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89|回复: 12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20: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 s6 i; M5 X' E2 P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
香赞:
戒定真香 虔诚修供养 普令闻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气心光 悉遍满十方 诚感佛慈 加护恒吉祥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一拜三称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3)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婆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4)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5)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6)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7)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
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8)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9)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0)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1)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2)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3)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4)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5)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6)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7)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循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
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8)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19)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0)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1)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2)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3)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4)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5)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6)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7)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与大乘.无量
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8)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29)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30)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31)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32)
无量寿佛赞:
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思量.
洪名虔称消灾障.转化火宅为清凉.
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增长.
一向专念莫彷惶.勤熏戒定五分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无边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
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或百千万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此功课也可以每诵一段三称三拜,或每段只三称阿弥陀佛,等诵完功课,再行三归依三拜。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修学效果,随缘而定)。
…………………………………………………..
附:彻悟大师法语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戒杀盗淫妄),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 各宜痛讲, 修行净业者, 不可不知。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获加县丁村学佛社妙逝居士注释

佛法是教育,是认识环境,改造环境,认识人生,改造人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的一切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说明宇宙和人生的事实真相。宇宙是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宇”是自己生活的空间,“宙”是自己生活的时间。整个宇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
佛法教育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转恶为善;二是转迷为悟;三是转凡成圣。“圣”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通达明了,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于事于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种人在我国称为圣人,佛教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为“佛”。
“佛”字的译意是智慧和觉悟,智慧是讲佛的理体,觉悟是讲佛的作用。“智慧”分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明了宇宙万有本体(即诸法总相)的智慧;道种智是明了宇宙万有现相(即诸法种种差别相)的智慧;一切种智是明了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起作用就是觉悟。觉悟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觉悟,是断尽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三界外的尘沙烦恼和三界外的无明烦恼的觉悟。觉他是以自己觉悟的真理,去帮助他人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觉他圆满,证得人生最高享受、究竟圆满的觉悟。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能”,这就是说,我们跟佛一样,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德能,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前享受?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和执着。那么,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破除妄想、破除分别、破除执着。
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障碍一切智,尘沙烦恼障碍道种智,无明烦恼障碍一切种智。在佛法修学中,破除见思烦恼,这个时候的学位叫阿罗汉;破除尘沙烦恼,这个时候的学位称菩萨;破除无明烦恼,这个时候的学位就称为佛。所以,佛、菩萨、罗汉,都是佛法修学中的学位名称,如同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一样,都是学位名称。
教育是平等的,教育里面不分阶级、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人人都可以学习,人人都应该学习。因为佛法的修学,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人的生死大事,以及认识人生,认识法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选择的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是夏莲居老居士集大悲心、大愿心,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大乘佛法经典中,摘录出来的精华部分,为我们末法粗陋浅机,汇集成的简要修学功课。
这个简课的特点是,省时、省力、收效大。此功课是将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自”是自我,“他”指佛菩萨。三业是:身礼拜是身业,口念诵是口业,意随文入观,是意业。如此坚持修习,自然于法纯熟,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用研讨,自能生起信解。
五念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五念法门:⑴礼拜佛;⑵赞叹佛;⑶观想佛;⑷读诵经典;⑸持名念佛。《华严经》为我们指明了净土的归向,五念功课为我们指明了净土的入门,他是一个从发心到成佛,非常完美的修行方法。
五念当中每一条,都是经文法语,一定要恭恭敬敬,如觐慈光,这样才能于五念四修之要旨相合,能于潜移默化中,获得密益。四修是: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就是以恭敬心,礼拜和持念阿弥陀佛;专修持名,不杂余行;专心致志,无有间断;尽形寿,誓不终止。能如此修行,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下面开始学习正文。
6 [+ V2 \ s3 ~; q W' x2 W & L, T& o. v8 [6 @# A: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g' W6 T5 s! U( P7 b) T# _( H3 c2 B
0 g2 p5 h6 I0 p7 K. O

8 H1 P7 o- p" b2 }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二

4 l, ]+ w3 C. T4 c, X" @5 g1 E: X+ P
戒定真香,虔诚修供养,普令闻熏善根皆增上,香气心光悉遍满十方,诚感佛慈,加护恒吉祥,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一拜三称
这是香赞,“戒定真香”,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香,代表由凡夫到圣人的五个修行过程。“虔诚修供养”,是依教奉行。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普令闻熏善根皆增上”,普愿一切众生都能闻法修行,增长善根福德。“香气心光悉遍满十方”,佛法无边,法身真我遍满一切处。“诚感佛慈,加护恒吉祥”,以真诚心感应佛菩萨来加被护佑。南无(音念那莫),意思是归依恭敬。“香云盖”表诸佛菩萨云集如同宝盖,“菩萨”是觉有情,“摩诃萨”是大菩萨。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包括一切诸佛和一切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为使我们功课做的圆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开经偈,大家知道,开经偈是唐代武则天皇帝所作的,原是赞叹《华严经》的,现在都把它作为一切经上的开经偈了。
为使拜念统一,把原来第一段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放到开经偈后面,然后课文中三十二拜全部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三十二拜加香赞、开经偈、赞佛偈、回向偈,刚好为三十六拜,如果把一拜改成三称三拜,刚好是108拜。以108拜,来提醒我们对治108种烦恼。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起贪.嗔.痴.慢.疑.恶见,每一根起六种烦恼,再乘过去现在未来,刚好是108种烦恼,归纳起来称六大根本烦恼,又叫“见思烦恼”。这个功课,不但能修心,还可以修身,确实是身心都能得到锻炼的好方法。
“如来的真实义”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根本智、一切种智自然现前。”可见帮众生破除妄想执著,使如来智慧德能现前,才是如来真实义。但在末法時期的今天,在这个世界,让我们破除妄想执著,圆成佛道,确实不太现实,不过要是通过大乘经典的熏陶观照,加上每天持名念佛,临命终时伏住烦恼,帶业往生,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使自己的烦恼天天減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圆成佛道,就是这个时期,如来真实义的体现。佛法中说到,生死苦海是由迷惑造业,变现出来的,迷惑→造业→受报,受报时更迷惑,造业会更重,果报会更苦,在生死轮转中,会更加一世不如一世。可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多么重要。
念过开经偈之后,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磕一个头,这一拜,是拜我们的本师。我们称赞本师佛,是他说了净土法门,是他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要感谢他的大恩大德,要依教奉行。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佛 一拜三称  (第一拜)
一心是清净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心是平等心,见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是阿弥陀佛,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以外,什么都没有。净宗一心不乱,与禅宗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佛告诉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当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能伏烦恼,乃至能断烦恼,都叫事一心。念佛念到破无明见佛性,叫理一心。伏烦恼容易,断烦恼难,在佛法修学中,除净土法门以外,都要断烦恼,才能了生死。只有净土法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观”是观照,这是菩萨的境界,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点的就是“观想”,观想还做不到的话,可以从“想”入手,心里想这个功课的内容,没有别的想法,所以又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礼赞文进入到“观”的境界。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由观想,进入到“观照”了。这个“观照”就是离开心意识,如《心经》所说的境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照见是功夫,无明没有了,照见就现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空是佛性,皆空是见到五蕴与佛性无二无别。所以能达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就是三界苦海,六道轮回。我们念经不起作用,就因为你是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不过时间长了,也能减轻一些烦恼,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萨了。
“礼”是礼拜,这个功课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礼拜的过程并不需要多大的运动量,对于身体不好的人,或一般的病人来说,都可以做得到,只要拜的慢一点,就没有问题。拜佛不光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同时还能消除烦恼,佛法里讲到,“至心一礼,罪灭河沙”,能恭敬地磕一个头,可以消灭象河里沙子那么多的罪业。烦恼没有了,你的人生享受就会随着提高,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回报。
