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46|回复: 26

净公上人讲解菩萨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18: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V; L. l  o7 ~' G& F

$ R( k2 c8 l2 i( b         1        02-034-0014 大乘无量寿经
. l" R. G) S$ O3 @8 p0 i0 {; D   ; r' N& G2 D3 v; h) a; A7 @  i0 X! W$ q
……从这个地方来看,招牌、门面、包装就不能不重要,我们要很重视这一桩事情;重视,认真把自己修好。所以佛讲经先把果呈现出来,自己修好了,这是果报,这是让你看,你看了以后,你自然就动心,你也想修学了。所以,我们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样样都好,容貌好、身体好、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好,这就是招牌,这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 U" D5 s5 b8 F  n; ~

6 n! q0 P8 k' ~- q  p+ u7 y0 F5 o  你要想度一切众生、要想教化一切众生、要想弘法利生,你自己不把这个招牌搞好,怎么行?招牌要搞好,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学法门。我们题的十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长存此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常修此行;我们的心、行与这十句二十个字相应了,果然相应,给诸位说,三年,我们的面貌变了,体质也会变。为什么?相随心转。所以这个道场一旦建立,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天天念佛,永无间断,住在这个道场,只要住上三年,出去之后,决定跟一般人不一样,一定的道理。他在这个道场长时间的薰修,身心统统起变化,哪有不往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将来真的变成世界上一个选佛场,我们选人来作佛,就到这个地方来选。所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福,不可思议;东南亚这个地区有福,能有这样一个如法、这样殊胜道场在 ……
$ H4 ]7 a5 ~4 |0 U8 }4 a" x
: _: C$ F9 ^/ J5 h1 c6 Z5 W8 K         * ?% P: m% K2 X. U0 N5 L- T
        2        02-034-0063 大乘无量寿经
4 `8 v, p7 t& h; C. J   
3 G9 w  Q+ b% {8 G- Q2 V  N- I……月之前知道的,预知时至。得力於这几年来,每天八小时听经,如果没有这样长时间的薰习,给诸位说,世缘他总有留恋,总是放不下。听多了,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万缘放下,什么都不闻不问,世间事你们爱怎么做你们去做,与我无关了。不闻不问,这真放下了。# r  y7 N7 j1 ?  u9 C

! g0 y2 {) N7 z6 D0 m: J6 G  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是什么?就是讲经说法。世尊当年在世,没有领导大众打个佛七,也没有领导大众打个禅七,如果有这个事情,那经典里大书特书,大事!没有。我们在经典记载里面所看到,他老人家一生就是讲经说法,将他自己所说的,完全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个样子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他表演的样子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太好了,我们天天念《弥陀经》,没有看出来,蕅益大师看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是念佛而成佛的。所以他一生的生活,我们仔细去观察,确实放下,彻底放下,看破了,大自在。一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说他多么圆满!佛法里面讲的大圆满、大自在,他证得了,表演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应当要效法,应当要学习。这个地方讲的十念,都是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虽然高,我们应当随分随力来学习,决定有好处。请看下面经文:
( @3 ]( U' u; S) z6 Z& |( T  z0 ^4 x8 Z! B$ D9 H0 F% V
  【一者,於一切众生,常生慈心。於一 ……! W/ e1 t0 L3 K* ~2 g
' f& H' t% A" n9 g9 s
       
1 L3 H, u! O  a0 y4 k$ r. {: a         3        02-034-0070 大乘无量寿经6 r# a5 v# e+ n3 J  [: Z
   " W" J. q3 N# A. j* i. y
……虽然看不见他们,我们知道他们也有不少人在那个地方。
- x5 S% x" y7 z
; D& C6 \5 B- s  第三叫「念不退」。经上常讲,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这个话不好懂。什么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自性般若智慧,古人翻译「一切种智」。如来所证得的智慧,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叫念不退。我们把这个话说得白一点,大家好懂,念念与性德相应,这就叫做念不退。起心动念与性德相悖,那就错了,那就退转。也许有同修要问,什么是性德?我们从理事两方面来说,在这么多年当中,我们将经论的教诲总结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从理上说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从事上说的。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念与这二十个字相应,那就是念不退;与这二十个字不相应,你就退转了。这二十个字是我们的性德,是如来真实智慧,这个说起来大家就容易懂得多了。  [4 w% ?+ @7 j. m, ]
. U( F1 p( X2 m6 x9 Q
  真诚心,决定不自欺、不欺人。可是这个事情很难,为什么?我们都以为我心真诚,我没有欺骗自己,我也没有欺骗大家,这有什么法子?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他定义下得好。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心里头起念头就不诚,我很诚意,已经不诚了,念头起来了。诚,不容易,诚心一发,菩提心就现 ……( }* n$ j+ R/ ]1 L; T8 ?5 a

