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4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乘则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则违远菩提而凶。
7 Z y) L# s$ h! n5 E- m! e& y6 X0 H) A" P6 u: W V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8 ~3 w! W; r. t- p 非无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 d9 p' ]4 V3 n; f3 Z# z; X/ p4 D4 d2 B$ [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o( C6 o$ N5 {3 D S/ O 以阴居阴。处险之上。当屯之终。三非其应。五不足归。而初九又甚相远。进退无据。将安归哉。佛法释者。一味修于禅定。而无慧以济之。虽高居三界之顶。不免穷空轮转之殃。决不能断惑出生死。故乘马班如。八万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涟如。
1 Q$ B& K+ c9 e0 ?6 P+ y& R4 W
) g" {0 g/ p4 t) U' K" b$ c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7 p3 h5 k5 P/ y/ N0 {) H
佛法释者。八万大劫。究竟亦是无常。
2 `. Z# a! P* o/ }6 A
}$ R2 @, `% L7 m0 b6 L(坎下 艮上) , m9 d2 G; o3 q
% G7 f9 v; v1 s b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R3 l' P" K: \6 m+ ?9 S
再索得坎。既为险为水。三索得艮。复为止为山。遇险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开发之象也。蒙虽有蔽于物。物岂能蔽性哉。故亨。但发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诚。则告之必达。求者渎。则告者亦渎矣。渎岂发蒙之正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真善于训蒙者也。佛法释者。夫心不动则已。动必有险。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机。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须赖明师良友。故凡为师友者。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为怀。然须待其求我。方成机感。又必初筮则告。方显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机而贞。然后可使人人为圣为佛矣。 9 K3 N5 L, Y8 g4 O
1 [- k [; J: W$ [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0 l- {: _; P1 p
山下有险。即是遇。险而止。故名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师。善以时中行教故也。虽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刚而得中。故应不失机也。渎则不告者。非是恐其渎我。正恐渎蒙而有损无益也。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2 R+ X! G! |; ?1 K: O9 s. ]% Z# Q, P% M# h6 M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 } p5 H# N, {
溪涧不能留。故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进。故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为师作范矣。佛法释者。此依不思议境而发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不可沮坏。如泉之必行。四弘广被。如泉之润物。
( V$ R* M& \5 }) e" o5 Z1 \! B* p0 A7 o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 L9 W# m6 `: M1 ~ M" G. E 以九二上九二阳为师道。以余四阴爻为弟子。初六以阴居下。厥蒙虽甚。而居阳位。又近九二。故有可发之机。夫蒙昧既甚。须用折伏法门。故利用刑人。所谓扑作教刑也。然既说桎梏之后。当羞愧惩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则吝矣。 & \7 ^0 N' w( w, r. G, H9 l; F1 i
) T+ U0 f! G$ _4 B4 |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C A7 U5 x/ \. x 以正法而扑作教刑。岂嗔打之谓哉。 & s a7 _- Z: c, h
; M; T# V) h7 h/ i/ D! E, p% z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4 }1 w. x2 ]' H/ y( {! b5 |& A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师之德也。苏眉山曰。童蒙若无能为。然容之则足为助。拒之则所丧多矣。明不可以无蒙。犹子不可以无妇。子而无妇。不能家矣。佛法释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纳妇吉。定能生慧。慧能绍隆佛种。为子克家。妇是定。子是慧也。
1 t$ I" y% I1 j* g; d/ U
o% e7 j& a E) V$ l0 \3 t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 }% m. _6 L j( c* z 明纳妇而云子克家者。以定必发慧。慧必与定平等。而非偏也。 : b* \0 ?! _5 V$ X! R! a7 W" e9 F( w
* h+ C0 v( ~2 \. t# z4 Z. b+ e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f, A9 I! s5 C2 |. p* n" V, q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乃驳杂之质。宜从上九正应处。求其击蒙之大钳锤。方可治病。今贪九二之包容慈摄。殆如女见金夫而失节者乎。佛法释者。不中不正。则定慧俱劣。而居阳位。又是好弄小聪明者。且在坎体之上。机械已深。若使更修禅定。必于禅中发起利使邪见。利使一发。则善根断尽矣。
# C' w* W; x0 s7 L5 r
) |; c7 [- c8 R, ~2 p7 |( D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0 H7 B5 ]& v- l$ G5 i4 M& k( M0 i 行不顺。故须恶辣钳锤以煆炼之。不可使其修定。
) c# s. I& L+ ]' ]' C( c& @0 q7 B) f' B
六四。困蒙吝。 ; W0 k D, C1 i X5 e8 e
阴爻皆蒙象也。初可发。三可击。五可包。惟四绝无明师良友。则终于蒙而已。可耻孰甚焉。
1 W, O( T+ N. W' F( D+ }- B# Z- ~! Y) N- u- r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 A# I9 R: Z7 D3 N8 c
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且奈之何哉。
' A" C! t" f4 w7 E) C9 S2 L+ C# h$ k# k- [8 i# J
六五。童蒙吉。
$ \( I% i7 G& q3 P3 _: h8 f; O. Z 以六居五。虽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为童蒙而吉。盖上亲上九之严师。下应九二之良友故也。苏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强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 [* b1 ~# S( g+ W& v4 d: F2 B
# g0 u+ |' H( k; S. }- m# i4 k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 ?5 |9 V* ^! S' t, V
学道之法。顺则能入。设行不顺。则入道无从矣。 , A% j. e# Z& h0 D8 {# b+ H& T
4 P1 D9 ]. b/ N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5 T# b! G' E" X( B- T, |, Z
阳居阴位。刚而不过。能以定慧之力。击破蒙昧之关者也。然训蒙之道。原无实法系缀于人。所谓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若欲以我法授设。则是为寇。若应病与药。为其解粘去缚。则是御寇也。 ; c/ Q* a& D% ]6 A/ h5 x2 F
3 b' D2 a) M* U: o+ L! y) t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 u* A( Y4 {( e% W2 l2 `) ~: q
无实法系缀于人。则三根普接。契理契机。故上下皆顺。 4 y& a0 }, x" p5 K q. `% @0 Y$ @
1 @ f/ s1 Z. |6 h! j# H) N0 T(乾下 坎上)
% G8 U& g5 p! v( {6 R4 N& A5 J2 I% c0 ]" ^/ g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5 J% m) f. _+ D7 C' A# q% S, A2 q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但贵因真果正。故有孚则光亨而贞吉也。始虽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 b/ w$ t0 w( E! F
) b/ G4 T2 w: E! z1 b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4 U4 K1 q* N6 k* K
险在前而知须。乃是刚健之德。不妄动以自陷耳。坎何尝拒乾哉。且坎得乾之中爻。与乾合德。今九五位乎天位。素与乾孚。则乾之利涉。往必有功。可无疑矣。佛法释者。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名险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烦恼所陷。故终能度脱而不困穷。坎中一阳。本即乾体。喻烦恼险道之性本如来藏。以此不生不灭之性为本修因。则从始至终。无非称性天行之位。从正因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故利涉大川。从凡至圣而有功也。 ' p3 s! w0 s, z0 R8 g1 Y
0 z' M* y+ \3 G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7 d6 ^! u# R$ C0 B% w2 D 果行育德之后。更无余事。但饮食宴乐。任夫云行雨施而已。佛法释者。助道行行为饮。正道慧行为食。以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庄严一性。如云上于天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劳肯綮修证。故名宴乐。此是善巧安心止观。止观不二。如饮食调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