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印的这个本子就是翻印从香港取回去的本子,这版本很好,字也刻得很好看。现在我们把这两种书合订成一本,去年大家都希望我们能够有本子小一点的携带方便,所以这一次我们的《疏钞演义》本子缩小了,缩成了六十四开,就跟这一次带来的《梵网经直解》一样大,大概也只有那么厚。我们这次用圣经纸,圣经纸比较薄,它的厚度只有一百磅厚,如果用普通的印书纸,厚度就加了一倍。印刷、装订都相当的理想,这是我们修净土主要依据的一部经书。
8 j; h6 [% {8 R4 i7 m" N+ ~
; k- a9 o7 B% T, w: T% |: H  l  这部书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两遍,第一遍是用四年的时间才讲完,当然不是每天讲的,一个星期讲两次,有的时候讲三次,有的时候讲一次,也是搬了好几次家,因为那个时候自己没有道场,没有讲堂,借别人的地方,搬了好几次家,四年讲圆满。0 C3 j, x+ {. o* r% W1 y% @
# [- x1 C1 v+ h7 i  k7 x1 f
  这一次是我们图书馆成立之后,自己有了道场,我们这个道场一建立,头一部讲《地藏经》。我们有地了,有地了讲《地藏经》,《地藏经》讲完之后,我们就讲《弥陀经疏钞》,一直到今年我到美国来的前一个月才讲圆满。一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九十分钟的录音一套有三百三十五卷,诸位将来对着这本子来听,一天听一卷带子,一年一部经圆满,可见得《弥陀经》不简单,《弥陀经》要讲一年。( R' ^! P9 h* V! n: m8 o. C

9 F+ d( ~$ K- I' ?1 q% a  现在我们在图书馆打算讲《弥陀经要解》,《要解》可能三、四个月就讲完,讲完之后,《弥陀经疏钞》讲第三遍我们就打算录像,将来有三百多卷录像带,这也很可观,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好好的来修净土,来弘扬净土。末法时期真正修净土,依莲池大师,依蕅益大师,绝对不会走错路。所以我们今天找一位正知正见的老师,近代人找不到,找古人去。学《华严经》,我们找清凉大师做老师;学《梵网经》,我们找明朝宝华山第一代祖师寂光律师,我们请他来做老师,这决定不会错。0 Q0 w! ?) [9 L" Z/ f7 L( k9 A1 @

! _7 [6 n  i+ D. z: U  现在我们怎样去找善知识?诸位要晓得,当代的人太难讲了,他到底是不是修行证果了,我们不晓得。古人修行证果的,大家公认的,这比较可靠一些,当代的人他自己说他怎样怎样,我都不敢相信,所以不如找古人的好。当代的人把他当作同学,他讲讲我们参考参考,听听有没有价值,如果听听不大对劲就算了,不听了。古人不在,他的著作在,读他的书如同见他的人,依教奉行,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常常在一块研究讨论。/ D7 G8 E) R/ b" B  y8 M7 f

" k& {  l  Q. o  修学的纲领是非常的重要,譬如一定要断贪瞋痴慢,要破两种执着,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真正对于世出世间法能看破几分,能放下几分,你的智慧就增长,见解自然就对了。所以一定要有功夫,功夫就是放得下,学问就是看得破,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_& F8 W/ c% |/ `( ]4 a
( _7 S9 v& t$ t+ U
  这一段是告普觉菩萨,底下还有重要的就是『除作止任灭』,「作止任灭」在佛法里头原来是修行的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现在为什么要叫你离开?这四种方法不能执着,叫你离是离执着,这一点我要跟诸位说清楚。譬如讲去贪心,离贪瞋痴,是要你断贪瞋痴的心,不能有贪心,不能有瞋恚心,不能有愚痴心,不能有傲慢心,从心地里面断除,不是叫你断事。叫你不贪财,不是叫你财都不要了,那你搞错了,你意思就全都会错了,是去贪心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叫你不要贪,不要有贪心,不是说没有五欲六尘,五欲六尘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那怎么能没有?怎么能除得掉?那个除不掉。譬如金与器,我跟你说我要金,我不要器,你能不能把金拿给我?你没有办法拿给我。拿给你,表是金的,这是器,我不要器,我只要金。好,这统统熔化成一块,一块还是器,一坨也是器,它总有个相,器就是相。有体当然有相,你说我不要相光要体,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去是什么?离,叫你断,叫你舍,叫你离,叫你放下,都是放下你的分别执着妄想。贪瞋痴慢都是分别,都是执着,都是妄想,去这个,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 ]" y# n0 ^* o4 R' s3 F' _0 _- W  g$ X
  小乘的修行是初级,要在事上放下,财色名食睡要远离,找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苦行,那是小乘。为什么?因为境界能妨碍,能增长你的贪瞋痴。我把境界远离,我这贪瞋痴,我不见不闻,心比较能平静,容易得清净,但是这种方法只是最初方便,入门的方便法,这不是真修行,真正修行是得要踏进这个社会。所以大乘修行就不一样了,大乘是修心,梵网戒是大乘戒,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譬如你杀了众生,犯不犯戒?如果你没有心不犯戒。你起个心,我要杀死他,没杀,没有杀已经犯戒,它论心不论事。大乘戒律是在起心动念处结罪,比小乘重,小乘是论事不论心,我恨透这个人想杀他,但是没杀他,不算杀生,不犯戒,可是大乘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持,它在起心动念之处。小乘戒虽然多,反而容易持,它像世间的法律一样,只要是没有这个事实,它不能判罪的。
3 c! ^2 l, }5 [, ?) k+ `$ R: L8 {4 ?  |+ c8 j7 e+ p- V
  「作止」,这都讲戒律,作持、止持。「任」是任运,「灭」是灭除一切烦恼。作止任灭本来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对于这个方法一执着,那又变成了病,又成了障碍,所以这也要把它除掉,你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清净。
" g# w  f' k6 Y) v& W5 D
& d! {3 @0 i" A6 B  底下讲『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这也是众生的通病。亲近了,往往骄慢心容易增长;远离了,心里就生瞋恚心,这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生的,都是从感情当中生的。佛教给我们『依正智慧而修』,四依法里头「依智不依识」,识是感情的,智是理智的,这样修学才能够证得菩提涅盘,此地讲的『证于涅盘』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
+ b4 C5 F; U0 H$ J3 C# ^( r# R" C( q" B8 R$ M
  在这一章里面,佛不但教我们亲近明师、善知识,在修行方法上不能执着,这样的修学才显得活泼,才显得自在,像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稍稍有执着就变成障碍,不能够与如来的大涅盘相应。
( e+ A3 ]% P* h. |6 ~% Z5 u' w* [
* Q% P" F# E/ m7 p7 y! h  第十一章是圆觉菩萨章,我们看到圆觉菩萨,这部经叫《圆觉经》,这一章既然与经题相应,可见得有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完全在初学,所以圆觉菩萨这一章是教初学的人。
  e5 E) Z( G# d4 Z: o0 D; Z0 t) }
  序【众生欲求无上道,先要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勤修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名佛出世。】6 F+ k. H# W. R8 n" X3 N; {( I
) q" o/ ~2 ~0 Y  O
  佛在这一章里头教给我们克期取证的方法,就是定上日期,像我们净土打佛七一样,净土打佛七是以七天为期,圆觉菩萨这一章是告诉我们以三七为期,二十一天,克期取证,先要修忏悔法门。我们讲到这一章,再想想去年我们在《坛经》里面所研究的第五章,传香忏悔章,那一章跟这一章的义趣非常接近,不过那一章里头没有克期取证,但是修行的程序次第跟此地所讲的没有两样,那一章非常重要,我们修行人不能不遵守。
! _4 D9 g# E1 g. v# u( \0 D  \1 i# P! Z
  学佛第一个要建立信心,六祖大师在传香忏悔里面第一段给我们讲五分法身香,那都是在建立信心。首先要能够承认自己有佛性,自己正是如来在大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相信自己是本来佛,本来是佛,要有这个信心。我们现在迷惑,去掉迷惑之后,佛性并没有丧失,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作佛,怎么修都不能成佛。所以这是学佛先决的条件。你要很客气,我一身罪业,我怎么能成佛?我来生能得个人身就好了,好,修到最后,来生得人身,你目标就如此,一定满你的愿。如果你真正明了了,释迦牟尼佛是个人,他能作佛,我为什么不能作佛?学佛要有这个信心,有这样的大志才能成功。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决定要求上品上生,你目标定在上品上生,你就能成功。如果你上品上生怕办不到,我下品下生就可以了,这个地方不能客气,不能谦虚。该谦虚的地方谦虚,这个地方可不能谦虚,这个谦虚伤害就太大了,决定不能谦虚。所以信心建立之后,「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修道的根源太重要了。
. Z; x9 J+ f( l+ a1 v2 d& \
- `6 Y2 E( G1 _5 S  信从哪里生的?信从解上生的。你如果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相当的觉悟、理解,你的信心不能生。确实想想佛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功德,万德万能,我们一身罪业,我们怎么能比得上?我们怎么能做得到?大家都这么谦虚,都这么客气,所以没有一个人成佛,成不了的原因就在此地。4 b+ |& k/ G7 H6 B
- W5 `" R9 r" H; h
  信心建立之后,重要的工作是忏除业障。我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我不是佛?有业障,有障碍。所以先忏除业障,修忏悔法,忏悔法里面有事有理。事的忏悔,就是晓得一切罪业了,哪些是善,哪些是恶,我能够辨别。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这叫事忏。理上的忏悔是什么?修定修慧,定慧要是成就,无始劫来的业障就统统消灭。经上有个比喻,罪业就好比霜、好比露水一样,智慧就好比太阳,太阳一出来,露水、霜都融化了,都没有了,这讲理忏。所以我们勤修定慧就叫做真忏悔,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一天到晚磕头,我造了多少罪业,你要饶恕我,要原谅我,这就坏了,不是那样。忏悔你要晓得,我们孔老夫子讲「不贰过」,不去做这个错事情,晓得不对,不重复犯这个过失。真正能修定慧,这叫真忏悔。- X# k  Z2 |+ a

