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36|回复: 2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14: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j( d" I- l8 \0 G! U! k$ \

5 k. D# n! ^" D$ V# R- d3 C; F6 E) Q+ X: O" N" \2 }1 E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二)
1 d2 f: v! c6 _$ @巳四、诸佛因地皆以大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 _  A, j- Y. k- J6 ?  x2 e《弥勒所问本愿经》中,佛告诉阿难:
5 I, _$ {+ p" y" A我在因地求道,历经千辛万苦。过去世时,有一位王太子宝花,长相庄严。他出门见到一位得了癞症的病人,就问:什么药能治好你的病?
9 q1 ]2 H/ b9 J/ T4 I病人回答说:得到国王身体的骨髓、鲜血等,涂在我身上,病就会好。
7 _5 v' x! ]2 d) Q  r9 m太子听后,便破开身体取出骨髓、鲜血,至诚布施病人,心中没有丝毫悔恨。, m% o9 [5 N: C1 q5 x
佛说:那时的王太子,就是我的前身。四大海的海水还可以斗量,我为寻求无上正觉所施舍的骨髓、鲜血等,不计其数。
3 |% t. m0 @( [《大智度论》中说:5 q& e: }! @( x  l! S/ y
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多飞禽走兽。
- F' d8 @! Y' i' R7 u一次,森林不幸发生了火灾,三面都燃起了熊熊大火,只有一面隔着大河,群兽被大火逼迫得无处可逃。
& s# ]: I  @/ w佛说:那时,我是头身体庞大的鹿,力量极大。我前脚跨在大河的一岸,后脚蹋在另一岸上,让所有的野兽都踏我背渡河,直到皮肉都被踩烂,当时以慈悲力一直安忍至死。
( u6 D8 a$ V5 N4 k0 u/ S  Y" D当最后一只兔子走来时,我的气力已经耗失殆尽,但我还是强打精神,硬忍着让它平安走过。, t1 m# D/ o2 r/ R5 b7 F7 ?
等兔子过了河,我的脊背也折断了,便堕水而死。1 D  E/ u: S, l/ i
诸如此类,以大悲心为众生奉献生命的菩萨行,不仅是现在,长久以来一直勇猛修行。
9 \* M" I2 v. g* g4 o2 g5 F0 A前面得度的那些野兽,就是今天我的弟子们的前身。最后一只兔子,就是须跋陀。: G% ^- _1 Q4 ~
佛陀生生世世为了利益众生精进行持,直到今天仍不休息。: f7 b9 a. w9 O: t  o
世尊还在《大集经》中说:5 {. d; }  C2 W" H. {$ c
我往昔为了一切众生修持菩萨行。为此法眼,于众生起大慈心。我曾经奉献的身体鲜血,量同大海;施舍乞讨者的头颅眼耳,高似毗福罗山;舍弃的鼻舌等,如同十突卢那;舍弃的手脚等,也等同毗福罗山;施舍的皮肤,可以覆盖整个南赡部洲。
  y( g; n$ j) R: Z& l, ]我也施舍过不计其数的象马、仆人、妻子、王位、国土、城市、宫殿、村落……
( O7 e# K5 `" [9 w* a. e父母、师长身受病苦,无人救护的,我为之救护;无所归依的,我为其归依;无所趣向的,我为作趣向,让他们各得其所,悉皆安住。如是,我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因悲愍一切苦恼众生,而发起大坚固的勇猛心,长夜之中修持无上菩提之行。& A' W1 A, \& U! v9 Q
如今在这没有大导师、佛法稀少的黑暗时期,在芸芸众生界中,我发心愿成无上正觉。
1 S8 |& w" S& i6 U- E: W巳五、诸佛以大悲愿力成为众生长时受用之处
# k- H; W! Z6 J. o; F6 K以观世音菩萨为例,《法华经·普门品》中,释迦佛告诉无尽意菩萨:
- U) M1 `7 J8 e! ^+ I6 r若有某国土的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就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就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大梵天王身得度者,就现大梵天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就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就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就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界大将军身得度者,就现天界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就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就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就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就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就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就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就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就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就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八部身得度者,就现天龙八部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就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0 S1 d2 D$ T* G. w
