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常常去动舌气,讲话多,舌气就动,就外泄了。『四大』就是眼耳鼻舌,能够不动,就使『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俱会在『中宫』。中宫并不一定是指身体哪个部位,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非常的调匀了。『谓之攒簇五行』,攒簇意思就是聚合,五行能和合,这样就不会出现毛病。$ O9 e- l# w$ F7 I9 r- t$ V
* Z2 G7 }; f4 N- b9 B
  【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
$ v2 R6 Y+ i. i% n  \9 E( ^0 m! }1 n& Z( S7 H. u3 U! R
  这里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和合五行?因为『魄有精』。刚才讲的,魄是在肺里头居住,肺属金,五行中金生水。魄有精,精是属水,所以魄有精是讲它相生的意思。金生水,也就是肺能养肾,精在肾中。所以,说话说多了,不仅伤肺气,还会伤肾气,因为能生的肺金少了,所生的肾水也就会干枯,这五行五脏全都是相连的。『因精有魂』,精属水,魂属木,在肝,水生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精就能养魂。『因魂有神』,魂在肝中,肝属木,神在心里,心属火,木要生火。所以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就是着火了。着火,直接就伤肝木,木最怕火,木生起的火就让一个人生气。我们讲肝火很旺,就是把肝木给烧光了,肝就受损,此时魂也就在动荡不安,它不能平稳,心神也会躁动。所以老生气的人伤肝、伤心。『因神有意』,神在肝中,它能够生意土,神火生意土。意是脾,脾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所以能养神,意就不浮动,脾胃自然就能好。『因意有魄』,意在脾中藏着。常常动意念、常常思惟,脾就安静不下来,所以中医上讲「多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伤了脾,也会伤肺金,魄在肺里头,因为土生金。所以从这里看,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于精神魂魄意,『五者运行不已』,互相之间相生相克。这里头的原则就是要能够五行调和,最好的方法就是收摄六根,就不影响精神魂魄意,也就能够调和我们的五脏,一切的病都是五脏不调所产生的。
; i0 m+ c7 J# B% x1 _4 Y$ {; q1 T1 l' H( \8 p
  【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是以圣人。于万物之来。不对之以心。而对之以性。】( y# E9 N0 R/ t5 z' b3 z
5 R6 y- @1 q( Q' P8 Z# R8 e: O
  这五行运行不已,我用妄心,就在天地间流转,这个妄心没有灭,『几亿万岁』都没有穷尽。这是讲人为什么在流转轮回,就是这个妄心不灭,所以五脏五行都在运行不已,没有停止。因此圣人对万物,来到面前的时候,不对之以心念,就是念头不动,『而对之以性』,性就是不动的本性。这跟佛家讲的是一个道理,要用六根中的根性,不要用妄识,根性是本不动摇的,妄识在不断的动,一动就全部都动起来了。道家讲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全都在动。圣人就是能够安住于不动的本性,无论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这里讲:
4 _# p. u, J' [" O# d: w* K
: v; U& ?+ |' w  【性者。心未萌也。】& e3 N' W: c2 Q, e

  r9 p6 L, u- K* L& ]  什么叫性?就是本性。你的妄心没有萌动之前,那个状态就是本性。如果一切都不动,阴阳五行就休止了,乃至宇宙万物、天地造化,一时陨灭了。所以这里讲:( y: |# B, [6 b

) E+ _6 X+ b# J9 c% R  【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魂。庶不受生死。轮回息矣。】
( X" f6 ]# z9 }' K
' _* O7 y* L. Y# I  我们的心不动,意就不动,心是主宰,这个心是妄心。妄心一动,首先带起来的是意,意动,没有意就没有魂的动,因为意是牵动魂的。前面讲的,因意有魄,土生金,没有土就没有金。底下它省略了,没有金就没有水,金生水,水是属金;没有魄就没有精,因魄有精;没有精就没有魂,就是没有水就没有木;没有魂就没有神;没有神也没有意。这生死轮回、五行运转全都停止了。『庶不受生死』,庶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可以说不受生死了,轮回就停止了。轮回怎么来的?道家讲得也很清楚,全都是因为心动,跟佛家讲的是同一道理。只是佛家讲,心动的时候叫一念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心一动,带动境界动,境界动又带着你妄念在动,愈来愈粗。道家是讲带着阴阳五行动起来,原理是一致的。可见得养身、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不动,一切六根就收摄了。再看下面:4 g% i- Y8 U$ }0 p" c
" Z. T$ {  L# H
  【栖岩许真人曰。】
. T' j- f$ j, A6 b" H
& p* ?. ]  ^6 Z( i, \1 S# f6 U  《汇编》引『栖岩许真人』的话。栖岩许真人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得道成仙了,他是唐朝人,也称为许栖岩。栖岩,栖就是栖栖,岩就是在岩洞里头。这位真人是唐朝的进士,很有学问。有次到蜀地,要准备入蜀,就是四川,就想买一匹马。买了一匹马,这个马很消瘦,价钱也不高,就把牠买下来了。这个马气力不足,许真人就怀疑这个马是不是没有办法走这么远的路途。正好遇到一个人会算卦,给牠占了一卦,结果一占,竟然得了干卦九五,最好的卦,叫「飞龙在天,立见大人」,所以这个算卦的人说这匹马是龙马。他也就不得不相信,没办法,既然是龙马,就骑着走。结果走到蜀道,这是蜀地,就是四川,道路很难走,古人有诗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马走着走着,忽然马失前蹄,就坠到悬崖底下去了,连人带马都掉下去。幸好掉到半空中有些树叶,长在山崖旁边,像我们这背景的画,你看那崖上面有树。他就掉到那树叶上,幸好没有伤着。可是挂在那崖壁上,四处都是绝路,怎么办?只好慢慢往下去探寻,结果竟然发现有一个洞穴。于是就爬进去了,竟然见到里头有人,有一个道士,和两位玉女,在侍奉这位道长。( T( ?, V. u/ c8 J# |
2 k$ U3 a- `3 m7 t* s
  这个道长叫太乙君,也是一个得道的仙人,居住在这个山洞里面,见到许真人来了,大吃一惊,就问,「你怎么会来?」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讲了。然后这道长就说,「你身上有仙骨,可以得道成仙的」,于是就留他。然后跟他讲,「你所骑的这匹马其实就是龙马,是我这洞里头的龙。因为有一次牠伤了庄稼,所以被责罚到人间作马,去偿还,还完之后,牠还是回来作龙」,真的是龙马。于是许真人就在这洞里面居住了半个月,就想要回家了。太乙真君就跟他讲,「你在这里喝了石髓,石的骨髓,能够有一千岁的寿命。只要不荒淫泄欲,你还能够再回来」。于是这个许真人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还是要骑这个马。这真人就告诉他说,「这个马出去以后,你可以放回人间,到渭水旁边可以把牠放回,牠是龙马,就可以重新入水了」。许真人回到家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看见他故居已经不在了,才离开半个月。但问问乡里的人,原来已经隔了六十年,他自己感觉也就半个月,在人间已经六十年了。这是一段真人真事,也证明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于是许真人后来在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他又入太白山求仙去了。这里他讲了一段话:
9 S0 n; p* u% _! i' |5 Z; b: q9 M$ B3 K0 h
  【常行内观。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心定则神宁气住。精气神合。三家相行。结成圣胎。】. t/ q3 V! i) r

4 d  I3 g/ {, ?/ E& D7 `  许真人讲,『常行内观』,我们的眼要往内收,往自己自性中去观,眼神不要外泄,不要追逐外面的色尘。当然,眼如此,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如此。这个内观不光是指眼,耳也要收回来,要反闻闻自性;鼻也要收回来,反嗅嗅自性;舌也要收回来,反尝尝自性;身也要收回来;意更要收回来,念头不动。这就遣去三尸神,把三尸神赶跑了,为什么?你都不动,三尸神就拿你没办法了。前面我们讲了,三尸神居住在人身体当中,分上尸、中尸、下尸,各有所主,对人体产生不好的作用,就是希望人造恶。恶贯满盈,人死了,她就能够出来当鬼神,可以享受血食供养,所以她就希望人早死。人只要身心不动、不作恶,三尸神自然就闲着了,甚至她可能也就不想在你身上待,得不到任何好处。『驱除六贼』,六贼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六尘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之后,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会造恶业,这就等于将善法劫夺了,所以称为六贼。把六贼驱赶出去,三尸神也不让她留。『纳气于丹田』,把气沉下丹田。『定心于觉海』,把心定在觉悟上,就是念念觉醒。『心定则神宁气住』,神就安宁,气就能够平稳了。『精气神合』,这是精、气、神,人非常重要的三方面,要和合,不能够互相起冲突,只要有一样东西遭到了损害,三者都会遭损害。
. P0 g+ [3 o9 Q9 ^, D" f9 e7 Z3 j  `3 g
  所以说『三家相行』,它们是合在一起的,一动,三个都动,所以叫相行。譬如说,如果多欲,就伤精,精一伤,气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言,舌头老动,就伤气,伤气,精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思,多思伤神,神伤了,精、气也伤。三家是合在一起的,三者是一起饱满、一起亏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这里可以看到,实际上五脏六腑都如此,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都要好好的保养,其秘诀就是不动,就是能够收摄六根,就能养精气神。三家合在一起,『结成圣胎』,圣胎就是得道成仙。你现前的身体可以说是圣胎了,这是道家讲成仙。其实佛家讲成佛,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有禅定,从禅定作基础,然后才能够得到智慧。底下是:9 y# O+ L4 S+ v, c  i, R2 |: [