“娑婆”,华译为“堪忍或安忍”,是指这个世界的众生,安忍于十法界,特别是安忍于六道轮回,受十恶三毒等烦恼的束缚,流浪于生死,而不知道出离,故名“娑婆世界”。
“娑婆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创始人,由三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悉达多(成就义)太子,出家修行,得道成佛,然后才有佛法流通于世。
佛法传到中国是公元67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项有圆光,手持一弓二剑,在金鸾殿上空飞翔,(“金人”代表性德,即众生本性所具足之智慧德能。“弓剑”代表修德,即断见思烦恼,证一切智,断尘沙烦恼,证道种智;破无明见佛性,证一切种智。弓是圆的,代表修德圆满),汉明帝遍问群臣,太使傅毅说:“据《周书异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四月初八日,平旦时分,狂风大作,江河泉池井水,纷纷上涨,山川大地震动,五色光芒入贯太微,紫色遍布西方。昭王问太史原因,太使苏由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并说一千年后佛法流传此土。如果以年代计算,应该就是现在,陛下所梦金人,想必就是佛陀”。于是明帝便派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印度,将佛法迎请了过来。
随使者一起到中国来的,还有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佛法流传到我国后,当时五岳道士感到十分不安,于是就有意想毁灭佛法。公元71年(永平十四年)元旦,褚善信、费叔才等六百九十多名道士,利用向皇帝贺年的机会,说了佛教很多是非,并上表要用道经,同佛经比试高低真伪,比试的方法是焚烧经典。明帝准奏后,在元宵节日,于白马寺南门,将佛经道经,分置东西两个焚经台上。当火点燃后,西坛的六百多卷道教经典,顷刻之间,焚烧殆尽,褚善信等人,原有的神通,全部失灵。而东坛佛经那面,熊熊火焰化为红莲,佛经佛像在大火中,丝毫未损。同时天乐鸣空,并出现五色神光,宝花玉鬘由天而下。汉明帝及群臣看到如此祥瑞,都赞叹不已。当此之际,摄摩腾与竺法兰身跃虚空,为明帝及大众说偈开示:“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
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几个为首的人,深感愧疚,羞恨而死,其余六百多名道士,以及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等一百九十人,纷纷向皇帝请求,愿归依佛门,出家修行。明帝一一允许,并敕令在洛阳创建十所佛寺,安置修行人,从此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
“释迦”的译意是慈悲,“牟尼”的译意是寂静。佛本来没有名号,佛的名号,是从他教化众生的需要而来,名号是他教学的方针,如同医生对症下药,由于众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的名号里用释迦,由于众生烦恼太重,妄想执着,心不清净,所以佛的名号里,又加上一个牟尼。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他现前这个阶段的教学方针,用来提醒众生断烦恼,证菩提,圆成佛道。
“九界”指九法界:天、人、修罗、畜牲、鬼、地狱六凡法界,以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圣法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九个法界的导师。
“如来世尊”,佛有十个通号,⑴如来:是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⑵应供:是具足万行,福慧圆满,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⑶正遍知:亦名等正觉。具足一切智,为正知;明了一切法,为遍知。⑷明行足:智慧圆满是明足,福德圆满是行足。⑸善逝:是依实相理体,行八正道,入大涅槃。⑹世间解: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解。⑺无上士:是修学圆满,德超九界,为最上之士。⑻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有能力,调伏一切众生,令断烦恼,得大涅盘乐,为人天导师。⑼佛:是智慧觉悟究竟圆满。⑽世尊:一切世间悉皆尊重。“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个,“世尊”是十号中的最后一个,说“如来世尊”,这是对十个通号的简说。前五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是诸佛自觉之德自利之德。后四号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佛觉他之德,利他之德。如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究竟具足,名之曰佛。
“五浊恶世”,浊是染污、是混浊不清净。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⑴劫浊,“劫”是时节。劫浊是众生被烦恼染污的时节,是因染污而遭受苦难的时节。
⑵见浊,见浊又叫见烦恼.是我们的错误见解.有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
“身见”也叫我见,执身为我,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如水动时才有风,风动时才有浪,浪是水的假相,真相是水不是浪。那谁是真我?真我就是法身自性。这个假我是怎么来的呢?他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将真我变成了十法界,将真我变成了六道生死。然后执四大“地水火风”为身相,地为骨肉,水为液体,火为暖气,风为呼吸;执六尘缘影“受想行识”为心相,受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想是第六分别意识,行是第七执我识,识是第八含藏识。不知道这八法空无自性,没有真常主宰的实我。由于执假我为真我,所以自私自利,谋取他人财物,为我所有,而有盗业;取牠血肉,饱我口腹,而有杀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盗淫妄,使自己在六道中,生死相续,轮回递偿。今天吃牠的肉,将来牠会以同样方式吃我的肉,互相酬偿,没完没了。由此而长处轮回,流浪生死,承受八苦相煎的磨难。
“边见”, 是不合中道,执著两边的错误见解。如“断见”,执著人死之后,一了百了,没有后世。或“常见”,执著人死之后仍然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然为猪马牛羊。由此边见,使人自私自利,造作诸业,从而驱役身心,生生世世,流转不息。
" O- }. B' z) i6 } Z9 J$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三

( J" Y1 e k2 g- \. B
“戒取见、见取见”,是指人们的成见。“戒取见”是修因上的错误见解,非因计因。有人在禅定中,看到牛升天了,就学牛吃草,而不知牛前世曾作过生天因;又有人说:信了就能升天,就能成佛,而不知信了以后还要解,解了以后还要行,行了以后才能证。
“见取见”是证果上的错误见解,非果计果。如宗教里面把天堂当极乐,不知识天堂也不究竟,天堂也有成住坏空,有生老病死,古德说三界诸苦,欲界有苦苦(八苦)、色界有坏苦(乐变坏苦)、无色界有行苦(念念迁流)。
“邪见”,邪见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广造恶业,广受诸报。
⑶烦恼浊,又叫思烦恼,是人的错误思想。众生过于追逐五欲六尘,从而引生贪嗔痴慢疑等心理疾病,烦扰身心不得自在,称为烦恼浊。见烦恼与思烦恼,合称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众生流浪生死,遭受磨难的主要原因。
⑷众生浊,又叫有情浊。是众生因思想见解错误,从而导致行为造作上的错误。如杀盗淫妄,酗酒作乐,不孝父母,不尊师长,不持斋戒,不修善业等,是名众生浊。
⑸命浊,是命不好。指众生的不清净受报,寿命短促,不满百岁。因众生迷惑造业,所得到的就是疾病、衰老、死亡等生理上的不健康,以及三苦八苦等生活上的磨难。
“八相成道”,是佛应化世间普度众生的八个步骤。⑴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兜率天是后补佛的摇篮之地。⑵入胎:是入住到母胎里面。⑶是出生,从母右胁正念而生。⑷是出家修行。⑸是降魔。⑹是得道成佛。⑺是转法轮,说法度众。⑻是入涅盘住长寂光土。
“兴大悲,悯有情”,诸佛世尊大慈大悲,怜悯有情众生,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就是众生的“生死”大事,世间法里面,没有超过“生死”这个大事的。世间人有本事升到天上,就是没有办法超出天界,没有办法解脱生死,没有办法出离三界,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聪明人一看到这两个字,他就警觉了,愚痴人死到临头才害怕,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所以在身体健康时,就要提高警觉,要发心修学佛法,要发心出离生死轮回。
“演慈辩,授法眼”,《法华经》告诉我们:“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为众生示佛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使众生入佛知见故,而出现于世。”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示生世间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帮助众生圆成佛道。世尊演说佛法,普度众的这个过程,叫演慈辩,授法眼。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是避免众生堕落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或避免众生流浪娑婆世界,遭受生死苦难。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相比,娑婆世界就是恶趣。开善门是开导众生,求生善道的方法。五戒十善是求生人天的善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是出离生死,解脱苦难,圆成佛道的善门。
“易行难信之法”,是指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修行,但很难使人相信。在《阿弥陀经》里被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但人道不易相信,就是天道、声闻、缘觉,以及权教菩萨,都很难相信。他们不相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出离三界苦海,就会圆成佛道。但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不是说,得到了易行之法,不用自己去努力,就可以很轻松的成佛了,这样想就又错了。虽然净土法门比其它法门容易修学,但是你要能够符合佛的接引条件,要符合阿弥陀佛的心愿才可以。关键是要真实的相信,要真实的发愿,要真实的去念。如果还留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不专一了。
所以,要能看破,要能放下,还要一心读
经,一心念佛。古德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夏莲居老师当年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大军阀张宗昌,说他宣传赤化,要抄他的家,要杀他,这样他才逃亡到海外,回到天津后,注重修行,由儒道而佛,又由禅而教,由教而密,由密而净,直到这时才明白,只有净土才是最真实的。夏老师闭关修持很精进,一个人在楼上修持,一闭关就是几年功夫,由此可见,修行净土法门,也要有一番真正的努力,才能成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如来会上,当佛弟子阿难向佛请过法之后,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你今天提问的功德,胜过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诸天及人民功德。因为当来一切含灵,皆因你问而得度脱”。因他这一问,佛就说出了《无量寿经》,说出了净土法门。奉劝一切众生,都要依照这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离开这个法门,便没有办法,在这一生得到度脱了,所以说“皆以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
然后每一段后面,都是拜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而不念诸佛名?答: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一切诸佛名字,念一尊阿弥陀佛,就等于念一切诸佛如来。同时,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性德本名,是我们本有的智慧的能,念阿弥陀佛有助于我们回归自性,有助于我们恢复本性德能。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拜)
极乐教主是指阿弥陀佛,他在成佛之前,是一位国王,称为世饶王。“世饶”就是很丰足,很富有,他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那个时候有佛住世,叫“世间自在王如来”,当世饶王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之后,即“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发菩提心,发心成佛。于是就舍弃国家王位,而出家修行了。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比丘”。
“住真实慧”,《无量寿经》讲了三个真实,一是真实之慧,二是真实之际,三是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心安住到般若智慧上。般若有三种,⑴实相般若,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是本有的智慧觉悟;⑵观照般若,是修证般若,即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恢复本有的智慧觉悟;⑶文字般若,是觉他智慧,是帮助众生恢复本有智慧觉悟的文字记载。以念佛法门来说,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能信、能愿、能一心念佛,就是住真实慧。“真实之际”就是自得心开,明心见性。“真实之利”,是了脱生死,出离三界,普度众生,不退成佛。
“誓拔勤苦生死之本”, 勤苦是八苦相煎,生生不息,世世不止。生死之本,是贪嗔痴爱。“贪爱”为鬼畜之根,“嗔”为地狱之本。成实论云:“贪根不拔,苦树常在。”古德说:“财、色(男色女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故知贪嗔痴爱,实为生死之本。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之根本,故令远离世利。法藏比丘闻到佛法后,就发宏大誓愿,要誓拔生死之本,成就圆满佛道。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于是他放弃王位,出家作了沙门。沙门就是出家的修行人,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世饶王作了和尚后,他的法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菩萨”又叫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道是以利他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劫”是时间,阿弥陀佛经无量劫,积植德行,他所发的殊胜大愿,全都落到实处,悉皆圆满成就,所以名具万德,声闻十方。
阿弥陀佛的大愿,简要说明有四十八个:⒈国无恶道愿⒉不堕恶趣愿⒊身悉金色愿⒋三十二相愿 ⒌身无差别愿 6.宿命通愿 7.天眼通愿 8.天耳通愿 9.他心通愿 10.神足通愿   11.遍供诸佛愿12.定成正觉愿13.光明无量愿14.触光安乐愿15.寿命无量愿16.声闻无数愿17.诸佛称叹愿18.十念必生愿19.闻名发心愿20.临终接引愿21.悔过得生愿22.国无女人愿23.厌女转男愿24.莲华化生愿25.天人礼敬愿26.闻名得福愿27.修殊胜行愿28.国无不善愿29.住正定聚愿30.乐如漏尽愿31.不贪计身愿32.那罗延身愿33.光明慧辩愿34.善谈法要愿35.一生补处愿36.教化随意愿37.衣食自至愿38.应念受供愿39.庄严无尽愿40.无量色树愿41.树现佛刹愿42.彻照十方愿43.宝香普熏愿44.普等三昧愿45.定中供佛愿46.获陀罗尼愿
47.闻名得忍愿48.现证不退愿。
阿弥陀佛成就的世界,有无量快乐。那里是莲花化生,没有十月胎狱,故没有生苦。那里是金刚那罗延身,没有衰退变化,故无老苦。那里是无极之体,不是血肉之躯,故没有病苦。那里是无量寿,有生无灭,故没有死苦。那里是随意所需,应念现前,故没有求不得苦。那里是上圣聚会,故没有怨家聚会苦。那里没有女人,没有家庭,故没有爱别离苦。那里是清虚之身,皆具涅槃妙体,故没有五阴炽盛苦。那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故没有堕落恶趣苦。众生皆具:天眼通,无所不见。天耳通,无所不闻。他心通,无所不觉。宿命通,无所不知。神足通,无所不能。那里是乐如漏尽,可以享受诸佛快乐。那里可获陀罗尼,能得到诸佛无量法门之慧力。那里可以常见佛,常闻法,常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大菩萨相聚一处,在修学上可以快速成就。那里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庄严无尽。那里是一生补处,可在一生中圆满成佛。