6 f8 u8 T- O. X2 q; ^+ K. g2 S  业障忏除之后,这就发愿。愿领导你修行,就是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切诸佛菩萨所发的愿,归纳起来不出四弘誓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决定不会超出这四个范围。所以教给我们真正发愿,发愿之后再起修,修什么?修觉正净。大师给我们讲的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经上他不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怕我们误会,这是六祖大师慈悲之处。所以我们皈依是三宝的弟子,三宝在哪里?三宝是自性三宝,这要搞清楚。自性觉是皈依佛宝,自性正是皈依法宝,自性净是皈依僧宝,这很重要。外面所谓是住持三宝,我们供的佛像、菩萨形像,经典,出家人,这是讲住持传法,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的工作是传法,叫住持三宝。它的功德就是叫我们看到佛菩萨像,提醒我们自己的觉正净,功德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不晓得这道理,把佛像当作神看待,当作神像,这完全错误,那佛像造在那里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 [3 d& l! f5 k- C: T
! U. l3 |6 i# F2 J1 r: q
  好像在这几年,我在香港看到的千手观音像特别多,到处都看到,我这次讲堂里面请的观音也是千手观音,那是无意当中来的,菩萨自己来的,我没有念头要请佛像,佛像自己来的,那是千手观音,所以到处都看到千手观音。我这次到旧金山,旧金山有位居士从香港请来一尊千手观音,七尺高,搁地上差不多到屋顶,他好像是好几年前就订了,今年才运到。那时候订,港币大概要好几万,如果现在要塑这样的像恐怕要十几万,今年年初在香港看到这尊佛像,大概合台币六、七十万,像塑得非常庄严。
6 D% L8 y2 T; x( \4 a3 L% r5 |  }2 l* r- c5 i1 `
  我到那里去之后,他们在那里打观音佛七,要请我给佛像开光,这一次我给千手观音开光。开光说法我就告诉大家,如果这佛像要我开了光它才灵,那你来拜我好了,你拜观音?我不给它开光它就不灵,我一开光就灵,那你拜我好了。佛像开光是什么意思?这一定要懂,是借着佛像开我们自己智慧、慈悲之光,这就对了。新造的佛像说明佛像所代表的意义,我们见到佛像应当提起什么样的观想,这叫开光。
! I  W- Z6 E9 W: p
' k! Q& P/ U/ N7 ~$ ^9 \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眼代表什么?无所不见,这世间事事物物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千手,双手万能,眼到手就到,大慈大悲,见到众生有苦难,只要见到了,我们马上就尽心尽力去帮他忙,开的是这个光法。你供养观世音菩萨,千手观世音菩萨是这样的供养,天天见到它,天天提醒自己,我要样样都看到,我样样自己尽心尽力都要做到,待人接物要大慈大悲,所以借菩萨的像启发自己心地的慈悲光明。观音菩萨代表慈悲,阿弥陀佛代表觉悟,所以你供养阿弥陀佛,你是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桩事情不觉悟,觉而不迷,借阿弥陀佛像开我们自己的觉光,要晓得这个意思。所以有很多人误会,我们家里佛像没有开光,他说不灵,当然不灵,大概你请法师开了光还是不灵,一定要懂这个意思,佛门里头确实没有一丝毫迷信。
( V- V. r6 z; R$ C7 o' w& o) g, _0 p8 ?/ W, e6 w6 ~
  供奉佛像有两个意思,刚才讲启发自己心地光明,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报本反始,见贤思齐。譬如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就有报恩的意思,因为佛教最初是释迦牟尼佛创办建立的,他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从他就传下来了,供他的像是纪念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他的恩德。像从前念书人尊敬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每年教师节,孔子的生日定做教师节,到这一天来纪念他,是这个意思,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意思。供养其它的佛菩萨都是见贤思齐,供养阿弥陀佛,我们就效法阿弥陀佛,供养观音菩萨就效法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代表大觉,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地藏菩萨代表孝顺,孝亲尊师重道。+ F% I) ?+ z8 c9 P7 @3 D
8 c1 P0 }# ]# Z4 @3 `
  每尊佛菩萨代表一个法门,我们见到的时候自己就要晓得,要去做到,努力去修学,这是教学的最高艺术。所以它不是拜神,不能把它当神明看待,拿现在的话来讲,佛菩萨形像就是教学的工具,教具。当然,我们一般学校的教具,我们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就不能得到启发,所以供养佛菩萨虽然是教具,我们里面有特别的恭敬心在。像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收获,我们对这教具如此的尊重,怎么会办不到?当然能够转变境界,这是一定的道理。见到佛菩萨就跟见到老师一样,观音菩萨教我们慈悲,地藏菩萨教我们孝顺,文殊菩萨教我们智慧,普贤菩萨教我们实践,这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要懂得真正的修学法。4 y( t! V- O) M: W1 U( v+ e
/ V0 e9 n" ?& D0 }3 ?
  圆觉这一章里面,他是先结三期,这就是克期求证,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忏悔无始的业障,修忏悔法。『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勤修三净观』,就跟《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修学过程次第是一样的,我们学佛如果不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你一定有障难。『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这就叫「佛出世」。
+ u6 ]0 A" }: L$ c& f( _' A/ C+ _
6 u4 U6 c+ G* r# j+ F  所以我们讲到建道场,昨天我跟你们去看了这边的地,我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地方的确不错,场地也够大,可是谈到建道场就不容易了。首先我们要说什么叫做道场,这一定要告诉你,否则的话,场是有了,不见得有道,道也有了,不晓得是什么道,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你看有饿鬼道,有地狱道,有畜生道,有人天道,你到底是哪个道场?这个我们不能不注意。是个道场,什么道场?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 o' F" v) l5 x% {2 O; b4 Q) R

