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的修法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0 @# h5 M) f R
一、思惟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利益
( u- t5 ~, w0 t6 p! J由于贪著自我的力量而生起我爱执,由此邪执,从无始生死直至如今,产生了种种不悦意的苦恼;虽然想修持自利为自己求得圆满,但所修的并非成办自利之方便,如此经历无量时劫,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不但未成,反而唯一遭受众苦的逼恼。 5 R5 O# z! i* }" C7 O
若将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则必定早已成佛,圆满了自他一切利益。由于未能自他相换,导致长劫劳苦却未成办任何实益。
- O( T- U0 \" F) ?% }通过上述正反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由不同的行为取向,会导致苦乐悬殊的结果。以我爱执,不仅无法实现自他二利,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以他爱执一味利他,毫不考虑自己,却能速疾成佛、圆满二利。
e: k2 q& q1 }: a6 p' g二、视我爱执如怨敌而令不生 ) k) C% A9 z9 g$ z9 L$ l& g. @4 X
如今才醒悟,第一号怨敌即是我爱执,今后应时时刻刻依止正念、正知,下定决心努力歼灭这个贼子。我爱执没有生起时,不让它生起;刚产生时,让它当下消灭,不再延续。
3 J* F- u1 h4 l) f9 t因此,首先必须认识真正的敌人,认识之后再依正知、正念全力歼灭。 + l5 e5 K3 a' `
《入行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以此大疲劳,汝惟引生苦。”
! ^2 X* y+ e/ T ^《入行论》说:这“我爱执”在生死中一次次地损害我。心呀!你想利益自己,虽然历经了多劫,却只是以极大的疲劳引生苦恼而已。
$ C3 g8 }% n F; P7 S所以,应当认清“我爱执”是如何损害我们,让我们不得利益。可以说,再大的怨敌所做的损害也比不上其一分。无始以来的生死、无义与苦恼,全是源自于它。 / x9 c# d+ ^3 ~0 y6 K, I
又云:“若汝从往昔,能作如是业,除佛圆满乐,定无如斯时。”
' f/ q6 z4 l5 F$ S+ u. f又说:如果你从往昔就能这样自他相换,一味利他,那么如今除了现前佛果的圆满安乐之外,决定不会像此时这样身陷苦海。 [, r. |% n6 |
三、遮止以身财善根攀缘自利
2 ?# y7 ~7 Z3 r8 t这样不执著自己,不护持自己方面,应当数数修心,将自己的身体、资财及善根等,毫无顾虑地全数惠施有情。 6 [& g% a8 p- h$ K: x7 Y+ Q
接着思惟:既然一切都已施予有情,就已属于他人,应当以此利益他,不应损害他。所以,对于身、财、善根等,都要灭除以之利益自己的心。 9 ]4 T$ z7 g! _9 s: @) {
也就是说,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之后,眼、耳、鼻、舌、身、意等,都要用来成办众生的利益,而不能再用来利益自己或伤害众生;一切资财也都奉献给众生了,自己已无权使用,小到毫厘都必须利益众生;一切善根也已惠施众生,不能再以此利益自己。
* o. _& K& a6 T如云:“意汝定应知,自为他自在,除利诸有情,汝今莫想余。” , \# b0 e) l( f8 ?' k6 Y
如论中所说:心呀!你务必要知道,自己已经送给了众生,一切由他支配。所以,除了利益有情之外,你现在不必再想别的。
" p( `1 j: k* k; j: u& c6 \) W这是说,应当完全抛弃自利的想法。
4 y- H/ C9 M0 O2 w6 P! ^; D“他自在眼等,不应作自利,眼等于利他,不应作邪行。”
. o) H: G! J4 N4 ~$ d: ~6 p, @6 X属于他人支配的眼根等,不应为自己作利益,要用来利他,不应作损他的邪行。 : J5 v; I' B/ Y0 Q0 n0 q
