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一位士人的直言谏诤。过去商纣王的臣子都沉默不说话,因此商朝灭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直言敢谏,因此周朝便兴盛起来。 - K  ^6 D! \2 g& j" Y( j9 E
  
, @' f* b! A# {* ]  【原文】臣闻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乏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者不恶也。! y+ V8 X/ z  c
  【注释】穷乏:穷困,匮乏。童蒙:童,幼童。蒙,暗昧。幼童对事理多暗 昧,所以叫做童蒙。这里泛指不明事理的人。
1 @( ]7 r. J2 v$ a7 @& ~( h  【译文】我听说,地位高的人能够对地位低的人谦让,那么众人就不会厌恶他;有钱的人能经常接济贫穷的人,那么贫穷的人就不会厌恶他;聪明 的人能够教导愚昧的人,那么愚昧的人就不会厌恶他。
9 ~2 T$ I; T1 d$ N1 L1 a  
  ~7 a) l, J+ Y9 \3 {5 L  【原文】人主之疾十有二发,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何谓十二发?曰:痿、蹶、逆、胀、满、支、膈、盲、烦、喘、痹、风,此 之谓也。贤医治之若何?曰:省事轻刑,则痿不作;无使小民饥寒,则蹷不作;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无使仓廪积腐,则胀不作;无使府库充实,则满不作;无使群臣纵恣,则支不作;无使下情不 上通,则膈不作;上振恤下,则盲不作;法令奉用,则烦不作;无使下怨,则喘不作;无使贤人伏匿,则痹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夫重臣群下者,人主之心腹支体也;心腹支体无害,则 人主无疾矣!故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贤医,则国非其国也。$ e6 Y3 h! m+ N+ v
  【注释】人主:人君,君主。《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痿: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 去机能的病。以下借人体所发生的病,譬喻国君在政治上错误的措施。蹶:与「厥」通,气上逆而生的病,轻则四肢寒冷,重则不省人事。逆:气不顺的病。胀:腹部鼓胀。满:胸腹胀满。支:与「肢 」通,四肢所生的病。膈:噎塞反胃。盲:疑为「肓」,这里指膏肓患病。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烦:心中不安宁的病。喘:哮喘病,患者呼吸迫促,痰塞气道,搏击有声。 痹:同「痹」,麻痹,肢体失其感觉而麻木不仁。风:风气藏在皮肤间,筋脉弛纵,手足麻木。省事:减少事务。引申为方便、不费事。 小民:指一般老百姓。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府库:指国家贮 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礼记·曲礼下》:「在府言府,在库言库。」郑玄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纵恣:肆意放纵。下情:指下级或群众的情况或心意。上通:谓下情上 达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振恤:亦作「振恤」,赈济。伏匿:隐藏,躲藏。诽谤:以不实之辞毁人。重臣:国家倚重的、有崇高声望的大臣。群下 :泛指僚属或群臣。+ |6 s- d& z8 k. n: y& D
  【译文】君主的疾病有十二发,没有好的医生,就不能把它治疗好。什么叫做十二发呢?即痿、蹶、逆、胀、满、支、膈、盲、烦、喘、痹、风,这叫做十二发。好的医生 怎样治疗它们呢?即:减少事务,减轻刑罚,那么痿病就不会发生;不让百姓饥饿受寒,那么蹶病就不会发生;不让财货聚集在执政者的家里,那么逆病就不会发生;不让国家仓库积累的粮食腐烂,那 么胀病就不会发生;不让国家的仓库装满了财物,那么满病就不会发生;不让臣子们肆意放纵,那么肢体的疾病就不会发生;不使老百姓的意见阻塞不能上达,那么膈病就不会发生;在上位的人救济百 姓,那么膏肓就不会患病;国家法令能够通行无阻,那么烦病就不会发生;不使老百姓产生埋怨,那么喘病就不会发生;不让有贤德的人隐匿起来,那么痹病就不会发生;不要让百姓透过歌谣指摘执政 者的过错,那么风病就不会发生。(在一个国家里面,)大臣和他们的属吏是国君的心腹肢体。心腹和肢体没有疾病,国君才没有疾病。所以没有良医,是不能把这些病治疗好的。国君有这十二种疾病 ,如果不用良医,那么国家很快就将不是他的国家了。& a2 L. N1 j! v8 |# j
  
8 z, x9 f$ H* M* Q& V  【原文】齐景公使使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亦有台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阶三尺, 茅茨不翦,采桷不斫,犹以为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若此者乎?」于是楚王怉(怉作悒)如也。: q) h4 Y; L5 X& H6 i- [
  【注释】齐景公:姜姓,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公元 前五四七年到公元前四九〇年在位,在位五十八年,是齐国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九重:九层。土阶:土台阶。指居室简陋。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茅茨不翦,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 桷:方形的椽子。斫:雕凿,雕饰。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么」。悒如:悒然,不安的样子。5 m: Y2 N4 |) \" R) S7 c9 `3 `
  【译文】齐景公派遣使者到楚国去,楚王和使者一起登上九层的楼台,楚王对使 者说:「齐国也有这样的楼台吗?」使者说:「我们国君有处理政务的朝堂,堂前只有三尺高的土台阶,茅草盖的屋顶没有加以修剪,应该彩绘的椽子也没有雕琢装饰,却仍然认为修建朝堂的人太劳苦 了,而住在里面的人太安逸了。我们国君怎么会有这样美好的高台呢?」楚王听后显得很不安。* q: L5 _& v, h. D. K* @. H9 o0 n
卷  九   孝经治要
$ [' B! M  m' F# m: ?& y9 ^* n/ i
  