/ A7 c3 z& S& J& z6 J  所以开头做绝不在大,绝对不要求人多,诸位一定要懂这个原则。求什么?求如法。佛经戒律里面讲,四个人在一起共住,如理如法的修学,这地方就是佛的道场,四个人以上。所以人数真的不要多,要什么?志同道合,要这样的人。如果志趣不相同,在一起就要起争论,那道场就是斗争的道场,麻烦就大了。一定要求志同道合,大家是共同的一个目标,共同的一个理想,在这里修学。所以今天讲这场所多大?有这么大的一个场所足够了。志同道合,你要找多少人?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规模最大的,成就最多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的庐山莲社,一百二十八个人,各个成就,那是规模最大的。所以我们只要志同道合,少数几个人在一起修道,目标专求西方净土,决定成就。
. q% i8 Z  f4 S6 d1 y# y* \: i- A& u6 U- n( b# S6 v0 x6 `: w# V
  道场里面功课是决定不能够缺少,要认真去做。当然你们现在还不是修行的时候,现在怎么样?没资格修行。我们吃饭问题第一,这个问题没解决。修行要有福报,至少你生活没问题,有人供养,这时候你有资格。所以你们年轻人现在发心,你们都是菩萨、护法,谁来修行?找那个真正想求生净土的,而且他已经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他才能专心的念佛,每天念八个钟点佛,至少要念六个钟点佛,在一块共修,每天在进步。每天至少要听两个钟点经,最好能听四个钟点,如果能听四个钟点经,念六个钟点佛,一天心在道上十个小时,他的妄念自然就少,有上三年,他的心就定了。如果功夫好的人,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取得带业往生的资格是能办得到,可以办得到。如果这个道场要继续能够有十年下来,十年不断,在我想到事一心不乱是可能的,理一心不敢讲,事一心可能。
4 U: s/ f! v4 `' C; h9 k/ v0 B/ Z5 u4 A: M
  这道场专讲《弥陀经疏钞演义》,就专讲这部经,不讲第二部经,一年讲一遍,如果一天讲四个小时的话,大概一年可以讲两遍,半年可以讲一遍,那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讲这部经,现场录像,录像带、录音带可以流通帮助别人。当然遍遍讲的境界都不一样,如果遍遍都一样,讲的人没味道,听的人也没味道。遍遍不相同,境界天天提升,行解相应,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决定成就。
9 B3 M- z% [$ F5 z" @4 l$ u/ S4 z) |# Q3 A
  你能够成就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放心了,你不要认为他们都去了,我糟糕了,我费了这么大的力量,我没有去得成功。你只要发心愿意去,发愿愿意去,你虽然念的工夫没有人家念得多,不要紧,这些人他为什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你帮的忙,到你临命终时,你的功夫就是差一点,这些已经到西方见阿弥陀佛的人,一定告诉阿弥陀佛,某人很不错,阿弥陀佛,我们去接引他,也来接引了,这一定的道理,确实如此,我给你讲都不是假话,是真的。经里头大慈菩萨就说过,能度两个人往生,比你自己一个人念佛就强;你在一生当中能够劝一百个人往生,你就是阿弥陀佛,你是阿弥陀佛那还不能往生吗?哪有这个道理?决定往生,绝对没有问题。
5 ?& h9 M' M5 j7 D( k4 j! _' `4 B* v5 ], W% g4 n7 D2 R2 l, ^$ C
  所以希望建这样的道场,真正的有成就,对于整个佛法的复兴也有非常大的贡献。虽然我们什么都不做,有一个样子做在这里,大家看到这个样子,当然他就会模仿、会效法,我们今天要建立这么个道场。
; W8 E% j6 R) G% P! N: d7 H
7 e& l7 M6 q9 g# R+ `6 W; d  我在台湾这些年,学佛以来,我做的这些事情,跟着后头来模仿的人非常多。最先我印经,现在每个寺院都印经,每个法师都印经,我都可以不要印经了,大家都印了,这个风气带动了。第二个就是我办图书馆。佛教里办图书馆,台中莲社是第一,慈光图书馆是第一个办。我办的图书馆是视听图书馆,视听图书馆,我那个算是第一,现在有很多寺庙也办视听图书馆。现在视听器材很便宜,这些寺庙都有钱,他们设备也是都有,可是讲经的录音带大概没有我这么多,因为我们是每天都讲。这些年讲经也造成了一个风气,现在台北市讲经大概有十几处,许多法师、居士都讲经,台北市处处有人讲经,这个风气也带动了。所以现在再一变,变什么?一个道场专门讲一部经,我再开这风气,希望将来他们每个道场都讲一部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成就了,再建立解行相应的道场。! Q0 N3 D) `! S

9 k. d5 b1 x# J- c% ^/ u  所以杭州南路这个讲堂真是佛菩萨感应道交,提供讲堂的是简丰文居士,我跟他并不认识,他从来没有听过我讲经,很陌生的人。他有一天来找我,带了个朋友来看我,说在五年前有一位居士曾经带他来见过我的面,他提起来,我都想不起来这事情,没有印象。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又来了,来问了点佛法,然后再过一个星期,他就来跟我讲,他有一块地想盖大楼,盖好之后要送一层给我们讲堂,我听了之后,你们想想能相信吗?不能相信。过了两天,送了一份协议书来,签名盖章的,他跟我讲,「我晓得法师不相信,所以我特别写份协议书给你,证明我是真心的」。收了这东西,我还是半信半疑。他既然来说了,以后把图样画出来给我看,我说做讲堂好了,设计里面房子有柱子,讲堂里头有柱子就麻烦了,我们图书馆的柱子有很大的障碍,最好把柱子统统取消,那时候就变更设计。变更设计,他告诉我多花八十万,因为它两边柱子、梁要加强,当中柱子统统取消。我们去看一下,清清爽爽的,讲堂面积跟我们图书馆面积一样大,一百坪,但是我们图书馆讲堂只有八十个位子,现在这个讲堂的座位是一百零八个,增加很多,非常的宽爽,一百零八个座位还是很宽爽,如果听众多就临时加椅子,非常舒适。有桌子的一百零八个,如果没有桌子的话,大概可以坐三百人,我们是有桌子。
2 c: I+ K. Q5 E. q8 Z) d& c+ l, l) n  e/ p
  到以后看了图画了之后,常常送给我看那个进度,开工破土我从来没去看,到外面整个建成了,大概差不多没什么问题,所以我就请李老师写几个字,写「华藏讲堂」这几个字。这钥匙环里面「华藏」两个字就是我们华藏讲堂的招牌,缩小了,印在这个地方。到我在香港讲经回来之后,我一下飞机,他到飞机场接我,一上车他就把所有权状给我,这真的,一点不假了,所有权状送给我们,看看讲堂是没有问题了,是个现代化的讲堂。佛像原来只有一张油画像,西方三圣。原本只供了一张油画像,就是讲堂里并没有设佛龛,那佛像是怎么来的?: ~. D# F! s! R6 m7 f! {  {2 Z
* R9 ~# x+ e& g* n
  这一次在香港讲经,我在香港跟我母亲见了面,把我母亲送回大陆之后,我身上的钱就用光了,只剩三十块钱的港币。大概同修当中有晓得我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有一位居士很发心,他就拿了七千块钱给某居士,他常常在我身边,告诉这位居士说:法师如果需要用钱,你拿这笔钱来用,如果不够再找他要。某居士跟我讲,法师,你没有钱了?我说有三十块。我身上有七千块,人家供养你的,问我要不要买什西东西。我什么都不要买,回来飞机票已经有了,想不到要买什么东西,没东西买就算了。. E8 m% @5 O7 L( ]9 H. x4 z& S
3 _& v* M2 i( ~" L2 k8 h+ e
  过了两天,他们就邀请我去看佛像,香港的国货公司,大陆的国货公司,每一家公司里头都有好多佛像,而且这些佛像都是从前大陆寺院里面的,都是受过香火的佛像,不是新雕的,都是人家寺庙里供养几十年的,可能还有供养几百年的佛像。千手观音非常之多,到哪个国货公司都看到好多尊,好!真庄严,贴那个金真不简单,那金箔纸是真的,颜色也好,我们看到很高大,价钱是港币几十万,我看到最大的,港币是好几十万。我们去参观、去看许多种的佛像、罗汉像、护法神像,看了很多,有一尊四尺高,我一看标价九千块钱,我就伸手,七千块给我了,差两千块,这差不多,心就动了。这尊像愈看愈好看,愈觉得喜欢,大概差两千就差不多了。公司里面的人员告诉我们可以打九折,我说那简单,差一千一百块钱,我心里想,如果要是有人跟公司总经理熟悉的话,去谈谈打个七千块钱的折。
0 {. ^$ K& s) z3 P1 N1 U4 R) `
: l0 e3 q4 A# R  f  晚上回来讲经,大家就把这个事情传开了,里面有位也是姓简的,简居士,他跟那个国货公司总经理很熟,他说明天上午我就去给你说,中午就给你打电话,到第二天中午打个电话来,七千块。这自己来的,没想,一动念头的时候,就这么来的。简居士也很热心,我看比这一尊大一点,也很庄严,他说那一尊只有一万多块钱,他出七千,其余我们大家凑一点,我们就请那一尊,我说好,随你们怎么办。结果就跟周居士商量,但要退的发票找不到了。要退就再买一尊,再买另外一尊价钱高一点,像比这尊大一点。实际上我现在这尊像供得正好,如果再大的话,后面的阿弥陀佛像就遮住了,现在这尊像正好。他就是发票找不着,没办法,等到人家公司把这佛像统统装到箱子,送到航空公司空运过去的时候,发票找到了。菩萨自己要去,没有办法,像是这么来的,菩萨自己来的。千手观音,没有动念头,自己来的,临时去看佛像看到。
% g  [- d4 V4 }5 p
7 o& w4 f% m7 L9 e  我们讲堂是这么来的,讲堂在三楼。我们到了讲堂,住进去之后,就想那个顶楼,顶楼做个佛堂。三楼做讲堂,顶楼做佛堂,佛供在顶楼上,没有供在底下的,打这个妄想。但是顶楼是地主的,他这个建筑是跟地主合作的,地主出地,他来建筑,建筑之后两个人分房,顶楼是地主的。我到洛杉矶之后,有一天他打电话,他说观音菩萨真帮忙,顶楼也来了,怎么来了?他说建筑的时候,因为他有一笔押金给地主,现在地主押金没有钱退还,就把上面一层给他。大概有一千多万的押金,地主退了一部分,还有八百万地主没有钱,就把上面这一层给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说昨天晚上把事情谈妥了,今天就打电话通知我,他现在马上画图,因为顶楼是十一楼,楼上还可以盖,我们有这个权利,现在我们多两层了。设计的时候,顶上再盖大殿,盖佛堂,十一楼可以住人,可以做寮房,住众。现在我们这讲堂可以住三十人,有四十个人的餐厅,可以容纳大概有一百人的念佛堂,念佛堂在十二楼,从屋顶上去建,多建一层,画这个图案,搞这个工程。1 x" g' j. O) h# Y6 n

  q& C" N/ i4 I( x2 v3 S  你看看打这个妄想,哪有可能不可能?现在都变成可能了。根本就没这个念头,从来就没有念头我去建个道场,没这个念头,这道场是无缘无故来的。简居士告诉我,他说「这道场不是我供养的,是菩萨供养的」。怎么回事情?原来这地主很迷信,哪一个建筑师都怕他,太难缠了。地主要建这房子的时候,找来十几位建筑师,他就问神指定哪一个人接,神就指定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一次指定他,他还不相信,以后再去问,一共问了七次,七次都是指定他,没话说了,好,你做,神指定的。那个地主有个庙,是神庙,他是庙里头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管这个庙,所以他问了七次神都是指定简丰文居士做,是神的意思。8 P! f$ H& F! K5 h