# t9 _5 f- k" c( H" X! Q. m- H         ' S% q5 t: ?1 r( c$ `
        4        02-034-0074 大乘无量寿经1 m7 m: m: F, b3 d4 \/ R
   1 S1 }& M0 M5 D  O+ L" G
……,修的功夫还不到,那当然你还得找医生,还得吃药。但是你要有个信心,我找医生的次数愈来愈少,我吃药也吃的次数愈来愈少,过个一、两年完全不要了。现在需要看医生、需要吃药,过渡时期,我在修清净、修慈悲,功夫还不到家,修到功夫到家,不要了。你们看看李木源居士今天不要了,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有人给我们做证明,佛家三转法轮「作证转」,给你做证明。现在做证明的,实在讲在我们的周边太多太多了,只要你留意,只要你冷静,你就观察到了,诸佛菩萨常常给我们示现。所以清净心,菩萨行,多么重要!菩萨行就是我们下联所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萨行。
  h& `9 [$ ~5 t9 h% A) ^1 ?# H0 w/ q! i2 J
  闻名,换句话说,就是你这一生当中,有缘分遇到净土法门。根性利的,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高品位的往生,这上根人,得上等利益;中根人也能得生,生凡圣同居土,得中等利益;此地讲是下根人,没有意愿往生,得人天福报,下等利益。所以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各人根性不相同,发心也不一样,或者是发心不够坚定,或者是信愿不深,或者是念佛进进退退,所以跟经上所说往生的条件不能够完全符合。
- L. G4 {1 S5 p5 p( s9 J+ A1 S3 T
  我们曾经听说,很多地方流行,从日本那边传来的,本愿念佛。他们说我们这种念佛的方法不能往生,要学他那一种,他那个念佛 ……
: N4 Q: g6 {8 J9 P8 T
1 h# C9 N6 E& s3 A         9 m4 h9 ?7 L- w7 {* j$ a
        5        02-034-0078 大乘无量寿经: R  z* b0 V" W: P% z' _
   
  z: ]* u0 A1 B* u4 T% b* D……,在华藏世界修成佛果需要三个阿僧只劫,到极乐世界去修行,像他们这些法身大士、圆教初住的人,宗门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一种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用三天就成就了,然后你才明了为什么文殊、普贤要去。所以西方世界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做代表,诸佛的代表,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M+ D: c9 g# z1 w7 i
8 b. ]& V. p; x
  我们今天再念这一句经文,「生我国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根无量」,我们要不修积善根怎么行!什么是善根?我们总结世尊一代的教诲,这十句二十个字就是善根,「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无量无边的善根,我们要不认真修学,不行!《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决定不是说我每天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就能往生,未必!没有善根的不行。天天念佛,一天十万声佛号,没错!如果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没有善根,到了极乐世界,这个看不顺眼,那个不愿意,天天跟人吵架,那怎么可以,是不是?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问问你自己是不是上善?你要不是上善,到那里天天跟人闹别扭,不是把极乐世界给闹翻了。
3 K& Q+ c2 w5 v& z5 {/ z6 Y/ _4 J% N0 @+ {
  於是我们就想到,我 ……
$ p& G4 H) j% W; H1 g
$ ]$ a# \6 z7 b        
% P' D  d* C* [2 r- C         6        02-034-0085 大乘无量寿经
: f0 V" @, P/ E' @5 r   
/ ]( [, O8 |6 H. M……,决定没有虚假;要用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执著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妄想就不真诚。真诚清净平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我们用这个心。世间一些人他们用妄想分别执著,我用真诚清净平等,我们跟他很好相处。为什么?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这就好相处。如果我们两个都要,就会发生冲突。你要名闻利养统统给你,我不要,我要清净心,他不要清净心。他要清净心跟我要清净心也不会冲突。你要的,我全部都给你,欢欢喜喜给你;我要的,你不要。於是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就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是念觉悟,念佛是念自性,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德号,但是西方极乐世界也确有其人,性德圆满的现前,我们称他作阿弥陀佛。
( h  L: ~& y8 Y% d( H" x2 N0 A7 j4 u& J6 e! i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这一句全部包括了,依正庄严全部包括。『皆以无量宝香合成』,西方世界香光庄严。我们知道西方世界任何物质都放光,身体也放光,光明世界。在这里看,不但放光,还放香,还有香气,「无量宝香合成」。香光都流遍虚空法界。我们这个地球在不在弥陀光明之中?在不在宝香范围之内?给诸位说,在。在,何以我们不见、不闻?不见不闻,我们自己有障碍。什么障碍?佛在经上讲两大类的 ……8 ]8 Q" N* J8 C