: ?  p+ j  V/ e& n. R  C2 p  【原文】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子者,孔子 。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用也。睦,亲也。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是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名也。参不达。子曰:「夫 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 e6 ?7 U) n0 ~: p  【注释】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 道理。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像踏在薄冰之上。」(战战,是形容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形容谨慎的样子。所谓「如临深渊」,是说恐怕掉下去。所谓「如履薄冰」,是说恐 怕陷进去。)
" o. R$ E5 H$ [6 o  ( k" G) g2 Q5 A; y; k7 S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 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
8 t0 d0 }. K6 {) P4 D  【注释】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 书》等中的言论。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择言: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怨恶:怨恨厌恶。 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
6 q9 O" a9 C1 c   【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言语不合乎《诗》《书》中的道理就不敢说),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行为不合乎《礼》《乐》的规范就不敢 做。)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乎《诗》《书》的话就不说),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不合乎《礼》《乐》规范的行为就不做)。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 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按照古圣先王所规定的衣服穿着,说的是 古圣先王所说的道理,践行的是古圣先王的道德行持,这样就完备了。)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夙,是早上的意思。夜,是晚上的 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应当晚睡早起,来侍奉天子,不要懈惰。)
( x; t2 e7 o/ E( `& ~6 N  
1 L8 i/ T5 }8 {3 x/ g) X  【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 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0 }" k" b% g8 q7 U5 r  【注释】守其祭祀:祭,际也,神人相接为祭。祀,似也,言祀者似将 见先人也。祭祀,指备供祭品以祭神供祖的活动。+ k3 Y0 p5 F  K) V0 `" y" V
  【译文】因此,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诚(把侍奉父亲的孝道转到侍奉君主上,就能做到忠诚了);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 侍奉上级,必能做到顺从(把侍奉兄长的恭敬心转到侍奉上级上,就会顺从)。忠诚和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侍奉君主能够忠诚,侍奉长上能顺从,二者 都没有缺失,就可以侍奉在上位者了),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
3 l: m3 q; k. H0 d3 ^% p  
! a4 `* T/ }8 h" a4 D  【原文】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5 Y. l( N' M/ x2 Y' w
  【注释】因天之道:因,顺应、凭依、利用。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分地之利:分,区别、分别。利,利益、好处。指分辨土地的特 性和优势,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谨身节用:谨,恭敬、谨慎。谨身,即对自己的身体恭敬、谨慎,言行合于礼法,不做违礼的事,就能远离刑罚的羞辱。节用,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以养父 母:以,拿来、用来。养,赡养,供养。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从尊如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至卑如庶人,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要实行孝道。孝无终始:实行孝道,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异,也 没有开始与终结的区别。而患不及己者:患,忧虑、担心。及,赶上、做到。意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全句意为,从天子到庶人,实行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于其地位的尊贵还是卑贱,也不在于 是事亲还是立身。因此,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道,是不会有的。一说「孝无终始」为行孝无终无始,「患」为祸患,故而释全句为:如果行孝道用心不纯,用力不果,致使在立身和事亲方面自始至终都 没有做好,这样,要想祸患不及其身,那是不可能的。4 ~% A# c( l* Z
  【译文】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春天生发,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顺应这四季的变化,来奉事天然之道) ,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别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观察其高下的不同,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这就是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不 做非法的事情,这叫「谨身」。富有但不奢侈挥霍,这叫「节用」。根据财力来支出,则对父母的供养就不会匮乏),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因此,从天子到百姓,不分贵贱,行孝都是无始无终 、没有止尽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那是不可能的。- W* ~5 g" @, }1 E4 _! V9 x! D1 v
  
. k3 t. d7 q0 Y$ Q) `0 L* |  【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先修人事,流化于民也。陈 之以德义,而民兴行;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恶,而 民知禁。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不敢为非也。
% e( i  q' b( Z8 P! L% q- E3 A' [9 l  【注释】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先王,已逝世的帝王,此处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圣王。教,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思想道德和行动的感召 。化,渐变,指民众受统治者行动的感召而逐渐向孝义和善变化。是故先之以博爱:是故,因此。先,率先实行,带头去做,为民众做出榜样。博爱,广泛地实行仁爱、泛爱众人。民莫遗其亲:遗,遗 弃、遗忘。亲,指父母。陈之以德义:陈,广布、陈说。言统治者率先陈说道德之美、正义之善。民兴行:兴,起。行,实行。言民众都会自动地讲道德、行义举。而民和睦:人民因此而和顺亲睦。示 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拿出来给人看,使人明白。好,喜好和提倡的。恶,厌恶和反对的。禁,禁止,即不许做的非法的事。
( p% y0 k/ E: V4 @6 I  【译文】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看到根据天地恒 常之道教化百姓的容易),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率先修治自身,德泽流于百姓,从而化导人民);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心生仰慕,愿意效法(在上位者喜欢道义 ,则人民没有敢不服的);先行礼敬谦让,做出表率,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就像文王敬让于朝堂之上,发生争执的虞人和芮人受其感化,推让田畔于民间,说明在上位者真心实行,则在下位者就会起 而效法他);再以礼乐来引导,让百姓身心和谐,和睦相处(在上位者如果乐于遵行礼法,则百姓没有谁敢不尊敬的);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做好事的奖 赏他,做坏事的惩罚他,则百姓就知道所禁止的事情,从而不敢为非作歹。)
" \0 H6 |/ p# y  
( J: ?. t$ {0 ^  Q, U( ?& A# W0 C  【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性,常也。君臣之义也。君臣非有天性,但义合耳。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 {# z+ ?0 b# V% }0 w  【注释】续莫大焉:续,指续先传后,也就是人类的自身繁衍。焉,于之,在这件事上。莫大焉, 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亲,亲自。临,以上对下。厚,深重、重要。悖德:背,违背。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悖礼:违背礼义。
: ]! U! m7 N7 W* G5 A6 [  【译文】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性 ,就是恒常不变的本性),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君主和臣下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亲情,只是以道义相结合。)父母生子,继承宗嗣之事,让孝道得以相续,没有比这种人伦关系更重大的了! 父亲既有君的尊严,又有父的慈爱,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违背礼义 。, ^; Z+ i" ?8 l2 e, L
  & o* N( O: D4 M
  【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6 Q- D$ `5 S* c, M! K# j
  【注释】居:平常家 居。养:赡养,奉养。
5 ~4 V2 X- m- ~% c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时,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乐于竭尽自己的欢心,以侍奉自己的父母);父母生病时,应忧 虑父母的病情;父母去世时,应哀伤;祭祀父母时,应庄严敬肃。以上五点都能完备,才真正做到侍奉双亲。」
9 w$ r* d9 |* x, O  [0 x! n2 Q  
; ?2 w* m0 r: `. t3 H' D) ]  【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五刑者,谓墨、劓、膑、宫(宫下旧 有割字,删之)、大辟也。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事君,先事而后食禄,今反要君。此无尊上之道。非圣人者无法,非侮圣人者,不可法。非孝者无亲。己不自孝,又非他人为孝,不可亲。此 大乱之道也。事君不忠,侮圣人言,非孝者,大乱之道也。」$ f# G5 Q1 h+ k2 E* T
  【注释】五刑之属三千:处以五刑的罪行共有三千条。罪莫大于不孝:所有应处以五刑的三千条罪行中,没有比不孝更重的罪行了 。即不孝为罪恶之极。此句言不孝之罪,不在三千条罪行之中。要君者无上:要,强求、要挟、胁迫,有所依仗而强硬要求。者,指代人。无上,藐视君上,即目无君长,反对或凌辱君长。非圣人者无 法:非,责难、诽谤、诋毁。圣人,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非圣,就是对周公、孔子等所谓圣人的言论、著述进行诽谤或不恭敬对待。非孝者无亲:非,非议,不赞成。非孝,诽谤他人的孝行。此大 乱之道也:大乱,最严重的祸患悖乱。道,根源,意为导致大乱。2 a: p; s& `; c2 e8 H+ _$ H+ J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五刑,是指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 ),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挟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侍奉君主应当先尽心做好事情然后再领取俸禄,如今反而威胁君主,这是没有尊上之道);反对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法 则的存在(诽谤侮辱圣人的人不可效法);反对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亲(自己不孝,对他人尽孝又加以诽谤,这种人不可亲近)。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侍奉君主不忠诚 ,轻侮圣人的言论,不孝父母,这是大乱之道。)0 s* n+ W+ z' f: ~& q% g
  : {# Q) d. T1 s2 A% V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乐者,感人情,乐正则心正,乐淫则心淫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上好礼,则民易使。礼者,敬而已矣。敬,礼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所敬一人,是其少。 千万人悦,是其众。此之谓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礼乐以化之,此谓要道也。
! w( g, P7 {" w6 N  【注释】安上治民:安,安定、安心。上,国君。安上,使国君安心。社会太平,国君就能安心。治民,使民众 得到治理。# r) S/ r; @5 [6 ?
  【译文】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爱戴君主,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办法了。改善社会风俗,没 有比用和谐的音乐去调和性情更好的办法了。(音乐是感通于人的内心情感而发的,音乐雅正则表明人心纯正,音乐淫纵则表明人心淫纵。)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百姓得到治理,没有比君主自己遵循 礼法更好的办法了。(在上位者好礼,则民众易于指使。)礼的根本,就是一个「敬」字。(敬是礼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共,通「拱」,环绕。朱熹《论语集注》:「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5 t; {' ]: J. L0 ^8 P  【译文】孔子说:「治理政事若能以德为本,那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固定的地方,众星都围绕在它的周围。」(有道德的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如同北辰般不动,而别的星辰都围绕着 它。)! [" O0 U1 d. e# ?' }5 R& I7 ~
  4 l; `( K+ ~# c  _
  【原文】子曰:「《诗》三百,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归于正也。
& j7 G& A# d) h7 L. z( N, m9 U( P  【注释】诗三百:诗是《诗经》,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 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为三百零五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是取整 数而言。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可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篇诗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里。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
6 B3 s0 K2 ]( G0 x: b6 i- I  【译文】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总篇的约数),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归向纯正)。」2 t3 p; {. A$ ?# L+ D* i
  
