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值得深思的奇事 8 R7 B7 \- p: d* q/ ]9 w
作者:陈侃
* D5 Z( }2 b% P) f* f0 B3 [) Z 看了云鹤教授所著“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之后,我想我家所遇到的两件奇事,也应该把它写出来。因为这样或许能够加强人们行善济世的信念,对社会发生一点点良性的影响。
X7 t8 ]+ c% F5 p9 } D 第一件奇事发生于民国四十一年的三、四月,那时候我在高雄某机关任职。有一天晚上,一位曾任新闻记者的失业朋友,和他的太太到我的宿舍来,言谈间说起目前的生活极为窘困,已至无米下锅的地步。我听了很难过,说了些安慰的话以后,便把平日节存的五十斤米条送给他们领用。不久,我转到台南某机关任职。过了两个月左右,为了某事心情不好,把职务辞掉,到潮州镇投靠我父亲,一面另找新的工作。那时候我在南部熟人很多,原以为找事不难,想不到竟找了很久找不到,也成了个失业者!而我父亲的薪俸本来就微薄,只够维持他那里几口人的生活,这回增加我和妻儿四个人消费后,很快就弄到山穷水尽的境地。有一天早晨,最后一点米也吃完了,没有钱可再买,一家八口顿然陷入困境!过了中午,全家空著肚子苦思焦虑,还是想不出甚么办法。因为可借的人都借过了,没有脸再借;能当、能卖的衣物也都当了卖了,再也找不出可变卖或典当的东西!大约到了傍晚,正当一家人坐困愁城的时候,某米店的人送来一袋白米。我问是谁送的,他不说,只说有人买来送给我们。由于来路不明,心里有点疑惧,又怕米店送错,吃了赔不起,所以我父亲不敢收,我也不敢收。后来他一再表示没送错,硬要我们收,只好收下,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一来,全家人像枯木逢春,都得救了!可是,这袋米究竟是谁送的呢?高雄那位失业的朋友依旧失业,而且不知道我此刻的地址,当然不是他送的。那么这“为善不欲人知”的好心人到底是谁呢?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
$ \# B3 E3 P) G7 @" F) n: u- h 各位朋友,你想想,这会不会是往日所种的善因得来的善果?如果是,那么帮助别人不就等于帮助自己吗?人人帮助别人,岂不是人人都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 S, Q3 o( D8 H, ^ 第二件奇事发生于民国四十七年,那年花莲发生一次大台风,很多房屋被吹倒。那时候我父亲在省立花莲中学教书,住在一栋日式木造旧宿舍。当台风来袭那天,我父亲、继母、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以及我的大女儿,总共八个人,都躲在屋里。入夜时,风力大增,不多久,我父亲见墙上一块白灰掉落,知道房子快倒,情势危急,立即带著一家大小往外冲,想到外面避难。不料人还没走出大门,忽然轰的一声巨响,房子倒了,屋顶塌了下来!照常理说,这一倒,八个人至少要损伤几个。可是不然,我父亲刚好走到一堵短墙边,一根梁柱由头顶上掉下来,却被水泥墙挡住,且折成两截,他正好在折断处下面的三角空间,得以安然无恙。我三弟被一阵猛风吹倒,一根木柱压在他腰背上,待强风稍弱几个学生赶来救人,把木柱扶起,也平安无事。至于其他六个人,恰好在屋瓦下大小木条交错的空隙处,全都无所损伤!当房屋倒塌前后这段时间,屋外狂风怒吼,瓦石铁片纷飞,一家人躲在破屋下,俨如藏身防空洞中,反而更为安全。 % o% U2 y6 A$ s7 Y
朋友们,你想想,这是偶然的巧事,还是一种善果?倘若是善果,那么善因是甚么呢?我曾想过,我父亲平日教学生“日行一善”,一般小善事必做了不少。我幼承庭训,自然也见机行善。不过这类事,别人做得比我们多、比我们好,我们财力和能力微薄,贡献不大,应不至于有那么大的福报,比较可以一提的,该是几件救人的事吧?我父亲在台北县文山中学任教时,曾几次带著学生在新店碧潭救起几个翻船溺水的游客。(民国五十三年,又曾带领花莲中学学生,在鲤鱼潭营救两个翻船游客);民国卅六年我在凤山任职时,也曾在柴头埤救起一个自杀的人。此外,曾协助他人在深潭营救一个溺水的小孩,虽然没有救活,尸体却寻找上来。这些事,本来不应该提出来说,为了寻究善因不得不说,请勿见笑。
- B0 G7 M! M0 j 如果上述风灾全家人得保平安,是曾经救过别人所得的善果,那么家父年愈八十还安健如中年人,也必是“天报以福”吧! 8 E! V* k8 L- j4 N; j- [
看来这世上真的存在著因果的“自然法”,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好好守“法”,自求多福才对。
& ^6 E/ Z4 o1 o0 [2 K
: A" l9 ~0 s* t2 ^ & l& K* w; i8 A% B
讨帐的故事 作者:了明 文章来源:命自我立网 + M( p5 Y3 ` ~) x$ b3 g
清朝末年,京东滦州有一村庄,说是一村庄,实际是一大户人家,庄主姓刘,非常富有,富到何种程度?仅举一例:
4 \/ C5 X4 y0 \. P: d% f此刘庄没有一个厕所,庄上所有的人大小便均用丝绸和瓷器处理,后用车拉出村庄外,一并掩埋(现在如有人去探寻挖找,也许能找到清代上品的瓷器)。
" {% V! X4 F3 o( U& C1 X3 W; w- \传说此刘庄主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与慈禧关系到了何种程度?一件事可以道明:据说当年外国人给慈禧太后进贡,送了两只手表,慈禧将其中的一只送给了干儿子——刘庄主的父亲。刘父亲死后,家人将这只表一同埋葬。几十年后,也就是文革期间,红卫兵将此墓掘开后,见此人不但死后几十年面色如生、身体完好,而戴在身上的那只手表竟然在不停地走着,走时还很准确。 ' }2 n7 y2 y$ D @" m, n( B8 \
以上为闲话。单说这位刘庄主,一日在书房读书。此时,正值春光明媚,暖烘烘透过书斋的窗户,照射得刘庄主不觉之中,已是恍恍惚惚,似睡非睡起来。 " X( h5 g! c5 V
朦胧之中,刘庄主抬头看见好象有两只脚从房梁上伸了下来,再往上瞧,却见一位白发老者端坐在房梁上。 ! r0 o+ h2 G x4 X# ^ E4 ]
刘庄主此时感到非常疑惑不解,何人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坐到房梁上?但又转念不想:不对,来者决非平常之辈,必有缘故。于是他非常痛快地打招呼,请老者下来一叙。
) O x! T# T% S6 V; A0 C2 @老者下来后,拿出夹在胳膊下的一个算盘和一个帐本,放在了书案之上。于是开言道:“刘庄主,我今天有一事找你来啦!”
