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8|回复: 3

群书治要36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8 14: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6 \, Z+ J. ]" q! [0 ]$ k
5 P1 ]+ f0 R7 U. i$ S# ]* g
§《群书治要》第一册7 m- ~" @0 ^$ @& a$ e- @) s

/ A3 [2 W4 N- S2 L0 o) q《群书治要》序
+ a4 L! i7 k# L$ ^2 \/ V
5 A& ]9 M* h+ z1 C: b6 P; M( Z2 V《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西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傯十馀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 h" ?8 K# P# L- b& k; Q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決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帄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馀万言。
7 S- ^4 ?8 s  l( T2 c9 s1 h' N8 s*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h! J  `1 Q- L* e0 t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9 _# L, `+ R+ q  @% s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公上人幸得此书,反覆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亙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9 D% D& Q, E+ a$ E, T" l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 M% v/ x, t; n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公上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道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 c9 T, E" F" A
7 s8 ^, h9 K4 L; I净公上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 A) Q0 v# [" @, C8 }
5 H. `( @+ H" D. ^# Z: n
2 V+ Z: A4 G) q; Y' S0 A8 a  g6 G  J
《群书治要360》序
7 R! E: L& [( l' r. E' [! G8 t
6 t0 U# j3 l0 y( k《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道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6 o. P/ S; G6 D* \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中,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则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 c( w# Z2 w' K# ]1 ]1 M  J. G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 - i8 J8 }. V$ k1 X: n

- o3 p! ]) @2 ]- u+ a7 F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 E6 T8 W; K( t& {( i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 u2 R  E0 o) o" W& t
* X/ z0 e6 |( [! j3 z
/ M/ b6 O3 E6 }4 G- K6 s9 e
& h, \, A+ f8 N5 G( u
+ h% l) u/ N- ~- K+ l
; ?- i- p! t/ S& `; f目录
9 U, x+ z' k$ k5 W& J% g' {2 E壹、君道        6
( W  r3 @- I% \5 r: z  i9 ^4 @2 P+ H一、修身        6" T. L. @- s9 F" o' S* B* M
甲、戒贪        66 K; x% i1 d. \* D- @. w4 {
乙、勤俭        7
$ f: M7 i( q4 y4 d9 L$ I) ^- W0 A丙、惩忿        86 n% j& |. \4 `3 d: q. Q, W
丁、迁善        8
/ }4 `. j  b* A8 |& k戊、改过        9/ X2 m7 a7 u/ U6 A& {, M, ]+ T# v
二、敦亲        10
& U& F8 {- y. {/ |三、反身        11- g- e; l& }' D' g5 @# u
四、尊贤        15
1 ]7 U# o! t" P五、纳谏        17. ?- K, Y8 U; ~: I" S+ a: }
六、杜谗邪        19& {, a5 d) d9 j! M  {
七、审断        19& o  h& M: w- {0 g
贰、臣术        21
& `, ]$ w4 }* `1 c一、立节        21
: d( y9 N  D( g/ f  x8 s二、尽忠        22' y, G4 r! P& J3 F5 @1 Y5 v0 W& H
三、劝谏        249 G5 r8 }# u; E5 D# V
四、举贤        25
" h' \; \+ o) Q+ r2 m参、贵德        25/ b3 A" N) ~% W' m
一、尚道        25& p3 Y4 K' `0 [; v
二、孝悌        28% b& ~5 i) L, N5 Z+ o7 u+ J. f, _
三、仁义        31
( i0 n) a9 t" M4 l四、诚信        32
1 R. x4 T/ v# k: R) v, }6 K, T5 B五、正己        34% U  h# J2 @) a+ f% B' s
六、度量        37- j! |5 g! w8 k4 S) G
七、谦虚        37
& d$ N" c5 i( M* g7 m0 F八、谨慎        40; V/ a; {. f7 F: F8 ?6 u. I4 D" ?
