「宗教传统与生死探索」、「生死学基本问题讨论」、「生死学英文名著选读」、「生死学概论」等课程。他的学术专长及研究专题为「宗教哲学」、「宗教生死学」、「生死学概论」、「生死学基本问题讨论」等,带动大家对生死学的重视。
. b, ?" {3 F, n
生死学的研究,早在一九七四年七月纽约时报(NewYorkTimes)报导,当时全美国已经有一百六十五所大学校院,开设了以「DeathandDying」(死亡与临终)为主题的通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更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开课的历史已达二十年以上。
. k! @9 e) K- E
其实,生死一直是人生最密切的课题。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人为生辛苦,有的人为死挂念。佛学就是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只是因为人有「隔阴之迷」,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来对生死茫然无知,成为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
3 f$ T1 m' K; l4 h# L! d' ^6 o) O
谈到生死,经典里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
" m* Z5 }% E- [# I+ H! O
「寿尽而死」就是自然死,当一个人体能衰竭,例如肾衰竭、心脏衰竭等,身体的器官失去功能,就如老旧的车子不能快跑,又如破损的桌椅不能使用,这时就是油尽灯干、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3 j! N8 A' Q# k3 k 「意外而死」系指遭受意外灾祸而死亡,一般称为「横死」。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横死有九种:1.得病无医,2.王法诛戮,3.非人夺精气,4.火焚,5.水溺,6.恶兽啖,7.堕崖,8.毒药咒咀,9.饥渴所困。
W: D6 p. x& M, r( U3 _ 所谓「横死」,例如山崩土埋、葬身鱼腹、被虎狼所噬、空难等;看起来不忍,但随着业报现前,剎那之间很快就断气了,没有拖延,也算善终。反之,有的人在医院里缠绵病榻,插管维生,难道就是好死吗?所以对于横死、善终,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0 B& |1 P2 j7 h
人都希望求得好生,更要求得好死;佛陀的十号之一「善逝」,说明「好死」也是人生莫大的福报。其实,瞬间死亡并不可怕,有时间感受死亡,或因恐惧而死才可怕。立即死亡,无痛无苦,没有恐惧害怕,就是善终。
- N2 W! U/ Y+ Y 至于说死是否如乌龟脱壳?如在医院里电击抢救即是;如果含笑而逝就不是。基本上,人之生也,必定会死;人之死后,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环形的钟表,如圆形的器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只是一个循环而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也不是开始,收也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 \8 D, B. }% c 当然,死亡有所谓「好死」,也有「歹死」,有的人如睡觉般,一觉不醒。甚至过去的禅师,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正如衣服破旧了,要换一套新衣;房屋损坏了,要换一间新屋;连老旧的汽车都要淘汰更新,何况人的身体老迈了,怎能不重换一个身体呢?
" x: N; Q# }5 F6 T& Q' K; x/ z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说:「笑剧已经演完,是该谢幕的时候了!」他对于死亡表现得潇洒自在,毫无依恋;哲人卢骚(Jean-JacquesRousseau)临终时安慰夫人:「可别伤心,你看,那边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处!」真是自在人生的示范。
( S6 i8 {9 | b: [* o/ W
美国的物资生活丰富,他们对死亡并不觉得可怕;反而是中国人苦难不断,政治迫害、战争频仍,但中国人怕死,希求长生不老。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A- |+ P! ` D 其实,凡事自然最好,死亡也是。死亡不足畏惧,只是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你有生存的资本吗?只要你有功德法财,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 W Y( ~9 w4 a3 O- {% a
八、中国人对于丧葬习俗有很多的忌讳和迷信,请问大师,亲人往生后,如何处理其后事才是如法呢?