( N; p) l; \9 R* C0 A, v3 j+ \, g  【原文】子曰:「导之以政,政谓法教。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苟免。导之以德,德谓道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 P' ?1 \1 n! R3 ^: I  【注释】导之以政: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令民遵行。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治之。民免而无耻:免,苟免。民众为苟免 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德:道德。齐之以礼:以礼来整治之。有耻且格:格,来。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 府。何晏注:「格,正也。」意为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此说亦可。
4 E5 \6 j' H' }  `4 S- x  【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来引导百姓(政,即法制教化),用刑罚来治理百姓,百姓会为苟免刑罚而服从政令,却 不会觉得犯法是羞耻(免即苟且免于)。以道德来引导百姓(德,即伦理道德),以礼来整饬百姓,百姓不但觉得犯罪是可耻的,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格,归于正)。」: [8 M8 L" l5 D/ R
  # Q& X! v* ^$ K- O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 X9 o+ b* V$ q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处待人诚信而不交结私党(忠诚信实是周,结党营私是比),小人所到之处便会结党营私却从无 诚信可言。」
; P5 e. y, H( R. N) z$ d5 e  , ]4 {, u5 ^$ W" V- W. w' [
  【原文】哀公问曰:「何谓则民服?」哀公,鲁君谥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
  P6 _, G) r/ w" `9 E. j+ p  【注释】哀公:鲁君。何谓则民服:谓,通「为」。何谓,干什么。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包咸注,「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 其上。」谓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此为通义。古注又一义,「错诸」 之「诸」字,乃「之于」二字之合音字。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孙季和之说,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以为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 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此义较优。刘宝楠《论语正义》以此与夫子尊贤容众之德相合。4 _. o) d  Z5 l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哀 公,是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对道:「举用正直为公的人,放置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民众便服了(错,是安置的意思。推举正直的人使用,废弃邪枉的人,这样,民众就会服从上位的人)。举用 邪曲自私的人,放置在正直为公的人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g, b4 k  f  v$ u
  
% E" s, m# ]; i# |- l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 輗,辕端横木以缚轭者。小车,驷马车。軏,辕端上曲钩衡者也。9 k' ~7 a: M' q# S* h
  【注释】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驷马车。据郑玄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 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 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玉裁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 ^6 M2 G7 S- y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信用,我不知他还能做些什么!(没有信用,其他的终究是不可行的。)正如车上的辕端与横木相接处,若没有了个金属贯穿物,试问大小车如何能行动呢?」(大车, 牛拉的车。輗是大车车辕前端和横木衔接的关键,用来套在牲口脖子上。小车,四匹马拉动的一辆车,軏是小车上置于辕前端与横木衔接的关键。)
4 C0 G7 e3 E& M+ t, d, M( b1 |2 i  5 w# j  L) [$ h+ O# p8 y
  八  佾
0 B% c/ j; d4 k  l$ i* G# Q, b  6 u9 D0 o: ?! z2 w% U/ D2 w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和易。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也;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9 ~. m# c2 F6 H; N- t
  【注释】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郑康成注:「林放,鲁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为孔子弟子。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 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平和。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和易:温和平静。
2 T4 r$ c& r3 p1 r$ D( ?  【译文】林放请问礼的根本(林放,鲁国人)。孔子说:「礼,与其失之奢侈,宁愿节俭。若是丧礼,与其失之平和,宁愿哀戚。」(易,温和平静。礼的根本意义,失于奢侈则不如俭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丧 葬礼仪失于平和则不如悲痛伤感。)  i. X/ L' x7 {; g( T& _. j  X! D
  - L$ C8 X/ e& ^# H3 e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鲁君谥。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 a) H" x. F- g* T3 r: o# Y% u( d# D. k1 S  【注释】定公:孔安国注, 「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邢昺《疏》引《史记· 鲁世家》说,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G1 }8 z9 F% \3 R. [! z! n
  【译文】鲁定公问:「君指使臣,臣奉事君,应当如何呢(定公,是 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回答说:「君王指使臣子靠的是礼敬,臣子事奉君王靠的是忠诚。」
2 b1 J# o9 T. e  _+ `  * {) _% l, ^8 B  ^' E! O( s2 W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0 @9 ?6 E' c* t1 v
  【注释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宽者,郑玄注谓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 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8 }. q* `! r( x. J& K+ v
  【译文】孔子说:「居上位者,度量不宽宏,行礼不恭敬,亲临丧事没有哀色,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 _' L) F6 s, _' e) H7 p  9 ?1 V6 L& \8 K/ _: {
  
