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8|回复: 1

《论语讲记》卷下第二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5 19: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李炳南教授论语讲记》5 M$ x9 D5 X! n# j1 e' c
' D- ~" R5 @3 m& m; s) w
《论语讲记》 卷下 第二册& x1 d0 A$ b( G) Z* k( `
9 Y: p& H  ?% r+ u- B  L
2 Z& b& V" G: M* x- ?" k: x
目录
. `1 ]0 b8 K( I# L& U  开讲前提示        一8 c6 Q% q* E# u& ]+ J% v! G/ H
  先进第十一        四
% ]4 b" ]% q7 h' \  ]% j  颜渊第十二        一〇九
' f9 P& L$ Q5 s  子路第十三        一八五. a) d2 ]. G$ ?0 V8 m. P0 d4 Y2 _
  宪问第十四        二六四7 K9 F9 C: n+ r6 m4 o9 U9 ?" r$ i
  卫灵公第十五        三七九7 J9 H; w; @  T% X0 v1 l- y
  季氏第十六        四六六( c6 V3 r& ?# ]3 h+ t" K
  阳货第十七        五三五2 ~4 y% `5 I. E- s
    微子第十八   六一四
( F# |+ d2 x& [    子张第十九   六二〇
. H+ k1 |! x2 P8 Z: ^$ a    尧日第二十   六三〇
$ J2 ~8 L  `6 G' X1 [, n8 x7 q0 J
: Y$ x% x3 f8 u卫灵公第十五
9 J# w* C" n+ ^; N# _: G" v【十五.一】
2 b( Y( ]8 u/ U/ {;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627)6 Q7 b' ~5 n" V
  讲书之前,先谈谈板书写的「易、简」。, u* D, m3 i* n; E9 ?' P" e- T
  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脱节太久了,学论语只看一家的说法,不过自以为是罢了,其实谁也不能说确实对。元朝以前考试没有限度,以后便有限度,注释也有限制,指明要遵从朱子的注解,叫「中式」,写中他的法式就可以了。对不对呢?宋时就有人反对。但是考试时离开朱注,即便考得好也不录取,这是锢蔽人的知识。所以后来的论语只有一个讲法,才有四书改错等书出现。
+ q; [, A, N% y  论语注解开始于汉儒,为什么不尊崇汉注呢?汉儒所注也未必对,但汉儒本着训诂,少发议论,因为注论语的毛病都在议论上。民国以来,不管汉注、宋注都取消了,连经书也不要。今天国家提倡中国文化,因为发现其它人都不可靠,所以提倡靠自己,但是只宣传也没用,真心研究的有几人?  u; m5 S" x4 `8 c* h) u" v
  今日吾所讲的论语,国家没有限制谁的注解。宋儒有改经的,这是大毛病,若采取集释就比较复杂。吾主张「简要详明」,今日的风气相反,为了登报卖钱的原故,兴啰嗦的风气。作文、办事都要如此,言多必失,绝无好东西,即使是司马迁多也不行。办事啰嗦能办出什么事?你要真办事、作文、看书,还是必须简要详明。0 K  ^! Q% N$ K' x0 j! d  m
  论语书中经文虽然复杂,吾讲的简单。吾所说虽然简单,但是这是从复杂中得来。吾预备时,自找麻烦,你们别学啰嗦。你们学什么佛?现今的佛法是学什么佛?佛所为是为了什么?你们所为又为了什么?你们学论语,是学孔子?还是学宋明儒者?还是学如今的报纸文章?周易系辞是孔子亲自作的,系辞说:「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干很容易,坤很简单,易是干的本体。易则易知,容易才叫人好懂,简就有能力。易知就可以学,可以和他亲密,简单就能随从着你办。亲密就能长久,所以一学容易学,就能成功。易简这两个字,「乃天下之正理」,真正的理论,就在简易,得简易就得了天下的正理、正位,万物生焉,成了功。9 J9 W% \' D' w: J$ ?