6 G9 A- p; n, Q2 Y$ N/ ]  【清静经曰。】/ b) o: `/ ~- c9 _$ u; o8 }* V
8 D' N+ b# q8 a' W2 S/ a: k# N
  这是道家的一部经,这个清静的静,是安静的静,不是洁净的净。佛家也有个《清净经》,那个净就是干净的净,道家的是安静的静。《清静经》说:9 D4 O" Z' }% {5 ]4 a/ O
4 }3 x6 J  s# @' A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l+ \6 j. c2 w
  `! T1 U' l0 I  n, K2 }  道家《清静经》讲,人,『夫』就是一个语气助词,在一句的开始。人的元神喜欢清,我们讲神清气爽,神要清。『而心扰之』,如果我们的妄心太多,就会干扰神。意思说,你心老在动,心老动就会伤神,神就不清了。『人心好静』,心静,这是养心第一妙法,不要动念头。而往往动念头是『欲牵之』,因为有欲望,所以把你的心就鼓动起来了。所以当人离欲的时候,自然心就很安静,《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常能遣其欲』,遣就是排除、放下。放下欲望,心自然就静了;能够澄清杂乱之心,神自然就清了。自然而然『六欲不生』,六欲就是六种欲念。『三毒消灭』,三毒是指贪瞋痴,贪瞋痴都被消灭掉了。佛家,
8 c3 h( d! W1 @3 Y( `; O. e8 i; Q1 ]+ l
  【至于佛经。】$ H  ]( r" i9 B# P: E# g
: w( {5 @! r. r1 b5 c' u$ s
  也这么说:$ a$ l+ {& A& _# @) k- h$ U
# i- l7 d5 F3 |7 n5 [
  【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 m/ D  l3 q, }# T$ j$ `$ B' Y3 S% Q/ j; _
  佛经开我们的智慧,强调要用智慧,这个智能不是世间的知识,世间知识多,不一定指智慧多。知识是帮助你认识问题,这可以。但是智慧帮助你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往往问题本来没有,是愈搞愈麻烦。问题就像捆在一起的线,你愈想要拉开它,它就愈乱,那怎么办?用剪刀一剪,就断开了。『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智慧像剑一样,能断烦恼,烦恼是贼。佛家讲,烦恼有三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烦恼概括尽了。以智慧刀,破烦恼网,烦恼像网那样密密的,铰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智慧的刀就把它裂开了。『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也是这个意思,这两句是出自于《无量寿经》,智慧如猛火,把烦恼这柴火给烧尽了。
7 ^) l8 C( F/ j' y$ v" L7 D# F2 ?
  【谛观四大本空。烦恼何处着脚。转三毒为三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三业清净。万德周圆。有何过恶之可言耶。】
/ B  Z9 U* @; g' I7 T  }0 ^8 G+ Z0 R8 n9 B- Z1 Z: F2 r
  『谛观』,这个谛是真实,就是你真实心中去看,认认真真的看,看什么?这个观比看又不同,观是不用思想,直接是直心来看。『四大』就是我们的人身,地水火风,本自空寂,本来没有。这是讲我们物质上的身体,身体由细胞、器官各方面组成,细胞又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原子又由更基本的微粒组成。现在量子科学家发现,最基本的微粒,小至微中子,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再往下看,就没有了。弦理论认为,这是像琴弦一样的振动而已,只是一种波动,所以它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这样,那身体也是这样。既然物质都没有了,你还为什么烦恼?这身体都是空的,你还执着自己身体做什么?烦恼就没有落脚处了。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没有智慧去看破,你错把这个人身体当真了,错把眼前一切境界当真了。所以心为之所动,神为之所扰,心神都不定,五脏六腑跟着翻腾,身心都为之憔悴了。『转三毒为三解脱』,智慧一开,你能看破,一看破,三毒烦恼就转了,贪瞋痴就没有了。转成什么?转成三解脱门,这也是佛家的术语。《无量寿经》里面有讲,「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这就是三解脱门,第一个是空门,第二个无相门,第三个是无愿门,也叫无作门,这叫三解脱。* L5 {- l1 _+ p, v4 g; }

. u6 r* J. z  y5 G0 k& i  刚才讲的,你『谛观四大本空』,地水火风,不仅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物质都是本空,都没有自性,因缘假合,根本就没有,它是由「动」产生的。你能够观空,哪来的相?相就没有了,无相。不仅物质(我们原来认为有这样的相)实际上是空,即使你把一切相破了,变成空了,空也是个相。着了空相,实际上还是没破。所以把空的相也破了,这真正是无相了。不仅不着有,也不着空,无相了,那还有什么作为?这个作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都没必要,全都停了。无作也是无愿,有愿还是作,真的离一切相,就究竟解脱了。此时就『回烦恼为菩提』,回就是转,转烦恼为菩提。所以烦恼也不是坏事,有烦恼就会有菩提,没烦恼也没有菩提,烦恼和菩提是一不是二。当你能够觉悟,就能够转,你能转,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所以往往一个人遇到很多烦恼考验的时候,就是他智慧迸发的时候,把智慧的火花给迸出来了,只要他能转就行。『如此则三业清净』,烦恼都转了,只有智慧,那你的三业,身口意自然清净。『万德周圆』,一切功德都圆满了,还有什么过恶可言?既然没有任何过恶了,那三尸神也不可能上诣天曹,而言其罪过。那这个人就不在六道里头,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解脱了。这是圣贤所希求的境界,实际上不难,因为这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只要肯真干,你持戒、修定,你就自然能够达到开智慧。《感应篇》就帮助我们持戒,尤其是心地上的戒。下面一句经文:
/ N4 Z+ K- w" E' i; A; O( X+ t; I, R  }, l" ?% R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L' c5 A, K. ^1 |. X+ l
; J' L3 u0 W8 Z- S; @6 V( s8 w0 c  W
  【此一节。言人之一家。动静居处。皆有鬼神鉴察也。】3 j3 V3 E# w  O" D! l

) R) Z5 N) u3 q# ^/ i  前面讲人之一身,这个身体有鬼神监察,人之一心也有鬼神监察。这里讲『人之一家』也有鬼神监察,真是从里到外,你根本就没有瞒人的。灶神是在一个人家里,一个人在家中,『动静居处』,你的一切活动,睡眠作息、起居饮食等等,都有鬼神在监察你。
) u# O4 @& J) q- j. e3 o1 _7 R3 \( _% u' d9 I$ {# ~$ t3 B
  【月晦。月尽也。】
. ^* f' c' A: o2 P; N; ?) g: \5 O: c
  『月晦之日』,这个月晦是『月尽也』,就是一个月最后一天。这是农历的,譬如说三十,这就是月晦。
  L5 W- c& b4 F& A$ ^3 a
% m9 G' k1 {5 g( O  【灶神。号曰司命。】
7 Q9 W8 }, C" r; K) J
+ a' u5 Y# }, ~) J$ P6 P4 d  他的名号叫司命,就是主管人的命,命运。不仅主管人的命运,一家的命运都由他主管。& Y9 _8 P/ ^, w: y, ^) K