就像这样,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力化现千百亿化身在无量国土中,永远不断地救度苦难有情。- u3 `, L( {: v
《法华经·普门品》偈颂中还说:$ Q1 m+ {, |5 }/ W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 \8 \. }) b2 p' v/ V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7 F' h; l5 K" z% L
假使他人以害心将自己推入大火坑,以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之力,火坑顿时便化为清凉池。
9 |  W' x9 }4 {6 o5 N7 O4 d) H* d2 L- p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 J0 l0 w1 D! P( ^&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 N$ k3 c0 G0 {如果在大海中漂流时,遭遇龙、鱼、诸鬼等水难,以持念观世音菩萨之力,波浪便不能淹没。
0 W5 g, |4 L3 i1 H4 o' ^5 U& m/ p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 Z$ _* F0 Y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4 @$ ]9 {+ O$ @) L
或在须弥山顶被人推落下山时,以持念观世音菩萨之力,犹如日轮住于虚空般,没有堕落的灾难。
. f+ @+ _* ^2 W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A9 }6 D) L8 |: H/ z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 i  \) e7 V' b  b# f或被恶人追逐时,从金刚山坠落,以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力,不能损伤一根毫毛。( t$ b8 \; b2 I& ?# @2 u3 p& }3 F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 _$ w2 E  q; e' U9 s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v% e3 Q' z8 v! D- l# s5 B" z
或遇怨贼围绕,手持刀剑将要加害时,以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力,怨贼皆生慈心。
1 p2 |7 ^; |7 `+ b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8 C0 a) G9 K/ T/ ]6 y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2 F- `8 F- y  Q! X4 s* _
或遭遇王难之苦,即将受刑而命终时,以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力,刀杖随即段段断裂。
& [6 l8 m6 n0 H) c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T& V# f: k# C" d: L+ y' R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D8 I7 K( l. F6 v# \; H- u1 ?) G
或者囚禁在狱中,手脚披枷戴锁,以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力,枷锁自然解开而获得解脱。
* ]# [2 ~3 o7 K$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J6 c% c3 t; ~; y- ~3 a5 V5 G% B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a" s6 X* e! l) z8 J众生被厄难、无量痛苦逼身之时,以观世音菩萨的妙智力,能救世间苦难。% [# i/ t4 F8 \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 @: R; Q" ~( h6 i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
; w: Q! ?% A7 I, a. Z2 W" A观世音菩萨具足神通妙力,广大修持智慧与方便,在十方无量国土中,无处不现身。$ A% @3 x3 s3 {  y% D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a2 S; f% f" I0 ?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 |; z2 i4 e' X* f对三恶趣种种生老病死之苦,观世音菩萨都以大悲力逐渐息灭。
! l! z" A6 o/ g, a* U因此,正由大悲的威神力,才使诸佛直至众生界尽之间,相续不断地救护众生。
) y5 r0 W6 |5 z如《大乘庄严经论释》中所说:“大悲乃是究竟果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之源的自性,故具慧者谁不于有情兴起大悲。”
0 g' O1 |; n, ]% y+ l- M巳六、摄义
5 \+ G% D4 D* z, V大乘佛道的根本是大悲心。对于以大悲深入大乘道的入道程序,《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譬如没有树根,就不会出生其它茎、枝、叶、花、果。
