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4: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好梦、恶梦不都是你的心变的吗?所以净土、秽土同理,也是你那一念心感召的,极乐世界好比在好梦当中,现在五浊恶世就是像恶梦当中,一切唯心造,『祇在最初一念所致』。
4 n: ]* D1 Z Z* g6 n2 R
7 _$ x9 Q& C4 K( E, ]- n( q ] 到底是什么时候叫最初一念?就是最开初,一般讲无始,无始是不是很久很久以前?不是,这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所以最初一念就是你当下这念,你现在起什么念,就是这个最初一念,你就活在你这一念当中,你这一念就变现出境界,变现出娑婆世界,这个宇宙出现了,因你这一念所致。大乘佛法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了,现在量子力学家也认同这个道理。所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未来宗教只有佛教可以指导科学发展。因为佛法讲到宇宙人生真相最究竟,原来整个宇宙就是你这一念形成的。『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心源是讲心是源头,万法的根源,离开了这个根源,什么都找不到,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就是一切现象,离了心之外就没有现象了,无一法可得。就像你作梦,梦境怎么来的?就是你作梦的心来的。离开你作梦的心,哪里有梦境可得?所以离开了你现前这最初一念(就是现前一念),万物都没有了,宇宙也都消陨了。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之后念头放下了,没觉悟之前有六趣(有六道)、有大千世界,觉悟之后念头没有了,大千世界也没有了,因为它全是你念头变现的幻相。所以这个心是根源,《感应篇》就是讲修我们这个根,这个根修好了,作佛、作菩萨都不难,因为作佛、作菩萨都是靠它。下面一段:0 p! v8 Z C7 S" r3 o
1 z3 D6 t( v+ ]8 J; y7 D0 g
【微哉感应机。险哉善恶路。至难持守者人心。触物而动。渊沦天飞。随念而迁。凝冰焦火。故古人昼勤三省。夜惕四知。】
6 q" Y1 r1 i# Z0 q1 R+ U2 T
Z3 e2 p# P5 v/ p$ W2 ~1 v8 G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都是发表感慨、发表议论,能够策励我们断恶修善的心。『微哉感应机』,这是讲感应之机很微细,这个机就是先兆、先机,感应都有一个先兆,很微细,因为那就是你的一个念头、一个举动。『险哉善恶路』,如果我们这念头没注意,就很险,可能就导引你走上善路和恶路,善道、恶道。最初那一念不觉,愈迷愈深,到时候就陷于恶道不能自拔,太险了。所以『至难持守者人心』,最难持守的、保持守护的就是人心,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修行就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感应篇》可不能用来对照别人,你愈对照别人,愈会跟别人起对立,自己愈烦恼,愈在造罪业。你要对自己,帮你断恶修善、转凡成圣,你看是不是微哉感应机,险哉善恶路?同是《感应篇》,用的方向稍有偏差,善恶两道就天渊悬隔。所以『触物而动,渊沦天飞』,触物,这物是代表外面的境界,一接触你的心就动了,甚至有行动。这个心一动,是善还是恶,果报就一个天一个地了。渊沦就是沉沦深渊,这是恶念感召沉沦恶道,天飞就是指飞上天,行善积德就飞天,这是《易经》上讲「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比喻高险得志,就是享福报。
" A, k3 |7 P8 @% H q' @, Z# H7 M6 G" y/ D( q+ f/ t- v; {1 H
『随念而迁,凝冰焦火』,随着你的念头在转移,譬如说本来是善,现在变成恶,这个命运也跟着改,就变坏了。凝冰和焦火,这温度上很大的区别,凝冰是结成冰的,那个很冷,焦火是烈火,温度很高,这是比喻悬殊的差别。从善改到恶,从恶改到善,都会形成最后很大差别的果报。所以一个人即使一生作恶,临终悔过、一念回头,这个人也能够生善道,他一念回头念阿弥陀佛,回心求生净土,他一样能往生;如果反过来一生行善,最后烦恼起现行、业力起现行了,那么他还是要堕恶道。『故古人昼勤三省』,古人,昼是白天,勤恳的来做自省、反省,这就是曾子(孔子的学生)「吾日三省吾身」。他的三省是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三「传不习乎?」这三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就是替人做事,能不能尽忠、负责,还是随随便便、不负责任?跟朋友交往能不能够有诚信,还是有欺诈?这个传就是指圣贤传下来的教诲、老师的教诲,我能不能够去努力的实习,去做到?这三方面,三省。『夜惕四知』,这是讲东汉的故事,有一位太守叫杨震,有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十两黄金来贿赂他,他就拒收。结果那个人说,「没关系,你收下,反正没有人知道」。杨震说,「怎么可以这样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能说没人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扬震四知,这是历史上一段佳话,表示他能够自守,自己守护自己的操履。大德都要从这些方面勤勤恳恳的做才能够得到,才能够成就自己冰清玉洁的人品。7 w+ V7 T' k; q, I
w- O% Z) A+ g* r1 P7 S; u/ @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h$ G, I; J% `" z l4 n+ S: X7 K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九集) 2013/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94 d \3 K% T, w- \5 r, O' j
7 M7 |: l2 V7 E! e) \. m- B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二十五页倒数第四行。我们昨天讲到这一段,这一段是提醒我们,感应在人最初的一个念头就引起了,念头虽然很微细,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观照、及时防范,演变下去就会形成很大的果报,那么善恶最后会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古人提醒我们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儒家曾子每日都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不一定是三次,可能很多次,至少得有一次,叫「吾日三省吾身」。东汉的杨震知道每做一事、每动一个念头都有天知、地知,遇到人,虽然只有两个人在暗室之中谈话,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就是所谓「杨震四知」,要警惕。这里经文又说:
* _- y; ^, }7 M' Y
, q& e* ] d- L. D2 p6 d! } 【更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无非时刻操存。令此心镜恒明耳。心镜明。则善恶自己作得主。而祸福亦作得主。固天命在我矣。故论祸福自召之理。推本于存心。再附先儒格论。以宣太上之旨云。】
. T9 M8 k1 o4 M* d, _" B4 `( u) d
这里是接着上面的论述,『更于鸡鸣而起』,这里又提到鸡鸣,就是早晨,早上天还未亮,鸡就开始叫了,公鸡啼晓。古人没有时钟,所以都是闻鸡而起,听到鸡叫了就马上起床。《朱子治家格言》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