5 W' h7 Q6 A' Q  简居士在我搬进去那一天,他来告诉我,法师,你不晓得,两年前送份协议书给你,送给你回去之后我就后悔。他说几百万、上千万怎么白白就送掉了,跟法师又不认识,平常又没有交情,不熟,怎么就白白的送给你了?他说「我好后悔,每天晚上睡觉都觉得自己脑神经有问题」,他说「我后悔了一年」。这栋房子建筑两年,他说后悔了一年,常常后悔,家里人也不同意,到底你怎么搞的?莫名其妙!干什么事情?他说鬼使神差,不是真正自己的意思。好像一时冲动做了,做了以后签约了,他说算了,我也不能不给,但是心里总是觉得不宁静,为什么这么多钱白白的丢掉?现在没有问题了。
6 X) E; d0 L: b2 l) A, K
# X: j8 |- Z4 Q4 j; ~' G  到我要搬进去之前,因为不是我一个人去,还有几个住众,所以把九楼那里对半,那一半是他自己还没有卖掉,也给我们了,给我们他后悔了三个月。以后我们完全住进去之后,他自己还保留一个办公室,作他的建筑师事务所,看到我们有好多书,需要一个客厅,需要一个书库,所以把那个就给我们了,他说这个给你没后悔。) S: n( y6 y. h0 U( y4 ]
, z2 i; D/ e' i! L5 n$ S4 c* V6 h
  他给我讲,如果我要是真正发心,我就给你两层、三层,就一个完整的都连在一起,他说给你一点点又后悔,不是真心,是佛菩萨供养法师的,不是我供养的,不是他供养的,佛菩萨供养的。所以他讲这一次观音菩萨真灵感,动脑筋想上面两层,上面两层就来了。我就告诉他,我说九楼的那一半跟八楼那一半统统不要了,我说你们去卖好了,我们有上面两层整层就行了,等于现在图书馆三层整层,建坪将近三百坪。所以以后看看现在这情形,他的父亲、母亲,家人到讲堂一参观,各个人都欢喜。
0 I; v( I/ L2 b# p" H7 x2 C' A& {
% |( @6 N' y- p6 e, G  白天外面的学生到我们那里去念书,都坐得满满的,后去的就没有位子。我们从早上九点钟到晚上九点钟,十二个小时开放,当中没有休息,没有假日,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开,供给学生读书,而且完全冷气开放,非常凉爽,所以学生都到那边抢座位。附近都是学校,我想我们这个读书的场所比他们学校的任何一个场所都舒适,座位宽爽,座位差不多都这么大。我们椅子一千块钱一张,订做的,桌子宽大,放什么东西都行,非常的舒适。现在大家无论什么时候去看,人都坐得满满的,而且秩序好,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放一点点佛号,小声音的佛号、梵呗,大家都能听得到,声音很小,能听得到,不妨碍他们看书。听经的人,听录音带或者是看电视,我们有耳机,在电视机面前,你可以做笔记,可以听讲经,用耳机听,不妨碍他们。讲堂里面有十六个电视,一个电视配两副耳机,所以是现代化的讲堂。
, a( K1 E' `0 P! b- K
7 f% E1 U3 T  n8 D4 X6 |8 L( J4 f. T  开销我们一个月大概有六万块钱,这我都跟他讲好了,因为我不愿意背包袱,讲堂是个家,我出家不能再立家,所以他送给我们讲堂的时候,我一点欢喜都没有。我说你找我麻烦,我没有讲堂海阔天空,一有讲堂你们把我拉住,要我在这里讲经,我说第一个,我们一切开销你得负责,你不负责我不要。我就告诉他说,我的讲堂是不化缘,不募捐,但是人家自动的乐捐我们接受。譬如我们一个月需要六万块钱开销,如果这个月自动捐助了一万,你就要补贴五万,我们有两万块钱收入你就补四万,要有六万收入你就不要补了。我们话说在先,如果你要是不答应,我不要接受,为什么?要我自己去操心,要去维护,巴结信徒,要维持讲堂开销,这个事情我再也不上当了。所以他的确很发心。
  V- b! y3 p) N. @( T! [3 v
; l& b0 K. x/ _7 e. l+ G7 Q  他也给我一个构想,他说将来卖房子有钱的时候,准备一点基金,存在银行里头全做基金,作为讲堂的经费,保持一定的数额,数额不足了马上就补上去,这想法很长远。这样也好,我一点都不用操心,操一点心就上当了,就不能干了,这场所是弘法利益众生的,与我自己一点都不相干。他的太太前两天带一个团在达拉斯表演,他今年才四十九岁,很年轻。5 V1 G/ M6 T% Y

* R. W+ R9 R" k$ c! l. U5 U  所以道场我们要有个构想,既然有这么一个地方,我再来筹划,将来做一个专门修净土的道场。我回去看,如果要是可能的话,我里面也把它格成十个寮房,哪一个愿意去念佛的,他都可以在那里住,长住也行,短住也行。住在里面,我们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只是想成就人,房租不收,自动捐献可以。如果我们常住能有收入,连伙食都不收,但是我们大概只能够容纳十个人,真正发心修净土,天天念佛。
/ c4 y2 U; e8 A1 @; n. b, O+ n! P- c0 H$ \9 M1 J  C  U
  佛门常讲「一个罗汉一份斋」,自有护法人来拥护,不要我们去操心,去化缘,去找信徒,去依靠人,那就糟糕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我们今天有饭吃,大家吃饭;没饭吃,吃稀饭;再没饭吃就喝水,志同道合,不求人。真的没得吃,好好的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七天就往生了,要求人干什么?不求人。要有这样的决心才能成就,决定可以往生,决定没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如法的道场。
) }0 K- A1 [7 j
; D6 [4 G0 k" I% x+ {  道场那时候里面还没有装修,大楼放光,好几次放光,好多人看到,看到的时候打电话告诉简居士,简居士骑个脚踏车去看,他没看到。大概这些人不会骗人,那地方的里长看到了,里长他们家里有两个人看到。还有个买房子的人也看到了,那个人不信佛,他也看过。里面还没有装修,其中有好几次放光,他就告诉我,这地方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但他自己没有见到过。所以我们真正发道心,道场佛菩萨加持,不是我们人建的,佛来建立。真正有道心,真正想修道,哪怕没有道场?这个我们放心。% ^* i6 O' U, q9 }7 R

2 _" h% m9 o  H* L  末后一章我们把它念掉,这一篇结束了,我们下一次就可以来讨论玄义。
) P  L' \, k- P& ^# i/ Z" r
: K- M4 z0 q* n  序【次告贤善首。】
7 R7 Y3 b9 ~6 S. ?5 Y& `& A* Y/ m0 }9 ^8 h% I9 Y
  这一章算是本经的流通分。
9 D& `, K2 ?0 R3 p0 K% u& Q0 _0 `/ a/ G
  序【是经为如来守护,菩萨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佛自定五名,今特取其二。末世众生,依此修持,渐至佛地。虽为顿教大乘,亦摄渐修群品。是经力用广大,无机不被,从可知矣。】
9 N! s" b2 x+ k
$ B$ y  H, v  w  到这个地方,这是介绍末后这一章。佛在圆觉会上自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经是诸佛护持,诸佛护持的是这个法,就是这个理论与方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来修行,当然诸佛一定护念,这是无可置疑的。『菩萨归依』,菩萨要想成佛道,一定要依据这个理论原则。# @- m: n! C. q+ y5 p2 f

