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宫,位于秀美的青岛市崂山仰口风景区内,古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是崂山少有的皇家敕修宫观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背靠上苑山,东临大海,素有“海上宫殿”美誉。 太平宫开山祖师,华盖真人刘若拙,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华盖真人,姓刘名若拙,蜀人,寓居崂山。庞眉皓齿,面如渥丹,不自知其年。敝衣掩衫,冬夏不冠履,不炉扇。一夕端坐而化。” 刘若拙,四川人,唐朝昭宗光化年间出生(具体年月不详),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后人(据本人考证,刘若拙最多比刘知远小六岁),幼年出家四川罗浮山,道成云游。早在唐昭宗天佑元年,即公元904年,刘若拙的师叔李哲玄从罗浮山至崂山太清宫,后出任太清宫住持。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刘若拙云游至崂山,与时任太清宫掌门的师叔李哲玄相谈甚契机,兼心悦于崂山胜境,遂在太清宫前建茅庵静修。在此期间,刘若拙曾为百姓驱虎逐狼,道行高深,因而名声大振,后被众道士迎请入太清宫住持。三十多年后,即公元960年,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远慕刘若拙名门之后且道行高深,诏请其晋京开封,宋太祖与之谈,心甚悦,遂敕封“华盖真人”。后,华盖刘真人不顾太祖挽留,坚请回山。宋太祖敕令其回山新建上苑宫和上清宫,并增修太清宫。上苑宫即是现在的太平宫。未等上苑宫建成,太祖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太宗。宋太宗年号为“太平兴国”,上苑宫遂改称“太平兴国院”。此时的上清宫和太清宫是华盖真人的别院。大宋王朝到了南宋末年,兵戈起,江山易,末代皇帝的二妃谢安谢丽假扮农人模样,坐渔船漂抵太平兴国院,也许是怕暴露自己,也许兴国无望,也许俗心泯灭,一心向道,自此,太平兴国院易名为太平宫,其易名原因后人不得而知。 自敕修太平宫起,太平宫地位陡增,崂山道教声名鹤起,四方云集,大盛天下。这是以太平宫为代表的崂山道教的第一次大盛,她比明万历年间以太清宫为代表的崂山道教的第二次大盛早了600多年。华盖真人广收门徒,道教华盖派大行于崂山。后,仰慕者剧增,往来应酬不断,华盖刘真人遂移居即墨高真宫。大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腊月,即公元992年阴历腊月,华盖真人仙逝,其遗骨葬于高真宫前。即墨高真宫位于即墨市东关,其遗址处现为一家幼儿园,华盖真人墓位于幼儿园内,东西北四方用砖墙围砌,南侧有铁门,平时有铁将军把门。华盖真人墓修建于北宋,元明两朝均有重修,现存墓碑为明万历年间所立,属珍贵的历史文物。 太平宫周围人文荟萃、景色秀美。 犹龙洞位于太平宫右,原名老君洞,首任住持刘真人命名。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圣人曾问礼于老子,归而语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后人遂有老子犹龙说。明代山东提学邹善至此,取司马公语,改为“犹龙洞”,至今。洞旁有“犹龙洞”石刻,上方石刻“云是老子曾到此,复看济北黄石公”乃明顾炎武语,黄石公张良之师也。犹龙洞内较狭长,供奉有道教诸神,是历代道人修行处。犹龙洞处,常年有一道人驻守,头扎小辫,气宇不与俗人同。洞前木桌木椅,兼自采野生崂山茶待客,随和接人,人来则香茗以待。细问,乃野生崂山石竹茶。道人自云七十开外,原系林场职工,已在此静修四十年。 犹龙洞顶上巨石即是著名的混元石,石大而坦,浑然天成。混元石上古老的星相石刻古朴神秘,透出崂山道教的博大精深。正是:犹龙洞上混元石,疑似女娲补天遗。 著名景点狮子峰、绵羊石,均位于太平宫侧后方。绵羊石就像一头温顺的绵羊,栩栩如生。狮子峰雄伟壮观,沿着太平宫后一路攀爬到顶,名人摩崖石刻星罗棋布于狮子峰两侧。站在狮子峰顶,东望大海,烟波浩淼,脚下的仰口海水浴场,坡缓沙细,海水纯净,没有污染,是青岛市郊区两处最著名的海水浴场之一。再往后走,美丽的仙人桥展现眼前,桥下有潭,名白龙潭,传有白龙栖潭底,据说过去,当地农人曾见白龙自潭出。整个白龙潭,仙人桥景区风景绝美。白龙潭旁不远处有白龙洞。过去道人修行处。白龙洞外壁有著名道士邱处机手书题诗20首,其中诗句多文采飘逸,似具仙风道骨。如“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踪近人间。”石刻中,长春真人邱处机还写出了将崂山改名鳌山的原因,以及在此前,为什么崂山如此仙界,却少为世人知,甚至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亦未录入的原因。白龙洞三个字出自戚景通之手,戚公系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之父。总而言之,白龙洞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出了太平宫继续往上爬,就是著名的觅天洞,洞内窄曲幽绝、白昼不见五指,其惊险刺激,引人入胜非言语可以描述,其妙绝非亲临无能形容。 正是五一佳节,太平宫外,黄花艳,彩蝶飞,宛如瑶池仙境。庄周梦蝶千古谈,世人都做姑妄言。心是灵犀身是衣,安知哪个庄周哪个蝶!
2 U2 u4 Z g; W5 p f+ W: w0 M* m
% q' J7 o9 I8 @0 c& z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