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47|回复: 3

宣化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2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兴信心’:你既然生出来这一种信心了,‘发菩提心难’: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连抽个香菸,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难。你有了信心,虽生出信心,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1 I2 E0 _/ |% Z5 c4 K6 z   - x$ e- y' q! q4 C
  ‘既发菩提心’:你已经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难的,那么你也发了。可是到这‘无修无证难’:你能到这修无所修,证无所证,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无修无证,就是已经修完了,已经证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饱了饭,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觉睡够了,也不需要再睡了,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就是到无学位了,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按着小乘来讲。# I9 Q& B- o; p
  
' ?: u# @  M1 M$ F+ {2 u7 d- L% y  若按大乘来讲,无修无证,已经证得佛果了,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了,这是无修无证,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赶快要努力修行。& U* D- Z( d, C& l! U6 I! @
   % F! U2 t' {. K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2 o7 A/ s) A! c- `0 D: j* c
  
! y$ B- j9 F9 n5 X' ^3 h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S9 l9 b3 E" B% o0 Q
  
- K6 S6 a8 u# |2 P! ~2 C  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
, f; H1 L7 Z- W4 c  
4 ~; w0 ~; M7 T% q/ ~  ‘佛言’:佛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佛的弟子,他离我很远很远的,有数千里这么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记着、能忆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执持戒律去修行,那‘必得道果’:修道一定会证果的。( X7 q  `0 {% v( d1 J
   2 E3 v* X: E' I+ m) a
  ‘在吾左右’:他就算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他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但不依照着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他就是怎样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o" T3 ^% _- u! {  {3 R+ m
   $ p$ V- e1 X2 p! |9 ?
  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3 ]  k% k0 Y' t6 A/ W; C   : M5 O* }0 E: L$ B( v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着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v# H. \9 F6 T. r2 ]
   4 N5 `: C3 d  T0 q" c1 P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z) e  f, l( J' o
   # g5 z- m1 T; @4 B9 h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M! C* n4 J* R- P" U
   . K( _% Z$ A/ g/ H6 R: t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6 E; j. c3 C: L7 I  
* y2 W8 j1 |" p5 {1 j4 t6 N& N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 L8 Z/ f1 d, l' [6 H5 f4 A   8 K+ ^# Q$ Y' V0 u. u9 a  b
  死了之后,因为他专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9 d* S* J7 d$ M* i; _4 w1 o' n! h- Q
  
/ ^4 ?; M, N# L3 [5 k* h0 G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着佛,这个人是太执着,执着心太厉害了。’
5 H) g, ^  L$ A  E/ V  
  w4 S6 |  `5 C4 L- D  {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7 J( R1 t! n2 I$ q
  
# U$ j+ W6 T! M! }7 N1 s, e9 ^$ \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 [' K. x6 R/ d- ]; l) }8 N   # |2 @4 p; L' Q4 K. _2 i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x5 T5 y0 r2 C, z6 _% _
   ' r+ e, ^+ |5 V$ \; S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0 c* _& c# R0 G- p3 D6 i) t8 I   & U# L% C3 }# h2 P0 u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这问题,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不知这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数日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佛对这沙门说,‘子未知道’: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0 [& |- |3 @7 D% D! s  
1 e7 ]: v  `  v1 O0 G$ [' j) J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饭食间’: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佛对这个人说,‘子未知道’:你还没明白道啊!
4 o0 [) n% }8 ?+ f   ' b# a4 }) |, z6 v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这人对佛说,‘呼吸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佛对他说了,‘善哉’:真好得很!你是明白了。‘子知道矣’:你是明白这道了。5 V- ^, [; }+ b$ @
   * }7 T) x4 r6 S9 i: |; `
  在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相信外道,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好像:有的持牛戒的,有的持狗戒的,有的以灰涂身的,有的睡钉子床的,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瑜珈的苦行。相对地,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这种种的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他们所修的这种种苦行,他们还都不能断淫欲心,那么比丘这么随便,这淫欲心和烦恼,怎么能断呢?这根本就断不了的!’; I" Z( F3 Z5 _
  