& u2 _9 {5 X' J0 w1 M# t  《圆觉经》的确很好,过去在大专讲座,我在南部、北部都讲过好多遍,它最大的好处是义理非常的圆满,经文短,真是做到了简要详明,很适合现代人来修学。大经分量太多,要很长的时间,一般人看到要那么长的时间都害怕,他不敢学。这部经分量非常的适中,诸位看这本子是批注,经文只有薄薄的一小本,所以你一看到,心里很安稳,不害怕,这部经没多少,大概不难学,能够提起修学、研学的兴趣,这是个好处。" t0 o; y- N5 @+ M5 F( Y
  \" s7 S1 |9 i8 a# b. v. V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是指全体的佛法,佛经是用十二种体裁写出来的,所以叫「十二部」。这个部不是部头的部,十二个部分,十二种体裁。像《华严经》,它十二种体裁统统都有,所以它真正是一部非常圆满的经典。《法华经》里面只有九种,本经在体裁上有三种,长行、重颂、孤起颂,有这三种。这是讲一切经的「清净眼目」,把一切经比作一个人,而这部经是一个人的眼睛,你想想多么重要!这是说出这部经在一切经典里面的分量与重要性。
2 D1 r8 ]- v* p  v, {
8 _. |7 _! R8 c8 }8 L' R4 N  佛自定五个名称,这是贤善首菩萨问的,请教释迦牟尼佛,这部经应该给它定个什么题目,佛就说了五个题目。译经的人在五个题目当中取了两个,「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个题目是五个题目当中两个题目合起来采取的,以这个定为经题。. ~% E8 ]& ?/ j. ^0 m$ ~
( }1 E6 b' p' f. U/ a& I
  『末世众生,依此修持,渐至佛地』,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一定能够成就。在我们中国古大德当中,专修《圆觉经》的是宗密大师,他是华严宗,是清凉大师的学生,就是华严宗第五代祖师,专攻《圆觉经》,给《圆觉经》作了六种批注。以后凡是研究《圆觉经》的人,对于《圆觉经》的批注,大概都还没有能够超过宗密大师,连圆瑛法师包括在内,也没有办法超过宗密大师,宗密大师一生专门研究《圆觉经》。0 E- w& a9 F  |6 h- Q; T: I. m: g

6 Q' U; y3 q" a1 ~# m  所以说『虽为顿教大乘』,这部经确实是属于圆顿大法,但是也能够摄受渐修的群品,真正是三根普被。刚才讲这部经前面深,前面两章是圆顿大法,是一乘法,后面就逐渐是大乘,再后面可以做为接引初学的法门,愈说愈浅,所以我们初学的人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无机不被』,就像净土经一样,「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 X- H, j' @+ I4 A, n& G) q* s$ D: _0 K0 k, u% H
  底下我们不讲,把它念掉,这是我们要感激圆瑛老法师,这个我们要非常的感恩。
0 P3 o; q7 l" m: {4 q! r8 y6 ^
  序【余也,频年钻纸,心心惟仰大乘。】
* t2 C/ g6 E* }  s7 y; y" q+ b2 t9 Y; Q$ {5 ?2 j/ ]7 q
  这是大师谦虚的话,『钻纸』是研究经典,钻佛旨。
9 u, R' X) A4 a1 B
1 i6 S" I9 ~- \, Q) L3 ~  序【一觉传灯,处处咸依自性。既诠楞严奥旨,妙妙心闻。复注圆觉契经,尘尘智入。布舟航于觉海,敢诩为鼓棹之人。数名相于义天,自笑乃担板之汉。忘言默契,愿为执鞭,入海算沙,从兹搁笔。是为序。】
" x1 B( R& H2 B5 I. g% _+ X( V2 j% G, d. J) @3 {5 C; X
  这几句话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也是事实。老人在一生当中,晚年完成了《楞严经讲义》,《楞严经讲义》完成出版,已经是共产党统治大陆的时候。最后就是这部《圆觉经讲义》,这部《讲义》完成之后,大概不到一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所以真的是『从兹搁笔』,这是他一生著作当中最后的一部。圆瑛法师,可以说他最成熟的著作就是《楞严经讲义》跟《圆觉经讲义》,这两部批注是他最成熟的作品。我们今天学《楞严经》,学《圆觉经》,采取他的讲义,可以说是最为得力,他早年那些著作未见得成熟,这个是晚年最成熟的,非常的有价值。序我们介绍到此地,明天我们就研究这里面的玄义,玄义分量不多,大概只有六张。这六张前面,十二章的大意,我们既然有个大概了,底下玄义就好懂了,不难懂了。好,我们散会。
8 U% K1 H5 f0 G4 t' g
8 b' v9 Z. z( ]0 K$ P+ S, C1 f* f# i9 l. C$ L+ h( W, k9 |" e. @
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40 C) j8 w! e/ D7 X" [) |, T

8 h) C6 x" m3 x9 M/ h0 L' c  请看《讲义》的第一面,首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师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前面八门就是玄谈,也叫做玄义,第九门是讲经题,「总释经题」,第十门是讲解经文,这是贤首宗十门的顺序。圆瑛法师为了听经的人方便起见,他把第九门排在第一,向下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这意思是说一开始讲经,第一天来听经会听到经题,这也是为了契合现在听众们的兴趣,否则的话,如果玄谈讲得太长,讲了好多天,连个题目都没有听到,往往听众就不耐烦了,听经的兴趣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方便。我们现在按照这个顺序来看:7 g6 J5 o3 {2 b8 s0 X

0 `0 a( s. d  c# s* R0 m  讲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6 Y6 e& Q# r8 w  c9 ^9 D/ o
2 ^1 ~: C% I  S/ Q4 {0 R" b$ {
  这部经一共是两卷,上下两卷。
, q8 Y4 ^' O7 B  b: v' U$ V+ l+ @1 w; O9 j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 b& u: m( S, R! Y7 j' x, p

+ V- A! l/ F$ A  底下五个题目都是佛自己说的。这是在最后的一章,就是贤善首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这部经,佛在这次所讲的,应当给它安立一个什么名称,佛自己讲了五个名称,这五个名称都能够代表这一次法会所说的义趣。第一个题目是:
+ K- w3 F( V: U, O  F  X. {9 h" o6 Q5 r9 c$ ?3 D9 G6 {' f, b
  讲义【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 m+ H) F/ T% E% m# C) m* s! [& U# y6 e2 r5 J
  第二个题目叫:# H: p6 G+ o% k( W# T0 \

( [( _0 i) P* V  讲义【修多罗了义。】
# ?+ l  {5 t1 s& M* r: {! h- y, r; ?3 U: R
  这个意思就是了义经。『修多罗』我们翻作经,经中之了义,依照我们习惯,这称为了义经。第三个题目是:+ S3 S9 E: `5 y  |2 s9 F. k

  G5 {* K3 Q" k6 }  讲义【秘密王三昧。】+ e/ `( q( m- c+ K8 n: p
) m0 ~* _' u" t  E
  第四个题目叫:5 j! I# M, X0 y  M3 ?6 p( _

' R3 ~/ t$ x9 X7 j7 W4 @9 n  f* D  讲义【如来决定境界。】
: ]- I) X( T# A- b. h: c3 o2 E$ i4 M0 J: m6 F2 Q
  第五个题目叫:0 L6 ?9 I) w- x3 O

2 o9 d0 P" _$ b) `. z  讲义【如来藏自性差别。】0 D7 [. Q6 I; v& G$ @

0 Q$ j# R- ^, l9 I0 i% E  所以五个题目显示全经的义趣。翻译经的人就在五个题目当中用了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用一半,采取『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就没用,第二个题目全用,『修多罗了义』,我们现在看这部经的题目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题目是从这儿来的。底下这地方说明:
' c* \; i5 p3 B3 X1 `, b/ g0 q! N& ~& K
  讲义【为要事周义尽,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结集且标两号。】
' }; ]& z* W3 H
3 \$ M; d: h* i5 u  结集经的时候决定用两个题目。3 V2 \$ R# V/ \

: [  t% h3 |* ~6 L1 b2 _  讲义【而于第一名,复略陀罗尼三字,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后一字是能诠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循名务必核实。题者,经之纲也,解经贵在提纲。今先解前五字。】
4 n& p0 O; Q2 \4 t# Q' ^
# K( @+ H8 g* R& X$ p$ C  交代的话,我们就不必又提了。看底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解释经题:
, T) {0 G) @) B  q0 F$ s3 }2 f* r6 X4 k! a' W; _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
+ R- m( ]# e$ Q1 \# d; j0 O) F* n& I
  就是义理。
5 O" g0 t" j1 [! V/ ~
" m. G1 ]3 U) Z' @- T3 z3 _  讲义【圆觉二字是法。】5 U+ c- [  z3 O5 r
  L! k9 B7 I* ~" ?5 N
  在这经题里有法有义,「法、义」怎么讲法?都是依《大乘起信论》来说的。《大乘起信论》在大乘经里面是相当重要的一部论典,因为自古以来这些讲经的法师、注经的大德,几乎没有不引用《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文字虽然不长,它有相当的深度,一定要看批注。我们曾经印过两种批注,这两种批注都是深入浅出,非常便利修学。一种是慈舟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述记》,我们是把它放大,原本是二十四K,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是十六K,字放大之后,看起来比较舒服。另外一种是日本的汤次了荣,他的批注是丰子恺翻译的,叫《大乘起信论新释》,也注得很好。我们图书馆,《大乘起信论》的批注取这两种,这两种以慈舟法师的《述记》为主,我们研究以这个为主,《新释》作为参考。这是应当要下功夫研究,否则的话,到以后我们看到许多批注里头都引用《大乘起信论》。「法、义」也是《起信论》里头说的。! C% ^; J! B, y. d5 W

