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30 14: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为了对有情引发悦意可爱相,爱执一切有情犹如一子。这“悦意慈”是前三者的结果,由悦意慈就能引发悲心。4 D; h, U, ~* e# u( Y
【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 s2 E$ S- I n3 t; D a
“与乐慈”是想给予有情安乐的心,“拔苦悲”是想拔除有情痛苦的心,二者不决定谁是因谁是果。换言之,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比如:对某人生起悲愍心,见他缺乏安乐,也会生起想给他安乐的慈心;以慈爱心见他受苦,自然会生起想为他除苦的悲心。 b& h% a$ [/ h9 _3 `$ M
须知,“与乐慈”和“悦意慈”侧面不同,悦意慈是悲心的因,而与乐慈和悲心因果不定。" o; M7 O9 j7 X8 N; B
【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 k% f2 \& {5 w4 [1 D
所以,知母、念恩、报恩这三种所缘,是与乐慈和拔苦悲的根本或所依。因此,对这三者应当精勤修学。
7 C& y1 S2 R- |; ?0 s, X以上以理决定了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是引生悲心的殊胜方便。: l# S3 s2 a; e$ [
巳三、观有情为亲人窍诀之出处$ E, F2 u, j4 ~$ F: K; r" M% Q" ]) c! a; l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3]、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U- t7 f4 M7 [1 W" K9 k
“观修有情为亲人”这一发心之因,是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广释》、大德月在《弟子书》、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中篇》等中所宣说的。
; F) S4 |& a- n' S: g% l9 N( V比如,《四百论广释》中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弟子书》的教证下文将引用。5 n- Q& |; P) O/ ~
辰二、增上意乐与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分二:一、设问 二、解答
% ~$ T: j* t+ @8 A8 `6 F' Q【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者。】
8 l2 w" n8 G2 n a5 ` }, R; a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悲心之果。7 z# A$ J8 N6 I- @# E
巳一、设问/ T7 Q8 j1 ]/ Z" b2 l3 [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 j& Z9 r4 Y% g# D. B6 f3 S# z3 U/ z如是渐次修心,若生起了悲心,就能引发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心,以此便足已,为何在修悲之后,还要加修增上意乐呢? K7 E* X% {5 x4 x% {
巳二、解答分四:一、虽具大悲但没有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 二、以比喻显示增上意乐不同于声缘悲心 三、故在此中间应生起增上意乐 四、发菩提心为增上意乐之果
9 h' o1 t% ?( h" L* R7 I午一、虽具大悲但没有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9 R% | ]3 ^) @4 B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7 z4 Y% o7 {0 p& ~ @5 W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的慈悲二无量心,小乘的声闻独觉也有,但如果是亲自担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的重担,则除了大乘之外决定没有。因此,必须引发这种心力强胜的增上意乐。
7 |+ Y- `: ? V l$ {: S午二、以比喻显示增上意乐不同于声缘悲心
2 u/ w' F) E h【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故当分辨此等差别。】
9 F+ Z* b- C: W, T/ ~2 E* M& u所以,仅仅忆念如何给予一切有情安乐、如何让他们远离痛苦,还不足够,必须以至诚心亲自担起这个重担。因此,应辨别一般的慈悲无量心与增上意乐的差别。
; B" N3 D% i2 o3 T8 @1 b【《海慧问经》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惟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见无违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娱,堕不净坑。”】
; c x- g6 G- C3 r《海慧请问经》中说: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者长者,只有一个独子,非常悦意可爱、让人怜惜,谁见了都不会讨厌。但孩子幼稚,在玩耍时,掉进了粪坑。) w7 C4 {# o2 ]- Q( U
【“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
6 w2 F# Z7 b8 L1 Y, Z童子的母亲和其他亲属,看到童子掉入粪坑,虽然大声号哭,悲伤哀叹,但终究不能跳入粪坑,亲手救出孩子。
* Z' G- X4 C" @& M! i5 F【“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7 O" t$ j+ w8 y, U/ F4 u/ W4 ]然后,童子的父亲走来,见孩子掉进粪坑中,即将淹死,他内心焦急、举止慌乱。为了救出孩子,全然不顾肮脏、呕吐,而纵身跳入粪坑,直接从粪便当中救出孩子。
; {; R, L8 O9 v7 L) T; h下文说明比喻相应的意义。( v I/ n& @9 @# U) E. d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若母若亲者,谓声闻、独觉,见诸有情堕生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譬合说。】5 z$ E' k+ E5 ~# E% d$ T) y9 H( e
不净坑,比喻三界;一心疼爱的独子,比喻一切有情;母亲与其他亲属,比喻声闻独觉;虽见童子掉入不净坑而号哭忧叹,但终究不能救出童子,比喻声闻独觉见到有情堕在生死苦海中,虽然内心悲伤哀叹,却无法救拔;商主或长者,比喻诸菩萨。
- v, x' ]# I5 v7 D“法譬合说”:意义对应比喻宣说。9 |- V8 H5 e2 M2 p8 L: f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 ~( n4 D5 e: p0 [$ P# R
又说,像母亲那样见到爱子落入不净坑而生起的悲愍心,声闻独觉也有。
0 r* C5 l! ^- y6 t$ B8 m午三、故在此中间应生起增上意乐
) b- k6 e3 O0 i/ z3 e, D! l! u【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l) ~. U$ O; w+ P: Q
所以,应当依悲愍心,进一步发起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
7 L/ ?9 B; v" a4 a. f《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虽然见了某种有情痛苦,也具有慈悲,但远离了救拔苦难的事业修行之门,这并非大悲,如同诸声缘对一切苦恼有情也具有悲心,但不作拔苦的修行。诸菩萨尽轮回际对一切有情成办利乐,因此可谓是具大悲者。”
) A+ c s- k, [* X午四、发菩提心为增上意乐之果
- f; { K' n5 x7 G【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惟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 z. v5 s3 Q& Z) Y
虽然发起了普度一切有情之心,但我现在无法圆满地利益一位有情;不但如此,即使证得声缘阿罗汉果,也只能利益少量有情,而且所作利益只能让有情解脱生死,不能将他们安立于一切种智。" F# ~% @; ?* Y* V" h0 b2 p# ~, a
经中说:“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灭,难令他寂;自未调顺,岂能调他。”凡夫和声缘都未证入初地,尚且无法将众生安立于登地,何况大安乐的佛地。6 H4 O& u- _: k$ R5 C3 H+ A7 Z
【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则知惟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0 c$ e0 h" m, W
因此,要思惟:对这三有中的无边有情,谁能圆满他们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义呢?思后便知:只有佛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为了利益有情必须成佛,由此便能引发为利有情誓愿作佛的菩提心。
7 B5 X3 D+ q! O6 j《大乘庄严经论》说:“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在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中,唯有佛能彻底遣除一切众生的所有危害,并让众生获得一切世出世间的圆满,故承许佛是大皈依处。)又说:“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于他得尊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