四、以思惟过患遮止身等攀缘自利 , y% A G8 h/ Q% f# `6 z: L
若见身体等舍弃了利他而攀缘自利,或者身语意反而成了损人的工具,则应提起正念遮止:这个自利心,往昔让我遭受无边痛苦,现在我若仍错认相似利益,随它而转,一定又会生起大痛苦。 # e- [5 b' E% O' @# y, p9 {
如此警觉后,立即将攀缘自利的心拉回到利他上。 ( Q0 C I' G* S' u7 m" k4 g
“相似利益”,即表面是利益自己,实际是损害自己。比如:穷人乞求衣食时,我们不布施,看似保全了财富、利益了自己,实际是增长悭贪,造集未来贫乏的苦因。或者,别人骂我,我还口回骂,似乎维护了尊严,实际是造下贱之因。诸如此类,若将“相似利益”错认为“真实自利”,则会引生大苦。
( H! l5 O- J1 s" ?, T4 C% Q如云:“汝昔伤害我,已往可不谏,我见汝何逃,应摧汝骄慢。”
+ j$ K# K4 T" M8 `! p) O# O4 {如《入行论》说:“我爱执”,往昔你伤害我时,我不知你是怨敌,如今认识了,你还往哪里逃,我要摧毁你这无恶不作的骄慢者。
5 \. K) P# ?& N h8 E# j( X“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 5 S" ^1 l* n5 W8 Q) M
现在你应当舍弃“我有权利益自己”的想法,我已把你卖给了有情,你也不必难过,应尽力利益有情。 $ W1 y+ Q; p0 l7 [1 Z4 O+ J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予诸狱卒。” 3 N% i% O7 e1 @7 m) t, a9 A- f, M e
若我稍有放逸(被我执控制),而没有将你惠施有情,你一定会把我交给可怕的狱卒。 ) `8 l9 C _( k2 w
“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 % m" h8 R. t! Y( z! S: ` }
“我爱执”你长期以来把我施舍给狱卒,让我久受苦恼。今天想起你对我做过的种种可恨之事,我不摧毁你这“自利心”,誓不罢休! 4 ^) d; I, G$ ]. |' p! k
五、护持爱执有情的相续
$ V: N8 l. u! P9 m* u这样反复思惟爱他的殊胜利益,要从心底深处发起勇悍。“舍弃他众之心”,未生时不让它生起,已生时不让它相续。
' _2 X9 ]% Q5 s y1 s1 x让心对其他有情发起可爱、可乐、可意之相。过去对自己如何爱执,现在对有情也应发起同等的爱执之心,如《入行论》所说:“应当爱他人如爱自己。”
4 I2 G7 ^$ c. J# j0 u( W# _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乐而生起爱执及恭敬心 % f/ A0 m& T$ V- P- t
如何才能生起爱他如己之心呢? . v& O# g6 z( W1 R. Q
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为因即能生起爱执有情之心。 7 K) w/ h( S \1 _% y' @9 J
能引发如是爱执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忆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过观察而见到有情对自己所作的饶益。 5 L! K& | R3 ]7 M: B5 ~
下面再以比喻说明: % m/ }4 o a) k" J& M+ A
譬如,如果见到一块肥沃的良田善加种植种子,就能长出众多上妙的果实,便会对此良田极其珍爱。
; V9 i; l/ N4 p3 p同样,在有情福田中种下布施等种子,也能出生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安乐。如果对此理获得定解,也会对有情福田生起珍爱执著,因此,应当思惟这些道理。
9 O5 C% d: r9 I: `6 k- b3 F& }, N《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 B5 V) ?+ Q) Q" p& p& C) l, ~《入行论》说:既然有情和诸佛同样能产生佛的功德法,为什么不像敬信诸佛一样恭敬有情呢?