  吾恐诸位学啰嗦,所以特别申明。演讲也须如此,要意犹未尽。若挂铃铛,就大差了。办事也是如此。4 }) @* K; H' y% z1 u$ \+ o  I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 N4 B  N, D" p. X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有人说,论语某句有所为而发,其实都是有所为而发。鲁卫如兄弟之政,孔子的朋友很多在卫国,道在鲁国行不通,想在卫施行,所以孔子到卫国。开始时卫灵公对待孔子好,如果待孔子不好,孔子也不去,连南子也待孔子好。
7 ^/ K7 t' \( Q7 B  陈就是「阵」,问孔子上阵打仗的事。读书能闻一而知二就不错了,闻一知一也可以。卫灵公为什么问阵?# e! g6 t: \( z+ G4 R! w3 z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f: I; W7 B: }" u) R5 D
  「俎豆之事」,祭祀时摆供牛羊牺牲,豆是用木头做的礼器,盛什么东西有一定的规矩,简易,看一遍就会。「尝闻之」,曾经听过这个,俎豆的事情我曾经听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你问阵是军旅的事情,我没有学。孔子其实是学过,「未之学也」是说话温和。
/ A: p8 B2 U8 F( P6 d0 J1 d「明日遂行。」, M9 B1 p" A& _
  到了第二天,孔子就走了。为什么走了?是被问住了,答不上来,所以走了吗?读书有如参禅,到老不悟,那是书呆子,就如同生在现今的世间,却不懂今日的事情。灵公并不是不知孔子,而是故意问阵,开孔子的玩笑。孔子懂得避色,避言,卫灵公既然对孔子的礼遇衰退了,就该离去。# F9 o3 o5 u( ^% I5 O
  学这一章,要知道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自己要明白进退。
& B! \8 \6 A: |
) I: D" |! x5 ~  u  f【十五.二】5 G; l2 C, e+ u3 B+ E% W/ w% G: b0 C3 C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29)6 M8 t$ Y: G6 V, P1 M3 G
「在陈绝粮,」4 o3 S% e$ ?% [% v0 z; p
  「在陈绝粮」,有人说是哀公二年离开卫国绝粮,但众说纷纭。有人将这一章与上章合为一章,有人说分二章。那一年发生的事不必管,在陈绝粮确有此事就可以了。
3 m$ u5 m6 c( K5 x2 Z9 n0 R「从者病,莫能兴。」, r" Q% n3 \, h3 F3 H9 ?# Z
  「从者」,跟从夫子的门徒。「病」是饿极了。「莫能兴」,起不来。  s6 u4 P3 H7 {/ W0 }5 u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8 C0 q0 z& ]7 {  子路愠现说。愠,原是在内心,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子路这里是显于外。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路不会因为饿而发脾气,子路不在乎穷,年轻时有一年饥荒,子路百里背米养母。这是因为孔子在鲁国当司寇,不能行道,先到他国传道,人们也不要。孔子不只是在卫国一地,在陈,在陈蔡之间,道传不出去,既然道是天命,为什么道传不出去?子路为此而愠。( h) u3 T! D9 M/ c/ B- b  _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K: s, C: W1 C* H: P% m0 ]
  孔子说,君子固穷,固一作「固然」,既是君子,就不免穷,不走偏路,所以走不通。二作「守住不变」,君子穷是穷,但是听天命。小人穷不得,一穷就乱了,乱七八糟,苏秦、张仪随鬼谷子学,鬼谷子也是有道之士,教他们纵横外交的学问。苏、张这两人志在得位,不在传道。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一样不行,孙膑还没有大毛病。若庞涓则滥矣。起初孙、庞二人要出师时,鬼谷子曾试试他们,观察他们的心地。庞涓用欺诳火烧,孙膑则不然,鬼谷子说:庞涓不得好死。1 D5 F  O3 S% X
" O. N0 }$ e  Z. o. Q. d: F
【十五.三】
( }8 `& u% d# R! ?0 _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E. Q* {- k9 @9 m2 [!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6 t5 o9 v' P) e  w. U) r' T( ?