! @  F# d1 y/ h2 R* c  【以其司人一家良贱之命也。】
( ]  i, P1 K; J4 s( b! N9 [- r
# v3 _6 Q% Y3 t% b! v7 H  一家人命运的好坏由灶神爷来主理。2 o0 _5 A3 F4 M9 u* j( S3 C8 w
& ?8 r$ t8 a/ V5 X
  【于人朝夕罪恶。无微不察。月终奏闻阴阳二景。记之黑簿。】
/ u, T/ `8 {! z2 P  d" e8 N7 k% e* z) p5 W5 k
  灶神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从早到晚干的这些罪恶,他都能够监察,很细致,『无微不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把这些过恶都记录下来。到了一月之终,最后一天,『奏闻阴阳二景』,阴是阴恶,阳是阳恶。什么叫阴恶?干了坏事人家不知道,能够瞒过人,这叫阴恶。阳恶是大家都知道了,这叫阳恶。阴恶,上天报应得就更重。这阴阳二景,就是阴恶、阳恶两种情景,全都『记之黑簿』,这是专门记罪恶的档案簿。记录下来,到月末要上天去禀奏,禀奏给上帝,由相关的神明来给这个人夺去他的福报和寿命。, [; a* R' u1 j6 H& `7 G

" h8 X- r' b1 R2 U  【呜呼。灶神明察如是。职主奏告又如是。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时。岂复问家有灶神。记其过犯。每到月尽。大小皆奏天曹乎。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矣。】
+ o8 `$ A( v& {: c+ J/ q0 i6 z4 Z. ]4 H
  这里作者感叹,『呜呼』,这是悲叹。灶神明察秋毫,这个人、这一家的人从早到晚,一个月下来所干的所有罪恶,无论大小,无微不察、无微不记。他的职权就是主管向上天奏告,报告上天,这个人一个月来犯的恶行。『世人』,世间人,『行事』,就是举动,只知道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忿,哪里会去问家里有个灶神?他记录我们的过犯、我们的过错,所犯的罪恶,每到月终,大小事情都向天曹禀报。谁去问这个问题?能够问这个问题,他自然就不敢作恶了。『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怠』,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里面的话,讲君子慎独,恐惧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很谨慎小心,能够不断的修省,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过错,一刻都不敢懈怠。下面讲了一个案例:5 v- |5 e( ?4 i( e, m" G- z& }
& Q, @6 E1 H* `1 p" c3 R- b$ _. `
  【淮郡一士。】
2 F$ E, `5 s8 _8 p5 [) S# }2 ^& x( H9 I) r; T
  在『淮郡』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
% S6 E$ Y5 _) `2 T; n6 o# J7 z# S. @" V6 V! j6 K7 m% a5 y
  【酒醉。戏家中一婢。】
* r5 }3 \) L# l
1 i6 B# h0 ]$ ~, ~, @  喝酒喝醉了,有一次在家里戏弄、非礼一个婢女。
+ W' ?) ^0 C" D: O6 [0 p) p( X
% D' U" B8 R) F  【婢颇知耻。固拒得脱。】( }" f- c+ }' j% M
7 K! w" z- [1 z7 r2 M: W
  这个婢女是很有节操的,她知道羞耻,不肯就犯,所以就奋力抗拒,才得以脱免。
3 N- L. _$ f% h* P8 M& E6 ?7 q% Q1 m, q" Z$ _
  【时正月晦。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适见一星。冠皂服神。乘马奔行。随带有文簿。向我指画而去。不知何说。神威赫赫。不觉惊醒。】
- q# q9 k  W0 Z0 Y& H5 |: X1 H( I# A6 K6 y& Q# L
  这天刚好是一个月的月末,月晦之日。这个士人、这个读书人因为酒醉,就非礼婢女,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结果就睡了。睡到四更天,就是第二天清晨,他的妻子忽然在梦中惊醒,就跟他讲,『适』,适就是刚刚、刚才,刚才见到一个星神,戴着帽子,穿着黑色的服装。『皂服』就是黑色的服装,这是灶神爷一般穿的服装,后面我们看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灶神示现,他也是穿黑色服装,就是一个道人模样的一个打扮。乘着马在奔行,还带着文簿,是档案。对这个妻子,向她指指画画,没听到说的什么话,他就走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因为在梦中,只是记得这个神,『神威赫赫』,很威风,正气凛然的样子,他的气场很盛大、很有威严,不觉惊醒了。他妻子就把这个梦告诉丈夫,妻子不知道她丈夫干了坏事。结果0 @: N2 q- q. d* Y. L. f
% M& Q, t+ D! Q/ g
  【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但云。定是灶神无疑矣。】8 p/ M$ I& I! z' s" @8 v8 G7 k5 V

, v% T+ P9 r9 k7 s& n; U6 T  这读书人心里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他『毛骨悚然』,害怕,干了亏心事,灶神爷都知道了,通过他妻子的梦来做示现。这个读书人也不敢明说,不好意思对他太太讲,就只是说,「这一定是灶神爷」。因为读书人都知道,灶神是主一家的善恶,而且正是月末,他要上天去禀奏。6 }- j5 Y  d* o3 H9 n. _
8 b; E7 w  m" x1 I: K) y
  【后将此婢配人。因向妇言曰。】
+ c2 S7 D; X5 k/ c- V8 `
, E  ~* l# J- ]( g) {( H  这个读书人还算是有良心,知道自己错了,对不起人。虽然没跟他太太讲,赶紧先将家里这个婢女许配他人,把她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算是将功赎罪。然后再向他的太太说:
" E! E, j: _% y- O4 M$ z% m7 u+ G5 R7 F5 K* J# f4 x
  【汝昔梦灶神。向汝指示者。由我昔曾戏此婢。力拒得免。不意夜间。即有此警。想事虽未行。此心已欺。故为司命所录耳。】* q* g5 O6 S) K5 v+ O! j
) a: R! g; ?, e5 D/ m% L& H, V
  这个读书人很老实,向他太太一五一十的忏悔。跟她讲,「妳那天晚上梦到的是灶神,他向妳指示,就正说明我那天晚上喝醉了酒,戏弄、非礼那个婢女,婢女奋力抗拒,就得以脱免。就没想到」,『不意』就是没想到,「那天晚上灶神爷就出现在梦中,来警示我,给我警告了。想想这事情虽然没有,这个坏事没有干成,但是心已经自欺,就是欺心,已经心上犯了罪。所以司命之神,就是灶神,把我的这个罪就记录下来了」。
, b+ g+ p# ]% F2 G' ~7 d6 q2 e8 V
( |& j/ L6 O: g& m  【向不言者。恐汝见疑。难为此婢。今明言者。一以表此婢之操。一以彰我之过也。】( e$ L) `+ z  Q' i4 I5 k
( G# {  F8 o. P
  这个读书之人真是明理,难得,向妻子忏悔说,「过去我没有跟妳说,就怕妳知道之后,会疑心我跟这个婢女会私通,所以会难为这个婢女。现在赶紧把她嫁了,才跟妳讲,一方面是表这个婢女的节操值得人尊敬,另外一方面是彰显我的罪过」。这读书人能够发心忏悔,我相信灶神爷也就会把他那条罪恶的档案勾销了。人只要忏悔,后不再造了,神明也就会原谅我们。从这个例子看到,确实是有灶神,这是在梦中示现的。
" c: U% x* J  ~9 U8 E$ e2 x% Y0 p$ o5 q9 E. M
  底下一个故事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示现就不是梦中,是真人了,确有其事,把它记录下来的。而且这段文字把心造的恶会得什么果报,给我们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不可忽略起心动念,不要以为起心动念神明不知,他们都很清楚。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在过去二OO七年,我记得我刚刚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学讲三个根的相关教材,我第一篇讲的就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记得是大年初一开讲,因为俞净意公也是年三十遇到灶神,年初一发心改过。这篇文章可以跟《了凡四训》合在一起来学习,都是通过改过自新来改造命运。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从事上改,用的时间长,俞净意公改造命运从心上改,更快速、更彻底。对净土学人来讲,尤其是知识分子,这篇文章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我们来学习。# d$ K  L7 i6 M' Z. {/ E3 o
% [* X  @2 F. W9 w  G$ V, A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 M; n( \5 ?& H$ y% \7 V
' t1 c* L- _5 [/ F
  这篇文章不是俞净意本人写的,是他同乡的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改过经历,把它记录下来的,所以用的人称是第三人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时期跟了凡先生所在的时期是同一个时代。俞净意比了凡先生好像只是大十几岁,同一时代的人,估计彼此都相识也有可能,因为他们俩都是进士。在江西这个地方,『俞公』,就是俞先生,公就是对他的尊称。『讳都』,这个讳就是忌讳,因为对他尊敬,所以称他的名字,前面加个讳字,他叫俞都,这个「都」是名,前面加个讳,这是很尊敬。因为古人一般对于人不称名,而称字或者称号,对人的尊敬。称名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一种是父母,一种是老师。其它的人,连皇帝都不能称人的名,如果称人的名,是这个人犯死罪了,这就可以称他的名,判决的时候写他的名字。所以这里介绍他,名前面加个讳。他的字是『字良臣』,字是他成年以后,二十岁行冠礼,成人了,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所以是俞良臣先生。8 I) ]+ ]- d  c6 A: v
% l- U. Z7 c5 f2 L
  【多才博学。】
8 M- }! O1 O9 D1 E7 h5 B1 c- a3 S- F) D6 f  |& S, o5 H, b
  很有才华,学问也非常的好,博文强记。: Z" M- U( I$ S! F8 M
( h# e2 ]* J9 X
  【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k% S+ }) U4 U6 Z