( N" m4 W( }- ]9 G2 n( c缘佛修信心、修恭敬、修供养,能让我们成佛,缘有情修慈、修悲、修布施,也能让我们成佛。因此,如果对佛须恭敬,则对有情也同样要恭敬。 5 z& K q1 p/ W# @
七、思惟对有情利益及损害的结果 ' Q* ]+ h2 J. b9 r2 V# Z6 ~3 S. ~
《令诸有情欢喜颂》中,首先这样对比杀生与放生而显示因果:若杀害有情,以此恶业能把你牵入三恶趣,若救护即将遭杀的有情,则能引生善趣并获长寿。以此类推,若对有情不与取及布施财物,或对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别能引生善趣与恶趣。 % w( ]$ |5 i7 Z" ^
所以,损人就是损己,利人就是利己。
" g+ H( d. t4 ^7 c/ u; V% G特别就成办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为所缘境,才能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才开始修菩萨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须依有情,才能圆满布施等波罗蜜多。
: `& I- j5 w, m% X/ F' _6 y对于上述各种道理,都应仔细思惟。 5 Q' Z8 I; g& ]4 X! s% \. e/ w5 D
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暂时、究竟之功德
+ e5 k0 @) ?( M- w对此,《释菩提心论》中首先略说,其次广述。
( z" \( M" v" @《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4 W" i6 N+ q( z6 S5 u论中首先略说:在世间善趣和恶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悦意、不悦意果,都是因为对有情作利益和损害所引生的。 ) ~( J. B2 }1 L. X6 r1 e
其次广说: ! k1 u7 I/ B5 S; z4 W
“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
0 I8 e/ _. T* A$ ?1 Q7 ?, X. V7 j9 P无上佛果尚且都须依于有情而获得,何况人天财富,梵天、帝释、猛利天、四大天王(护世)的受用,无一不是从利益有情而产生的,对此又有何可惊奇的呢?
- e. Z% n, f' M0 E8 G5 ]6 ?- M. Q“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 / F o! ^$ y2 U8 |, n7 K; T; P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有情感受的种种痛苦,都是从损害有情而引起的。 ) A; v* Y& T2 p9 J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3 L( k, D( q; p" Q5 @! m
在恶趣中,众生感受的饥渴、互相打击、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难以遮止、无穷无尽,都是损害有情的果报。 3 W( s+ D/ L" r2 {' s! b7 M" T
以下通过大、小乘的比较,更深广地阐明利他的殊胜性。 d: I% i8 r1 i0 t
从出世间角度思惟大、小乘果报差别的由来:声闻、缘觉等果报下劣,是因为未能广大地行持利他;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为广大利益有情。应当思惟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
4 d0 ^+ q2 b" e2 n即前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 n$ x8 T, u1 d o& K“贪”,此处指大悲。大乘菩萨对有情作悦意想后,欲从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贪”。 ; B; s0 k7 v8 [5 U" Z
即《释菩提心论》所说:对于有情远离这一大悲之大贪,应当如毒素般舍弃。理由是:声闻因为舍离了“大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诸佛因地不舍有情,专一精勤利他,故证得了大菩提果。
- }5 D9 c7 w: X Z& d2 P“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2 W+ ^1 B1 i9 |" |7 \
思惟:以利他与不利他为因,会产生如是殊胜和下劣的两种果,对此获得定解后,菩萨怎么会有一刹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 x' e; @! |9 A& Q" S. I, E摄义: ( q! T, |3 u0 M( q$ ~! r4 |& J
引发爱执有情的方法,就是思惟有情的恩德,对自己成就增上生、决定胜所起的作用。 ) `0 q0 z$ y. x. v, V8 _
增上生方面,通过思惟损他的过患与利他的利益,可观见增上生的安乐都来自于利他。善趣中的长寿、健康、富裕、眷属、尊贵等,无一不是从利他产生。慈爱有情,才能长寿、健康;施舍有情,才能富裕;和合有情,才能获得眷属;恭敬有情,才能尊贵。如是逐类观察,会发现有情对我们有大恩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有情,今生、来世的人天安乐,也要依靠有情才能成办。 & R! a) |1 p+ n; Q4 d) V/ n
决定胜方面,成佛必须发菩提心、修持六度,而这也要依靠众生。因为:观照无边有情沉溺苦海,才能引发菩提心;以无量众生为所缘境,才能修成布施等六度。 ; { }4 d R2 A7 g
小乘人因为不缘有情广行利他,故而堕入寂灭边,其福慧资粮都不深广,无法现前大乘三身、四智、净土等殊胜境界。《宝性论》中说,舍弃利益众生,是如来藏显露的大障碍。相反,大乘菩萨广行利他,才圆满如海的地道功德,成就无上菩提。 + o5 c9 p" |% o) T: H
总之,想成就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再没有比利益有情更快的方法。所以,应将有情视如佛陀一般是极其殊胜的大福田,而由衷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