九、交友        43
4 A) j6 ?1 [" ^* j. a十、学问        44( ]/ e; x. M  E- `4 P6 w
十一、有恒        45
/ N, z# @4 P; f# \+ L3 v0 L肆、为政        46
4 B: l, L* X/ B5 |; h8 W$ L一、务本        46" r  B& B# ?" {* ?$ C
二、知人        54
2 T7 W2 X3 W1 U5 G0 u- \7 R4 C三、任使        579 I: a- ?4 r) \" R8 f/ i' \! v
四、至公        60, d( \; }2 Q; _7 H# b
五、教化        61
( V9 ~+ N0 Q6 j2 f3 b" @: Q7 S六、礼乐        667 e5 e& v" Q- o- P% u
七、爱民        702 O/ @' s) J) y; h; {/ U
八、民生        73
) U7 {  ~5 B. F2 H6 g) [九、法古        73; a% q( v( h# J+ d) C
十、纲纪        74( A" G4 x+ t/ D% t# N. b1 M5 w
十一、赏罚        77  Y/ w, c: \3 m; t
十二、法律        79
* k; X0 y0 }+ h! V9 k十三、慎武        80
+ i2 Q- W* b3 G# i/ _, |; Y十四、将兵        82
3 G1 m# v! c2 r( Q1 A2 K* E% T% V+ ~伍、敬慎        82
; f9 {4 Q* u" ]* A) G6 v一、微渐        82
1 u' \. o9 O# N7 _% A" I+ F二、风俗        85
# k7 L7 D  `' K9 U# k# A, J三、治乱        87
. j/ Q  K1 g& k: }6 O2 u6 V$ {四、鉴戒        88
7 M9 r: ^+ a# M2 m五、应事        93) B3 x) X8 ]2 T7 E
六、慎始终        95
5 W" P4 G. f9 ~$ `七、养生        96
9 V" \6 \  \; S0 k陆、明辨        963 o5 I- I2 Q) E8 o2 G# E
一、邪正        96
. g( N8 p/ J, b. x% U二、人情        97
, m; c5 p9 t0 T( g2 w三、才德        99: s, H' }: h! s) Z) l2 M
四、朋党        99
' i- i) Z; U4 I  Y* U- C  R五、辨物        100
7 a  a  W1 V. V1 U) D六、因果        102$ J4 e- a7 O8 W$ |0 e8 ^5 Q9 _* b. V' [
/ k6 j8 r$ A7 w5 N

- G& J; Y) f2 h" x# R# u3 n  {分享:沙迦的咒语
% Q. |+ S9 E# t4 e, j# P$ M
7 q8 ~" d2 x3 a9 q& C6 o : B  a5 K4 M/ j, Y' N
壹、君道
4 M0 I& o$ @9 B+ G/ m3 ~一、修身
1 \6 U4 J7 |( n6 }$ W; g0 S甲、戒贪
. C9 \# Q1 d, f; t6 h! @, Y: H& d2 J# E- _$ \2 E3 }  m( M8 B8 G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 G, e5 o/ g6 t) t+ R" |0 q' ~9 z' U  _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道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 E8 q4 q' {& n9 b* v. }+ {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 j4 ?) m# ~4 J, k2 ^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1 D8 o, s% o-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  史记上) # {+ M2 s% z1 q. g! f: Z8 |6 b
【白话】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道致很多祸害。 ) U, f9 w2 \( Z* O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n: D# a( X; u9 n2 T% u1 J' S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8 i) p+ s/ j* e% O6 R$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娛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y5 I7 W2 O: [3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0 ]  D0 A, f, H7 t3 Q' `0 M. C( r【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著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 h4 z* ], ^  f/ f2 W+ B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9 [( _% e  A, N; L# A7 K0 U# u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道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8 e# W1 U8 h% l! z" e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5 b8 U% ]- D- A$ ~0 r# r- b+ n【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7 b1 \. `/ @' c3 o* @# c9 E: `: P乙、勤俭 / c5 K# K$ ~# ]( L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W. ?  P1 V9 G5 l! s  X5 i4 e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e8 m4 @% G7 l* D( Z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6 p5 z, z3 H8 C1 M【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 m: a) L. W2 t
丙、惩忿 ; K1 H4 [4 G4 k% S8 d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7 D* c. T4 R! E$ h- A$ U6 {$ ~
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3 N' c1 G6 Q: b1 R* n% ~0 W  I【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 I$ S6 K+ B: q0 G8 e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1 h5 x6 T) A* \9 _, f4 V【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 u. v1 z; L  J5 c+ n& E" e丁、迁善
! p5 R; C5 O" b( u3 v1 G  _; N# L+ g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H0 }* w; Y/ A  g8 X! G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5 Q7 b, `0 ]4 Z) S. Y- e% s: h
戊、改过 % ~$ p& }  y  d  F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 m5 p- a3 k) h# V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 ?% C9 ]8 G* b# D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 G4 S( e; |5 L% Q" @# k.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 m& a/ k: I9 B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 l: l) e0 a+ `+ o【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 W* ?: Q* S7 c5 e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 W# x3 L, g; D, ^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 N" ?$ N# i8 h! e+ ]* x0 g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4 O1 ~7 v/ u5 |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 N/ B" q7 K5 M& g二、敦亲 ( @" ^. a+ v; a& G* x2 T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4 o4 }! b( ~% m3 `/ s【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 `9 L) U9 n, i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 {' F& R* F) [9 Y5 m$ V0 q  m1 C: A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6 m$ E/ z0 V( ~9 Q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4 }  H/ c% Q$ T% E! b$ X! b0 K【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 W- G( c6 ?3 v2 F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5 M3 ~9 B) d/ d: G3 ]1 q