7 p. D9 r/ q7 S. ]  里   仁
+ L  A" H0 `5 _# s6 @  
: O+ g$ t( x6 S1 @7 b7 Q2 o  【原文】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急遽也。颠沛,僵仆也。虽急遽僵仆,不违仁也。" D$ h" [; G! x8 f, r6 l
  【注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的时间。违仁,即是离开仁。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邢昺《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 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在偃仆之际,即使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 臾不可离仁之义。  P7 s' V( T  ]7 Z" f0 _( s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过仁。迫促不暇之时,其心亦必在仁;遭遇危险之际,其心亦必在仁(造次,仓促之意。颠沛,仆倒之意。即使是在 仓促之间或危难之际,他的心都不会稍稍离开仁)。」
0 R1 z4 ?2 b9 e* B% R3 ^( f  6 t$ Q# V3 q" K  I) ]% n
  【原文】子曰:「民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党,谓族亲也。过厚则仁,过薄则不仁也。
$ e; P3 {( q$ V, F  【注释】民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过,过失。党,党类、朋党、亲族。皇侃《论语义疏》引殷仲堪之说:「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 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以此义解释,人的过失,在于偏护其亲友。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舜为天子,假使瞽瞍杀人,孟子认为,舜应该从监狱中窃负瞽瞍而 逃。此种私情,顺乎人伦常道,合乎仁心,为圣贤所许。观其过,即知其仁。故云观过斯知仁矣。若亲人有过,即缚之以告官,公则公矣,仁则未必。0 q4 m5 D5 s& K- M! \
  【译文】孔子说:「人所犯的过失,大都 跟偏护其同族的亲友有关。观其过失,即知其有仁了(此处的党,是指族亲。族亲有过,对其忠厚则是仁,亲族有过,对其刻薄则是不仁)。」
& L3 }. N2 P' K3 u, ^' r6 V. R  
; H# f! J+ d& r8 [% t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 g0 v2 h. i, `0 \$ L
  【注释】朝闻道:闻,指听说、知道。道,指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或解为「仁道」,亦可。
$ }  [" @( @/ @; B& }  【译文】孔子说:「人若在早晨得闻道,纵然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5 [* v1 L& Q9 W# @: q5 ~- }9 P( v  
+ V0 W5 [; s6 \. u( Y; C1 ?4 _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也。
0 J0 o7 e; W( o  【注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为国,指治理国家。何有,有何 之难的意思。
# H! ^2 U7 c1 W; M, K2 @  【译文】孔子说:「君臣上下都能相互礼让,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办的呢(何有者,即不困难)?如果君臣上下都不能相互礼让,空有这些礼文又有什么用处呢(如礼何,即不能 用礼仪)?」- R8 b8 [7 z; o5 [, T: E4 a
  
  f" l+ {2 S$ Q, g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 `' a2 V$ \6 Z3 o" y
  【注释】思齐:思与之齐等的意思。- C2 w9 ~4 t2 w& x
  【译文】孔子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应当想到他能做到的 自己也应该能够做到;看到别人的缺点,应当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毛病。」1 ~+ e8 r5 E9 z3 k% N5 n
  
9 {$ j5 @7 K; g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俱不得中,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
+ g; _+ Y" [5 g# m' b- W   【注释】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安国注,「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 ,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汪烜《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参考。1 o# g) A; X: m9 Y: _
  【译文】孔子说:「由于对自己俭约而出现过失的人是很 少的(虽然都还没有合于中正之道,但是相比之下,奢侈就会骄傲自满,招来灾祸,俭约,就没有什么忧虑祸患了)。」5 F3 j$ o5 Z/ |' `3 s+ H
  3 I* A9 ~/ N, g! v- x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 欲迟,行欲疾。8 }8 s. I; o( S) p7 r! c
  【注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集解》包咸曰,「讷,迟钝也。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这正是君子言语谨慎之处 。
  c% n; \8 _0 w, L  
* ~; v' M/ _; {: `( z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说话时要谨慎迟钝,而办事时要敏捷勤勉(讷,迟钝。言语要迟钝,办事要敏捷)。」
! {9 G/ x/ x: C& t% v! n+ j8 B  
5 d! H( c3 ~" M0 ~  公冶长% K) S9 n3 W# O+ G$ D7 Z- n+ U
  + p. f  q- k' L' ]! o7 v# K; B5 d
  【原文】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子产,公孙侨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q- W2 s* p) _4 R/ z
  【注释】子产:孔安国注,「子产,郑大夫公孙侨。」邢昺《疏》:「案《左传》,子产,穆 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公子之子称公孙。」子产在郑国简定二公时代执政,达二十二年,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其使民也义:义作宜字讲。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如不违农时等。+ V; c) @1 K* A! C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德行(子产,指公孙侨),皆是君子之道:他自己做人很谦恭,他事奉君主能敬其事,他用恩惠养民,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 J( J1 ^$ g, v# n/ [* Z) O& `
  ) L6 g* ?4 k+ l5 j
  述   而
- g+ v5 q8 y5 o6 _( l. f  * V7 l& m% I5 A8 @! R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吾忧也。」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9 W; B: ]( d7 M) f  【注释】德之不修:修德以明道。德不修,则 道不明。学之不讲:学,学问。讲,明白、知晓。《礼记·礼运》:「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一说讲即讲求,亦通。闻义不能徙:闻,指知道、明白。徙即「迁徙」之意。明白道理后,当去恶 迁善,如义而行。一本「徙」作「从」,亦通。是吾忧也:此励学者之辞,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则教而不化,故孔子引以为忧。+ _2 C* C: {) t9 z. F7 M; y
  【译文】孔子说:「当今学者不注重道德修养,不明白 学问的真谛(以修身为本),或者虽然明白了道义之所在却不能身体力行,有了过失不能勇于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呀(孔子常常因为这四件事而忧虑啊)!」: F7 U7 C7 G( k9 t5 M( S
  