% y$ R( ^3 m; f  他十八就考了秀才,『诸生』就是做生员,秀才还不算功名,还属于学生,等考了举人才能够属于功名。他每次考试,秀才至少得考三次试,他考得都是名次很高,因为他很有才华。
9 A3 y& M# Y! a# b: R2 \
8 R8 t7 R( u" S6 C  U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2 O' i1 F3 N* W( F
! `# @' t* ~/ w1 o8 v% K; Y' ]  M  f  十八岁考上秀才,于是一年一年,他也不断的成长。到了壮年,壮年也就是三十岁,家里愈来愈贫穷,他再没考上去了,只好去为别人做家教,给人做教书的,『授徒』是教学生。另外,跟同县的,『同庠生』,庠生就是都考上秀才的这些生员,十几个人,都是同乡的,结了一个文昌社,这个学社专门是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学因果的。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用《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做自己修身的标准,特别是明朝,这个风气非常盛,《感应篇》、《阴骘文》,那个时候很兴旺,人人必读。按照《阴骘文》的教诲,『惜字』,珍惜字纸,『放生』,这是爱护生命。戒淫、戒杀、戒口过(口过包括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等),也就是修十善业,十善业里头身三、口四,七种业。『行之有年』,就在文昌社,大家一起修学有好几年了。就这样,每年+ Q1 Z- p5 U: j- ~1 F5 Z

2 F# X0 C) C) s  Q( R7 p2 d' A, H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
% R6 y5 {8 S7 V( R. S
3 e' V2 k! C$ v5 o  每年都去考,希望能考举人,考了七次(一般一年就考一次),都没中上。可能他未必是年年考,反正总是考了七次,都没考上。! s4 b5 ?: d, ?
' g3 T7 E7 K; m% P1 P# J8 |6 A& n  p
  【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 D; r# n; a: ^7 z0 p9 X, E

, W- |7 u) B! @. s' ~( R  这是叙说俞公的不幸,除了考不上功名以外,家里也是很大的不幸。生了五个儿子,本来这是很大福报,多子,结果四个儿子病死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本来是很聪明、很秀美,一表人才。这个孩子『左足底』,脚底有两颗痣,天生的。这个交待了,后面就会用得上,因为这个孩子后来失踪,又找回来了,就靠这脚底的双痣认出来的。这里先做一个铺垫,好文章。夫妇两个人对这个仅存的第三子视若珍宝。结果八岁的时候,在乡里中玩,就丢了,『遂失去』,失踪了,不知道他上哪里,『不知所之』,这个之就是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去向。除了五个儿子(一个都没剩下),还生了四个女儿,结果也死了三个,『仅存其一』,就剩一个女儿了。你看,前后生了九个孩子,这很不容易,结果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因为悲伤、哭儿女的缘故,两个眼睛都盲了。' E* _9 L3 |1 N$ F2 {; b
6 p  Q1 p! q5 J2 w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l* s- d& F$ F9 v, m, W! Z3 N/ g; k, U! m
  这位俞先生是终年潦倒,真的很不顺利,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而且是『贫窘』日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愈来愈贫穷和窘迫。自己反思,一生也没干过什么大的过恶,怎么这么悲惨,受到天罚?这个『膺』是受的意思,『惨膺天罚』,就是惨遭天罚。- l9 F6 w7 s1 k: C; U6 c; h7 j
5 `$ g* ?6 `! V- q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5 u7 d# D2 g9 q- `4 I) Q6 H+ N2 ^
  这个人对灶神爷能够笃信,所以一直到四十岁开外了,年年都能够这样做。每年的腊月最后一天,就是腊月三十,自己必是书写一个黄疏,用黄纸写一个疏文,就像我们现在牌位用的黄纸,这是可以化掉给鬼神的。用这种疏文把自己这一年做的这些善事、功德也都记录一下。然后向灶神祈祷,希望灶神爷能够上到天庭禀奏,跟上帝说一说,求个情,降一点福报。民间有一句话说,灶神爷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他就求灶神爷了。可是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并无报应,也没个回音,也没有个回应。
$ R+ s" f; _8 f0 X% d( X
0 q. Y2 ?8 s8 \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 j! {7 C# _8 i" h5 M3 Z' `- H0 b6 K) w
  于是年复一年,到了四十七岁。你看,从十八岁就考上秀才,紧接着愈来愈贫困潦倒,到四十七岁,三十年了,真不容易。结果这年的除夕,腊月三十,俞公与『瞽妻』,瞽就是眼睛盲了的人,因为妻子哭瞎了眼。跟这个盲妻,还有仅剩的一个女儿对坐。因为家里穷,家具可能也没多少,空荡荡的,叫『举室萧然』,萧然就形容这个屋子空寂萧条,很悲凉。『凄凉相吊』,夫妻俩抱着女儿,愈想愈凄凉,互相慰问。人家腊月三十都在欢庆新年,这一家人愈想愈觉得凄凉,甚至在那里流泪,相吊就是互相的慰问,来安慰。, K" X& J8 G: d0 e  i. i- z

$ |. u+ N( D. N% e6 g2 J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
+ o% Z0 A/ O9 X- e. x% b) R4 h; X* G" Q! w6 u& q; I+ t/ e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就听到有人叩门,这是令人很奇怪的事情。本来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都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很少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给他拜早年,去拜访他。因为他在这乡间也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没有福报、没有功名,一个穷书生,谁来讨好他?所以他听到叩门声,他就很奇怪,马上拿着烛(蜡烛)去开门。开门一看,见到是一个『角巾皂服之士』,头上扎着角巾,是个道士的模样,身上穿着黑色的服装,就是个道士的打扮。『须发半苍』,胡子和两鬓,和头上的发,都已经一半苍白了,也是个上了年纪的长者。于是俞公就给他行礼,对方也行礼,彼此作揖,『长揖』就是一个大礼,读书人抱拳,互相作揖行礼。于是俞公就请这位道人进屋就坐。
* s& S  i( N2 x- _6 Y% W( C
! u! u& J: X0 [7 F5 ?  【口称姓张。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 k8 v* J/ h& i% \6 y
* {- y% S: A( W5 a  r2 N0 ]- C  这个人说自己姓张,从远路归来,路过这家,听到这家里头愁叹的声音。可能夫妻之间愈想愈悲凉,痛哭流涕,被外面这位张先生听到了,所以特别敲门来安慰他,这是好心人。8 e" P5 r. X$ w
0 \0 U9 V' W" h! R; O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 m8 `) b$ a5 v8 n9 d

6 d4 ^3 b# O/ a: p1 c+ n6 D# j6 H  俞公,就是俞良臣,心里就觉得这个人很奇异,「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人,也从来没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遇到有人敲门,来安慰我的」。所以对他礼节上就很恭敬,再加上这是一位「须发半苍」的长者。两个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起来。
4 A& t: J; }7 y
9 _: z% l( Y: i9 {, I" L! M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U+ a% O1 k' u
& c! B3 B& C" z6 ?) D) {
  俞净意公跟人聊,大概就是聊他自己这种苦酸的事情。所以谈着谈着,就把自己生平读书、积德,跟这些同乡的秀才们建文昌社,一起在推动因果教育,说这些好听的话了。但是,到今天还是『功名不遂』,考不上举人,家里这么多的不幸,九个儿女就剩一个女儿了,妻子还瞎了眼睛,贫穷得衣食都不能相继。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把自己肚子里的苦水全都倒出来了。说着说着,还要在屋里把他自己历年来所写的,给灶神爷的疏文都拿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有备份,一式两份,有一份烧了、化了,给灶神的,一份留给自己的。这几十年也是厚厚一沓,拿出来给这位张先生读诵出来。4 C8 `6 w; J- |. o# j! _

7 m, {& {& e  j" s! t5 F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0 ^+ O( ~% d4 H4 Z( N