  孔子跟子贡说话,你以为我学得很多,而口中不讲,记在心里,默而识之吗?子贡回答:实在是啊,莫非不是吗?
2 ~" V, F& T& O9 W「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4 U& v+ a7 ]2 I/ w4 Y( e! H  孔子说,不是这么一回事。默而识之是明记不忘,为什么孔子不承认,为什么对子贡说?孔门中博学多闻就是子贡,这是对症下药。孔子说我只用一条贯串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5 1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曾为曾子说,这章为子贡说,一样不一样?
* l9 k; m8 ]; G! \  下头先讲「一贯」二字。全部要默而识做不到,能一条默而识便不得了。修净土宗讲「有」,不失正念六字洪名,默而识之,谁能如此?一句还记不住,其余的能记,有这个道理吗?必须自行实行,干什么才讲什么。吾从前没有修净土法门,后来才专修净土,至今有五十年了,六个字没有记住,白天还差不多,睡时就不行,忘了。又作梦时,念佛的时候少,明知是梦,还不念佛,一句尚且不成功,记住千条万条,有这种道理吗?* Q6 i" w$ U: i% U9 A
  子贡是多而且能记住,孔子则默而识之,只有一条,只许一,不许多。曾子答「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有人以为这是搪塞的话,难道曾子也妄语,玩弄世故吗?其实就是忠恕,默而识之就是忠恕二字。一以贯之,有人以为一切学问都收起来在这上头,不能如此说,如佛家的「随缘不变」与「不变随缘」不同。孔子学说「主忠信」,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忠信,但却忘了,自己不承认,没有「主」了。记住这一点,凡事都加上忠信就行了。. |2 y' q( [0 w4 `& f
  忠,尽己也,自己有多少力量,一点也不虚假自私,都拿出来,大公无私,「中」「心」也。恕是指对方,对于对方一切都原谅,一切都原谅,普度众生,愈不好的愈要度,不舍一个众生。大家都是凡夫,今日之下能找几个好人?要多加原谅,他能接受教化,就要给他教诲,如互乡童子、阙党童子,孔子都爱护他们。今日之下谁好谁坏?你见人坏,你的心就不净,便无恕字,求全责备。圣人才不会错,贤人还有错,孔子与其进也,不保其往也。
8 J2 k9 L3 @" L5 R2 [  一贯是孔子之道,其次是孔子之德,再者是孔子之仁,再不懂便讲六艺。六艺以礼为首,礼的根本为敬,你们虽然敬不够,还有几分。礼加在一切人都一样,素富贵行乎富贵等,素指现在处的地位,你只要有道有礼,平素处于富贵,环境都是富贵,就把道、礼都推展到富贵者,其余「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可以类推。如箕子到韩国,韩国文化都是箕子所传。六朝时,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元、清时都是外族入主中国,中国文化都一以贯之,都传给他们,他们念中国书,而舍弃他们自己的文字,今日却是自己不要,而将他们的东西拿来,这样的局面,决不长久。一以贯之,用「忠恕」二字。4 A$ A, s4 f* o0 q

1 u7 I; n0 ?+ F- U3 p+ Z5 b; X3 b3 P0 A& N# i" f
杨子为我        予道一以贯之(曾子)
: I& ~6 h( z6 q7 c9 c墨子兼爱  孔子执中  予一以贯之(子贡)  博学多闻
5 h+ @# [! ^9 O% R/ |子莫执一                   融会贯通9 \% ^) Z& x9 ~
9 W5 Z3 c  d! @% @( w
  孔子以前没有杨、墨,只有黄、老,孔子没有批驳他们,孟子才批驳杨、墨,所以韩昌黎批驳黄、老,就是骂孔子。今日则是邪说横行,秦始皇一把火,所以能安到今天﹔将来要等原子弹丢下来,烧尽一切邪说,世界然后可以安稳。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批驳他,那要以谁为祖?我们在今日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杨朱学黄、老,墨子学大禹,杨朱主张为我,墨子主张兼爱,子莫(鲁国贤人)则执一条。
( }& S1 [4 t9 M7 X, @  ?# g  只要挑出一条来执持,孔子就不批驳。为我、兼爱,执一,将忠恕都加在其中。佛家空假中,究竟那一条为是?空曰真,有曰假,佛经中都有说,但是真也不讲,假也不讲,讲中,假若没有两端,那来的中?舜王执其两端用其中,华严圆融无碍。若知道要用其中,一闻而悟,举一隅则三隅反。各种学说只要对大家有利益都可以,孔子不驳斥一切利人的学说,而都加以「忠恕」。2 Z: q  Y. n/ z+ G9 q0 a9 o0 e& g0 o% d