' x3 y& u5 E1 N- L0 s
答:所谓「生死事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并且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养生」是孝的表现,「送死」更是大孝,因而对死亡讲究的是厚葬。在孔子时代,人从死亡到安葬,须经五十几种仪式,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Ludwig1804-1872)说:「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所以身后事总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甚至还有很多不合时宜的风俗、迷信和忌讳。例如,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人死必然为鬼,为了怕亲人在黄泉路上没有路费,所以有烧「脚尾钱」,也就是烧冥纸的习俗。
4 g7 [5 P8 r' o7 v6 i0 I! u 关于烧冥纸的习俗,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中国人烧些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像现在已经从烧纸钱进而烧房子、车子、家电用品,甚至烧一群佣人给亡者,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你烧洋房别墅给亡者,如果没有土地,你要他把房子建在哪里呢?你烧车子,如果亡者是因为车祸而往生的,难道要他再出一次车祸吗?何况佛经说,人往生之处有六道,如果是上升佛道、天道,那是一个极乐、富贵的世界,哪里还需要用到纸钱?如果是投生人道,出生在哪一国也不知道,到底是要烧台币还是美金呢?如果投生地狱、饿鬼、畜生,将受无边的痛苦,纸钱对他而言也无济于事,所以不如为亡者印经、布施、做善事,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对亡者来说才有实质的利益。
- d7 _! B5 G8 M, I 其次,中国人一向重视「寿终正寝」,认为在外车祸死亡的人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否则就不吉利。其实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家园;但现代工商社会,许多人外出谋生,横死在外地的人愈来愈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不让他回家?如果能换个观点想:「他一个人死在外面好可怜,要赶快让他回到家里,他会感到比较温暖、安心」,那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0 g% S$ u: s9 K* x3 B) @- [ 另外,家里有人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要打一把伞。其实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所以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 ?: R) p3 G% b# X' A
再者,中国人重视伦理,从伦理里也衍生出不少习俗来,例如人死后,孝眷为表哀思,几天内不可以刮胡子、不可以更衣、儿女要从门外跪着爬进屋里等等,这些方法都没有顺乎自然。乃至生肖犯冲、生辰犯冲、八字犯冲的人不能送葬,甚至丈夫死了,妻子不能送上山头,否则就表示想要再嫁,将被视为不贞。
* _& F9 W6 I: W" P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里,还可见到一种现象,一家有了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乃至一些三姑六婆,这个人说这种习俗,那个人说那种规定,搞得孝子贤孙不知如何才好!
( x; @& R/ Y; f( S: Q5 j: n5 @3 n 父亲在日军侵华时在返家途中失去音讯,后来猜测应该是遇难了,他的死亡我是不知道,不过在我九十五岁老母亲往生时,我不许任何人替我主张,因为往生的是我的母亲,别人不必七嘴八舌的乱出主意,所以我相信我的母亲一定是很安然而去的。
6 c0 `& O+ z$ x l Z. N) e' d, t
谈到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确实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都应该加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
+ J6 V2 N1 _" B. T0 |7 B% Z 那么现代的葬丧礼仪应该如何办理才合宜呢?就是要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例如依照内政部印行的丧葬礼仪办法,或自己所信仰的正信宗教,如佛教丛林里有关丧葬礼仪的一些主张与作法等。
6 t+ w3 p. |+ a9 i 佛教对丧葬礼仪的看法,首先强调的是要建立正知正见。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临终是「升」、「沉」最重要的关头,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因此,若遇家里有人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等,尤其切忌杀生祭拜,如《地藏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又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3 Z: c0 U& E) }) ? 是故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修福,利益最为殊胜。尤其当病人病危时,最好能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他往生极乐净土。亦可请病人所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前来安慰开导,劝病人一心念佛,求生佛国净土。
3 p3 z+ a- V& F1 f/ y! S
此外,有关丧葬礼仪,尤应注意下列几点:
4 Z T2 m* k* {, N4 F (一)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做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 m% s# l" {/ X7 j& T# @
(二)不要铺张:国人对于丧葬事情,往往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其实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 k' y. c$ \% s2 k2 v- G (三)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 ~9 t# S9 G6 b 总之,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观点来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有以庄严的心情帮助亡者顺利往生善道,这比任何隆重的仪式都要来得重要。
9 {$ [: ?" t$ z" S
九、佛教把死说成是「往生」,又说生命是三世轮回的,请问大师,我们怎样知道有前生与来世呢?