8 C# g3 k6 D/ ~$ T( \; w  也没想到,这张先生竟然一下子就说出这样的话,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很久了」。然后直截了当就说出来,说『君』,君就是对俞净意公的尊称。说您『意恶太重』,而且『专务虚名』,所做的这些善事都是为了虚名,没有一样是从真实心中作。还要把自己这些怨气全写在疏文里头,要化掉呈给灶神爷,让他上报给上帝,这就是亵渎上帝。『渎陈』,这个陈是陈述,给上帝陈述,这就是亵渎,为什么?你不是真的,你就是发牢骚而已。恐怕你要受的惩罚还不止你现在受到的,你现在受到的只是这里讲的,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而已,虽然也是很严重了,但是后来的惩罚会更严重。
8 k7 A: J/ N3 S/ i" Y0 Z" j5 z# r& x( M# P7 b7 U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N& G( R) v( `8 m. l, f

1 q0 m3 ]4 }( c! y  这俞先生还有点不服气,听了张先生这番话,很惊讶,就说,「我听闻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监察我们的行为,而且对我们所有的善行,哪怕很微细的(这叫『纤善』),都必定记录下来。我发誓在文昌社里带大家行善事,譬如说前面讲的,戒淫、杀、口过,惜字、放生等等。我在这个文昌社里头,规条(每个人都得遵守的规矩)我都很恭敬的奉行」,『恪奉』就是恭敬的奉行。时间也很长了,从他壮年开始,就算三十岁,结文昌社,到现在四十七岁,十几、二十年了。「那我所做的一切这些善事,岂能说是『尽属虚名乎』?」全是虚名,没一个真实吗?俞先生不服气,感觉很委屈。
) T) Y( N  J, H5 o7 U# U  i  `, r7 d/ b0 U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 Q3 e5 s- Z- v$ H$ x$ P  D- @
. \* M0 j) f2 E5 @4 ?, x# h6 T9 [  张先生也不客气,打开天窗说亮话了,直接用他文昌社的规条来讲。『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你提倡大家惜字,珍惜字纸。为什么要惜字?因为文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智能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道德仁义都是文字所流传,特别是古时候,都是印圣贤书,所以字纸一定要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对老祖宗、圣贤的恭敬。当然我们现在也讲要珍惜纸张、资源,纸张都是木材做的,我们为了维护环境,也需要珍惜字纸。张先生这里讲,「您」,对俞先生讲,「您的『生徒』」。你的学生和你的知交朋友,都大多用书文旧册,这些字纸来『糊窗裹物』。古时候的窗没有玻璃,通常拿些纸糊起来,他就用字纸糊着,甚至拿那些字纸去包物品,像食品等等,这就是不尊重字纸。甚至还用这些字纸来抹桌子,然后就借口说,「不要弄污染了这些字纸」,就把它焚烧了。实际上你已经对字纸不敬了,所说的都是虚头的话。你学生、知交朋友都这么讲、都这么做,你天天亲眼看到,也不去告诫和训斥他们,一句都不说。只是你自己假装在途间,走到路上见到有字纸,拾起来,回来就烧了,就说这是珍惜字纸了,『有何益哉?』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功德?再来,规条里面讲放生的:
* J8 Q. ~* ~- X& J
+ v' @" \: {' Y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傥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z8 O8 T% s2 b; j
% k9 e) Z% f# t4 f
  文昌社里每月做放生活动,可是你从来没有主动去组织过,只是『随班奔逐』。别人提倡、别人来做,你就说,「随缘,我来随缘」,跟随着大家做,并没有发自真心去努力的把这放生活动挑起来。『因人成事』,借着别人来做这个好事,倘若别人不去做,不举行放生,你也就『浮沉而已』。你做为文昌社的一个主要骨干,你从来没有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人家不做,你也就浮沉,就是你也就不做了,随波逐流、轻忽懈怠。所以你这心中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发出来。下面又说了第三条,是戒杀的问题。
4 ?) D# G. S& Y- }* }% l
! D3 K4 f0 T6 O+ K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 z$ r# m( ?( J7 L
1 K( q, I7 N6 x( O! s7 m  这直接又检举出俞先生平常的一个过恶,说「你家里还吃虾蟹这些水产品,虾蟹在你的厨房里都能看到」。这灶神是最知道的,因为灶就在厨房。「那些虾蟹就不是生命吗?你那边放生,这边还杀生,你有没有真正动慈悲的念头?」放生的目的是让人增长慈悲心,不忍杀生,把牠放了、救牠。「你这是纯粹搞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发起慈悲心」。第四条又拣出他规条里面的口过一节:
  y; a* X% a9 R3 v. P
7 M6 R+ S, B7 C- m% m* B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I! N7 i" }% i1 ^# M8 M9 f3 N

9 M0 D1 N8 f0 A  这批评是愈来愈严重,说他的口过。文昌社也提倡戒口过,要慎言。俞先生『语言敏妙』,张先生说,「你语言很敏捷,很会说话」。因为他很有文采,秀才,博学多闻,当然就很会说话。「你所谈论的,听的人都『倾倒于君』」。倾倒就是被你折服了,甚至对你很崇拜。『君彼时出口』,说「你那时候讲出来的话,实际上往往都是批评人的话、讥笑人的话。你在讲的时候还有点良心,就感觉说出的话有伤厚道。但是你说这种批评话语的时候还博得别人的喝彩、别人的倾倒」。一般文人在一起讲的这些话很刻薄。「你虽然当时还有点良心,感觉不妥当,但是又不能忍住」。『但于朋谈惯熟中』,就在你跟朋友交谈中,讲得习惯了、讲得很熟了。『随风讪笑』,讪笑就是讥笑,讲别人的时候,愈讲愈起劲,讥笑别人、讽刺别人、毁谤别人,甚至尖酸刻薄、难以入耳的话都会说得出来,『不能禁止』。『舌锋所及』,那言语出来,舌锋这个锋比喻舌头像钢刀那么利,出语就伤人,不仅伤人,还令鬼神都生气、都触怒了。所以把你的口过,这些过恶全都记录下来了,这叫阴恶。可能你讲这些话,外人不觉察,还觉得你很会讲话,言语很敏妙,但是鬼神都记录这种口过,不知道有多少了。『凡几』的「凡」是总共,总共有几多?不知道,太多了。而你又甚至『以简厚自居』。简是简朴,厚是淳厚。还自己觉得自己简朴淳厚、心地厚道,其实你是一天一天的刻薄了。『吾谁欺?』我欺谁?我欺天。这是讲他,「你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骗了天地鬼神,那会遭天谴」。下面又讲了一条文昌社里的规条,戒邪淫。) C% q& f1 J7 ^! h9 ]
7 h; _- F0 C) G$ z' J/ W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3 d& s' L2 G) D
! u9 Y# _- {: ?# ~8 _
  这条是讲戒邪淫,戒男女之欲。邪淫属于夫妻之外,男女不正常的关系。你还没有『实迹』,就是你没有真的造过。可是你见到别人家的美貌女子,必定是『熟视之』,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心里『摇摇不能遣』,神魂都颠倒了,这种欲念久久不能够排除。『但无邪缘相凑耳』,但就是只,只是因为你没有邪缘,就是没有这种缘分让你得逞。你自己反省反省,若『身当其境』,如果这时候美色当前,你又在暗室之中,别人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像『鲁男子』那样坐怀不乱?4 Q- K; h% ^7 }9 L) {! L8 c7 t
" ]8 A. f4 S4 i. x- X
  这个鲁男子有好几个传说,一个是讲鲁国的柳下惠,能够坐怀不乱。有一天出去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子,冻得很凄凉。他就立刻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穿上,然后把她抱回家来,给她医治,而心里一点欲念都不生。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也是鲁国,孔子就是鲁国人,非常讲究礼义。还有一位这样的男子,有一天下雨,邻居家里的女孩子独居在家,因为下雨,屋子漏雨,晚上就来敲门,想要借宿。这个男子就不开门,他一个人在家,不开门,说「男女有别,晚上妳不能进家门」。这个女孩子说,「那你就不能够学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吗?」结果男子回答说,「柳下惠能坐怀不乱,我就能不开门」。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他们不动欲念,因为能够守身,比做那点好事要强。假若他开门了,万一名节不保,或者是对这个女子将来的名誉有损,那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所以灶神,就是这位张先生,其实就是灶神爷,就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在这种情境里头,你能不动心吗?然后你就说自己『终身无邪色』」。说一点都不会有淫念,没有一点好色的意思,可以对天地鬼神,你好意思吗?你这是大妄语!1 l5 b# x2 V* j  Y4 G8 e