% z& {: e' w; z; @3 D- V) l  【原文】子之所慎: 齐,战,疾,慎齐,尊祖考;慎战,重民命;慎疾,爱性命也。. }1 C8 Z9 \. ]8 m6 ]' F% p6 d
  【注释】子之所慎:《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齐:即斋戒。《礼记·祭统》曰: 「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又曰:「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斋。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皇侃《疏》:「齐之言齐也。人 心有欲,散漫不齐,故将接神,先自宁静,变食迁坐,以自齐洁也。时人漫神,故于斋不慎,而孔子慎之也。」战:《说文》:「战,斗也。」王道不侵人,『但御人之入侵,故不免于战。刘宝楠《论 语正义》说:「慎战,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礼器》云: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之谓也。」疾:疾病。有病最惧误于庸医,乱投药石。《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 ?0 t( }) q5 q' a  【译文】孔子所慎重的有三件事:斋戒,战斗,疾病。(谨慎斋戒,这是尊重祖先。谨慎战争,这是重视民众的生命。谨慎疾病,这是爱惜生命。)4 W+ {1 P* d/ v, h4 t
  9 Z) _' [1 S% P$ r- H1 |. Q
  【原文】子曰:「我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I9 B: A/ k  c, S0 H, ~$ C% `
  【注释】常师:固定的老师。% T5 t& P9 {4 s( f+ i
  【译文】孔子说:「我们三个人 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缺点就自我反省,加以改正。(说的是我们三个人同行,原本没有什么贤明与愚昧的区别。看到别人好的表现就学习,看到别人的 缺点就想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尽快予以改正。所以对于好学的人来说,老师无处不在,不必非得有特定的老师。)
: j$ Z. f: U: b' s  
$ G+ l1 Z( i3 [# n: [* o% h( E% q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道不远,行之 则是。2 Y) [/ f$ V1 v3 \1 ?
  【注释】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亦可作「我们」解。仁不在远。人有求仁之心,这一念本身便是仁。* J( B, n5 k. o* s- }( U1 G- I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们刚刚有了求仁之心,这就意味着 『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心中了。(仁道不遥远,一念行仁,仁就已经出现了。)」
3 R( l1 w: a3 [. W7 e$ l9 }. ?  
0 d1 e; F; a# y) f# N0 H  泰  伯
( b# B8 C$ W& R- ]- n  * X- R' q% U* W) V+ F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大也 。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0 n2 h% B* s! a. b1 ]  【注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是广大,胸襟抱负见识学问一切都要广大。「毅」字的意义,据包咸注是「强而能决断」。「强」的意义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临终始说「免夫」。 又如易箦,虽在生死关头,犹不丝毫失礼。曾子自己就是这样任重道远。可见大贤人的言论必出于真实的功夫。
" }4 `( O% f  Y. w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器识弘大,意志坚定。因为身上的责任重大, 而且所行之路十分遥远(弘,广大。毅,意志坚强而能果断。读书人只有心量广大,意志坚定,然后才能够担负重任,走完遥远的路程)。以弘扬仁义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不到死不停止,不 是很遥远吗(把弘扬仁义道德当成自己应负的责任,没有比这个责任更重大的了。到死为止,没有比这个路程更遥远的了)?」8 D' I  G/ y" u. c$ N
  9 ~! I! g4 }: S; c4 P' t: C* Y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 不足观也已。」) t( Y2 i  W. I6 E- i9 {2 Z! x
  【注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子所景仰的圣人。才是才艺,美是办事完美。周公的德行非常高,孔子不拿德来作比喻,因为如有周公之德的人,便不会骄而且吝。使骄 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有人像周公那样的才与美,假使他因此骄傲,而且吝啬,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0 @( W; k; \  j/ N  c% r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艺和办事能力像周公一样完 美,假如他骄傲而吝啬,别的地方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 Y2 f7 }0 V: v& M$ ~; P, T- S( ]  
* \. {/ g( N6 p4 B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各专一于其职也。; H! L1 T+ _) W  V
  【注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人有自己的本分。 人人敦伦尽分,社会才得以安定。
' L: i9 T5 B* ]& i* |$ V  【译文】孔子说:「不在这个地位上,就不要管这个地位上的事情。(希望各人专心于自己的职务。)」
9 j* N6 l! V& S; W& c/ I1 S  . ]  `) W3 @/ n6 W- i8 j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 之。」言此者。勉人学也。& I8 @/ k5 W6 o2 h( R/ y% j' b
  【注释】不及:赶不上,追不到。7 ?2 T! `/ x+ x8 i' L& }4 h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好像追逐一件梦寐以求的东西,生怕追不到手。学有所得后,就要立即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言行 举止中,恭慎保持,就好像生怕得到的东西又重新丢失了一样。」(此处是勉励人们要努力好学。)
4 n- a' P% r  c7 O1 n  
7 Q" \7 ~. r/ c* U& M! R; k# U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美其有成功。能择任贤臣 。
4 \, l, v0 ?( X. L0 @$ [" F# O  【注释】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与,参与、干预。《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不与,即不参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指舜、禹作为英明的帝王,只负 责选拔任用贤臣,而不亲自参与具体的政事,垂拱无为,而天下治。一说「不与」即「不与求」。《论语集解》引何晏注:「美舜禹也。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群书治要》注以「能择任贤臣」, 即不采此说。& {; C; s9 j/ P6 V
  【译文】孔子说:「这是多么的伟大呀!舜和禹拥有天下,圣德所在,贤能之士尽为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完全不必为具体的国事操劳,真正是垂拱而治啊!」(赞美其有伟大的功业,他们 都能够选拔任用贤臣。)
( [( j& Q+ P2 W. a( |& H& H, s: {  
4 k: |3 g+ X/ e6 G3 [/ J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广远之称也。言布其( 本书布其作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名焉。焕乎!其有文章也!」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 n8 d2 M5 P6 a8 Z& p& b. o6 E  【注释】大哉尧之为君:「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效法 、取法的意思。尧能取法乎天,尧即如天之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王弼注:「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若夫大爱无私,惠将安在 ,至美无偏,名将何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立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也:民所 能名者,惟在「焕乎!其有文章」而已。文章,就是尧的各种功业典章。文,是各种功业。章,是一事有一事之规矩,有章不乱。
$ B4 ~7 l$ w# m% @& T7 \2 x1 \  【译文】孔子说:「啊!真正称得上仁德浩翰无际的,就是尧 这样的君主呀!他是那样的崇高而伟大!唯有上天才称得上浩瀚无际,唯有尧帝才能效法上天之德!(则,是取法的意思,赞美尧能取法于天而自行化他。)尧帝的恩德浩浩荡荡,民众无法用言语来形 容。(荡荡,广远之称。这里是说,尧布施的恩德广远无际,老百姓没有能力知道和描述清楚。)能够与日月同明的,那就是尧帝的功业和他所留给后人的各种典章呀!(焕,光明。尧所建立的功业及 其垂示的典章无不焕发出显著而灿烂的光芒。)」
) Q& ]* r0 \: r9 j. f" `0 g" B+ h3 C( L  / X% V  y: v$ W* W+ m# I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力下脱乎字)沟洫。禹,吾无间然 矣。」间,非也。菲,薄也。致孝于鬼神,谓祭祀丰洁也。黻,祭服之衣。冕,冠名也。
/ ?6 }1 z/ H- U  【注释】无间然:无可非议的意思。黻冕:古时天子临朝或祭祀,所穿的礼服名为黻,所戴的礼帽名为 冕。沟洫:古时井田制,井间有灌溉水沟,大沟名为洫,沟洫代表农田水利。禹,吾无闲然矣:孔子赞美禹王的功德,再次表示对禹的赞叹。
, i. _% c* N+ \# N# P4 ?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挑不出他的毛 病了。禹王自己饮食简单,而祭祀的祭品却很丰富;平日他只穿质地粗劣的衣服,而临朝和祭祀的礼服却十分庄严;他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沟洫水利。对于禹,我确实无话可批评了。( 间,非议。菲,微薄。致孝于鬼神,即祭祀的祭品丰盛整洁。黻,祭祀的礼服。冕,祭祀的礼帽。)」
( H; D5 r$ x; M8 d- J; E5 }% D+ l  0 _& z5 _. g: [, L
  子  罕
8 X1 m+ P" A  ?$ G2 t  
' b3 v4 O# k! J/ j8 ~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篑,土笼也。此劝人于道德也。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地者,将进加功,虽 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 S8 `* ^0 g7 d2 E* w' z, n7 f  【注释】篑:盛土的竹筐。9 D+ B( T6 V8 g8 l; o/ s3 J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积一座山,尚未圆满完成,只差最后一筐土,如果就此止住,这说明我没有 做到善始善终啊!(篑,盛土的竹筐。这是劝勉人修养道德。虽然堆土成山的人用的功夫已经很多,如果尚未完成,只欠缺最后一筐土,而中途止住,我不会因为他之前用的功夫很多而赞许他。我看见 他不能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不给予他赞许。)又譬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刚覆下一筐土,若能这样继续下去,这说明我正在努力呀!(在平地上不断堆土,虽然他初时只倒下一筐土,我也不 会因为他现前用的功夫少而轻视他,反而我会凭着他有进取之心而称赞他。)」" z) y$ c) |. B/ q& b+ B. T7 O
  ; ^* R% G, s9 x5 \- M+ t
  颜  渊  J9 \* r7 E6 b$ O  f8 ~  _- x
  