“接引导师”,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将依愿力,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到那个环境去修学,他是我们成佛的导师。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
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拜)
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有十万亿个佛世界那么远。一个佛的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一百亿个单位世界组成。北京物理学教授黄念祖居士说,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那么一个佛土,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十万亿个佛世界,可想而知,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虽说距离遥远,这是对迷人说,觉悟了眼前就是。以法门讲,这是佛的方便说法,善导大师曾说:“指方立相。”为了方便,确指西方,建立形相,让你专心去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以此管住这个妄心,使人能够专一修行。所以“指方立相”是一种很殊胜的方便法门。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佛” ,法藏成佛后的法号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一是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二是寿命无量;另外智慧、福德、快乐等,一切都是无量。“十号圆满”,他成佛以后,同一切诸佛一样,从如来到世尊,具足佛的十个通号。
“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为动力,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圆满的成就了,极其庄严,极其美好,威德广大的极乐世界,住在那个地方修行,可以使身心安稳,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修学效果,能帮你尽快地恢复身心清净,使你在一生中圆成佛道。所以,极乐世界确实是一个最安稳的修行处所。
常慧法师是长春百国兴隆寺的主持,她讲了一个真实故事,在她闭关念佛的时候,看到有八个红脸大汉穿墙进来,说他们是三千年前的山神,现住在朝鲜山上修行,想让师傅去教他们念佛。他们跟师傅说,现在地上太混乱不能住,天上也不安稳,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安稳的去处,所以他们想学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说,天上也不安稳,即便是到了天上,大三灾来了也躲不过去。所谓: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古德说:六欲诸天现五衰(头上花萎.衣裳垢腻.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三禅犹患有风灾。纵饶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四拜)
“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报身、应化身,称为佛之三身,是修学佛法的纲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四

. F0 } [( `7 P+ C
法身就是净土,“净”是本无惑染,“土”是众生之依止。法身与净土,皆为心性之异名,又称大道、真如、本性、本来面目等。本无生灭,本无垢净,本无增减。梵语称之为“毗卢遮那”,翻成中国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众生都是自己,这是法身。依现代哲学所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当你真正证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众生与自己是一不是二,你就证得清净法身,那么你就是法身大士;当你究竟证得法身,那么你就是圆满成佛。所以求生净土,就是发愿证得法身,发愿证得本有智慧德能。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我们无法从语言文字、思维想象里面去得知清净法身,因我们的语言文字、思维想象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当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一切烦恼都没有了,法身自然就见到了。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阿弥陀佛圆满证得法身后,他以因地四十八个殊胜大愿为动力,在常寂光净土,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接引一切众生,使其离苦得乐。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世称释迦牟尼佛化身的,浙江天台山智者大师,依修学成度所立的四种佛土。以念佛法门为例,⑴当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能伏住烦恼不起现行,称凡圣同居净土,这个阶段的众生,未断一品烦恼,还属于人天凡夫,往生极乐后,可借助净土,一生成佛。⑵当念到事一心不乱,已断见思烦恼,还有尘沙、无明烦恼未断,还有余业未了的,称方便有余净土,这个阶段的众生,属于小乘圣人,往生后,同样是借助净土,一生成佛。⑶当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净土,这个阶段的众生,属于大乘圣人,他们都是法身菩萨。⑷当念佛念到无明烦恼断尽,生常寂光净土,常者法身,不生不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证得实相智慧。寂光净土,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为诸佛所证境界。
阿弥陀佛现在常寂光净土,同时也具足其他三种净土。凡圣同居土众生,见的是应身阿弥陀佛,方便有余土众生,见的是化身阿弥陀佛,实报庄严土众生,见的是报身阿弥陀佛,常寂光净土见的是法身阿弥陀佛。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娑婆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苦。得究竟乐,“究竟乐”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悟,究竟圆满智慧德能。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五拜)
“报身”梵语称为“卢舍那”,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报身是烦恼断尽,修行圆满,能够证明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这个智慧,叫做报身。我们没有觉悟,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没有智报身,只有业报身。佛法的教学目标是求得圆满的智慧。法身是本有智慧,报身是修得智慧,化身是随缘度众生智慧。智报身,有生无灭,有始无终,证得智报身之后,就永远不会再迷失了,是真正的无量寿。
智慧是从悟入法性来说的,一般的菩萨没有智报身,自圆初住、别初地以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才有智报身。这些菩萨,他们以大智、大定、大悲为其体,具有无量相,无量好,以及十力、四无畏等功德,他们所住的生活环境,就是实报庄严净土。这个环境里,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不但没有苦难,而且连苦难的名子都没有。也没有四时寒署雨冥之差别。生活环境优美,地面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这里的快乐享受,美好庄严,是十方一切世界所不能相比的。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稀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六拜)
“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是讲阿弥陀佛的应化身。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应化身,不同于他方世界,当时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虽然也是应化身,但他是随缘化身,随顺当时众生的寿命,当时众生的寿命是一百岁,由于魔王启请,加上法缘已尽,佛提前二十年入大涅盘,只住世八十年。而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酬愿化身,他不是应一个世界众生之机,是应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愿望,所示现的应化身。不但身体是应化身,连极乐世界也是应化身。这是与十方诸佛世界的不同之处。十方诸佛是随众生业力变现的,再加上佛的愿力,先有众生的业力,后有佛的愿力。极乐世界是先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然后才有众生的净业,是这么来的。阿弥陀佛最殊胜的,就是寿命无量,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无人能算出他的寿命,所以他的化身,就是他的报身,也是他的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体三身,三身一体,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菩萨弟子,声闻天人”,佛是老师,菩萨是佛的学生。断尽见思烦恼的叫声闻,未断见思烦恼的是天、人。阿弥陀佛的寿量不可思议,我们每个人往生到西方,与佛同寿量,都是无量寿。不但寿命同佛,我们的身体、相好也同佛,一切的享受也同佛,乃至于智慧、神通、能力也和佛都相似,这是极乐世界最特殊,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即使下下品的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皆是阿鞞跋致”,阿毗跋致是三不退菩萨,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禅定、智慧、神通、威德跟七地菩萨差不多。那他是不是七地菩萨?不是的,因为他一品烦恼都没有断。那他是不是凡夫?也不是,因为他的神通道力、威德跟七地菩萨一样。这就是这个世界,非常殊胜的地方。所以“国土名字,都胜十方”,这个世界建立常然,殊胜稀有,没有衰退变化,没有生老病死。所以,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也是十方世界,都不能与他相比的。
极乐世界之美好,我们人人有份,都能在这一生中修得。所以诸佛祖师,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要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人生中,第一桩大事,第一真实的好事。除此之外,什么都比不上。在娑婆世界,我们最后只会空手而去,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还有什么能得到的呢?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一切现相,无有自体,当下即空,唯有极乐净土,这个事真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一定要不辜负诸佛诸祖对我们的期望,要好好念佛,不断提高我们的功夫,以便于我们能够自在往生净土。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七拜)
十二光佛都是阿弥陀的名号。⑴无量寿佛:寿命无量,不生不灭,表佛性常住。⑵无量光佛:佛的智慧光明,不可限量。⑶无边光:表佛法不二,万法一如,无人我两边之见。⑷无碍光:妙用自在,无有障碍,无烦恼障,无所知障。⑸无等光:光中极尊,没有与他相齐等的。⑹智慧光:阿弥陀佛光明能破众生无明痴暗。⑺常照光:表法身圆满,寂而常照,无有间断。⑻清净光:表三业清净,烦恼断尽,一尘不染。⑼欢喜光: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安乐。⑽解脱光:解脱烦恼障缚,出离生死轮回。⑾安隐光:不为五浊八苦所危,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身意泰然,寂静妙常。⑿超日月光:日月光没有这些功能,故不能与佛光相比。⒀不思议光:这是对以上的总结,阿弥陀佛具足十二光如来功德,被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确实不可思议。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第八拜)
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无量光代表智慧圆满。无量寿代表福德圆满。阿弥陀佛代表自性功德圆满,所以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但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光注照,是因为我们有贪嗔痴慢疑恶见,有烦恼障碍,如果我们把障碍去掉,一心念佛,就能感到佛光的加持,见到佛光的注照。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 缘是成佛的条件。缘有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
⑴亲因缘是种子缘,又名因缘,因也是条件,有因有缘就有果。在因缘里面,除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以外,还有无量劫来,在八识田里所存的十法界的业因,有十法界的种子,到哪一道去,要靠哪一道的缘。所以说,单有亲因缘,而没有后面的三个缘,就无法结果。
⑵所缘缘是心识所缘的对象。十法界都有我们的业因,但与哪个法界有缘,就会感应哪个法界。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平等心是佛心,这是佛种子,对于一切人事物,你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动念,这是佛种子,就会跟佛道相应,缘这个路走下去,就会成佛。菩萨是六度、四无量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六度心,慈、悲、喜、舍有四无量心,起心动念想这个,他自然就会成菩萨了。阿罗汉观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是凡夫果,集是凡夫因;灭是寂灭乐是圣人果,道是圣人因。然后受三归,具众戒,不犯威仪,修一切道品,他就会成阿罗汉。
天道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那自然就感应天道。人道里面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中国传统教育里面称为仁、义、礼、信、智五常,智表不贪不嗔不痴。我们起心动念不违背这个原则,来生就会生到人道。
鬼道的业因是贪心,不管贪财也好,贪色也好,只要有贪心,就会与鬼道相应。嗔恚是地狱心,常常喜欢发脾气,杀心很重,就会与地狱道感应。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能辨别真假,不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这就是愚痴。
诸法因缘生,只要条件成熟,因缘果报就会现前。故地藏经告诉我们:杀生是缘,宿殃短命是报;盗窃是缘,贫穷苦楚是报;邪淫是缘,雀鸽鸳鸯是报;恶口是缘,眷属斗争是报;毁谤是缘,无舌疮口是报;嗔恚是缘,丑陋聋残是报;悭吝是缘,所求违愿是报;饮食无度是缘,饥渴咽病是报;畋猎恣情(任意打猎杀生)是缘,惊狂丧命是报;悖逆父母(不孝父母言行伤害)是缘,天地灾杀是报;烧山林木(伤害林中无数众生)是缘,狂迷取死是报;前后父母恶毒(虐待非亲生子女)是缘,返生鞭挞现受是报;网补生雏是缘,骨肉分离是报;毁谤三宝是缘,盲聋喑哑是报;轻法慢教是缘,永处恶道是报;破用常住(盗窃道场僧团物)是缘,亿劫轮回地狱是报;污梵诬僧(邪淫毁谤出家人)是缘,永在畜牲是报;汤火斩斫(火煮刀砍)伤生是缘,轮回递偿是报;破戒犯斋是缘,禽兽饥饿是报;非理毁用是缘,所求阙绝是报;吾我贡高是缘,卑使下贱是报;两舌斗乱是缘,无舌百舌是报;邪见(不信佛法,不信因果)是缘,边地受生(没有佛法、教育落后的地方)是报。
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起贪嗔痴,那你三恶道的缘就断掉了。有三恶道的因,但没有三恶道的缘,你来生就不会堕三恶道。所以祖师大德教育我们,起心动念统统是“阿弥陀佛”,念佛是走佛道,只有阿弥陀佛是大事,其他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个所缘缘是自然的,自自然然就会与之相应。
⑶增上缘是有助于成佛的一切助缘。我们念佛,佛就是我们的增上缘,在增上缘中,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是第一增上缘,因为这一个缘,能叫我们在这一生中横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没有比这个缘再善的。
⑷无间缘就是不间断。像我们现在信、愿、念佛,求西方生极乐世界,我们自己就种下了极乐世界的种子,每个人都有,这就是亲因缘。我们现在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所缘缘。我这个念头不断,念念无间,这是无间缘。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五

) _# W- p" c( ?# C: X" d