; h$ D7 \/ g# M5 v
答:世间万象都离不开轮回的道理,举凡宇宙星球的运转,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六时的推移,善恶六道的轮回,身体的生老病死,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等,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都证明「轮回」的道理。
' A. x3 s# _- m
自古以来,轮回之说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古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之归趣。后来的《梵书》、《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人们对灵魂之说做积极的研究,其中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提出人死后的灵魂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 o* U+ c$ {, H( h' `0 g" a: x 及至今日,每个宗教都承认轮回的存在,其中道教主张长生不老;耶稣教、天主教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进入天堂和上帝同在,获得永生;一般民间信仰也渴求人生不死;佛教认为人生最究极的目的,在于证入无生涅槃的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轮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0 J' L: {" t( j; H# c7 y7 p
现在有许多人相信轮回的存在,研究轮回的原理,也有一些人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前生,或者正受着业力轮回之苦而不得其解。
- B6 q/ p0 w4 k/ D$ @$ S. s
佛教对「轮回」有一番透彻的解析,揭示生命轮回的奥秘,晓谕世人生命意义的真谛及离苦得乐之道。佛陀证悟后,出广长舌,教化众生,对「轮回」也提出许多看法,如《心地观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终始。」《大智度论》云:「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 e, Y% |; W Z( v7 L8 d% }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而轮回趣向的决定是「业力」。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精神实体。生命接触种种境缘后,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熏于阿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本。众生每日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恶业力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去受苦,因此,「业力」是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
0 s$ {, h8 V$ i+ S! K* ^; q1 H2 S
六道轮回的实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佛陀常常随缘向弟子讲述自己多劫修行的事迹,《六度集经》、《本生经》、《菩萨本行经》等,都是佛陀的本生谭。英国有一位老人亚瑟?福楼多,从小就常忆起前世在二千多年前约旦古城佩特拉的情景,他后来更协助考古学家找到许多新资料。在中国,轮回转世的记载自古以来更是不胜枚举。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轮回事迹。例如,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上海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车祸,二列火车迎面相撞,造成二百多个青年死亡。根据报导,这场车祸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而当天距离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正好届满五十周年,所以有人说,那些死亡的青年可能就是南京大屠杀时的军人所投胎转世来受报的。这个事件让世人更加相信,人确有前世今生,一切都离不开因果。
+ _+ g Y) {( o3 ~) r- s/ y' W' x$ A 在台湾,一九四七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至今还有一些人心中一直充满了仇恨,一直想要报复,他们何尝不是二二八的牺牲者转世而来的呢?甚至在佛教的密宗也有「活佛转世」之说。活佛转世既然形成风俗,也不是无端的,也是有一些可信度。乃至近代西方心理医师利用催眠术唤起病者的前世记忆,震撼全球,生命轮回的事实已不容置疑。
2 |5 q5 O4 o7 S6 k& C
生命如种子,是不会断绝、是不死的。因此,相信「三世轮回」,让我们知道,人不能只重现世,更要重视未来,并且要广结善缘,培植未来的福德因缘,如此未来才会更美好。
6 X0 @7 D( l8 c
十、佛教讲「十法界」,法界之中真有天堂地狱吗?天堂地狱到底在哪里呢?
