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6 07: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了一面讲一面听就忘记了,很难收到效果。纵然有很多好的建议,你们想想看,哪个国家政府听你的?建议都送给人家政府,可能人家都放字纸篓去了,没有人听你的。
8 G1 V0 p: Q& L6 `% H% ?% Y& q' p3 m0 ?# @
所以我们才想到办学校,我们要培养一批弘扬伦理道德的年轻人。现在响应的人有,我们看到这个情形很欢喜,知道这些人都不是凡人,大概都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样?凡人看眼前的利益,搞这个东西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谁肯学这个东西?我听说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开这个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科目,没有人报名。为什么?他找不到工作,过去念文学系的这些学生统统都改行了,在社会上谋生困难。但是这个行业是救世的,拯救社会、拯救世界要靠这些人。所以我说这些真正发心的,他们决定不是凡人,决定不求名利,生活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够了。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传道、解惑、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学的空间非常广大。
; F! X8 j6 ^/ X0 p) }, J8 v- f* u, ~1 ?! U6 V
我给一些同学们说,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岁我就把工作辞掉了,专门搞这个,这一生快乐无比。我也没有一天饿著,冻著了,没有!怕什么?今天生活在这个社会,你们为家庭、为事业,许多的忧虑、烦恼、牵挂,我统统都没有,我比你们活得幸福,活得快乐。我搞这一行,是没人干的事情,说老实话,连出家人都不干。因为什么?搞这一行没有名利可赚。确实人家出家搞一辈子,都盖了大庙,我什么都没有,我到今天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我在香港住的房子是陈老居士的,借给我用的。借给我用,好!一点心都不操。每个月缴水电他去缴,我不操这个心,电话费也是他去缴,我只是拿一把钥匙,来的时候钥匙打开就可以住。什么心都不操,你说这个多快乐,何必一定要自己有?自己有才操心。你叫我每个月缴水电费、缴电话费,我不干,我决定不要。所以,什么都放下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你要真把它看破,你才会放下,放下才有乐趣。
/ ~: u, U! d) j$ q0 p, K( O' c! I% s+ j8 `
第二段讲,「日新、新民、维新,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原文节录的。这一章是讲利他,就是自明,这个明就是自觉,自明而后觉他。「自明,智也」,这智慧;「觉他,仁也,智则学不厌,仁则教不倦」。你看看夫子如是,释迦也是如是,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永远不断的在学,永远不断的在教。「既仁且智,止於至善矣」,我们的心要把它放在这里,放在什么?永远放在学,放在教,自利利他。
8 a4 k7 u6 a3 n1 r' c' q- G/ s+ e9 W4 b( C* u K7 d
「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极」字是讲的「大用无方」,佛家讲「契机契理之谓也」。「佛曰,无量法门,应以何法教化众生,令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即为之现何身说何法,故无有一定身分,无有定法可说,谓之无所不用其极,新民就是觉悟之民矣」,这个解释诸位就很容易懂了。新民就是亲民,你亲爱他,你要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日新又新,你才是真正爱他;爱他叫他堕落,那就错了,那是害人,那不是真正爱人。爱他,天天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提升,这就对了。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方法没有一定,佛法讲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教化就现什么身。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分,没有一定的教学法,随时、随处、随人、随事,千变万化,这叫无所不用其极。
' \' [" w! y& C% v7 P* b& Q+ H) ]( h: V
末后一段,这是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一章讲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德、亲民,我们把心要放在这上面,止於明德,止於亲民,心要定在这里。佛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一生所演、所教便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心止在哪里?他一生所表演给我们看的,一生所说、所教的,你就知道他止在什么地方,他心无二用,就是自行化他。这一章里面,引《诗经.大雅》说,「德学深渊的周文王,继古圣先王之学养」,学问修养,「而诚敬光大之」,用诚敬的心、诚敬的行,把古圣先贤的教学发扬光大。, ?# \: u, _6 j% u9 L5 d
5 {( t& X* ?* {+ j 「显安其所止也」,你看看周文王这大圣人,他的心安在哪里?他止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文所说所演,一言以蔽之,曰,一个人应该发善心行善事也」,一个人(就是做人)应该要发善心、行善事,心善、言善、行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这两句话是书里面的原文。就是教导我们,无论是君子、无论是小人,依照圣贤教诲去做,你能够像他一样对待贤人,你也会学到。他那样的亲爱父母,亲爱一切大众,「凡是人,皆须爱」,我们也都学会了。所以,君子学会尊贤,学会爱人,小人也受到圣贤福荫的庇护,他能够过到安乐的生活,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对於圣贤教育的感恩不忘。这个注解就是注解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现在好像时间到了,这堂课我们就讲到此地。5 d; p! L- k4 d1 D
c/ s# y0 p$ ^$ g#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