乐世界,这是增上缘。用念佛法门来解释,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有缘”,怎么才能有缘? 断恶修善,持戒念佛,自然就与佛结上了缘分。“遇斯光者”,“光”是佛的智慧,这个智慧与世间说的聪明不同,他是不妄想、不分别、不执着。那么他所得的功德利益是:“垢灭善生”。“垢”就是今天讲的污染,在染污中,有心理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环境的污染,一切污染当中,最严重的是心里面贪、嗔、痴三毒污染。这个污染严重的时候,人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所以,遇斯光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切污染。“善”是信愿持名,一心念佛,然后往生净土,不退成佛,这是第一大善。“身意柔软”,指这个心地清净,自自然然地,慈悲心就流露出来了,不是别人劝的,自然就有的。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佛给我们讲的苦苦就是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家聚会、五阴炽盛苦。“生苦”是我们的神识来投胎的时候,诸位要知道,我们在投胎之前,这个东西俗称灵魂,佛家称它为神识。一投胎那一天,在母亲肚子里面要住十个月,这十个月就等于被人关起来,他不能自由活动,这个时候,他感受的是苦不堪言。不但不能动,而且母亲的情绪也会影响他的苦乐。母亲心里一不高兴,他马上受影响,他就非常痛苦。母亲一发脾气更不得了,母亲饮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喝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所以这十个月,佛在经上形容为胎狱。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等于堕地狱,他在里面感觉日子太苦了,度日如年,这是胎生之苦。这个小孩出生的时候,皮肉接触外面的空气,接触外面境界,如同许许多多的针刺到身上一样的痛,所以人一生出来就哭,然后就是老病死苦。但极乐世界没有生苦,在那里是莲华化生,生的时候,不像我们这里,从一个小孩,慢慢长大,而是一出生,那个相貌跟佛、跟阿弥陀佛一样,个子高矮、胖瘦都跟阿弥陀佛的标准相似。他没有从小到大,也就没有衰老,没有疾病,没有死亡。“求不得苦”,是不能称心如意,不像极乐世界,随意所须,就会应念现前。“怨憎会苦”是冤家聚会,冤冤相报.“五阴炽盛”是色(即地水火风四大)、受、想、行、识,如火一样越燃越烈,会盖覆人的自性,使人越来越迷,无法解脱由惑到业,由业到苦,生死相续。当我们忆佛念佛,能见到阿弥陀佛时,这些苦就都会自然的消失了。
“一切忧恼,莫不解脱”, 忧是忧虑,
恼是烦恼,心里的忧虑烦恼蒙佛光一照,佛是以无量真实智慧注照,被照的这些众生,也就破迷开悟了,所以他的一切忧虑烦恼就会统统消除了。这个时候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慈心作善,欢喜快乐,法喜充满,真性显露。真性就是真心,真心也叫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所以他才欢喜无量,这是有情众生得到的真实利益。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是指诸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发的愿力不同,所以成佛之后的果报也不同,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的愿力最殊胜,所以他成佛之后的果报也最殊胜,这是十方诸佛所不能相比的。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九拜)
“教主本尊”,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深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这个境界,见到一切世界皆如黄金山。“黄金山”比喻阿弥陀佛,比喻自性本有智慧。“出于海面”是出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其中万物,悉皆隐蔽,所见的都是一真法界,其中三界苦海,六道轮回,悉皆度脱。无数代表证果的人数。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拜)
“阿弥陀佛今现在彼”,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今在极乐世界,为一切众生,宣说甚深微妙之法。“甚深微妙法”,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它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就是佛在《观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心能忆佛念佛,即是是心作佛。现在当来必定见性成佛,即是是心是佛。
“令得殊胜益安乐”,修学这个法门所得到的利益是,所有一切业障能消除,所有一切苦难能脱离,它的效果远非其它方法可以相比。
“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佛说这个净土法门,使十方菩萨都得到了殊胜利益安乐,所以十方菩萨都在瞻礼,都去称赞供养阿弥陀佛。授记是佛为这些菩萨授记作佛,皆当究竟一生补处。究竟是特别标明这是圆教的一生补处,不是别教、不是通教,如果是别教、通教,就不可以加上究竟,加究竟就决定是圆教佛法。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第十一拜)
这一拜是讲念佛的原理。“心”有三种:
1、肉团心,此心在人身中,状如倒挂莲华,由识心所变,由本心所现,由因缘所生,由地水风火四大,和合而成。这个心不是佛法所讲的真心,因为这个心它有生有灭。
2、缘虑心,即人的识心,是人的分别意识心。佛告诉我们:这个心也不是我们的真心,是妄想心。不过这个心的作用很大,他能遮盖我们的真性,能使我们失去真常。能攀缘思虑,能分别邪正善恶。能让人成贤圣,能让人下地狱。我们无始劫来,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迷惑造业,依业受报,流转生死,都是这个心的作用。“佛由心生”,就是指的识心。
3、自性本心,也叫真心本性。此心体广大,犹如虚空,遍一切处,为宇宙万有之所依,为宇宙万有之本体。此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里面含藏着本有的智慧德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随佛现”,就是指的本心,会随着我们的观想而现出本来面目。
“佛由心生,心随佛现”。“佛由心生”,这个心是识心,要想成佛,在心里必须忆佛念佛。“心随佛现”,这个心是本心,本心也叫佛,就是本有的智慧德相,本心会随着自己忆佛念佛而现前。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宋朝赵子昂是画马专家,天天想马的形态,想马的动作,心里面天天想马。有一天中午睡觉,作梦也在想马,真是全神贯注。当他太太去叫他时,竟然看到床上有一匹马,太太吓得惊叫,他醒过来问她:“你叫什么?”她说:“我刚才看到床上有一匹马。”所以,心里想什么,就会变什么,既然知道这个事实,那么想佛不就变成佛了吗?
所以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想佛念佛是“是心作佛”;必定见佛,是“是心是佛”。如果不想佛,你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无明。想这个身是我,执身为我,那么你就决定脱离不了轮回。想人天,人天是五戒十善,这是心作人天;想声闻缘觉二乘,二乘是四谛十二因缘,这是心作罗汉辟支佛;想菩萨,菩萨是四摄六度,这是心作菩萨;想财、色、名、食、睡,想贪、嗔、痴,这是心作饿鬼、地狱和畜生,那么饿鬼、地狱和畜生就会随着现前。所以,想什么,什么就会现前。由此可知,忆佛念佛,就是成佛的最好方法。烦恼妄想起来时,马上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上,立刻用佛号把它降服住,这叫功夫得力。不要以为我们念佛佛不知道,你念佛佛能知道,你供佛礼佛,佛能见到。不要以为佛像是假的,马虎一点无所谓,其实佛都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十方世界每一个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所以我们修学净土,一定要拿出真诚心、恭敬心, 感应不可思议, 一点都马虎不得。
“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境就是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不管是苦乐享受,或者善恶环境,都是由自心所现,由自识所变。是故心境不二、心佛不二、自他不二。若能参透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若真修道人,不见世见过。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变现出来的,恶境界是自己的恶念变现出来的,与外境真的不相干。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会梦到善人、恶人,也会梦到顺境、逆境,梦醒之后,再去想一想梦里的境界,真有善人、恶人吗?真有顺境、逆境吗?都没有,这都是自己的心意识变现的。原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都是自己,除自己之外,什么也没有。你能证到这个境界,见到这个事实,才会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之后,你对一切人,自然就会爱护,因为他不是别人,都是自己。
而且爱护之中,也没有任何条件。通常母亲爱儿子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是我儿子。证得法身之后,就没有条件了。这在佛法中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慈悲用现代人的讲,就是爱护,无条件平等的爱护。因为他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个事实,你待人处事时,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了,不会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恨他、我讨厌他。你喜欢他,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就是讨厌自己,因为自他不二嘛!所以,这个心才能够清净,才能够平等。我们今天,心不能清净,不能平等,不能与人相融合,是因为在境界里面,在自他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不知道境界是一个圆满的自己。
所以,要常常想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禅宗叫疑情,虽然搞不清楚,佛这么说,我就这么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会扩大,你的分别执著,自然就会渐渐淡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帮助你开悟,会帮助你契入境界。
“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 洪名即阿弥陀佛。因为心外无佛,所以自性即是阿弥陀佛;境外无心,所以极乐净土即是自心;因为全佛是心,所以本有智慧德相即是本心;因为全他即自,所以他佛阿弥陀佛,即是自佛实相佛。古人以此自证如来实境,普度同伦,但怕他人怀疑此法,是舍本逐末,向外驰求,故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令人念自性之弥陀,生唯心之净土。以期往生之后,都能彻证唯心净土,圆彰自性弥陀,同圆种智,共证菩提。故念佛即是念心,心清净了,净土自然现前。从而坚定了念佛的信心,坚定了往生的信心。
“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念佛是感,见佛是应。所以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只要我们认真念佛,佛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决定就会现前。古德说:一念念佛一念佛,念念念佛念念佛。如宋朝莹珂法师,念佛三天就往生。 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清规,破戒犯斋,造了很多过错,害怕自己将来堕地狱,就生大恐怖。他向同参道友,请教求救的方法,同参道友就送一本《往生传》给他,他看了之后深受感动,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不停的念佛,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烦恼习气太重,怕控制不了,再造罪业,所以,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告诉他:“那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莹珂法师说:“行,三天不造业还能控制得住”。然后他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大家听了之后,不太相信,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就等着瞧。到第三天,果然他请这些道友念佛给他送行,他真的往生了。这充分证明《阿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就能成功,一点都不假。
感应最殊胜的,是在想念之中现前,也有在梦中或定中见佛。如获加县姚合村的师居士,此人心地善良,与观音菩萨有素缘,观音菩萨曾于2007年9月两次托梦,让她去丁村菩萨殿拜观音菩萨,第一次告诉她后,因有两个丁村,她不知道是哪个,观音菩萨第二次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2 B! S' [" c1 c9 M# d, k9 |. O+ S% t) k6 ?1 Q$ e# x- m: o9 [7 Z3 X- l$ ?7 L6 h+ f1 L" \7 _2 w9 m! C K2 k2 A% V! b) ] n7 |. J5 t9 \
K$ a" _( J; X
3 q4 k" u. m8 S: ~: q7 L9 Q7 n
; r- m, o. C3 q# c7 H0 j
( y$ f, t7 g- j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六

& \; j2 D, U4 |: r' ?9 U# M4 n# E; e
托梦, 告诉她是铁路里边那个丁村, 她按照菩萨的指点,在获加县东南八公里找到了目标。
见佛的因缘有三种是正常的。第一种是佛帮你建立信心,一般初学佛时,会见到很多瑞相,如见到光或闻到异香,这是增长学佛的信心,但修学一段时间,信心建立之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要知道这不是退心,不要去计较,这是正常现象;第二种是修学初得定的时候,初得念佛三昧的时候,佛会现前,但见到佛之后决定不能动心,见如不见。我们要知道,佛不常现前的原因,如果常现前,你看了后会发狂,自以为了不起,生贡高我慢心,会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功夫不如你,那就坏了,那就完全退堕了,这样佛不但没帮助你,反而害了你,所以佛偶尔现前,这是给你作个证明;第三种是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大概就这三种机缘,这都是正常的,你所见的是好境界,决定不是魔境。如果常常见到佛,一个星期见几次,就有可能是魔王变现的,魔王来冒充的,来扰乱你的,这不是好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应树起正念,一心念佛,只要树起正念,幻觉自退。这叫“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见魔不魔,其魔自矬”。古德说:“魔鬼伎俩千般有尽, 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你不理会他,
他感到无趣,自然就会离开了。
“十万亿程, 去此不远”, 极乐世界不在
于远近,而在于迷悟,心迷的时候,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那么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就有十万亿佛国土,如果心觉悟了,妄想执着没有了,那么眼前就是极乐世界。
“心作心是”, 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我们的识心,忆佛念佛,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这是心作佛;随忆佛念佛,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净土,以及本有的智慧德相,自然现前,这是心是佛。心是佛有二种:一是应身佛,他佛随缘应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二是果佛,自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藕益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於五浊恶世,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法。换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所以,念佛成佛这个法门,是诸佛如来修行的境界,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等觉菩萨对于这个事情,犹如隔罗望月,中间隔了一层纱子,见的就不究竟。我们今天能信能解,乃是诸佛如来的威神加持所致,否则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来。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二拜)?
