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睦从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被常住派到洛杉矶西来寺担任知客。有一天,我在西来寺款待客人,对过程有一些意见,我问她:「你在哪里受教育的?」她说:「就读佛光山丛林学院之前,是在香港念管理学。」我听了以后,和她说:「你过去念的管理学,都是学著去管事,去管人,是不够的,你今后最好要学习把自己管理好,才是最高的管理学。」 今天正逢「管理学」到处普及的时候,论其种类,真是不胜枚举,有企业管理、人性管理、民主管理、分层管理,乃至于饭店管理、医院管理、行政管理、仓库管理……,但是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内心,就很少设立如此的课程了。在一九九六年,我创设了南华管理学院,和台湾各个大学一起参加联合招生。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我深深感到: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精深博大的「管理学」。 像一卷《阿弥陀经》,就是阿弥陀佛的「管理学」。在他的西方极乐世界里,不但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富丽的亭台楼阁,清净的休闲娱乐,融和的群我生活;而且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恶人的干扰,没有经济的困境,没有男女的占有,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生态的污染,没有衣食的扰人,没有老病罣碍,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怨家的敌对。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的居民全都「管理」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可以说阿弥陀佛就是一个最高的管理专家,因为他能够给人安全、给人安乐、给人安心、给人安适。 一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最好的「管理学」。观世音菩萨为了将他世界里的众生「管理」好,所以先救苦救难,让众生得以无忧无惧,例如你有贪欲的,他布施喜舍来帮助你;你有瞋恨的,他以慈悲来教化你;你是愚痴的,他用智能来引导你;你有疑嫉的,他赐信心来摄受你;求生儿子的人,他能帮助你生下福德智能之男;求生女儿的人,他能帮助你获得端正有相之女。如果你是军人,他为你说军人法;如果你是工商人士,他对你讲工商管理法;即使你是一个童男或童女,他也会以童男童女的教育布施给你……,因为观世音菩萨善于随类应化,观机说法,所以他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而信者们也将家庭里最好的地方供奉给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信仰及领导。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知,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各种「管理学」,是合乎自我的管理、自性的管理、自觉的管理、自知的管理。由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给予我们管理的示范,所以让佛教发展出各种宗派的「管理法」,丛林寺院的「管理法」,僧团戒律的「管理法」,祖师大德的「管理法」……,可谓内容繁多,欹欤盛哉!让佛教对于当代社会,甚至自我的「管理」等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三十年前,我访问日本时,见到日本工商企业团体,一队一队,一团一团的,都到各大寺院集合受训,听说这叫作「职前训练」,是公司行号为了教育员工良好的思想理念及生活习惯,所以在他们正式工作之前,送到寺院里接受佛教的「管理」训练。当时日本寺院负责行政的出家法师也无不以佛门「管理」做人、「管理」工作的方式倾囊相授。那时,我就认为今后的佛教在社会的管理方面应该提出一些贡献。 世间上,物品的管理比较容易,因为物品既不会表达意见,也不会和你对立抗争,你怎么安排,它就如何地发挥功用;说到管理事情,事情也还算很好管理,因为事情有一定的原则,如果能将事情的轻重缓急拿捏妥当,将事情的好坏得失权衡清楚,管理起来也就不为难了。 最难「管理」的是人。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意见,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历、不同的资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籍贯、不同的年龄……,如何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中,将人统摄起来,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人,很难管理,其实,更难管理的还是自己的一对眼睛,你要管理它非礼勿视,它有时偏不听话;两只耳朵,你要管理它非礼勿听,它偏欢喜窃听他人的隐私;一张口,你要管理它不乱说,它偏偏祸从口出,闯下许多麻烦来;一双手,你要管理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与取,但贪爱小便宜的人总是不计后果……。