" |! @, l4 X6 Q' T! ?; f& L4 _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 四者,克己复礼之目。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敬事此语,必行之。
6 U; M2 g' H) a" b  【注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于仁君。」史载周 文王为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相与朝周,请其评理,待入其境,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闻而归周者四十余国。这可以算是「天下归仁」的一个佐证了。请事斯语:意思是遵照 孔子的话去奉行。0 q' m9 k( ?! V$ Z$ [* g
  【译文】颜渊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凡事能约束自己,使言行都回归到礼,这就是仁(克己,是指约束自身。)即使是一天时间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当下就回归于仁了。 (自己一日行「仁」,就能见到天下都归「仁」,何况一生行「仁」呢?)行仁全在自己,还靠别人吗?(行善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颜渊说:「请问具体有哪些?」(知道行「仁」一定有 细目,所以进一步请教。)孔子说:「不符合礼的眼睛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耳朵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念头不动。」(这四条,是克己复礼的纲目。)颜渊说:「回虽愚钝,也要遵照 您的话去奉行。(颜回说要恭敬奉事老师的这番话,即意味着必定会依教奉行。)」
! S% A* m' y+ y1 _9 G' [1 m  
" k" s2 S+ F+ c$ z. l; ?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
4 }1 n& m0 ]1 m5 {  【注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皇侃《疏》引范宁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 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字当「加」字讲,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
+ |' p# z" E8 v9 K( b, s8 ~$ Q2 O2 ~  【译文】仲弓问如何行仁。孔子说: 「出门与人见面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行仁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不注重诚敬的。)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治理邦国,不让百姓有抱怨;治理家族,不使家人有抱怨。 (在邦是指诸侯,在家是指卿大夫。)」' r. b5 E) S1 I( W( T( o+ g/ k
  
& B( A" C! `# a: I: B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 P/ L; B( q% \  【注释】足兵:「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后来持用武器的人也叫做兵,此处所说的「 兵」字含有国防的意思。. @2 H  p8 u# h- D1 C. f
  【译文】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要充足,国防要充足,要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 「那就去掉国防吧。」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在其余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吧。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赖政府,国家就不能安 立。(死亡,是古今不变的定律,人人都免不了。治理国家不可以失去人民的信心。)」: e- k2 ^+ b& T3 V7 A" a
  
; L! Y( c# T9 |) H  y: R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盍,何不也。周法 什一而税,谓之彻也。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谓什二而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N1 M! r. w+ `) Q5 L/ \/ ^( s
  【注释】 年饥:谷物收成不好。 7 ~) e; f- N3 p# m& I# C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足,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原来的十分之一的税制呢?(盍,即为什么不。周朝的税法,规定农民缴十分之一的税,这称为「彻」。)」哀 公说:「征十分之二的税,我尚感不足,怎么能恢复十分之一的税制呢?(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税。)」有若说:「只要百姓的用度足,君王怎么会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又怎能求自足?」 - X4 L/ U/ l- x0 `( d  ]
  $ a) g, ?) }( u! b* Y* f. q5 p' J! r0 C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 U# O- J$ O3 U8 `$ G
  【注释】听讼: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是谁非。即审理案件。
$ v8 ?* B; I) f  【译文】孔子说:「如 果说到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与别人相同。)如果一定要说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能让他们之间不再有诉讼案件发生吧。(以德化人在前。)」
8 }" g6 b3 G# _  
/ ^$ s! P" ]# }3 f! C  v( Y  【原文】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 ~) D3 Q6 |* V+ m5 D! [3 f  【注释】君子成人之美: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 ,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小人反是:小人与君子相反。是,这。
1 Y2 @# x* ?' h# Q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则相反。」 0 }! t  [+ p6 S  A9 j! r' d; H
  5 x2 R& n( C' o+ @) l+ V) D) H
  【原文】季康子问政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季节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 t. ~+ s0 c4 f) L4 {/ F
  【注释】季康子问政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把持 政治,又治不好,因此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
& p# o! s6 p+ g4 h# J% n, j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孔子回答说:「政就是公正无私的意思。只要你自己行得正,处处以身作则,谁敢不正?(康子,鲁 国的上卿,是诸臣的表率。)」
6 ?- g' m& O" @  A: Y4 a  0 }6 J  w  a3 g) ?4 c5 R* e8 y
  【原文】季康子患盗,问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7 {! v/ |6 G$ x9 Z. F5 r* a5 b7 z
  【注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 不窃:苟,假如。子,你。人有欲心,即有盗心。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作盗贼。4 B. S  \" j  e- \
  【译文】鲁国多盗贼,季康子为此而忧虑,问孔子 有什么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没有贪欲,就是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去盗窃。(这就是说上行下效,在下位者不服从在上位者的命令,而是顺从在上位者的喜好。)」 7 \4 I& F1 a+ s* Y* c+ f5 C! `" K5 L
  