* X1 u( `" [1 a" d' O" L' D! N8 S* m 答: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升天堂,便是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介乎人道的上下,一个代表享乐,一个代表受苦,这就是一般人对天堂与地狱的认识。
* M A- y& I, N; {: Q2 p+ A6 I4 f
「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我弘法的岁月里,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通常都会回答说:天堂地狱在哪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
/ }% W9 R4 g: b+ E
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L" u# G0 h. l4 z ? 佛教将宇宙分为十种法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其中,「天」即指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地狱则有十八种地狱。所以,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 P6 x% J6 D3 {3 B1 C: y 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
! Q+ f; h% K" A: k, G I; f& T7 ]
世间上,有的人生活富裕,住在花园洋房里,出入有汽车代步,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有的人生活困苦,局促在陋屋小室,无钱无力的苦恼就像在「炼狱」里;饱受饥饿冻馁,就如处在饿鬼界;遭逢炮火焚烧,就像生活在「鬼域」般。
) @0 G. I" z0 E" k. {
第三、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 Y! x: u9 L1 [( t# r 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许多人习惯与人计较、比较,心中充满猜疑忿恨,整天在贪瞋愚痴,或被烦恼忧伤系缚,就像生活在地狱。反之,如能以一颗明净的心,开阔胸怀,包容一切,时时保持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这就是生活在天堂里。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 S# x( P! ~$ \) F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地狱的存在,佛教虽然也肯定有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事实。然而,以佛法来讲,人死后不一定就上升天堂或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升天堂有上升天堂的条件因缘,堕入地狱有堕入地狱的业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错乱的因缘果报。
( o" N3 D4 M3 v) |- r 甚至有人说,基督教的天堂就是佛教的净土,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其差异之处大致有四点:
9 [ E6 G% b' L$ ^! A2 h0 X; Q (一)净土里面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 Q! W! P( p* j$ m" e0 U T
(二)净土里面还需要修行增上,才能花开见佛,不是往生净土就能完成。
2 W1 v, c; M O0 q! r( ^9 H- Z' I (三)往生净土就是上升佛国,佛国不是天堂,在天堂福报享尽,也会堕落。
+ J6 R4 S; ]$ A. y0 K$ n( p2 c; Q (四)净土是清净无欲的,天堂还是有欲的污染。
- `7 T& M. p. i( G8 u2 h3 ~ 所以,净土与天堂是不同的。
h5 ~7 A0 M4 \; K! j8 \7 s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里,在人间每天都可以看到地狱的惨烈状况。譬如到菜市场、餐厅饭店走一遭,但见鸡鸭猪羊等,倒悬提挂,切剁宰割、活剥生烤,这不就是倒悬地狱、刀山地狱、火烧地狱吗?到医院手术室、病房等,也处处可闻哀号声,可见地狱惨状。反之,现代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吃穿是锦衣玉食,住的是高楼大厦,不但地毯铺地,而且有冷暖气设备,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剎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我们享受着这么多的福德因缘,过着极其平静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天堂吗?所以天堂也可以在人间实现。
; E2 f) C; L }. V9 }% l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我们的心瞬息变化,捉摸不定,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涂恶道的心,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去来无数次。所以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
) y0 U2 H3 r: X$ S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像一个画师,可以画出美丽的事物,也可以画成凶恶的野兽。《维摩诘经》也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界便是天堂,便是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 A: ?4 ^3 Z0 s- C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懂得其中的深义,就会了解: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给你苦不堪言的人生。所以吾人在世间上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
% D/ Y7 q: Y' _2 O, l4 W- o, N 佛经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寻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华;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的自在。
3 A# l0 m) C7 O5 \# y& m 俗语有谓:「境随心转」,一切都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即佛性,「心生灭门」即凡夫。是佛还是凡夫,都存于一心;心中有天堂的圣者,心中也有地狱的魔鬼。我们立身世间,若能以佛心待人,则世界也会跟着我们转成佛界;我们若以魔鬼的心处世,世间也会成为魔界。佛魔存乎一心,你要做佛呢?还是做魔呢?可不慎哉!