4 ~  U7 a+ G" N- P同样,若没有如根的大悲,便不能为利他而忍受各种难行;不能为利他安忍众苦,便不会思惟利益众生的各种方便;远离利益众生的思惟,便不会发起投生[1]的殊胜大愿;不以大愿在三有中获得利益有情的殊胜身,便不能真正成熟无边有情。
& A+ ~' P7 n' \( A5 Y7 x因此,没有大悲之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4: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为了对有情引发悦意可爱相,爱执一切有情犹如一子。这“悦意慈”是前三者的结果,由悦意慈就能引发悲心。4 D; h, U, ~* e# u( Y
【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 s2 E$ S- I  n3 t; D  a
“与乐慈”是想给予有情安乐的心,“拔苦悲”是想拔除有情痛苦的心,二者不决定谁是因谁是果。换言之,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比如:对某人生起悲愍心,见他缺乏安乐,也会生起想给他安乐的慈心;以慈爱心见他受苦,自然会生起想为他除苦的悲心。  b& h% a$ [/ h9 _3 `$ M
须知,“与乐慈”和“悦意慈”侧面不同,悦意慈是悲心的因,而与乐慈和悲心因果不定。" o; M7 O9 j7 X8 N; B
【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 k% f2 \& {5 w4 [1 D
所以,知母、念恩、报恩这三种所缘,是与乐慈和拔苦悲的根本或所依。因此,对这三者应当精勤修学。
7 C& y1 S2 R- |; ?0 s, X以上以理决定了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是引生悲心的殊胜方便。: l# S3 s2 a; e$ [
巳三、观有情为亲人窍诀之出处$ E, F2 u, j4 ~$ F: K; r" M% Q" ]) c! a; l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3]、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U- t7 f4 M7 [1 W" K9 k
“观修有情为亲人”这一发心之因,是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广释》、大德月在《弟子书》、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中篇》等中所宣说的。
; F) S4 |& a- n' S: g% l9 N( V比如,《四百论广释》中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弟子书》的教证下文将引用。5 n- Q& |; P) O/ ~
辰二、增上意乐与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分二:一、设问 二、解答
% ~$ T: j* t+ @8 A8 `6 F' Q【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者。】
8 l2 w" n8 G2 n  a5 `  }, R; a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悲心之果。7 z# A$ J8 N6 I- @# E
巳一、设问/ T7 Q8 j1 ]/ Z" b2 l3 [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 j& Z9 r4 Y% g# D. B6 f3 S# z3 U/ z如是渐次修心,若生起了悲心,就能引发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心,以此便足已,为何在修悲之后,还要加修增上意乐呢?  K7 E* X% {5 x4 x% {
巳二、解答分四:一、虽具大悲但没有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 二、以比喻显示增上意乐不同于声缘悲心 三、故在此中间应生起增上意乐 四、发菩提心为增上意乐之果
9 h' o1 t% ?( h" L* R7 I午一、虽具大悲但没有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9 R% |  ]3 ^) @4 B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7 z4 Y% o7 {0 p& ~  @5 W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的慈悲二无量心,小乘的声闻独觉也有,但如果是亲自担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的重担,则除了大乘之外决定没有。因此,必须引发这种心力强胜的增上意乐。
7 |+ Y- `: ?  V  l$ {: S午二、以比喻显示增上意乐不同于声缘悲心
2 u/ w' F) E  h【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故当分辨此等差别。】
9 F+ Z* b- C: W, T/ ~2 E* M& u所以,仅仅忆念如何给予一切有情安乐、如何让他们远离痛苦,还不足够,必须以至诚心亲自担起这个重担。因此,应辨别一般的慈悲无量心与增上意乐的差别。
; B" N3 D% i2 o3 T8 @1 b【《海慧问经》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惟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见无违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娱,堕不净坑。”】
; c  x- g6 G- C3 r《海慧请问经》中说: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者长者,只有一个独子,非常悦意可爱、让人怜惜,谁见了都不会讨厌。但孩子幼稚,在玩耍时,掉进了粪坑。) w7 C4 {# o2 ]- Q( U