1 h: P" v/ L6 y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9 E6 f. {! @/ \) z. d. H; h8 X. z& T! G

$ C- J& L( M8 `% D1 R7 U  讲义【摩诃衍者。】
4 ], m* \- a  U, U8 X* a: z* g8 e% {2 ^; N
  『摩诃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大乘经:
! W5 Z2 Y/ j- `* R3 C0 k2 t+ A4 R* M+ {# |5 z5 l8 q
  讲义【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6 J- e( v# Z, F! L4 d
' m. f' m& Z) _+ T5 W5 t+ f- w1 H
  这是把意思全给我们说出来了。圆觉就是讲的众生心,这里头有个小注说「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圆觉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是圆满的大觉,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觉,可是现在我们圆觉并没有失掉,虽有圆觉不起作用,变成我们什么都不觉。这是比喻你圆觉上头有障碍,把它障碍住了,就好比有缠缚。什么东西缠缚了你?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三重烦恼把你的圆觉包起来,你圆觉透不出来。好比我们这个灯一样,这两盏灯光度完全一样,一点差别都没有。另外一盏灯,它没有障碍。这一盏灯,你要是密密的给它包上许多纸,光就透不出来,虽然透不出来,光度是不是一样?还是一样,决定没有差别,只是有障碍,障碍使光明无法透出来,无法起作用。佛知道这个情形,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同样的光明,佛是没障碍,众生有障碍,但是光明是真实的,障碍是虚妄的,障碍不是真实的。/ }' U. E8 @" L: ^. ^

' I' W% g" A/ z# v( f9 T  《起信论》里头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这些烦恼,无明、尘沙、见思。所以我们读《大乘起信论》,真的,读大乘法就起信,为什么?本觉本有,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如果说本来没有,我们要想证得,我们的信心就很难建立。不觉本无,本无我们有信心,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如果说无明烦恼本来有的,那我们这一生想要把烦恼断掉那很难。现在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无明、烦恼本来无,你断烦恼的信心生起来了,成佛道的信心也生起来了,真正是大乘起信。这个信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信心要没有,我们这一生怎么样苦修都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是第一个大障难。所以『义』是义理,就是讲的『体相用三大』。
% D* N; f- t0 h( o6 L$ x$ ]$ G) m6 p. J
  讲义【大疏云。】
# p. b0 R: ~* T  e8 ~1 \
5 w# V3 N# G5 S0 I  『大疏』就是《起信论》的大疏。
# C; {# l4 o# T9 N& Q% g  ~2 K* J& `% U+ w" ~
  讲义【凡欲解了义经论。】
0 [6 f; p- Y; b$ o" E
$ t- ~+ |, a$ ]* s, U4 Y  这是特别讲了义大乘经论。你要想了解它:
4 m8 [" T/ q$ D
8 s; I# Z$ J* S  讲义【先须明释法义。】
+ H- C5 m; g( c# `- w6 \+ h: f3 a5 e
  对于法跟义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9 V5 b7 U. S8 r1 i# t1 }: e/ q! ~+ v
  讲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7 a# e5 b7 r1 _2 P6 A+ }5 r! R3 {' A" b0 l: p5 x
  可见得法跟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但是法跟义要互显,这个事理非常的明白。底下先解义:& j, S! s" {' ?6 o/ u

" }$ _- r7 ]. l- i3 X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 c' q4 w) b( R3 y" s: Q
& @# h' t5 K8 V& n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明了,要发这个心。义就是理。首先,我们真心的体是什么?真心的本体。第二,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三,真心有什么作用?就从体相用三方面,你就对于真心完全明了。『大』就是圆觉性的本体,『圆觉全体』。在《华严经》经题上也用「大方广」来做这部经的题目。这个体,这说:
( {0 K2 s% H% c1 s2 I) h
0 V& j* Y3 G) A  讲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 G9 h' c1 S5 j; m1 i, o& g" {& O7 p& g& x8 o- p' Y# x* C
  这个体是太大了。『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时空都包括在其中,这是它的本体。本体没有办法来称说它,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不得已用「大」来赞叹。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底下讲:
! J, B" B& w" Y; p3 V
& o% y/ e, m% h6 Z  讲义【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 x& C+ C+ Z# z( x0 Q
& R0 d" ]1 [4 {8 ^6 d7 ~& @  这一句来说明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的大是有限量的,这个大无限大,没有法子用这个字来赞叹。末后说:
; _+ w3 F& F! [7 q! o# b4 t" D: a8 k
1 E4 F( p) g+ g3 k( t6 Y  讲义【今圆觉之体,绝对待,无前后,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  q; B4 _% u+ s) y/ d* [

: J& z% {9 e8 q/ m+ Y) B  这是从体上讲。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相。
! _- C( D) t8 G; z; E! Q' a& r9 A
. o5 a4 ^& @% }( ~1 W) n$ f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3 `$ K0 q/ M, ?  E" F4 ]: s3 ^7 h9 K/ h4 k- `/ |
  体是空寂,大而无外,是空寂。相,具无量的功德,功是讲的功用,德是讲它的成就。譬如说它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它的相,所以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我们眼前六根对六尘境界就是自心相。这一下要不能体会过来,彷佛我们做梦,在梦中一下觉悟了,我们现在做梦,梦是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的样子。心是无相,但是它能够现相,它能现相就是它的德用。在这个地方要稍稍能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对我们修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如何把自己跟境界完全相契入,这就是以后修证的功夫。譬如我们证果,我们证什么?证圆觉。证圆觉的什么?证圆觉的体相用。真正契入圆觉的体相用,我们自己就叫成佛了,换句话说,把我们圆觉心里面的障碍去掉了,我们的光明也透出来了。
7 J+ \! l( e$ L" z/ R) {) X- E
4 }+ Y# I3 V1 e7 q; v  [4 f  讲义【又方者,正也。】
% N. r4 Q$ k1 @/ J, A  o0 i7 j4 k
6 m* i$ @7 g; O1 ~3 L; J* L  这是另外一个意思来解释,这个意思很好。『方』是什么?「方」是智慧。/ E% B+ K# @4 D: h# w
. l! ?% x" U7 b0 m$ c
  讲义【即正智圆照。】
7 j* d% f2 Y3 _0 I0 t. v
; e; C5 n) \' C  讲义【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
/ A8 \' i1 K' |+ E$ t4 I" }
; @1 O; E* X) J/ S5 S: [/ L1 ~+ l  这是前面的意思,前面这个『方』的意思是广义的。第二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狭义的,是指什么?指诸佛如来的大方广。广义的是一切众生的大方广,当然众生的大方广没有不一样,生佛不二,如来境界的大方广跟我们的大方广不一样,我们大方广在缠,他的大方广出缠了,没有障碍。从大的体上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佛不二,在缠与出缠完全没有两样,可是在相上讲不一样,在缠的相跟出缠的相大大的不相同。好像我们刚才用灯做比喻,那个灯上没有障碍,这个灯上包了好几层纸,体上讲没有两样,光度是一样的,但是相上讲不一样,那个好像亮,这个不亮,光透不出来不亮,那就不一样,我们要注意的就在这里。* J# Z& A* x* s, C! U
& I/ t) f) @$ {! U, {2 R( C: B
  『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学佛就不迷信,也不会上当,人家要想拿什么法门来骗我们,我们不会上当,为什么?想想你这个法门合不合乎这个原则?合乎这原则,对的,如果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你那个不是佛法。, @6 ~3 B! ~; h# a- S1 i) l2 |

3 _1 U& n" @" d5 |& f$ ?, |# ~  「因地法行」,「因地」是修菩萨道,「法」是方法,「行」是行门,这个方法、这个行门都是「依正智圆照」,你绝对不是依情识,也不依神通,是依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戒定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达到定,成就定,你这个戒就有了功夫,有了结果。定还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开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就行了,叫正智圆照。
$ y2 I% c% H+ u6 t0 y+ ]# _+ p8 E- a+ w2 h
  所以有些人持戒很严,我们看到也很佩服,很难得,可是他怎么样?不能得定。这就好比念书好用功,一天到晚看他念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没用处。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得定的心清净,他不但心不清净,他增长贡高我慢。我这个戒好清净,你不如法,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他的心怎么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里面起了许多的分别执着妄想,这使他不能得定。1 J  M- R  q8 ?& W2 R$ n' }0 q