/ Y8 ]9 y# @# t0 O! G5 Z
十一、目前社会上有不少医疗机构或慈善团体,都针对临终关怀而设立「安宁病房」。可否请大师介绍有哪些地方可以提供这种服务?以及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 X7 D, B7 J0 [
答:随着「临终关怀」的意识普遍被推展,目前台湾设有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计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此外,不少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如:台大医院、马偕医院、耕莘医院、荣民总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慈济医院等,组织更为庞大,结合了医师、护理师、营养师、药师、物理治疗师等成员,藉各种方式减轻、缓和病人身体的痛苦;并有社工人员、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惧死亡的心理,更由于宗教的力量,能使临终者得到安慰和引导。
" E9 Q$ }. F" L6 g0 w2 Q! B
「临终关怀」主要目的是帮助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因此在护理的时候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9 E1 [ a! `$ y& l1 a. C1 o
(一)认识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临终者所面临的情绪变化各有不同,家人、义工、慈善人士、宗教师等,都应该要了解,而给予适当的协助。如:
$ r# t7 B) ^3 w Q7 u 1.恐惧:要设法使临终者心生喜悦,无诸恐惧颠倒。
3 U1 h) \8 C' S k/ Q9 x4 n 2.愤怒:要安慰临终者,使情绪平静,万缘放下,不生爱憎。
. u( }. j6 ~8 ^/ F! |
3.罪恶:让临终者不要有罪恶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 C8 p$ d4 I7 U$ O$ v1 s3 G, Y h 4.不舍:劝导他对世间的亲人、财物不生贪恋之心。
6 m' s8 Z5 a0 g1 q \
5.担心:让病患者放心,不必挂念闲杂人事。
$ q: ^6 c5 @4 d. `, s: c6 d, J
6.无助:让他知道很多亲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8 z: R. j: R9 E* }3 d. i# { 7.自暴:鼓励他坚定信心,念佛必生极乐国土。
0 E2 B* ]7 v* z9 S: L9 q 8.孤独:不要让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独。
( j# V5 B5 @( q/ a 9.沮丧:病患者即将离世时,若有沮丧、无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 B, z2 |0 N: A8 c! U7 K 10.无知:告诉他将到清净安乐幸福的国土,让他知道未来有无限的希望。
8 N E& B y+ N
(二)正视临终病人的需求。从事临终关怀者,应为每一位病人制作恳谈资料表,以了解其个别的需求与愿望,或从观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 x$ v V, q7 ?! ^5 y( N 1.希望明白病情。
/ ~# P- A* o9 w1 X5 [2 E/ m% e: `
2.希望获得别人宽恕。
4 M( I3 O9 m4 ]- F; K, R- K* w 3.了解宽恕他人。
8 }* b5 I4 f0 @' {: k 4.希望别人对他的关怀。
- r1 u# W& ?* I% j' o+ V, @ 5.与亲友见面。
" {7 R/ M; Q: c4 m& z" |$ J! N
6.对生命的了解。
M! x6 |$ s' U, ?: n+ T, }+ R
7.宗教信仰的渴求。
: h7 u, M! T3 B/ b! ]
8.后事的安排。
) n2 ]; j* m2 i
(三)给予临终病人的协助。从事临终关怀者,应有高度的慈悲、耐心,以及具备各种能力、常识,协助病人无憾的走完人生,为人生画下完美的句点。例如:
7 k. D3 ~$ q- L: d3 o9 M; L% \* d
1.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他诉说。
' s% \9 j8 d0 T2 ~
2.让他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并陪伴身旁。