【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道百姓,用所鄙视的教道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8 n2 Z: ^3 {0 @6 u# @三、反身
5 x: ~8 H9 A7 p) M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 j: H0 Q: Y% V9 P6 ?7 Q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 h: Y3 K' ?9 o7 _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 k( ^8 D7 N4 M( H, `5 N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覆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 \: ^" J+ i/ p5 h$ }+ G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 @1 C  q2 B+ S1 }
【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9 g  t  P; d1 V6 u& U+ E0 y, H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 t& G6 H! c) L  H0 P【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平和安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平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 y. l9 m% v" j# T) _+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 L0 M% `' A. E( T, T【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 [0 q0 F  |- i: |' y9 Z: v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 v. l% L/ f3 b% D1 @8 `& Z【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 x3 [) S* Q0 i( U: K; O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 n% l- i. `' W2 C【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 |' M+ X7 |. O6 c2 D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 J5 }3 E  @" d. J% D* q( g$ H【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9 w5 J7 K0 u; x' _" H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7 I0 s( m$ g+ Z2 j; R2 a7 B* d3 f5 E【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 K8 _" m7 T9 _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 Q6 X' q9 Z7 F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 x! v1 F3 V8 h! r* ~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 ^; \  w  y  d  Q& p5 x( |& v【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8 f7 e$ i) w0 t6 [1 N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 U; h& K1 r( A; x! g8 W4 G/ ~【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 ]  Z  K- ~" S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l/ e' L1 ]% a; C- T【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 l- k3 Y+ m7 N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 {( \" K# [! V. v. l* j- ^/ W【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1 E; U2 U. t. Z1 d$ S)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 S' _* M" L& V3 }% u【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 O( |$ @# ~" R2 l! s" r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 f: {5 p. U0 k, ?6 n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著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 P' o' }0 `8 J- J  i四、尊贤
9 r3 j7 d( W' M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 K" [# H9 p. ?4 n3 V' g% e9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道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 B7 ^6 |: i, v5 e  q# |/ _. B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6 {4 `- f1 Q: u2 G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 L. o' s9 L% r/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6 J- _, `1 ~6 j8 R2 m% n" S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7 p9 X" i, ]8 i3 {9 }/ U5 v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1 W3 h5 t' g8 s【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娛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1 x# z* P4 C4 B! h( H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2 @: o) \: l5 k* s& k9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 v8 U0 _$ W+ g# P9 p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3 d8 y; L+ a; u$ I3 V; r1 s4 k- _【白话】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 o' z. S" `* T6 m) }/ i7 S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 R" Y$ g" w% k& x; D2 S1 C4 L0 \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8 u1 Z& B( r6 O3 J# B, b) n( A3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2 L: `$ Y5 [2 b/ A$ w9 i/ I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2:26 , Processed in 0.104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