“显密一体”,显密圆通“能海上师”告诉我们:“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不知显则不知密之性相,不知密则不知显之作用。显是密之基础,密是显之善巧方便。”故二者体、相、用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念佛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仅具足显教,同时也具足密教,“体”是现前一念心性,“相”是极乐依正庄严,“用”是往生不退成佛,有圆满的理论基础,也是修学中的最善巧,最方便法门。
“身土不二”, 身是法身心性,是世界的理体,土是境界,是世界的现相,包括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境界是从哪里来的?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离开了心性,就没有境界,境界与自心,是一不是二。境界的范围很广,不仅人是境界,一切动物也是境界,一切植物也是境界,一切工作也是境界,整个境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身土不二,性相不二。
“称名无异持咒”,显教用的修行方法是称名,密教用的修行方法是持咒,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一样,统统都是修定。定能生慧,慧能明心,明心即是见性。“咒”又叫陀罗尼,义为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句阿弥陀佛,不光是佛的名号,而且也是无上的咒语,是大总持法门。既包括体相,也包括作用。体相用无量妙义,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这个是圆修圆证。
“教主即是本尊”,事相上称为教主,是修学佛法的导师;理性上称为本尊,是修学佛法的归处。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一个是相,一个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不二,教主本尊不二,教主即本尊,本尊即教主。
“大日遮那,同归光寿”, “大日”梵名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毗卢遮那是日,密宗称阿弥陀佛为大日如来,意思是光明遍照;“遮那”即毗卢遮那如来,显宗称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如来,意思是遍一切处。名称不一样,意思都是阿弥陀佛,都法身本性,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
“华藏密严,不离极乐”,华藏世界与密严世界都是极乐世界之异名。《大乘密严经》云:“大日如来,依于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经明大日如来,住于难思之妙定,定中现极乐国土与无量寿佛,故知大日如来即阿弥陀佛,密严国即极乐世界。《往生论》曰:“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得入莲花藏世界。”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皆表密严、华藏即极乐世界。都是自性清净心之所显现,金刚自性清净之所成就。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一句是讲法身自性,讲一真法界,讲一念清净心。我们现前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没有界限。横竖交彻,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时空,他是整个法界的全体。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三拜)?
“六字统摄万法”,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万法,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总持法门,统摄一切法,函盖无量义。正如藕益大师所说: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里边,向上机关亦在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面。真能念佛,不起贪嗔痴,不行杀盗淫,即是大持戒;不计人我是非,即是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是大精进;不再妄想驰逐,即是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是大智慧。念佛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可以,不记数亦可以。并警告我们:如果刚开始学佛,就说好听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这些都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
“一门即是普门”,一门就是念佛法门;普门就是无量法门。一门是从理性上悟入,普门是从事相上悟入。一是普之体,普是一之相,一普不二,一入一切入,一证一切证。
“全事即理,全妄归真”, 事是讲极乐世界的现相,如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等;理是讲极乐世界的来龙去脉,这些现相是心现识变。全事即理,现相与理体是一不是二。“妄”是讲现相,“真”是讲真如本性。真是能变,妄是所变。就好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能变梦境的是心,所变的是梦境,可以说全梦即心,全心即梦,这是一个道理,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性起修”,即以本觉理,起始觉智;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全修在性”,即以始觉智,照本觉理。这在修学里面是最高的法门,能这样念,就是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广学是学解,深入是学行。学解可以多学,禅教律密净等,都可以了解;学行应该专修,一门深入,才会有成就。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从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今天选择念佛法门为专修,那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等一切法门,都是助行。
“专修即是总持”,专修是指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总纲领,是总持法门,总摄一切法,函盖无量义。
“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声声唤醒自己与法界合而为一,与诸佛如来合而为一,与一切众生合而为一;念念不忘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回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自己的家乡,本尊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本有智慧德相。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四拜)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觉”,是本有的智慧德能。我们虽有本觉,但不能现前受用,是因为我们不觉,因为我们有妄想执着,有烦恼障碍。我们明白了这个原因,开始发心念佛,发心断烦恼,发心成佛道,这就是始觉。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极乐世界的人事环境是正报,物质环境是依报,我们依托极乐世界这个修学环境,来开发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一个最直接、最简易、最方便的修学方法。心净则土净,依报随着正报转。借助这个正确的理论方法,以摄心念佛,为所入之门,以本来面目,为所照之理。从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即以佛果觉,为因地心,因该果彻,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所证之果觉,即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包摄竟尽。我们以阿弥陀佛的果觉,来熏染自己的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凡心成佛心,自然成佛道。我们的自心,就会自然显现,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就会自然现前。“显我自心”,就是自心本性现前,是本有的智慧德能现前。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本觉是信解,始觉是行证,学佛必须信解行证具足,始觉不离本觉,以信解起行证,以行证实现信解,解行相应,才能消除烦恼障碍,直接进入菩提觉道。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中说道:“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或者说:“有行无解,变为世间宗教;有解无行,变为人类哲学”。“解”为目,“行”为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会导致盲修瞎练,易入歧途;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等於“说食数宝”,易入顽空。唯有目足兼资,信解行证相应,才是修学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虽然说佛由心生,心随佛现,但是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要证入常寂光净土,就不能涉入一丝一毫情计。情是指烦恼障,即“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计是指所知障,即身见、边见、成见、恶见,也就是错误思想,错误见解。“微妙难思”,“微”是体空,“妙”是妙有,“难思”是不能用心意识,去理解这个境界。“绝待圆融”,绝是理体,待是现相,“圆融”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五拜)
“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我们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总想找一个方法去灭除它。怎么灭罪?每天把自己所造的罪过在佛菩萨面前说一遍,然后再说,我以后不再做了。这样能不能灭罪?这样不能灭罪,这是再造罪业。虽说你的身业没造,但你的口业在那里念念有词,口业造了;你心里有分别,意业也造了。想一次就造一次,阿赖耶识里罪业的印象就加深一次。那么,怎样灭除罪业呢?不要去想它,老实念佛,这样罪业就没有了。天天念佛,念佛是福中福,善中善,我们天天造善业,罪业就没有了,这叫真正忏悔。所以,慈云灌顶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说道:“六道众生所造的罪业,如果任何经典,任何法门,任
! Y2 S% G0 u0 V) K
1 U3 k+ X6 J& y' k+ ?
3 D9 K. ~- `% w o- _; I* I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七

- W( ?. j& E; F
何忏法,都忏悔不掉,都消除不了时,念阿弥陀佛能消除罪业”,念佛是灭罪的无上法宝。
“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一向宗”就是净土宗,是以净土一真为志向。如果我们能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一念念佛一念佛,念念念佛念念佛,这样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垢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除。我们能念到功夫成片,就能伏烦恼;能念到事一心不乱,就能断烦恼;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能破无明见佛性。这样我们才能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好好念佛,最起码的程度,也要达到功夫成片,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低条件,如果再低,就没有办法往生了。
“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只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我们的道心才能纯熟,我们的生处可以转熟,熟处可以转生。贪瞋痴慢、分别执着、自私自利、人我是非、名闻利养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熟处,我们打妄想,从来不需要安排一点时间,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那里打妄想,贪瞋痴心压都压不住,所以这些方面都熟极了。而向道的心,要来念佛,要来修行,要来做功德,来利益他人等,这些都是陌生的。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修行就是转变,把这些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要把我们的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等,都变成熟处。而世间种种功名利养、贪瞋痴慢、分别执着、自私自利、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悉的东西,我们逐渐的变成生处。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一心厌离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这些东西要变成不是我所喜欢的才成,这就是熟处变生。“福慧增长”,“福”是心地清净,知见正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种人有福。“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样样明了,样样不迷,这是智慧。能做到清楚不迷,在处事待人接物中,就不会做错事,就会做得恰到好处。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诸大菩萨,以及与你有缘的已经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过去与自己有缘,并且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引,他们都显现在将要临终人的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 佛用慈悲力来庇护你、来加持你,使你心不颠倒,心不散乱,不被魔界所挠乱,不落魔界三恶道。阿弥陀佛手捧莲花,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个莲花就是你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到极乐世界后,先让你住在七宝莲池中,培养善根,等花开见佛,然后证无生法忍,成无上佛道。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六拜)
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非常庄严,非常美好,“德风华雨”,这个风很清净、很温和、很舒适,华雨是天上的落花,如同下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妙香”是各种落花,微妙香洁。“天乐”是空中自然乐音,而且这个音乐,会随每一个人的爱好,听到不相同乐音。“泉池”,泉水流动的池子,上面还有各种莲花,随风散香。“林树” 是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宝网”是七宝罗网。“灵禽”是各种灵鸟。这些灵鸟,他们不是罪报所生,他们都是阿弥陀佛为了配合教学效果,变化所作。极乐世界除了莲池中的莲花有生灭外,其它都是不生不灭。其实莲花本无生灭,但是当我们发心念佛时,发心往生时,莲池就会显示一朵标有你自己名字的莲花,我们念佛越精进,莲花就长的越快,当我们临终时,阿弥陀佛就拿着你这朵莲花接引去往生。如果我们不念佛了,心里起了无明了,那么莲花就不显了。还有“色光声香”,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非常的殊胜。这些庄严,都是用来帮助往生众生修行,培养众生的殊胜善根。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七拜)
黄金地、七宝树、七宝莲池、宝楼阁等,种种庄严,是发菩提心,念佛往生者的依报庄严,住正定聚,不退成佛是正报庄严。
“定聚”有三种:一种是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正定聚是他修学的如理如法,与理论相应,与方法相应,可以成就菩提道果,叫正定聚。邪定聚是那些不信佛法,毁谤佛法,必定不能证悟的人,在目前他没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称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于两者之间,还没有成功,但以后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人,这是不定聚。而往生的这些众生,他们都是住的正定聚,都是永不退转菩萨。“不退转”有三种:一是位不退,不会再退到凡夫;二是行不退,不会再退到二乘;三是念不退,念念流入菩提觉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动念都与般若智慧相应。
“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这些菩萨容色非常庄严,超过世间,极其稀有。而且大家长的都是一样的面貌,容颜肤色,以及财富德能,各种享受,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显示出极乐世界真正的平等。
“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他们都是证得涅槃妙理之身,其身体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周遍法界,没有一切障碍,他们的身体,不同于我们血肉之体,非常清净,不需要饮食来长养,不需要睡眠,永远是清醒的,念道、思道、行道决定没有间断,所以他们比我们成佛快。
“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不是普通人。上善就是等觉菩萨。在西方世界,证等觉果位的人,不计其数。这些法身大士是怎么成就的呢?他们都是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来的。不光是这些大菩萨们,是从一向专念中得来,九祖藕益大师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也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换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八拜)
在极乐世界,众生坐在菩提树下,或宝栏循边,听闻阿弥陀佛讲第一殊胜微妙法音,而获得无生法忍的妙果,享受大乘佛法的快乐。他们福慧具足,威德庄严,得六神通,自由自在,可以随着自己的念头,想什么就有什么现前,这些证得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他们的修行方法,都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菩提树又称觉树、佛树、思惟树。栏楯是围绕在菩提树外边的栏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么菩提树的含义,是代表菩提觉性,在净土宗就是信愿持名,一心念佛;宝栏楯就是我们的护法,就是一切善行,一切助缘。《无量寿经》讲:“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忍是认可,是菩萨见到实相真性,得到了认可。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萨,柔顺忍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萨,无生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再往上的菩萨叫寂灭忍。十地是下品寂灭忍;十一地称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寂灭忍;十二地称妙觉菩萨,是如来果地,叫上品寂灭忍。无生法忍,是真智安住在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上,不再退堕。七地以下菩萨还有退转,还会迷于隔阴。按一般的修行法门,从初住到七地菩萨,要修两个阿僧祇劫,即两个不可数劫,才能修到这个果位,而净土法门,在一生中就可证得,这就看出净土顿法速度之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九拜)?