$ S4 x" b, N, n' I$ _; l: H4 Z% }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9 _: a  b4 ^+ _* Q; d
; b* k5 W( {0 v: C
  你看这文昌社里头的规条,你们是发誓要去行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且你都这么犯,每一条你都犯,更何况其余?其余过恶就更多了。6 Q" O. L0 S7 }. M* m
: g) p$ O5 W+ {# U1 R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
$ B6 l2 k# W+ t1 I7 `  x
3 n$ J6 h3 ], R+ e7 R  他说,「你每年焚化黄疏给灶神爷,其实灶神都向上天禀报了」,因为对面的就是灶神爷。上帝于是就派『日游使者』下来,专门调查你家,『察君善恶』,看看你的善恶如何,结果好几年都找不到你一个真实的善行,没办法记录。所以你的善全是伪善,没有一条是真实的善。
( V# f: y- P; F- h% z( x& D
" i# d: [/ [& \0 ~$ g) p$ Z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R1 o' o+ Q8 f* R- \; |- M
5 g1 t- n8 d, [& n
  这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直指人心的呵斥,告诉他,「你的意恶太重了!你不仅得不到福报,你要逃祸都逃不及」。这一段也是很深刻的。
1 U0 ?7 Y) c7 ^  h3 l& H; v, v  Y# J% b2 v7 A2 j$ `
  时间到了,我们就留做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i1 x9 s* a2 A) ]1 n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3/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3
# ^3 Q; M6 g# x" ]2 w
+ q# U9 M  B! Y2 g% l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九十页,第三行中间开始看起。我们讲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这位张先生,也就是灶神的应化身,他要点化俞净意公,跟他就文昌社的规条来给他做出批评,告诉他,「你自己文昌社所定的规条,你都犯了很多,更何况其余?」下面说到:7 p& }! w$ t/ @3 `! u" f

# a4 N3 o( a# g* B/ Y4 i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d3 v" Y+ N- ]
# |9 \" Y6 m  v: L1 D0 s( X
  『君』就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的敬称,就是讲,你连年所焚烧的疏文,都给你向上天禀奏了。于是上帝命令『日游使者』来察你的善恶,可是这几年来都记不了一个善事,没有一个『实善』可记。就是你所作的善其实都是敷衍人的耳目,并不是真实的,而看你的恶却是真的恶。『但于私居独处中』,这里讲,你在一个人居住、在暗室之中,没有人见到你,于是你就放纵自己的恶念。『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9 S9 w4 Z! o) q( P

9 T8 x  E) s6 y' r1 A% L% \6 p3 K  第一个是贪,贪婪,对于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这些诱惑,就起了贪心。读书人在名和利之间,比较容易贪名,喜欢人恭敬自己、赞叹自己、供养自己,当然利养也是放不下;一般的世间市井之辈,名可能他无所谓,他不要出名,但是他对利特别执着,这些都属于贪念。当然财色名食睡,后面的食和睡都会贪,讲究美食,讲究睡得很舒服、很享受等等,这就是讲过分的要求。淫念是专指贪色,男女之欲,虽然可能没有实际的事实发生,但是见到美色,动了不好的念头,《感应篇》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起了这种念头,鬼神已经记一恶了。8 Y2 d5 ~" i: ?4 ~. S7 L3 w
" Y3 |4 i9 J4 N- |, E6 n
  嫉妒念,这就是嫉妒、妒忌,心常怀着妒忌人的念头,见到人做好事,心里就不舒服,甚至会起毁谤、障碍这些念头。要知道,人无完人,肯定会有过失,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完人才能出来做好事,那天下人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好事,也不敢出来做好事。所以,见到人出来能够行一件善事,我们都应该欢喜护持、随喜功德,而不能有嫉妒的念头。这些嫉妒的念头有时候自己不能觉察,它可能很隐微。譬如说见到人做好事出了名,人家赞叹,心里就不服,这个不服的念头实际上就是嫉妒;又譬如说,见到人得了利益,名利、利养等等,心里就起了悭嫉之心,因为自己对利养、对名利会有贪着,所以看到别人得到就不舒服;又譬如说,可能对方是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都不要,是一个修行人,修行的境界一直在提升,超过自己了,自己心里也不痛快,不能够由衷的生起随喜心,这些都属于嫉妒。一般修养比较好的人,他能够把这些念头包藏好,不发出来,但是内心动了这种念头,鬼神皆知,于是就把这些念头记录在黑簿里头,累积就成为减寿的依凭。嫉妒往往跟傲慢是合在一起的,人为什么会有嫉妒?就是因为有傲慢,这个傲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是瞋恚心的根源。人为什么会瞋恚?它的根是傲慢。
$ ~) g9 ?0 @6 h/ k8 `% J# G$ h1 Q: J, x0 F8 w# e. @! V8 e, q
  这个傲慢是跟「我」这种执着同时出现的,佛家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只要有我,就出现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四大烦恼。我爱就是前面讲的贪念、淫念,这是因为有我见,就是这个观念上错误,以为真有个我,所以发生种种执着,实际上根本没有我。你说,这个肉体是「我」吗?肉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聚合的一个假相,根本没有实体,是你的这个身(物质)、精神等等合在一起,色受想行识合在一起的合成体。你就把它当作我,而忘记真我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忘了这个。所以有我执、有我相,于是就有人相,人我就起对立。我慢就是有高下心理,后面讲的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这个高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才智、学问、钱财、福报、资格、年岁等等,反正有比人高的地方就会起傲慢。反过来,比别人低就会起嫉妒。所以傲慢、嫉妒是两姊妹,有一个肯定有第二个,就是遇缘不同,就起这些恶念了。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从迷惑中产生。
" t7 E8 O+ O4 E/ Y9 B& Y' _, `8 j9 r; T- r
  『褊急念』,这个褊急就是气量狭窄、性情急躁。一个人气量窄,福报就小,所谓量大福大,量小福小,看你有多大的福报,就看你有多大的气量。你看古时候那些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那都是有大气量,他才能够统领江山,有这样的气量,这是凡人。要作圣人、要作佛菩萨,这个气量必须得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好的人容,坏的人也容,善的境界能够顺,逆的境界也能顺。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看人不顺眼,更不会性情急躁。这个急就是因为气量小,所以就会急躁,心浮气躁,甚至急功好利。凡是急功好利的,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他不能舍、放不开,你就知道他没有办法承当大业。『高己卑人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别人比我卑下,自己居高临下。真正有实德的人,一定是谦虚、礼让、谦让。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看这个人学问怎么样,就是看他的气、看他的意,意能够谦虚、气能够平和,这种人才有真学问,为什么?他有实德,对一切人都不敢看低、不敢怠慢。真修行人,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不仅不能高己卑人,要反过来高人卑己,自己是凡夫,外面的人全是菩萨,菩萨示现给我看的。他教导我、帮助我提升,或者是消我的业障,都以感恩的心对待,绝没有看不起人的念头。
/ U" w! m/ @4 C; v( _
" a( A1 q5 R* G! Z* Z  『忆往期来念』,这是念头回忆过去、期望将来,这些都属于妄念、忧思,患得患失。过去可能做过很多的错事,一直心中纠结、放不下;自己作的这些努力,又期望将来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果报。得失心很重,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障碍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的清净心。有不少人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他就想忏悔,怎么才叫真忏悔?佛经告诉我们,后不再造,是名忏悔。这个后不再造,不是说我身不造了、但是心里还想着,这就不叫后不再造,心里想也是造。你过去的这些恶业,身口意都不沾染了,这才叫做真忏悔。不仅身不造,口也不说、意也不想,整个心就清净了,这就是真忏悔。最好的方法怎么做?念阿弥陀佛。过去那些往事一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那个忆往的念头给置换下来了。也绝不想将来怎么样,我们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念佛改过,将来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往生。至于将来什么时候往生,怎么样往生?这些念头我们都放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为将来的名利、生计忧虑。孔子都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衣食自有命运,你命中该有,自然会有,你把它全舍掉了,它还会再来,天不生无福禄之人,根本不用为此忧虑;也不必忧虑贫穷,安贫乐道,「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人的心是很安定的,绝不会有浮躁。
9 p& L0 n8 `, n  r* S# N( l& J+ `/ _8 |
5 n$ X. l; X4 `0 b$ C8 S4 D8 q. G  『恩仇报复念』,这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念头,对立、怨恨等等,这些念头放不下。某人对我有恩,固然要报答,怎么报答?看缘分。如果能够对他本人施以报恩,那固然更好;如果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老在心中放不下。现在你就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念佛,有机会就帮助众生,以这个功德来给他回向,也等于是报恩。因为他对你施了恩,虽然没有得到你一对一的这种报恩,实际上他已经积了德,阴德,将来他会有福报。你又能够再替他修福,他的福报就更加增胜。所以人的心量要广大,并不是强烈的分别,某人对我有恩,我就对他回报,另外一个人对我有仇,我非得报仇。强烈的分别执着,实际上这种恩仇报复把自己德都损了,人整个气量就变得狭窄了。恩,佛家讲「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包括,第一父母恩,第二师长恩,第三国土恩,第四众生恩,这些我们都要报恩。怎么报恩?佛家讲,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你真正努力修行,为大众做好样子,以功德回向给四重恩,这个功德就大了,报恩才报得彻底。仇不能报,仇要化解,他欠我的这些业债,我一笔勾消了,绝不去计较,更不去追讨;我欠别人的,我一定要还,甘心情愿。遇人来毁我、辱我、打我、骂我、恨我,甚至害我,我绝不计较,就作还债想。他能这样对我,也消我的业债、消我的业障,这对我还有恩。我要以德报恩、以直报怨,心地正直,不起恩仇报复的念头,心地就光明正直。
- |4 a3 F+ v) }% k( \9 M3 t
: f# a5 E) K7 E+ s  张先生把俞净意公过去这些念头全都数落出来,数出来了,说这些念头『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憧憧是不断绝的样子,在胸中没有断绝过,三十多年来,一直心中就是这些念头放不下,所以整个人都变成薄相了,福报都没有。这些念头『不可纪极』,就是不可穷尽,所以就不可能得到福报。『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意念上的、念头上的这些恶念坚固的结在心中,所谓是根深蒂固,很难转、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念头?所以用《太上感应篇》来对照反省非常的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得只是比较简要,提纲挈领的说,实际上这位张先生所数的这些念头,也都是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人常犯的问题。连我自己,这些念头都有。通过念佛、通过修学改过,这些念头慢慢的淡化,这就是进步;如果不肯去改刷自己的这些意念,那神明就天天给我们做记录,我们将来恶报就难逃。现在虽然还没有遇到灾殃,这是还有一点福报,过去修的福,现在正享受着,等到福报什么时候享完,祸殃就现前了。5 r" ]2 C. q- f2 e
& n4 o% }* Y; t
  『神注已多,天罚日甚』,俞净意公,你看他没做什么坏事,杀盗淫,事上他没怎么做过。杀生他当然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算重的,偷盗、邪淫,事上好像没怎么做过,大的恶事,杀人放火那些更不会做了。他就是念头上意恶很重,但神明都不放过,因为身口意,意是主要的,它是能发动身口来造恶,所以神明对意恶都不放过。俞净意在这方面过恶很多,所以要招来上天的惩罚,而且一天比一天要严重。俞净意已经是遭到不少天罚了,生了九个儿女,只剩一个女儿留下来,而且妻子都哭瞎了,自己三十年都没考上举人,日益贫困潦倒。如果将来这个天罚会愈来愈严重,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灾祸。所以张先生讲,『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因为你的意恶太重,积累得太多,想要逃避灾祸都没机会了,你还想祈福,凭什么祈福?福是善感的,你有什么善?这么多年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全是伪善,而那个恶全是实恶。而且这些意恶别人不知道,别人还觉得你很不错,你还在文昌社里面做一个主要干部,提倡因果教育,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德,那你怎么可能有福报?张先生这一番话真叫直指人心。所以: B1 i: z. X. _4 S1 h( t