5 N! o/ l. v3 b" }6 I" ^  戒定慧的修学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我们要懂得。自己持戒,看到别人不持戒,起轻慢心,这个戒白持了,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世间的福报不能达到定,换句话说,这个戒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他有,功德没有。如果戒成就定了,他这戒也变成功德,为什么?定是功德。戒要不能得定,这个戒只是福德,不算功德,这是有很多人持戒很严不能得定。3 W/ ]% v" g4 f/ w& P

. K$ |& u# _- Y# w2 U  像小乘人得定了,九次第定,这定很深了,他不能开慧,为什么不能开慧?死在定里头不能出来。定是得到了,得到了不会用,不起作用,定的作用就失去了,它不起作用,他守在里面,《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他内守,所以他不开智慧,他守在定里头。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晓得,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我们要不要用?要用,要用还不能死在里头,死在里头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
3 U1 B6 l! B/ F# D5 Q& u* C) |1 g3 F8 Z* H8 J8 s5 f
  所以戒,诸位要晓得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想学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体、戒相、戒行、戒法统统要明了,而且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什么情况之下,它什么方式都有,它不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变那就糟糕。所以有些人受了戒,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犯了戒,那也犯了戒,他要不去受戒,他心里还没事情,他还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受了戒,受了些什么?受了一大堆的分别执着妄想,这糟糕了,这哪里是佛的意思?你们想想,离了妄想分别执着,心才能得定,这搞了一大堆,增长了许多分别执着妄想,你说这样受戒,十方诸佛岂不是冤枉,佛的戒哪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 h& U1 Q, }/ V3 V3 v7 Y

- c! ~$ z) J; C  受戒,严格的讲,一定要把戒律搞清楚再受,没搞清楚,你受的一定是执着分别、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持戒,你没有持戒;我清净,你不清净,就搞这些东西去了。一定是讲清楚,研究清楚,晓得这些东西的做法,这个才能做。
  S' E. A8 o8 m" P% |( e) G# l$ ]& R8 q9 f& H& Y% ?
  就像我们打佛七,一定要把经论的道理、方法都搞清楚了,平常念佛也有个功夫了,我们再打佛七。因为打佛七等于考试,好像学生念书,已经念了一个月了,老师要考一考你,如果你书从来没有念,一到这儿来考试那当然不及格,那没有意义。所以佛七是考试的,在这七天当中看看自己功夫、看看自己境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今天这些有许多办的都变成法会了。像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的,才不致于把修学,古人这些典范,我们把它会错了意思。" L% Q( T: m  t2 A  b$ K* r

# i1 ]1 A4 A9 V( ]8 z9 F; }  「正智」就是根本智,在儒家讲正心,你看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心用事就跟此地讲的「正智圆照」是一个意思。儒家的正心也是从戒定慧下功夫,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是定。儒家讲诚,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你心里有妄想就不诚了。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是诚心,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儒与佛所讲的理论、程序不谋而合。
' l/ G% W6 R$ p  O
4 \8 u" Z9 F  q1 o9 a  佛家有戒律,儒家有礼,礼就是戒律,儒家的礼比佛法的戒律还要细密,你们去看看《仪礼》,仪礼三千。我们佛家的戒律,大乘菩萨戒律,《梵网经》里面五十八条,出家是比丘尼戒律最多,也只三百五十条,比起儒家的仪礼差得太远。《礼记》是属于杂记,是《周礼》跟《仪礼》的批注,是批注,好比我们今天讲杂志,是说明礼的道理。为什么要制礼?为什么要学礼?学了礼有什么好处?讲这些。如果要不明礼,格物就做不到,格物是什么?拿佛法来讲就是断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是二障,二障除了之后,心就定了,意就诚了,意诚了之后,心就正了,正就是此地的「正智圆照」,「圆照」是讲起作用。此地的「正智」我们可以把它讲作真心,圆觉真心,对待外面一切的境界,用真心对人对事就是圆照,这是大乘修学不二法,是大乘修学不变的原则。凡是符合这个意思,这是正,是大乘正法;违背这个意思是外道,是邪法。/ ~9 c) u) ~' U' H2 U  _& x3 Q8 S6 c
3 t' b5 l6 M) ^
  别人的是非正邪我们不要管它,要注意自己修行是在正法里面行,还是在邪法里面行,这才是重要的。自己行了有了成就了,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帮助别人。所以这部经,佛讲经契机,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在现在示现成佛来度化众生?给诸位说,现在众生的机缘不成熟,你给他说正法,他毁谤你,毁谤正法,这罪业太重了。经论里头一再说明毁谤正法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所以佛不能在今天出世,大慈大悲,不叫众生毁谤正法。现在众生心邪,喜欢邪法,喜欢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变些把戏他喜欢得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讲正法他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能相信,他还要毁谤你,这就是佛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出现于世。所以佛出现于世是大慈大悲,佛不出世还是大慈大悲。几时到众生觉悟了,吃尽苦头了,想得正法的时候,佛就出现在世间。经文里面讲:
2 j9 I% Z0 u) x8 C' d" t
% R  E1 ?5 ~% E2 J! A1 z9 _7 P  讲义【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 G1 g- z8 R3 h. X8 I/ ?; {  \4 n7 S' K7 P+ T! u  B; N- z# [
  这底下就说得很明白。
) T4 r" k' |  `1 x6 [
( g9 p8 v& E, @& y. S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0 T7 Z+ d/ `- h: v" M# G% I% W( v, i* D8 c
  这两句话也正是《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两句话也很难懂,什么叫「反闻」?此地讲『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这个地方要晓得,什么是「自性」,什么叫「清净」,什么是「觉相」,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才晓得什么叫「返照」。「自性清净觉相」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清净寂灭相」,清净寂灭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在七地菩萨所见的境界,一切境界是不生不灭,所以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这些菩萨看世间是不生不灭的,像《法华经》上说的「世间相常住」,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十地以上,十地、等觉、如来,这三个位次看一切法是清净寂灭相,所以这三个位次叫寂灭忍,排在无生法忍的上面,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这个世间乱糟糟的,我们看到一切法是生灭法,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有成住坏空,我们见不到清净寂灭相,实际上那是清净寂灭相。什么时候你才能见到?你的正智现前的时候才能见到,到正智圆照的时候才能见到,所以《圆觉经》第一章的境界是如来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但是句句话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往后那就是方便说,这里是真实说。
! y9 O1 U6 l! Y3 ~- X% H2 U5 c
( f, G3 H8 O( A: |" `  k: G  自性是能变,一切相是所变,这个道理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我们没证得,我们在经论里头听了很多遍,已经不陌生了。虽然不是自己境界,自己没证得,大概也不反对,勉强的可以承认,一切法是自性所变的,当然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自性决定不染,《心经》里头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原本是清净的。( c) q* T7 b: _: t, K9 V3 w
. ?" T. {( [7 ^7 C
  自性变现这一切境界,清不清净?体是清净的,相怎么会不清净?譬如我们讲黄金,是清净的,把黄金做成个器具,当然还是清净,所以要晓得境界相是清净的,本来是清净的。什么地方不清净?你的分别执着妄想不清净。譬如外面境界相很干净,我们戴了个黑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黑黑的,是不是外面境界黑了?不是,是你的眼镜障碍了你的正智圆照,你才看到外头是黑的。你戴上个绿眼镜,看到外面就是绿的;戴上红眼镜,看到外面是红的。你只想把外面境界的色彩拿掉,那怎么拿得掉?拿不掉,外头本来没有,本来是清净的,你只把你眼镜拿掉就没事情了,真相就大白了。我们这个眼镜就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你戴了三副眼镜,三副都是有色的眼镜,所以外面的真相你看不到。眼就表正智圆照,障碍住了,外面是清净觉相也障碍住了,坏就坏在这里。所以你要是把这东西去掉了,正智圆照现前了,清净觉相也现前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事实就是如此。
; y! |3 M" ~6 f, N- \
' s$ B/ _% d, ]' b6 E  十方诸佛没有这个障碍,你就晓得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正智圆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不是学来的,本来具足。清净觉相也是自性,自性清净觉相,一切万相也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清净,自性的相哪里不清净?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切相里面没有标准,你说这清净、说这染污,苍蝇看到这里清净,牠来都不来,牠认为那是染污。肮脏的,牠认为清净,牠非常欢喜,标准不一样。事情是一样的,为什么标准不一样?换句话说,众生迷的不一样,迷心看境界不一样,觉心看境界是一样的,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样的,不是两样的。
; S, Q' r. I' l7 p" z$ z. a9 |' l& H8 g0 t3 W' h8 ?
  我、法两种执着都没有了,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清净觉相,自性清净觉相,一真法界。如果我们戴上了无明、尘沙、见思的眼镜,就把一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有正智圆照,真相就现前。失去了正智,真相虽然在现前,真是叫当面错过,摆在眼前不认得,所以佛讲众生「可怜悯者」,真是可怜。你说真的不在,找不到没话说,就在面前而不晓得,就在面前错过去了,这是可怜悯者。这是讲圆觉的相。底下一段讲圆觉的用:
: R4 T2 d) y/ R4 i2 X. {/ |% F, x/ e: e7 Q0 k) a; y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7 u1 U0 [- y) h% ~
2 I: |( u& J9 A: ~' m0 {
  『用』也是从体起用,这个「用」太大了。体第一个作用是起相,起相就是它能够现相,相现出来之后,相的作用就是无量无边。
% Y* g2 M' F3 p* h& r; i6 K4 [  }" m' `, r- g
  讲义【谓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 K8 U6 j  A' M
( p$ f  e9 f9 R5 E2 ?- n' }4 Q" R( Q
  『过』是超过,这句话是形容无量无边的大用不可思议,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够达得到。
6 C* ~# z1 y: v5 y9 h" S2 z
! V  @% {' h) O! p  讲义【潜兴密应,广多无尽。】
! v& W0 O, D! N% i  m/ O$ f' m5 S
$ [9 y4 y; M  O  『潜』是不知不觉,兴起来了。『密』,不是明显的,不是明显的它起了感应道交的作用。『广多』无有穷尽。
$ z) ]# `0 Z2 w* t7 o7 Q' I8 }9 h5 S' v
  讲义【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
  Y; X) G  l& S) _  D
4 Z7 |5 g" A; P1 q$ @" |- l  『繁』是繁多,『兴』是兴起。
" I6 i6 @3 @) x* I! {& J4 e6 Y- _* ]0 e" B  U
  讲义【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
4 ~5 o, w( k" D- h6 H5 w
  W) A4 B! o/ W  我们哪个人不起作用?你心里面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作用,你眼见色是作用,耳听声是作用,一举一动都是作用,诸佛菩萨作用就更大了,无量的神通妙用。这个世界文明天天在进步,科技突飞猛进,这都是在凡夫上起了作用。
0 A( T7 _& j5 [0 s9 C1 b- Q$ }1 n  x$ i0 H: a0 V
  讲义【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拈槌,无非妙用。】
9 a' O# Y/ q% X% C$ J
$ q+ Z) }' g. d  这是禅宗常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什么叫禅?哪一样都是禅,不是说盘腿面壁就叫禅。六祖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哪有时间去盘腿面壁?他没有时间,他天天的工作是破柴、舂米。那个时候寺院里面住了有一千多人,每天吃饭要多少米!那个时候米没有机器去碾,要靠人力舂。舂米可能你们都没见过。这个寺院,在大丛林里面是踏碓,是用石臼,大的石头,一排几十个,那东西很吃力,踏碓舂米,他哪有时间去参禅?破柴也是很辛苦,你一天要烧多少柴火!到山上砍柴,砍回来再劈。那个统统叫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怎么不是禅?所以他坐禅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观念,坐一定是坐在那里不动,那才叫禅,哪里晓得我们把意思错解了。坐是什么?坐是表示不动,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身不动。所以他在「教授坐禅」那一章讲,不取相就叫禅,不着相,不动心就叫定。舂米、破柴他不着相,他不动心,换句话说,舂米的时候他是坐禅,破柴的时候他也是坐禅,而那些人在禅堂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心里头在想东想西的,什么都没有。他是在那里真正修禅定。
; t4 k+ ?; z. |. a, \
& d+ j2 k, F2 b  h: a  禅家有这句佳话,「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拂」是拂尘,老和尚手上拿的,前面大概从前都是用马尾做的,当什么东西用?桌上有尘土把它掸掉。『拈槌』是说拑槌。『无非妙用』,这是讲作用广大无有边际。
( x5 ^5 X0 g" z2 I4 A. @* \/ J$ S" g! J9 p2 y3 E, E3 c% n
  讲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
! g6 f. S! c* B! c% s: S, P* D1 w/ o2 u
  『体相用』讲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圆觉。所以底下说: 4 V" m8 K/ i- n1 }7 I0 }) Z8 W6 d2 Q
5 s$ E: }. K* A
  讲义【圆觉者,圆满觉性也。】
2 R2 ]9 z6 n; d7 K) A
, ~, e' K: a- K  『觉性』是圆满的,决定没有欠缺。佛的觉性是圆满的,众生的觉性还是圆满的。5 {7 D4 k' c% R' }# v5 M
# X* h; H+ G' ~1 V) r6 E% d
  讲义【具足众德曰圆,照破无明曰觉。】
8 Q, b0 {1 B' _1 B4 }9 n, z7 V9 l0 O2 S; w5 D. H1 O3 N+ y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圆觉」。『具足众德』,就是里面它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觉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智全能,一般世间宗教拿这个来赞扬神、赞扬上帝,其实神与上帝并不是全智全能,因为神与上帝也是凡夫。全智全能是自己的觉性,诸佛全智全能,诸佛跟我们说每个人都是全智全能,可惜你现在那个智与能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并没有失掉,所以佛法里讲「失」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迷失是什么?并不是说你的智慧德能失掉,是智慧德能失去作用。这个失是讲失去作用,不是讲它的体失去了。
0 a% m- O+ H% u9 K( `& q! I+ z" d9 u2 i: z8 I
  我们现在讲这个失也真的失,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自己全智全能,不相信自己有智慧,那就是失掉了。你如果相信了,你这能力就能恢复,不相信就不能恢复,所以说我们能不能恢复自己的圆觉性就是信心,第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有没有具足信心。如果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你这一生就能成佛。所以成佛究竟要多少时间没有一定,什么时候你觉悟了,什么时候你就成佛。什么时候你不觉,那你不能成佛。9 ?9 K8 B- _5 ~+ U6 |" k