) I# I" u! E! k. S$ S, k6 Q' ]  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你可以在监狱里提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拿着,在大街上游行。你游行市街时,如果洒了一滴油,就把你杀了;如果一滴油也不洒,回来就不杀你,把你放了。”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预备一些奏音乐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乐。等这个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看他这油洒了没洒?如果他的油洒了,当然就要被杀了。油,若一滴也没有洒,你问他在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看他怎么样说!’
) p/ q2 e& n2 \/ Z, }! z  
0 r  N0 q; y* C  p2 `  ?  国王就照样办了,提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就对他说明白:‘今天应该把你杀了,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怎么样呢?你必须去游街。游街时,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端着,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不洒出去,那么回来就不杀你。若是洒了一滴油,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你去试一试!’2 u3 E3 {7 y' f" i
  
# e9 G- T) E* c7 v/ ]- g7 S  于是乎,就这么样做。市街都游完了,回来一看,碗里边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国王就问了:‘你在这市的大街上,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啊?’这犯罪的人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就只看见这油,我时时刻刻都保护这油,不教它洒了。我除了看见这碗里的油,旁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 o6 y1 L7 a+ A
  
2 @9 s% [- u& }/ G2 N8 T& X  国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这就是譬如那出家的沙门,他因为看这生死的问题事大,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淫欲的念头。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点烦恼,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他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把这生死的问题看重了;外道为什么不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这个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断淫欲。’我们修道为什么那个淫欲心不断呢?也就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就来了。你若知道生死无常就要来了,你就没有时间来打淫欲的妄想,没有时间生这种淫欲的烦恼了。1 y7 S9 w2 V& ^( M; l2 H
  
% ?, I0 p$ E  m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 Y0 r3 H; ]7 n! G  \! F  
( a4 ^3 f0 R, X, c  [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m" y% p1 n: t  \+ ]2 N% B
  
$ ?' a  [6 y% \' Y) d  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这佛经,一切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大乘、小乘、顿、渐,或哪部经要紧,哪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来。佛所说的经典总起来说,不超出权实两种,这权教也就是为实所说的,为实才说权教,这权教要是再把它说详细了,就是为的显出那实教来,所以这权实是不二的。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那个泰国的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一些个执着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里做佛的一个不孝顺的弟子,也就是这个道理。’
5 h6 F5 `0 L1 z+ ?   $ j" ?$ q7 |) {/ v  Y- ~- C0 m
  ‘佛言’:佛说了,‘学佛道者’:你们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这些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
) q' h# R2 z! b. _! M   & ]: T5 b" K% y
  ‘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边皆甜’:蜜糖中间也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子,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要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都是这个道理。1 t7 R  i( o8 Y& a$ j  @
   ( x7 f7 W- |) E# N. t0 s$ q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8 G, _# k; q( v* A% h) w* ]1 H
  
9 ~$ c( v' a: L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4 D. G5 j: V- d! k- o* g
     A5 a; A5 \  s! I! {2 W
  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行啊,修道是在这个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这道上,就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推磨的牛推来推去,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也走不出去这磨坊。
+ A; M6 G% g! ]8 c4 j9 u" q2 L  
3 q5 b5 M2 P% [  ‘佛言’:佛说,‘沙门行道’:比丘修行无上道,‘无如磨牛’: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那磨坊里走,走不出去那磨坊外。‘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你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你心里不注意这些修行。/ _/ h* W4 L* }- @; U3 u
  
. C1 g9 J* `# k, H7 J  ‘心道若行’: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你专一修道,在那儿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这定中,‘何用行道’:那你何用行道?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4 F3 @/ m; i/ f9 n   ) H' ~1 X" r9 c- Q& l' x0 c
  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你心里若是不打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尽打淫欲的妄想,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但里边很不老实,心里头尽打这些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边怎么样好,也没有用的。
' g. Q0 }/ S5 W9 J% f7 p; N  
; {0 p( _" S7 Y8 o# C# P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这个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会证果;你若不降伏其心,尽打这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似的,在那儿磨来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了,也出不去这磨坊。
4 Z$ z" Y* V; o( y  
& E  k7 j6 H6 `1 f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8 q. R2 ]) H2 @
     p3 d0 I9 k0 h$ E' M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5 d# @/ H- n8 i2 Q9 t, \9 b0 q
  