7 e4 O5 {- T2 L0 C/ N3 U- C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 ]5 @% O) ~; R3 T7 O) W4 P+ b
4.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8 f/ C* B/ u5 I4 { 5.安排法师或宗教人士与其谈话,或为其开示说法。
- v3 Y/ Z% `; @
6.尽可能满足他心里的希望。
5 `! R, Q. d' I" [/ k# T
7.共同讨论他心中的愿望。
, j2 R- G* L4 S& H 8.告知医师,减轻病者肉体痛苦,保持神识清明。
, ~$ T( x, f6 j0 w! f% A) V, r 9.帮助病患及其家属维持正常生活型态,以及预备后事。
0 R7 A* o; t. `( E8 o. s* c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 }/ {$ T3 E1 N% r+ Y1 K1 `
11.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离去。
+ v# l$ V' ?! }9 O: @6 Q$ K
人的一生,有两个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时,有父母养育、老师教导;长大则结婚、生子、创业、功名富贵……;年老则要照顾,生病则要看护;死时的殡葬、告别式、火化、安葬……,为人子孙者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完成这人生最后一件事。
: ^4 t* {# j3 J4 y; _$ Y
佛光山有鉴于此,为了圆满解决人生最后的问题,特于民国七十二年兴建完成万寿园,并做有系列的整体规画,三楼至六楼为奉安灵骨与牌位之用的「万寿塔」;一楼「功德堂」主要供殡葬奠礼用,共有「九品厅」、「莲华厅」、「圆满厅」、「福寿厅」等四间大小奠悼厅做为停灵、凭吊告别祭奠之用,另有东西两个客堂,可供信徒洽询及亡者家属休息。
- |2 p) C: ^6 z+ z& c: {0 f# Y9 B
二楼「如意居」则专为病危者及看护的家属居住用,内有厨房、浴厕、医务室等设备,同时可供六位患者使用,分别是「如意居」、「有德居」、「菩提居」、「般若居」、「福慧居」、「和悦居」等。临终者的家属可以陪着一起住进来,全心全意的照顾临终病人。如果病人痊愈可以回家,一旦往生,弥留时,有法师为其助念。接着后事的办理,从入殓、告别式、火化、进塔,都由佛光山一贯作业,圆满后事。
4 f9 Q' S4 Y9 ]4 D
有鉴于一般的丧事,从生病往生到安葬,家属都疲于奔命,佛光山对一个人生的完成︰从生到死,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且每天早晚除课诵外,并在春秋两季举行超荐佛事,不仅生亡两利,也净化了丧礼奢靡的风气。
9 B& n, l9 ?4 S E5 R9 p 佛光山对人一生的完成,除了本着「以慈善福利社会」,在慈善事业方面办有育幼院、佛光精舍、佛光诊所、万寿园、友爱服务、冬令赈济等养老育幼、老病死生之照顾外。另外并从文化、教育、社教、活动等多管齐下,希望透过佛法的教化,对世道人心的净化、社会风气的改善,人文思想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实、慈悲智慧的开展,都能有所助益。
m5 e" `" ]. O L3 |
然而社会上有一些不明究里的人,他们无视于佛光山对佛教发展以及社会教化所作的贡献,经常批评佛光山商业化,指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而是很会用钱,今年的钱用出去了,明年乃至后年的钱也用出去了。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我们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佛光山不以矫情的眼光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而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让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净土完成,而不是等到临终时才想到佛教、想到未来的归宿,希望大家都能在佛光净土里圆满完成一生。
1 p6 Z, x. Q5 j, U; M
十二、古人有「卖身葬父」的悲苦,现代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仍有一些穷人「死不起」,例如买不起墓地、付不起丧葬费用等。甚至在「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下,有时即使有钱,也是「一地难求」,因此现代人提倡火葬、水葬、树葬、洒葬,甚至天葬等,请问大师对于改良丧葬仪式有何意见?