( H2 Q' _2 p' \+ Y. I  经上虽然说众生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有人问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前些年在嘉义禅林寺办大专讲座的时候,蓝吉富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就问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问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告诉他亦真亦假。怎么亦真亦假?你要是没有自信心那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佛说三大阿僧祇劫跟你讲客气话。你要具足信心,当生就成就了。那佛有没有说妄语?佛没有说妄语,因为念劫是圆融的,时间不是定法,所以佛并没有妄语。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所以一弹指就是无量劫,修行无量劫才能成佛,那一弹指就成佛了。关键就在信心上,实在太难了,几个人能相信自己这一生当中把无量劫以来的业障能消除?究竟圆满的佛道能成就?几个人能相信?别说这个,就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几个人拍拍胸膀有把握,决定我这一生要去,决定不落空的?有几个人能够这样全程肯定的相信?总是什么?半信半疑,不能不念,到底有没有西方?到底我能不能去得了?佛在经上讲这个话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总是打了许多的问号,所以你不容易成就。即使去了品位也不高,为什么原因?问号太多了。这是你信心没法子建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把这些道理统统都搞清楚了,你的信心建立了。+ z- m! [+ }- V9 E4 G. w( e
! g, A) C! a% V! D, f
  譬如说讲经,这是小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都没有信心,讲经好难,这东西我怎么行?你能不能讲?当然能讲,你不相信!如果你果然有信心,这个事情不难,我也能做得到,我花上个三、五年,我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第一流的讲经的法师。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在乎你的信心。
# X% q. _; q& I: m' P) f5 z# a* `" w- `8 O
  再跟诸位说,做法师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也不一定要出家,这要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那人家一问你,你简直是外行。李老师是在家居士,人家写给他的字画,提的款「雪庐大和尚」,你这一看,「你出了家还俗了?」所以你搞错了。「和尚」是不分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通称的。凡是讲经说法的都称为法师,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众、女众,都称法师。; f( b. _$ @$ s5 [
, U4 q5 ^; _$ J4 h" \  O
  「和尚」是亲教师,你的学生跟你学法,你的学生称你就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你说老师,有在家的老师,有出家的老师,男的老师,女的老师。唯独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比丘、比丘尼一定要出家,受过出家人的戒律。和尚不一定出家,法师不一定出家。这就是叫你当法师、当和尚,并没有叫你出家。这个要搞清楚。
( d) d  N+ C5 k
  Z* {5 I: U# H" H/ k  信心建立,什么事情必定成功。可是建立信心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在哪里?你自己不相信,信不过自己,信心不能清净。你们诸位机缘、机会不巧,假如你们要像我那时候,看看台中李老师教那个讲经班,你们如果一看,信心一定就具足了,你们没看到。我本来跟你们一样没有信心,只发心学佛,从来没有动过念头说要出来讲经,没有动过这念头,为什么?不敢动这念头,不相信自己。跑到台中去看到李老师班上那些讲经的诸位法师们,我一看,我的信心就十足了,一看就十足了,他们能讲,那我上台绝不比他差,这念头马上就起来了,讲经的心马上就生了。前天我给你们提过,百分之八十小学程度,年岁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比我大,比我年岁小的大概只有五、六个人,二十多个人当中,五、六个人恐怕还不到,可能只有三、四个人比我年纪小,其余都比我大。年岁最大的六十岁,我那时候才三十一、二岁。他们都能够学,都能够上台讲经讲得头头是道,年岁我们比人轻,程度也不输给他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如果你们看到那个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19 01:50 , Processed in 0.0737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