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因缘的三种类型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y6 ~/ @$ v& k1 c. x# }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 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
! }% S6 Z+ ]) y8 Y 一、寿尽死
4 M/ Q; ^7 a9 I$ @* y6 {4 M 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 `* R) s$ Q% L6 }! I2 F0 O& {
所谓寿尽而死,即以前世业力所引的寿量全部穷尽而死,这是时死。
! @/ p9 O" Z' f) A2 `2 R" I. Y: ~ 一般来说,由于前世的引业,这一生的寿量是一个定数,连一生呼吸的次数也是决定的,如果没有积聚增减寿量的因缘,在寿量用尽时,就会“寿终正寝”,这是寿尽而死。 ; a$ R# M9 Y3 n# X
二、福尽死
( X$ I' P3 K! x; Q 福尽死者,谓如无资具死。
h; V% a) I+ b) n 所谓福尽而死,指缺少衣食药物等资生之具而死。
* @$ `; f1 z. I 虽然没有耗尽寿量,但以福报消尽,也会导致死亡,比如,冻死街头,或饥饿而死。因此,享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报时不可挥霍,总要为将来留一些才好。
& z: S. T; o8 y. }4 d! F& S 弘一大师在孩提时,他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副清朝刘文定公的对联,高高地挂在柱子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教诫要爱惜粮食和衣服,这不是在财物上悭吝,而是因为一个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铺张浪费。大师的哥哥时常教他念,这一句念熟了,以后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饮食,大师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而且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应当时时小心,不可以损坏或者污染。 , {" `! ]8 L7 a1 _2 H6 h) \
在此奉劝学人,有福报时应当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报舍给他人用。修行人不应随顺现代人的作风,而应随学俭朴惜福的古风。 1 U/ j; @# A( C
三、未舍不平等死 ! s G; W+ I! l! Z& D
未舍不平等死者,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 S8 B/ \ m2 {8 J9 z! b) @ 所谓未舍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药师经》等经中所说,有九种因缘导致寿量未尽而死。 # J- t& G2 d4 K* f7 C+ ?
以下一一说明九死因缘:
" X |, p4 ]$ _4 `9 F# A& Z 谓食无度量。 ! Q) H0 N* w( C5 @5 I
即饮食过多或过少,不能适量。
# Q5 ?0 Z5 r2 L- F 饮食不足,会令身体饥瘦虚弱;饮食过量,则使呼吸艰难,这都会加速死亡。
+ e8 @8 `0 x/ e$ L( I. o1 M, D8 k 食所不宜。
1 D/ j2 w7 a4 u! g$ w 即食物不适宜。食物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 # W4 H7 a9 u$ r) O- w
不消复食。 . a, ] z" k6 k# M2 K
因为饮食不平和,导致饮食不能消化,如果还继续进食,就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类疾病。
; r+ ?7 S Y9 e5 A 生而不吐。
5 t2 ?( J0 Z1 P9 e6 [0 h- B 引起了身体不适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时就应及时吐出。倘若强忍不吐,将导致疾病,是减寿的因缘。 6 q: O4 z8 n7 d7 s. Z8 Y
熟而持之。 ) A' p0 N* A9 ]5 `0 c
即由过去因为饮食不知量、食用不适宜的食物、不消复食等等,因此在体内造成各种疾病,又不加以去除。这些疾病,由熟变所生,所以称为“熟”,有而不去消除,称为“持”。
9 H: @9 j% g3 L. Z6 D% S" ~2 R( n5 S 不近医药。 0 M) t: E% b5 B& N
即不去求医问药。
: N. |5 |: m) t( H* { 按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为了去除由饮食引起的各类疾病,本应遵照良医所开良方服药,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从,这也是死缘之一。 2 N$ Q6 o5 m* n7 |" ]$ k
《四家注》对这一句解释为,有些饮食与药物若分开食用,不会产生疾病等致死因缘,混合使用则会导致中毒。
6 m* V. e4 U! r$ Z. p+ g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 o4 w9 I7 H* M7 t( u6 x 即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对身体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 u, q) Y F& B2 d, C 比如一个人挑担,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气的大小,过于蛮干,则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又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经常彻夜长坐,或在季节交换之时,不能按时加减衣服,都会制造死缘。 8 o1 m' Y, F. w& H. ?
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2 ?- Z' u2 U H 在非时行非梵行,以及过量行非梵行。 # \; c0 y* U! G6 n+ {( |
非时是指月经期间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时,非量是指纵欲,过量而行。印光大师说:世间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间接致死的,即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9 I. n$ g. ?8 F8 } S 对以上九条,结合经验细心体会,聪明的人就可以了解养生保命的方法。
1 e) A& q# F8 s2 ` 缘一切众生修慈心 获福不可思议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 [0 H6 [5 h8 E; h! ]% y. I3 @慈心利益之量
# j% S5 Q9 C/ W1 S P 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胜广大财供 二、慈胜广修梵行 三、慈胜长期持戒 + y( E( @- r* m, ^
一、慈胜广大财供
( l; z& ?' t6 r1 o9 S5 ^& D f 《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 T! c" W, D6 q) e, E+ X
前三句假设了一种广大供养,第一句说供养处,第二句说供养物,第三句说供养时和供养境,第四句通过较量彰显慈心福德之广大。
6 M1 M' U1 m5 @" U4 K 《三摩地王经》说:普遍在无边俱胝的世界中,用尽不计其数的供养物,以此持续不断地供养一切贤圣,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 d8 ]$ Y5 ?: i1 \* _1 w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 究竟田:“田”,是指出生处。“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极殊胜的田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 t9 w' Y9 G a: }+ w2 y 上一颂是说,相比常时对究竟田作广大财供养,修慈心的福德更为巨大。 # t3 w) h% }6 `. Y/ @5 p9 d
静心体会一下,供养的处所、供物、时间、对境如此广大、殊胜,但由此产生的极大福德,却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这说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养,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慈心更伟大、更可贵,力量更巨大。 4 x& X4 ?6 U$ y/ c v; `. O+ u
二、慈胜广修梵行 9 T9 @, M$ X3 a0 w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 V2 Q5 m a7 K. T# k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在东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在那里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大安乐。 U) S* g H, A' }" H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3 q6 }7 x- v2 i+ c
此段是较量功德。一是在安乐世界里,持续万亿年修持清净梵行,一是在此秽土下至一弹指顷的短暂时间中,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后者福德远远超胜前者,何况日夜安住慈心。
, O6 _$ n( D% X 在安乐世界修梵行和在恶浊世界修慈心是两种修法,后者一弹指顷的修行竟超过前者万亿年的久修,说明“慈”法是一种能力极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
' X. t) J* ^% F9 H B. h& h+ A 比如,通过网络发短信,可以瞬间从青藏高原发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邮递员徒步走到美国,几年也到不了。这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不同,而导致效果相差悬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拥有加速器一般。 ; I3 K/ o; s% a
三、慈胜长期持戒 2 P, R% c @3 S7 \
《十方广大解脱经》说:“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
+ m! P |* C3 O$ U- G$ m 由以上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广大不可思议,下至一念修慈,就能获得无量福德。若非佛说,谁能了知此事;若非经证,谁会发誓勤修。以上已再再显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开发慈心,则确是开启了无尽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