' h' ?: A* b3 o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0 S0 ~$ j1 V( s3 T' f

! n' L% h$ b0 k* d0 {8 l7 O4 J  『公』就是俞净意公,他没有料到张先生对他心里的恶念都能够这么清楚,所以非常的惊讶、愕然。『惶悚』就是恐惧,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一定是神明。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痛哭流涕,求忏悔说:
; o7 p$ k" x, `. C1 U( p' G* _
. Z4 W# M' ]9 X# [+ e" ?# x  【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 p1 {, T+ w* ?8 C* M
/ G6 w' a& z  n7 P  ^" K  俞先生这个态度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给他讲的话,他能够接受、能够承认,也就是良心还没有泯灭,他能够忏悔。能够忏悔改过,这就有救了;如果不肯忏悔、不肯改过的人,这种人就没救了。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也不会惩罚肯改过的人,会给他机会,让他断恶修善,能够把寿命就延长、福报增加,能够改造命运。俞先生这里见到张先生,就知道这是一位神明,说「你『既通幽事』」,既然你能够通达幽玄之事。幽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很幽微。像俞先生自己念头里所想的事情,他都知道,他一定是『尊神』,是神明来示现的。因此『愿求救度』,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希望能够免去天罚。下面我们看张先生怎么回答他:1 B4 l2 W9 O1 }
5 X  P; ~! a3 J$ n5 h+ l9 O  \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 J& \4 g% e% g+ H

& Y5 @0 G2 H0 Q) l0 ~: I9 P1 ]  f4 ?4 y4 j  张先生首先是安慰他、鼓励他,一个人能够求忏悔也非常难得。张先生跟他讲:你是『读书』之人,『明礼』。这个礼也可以通道理的理,明白道理。你读书读的是圣贤书,知道道德仁义,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你也知道『慕善为乐』,羡慕善人善行,自己行善也觉得心里挺快乐,自己找到一种喜悦,这就是善根。『当其闻一善言』,你听到一句善言,譬如说圣贤教诲。例如《尚书》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积德的一定得吉祥,不善的一定得灾殃,这是善言。于是就『不胜激劝』,激是激动,劝是鼓舞。你会觉得很激动鼓舞,也要来行善事。『见一善事』,别人做了善事,你也『不胜鼓舞』,你也觉得很高兴,有随喜之心,说明你是有善根。下面说:+ L. O2 o9 O" V  e1 p4 O

* M/ R; ]# B0 V, ^' k  【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8 u) _: M) U1 r1 |2 z/ G

. s" q, T( `/ y/ w  }1 Y  但是你听到善言、见到善事,过去了,『旋过旋忘』,过去之后马上就忘,你没有真正记在心里,也不可能去认认真真的付诸行为,断恶修善。这是因为你『信根原自不深』。这是难免的,没有根或者根不深、很浅。信根就是善根,能够相信圣贤的教诲,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都是善根。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你信都不信,你更不可能接受,不可能去力行。所以你信根不深,遇到境界,好的境界你可以欢欣鼓舞,也就一下子,马上就没有了;遇到不好的境界,就会随它去了,随波逐流、跟着造恶,这都是根不足。我们师父上人多次反复来劝我们要扎根,就是扎这个善根,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个善根扎得牢牢的,一切境界都不会动摇你了。俞净意公也给我们做榜样,信根本来不深的,我们怎么扎根?他老人家用了三年就能把根扎好,就改造命运了,四十七岁开始扎根,不晚。你能用三年,认认真真的改过修善,这个根就扎好了,但是一定要认真,后面我们讲到俞净意先生是怎么认真的、怎么力行的。信根不深,所以『恒性是以不固』,你就不能坚持、不能有恒,恒性就不坚固。我们学佛,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学的时候感觉得很好,甚至发了愿要改恶行善、要求生净土、要持戒等等,但是坚持不久就退了。有的人发心念佛,每天念三万、五万,时间也不久,都不能坚持,这都是因为根浅。所以' J9 h2 A+ r: E) K0 y; t

" b, B2 ]% _7 S' o( Y% K  【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F, l$ H: I; V

3 Y2 h" F3 f  V" U% Z$ g0 |+ L, V  这讲得很深刻,我自己也属于有这种问题。平生有学很多善言,也在做些善行,但是因为根不够,就会『敷衍浮沉』,做着做着就走样,原来那种认真的劲慢慢就开始放松了。做到最后只是敷衍,敷衍自己、敷衍别人,既然发了愿要做,就做吧,但是认真度远不如初发心,甚至最后跟着浮沉,就是随波逐流,就不肯再做了。所以平生『何尝有一事着实?』哪一桩善行你能坚持到底,一辈子不改?哪怕只是一桩善行,一辈子坚持做,那都是大成就,说明你是真心在做。发愿容易,成就愿就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尤其是大愿大行,考验就很大,要用智慧,要用忍辱、毅力、恒心,能够坚持到底,这就是一生对自己有个交待。俞净意先生确实没有做到,人到中年,四十七岁了,反省自己,确实没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真的无一实善可记。' ~* X  Z( }, O- D% i# O
/ W& n0 C( S3 j" M' P! r4 R. ?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
5 v: x, `/ F% w
7 t; L( s, ]+ Y% F: T7 ~' F5 Y  不仅不能够坚持力行善事,而且还满腔的『意恶』,心里很多恶念,就是前面讲的这些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起伏缠绵』,起了灭,灭了又起,在心中缠绵,纠缠不清,断不开、放不下。2 b5 h% v; g9 {5 F: v! f