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不能听从自己的命令指挥,又如何能管理别人,管理其它的事情呢? 其实眼、耳、鼻、舌、身,是有形有相的,还算好管理,假如管理自己的内心,这就难上加难了。心中的自私无明、烦恼邪见,如骄慢、嫉妒、愤恨、执著等等,如波浪一般鼓荡不已,如果自己缺乏大愿、大力、大智、大悲,哪里能管理得了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呢? 盘踞在心中的烦恼虽然难以管理,即使是心中的一念情执也不易管理,有的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说是将自己心意情执发扬到极点;有的人爱国、爱民、爱家、爱人,即使如何地执著不舍,也还能为社会所接受;但,就有一些人,他们的心像顽猴恶马一样,总是犯人禾稼,最终还是自己受害至深。 一个人想将自己管理好,则须管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要管理好,自己的威仪要管理好,自己的语言要管理好,任何一个地方管理不好,都会为我们带来多少无谓的灾殃。 平时承蒙有人赞美我,说我门下徒众之多,寺院之多,不知是如何管理的。其实,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管理」的法则,像我管理寺院,从不上锁,像大雄宝殿、大悲殿、会议室、客堂、教室等等都是全日开放,好让大众随时都可以进来瞻仰、使用;我管理物品,不喜欢建仓库,我觉得物品是做来给大家用的,最好能物尽其用,东西一旦堆在仓库,没有人看得到,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的时候已经发霉生锈,岂不可惜!我管理钱,也不喜欢放在秘密的地方,三十多年前在寿山寺的时候,我将钱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学生、徒众各取所需,我认为这才是公平之道;我管理人,倡导法治、人治,甚至无为而治,我觉得最好的管理,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管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 有一段民间的绕密码说:「有一个城隍庙,东边坐了一个管判官,西边坐了一个潘判官,西边的潘判官要管东边的管判官,东边的管判官要管西边的潘判官,究竟是要东边的管判官来管西边的潘派官,还是西边的潘判官来管东边的管判官。」就是判官也彼此不服气,你要管我,我要管你,互相看不起,僵持不下,就很难为城隍爷了。可见有了管理对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别对立,反而就更难管理了。 在禅门有一则饶富趣味的故事,可以和上面的绕密码成为对比。有一个信徒到寺院找住持讲话,住持叫旁边的一位老禅师说:「你赶快去沏茶!」不久,住持又叫他:「你快去切一盘水果来!」住持和信徒讲完话,又向老禅师喊道:「你陪客人聊聊啊!我有事要先走了!」住持出去了以后,信徒很奇怪地问老禅师:「这位住持是你的什么人啊?」老禅师回答:「是我徒弟啊!」信徒大为不满,说道:「既是徒弟,怎么可以叫师父去泡茶?」老禅师回答:「他只有叫我去泡茶,没有叫我去烧茶,烧茶就比较难了。」「他还叫你切水果!」「他很慈悲啊!只有叫我去切水果,没有叫我去种水果,种水果可就更难了。」「他自己先走了,还叫你来陪我!」「他年轻,比较有用;我老了,所以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在这个寺院里,老禅师才是真正懂得「管理」三昧的人,由于他能顾全大局,放下身段,透视人际之间的因缘关系,因此让整个寺院和合无诤。 有鉴于「人和为贵」,所以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我觉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体共生」的精神,我觉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则,应该是让整个团体能够产生共识,上下一心。虽然我一手创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开会议来代替下达命令;尽管我是多少人的师父、师公,但我宁愿大家商讨研究,也不愿断然否决别人的意见。当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例如一些应赶紧实行的议案,因为主事者的保守而延误时机,以致日后必须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价,但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有其必要,所以我愿承担一切后果。三十年来,为了斡旋各个单位的意见,为了调和各个主管不同的看法,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但想到能给人多少利益,给人多少方便,给人多少学习,一切的辛苦即刻化为乌有。 过去曾经听过一则家庭主妇的故事,让我感念良多:有一个母亲就要过七十岁生日了,家人们秘密地商量著如何为她祝寿,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欢什么,最后小儿子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我们每餐剩下来的饭菜。」大家想想,的确如此,于是到了这一天,儿女们就将冰箱里的剩菜清出来煮了一锅,说道:「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煮了您最喜欢的剩菜孝敬您。」