5 }8 e/ s7 L7 @$ c3 t! g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诉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离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这淤泥。; Y+ J1 V$ ?0 c2 [4 j  N
   ; O' |6 a5 g$ W. q  _$ x
  ‘佛言’:佛说,‘夫为道者’:我们大众啊,来修道的这些人。‘如牛负重’:就好像牛身上拖着很重的东西,‘行深泥中’:走对很深很深的泥里边,拔不出腿来。这腿拔上来,那腿又陷下去了;那腿拔出来,这腿又陷下去了。‘疲极,不敢左右顾视’:这条牛疲倦得很厉害:疲倦到极点了,连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离淤泥’:出了这淤泥之后。‘乃可苏息’:才可以稍微松弛一点,稍微轻松一点。
2 p) z! ^: r( a$ v   2 `1 X+ [. x# @5 {
  ‘沙门’:出家的沙门--比丘、比丘尼。‘当观’:应该观想,‘情欲甚于淤泥’:情欲的这种欲心,这淫欲的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那淤泥还厉害。‘直心念道’: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个直心来思念这个道,思念修道。‘可免苦矣’: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这种痛苦。5 [8 e" Y$ i: \' r/ ~; }
  
+ r1 n9 d9 m# i1 ^9 a4 P- p/ e  我在洛杉矶对他们讲,教他们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药,就是这样讲得很短的。你有没有精神把你那笔记写出来给他们看看?
9 x  u1 N/ w5 T   6 T0 G* w7 @9 z! H
  还有他们在那儿在烧头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狱里的火山地狱都痛苦的。他们也不会烧戒疤,用纸把那香粉卷起来,卷得好像一条香菸似的那么样子,放到头上来烧。烧时,它这东西点着了一下,它又不着了;点着,它又熄了;熄了又点。一个人烧两个戒疤,或者烧三个,大约最少要用三百条火柴,用好几百条火柴。划了,点;点了,灭了;再划了,再点。尽烧戒疤这时间大约就有一个半钟头,用了那么多的时间,统统也没有烧几个。我看看!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七个,统统只烧七个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个,七个烧了有一个半钟头。
( Y' ?; t* P" u  R; g2 ~9 o/ T  
3 T7 H* p. [5 r5 O/ t/ e, q9 j  在这儿我们烧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点着。你们做的已经都不好了,点的那是生的香,没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把人烧得很辛苦的。有一个做律师的,烧得咬着牙,他说:‘哎呀j哎呀!哎呀!’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有个女的烧得就流眼水,和我这个弟子差不多。那天她已经也烧得不好,那香炭焙得不太好。若焙得好,这香很快很快就烧过去了,烧过去就不那么痛了。那香炭若焙得不好,就烧得痛得很厉害。; O9 b! H: [8 Z' Z! n: V) {
   - o4 I1 n& {9 M8 S8 z/ g+ p+ _, _! A
  这是我在那儿看见的情形,这看着真是很外行的。然后有一个人说越南都是那样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样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烧戒疤的,他们看中国和尚烧戒疤,他也来烧;但又不知怎么烧法,他的想像中大约就是拿香粉,用纸把它卷上来烧,其实完全不是的。( R+ F& ~& \% K7 w0 a1 v
   : j3 _8 n: E* ]( y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 V" q, N6 G7 Y3 e, ?   5 H: p8 J+ r" u) f5 \0 q8 _. H' d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6 {1 |0 }0 T) k  l& v1 _
  
1 F. {! J& G7 }" i( Y9 R8 m' ^/ a- X  这第四十二章,最后说明了佛他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执着。我们人间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这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所以我们一切一切没有什么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说,‘吾视王侯之位’:王,是国王;侯,是诸侯。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点的,皇帝就譬如总统,诸侯就譬如省长,这都是很尊贵的、很高贵的。可是佛看这国王和诸侯的地位,‘如过隙尘’:就好像空隙中的尘那样,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所以说就像过隙尘。
3 g* L3 i5 t% Z. a4 V   & a1 S6 x) C6 i' f
  ‘视金玉之宝’:看金子和玉石这种宝贵的东西,‘如瓦砾’:就好像看瓦砾似的,就像那破瓦似的。那房上的瓦坏了,就叫瓦砾。‘视纨素之服’:纨素之服就是最美丽的这种衣服,‘如敝帛’:就好像那烂棉花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视大千界’: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如一诃子’:就好像一个诃子那么大,那诃子是很小的一个东西。(编按:诃子是诃黎勒树的果实,如橄榄大。); t& o2 _5 {& \' W
   3 w$ a3 h5 A3 t. g& T5 U
  ‘视阿耨池水’:阿耨池那里头的水本来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见这水,‘如涂足油’:就好像涂足油,像擦脚的油那么多,不是很多的,这些道理说出来,就是教人离开这个执着,你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你一执着,一放不下,那就不会成就道业。
; C: j6 X# Y" H4 D, X   5 j, {; k* y% _6 B& M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歹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4 I! ^% B  G0 y/ Y5 }6 b
  