& I, |7 O3 |/ ?. C 答:人死要「入土为安」,这是中国人根深柢固的想法,因此一般人遇到亲人往生,莫不急着找墓地,有的人甚至生前早已预备妥当,造成土地使用效率减低。尤其一些有钱人动辄建很大的墓园,形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现代人口爆炸,「无壳蜗牛」的居住问题尚待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值得重视。
7 R/ n+ N2 f- C2 z4 q) O. n7 R 此外,中国人喜欢看风水,为了葬个好墓地,以期后代子孙能够发财富贵,乃至成为帝王将相,于是杂乱无章的墓园就成为中国特有的景观,不但有碍观瞻,而且造成山坡地不当使用,形成严重的环保问题;相较于欧美的「公墓公园化」,实有值得借镜之处,也更突显出中国式的丧葬仪式实有积极改良的必要。
, @* V( F! _0 n; t8 ^1 w5 H
所幸现代环保意识兴起,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树葬、洒葬、海葬等自然、环保丧葬的概念,将由台北市政府率先开放木栅富德公墓二百坪面积做为树葬、洒葬的试办区,以及台北县的新店公墓、屏东县林边乡公墓也将启用树葬、洒葬区,同时政府为了鼓励「洁葬」,更将扩大补助地方政府相关计画,这些都是值得赞许的好事。
* x* c: s2 v$ |4 A% C0 Y. o r3 P
其实在佛教里,从印度开始就主张火葬,后来西藏的喇嘛教则采用天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树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槃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毗。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 @/ R6 s! [! C; _* @- x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 j, k! P/ X" t' [" x1 G$ h
不过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人专门从事贩卖灵骨塔的行业,公然与宗教争;甚至殡葬业者抢死人的情形亦时有所闻,真是有失礼仪的原则!其实「宝塔」本来就属于宗教所专有,未来希望政府能立法规范,让宝塔回归信仰,不要沦为商业买卖。
8 n0 f3 d. [3 y
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死也是很感伤、很烦恼的事。当一个人老病之后,先是医疗照顾,当医药罔效的时候,就要预备后事。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说「死不起」,因为现代人大多住在公寓高楼上,左近各有居家,一家有人往生,不但哭闹会影响邻居,死后也不知如何出葬,所以现在的殡仪馆、葬仪社、太平间、骨灰塔、各种丧葬行业就应运而生。再者,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平均丧葬费用大约在三十万到四十万之间,而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一时都无法拿出这笔费用。
5 t! H& [* } [$ [ 现代人不但「死不起」,还有养不起、住不起、读不起、娶不起、玩不起等。其实,人只要懂得简朴,什么事都做得起;奢侈浪费,就什么也做不起。所以佛教赞成火葬,因为土葬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太过执着。至于水葬、树葬、海葬、空葬,也太过无情,总是不忍,所以火葬最好,不但干净、节省,连棺木都不一定要用上好的材质,也不用太大,而且省时,只要殡葬业者车子送到火葬场,二小时即可完成,火葬费用又便宜。一般贫户还可以向政府申请费用减免,乃至民间也有不少慈善机构有施棺之善举,义务帮助贫困,解决死亡大事。如佛光山为了让困苦的人能死有所安,特别提供万寿园公墓二千个龛位给贫困无依者安置遗骨之用。
# v& f R& J0 E g' y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使用高雄市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灵骨塔之各项设施,得申请减免费用:
$ z u2 i% K; h9 W' O: k9 y1 q
(一)设籍或驻防高雄市之现役军人阵亡、病故、贫困征属、公教人员因公殉职或其他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者。
4 a" y0 [* x& p5 I4 X (二)高雄市列册有案之第一、二、三类低收入户及仁爱之家公费家民。
( o. X# W$ y6 V L) q1 b/ N" t7 `/ b
(三)高雄市未列入低收入户,但生活窘困经查明属实者。
1 R6 j. }0 w+ F' i* R- i (四)因天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原因致死亡者。
( L; Q: d; M* S4 Q# |. A+ q; q& u (五)检察官因办案之考虑暂不殓葬,经主管机关核准减免者。
7 W/ G/ v( O+ r# P 火葬虽然好处很多,但不少人还是坚持要土葬,总觉得人死后,再用火烧化,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先人的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嚙,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即使摆在床头跟人一起睡觉,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世间上,再怎么脏的东西,用水去漂洗,用火烧成灰,都可以洁净。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0 Y1 |4 T2 T$ z' U5 k- }
其实,不管任何一种葬法,如庄子说,埋葬地下给蛆虫啃蚀,在原野给飞禽啄食,在海中给鱼虾饱腹,不都是一样吗?所以,不管什么葬法,只要不劳动别人、不浪费,就是最好。因为简朴并不代表不隆重,所以不管土葬、火葬、树葬、海葬、空葬等,一切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解决人生最后的大事,能够找出最经济实惠的方法,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