这位母亲听了,一面流泪,一面说道:「是的,我最喜欢吃剩菜,几十年来,你们所不喜欢的,我都默默欢喜承受下来。」自古以来,男士多称自己的太太是内人、拙荆,甚至贱内等等,其实贤妻良母才是一个家庭里面的主导内外的核心人物。我将这种肯牺牲,肯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称为「剩菜哲学」,用它来教导我的徒众;但看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不都是因为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所以能够克敌致胜吗?像吴起领军,不但与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 因此,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那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与对方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为属下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像龚鹏程先生和我素昧平生,只因听说他的才华,便立刻在飞驰于高速公路的车厢里,先用行动电话邀请他担任校长,他先是一阵愕然,听说我要建的是一所属于全民的精致大学,便一口答应,从此多年来的校务我未插手干涉,「南华」在他的带领下,校誉日有所增;目前西来大学的校长陈乃臣先生,过去是花莲师范学院校长,我将校务交付给他之后,也很少过问,西来大学的校务在他的拓展之下,也是蒸蒸日上。 在世间上,一些父母和儿女们说:「你看!隔壁张家的某某多好,成绩这么好,哪像你?」结果,孩子被说得一无是处,只有自暴自弃;在社会上,一些主管总是责备属下不如别人,说者固然是「恨铁不成钢」,但没有想到听者的想法如何,根器如何,也就枉费心机了。每个人资质不一,各有妙用,只要你善于带领,败卒残兵也能成为骁将勇士,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看出他们的优点长处,而给予适当的鼓励?你能否看出他们犯错的症结,而给予确切的辅导?尤其,你能否不伤害他的尊严,而让他的人生得到成长?像盘珪禅师以慈悲爱心感动恶习不改的惯窃,仙崖禅师以不说破的方式教导顽皮捣蛋的沙弥,凡此皆可看出历代高僧大德「管理」十方丛林,接引各类僧众的善巧智能。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能。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泡的线路错综复杂,都是他一人包办;还有一个摩登妙龄女郎,每次来山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反对我收她作出家弟子,但她后来在佛法的薰陶下,不但勤劳努力,而且本分尽责,得到众人的赞美。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能。 信徒和我讲话时,常会惊讶地说:「你说中了我的心事了!」这是因为我自四十多年前弘法以来,就常在揣摩前来的听众、信徒是什么职业,抱著什么心态,我要和他讲什么话,让他欢喜,让他感动,由于我能用心为人着想,所以后来我在「管理」人众的时候,就能应付裕如。 我接办南华管理学院时,曾将一座大楼的设计方位改变,事后许多人说改得真好,他们问我是不是会看地理风水?其实心有心理,人有人理,情有情理,物有物理,地当然也有地理,过去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每次一上殿,我就知道要赶快站到哪个位置,因为我喜欢敲法器,即使没有开我的牌,也总想有递补的机会。每次一到斋堂,我也知道应该往哪里坐,因为我的食量大,我要找一个行堂容易看到的地方,好为我添饭;每次一到教室,我会知道该到哪个位置去,因为过去寺院没有钱点油灯,只有自己赶紧选择光线最好的地方;每次和师长谈话,我也知道该往哪里站,因为我要引起他的注意,好让我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后来举凡队伍的排列形式、建筑的远近高低、事情的快慢程序……,我都能拿捏得准确,这是因为我能用心将自己的「空间」管理得当的缘故。 我经常在客人要来的前一刻,站在门口迎接,让对方惊喜不已,有人问我是不是有神通?其实这是因为我从小就训练自己要有时间观念,例如什么是五分钟,什么是十分钟,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辰,做一件事情要花费多少时间,我的心中都了了分明,所以一切事物当然也就能够「管理」得恰到好处了。 每年大年初一,我能约略算出今年春节大概会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地方待上一、两天,我也能知道当地寺院油香的多寡。徒众辄感惊讶,其实我无丝毫特异功能,只是因为我有心去留意大小车子的流量,我肯去主动地了解每个地方的人文经济,由于我心里面有数字的概念,所以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无论行政、财务、工程、总务……,当然就能够预事而立,面面俱到了。 所以,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尤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五月) ; U$ A! `5 s. R8 Z$ B
. k( H2 z( r8 b*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