6 V, l; R6 x# Q  【原文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也。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亦欲康子先 自正也。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也。( P$ a6 M' ?4 {# I8 ~; `
  【注释】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焉:何。偃:倒下。
" R* @& o. u  ?- p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说: 「如果杀掉恶人,来成就善人,怎么样?(就,指成就。想要通过多杀恶人来止住奸邪。)」孔子回答说:「你治理政事,为何要用杀人的手段呢?如果你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民众自然就 善了。在上位的人,其德行好比风,在下位的人,其德行好比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向而倾倒。(也是希望季康子先要自己行得正。偃,仆倒。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 能感化一般人民。)」6 P8 w, |- S' P1 Y" j( c! J$ s/ Z
  
6 ^) Y( M- G4 ~$ e- ^  【原文】樊迟问智。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举正直之人用之,废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也。樊迟退,见子夏曰:「何 谓也?」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仁者至矣。* m* c( x1 k8 ]
  【注释】知 人:明白有关「人」的道理。意思是能够对人性洞察明了,便是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当「置」字讲。此意是说,把直者选举出来,安置在枉者之上,就 能使枉者学为直者。樊迟退,见子夏,曰:「何谓也?」:樊迟对于谁是「直者」,谁是「枉者」,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孔子,于是退出,见到了子夏,就刚才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两句话问子夏是何意义。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远,在这里是越来越少的意思。皇侃《疏》引蔡谟注:「不仁之人感化迁善,去邪枉,正直是与,故谓远也。」皇侃《疏》 案:「远是远恶行,更改为善行也。」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伊尹为相,不仁之人由此远矣。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论语发微》,大意是说, 孔子之意,必须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故言选举之事。当春秋时,由于卿大夫世袭,举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知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用世袭,而 用选贤,以明大法。4 N7 r9 o6 }% \) i# o8 c+ f( |/ G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选举出来,安置在不正直者之上,就能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选举正直的人任 用,废黜邪枉的人,邪枉的人就会受到教化成为正直之人。)」樊迟从孔子那里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老师之言)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舜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皋陶为士,不仁者 就越来越少了;汤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伊尹为相,不仁者也就越来越少了。(此言大舜、商汤治理天下,能够从众人中推举贤能,选用皋陶、伊尹这样的贤臣,这样不仁的人就会远离,仁者就会到 来。)」
1 _: q+ g8 N4 n- _1 f$ a) Y  
7 c4 y1 d1 d6 f# R. a! r5 e  子  路
0 s0 t2 @; h- C3 G3 ?  % u" X( _( }8 F5 Z: H9 p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子弟子仲由也,先导之以德,使人信之,然后劳之。《易》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请益 。曰:「毋倦。」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矣。
6 m( l1 u6 i8 S; q( {  【注释】请益:益,增加,引申为进一步、进一层的意思。请益,即是请孔子加以说明。《论语·颜渊》颜子请问其 目,也是请益的意思。毋倦:即是先之劳之,永不懈怠。子路性急,故治之以缓。孔子之教人也如是。
" V) ~- R- G4 u4 D( A  【译文】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率先以身作则,教民勤劳(子路即孔子的学生 仲由。自己用德行带头去引导,使人民信任你,然后教导人民要勤劳地工作。《易经》上说,君子大人若能身先百姓不辞劳苦,则百姓也必能任劳忘苦。)」子路请孔子加以说明。孔子说:「按照上面 所说去行,不要懈怠。(子路嫌老师说得少,所以请老师进一步讲解,所以请求孔子加以说明。孔子说:「不要懈怠。」即实行「为政者自己先行,以身作则,教民勤劳」而不懈怠就可以了。)」
" R/ q" h/ P# U) N- I) s7 w; r) m  % p# ^- l% Y- n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问往将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也;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
6 Z  R; {# Z" _: a   【注释】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是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鲁哀公六年自楚返卫,时在卫君出公辄四年。当时孔子弟子高柴、子路等皆仕于卫。「卫君 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故有此问。中:当。适当、恰当的意思。
. |5 W- O/ R7 J1 P  【译文】子路说:「卫君等待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呢?(问去了卫国之后将要先做哪件事情。)」孔子说:「 必然是先正名吧!(正各种事务的名份。)名与事实不相符,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能顺理成章,办事就不能成功。普通事办不成功,礼乐教化之事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刑罚就会用之不当。 (礼是用来安定在上位者的,乐是用来转变风气的,二者不能推行,就会有滥用刑罚的情况出现了。)刑罚用之不当,民众便会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赋予任何人和事一个名称,必 使其恰如事实,能顺理成章地说得出来。能顺理成章地说得出来,就一定能行得通。(所名之事,必定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来。所言之事,必定可以遵照实行。)」
* F- t' \6 k7 s; D$ J. z  
3 C8 T1 p9 u/ F7 |  ~/ V  【原文】子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情,情实也。言民化上各以实应也。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5 T! c( f& N& g; q
  【注释】用情:用心。以诚相待的意 思。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襁,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襁负就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形容四方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投奔。
4 ^+ m5 B% i  O, H9 g: U! ?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者好礼,民众就不敢不 敬;在上位者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好信,民众就不敢不以诚相待。(情,指真心。这是说民众受到在上位者的感化,就会各自拿出真心相待。)若能如此,四方民众就会将小儿负于背上 (拖家带口)来投奔。」( W, E# V6 B+ F! P. {* g- r
  