4 X: h/ o7 L- D8 f6 X# a$ |: S/ a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极乐世界,这个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就连我们这个地也都变成琉璃,但是我们现在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么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你看它是好,它就会是好;你想它是坏,那么就随心所变。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在你自己这个真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虚妄所迷住。什么是虚妄呢?这一切外相都是虚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实的,所以人不要执妄迷真,执着这个妄,把真的都忘了。0 R/ ^; r1 P" \2 ~. R/ w
  
9 Z! U# Q* Q3 p7 W5 [  佛说了方便门,这方便门是诸佛所设出来的三乘法门,有声闻、缘觉、菩萨这种的方便法。众生若依这种法修行,就能证果,能成佛。在佛来讲,这方便法就是为实施权,为实法来施这权教。所以佛说像化宝聚似的,是变化的一种宝聚。
# D" U6 C4 q# o6 l  
& j1 ~- T# e4 L/ P  在这无上乘而言,佛看这无上乘,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可是啊!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一种理。没有在众生的心外边,都是在众生的心里边,所以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圆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说,佛看这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似的,在梦里头的这些金银,本来都是虚妄的。
3 h; p: u! D4 U0 e" d$ j9 X$ X  
% w+ v" y8 N# P9 c) n# }( Q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对凡夫来说的,若没有凡夫,这佛道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为。这无为法无起灭,也没有一个生起,也没有一个寂灭。不是实在的,不实如空华。所以说,佛观佛道如空华似的,像空中华。
$ {2 b8 G7 R. r# @1 w0 ~$ y  
( p5 {0 j" ^7 A  再说这须弥山哪,它是超出大海的上边,无论什么风浪,也不能漂动它。那么,人修禅定要有一种定,就好像须弥山这么不动似的。本来就是说这须弥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不过就是举出一个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证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 I. K( W5 `" `
  
; V/ W) c  ?, A  所以才说,‘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佛看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如化宝聚,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到一起一样。‘视无上乘,如梦金帛’:看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这个金银财宝一样。‘视佛道,如眼前华’:佛观想这佛道,也就好像眼前华似的,没有真实的。: e! _$ @) k1 T& L$ r; M
   5 ?; ]0 d  ?1 ~" Q0 m' ?
  ‘视禅定,如须弥柱’:视这禅定,就好像那须弥山,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视涅槃,如昼夕寤’:看这涅槃的法门,就好像白天、晚间都醒着,没有睡觉似的。‘视倒正,如六龙舞’:视这颠倒和正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你一颠倒,随着六尘境界转,那就好像六龙舞似的。6 d- t% I1 C0 W. T6 [
  
4 H8 y7 E, W  K" S0 R2 E  ‘视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门,如一真地,这是真实的地。‘视兴化,如四时木’:他看兴化这个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那四时的树木似的。到春天,它就生出来了;到夏天:它就长;到秋天,它就落叶了;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这四时的木是一样的。所以,要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0 \/ Q, ~# f- a( G, z
   9 v- f" r# T) j. }8 F
  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着一切,你凡是有所执着,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本来人也不空,法也没有空,一般凡夫来看,这是有人、有法。你若是想证果,到圣人的果位,你必须要把这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空、法空,人的执也没有了,法的执也没有了,这两种执着没有了,就破这一切的执着,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证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 S" z) S- S) m0 {   , K$ Q5 g+ x3 I, p* m0 B; f) Y
  所以佛说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着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8 X4 p- b3 D$ p% r1 b5 f. |. g# w' [2 P; A. n/ z, t/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6:25 , Processed in 0.0835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