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或者凡圣同居土的这些众生,他们可以在极乐世界的道场楼观、讲堂经舍里面随意修学,有的喜欢讲经,有的喜欢听经,有的喜欢现神通,有的喜欢升到空中,有的喜欢住在平地,他们圆满自在,随意修学。这些菩萨圣众,所选的修学法门,都是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来。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拜)
“广长舌相”,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佛说,平常人三世不打妄语,自己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端。我们的舌头短,可见得常常打妄语,所以没有这个相好。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起来。《阿弥陀经》讲到,十方诸佛现广长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就证明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 他们没有打妄语,他们都是“说诚实言”, 说最真实的语言。
十方恒河沙数诸佛,他们所说的都是称赞阿弥陀佛,称赞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他们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发菩提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阿弥陀佛。一切供养中,佛告诉我们:“法供养为最”。法供养就是:依佛教诫,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的供养,然后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净土,就能随愿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圆成佛道,广度众生。
我们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赶快成佛,实现救度众生的愿望。成佛之后,就有办法分身到一切世界,用无量的方法,去救度无量的众生。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
再结合自己来说,我们无量生中,有无量的眷属,他们由于无缘遇到佛法,从而迷惑、造业、受苦;然后,再迷惑,再造业,再受苦。无法解脱由惑→业→苦,再到惑→业→苦的相续循环。他们多数人都在三恶道中,他们盼望他的亲人快来救度。我们正是他们所盼望的人,我们只有求生净土,才有能力去救度他们,因此我们一定要精进,一定要赶快成佛。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一拜)
“四维上下”,四维上下就是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角称四维,再加上下,刚好是十方。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他们都称赞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的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实在太难相信了,是一切世间都难相信的法门。不光世人不相信,天人比我们聪明,他们也很难相信,还有二乘,权教菩萨,他们都很难相信,他为什么不相信?因有分别、执着没断完,不相信念一句佛号就能成佛。他想不通这个道理,因这个道理太深了,不是他能够想得通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经论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觉菩萨对于它这个境界,还有许多不能理解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十方诸佛他们都劝一切有情众生,至心信受这个念佛法门,他们都护念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的众生,帮助一切念佛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悯,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第二十二拜)
“当来经灭,佛以慈悯,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一段是《无量寿经》的经文,《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讲的是一个意思,他们不同的是,一个是广说,一个是简说。这段经文告诉我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也就是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八

7 m+ G8 Z; V9 o1 z# k8 E! V
佛法门,它契理契机,无比殊胜。如人得了重病,在其它药都无效的时候,只有这一味药能治,你就知道这个药是无价之宝了。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以中国人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周穆王壬申五十三年(公元前948年)灭度,到现在才过三千多年,后面还有九千年。到末法时期,佛法灭尽了,也就是说众生的病,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一切法门都无效果了,这个念佛法门还有效,还可以在一百年当中,帮助大家往生成佛。既然连佛都能成,那其它的,小的愿求,当然就不必说了。所以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那么当经道灭尽的时候,这个经还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何况现在呢?我们冷静的思考才认识到,这一部经的功德效果,如此之大,他确实是一切经,一切法门都不能相比的。
“广大”,无量寿经的内容广大,能普度一切众生。“圆满”, 这个经是诸佛如来大愿、大智、万德、果觉的全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简易”,念佛法门修学简单容易,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行了,再简单没有了。“直捷”,这个法门,直接就是念自己的真心本性,念自己的本尊。“方便”是容易懂,容易修,以一念代万念,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究竟”, 这个法是称性极谈,如来正说,究竟了义,能脱生死,能出三界,能一生成佛。“希有难逢法宝”,是说这部经非常的稀有,非常的难逢,非常的珍贵。“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无量寿经》的全名。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三拜)?
“一乘了义”,念佛法门是一乘了义的法门。一乘就是佛乘,是讲诸佛如来所证实相境界的经典,是教众生成佛的方法,帮众生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去证得本有的智慧德相。由于众生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佛才开出五戒十善讲人乘;开出上品十善,加慈悲喜舍讲天乘;开出四谛十二因缘,讲声闻缘觉乘;开出六度万行讲菩萨乘。让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向上提升,最后提升到一佛乘,这时才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自己本来成佛。
“了义”是判定佛法内涵是否究竟之用语.
。佛在入灭前,给我们讲了四依法修学原则:一、依法不依人:佛法是究竟法,由于人断烦恼的程度不同,说法的究竟度也不同,故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由于译经师的方言不同,所译之经典,语音文字表达也不同,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了,故依义不依语。三、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没有不坏事的,故依智不依识。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什么是了义经?什么是不了义经?依念佛法门来讲,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帮助往生得三不退,帮助明心见性,快速成佛的经典,就是了义经,这是真的出离三界;如果帮助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
“万善同归”,万善归到一处就是净土。印光大师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又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九法界众生,舍净土则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净土则下不能普度群生。
“凡圣齐收”,“凡”是六凡法界,上至天堂,下至地狱众生。“圣”指四圣法界,上至等觉菩萨,下至罗汉。念佛法门,是凡圣平等成佛的法门,只要他肯相信,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念阿弥陀佛,都能平等得度,平等往生成佛。如包头市青山区王老居士家喂养的一只鹦鹉,跟王居士学会念佛后,一直念了十年,往生后身体非常柔软,羽毛翠绿鲜亮,栩栩如生,火化后得到一完整舌头、二十多颗舍利花、数十粒舍利子。那么,连三恶道罪恶众生,遇到这个法门,都能成就,我们应该没有问题了,所以,一定要相信,一定要发愿求生,一定要持名念佛。
“利钝悉被”,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有分,但是不相信的人没有分。只要你相信,肯发愿,肯依照这方法来念佛,人人都有分。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贤愚贵贱。这是《华严经》和《法华经》都不能相比的地方,《华严》和《法华》是了义经,但不是三根普被,不是凡圣齐收。《华严经》接引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证得法身的,只能是门外汉。所以《华严经》只度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没有分。即便是今天念了《华严》和《法华》,若不回向求生净土,真实的利益还是得不到。所以它虽然是一乘了义,但不圆满。对中、下根性的人,它不能普度。而这个法门只要信、愿、行具足,都能够成就。如湖南潭州的黄铁匠,虽然不识字,但他能边打铁边念佛,念了三年后,他在地上站着往生,并作了一首偈言:叮叮当当, 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顿该八教,圆摄五宗”,念佛法门圆融八教圆摄五宗,是顿成顿悟,迅即成佛之法。“顿”是顿成顿悟,“该”是圆融、完备。
“八教”是天台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判别为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个教类。
⑴藏教即经律论三藏之教,属小乘教,认为因缘诸法,有生有灭,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因。用分析空观,来修苦集灭道四谛。
⑵通是通前通后, 属大乘始教, 不执著事相生灭, 认为因缘诸法, 如梦幻泡影, 无有自性, 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依体空观来修四谛。
⑶别是别前别后, 属大乘终教, 认为诸法无量, 依四宏誓愿, 先修空观根本智, 破见思烦恼;次修假观道种智, 破尘沙烦恼;再修中观一切种智, 破无明烦恼, 依次第三观来修四谛。
⑷圆教属一乘究竟教,认为一念心具足三观, 真妄一如, 性相不二, 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无作而作,无念而念,依一心三观修四谛。
这四教修到最高处都称佛,虽然称佛,但这些佛的果位境界不相同。若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五十二个菩萨学位来比较,藏教佛相当于圆教八信九信位菩萨;通教佛相当于圆教九信十信位菩萨;藏教佛与通教佛,只是断见思烦恼,还没有见到佛性。别教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菩萨,别教佛从初地菩萨开始,破一品无明,见一分佛性,到十地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成佛了只是破了十二品无明,还有三十品无明没破。而圆教佛则从初住开始到妙觉,四十二品无明彻底断尽,圆满证得寂光净土。
⑸顿教是顿超直入,不经时劫,不历阶次,顿修顿悟,快速成佛之教法。
⑹渐教是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历劫修行,次第断惑证果之教法。
⑺秘密教是秘不显露。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顿根听是顿法,渐根听是渐法,彼此互不相知,各自证悟不同,称为秘密教。
⑻不定教为佛随机施教,对彼说顿,对此说渐,顿渐兼施,偏圆并陈,众生同听异闻,或闻顿教,或闻渐教,或闻顿教悟渐理,或闻渐教悟顿理,各随所解,获益不定。
五宗是禅宗的五个宗派,⑴临济宗,⑵曹洞宗,⑶沩仰宗,⑷云门宗,⑸法眼宗。念佛法门,一句阿弥陀佛,把禅宗的五个宗派,都摄在这一句佛号中。如藕益大师说:禅宗一千七百公案都在里许。都在这句佛号里头。
“横超三界,径登四土”,这是从果报上说念佛法门,这又不可思议。他的方法,不是一级一级的往上去,而是往生极乐世界,直接成佛。如一个虫子,要从竹子里面往上爬,它往旁边咬个洞出来,直接爬上去,而不是一节一节的向上咬。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自第六层天,往下一直到地狱法界,有淫食二欲的众生,称为欲界;自第七层天到二十四层天,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称为色界,又称禅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自第二十五层天到二十八层天,色相俱无,但识心住于深妙禅定中的众生,称为无色界,又称四空天。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他是住在第二层天。三界也叫六道,他们都是属于未断见思烦恼,还有生死轮回的众生。三界中越往上,寿命越长,福报越大,定力越高。一层天四天王天天人的寿命是五百岁,那里一天顶我们这里五十年;二层天忉利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天顶我们一百年;往上层层翻倍,四层天兜率天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顶我们四百年;最上面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的寿命,是八万大劫。不过八万大劫到了,他还要堕落,还要轮回。因为他修的是四禅八定,不是正定聚,他的身见没破,所以,得不到正果,不能出离生死,不能超越三界。
横超三界,也叫带业往生,这是念佛法门,真正的殊胜之处,即使华严、法华,都不能跟它相比。因为华严、法华,它不能横出三界,还要修定,定的层次,是一层一层往上提升,四禅八定,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它是次第往上修,不能横出。净土法门不需要修定就能成功。修定的功夫不容易,实在难得!但修净土法门不需要修定,不需要消业,叫做“带业往生”,带业就可以往生见佛。
径登四土,此法以捷径达四土,同时享受四种净土快乐,这是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千经万论里头,佛没有这样讲过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头,也没这个事情,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最特别,是四土合在一起。如海水一滴,具百川味。一成一切成,同时具足,同时显现。
“一生成办”,这个“一生”有二种说法,一是临终不迷,活着往生,往生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来接引,我跟佛去了;二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可在一生中圆满成佛。这个字是双关语,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一生当中就可以究竟成佛。
“九品可阶” ,根据证果层次的不同,大致上分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个分类。如果修行的好,可以直接往生上品上生。如永明寿大师,日持十万声佛号,往生后直接生上品上生。不过,就是下下品往生,也可在一生中证得上品上生,这又是极乐世界的殊胜之处。
“十方诸佛同赞” 十方诸佛异口同声,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叹功德,称赞这个不思议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劝大家相信,劝大家念佛,劝大家发愿往生净土。
“千经万论共指”,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引导你归向净土,目的就是统统归到自性功德,只有见到自性,才能成就佛果。像华严经,到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华严经如果不归到极乐世界,华严经就不圆满,它只有念佛求生极乐才算圆满。