/ `. D2 j( V# r0 W& p“不忙说事”,刘庄主急忙说:“您来了是贵客,咱们先喝上几杯,边喝边聊吗!”于是便招呼仆人速上酒菜。 7 I6 r% i) B3 |2 Z# ~
就这样,两个人很快便推杯换盏,互相对饮起来。还未谈任何事情,不觉之间,已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者也是渐渐酒力不支,醉倒在了书案边,昏昏而睡。
: L/ g' [# V* H) j' F1 `8 p$ Y, Y# O此时的刘庄主并无任何醉意,心里清清楚楚,暗自思忖:此非常人,为何而来呢?是吉?还是凶?转脸之间,他看见了那只算盘和帐本,于是拿起了帐本,急速地翻阅起来。 ; F& f6 w" d4 {' B8 j& u6 H! o% L
上面记录了很多的帐目往来,其中有一页,让刘庄主不仅疑惑不解而且大吃一惊,该页中记述了他欠一个不知姓名的人一笔数额巨大的债务。刘庄主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深知:尽管自己的家业很大,但要还清这样一笔巨大的债务,他清家荡产也是不够的。但他不明白的是,他无从欠过别人的债,更何况帐本上记录的这个人他也根本就不认识。
) o3 C& b- u: Q唯恐老者醒来,眼前顾不上考虑那么多了,此时的刘庄主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将那一页帐撕了下来,用火烧毁了。 5 P7 h; ~3 X: T& I) p/ p
把帐本又放在了原处之后,刘庄主也假装喝醉了酒,伏在案上装起了睡觉的样子。
+ E# t8 L, _8 [1 K, x; u: s) t+ ]2 K过了没有多久,老者酒醒过来,伸了伸腰,用手缕了一下白色的长须,见刘庄主还伏在案上睡觉,便招他:“刘庄主,刘庄主,快醒来吧!” - u' v2 Q# W @0 `) ^1 \% V2 R2 G
刘庄主假装迷迷糊糊的样子,抬起头,揉了揉眼睛说:“哎呀,老人家,非常报歉,我喝多了!”
9 C# O/ N x# N! R b老者说:“刘庄主,今天我可不是为了喝酒而来的,我是和你要帐来了!”说着话,老者顺手拿起了帐本,翻看起来。
1 ]' |& f! M. A; L& C翻了一会儿,老者象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对刘庄主说:“哎,你欠的帐明明记在这本子上,怎么找不到了呢?” $ S& q/ o7 [/ I" {
又翻看了一会儿帐本,老者匆匆忙忙地说:“算了,你欠的帐我也暂时找不到了,具体是多少我也记不清楚了,我该走了。告诉你一句:你家以后还要发大财!”
& y2 `3 ~ W1 T- }0 t1 H7 k“我走了……”说完这一句,老者转眼就不见了。此时的刘庄主,长叹了一口气。 ) b: m9 z2 h$ J' I
的确,以后的几年中,刘家确实财源广进,越来越发达。刘庄主也常常暗自庆幸:“多亏当初烧了那页帐啊”!但那个疑问,他总是不解。
3 `9 \+ r8 Q! y7 v/ S1 D五年以后的一天夜里,刘庄主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五年前讨债的那个老者。此时的那位老者对他说话的态度,已不再是五年前那样了:“刘庄主,五年了,我终于搞清楚了,原来是你烧毁了帐目,才使我当初讨债不成。我实话告诉你吧,你所欠的债,是你祖父在世时欠下我们的,上天安排让我们与其子孙讨要,没想到找你要,你却烧毁帐目,债是永远也抵赖不掉的,最近你必须偿还了……”。
2 T; A7 d% Q* y1 R9 y, g刘庄主一身冷汗的从梦中醒来,从此大病不起。没过多久,他招集家人,讲述了所遇讨债的情形,家人劝他:“不要相信这些,我们现在不是都好好的吗?” $ q3 g1 \. F. Y8 k" l
过了几天后,刘庄主便离开了人世,家人为其厚葬。 + }3 f; _. I; x9 B3 Q
几个月之后,清政府垮台,随之刘家大户也彻底破败了…… ) Q; \6 \0 z( B- b+ m- K( D5 a' v
(此故事听我父母讲述,同时这个村庄距离我母亲老家很近,我母亲认识几个当年掘墓的红卫兵,现仍有几位在世,所以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