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兴信心’:你既然生出来这一种信心了,‘发菩提心难’: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连抽个香菸,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难。你有了信心,虽生出信心,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1 I2 E0 _/ |% Z5 c4 K6 z - x$ e- y' q! q4 C
‘既发菩提心’:你已经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难的,那么你也发了。可是到这‘无修无证难’:你能到这修无所修,证无所证,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无修无证,就是已经修完了,已经证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饱了饭,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觉睡够了,也不需要再睡了,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就是到无学位了,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按着小乘来讲。# I9 Q& B- o; p
' ?: u# @ M1 M$ F+ {2 u7 d- L% y 若按大乘来讲,无修无证,已经证得佛果了,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了,这是无修无证,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赶快要努力修行。& U* D- Z( d, C& l! U6 I! @
% F! U2 t' {. K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2 o7 A/ s) A! c- `0 D: j* c
! y$ B- j9 F9 n5 X' ^3 h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S9 l9 b3 E" B% o0 Q
- K6 S6 a8 u# |2 P! ~2 C 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
, f; H1 L7 Z- W4 c
4 ~; w0 ~; M7 T% q/ ~ ‘佛言’:佛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佛的弟子,他离我很远很远的,有数千里这么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记着、能忆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执持戒律去修行,那‘必得道果’:修道一定会证果的。( X7 q `0 {% v( d1 J
2 E3 v* X: E' I+ m) a
‘在吾左右’:他就算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他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但不依照着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他就是怎样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o" T3 ^% _- u! { {3 R+ m
$ p$ V- e1 X2 p! |9 ?
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3 ] k% k0 Y' t6 A/ W; C : M5 O* }0 E: L$ B( v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着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v# H. \9 F6 T. r2 ]
4 N5 `: C3 d T0 q" c1 P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z) e f, l( J' o
# g5 z- m1 T; @4 B9 h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M! C* n4 J* R- P" U
. K( _% Z$ A/ g/ H6 R: t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6 E; j. c3 C: L7 I
* y2 W8 j1 |" p5 {1 j4 t6 N& N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 L8 Z/ f1 d, l' [6 H5 f4 A 8 K+ ^# Q$ Y' V0 u. u9 a b
死了之后,因为他专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9 d* S* J7 d$ M* i; _4 w1 o' n! h- Q
/ ^4 ?; M, N# L3 [5 k* h0 G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着佛,这个人是太执着,执着心太厉害了。’
5 H) g, ^ L$ A E/ V
w4 S6 | `5 C4 L- D {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7 J( R1 t! n2 I$ q
# U$ j+ W6 T! M! }7 N1 s, e9 ^$ \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 [' K. x6 R/ d- ]; l) }8 N # |2 @4 p; L' Q4 K. _2 i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x5 T5 y0 r2 C, z6 _% _
' r+ e, ^+ |5 V$ \; S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0 c* _& c# R0 G- p3 D6 i) t8 I & U# L% C3 }# h2 P0 u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这问题,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不知这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数日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佛对这沙门说,‘子未知道’: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0 [& |- |3 @7 D% D! s
1 e7 ]: v ` v1 O0 G$ [' j) J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饭食间’: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佛对这个人说,‘子未知道’:你还没明白道啊!
4 o0 [) n% }8 ?+ f ' b# a4 }) |, z6 v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这人对佛说,‘呼吸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佛对他说了,‘善哉’:真好得很!你是明白了。‘子知道矣’:你是明白这道了。5 V- ^, [; }+ b$ @
* }7 T) x4 r6 S9 i: |; `
在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