  请参考反身录。! p% L0 I3 o: W, t2 R( ^5 L) N
1 E- r, m- g0 c+ q$ c) J3 E( a, ]
【十五.四】
1 Y) p2 F* ^3 }; ?& t8 m2 b子曰:由,知德者鲜矣。(631)& D( A; J. F" e" g
  书不讲什么问题也没有,书一讲问题就多,有人说这一章与在陈绝粮合为一章。孔子那时候有没有纸,至今还不知道,因为有人说那时已有纸张了,但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所以错简在所不免。这一章与「在陈绝粮」中间隔一章,是否如此,今日已不可考,可以阙疑。
3 N9 P, n3 S, n# Y  {. r「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9 B+ H$ X9 H% H  孔子求学是一种作风,教人又是一种作风。孔子所学志于道,道很难,「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为什么道不远人?诗经说:「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所以道不远人。你们以后读书,要看此章为何而说。
3 i/ n3 T) @7 Q1 m  道是静的,一动能保持直心,便是德。德也难懂,所以再说仁。道德在内无形,仁在外,有对象。仁还有办不到的,再说义,办事合理就行。义虽好懂,还有办不到的,再说礼。礼再不懂,就不必上学了。
6 H1 a% k- M+ n! P! M  德在第二层,所以知德者鲜矣。孔子不过与不及,采取中庸,孔子圣之时者也,一般人知中庸之道鲜矣。这章也是如此。
' z- ?8 j# q! i& j- S  这一章为何为而发,姑且置之不论。
6 S! k& c( O$ g6 `" v# s6 F5 P1 r- R9 m% Y, M  J% k) c- `
【十五.五】& K. E& v: I+ P- m9 P. Y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32)
; {' F7 }# r! I5 N9 a「子曰:无为而治者,」
) E5 {3 V0 {5 k, w0 q, i  孔子的学问是人道敏政,专为公安。中国五伦社会,家庭以外是国,也算大家庭,国不安家也不会安。国家治理得好是「为」,「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干,无为是不用亲身去干。我们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职务,最高的领袖如总统府,以下是五院,五院的事不用总统办,最高领袖全在用人,选人才。
1 c; d8 [9 ]" L% A「其舜也与!」  L7 \: U7 B4 Q$ x& Z
  自古以来,真能做到无为而治者,唯有舜。上有尧受辛苦,后有禹治理,自己干准倒霉。* k, s" j! h4 F9 a" r% J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4 G& l& y# [* X$ V' p1 p9 A# A# I
  「夫何为哉」,得了这些人才,安得好好的,他何须再去搅扰?汉朝的萧规曹随,以及陈平答高祖说,自己只是调和阴阳而已。这都是学「无为而治」。当领袖的人,随便查,随便问,那是乱天下之道。3 N, h, L- n$ {6 Y; `0 W! l
  领袖只要貌思恭,敬大臣,体群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国必须知人善用,就够了。各人守住本位,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坐北朝南,恭恭敬敬什么事也不问就行了。他不坐在那里,国家可以治吗?他一不在便不行。商店的老板,什么事也不做,早上第一个坐在那里,吃黑豆,喝开水,看三国,抖抖腿。其它人望着柜台,专门在外招呼。所以当老板也不容易,必须有经验,若老板不在,店就乱了。# |- x* B6 @0 [) ^) z

2 o" `6 H' n  T5 v; N【十五.六】4 T$ j% I. ]* l( k0 |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8 02:34 , Processed in 0.0959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