“宝王三昧, 不可思议, 微妙法门”,“宝王”是佛的尊称,“三昧”是离烦恼、离四相、离能所之实相境界。极乐净土是佛所证之实相境界,念佛法门是证得诸佛三昧的方法。在一切三昧中,念佛三昧为第一,故称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理之深妙,是我们无法用心意识,去想象出来的。“微妙法门”,就是性相不二的念佛法门。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寻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四拜)
从观音菩萨到弥勒菩萨,这是列举与净土密切相关的五尊菩萨,作为修学净土的榜样。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音代表慈悲德能,观自在代表智慧无碍。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普门示现,随类化身,上至诸佛,下至地狱,众生需要什么身得度,他就应化什么身来进行帮助,圆满地显示了化身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所以,被称为“弥陀化身”。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从耳根闻性下手,在四种念佛方法: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中,属于实相念佛。直接从闻思修三慧修起,这个修法,它不历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九

. l9 F; N9 }1 {: i* q
第,闻即是修,修即是闻,是一次完成。这是佛为上乘根性人,所讲的修行方法,比较难掌握。它不同于戒定慧三学,三学可以分次第修学,依戒得定,因定开慧。如果要修三慧,必须以三学为基础,待开了慧之后,才能从修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是三昧的异名,意为一心不乱,即心于一境而不散乱。
“返闻自性,成无上道”,返闻自性,就是念佛法门所讲的“都摄六根”,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主要以摄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体。从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观音菩萨成道之后,具足二种殊胜功德,一是上契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诸佛同一慈力;二是下合一切众生心性,与一切众生同忧患,共悲仰。
“修菩萨行”,菩萨行是菩萨自利利他,圆成佛果的行持,主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普贤行愿等。“往生净土”,净土是万行之所归,只有往生净土,才能圆成佛果。“愿力宏深”,观世音菩萨以宏深的愿力,往生净土后,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助手,世上称为“西方三圣”,同阿弥陀佛一道,接引娑婆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离苦得乐。
“普门示现,随机感赴”,观音菩萨的度人方法是,随类化身,普门示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化现什么身给你说法。不分阶级,不分宗教,不分种类,上至佛身,下至地狱身,观音菩萨都可以化现其身,随机感赴。
“寻声救苦”,众生受到苦难时,或遇到危险时,若能一心一意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观其称名众生的音声,即时去解救他的痛苦,使他获得解脱,这也是观音菩萨方便度人的方法。
如1990年10月2日,广州白云机场,发生了一次空难事件,这次事故死伤了100多人,但其中有三位念观音菩萨的人,幸免于难,这三人分别是:佛山市石港忠信路冯锦标,那时任佛山市佛协秘书;广州市前进街黄昌华;广州市江南西路林婉明。
这次空难事故,是飞机被人劫持,在迫降白云机场时,因地面上发生了意外,飞机不但起火,还发生了爆炸。他们在事故中,由于至心称念观音圣号,而幸免于难,且冯锦标在念圣号时,还清楚地看到了观音菩萨的身影。飞机燃烧后,清理现场时,所有的东西都化为灰烬,惟有小冯带的《阿弥陀经解》、《竹窗随笔》、《佛光普照》等书,完好无缺。人们看到这一奇迹时,无不称道佛法不可思议。
“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无不解脱”,归命就是归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从恶回头,转恶为善;从迷回头,转迷为悟;从凡回头,转凡成圣。急难中念观音菩萨得感应的人很多,如观音菩萨灵感录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感应,这都不是假的。然而,毕竟不是每一个人念佛,都有明显的感应,这不是菩萨偏心,因为菩萨无心,如果有心就会偏,无心就不会偏;有心就不能感应、无心才能感应。像我们这个打钟,里面无心是空的,所以你敲它它就会响。敲就是感,响就是应,要是你把里面塞成东西,敲它就不响了,有心就不响了。所以菩萨无心,众生有感他则会随着而应。可是这感应,一定要具备条件,要具备善的条件,这是大家要知道的。
“万亿紫金身”,紫金是金中最纯净,最珍贵之极品。紫金又名紫磨金,紫是紫色,磨是无垢浊。“万亿紫金身”,这是对观世音菩萨,无碍智慧和慈悲德能的高度称赞。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五拜)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成为法界净宗初祖;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为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晋朝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一百二十三人个个往生,成为中国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采用的是以持名念佛为主,这个方法比较容易掌握。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收心,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从外面收回来。方法是,心忆佛,口念佛,耳闻佛,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身口意三业相应。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净念相继”,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间断。这是让老实念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不假方便”就是不夹杂,任何法门都用不着,只管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成功了。“自得心开”,心开是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以深信愿,持名念佛,到时自然就会得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也叫三昧,是一心不乱的别名,意思是心住于一处,而不被烦恼所扰乱。一切三昧中,念佛三昧为第一。念佛三昧被称为无上深妙禅。
“与观世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此界是指我们娑婆世界。观音势至菩萨和我们婆婆世界的众生有特别深的缘份。“作大利乐”,是给众生谋取最大的真实利益,让众生得究竟的快乐。
“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如果发心念佛,就会得到佛菩萨的护持接引,使一切魔障不得其便。所以念佛人,在修学菩提道中,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你学其它法门,那么无始劫来,众多的怨亲债主,扰乱你是在所难免,唯独念佛人着魔机会少,也有着魔的,是心不在道,这个道是阿弥陀佛,你心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真正做到不夹杂,不间断。如果念佛时心里面还想别的,那就会增加着魔的机会,三业清净,决定没有魔障,这是这个法门,古德常讲最稳当,道理在此地,最快速最稳当,既然蒙佛菩萨摄取不舍,你想想看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三途是指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三途一报五千劫”,堕落到三途受报的时间太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时候,因为看到地上的蚂蚁而落泪了,这是前一尊佛在那修精舍的时候,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到现在中间不知道过了多少万万年了,它们还是蚂蚁。佛就是因为怜悯才落泪了。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我们要变成猪,不是变一次猪就完了,因为它思想全是猪的思想,很难转变。就好比那些蚂蚁,“八识”里头全是蚂蚁的生活,冤家债主都是蚂蚁,冤冤相报也都是蚂蚁,所以它很难走出蚂蚁这个生活环境。要想摄受它,就必需让它离开三途,而且得到无上力,这个无上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是说菩萨无分别的自性功德,以及圆满的般若智慧。“大势至”, 势即位之意,指菩萨得观音大悲自在之位,如世国王,威势自在。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六拜)
“上首”是在大众中位居最上的,也叫上座。普贤不但代表华严的行门,而且是密宗的开山祖师。密宗是佛灭度之后六百年,由龙树菩萨传承下来的,龙树菩萨的密法,是在他开铁塔时,遇到了普贤菩萨的化身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将密法传授给他,他再传到人间。所以普贤菩萨不但代表净宗,还代表密宗。
“不舍因地”,《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一是位前普贤,是从发心修学普贤十大行愿到十地普贤。二是位中普贤,就是等觉普贤。三是位后普贤,即妙觉普贤。不舍因地是普贤成佛后,不舍因地行愿,倒驾慈行,现等觉菩萨,帮助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
“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遍摄华严,以诸法平,法界圆融,性相不二,心境一如,生佛不二,自他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多相即,重重无尽等十玄妙旨,为众生揭示:若欲成就如来殊妙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并以此十大愿行功德,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同时普贤菩萨发愿:“愿我临于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普贤行在什么地方圆满呢?我们从《华严经》里面明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大行愿才算愿圆满了。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七拜)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智慧之精髓无过于禅定,所以文殊菩萨在此地代表禅净不二。佛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法王长子”是菩萨中之上首。“七佛之师”,文殊菩萨过去世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等七佛的老师,他是智慧的化身。“妙吉祥”,是文殊菩萨别号。“无垢大圣”,说明菩萨一尘不染。
“愿共众生同生极乐”,这是菩萨的行愿,《文殊发愿经》记载,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行愿,意思是一样的,“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圆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菩萨的行愿,以及普度众生的方法,无不是以念佛为专修,以净土为归宿,为后来学者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文殊菩萨是修一行三昧着称于世的。佛经告诉我们:“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能见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与念诸佛功德无二无别,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悉皆了知。”这个一行三昧,同念佛法门“一心不乱”一样,都是系心一佛,不用其它方法。我们只要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在念念之中,自然而然的见到阿弥陀佛了。
“大智宏深”,这个“一行三昧”是了不起的三昧,是殊胜的智慧。否则,没有殊胜的智慧你不能相信。这么殊胜的果实,就这么简单?就念一个名号便能够成功?……所以有种种的怀疑,这都是情见,都在情见之中。世间常识中没有这种事情。所以我们念佛法门是打破常规的。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予《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八拜)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是贤劫时代中的第五尊佛,现住兜率天内院。在无量寿法会上,他是当机者,世尊在这个法会里面,特别嘱咐弥勒菩萨,要负起宏扬净土法门的责任,唯有这一个法门,这一部无量寿经,确实能带给众生真实的利益,这是当生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分有内院和外院,内院叫弥勒净土,里面住的都是圣人,外院都是凡夫。所以,很多人发心要去弥勒净土,可是到了外院就被迷惑住了。因为到了外院,看见那欲界天,男女的种种情况,他的欲望心又会起来,因为那里的情景比我们这里更动人,所以他就进不到内院了。
“当来三会龙华” ,依佛经记载,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这个时间是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寿命计算得来的,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兜率天的一天顶我们人间四百年,这个结果就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到时候,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修道,于华林园中,龙华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届时将举行三番法会,度释尊时代未得度的有缘众生,使之离苦得乐,称龙华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2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十

0 H. s: z! A! ?3 L% M6 p+ s/ ^
会。第一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证阿罗汉,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些人为现受五戒者;第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为受持三归者;第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为一称南无佛者。由此来看,三会说法,所度众生,都是与佛有缘者,所以,众生闻者,一定要与佛结缘,受三归,具五戒,持名念佛。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确实有点太长了,不如现在就信愿持名,求生极乐,在这一生中,解决生死大事。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第二十九拜)
在佛讲无量寿经法会上,舍利弗尊者等代表声闻众,贤护菩萨、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等十六正士,他们代表菩萨众,都是这个法会中所列的上首菩萨。而且他们都是在家修行的等觉菩萨,这说明在家修行也能成就。这些声闻菩萨大众,他们都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用普贤无量行愿,来庄严净土。“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德”是功德,“万”就是一切。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拜)
这一拜是对莲宗诸祖: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莲池、藕益、截流、省庵、彻悟、印光大师等十三代祖师,另外道绰、昙鸾、净空法师、夏连居、黄念祖居士等,还有弘扬宗门教下,最后归向净土的诸位大德,这些大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的诸位大师,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的恩德,是他们代代承传,我们才有机缘见到这个能在一生成佛的净土法门,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修学的榜样,他们坚定了我们的修学信心,我们要知恩报恩,以深信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一拜)