9 p. ?5 `3 c2 l8 {5 l+ T; u5 K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
7 p% D/ x& h! O" @: P' e0 }  【注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 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皇侃《疏》:「其身正,如直形而影自直。其身不正,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也。」《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政者正也。 」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q5 l$ P4 k. u4 N, a7 Q
  【译文】孔子说:「当政的人本身行得正,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会行得通 ;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令,指教化、命令。)」8 ]6 ]4 Z3 n- ~. M2 [
  
' X1 D/ j( Z) m8 L  【原文】子适卫,冉子仆。冉有御也。子曰:「庶矣哉。」庶,众也。言卫民多也。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 _# ]' k! {5 r/ c
  【注释】子适卫,冉子仆:适,到。仆,驾车,或指驾车的人。庶矣哉:孔子一看卫国有很多人民,便说「庶矣哉」。 庶即是众多之义。既庶矣,又何加焉:冉有一听孔子称卫国人多,便想了解为政之道如何好上加好,所以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要使人民富足。教之:人民富了,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了。 富而不教,时间久了,人就会一味追求享受,放纵欲望,以致道德衰败,走上亡国之路。
1 m' ~' L# ?7 D$ V! l/ B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冉有驾驶车马)。孔子说:「卫国人口众多呀!(庶,众多 的意思,说卫国的民众多。)」冉有说:「人口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又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 ^4 r" ~# q6 n8 ]) G  " T9 l1 {, x  b' Y  X
  【原文】子曰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B; M3 S: G( b
  【注释】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皇侃《疏》,「苟,诚也。」诚能正其本身,则从事政治,何难之有。
) q. f. r6 z, s6 q  【译文】孔子说 :「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 ?2 W# i' D& y* x! U6 Y  1 y5 \0 ?/ i4 @7 d6 F3 S( S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国,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以其大要,一言不能 兴国也。几,近也。有近一言兴国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事不可一言而成知,如此则可近之。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 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人君所 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矣。
- |& {4 O- y3 ^+ Z" u  J2 T( L  【注释】言不可以者是其几也:几字当近字讲。虽不能说一言兴邦,然关键处说一句有道理的话,也可与兴邦接近了。 者,或为「若」之误。 
+ j9 n  b& r% z" X; ?( m  【译文】鲁定公问:「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兴起来,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根据孔子所答的大概意思,即一句 话不能使国家兴起来。几,指接近。但有接近一句话可以把国家兴起来的。)有人说过:做君主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当君主的深知为君之难,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兴国了吗?(事情是不可能通 过一句话就能完成的,但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接近可以使国家兴起了。)」鲁定公又问:「还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国家丧失,有这样的情况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讲,但也差不多了。有 人说过:我当君主没觉得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我所说的话无人敢违背。(这里是说对做国君没有什么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自己所说的话不会被人反对。)君主说的话有道理,无人敢违背 ,不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没有道理,而又无人敢违背,这不是一句话就接近亡国吗?(国君所说的话,如果有道理,无人敢违背的话,那当然很好;如果所说的话没有道理,而无人敢违背的话,一句 话就能亡国啊!)」( q! T0 H2 j8 |( x
  
4 j! j; q, c" V+ o2 z  【原文】叶公问政。叶公名诸梁。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1 U. J7 e( m! |) \
  【注释】叶公问政:叶,音摄,原为一小国,后属于楚,由叶公治理。叶公是楚大夫沈诸 梁,字子高。近者悦,远者来:来,指归服、归顺。叶公问政,孔子答复,为政之道,要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近者是本国人,远者是外国人。为政而能使近悦远来,必是施行仁政,感召国内外人民 。梁章巨《论语旁证》引徐氏缵高曰:「楚疲其民,以蚕食中国,夫子因叶公之问以止之。」竹添光鸿《左氏会笺》说:「是时楚国数度伐蔡,又与吴争陈,二国近楚苦兵,故夫子言,楚欲为政于天下 ,自近始。讽以恤小爱邻之仁也。」
, H: l" E; @; |$ i4 z7 U  【译文】叶公问为政之道(叶公,指沈诸梁)。孔子说:「要使本国人欢悦,使他国人来归顺。」
9 Y: f. p' b7 Q9 r9 a2 r& \$ {  
! @: l' ?9 F& N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莒父, 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  r" S; Z5 r- e% @4 T! k% Q
  【注释】子夏为莒父宰:莒父的「父」,音甫。 《春秋大事表》说,这是鲁国人的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郑康成注:「旧说,莒父,鲁下邑。」无欲速至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当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 不要着眼于小利益。事物发展各有其自然规律,过于求快,就违背了规律,反而会坏事。小利,指眼前利益。大事,指教化人心。注意力放在小事上,就会疏忽了大事。倘若为政者为求一时之功,而不 慎带头做出违背道义之事,即因小失大,殊不可取。
& b( H. a9 X* F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莒父,鲁国的小县。)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眼于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 到目的,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大事不可以求其速成,因为欲速反而达不到目的;小利妨碍大事,使大事不能成就。)」
7 h* ^% _3 e/ \9 A$ d, z  |  
! x" j3 C% D) a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着也。" e* e0 m  v7 {
  【注释】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不待子贡再问,就加以解释与其泛随乡人好之恶之,不如亲自观察,乡人之中的善人喜好他,恶人厌恶他,然后相信他是好人,比较可靠。 : {, \# k9 U: n$ t# _9 C4 p6 t1 ]
  【译文】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此 人如何?」孔子说:「未必即可相信他是好人。」子贡又说:「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此人如何?」孔子说:「未必即可相信他是坏人。不如乡人之中的善人喜好他,恶人皆厌恶他。(善人喜欢自己,恶 人厌恶自己,这样善人的善就分明了,恶人的恶也就显著了。)」% G# U: E4 T. b5 ^- o+ ^
  
, N: u- g* D/ a" p3 H: D( J. k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度才而 官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P( V/ s& c: Z2 s( f4 Z" E: ~+ H  【注释】器之:指对人能够量材使用。求备:求全责备。1 G* M& Y5 `. k3 x# @6 L( x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事奉,而难以取悦。 (君子不会对任何人求全责备,所以容易奉事。)但是用不合道义的方法去取悦君子,他是不会高兴的。等他用人时一定是实事求是,量才用人。(衡量各人的才能,然后加以管理。)小人难以事奉, 而容易取悦。取悦小人,虽然用不合道义的方法,但他还是会喜悦的。小人在用人之时,总是会求全责备。」
( I. G( x4 n) V' Z$ \& X) w  
" ]" d6 _/ [0 W( k' M' c- O( S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 不骄;小人拘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7 18:26 , Processed in 0.0899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