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q) D, Q* G* O# p; @/ N! V2 F+ ^9 [1 e5 j6 `: w3 w
第一课
! f9 \ T8 P" P 思考题
' a$ K0 b2 K6 c' W5 m# v 1、学习《弟子规》有何时代意义?作为成年人、作为出家人,是否有必要学?为什么?
& \/ ~. m3 f8 [7 z' J/ X; a 2、有些人说:“学好《弟子规》就掌握了一切真理。”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1 o; O# o, F; i- s$ b
3、本论分为哪几部分内容?请大致叙述一下。
5 O* ?" _7 z# p* H! S- ^. t 4、古人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有哪些启示?今后有何打算?
9 ]2 ^ B' v5 @7 J b T1 c 5、父母呼唤你,或吩咐你做事,你应该怎么做?佛教中有这些孝顺的理念吗?请具体分析。2 n) I N# T0 v& Y& N
6、对于父母的教育和责备,子女应如何对待?假如父母没有文化,而子女学历特别高,那又该如何?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7 U3 b9 C2 p6 A- s7 `: o$ C$ _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6 ]' B1 B3 M8 \0 k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4 P# P8 E! v4 I% I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_& A( G! C2 z* L. f% t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f4 u$ H" |+ B; q' b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c2 g" g( o9 I/ v k9 w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E H8 W" |# M/ t0 I 从今天(2009年3月17日)开始,给大家讲一下《弟子规》。! b! v0 Q+ W+ }# L3 q) @9 l
《弟子规》是我自学的,没有传承,但感觉内容非常好,就自己学了一遍,也给部分孩子传了一遍。它讲的虽然不是佛教道理,但与佛教并不相违,而且,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可依此来完善人格,所以了解这部论典很有必要。尤其是汉地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这方面教育,甚至老师对此也非常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共同学习,很多学校也能开这门课,让大家了解古德先贤的做人道理。' i ] K, M$ L) ~, I
在传讲的过程中,我会借用佛教故事或其他教言在字面上作简单解释,以便于“文殊小学”为主的出家、在家的小道友们学习;同时,也会引用顺便想到的佛教公案、教证,来印证《弟子规》的内容。
9 s9 n, ~9 k) ?$ [8 B1 d; f) ^ 你们应该清楚,古人特别重视《弟子规》,汉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开始于这本书。但在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革”了“命”,以致后来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没有接受这种理念。我曾问过许多年轻的校长、老师,但回答全部是“没有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孔孟思想中虽没有佛教的因果正理,更没有大乘菩提心、空性及光明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许多地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社会,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诚实守信……不要说孩子,就连为人师表的老师也不太懂。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世人: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理应值得接受,而不要抛弃。这次学完《弟子规》后,希望你们有能力、能发心的,今后结合佛教教理尽力引导世人,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0 ] T5 g$ [2 x- W- q1 O* o
可能有人会想:“《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我现在都是大人了,没有必要学这个。”这种想法不正确。虽然你不是小孩子,但古代小孩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我们这些成年人,乃至出家人都不见得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应该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言:“不知理,六十岁也孩童。”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了,但如果德育上一片空白,那就是“孩童”,就该接受这种教育。尤其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分数,德育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但没有德行的话,那他的智慧依靠什么而成长?这是个大问题。$ | v# A, q2 P0 q( X3 W( n( {+ B8 Q
还有些人想:“我们作为出家人,学《弟子规》根本没用,因为它是世间人的童蒙教育,而我已经看破世间了,再学这个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观念也不对。出家人若不懂得基本的做人规范,那在僧众群体中也好,发心利他的过程中也罢,连人都做不好的话,还想要成佛利益众生,恐怕更是遥不可及。& w* j- U9 k( F0 ?9 P$ \
所以,从各方面考虑之后,我觉得即使在成年人中、居士团体中,乃至出家僧团中,学习《弟子规》都有必要,一个人学和不学肯定有很大差别。
# a! m0 v/ E4 K6 W7 W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弟子规》看作所有教育的顶巅,有了它一切具足、没有它一切不成,这是不对的。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B# Q! @+ d8 I7 u6 G8 w# q, [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 e% E3 z4 d6 z' E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后,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当然,这样的认识,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调整。
" t& z: O$ M2 b' P3 i1 k 接下来讲《弟子规》:' Z5 ^+ z/ A8 @5 o7 R; m- c# v
作者:李毓秀
2 q7 m* w) ]4 _% U/ p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他祖籍山西,是清初着名的学者、教育家。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 F% y5 e7 t/ x5 \$ T! v
我在自学的过程中,觉得作者相当了不起。他用的语言很简练,但所讲述的道理很甚深,除了字面的内容以外,背后还隐藏着深奥的教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
) y6 q; C; m3 K) ^7 R1 f* Q% C* H 释题:弟子规
) c, {, u6 _ B* z, U# Z, _5 R 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我们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则是老师的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