“常住佛宝”,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消灾延寿药师佛等一切诸佛。“常住法宝”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一切尊法。“常住僧宝”,就是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一切贤圣僧。
“护法菩萨”,是修菩萨行,弘持正法,宣说妙义,流通经典,承传佛法的行者。如经所说,爱乐正法,常乐演说,读诵书写,思惟其义,广宣敷扬,令其流布。这是助佛弘法利生,护持道场兴旺。出家在道场工作,叫内护;在家修行,护持佛法叫外护。
“金刚”,是指金刚神,金刚力士等。为执金刚杵护佛法之神祇。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行宗记》上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梵天”,通指释梵诸天,释是释提桓因,他是忉利天主,即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他代表欲界诸天;梵是大梵天主,名叫尸弃,他代表色界诸天,尸弃天王深信佛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释梵诸天,他们都是佛法的护持人。
“龙神”是指天龙八部:天众、龙众、夜叉(勇健鬼)、乾沓婆(香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非人)、摩睺罗迦(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龙神八部”,这八类都是佛教护法天神,也都是学佛人。
“圣贤等众”,通常讲,佛为圣人,菩萨为贤人。以大乘圣贤来讲,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只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烦恼未断,称为三贤菩萨;十地以后菩萨破无明见法性,才称为圣人。对于这些圣贤等众,我们都要恭敬,不忘他们的恩德,同他们一起,好好念佛,求生净土,争取早日成佛,广度众生。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二拜)
这一拜是普回向。我们要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生生世世,以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等众”,替他们顶礼三宝,求哀忏悔;并以此功德,普代法界众生, 回向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早日成佛,普度众生。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三归依是佛法的修学纲领。“归”是回归自性,恢复本有智慧德能。“依”是依靠,依是依据。“归依佛”,佛是觉而不迷。回归自性,要依靠觉而不迷。“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大道是法身,是根本,是本有智慧德能。所以,这一条是法身般若。不迷是不迷法身,不迷本性,知道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发心破妄想,发心破执著,发心圆成佛道。
“归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离烦恼障就是正知,离所知障就是正见。烦恼障就是见思烦恼,所知障就是尘沙、无明烦恼。所以,这一条是报身般若。“深入经藏”,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如海”,是无分别,无执著,是明心见性。
“归依僧”,僧是净而不染,是清净行。所以,这一条是应化身般若。“统理大众”,是依统摄万法之理体,来普度众生,理体就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万法之理体。“一切无碍”,念佛法门圆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圆融无碍的成佛法门。佛以念佛法门圆成佛道,佛以念佛法门普度众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所以归依,就是归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觉、正、净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是佛法修学的真正归依处,而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法师为你传授三归依,他给你做证明,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你是三宝弟子。如果说归依某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师父,那个人不是我的师父,喜欢这个法师,分别那个法师,你心里头有了分别执著,那么你就成了邪知邪见,成了迷惑颠倒,在你心里面受到了染污,将来就会招来很重的罪过。因为僧团是一体的,尽虚空遍法界,修行人都是一家,而你无形中在那里分化僧团,对佛法这个完整的和合团体,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这才招来罪过。
僧人属于住持三宝,法师代表僧团传授三归,接受三归之后,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要尊重,这就对了。至于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地里头要真正回头,思想、言行、造作,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这是诸佛菩萨所承认的。
三归依是佛法的入门修学,我们归依时,可以由出家法师传授,也可以参照《印光大师文钞》在佛前自誓接受三归依:“若皈依时,当于佛前,志诚顶礼若干拜,对佛自陈:我弟子慧度,受吾师印光命,令于佛前自誓接受三皈五戒。我弟子慧度,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自今以后,以佛为师,终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法自今以后,以法为师,终不皈依外道典藉;皈依僧,自今以后以僧为师,终不皈依外道邪众。每条说毕,礼佛三拜。(两足是智慧具足,觉悟具足。外道是不依自性,心外求法)。又复礼佛三拜,受五戒,则云:我弟子慧度,誓受五戒。第一不杀生,如佛尽形寿不杀生,我弟子慧度,亦尽形寿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此照样说。唯第三不邪淫,则云,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欲,我弟子亦尽形寿不邪淫。以在家人有夫妻之谊,冀生儿女,不能断欲,故只戒外色。若自妻妾,或贪乐,或行之不以其道,则同邪淫,不可不知。”我们的法名也可以起名妙音。慧度指,念佛法门是智慧度众生;妙音指,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无上妙音。法名的用意是提醒自己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出离苦海,圆成佛道。
最后一句“和南圣众”,这是对所有一切圣众顶礼。
; i" {* g% M3 Q0 s1 e" S- Z% U5 `& O2 w0 [3 J: V& _9 C1 W3 k: {" y) ?' Q! I& n3 K. J! P* c6 A+ x2 R r2 t7 \2 j- e& }, e1 p4 [7 L6 v- l! X. `* r* O' r" y4 B! F1 s
+ o3 N: ~# Q: x5 Z9 a
( N, ?3 A3 ]$ s' `. ^
附一:放下一切  必定往生

王居士是四川省德阳市人,王居士夫妇两个都是公务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在德阳万佛寺,结缘了几本佛教小册子,其中有一本《觉海慈航》,王居士老伴一读就很感兴趣,以后经常去寺院找书看,对佛法也有些认识,但心里面还是将信将疑。直到后来读了陈兵教授《生与死佛教轮回说》这本书后,又参加了几次佛七,才坚定了佛教信仰。两个人退休后,每天坚持念佛拜佛,早晚打坐,从不间断。王居士上街买菜,都是在心里默默念佛,老两口在公园散步,也不说闲话,各自在心里念佛。为了不影响修行,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不攀缘,不走亲戚,不串门,不说张家长李家短,要说就说佛法,劝人念佛。物质生活力求简单省事,节俭惜福,不与别人攀比。坚持吃长素,儿女给他们祝寿,寿宴上全是素菜,全家人其乐融融。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两个女儿已开始学佛,满脑子科学观念的儿子也开始看佛教书籍。
老两口在一起,也很少谈家庭琐事,不回忆过去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只是交流修学心得。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时,看见了阿弥陀佛,全身金光闪闪,阿弥陀佛和善地问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极乐世界?’我说:‘当然想了。’阿弥陀佛说:‘那你现在就去好不好?’我迟疑不决,心想:‘小女儿还没有成家,我怎么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正在犹豫时,阿弥陀佛笑了笑,忽然就不见了。我感到心里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一口答应,跟阿弥陀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呢?”
老头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佛菩萨叫我们看破一切、万缘放下,这句话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可真难。人生在世,五欲六尘,各种感情纠缠,理不清剪不断,要让这颗心不打妄想,老实念佛,没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长期训练,没有一丝不苟的作风,确实很难。你这回的经历,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信愿坚定,认真念佛,和佛菩萨心灵相通,西方三圣一定会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你这次没有去成,也给我敲了警钟,在思想深处不放下一切,儿女亲情斩不断,担心这个挂念那个,临终四大分解,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不能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提不起来,就会错失良机,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真是后悔莫及。佛教书籍上有个孙子娶祖母的故事:有个老太太临命终时,紧紧抓住小孙子的手,心里放不下孙儿,死后投胎邻村,仍是女儿身,长大就嫁给了小孙子。一家人的恩怨纠缠不清,不知延误了多少世。”
从此以后,老两口更加精进,通知儿女们尽量少来看望,少打电话,打电话定在每个月的一号中午11时至1时,特殊情况例外。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老太太上市场买菜回家,喊门没有人开,只好放下菜篮子,自己掏出钥匙打开门。客厅饭厅里没人,厨房卫生间里也没人。老头子卧室的门虚掩着,老太太推开一看,老头子背对着门,面向西边的窗户直挺挺地站着,床头柜上的念佛机正响着“南无阿弥陀佛……”舒缓的旋律。
“莫非老头子听佛号听得入神了?大声喊门都听不见!”老太太几步走过去,看见老头子双手合十站在窗前,眼睛微闭,像熟睡了一样。“喂!择菜啰!”老头子不答理,照样合掌站着,脸上没有反映。老太太有点疑惑,推推他的背,纹丝不动,再推推,还是不动。老太太慌了,伸出手掌贴近他的鼻孔,怎么没有一点出气的感觉?摸他的手腕,怎么摸不着脉搏?掰开他的眼皮,眼珠定定的,一点光都没有。老太太紧张得心像要跳出来,“难道他……”一时间惶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念佛机的佛号声让老太太回过神来,她的目光落在床头柜上,她看到念佛机下面压着一张纸,双手擅抖地捧起来,老头子那熟悉的字体,端端正正地展现在眼前。“师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极乐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见到阿弥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里非常高兴,但不敢告诉你。你我夫妻近五十年,一同经历了无数个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磕磕绊绊。值得庆幸的是,临近退休时遇到了佛法,全身心投入念佛法门,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往生后,不要慌乱,不要动我的身体,让念佛机继续念佛,你也跟着念佛,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吃饭时就吃饭,等明天早晨再打电话通知儿女。遗体送到寺院火化,骨灰就撒到寺后的树林里,不要买什么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紧念佛,一心念佛,切记,切记!”
老太太一看下面的日期,昨天就写好了,“怪不得昨晚他洗了个澡,这老家伙硬是稳得住,把我瞒得个一丝不露。”看了老头子的遗嘱,老太太的心里踏实了,跟着念佛机也小声地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院佛……”佛号舒缓的旋律,在安详的房间里回荡着。

附二: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净业和尚:世间大事,没有超过生死的,一息不来,就属于后世,一念之差,便会堕入六道轮回。您常教我念佛方法,道理我虽然明白,但恐怕临命终时,心生颠倒,思想散乱,又怕家人哭泣,扰乱正念,失去往生极乐的机会。望您重示往生净土的方法,使我得以脱离轮回苦海。
净业和尚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凡人临命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必须事先作好准备,不能贪生怕死。应该经常这样想:我现在的身体,有种种苦难,及不净恶业,交相缠绕。若能舍弃这个秽身,得生净土,见佛闻法,离苦得乐,才是最称心如意的事。这好比脱下臭秽破烂的衣服,换上珍服妙衣一样,要放下身心,不生半点贪恋。只要一有病患,不管轻重,但念此身无常,一心念佛,等待命尽。还须嘱咐家人,及看病人,凡来我前,都要为我念佛。千万不能垂泪哭泣,不讲世间闲言杂语,不说家中长短事,不软语问安。因为这些都是无益之语,非但不能得到帮助,反而会扰乱心神,使临终人失去正念。应帮助念佛,待气尽了(气绝之后,仍然要继续念佛六小时,不可停止,不可搬动身体,这点至为重要),方可哀哭。如有明白净土之人,应勤来开导,策励病人念佛,防止病人有恋世之心,以及挂碍之事。这才是对临终病人的最好帮助。
若依此方法念佛,决定超生,必定无疑。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有人问,平生没有念过佛的人,也能用这一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此法无论出家、在家人,或没念过佛的人,只要实行,都能往生,不要怀疑。我见过世上许多人,他们平时也念佛、礼佛,发愿往生西方,然而到了临命终时,却只是怕死,丝毫不念及往生净土,永取解脱的大事,直到气消命尽,神识投到冥界,才开始十念,正好比贼走了才想起关门,这样于事无济。生死之事最大,必须自己用功。若有一念之差,恐怕就要历劫受苦。希望世人,常以此法,精进受持,把此法门,贴在吃饭之处,及往来要路之间,使人见到触目惊心,免得临危忘失。这才是真为自己临终大事作准备!
  又有人问:还用不用求医问药?回答是:病初时可以求医问药。要知道药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切记不要杀生害命,当知佛力可救,酒肉于病无益也。有很多病例,都是因持斋,而使疾病好转;反之因酒食鱼肉,使疾病复发。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如何假借鬼神来延长?若迷惑信邪,杀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命。大命若尽,小鬼怎能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
根据记载,善导大师和永明大师都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善导大师这篇临终往生正念文,对我们往生净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故特别予以附加,以供参考。

注: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是依据净空法师及黄念祖居士等祖师大德对净土经典的讲解, 进行摘录汇集, 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1 F/ Q; G1 X3 Q4 Z
& P$ l$ a# D3 @5 F
w. Q6 _' e9 h7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2:13 , Processed in 0.1153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