( S% C3 K  w# Z  【犹欲责天美报。】/ N' E# x( B. U' p  Y

2 i2 K+ R1 i' y' I  你还想希望上天给你『美报』,就是好报。: i+ Z7 k0 o/ {( {, l% ]4 c
3 v6 z' Y+ f+ [; z) ~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 j: O; C5 J* h  e4 ?
0 _' D2 z( U" R$ Z& z2 I  你的意恶这么多,还希望天给你好报,就好像在地上种了很多『荆棘』,就是野草,这些不好的草木。还『痴痴然望收嘉禾』,痴痴然就是愚痴,还希望收割好的禾苗,这些庄稼。『岂不谬哉?』这不荒谬吗?哪有这个道理,你种荆棘怎么能收嘉禾?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种什么得什么,如是因,如是果。然后下面张先生就奉劝:
. A7 {6 E6 P$ B0 l" |
, ^. t$ Q6 c4 F6 s' O7 C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 r9 R* N6 f5 B# [6 r

2 J+ L, [# [0 j  『君』就是张先生称呼俞先生,说「你从今天开始,把你心中的贪念、淫念、客气、妄想等诸杂念,都要猛力屏除」。刚才已经讲了贪、淫这个念头,『客气』是什么?客气就是虚伪谄曲、待人不真诚的这些气质、这些念头。还有很多妄想,种种的杂念、恶念。用猛力『一切屏除』,就是扫除干净,不能够容这些恶念再留住心间了,要『收拾干干净净』。屋子里要是脏了,我们就要收拾干净、打扫卫生,把灰尘扫干净;我们心里要是脏了,也是要扫除干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心只留善,不留恶。什么是善?清净的念头是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念头动的时候,只想众生、只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善。能保持这个念头纯一,纯净纯善,这就修成功了。念头善了,在事上怎么做?就要随缘。
1 M- h( ]& {- b# d1 z2 h7 J% _- J, ]  \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 O' t! ]" Q, @# p/ z3 R

& P% x- \4 |3 \5 J, W; F2 M  『有力量』,可以做得到的,就不要推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要认真去做,而且一定要保持真诚的善行。『不图报』,不希望别人回报我。我对别人好,不希望别人回报;我去布施,也不希望将来得好的果报;甚至布施了,想都不再想,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中间物相,这叫三轮体空。没有说「我给你什么好处了」,布施之后还老念叨着,就怕别人忘记,我相就太严重了;人相,就老记着人家得了我的好处;中间物,给了什么东西,我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这好处老记着,别人可能忘了,还提醒别人一下。这都是图报的心理,心不清净。不图报,你所行的善果报更殊胜,所谓三轮体空。所以,真正有智慧,何必图报?作了善一定会有报,你不图,它也会来,不图,来得更殊胜。『不务名』,也不去为了名而做善事,最好是做了别人都不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人家都知道、都赞叹你,你名声出去,就马上把福报给享了。名也是福,以后也不会再有好报,因为你享受了。如果是名大于实,我做的善事人家大肆的赞叹,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实际上我这善事不值得人家这样吹捧,名过其实,这就会有祸患了。因为鬼神也嫉人名声,你的名声太广了,鬼神都不服,所以他会制造一些灾祸来。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若名不副实,就会多有奇祸,奇祸就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怎么就他还得这个报应?」实际上那往往是因为他名过其实,他没有真正的实德,名声太高,就福报都享尽了,于是灾殃就现前。
+ B. h( W7 @5 g8 j- w
: X% M( ^7 l3 M# g5 e2 o3 L  『不论大小难易』,不论善行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大善可能是利益很多人,当然这个大小不光是从事相上讲。事相上讲,利益的人多就是大善;但是也要从心上来看,如果我真心诚意去行善,可能做的善事本身不大,但是以真心做的事,这个善就大。就好像一个贫穷的人,他本身没有钱,他能够把自己全部的财富都拿出来捐了,去赈灾或者去护持正法等等,这个善就大,功德就大。那富人拿很多钱出来布施,但是按比例来讲,这是微不足道,数量上虽然很多,但还是小善。难易,善事,愈大的事情、利益众生愈广的事情就愈难;利益众生范围小,这容易。这个道理不难懂,因为现在这世间人心都不善,你要行大善,障碍就特别多,所以特别难做。无论大小、难易,都要『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实实落落这个实实就是真实,并不计较得失,从真实心中来做,认认真真的、尽心尽力的去做。耐心行去,还要有耐心,要行善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得成功,要有耐心。特别是大善,利益众生的这些大事业,如果没有耐心,很难成功,心浮气躁就很难成就大善,做的通常都是小善。( |( O, G7 z6 k8 o+ D! K

3 z1 i& G% ]+ K3 }  W; ?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6 {' m8 F- o4 Z2 Y0 @( [' @
. Q- n6 J4 K1 M9 Y  自己力量不行的,没有办法完成的善事,都要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尽量的,能做多少算多少,让我的善意能够圆满,就尽了心。# w) N' a# k1 f# t% m& F" k* b7 d
; {7 p5 [) L: y/ x5 y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h3 H3 W4 [5 |. g2 o0 @% u% c

' p7 R8 @+ u, B3 m! J' p+ O  行善要有『忍耐心』,好事多磨,你要经得起磨炼,这就是提升自己,不能忍耐,那善事就做不成功。譬如说弘法利生,这个事往往魔王都会来障碍,你如果不能忍耐,不能够有恒心,百折不挠,那就很难做成功。要有『永远心』,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发大愿来帮助众生。『切不可自惰』,不可以懒惰,自己放松、懈怠了,今天喜欢就干一干,明天不高兴就不干了,为自己干。『切不可自欺』,自欺是有能力做,自己就可能因为种种的原因不肯去做,或者是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恶,不肯去改,这都是自欺。只要能够久久行善、断恶修善,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你会得到天的赦免,不再会有天罚了,而且会有好报。我们现在讲的经文是「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一句,《汇编》里面全文照录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是九十一页倒数第二句,就是最后一行倒数第二句:
7 R6 F& Q& `7 z* H9 x6 i& ~0 [4 {# a$ R9 g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 L! k# T# n* F( ?

1 _$ _" t7 v1 X  这一段是张先生对俞净意公最后的一段开示。前面对俞净意先生念头里面的过恶全部都讲出来了,引起俞净意非常的震惊,而且忏悔,请求救度。于是张先生就劝勉他一定要奋力的断除恶念,努力的行善。最后也是安慰他、鼓励他说,『君家』,就是你家里人,你全家事奉我,甚为虔诚、纯净。就是这个心很真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到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定是将黄疏付火,而且每个月都如此,对于灶神爷可以说是非常的虔诚。感动得灶神来给他做示现,将他的这些毛病习气给他说明。因为人要知道自己的过恶是非常不容易的,别人看得清楚,所以灶神爷来给他把这个意思说明,也是回报他一片虔诚信仰的心。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人能不能够受教,关键看他有没有真诚,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感应不了善知识的教诲。) d3 b5 P  u1 n$ l1 k5 R& @
  @% @/ }5 l+ ]7 f, j
  这位张先生,就是灶神,最后勉励他要『速速勉持』,速速就是要赶快,不能再等了,再松懈、再拖延,怕来不急了,要勉力的行持,能改造命运,可以回转『天意』。天意也就是上天给我们命运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上天有什么好恶,自己主观的去安排,上天没有意思,这些安排完全是我们自己善恶业所感召的。所以,如果希望上天降下吉祥,必须自己努力断恶行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圣贤的教诲,不是宿命论。你看灶神也是这样的说法,所谓命自我造,福自己求,跟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是完全一致。这一大段话是灶神爷对俞净意先生的开示,极其的深刻,对我们也极其有启发性。实际上俞净意公过去的这些习气毛病,很可能我们自己也有,只是我们没有他的这个缘分,没有遇到灶神爷来现身说法给我们开示,但是我们能相信,灶神爷对我们了如指掌。大概是因为我们对灶神不够虔诚,所以没有办法感应他的到来。但是灶神对俞净意公的开示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所以要努力的断恶修善,也能「速速勉持,可回天意」。下面:
9 x) @& Q, K( c/ e$ d
+ W8 l" s2 `& ]! [  H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y  d0 f. V: o# Z# j

4 O. w: g1 @; C$ C2 H( ?  这位张先生的这番话讲完之后,就起身径直的走向俞净意公的内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7 22:10 , Processed in 0.0868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