【“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
6 w2 F# Z7 b8 L1 Y, Z童子的母亲和其他亲属,看到童子掉入粪坑,虽然大声号哭,悲伤哀叹,但终究不能跳入粪坑,亲手救出孩子。
* Z' G- X4 C" @& M! i5 F【“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7 O" t$ j+ w8 y, U/ F4 u/ W4 ]然后,童子的父亲走来,见孩子掉进粪坑中,即将淹死,他内心焦急、举止慌乱。为了救出孩子,全然不顾肮脏、呕吐,而纵身跳入粪坑,直接从粪便当中救出孩子。
; {; R, L8 O9 v7 L) T; h下文说明比喻相应的意义。( v  I/ n& @9 @# U) E. d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若母若亲者,谓声闻、独觉,见诸有情堕生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譬合说。】5 z$ E' k+ E5 ~# E% d$ T) y9 H( e
不净坑,比喻三界;一心疼爱的独子,比喻一切有情;母亲与其他亲属,比喻声闻独觉;虽见童子掉入不净坑而号哭忧叹,但终究不能救出童子,比喻声闻独觉见到有情堕在生死苦海中,虽然内心悲伤哀叹,却无法救拔;商主或长者,比喻诸菩萨。
- v, x' ]# I5 v7 D“法譬合说”:意义对应比喻宣说。9 |- V8 H5 e2 M2 p8 L: f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 ~( n4 D5 e: p0 [$ P# R
又说,像母亲那样见到爱子落入不净坑而生起的悲愍心,声闻独觉也有。
0 r* C5 l! ^- y6 t$ B8 m午三、故在此中间应生起增上意乐
) b- k6 e3 O0 i/ z3 e, D! l! u【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l) ~. U$ O; w+ P: Q
所以,应当依悲愍心,进一步发起荷负度生重担的增上意乐。
7 L/ ?9 B; v" a4 a. f《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虽然见了某种有情痛苦,也具有慈悲,但远离了救拔苦难的事业修行之门,这并非大悲,如同诸声缘对一切苦恼有情也具有悲心,但不作拔苦的修行。诸菩萨尽轮回际对一切有情成办利乐,因此可谓是具大悲者。”
) A+ c  s- k, [* X午四、发菩提心为增上意乐之果
- f; {  K' n5 x7 G【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惟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 z. v5 s3 Q& Z) Y
虽然发起了普度一切有情之心,但我现在无法圆满地利益一位有情;不但如此,即使证得声缘阿罗汉果,也只能利益少量有情,而且所作利益只能让有情解脱生死,不能将他们安立于一切种智。" F# ~% @; ?* Y* V" h0 b2 p# ~, a
经中说:“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灭,难令他寂;自未调顺,岂能调他。”凡夫和声缘都未证入初地,尚且无法将众生安立于登地,何况大安乐的佛地。6 H4 O& u- _: k$ R5 C3 H+ A7 Z
【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则知惟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0 c$ e0 h" m, W
因此,要思惟:对这三有中的无边有情,谁能圆满他们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义呢?思后便知:只有佛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为了利益有情必须成佛,由此便能引发为利有情誓愿作佛的菩提心。
7 B5 X3 D+ q! O6 j《大乘庄严经论》说:“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在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中,唯有佛能彻底遣除一切众生的所有危害,并让众生获得一切世出世间的圆满,故承许佛是大皈依处。)又说:“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于他得尊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脱诸众生。”(成就了真如自性清净、远离客尘障垢,具有二种清净的大菩提,从一切地中辗转出离到达究竟,成为一切有情的无上世尊,能令一切有情趣入解脱。): Z- E5 Q9 h2 |* Z' ?" |
在发起荷担成办一切有情离苦得乐重担的增上意乐之后,须知只有成佛才能真正成办,所以应当发起希求成佛之心。
& u  {1 P9 K* p--------------------------------------------------------------------------------
7 M2 P6 o$ s9 Q6 v[1] 投生:为利生投生为不杂恶业的身体,即不被自私自利发心所染污的清净投生。# k' f9 K: V9 D5 W' W
[2] 中庸:介于亲怨之间非亲非怨的人。
( G$ V& g' Q( T8 i. g& Q[3] 大德月:又译为“月官”。
, U7 `. Y: S; k8 b2 J, b" ]( X; _3 o% L* S0 U8 Q3 [* I

3 E! S+ U( L7 B1 G
% o$ T5 v4 h& [  c2 p# \  }6 ^- D9 h% \. R
( g9 I. I: z6 g/ f5 k4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2:23 , Processed in 0.1664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