# }" E# z' a* @1 d. p$ {6 I# }        
5 z$ o, a2 K7 ~, f6 m  F         7        02-034-0095 大乘无量寿经' l% j6 [' o& C5 f* j! J. [
   
0 S! x9 h* [1 D; d. G5 r# F……是念鬼。念瞋恨、念嫉妒,那是念地狱,很麻烦,不可以。我们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念佛,虽然不念阿弥陀佛,念什么?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觉悟、念慈悲,这就是念佛。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你决定往生。如果口里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十万声,心地都是虚伪的,见人都说假话,没有一句真话,心里不清净、不平等,不能往生。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念佛是形式上念佛,你心不是佛。
' I1 [) j3 v$ }0 @, ]- x2 T( M
2 t( E$ q  I4 P( ~- R* b' A  「念」这个字诸位看清楚,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是说你现前心里有佛,那叫念佛,不是在口上;换句话说,你的心跟佛心一样,这叫念佛。佛是什么心?佛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有这个心,你念佛就没有中断过。佛是什么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那是佛的行。我们心是佛心,行是佛行,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一生就决定作佛。所以这个总结意思很深很长,他真正在此地劝我们,在无量法门当中选择净土法门。选择净土法门之后,要像法藏菩萨这样信入,从这里生起信心,从这个地方入门,我们不需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演这一段。7 K3 m- S. h/ K5 f4 Q  c

/ V& [; @1 }# n* O        
; `+ e+ l; ^# i$ H0 q7 @+ {5 ^- @# O( M         8        02-034-0115 大乘无量寿经* ]2 a& I% m& f7 k
   
: E& Z0 d) o* c……当中,肯定有大成就,一个心用事!我在前面讲过,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把经教里头归纳成最简单扼要的十个字:真诚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我们这个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前面加个「真诚」,后面加个「慈悲」,十个字。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对什么物,上对诸佛菩萨,下对恶道众生,决定不改变,同样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完全相同。我对阿弥陀佛如此,我对蚊虫蚂蚁也如此;我对善人如此,我对於冤家债主亦如此;十法界千变万化,我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我们就抓到这一点,表现在外面,那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表现在外面。6 Q) T! u1 l- A

+ O: g" `& S+ X. M5 w  t! m  你要问我「学佛」,我这五十年就学了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我学佛五十年的总结。决定相应,那就得自在,这个社会不安我安,社会动乱我不动乱。必须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念念当中决定没有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本来是个迷惑人,本来是个很苦恼的人,我遇到老师教导我这个方法,我真的离苦得乐了,我要报恩。我怎样回报?我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一生当中就干这么一桩事,这一桩事情干得很自在,干得很快乐,一定要认真学习。
6 [! n( P6 `# O
% O" ^6 O  N/ m; T1 @  所以,经论里头不管讲多 ……8 |% w" q( E+ g8 X
* i: U( @9 d( s  I0 q0 x
        7 n. A9 B" @0 V0 z2 H+ y- Q2 P; I
        9        02-034-0129 大乘无量寿经
9 l* A" b; P" r. F   
7 U% s! @/ |5 `7 M- N$ ~: }……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不起念头,你就不要修行了,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我们是凡夫,肯定有念头。有念头,古人讲换得快,你的警觉性高、觉性高、悟性高。那个觉悟高,他就换得快,第一个念头才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掉;悟性差一点,可能到第三个念头、第四个念头才晓得不对,赶快换过来;再差一点,可能一两分钟,一两分钟就不少念头了,才换得过来,能够在一两分钟换过来都了不起,愈快愈好。所以要知道,我们今天讲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我说二十个字还太多了,但是这二十个字讲得清楚、讲得具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再简单一点,四个字:「纯净、纯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什么?就修这个。: o) |! ?: ?5 y; I. w7 i! O
( T7 h6 L+ p) r9 u0 B" M8 L' L
  「纯净」,我们的心绝对不能有丝毫染污。什么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我们讲动了感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是染污,要警觉!这个染污就是不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净就不能生净土。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不清净,怎么能生净土?念佛生净土没错,就是刚才讲,你念头才起来,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生净土,用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修念佛三昧。不是一面念佛,一面起七情五欲,一面打妄想,那个不行,没有用处,古大德讲「喊破 ……2 b) J/ {; M6 M; U( y3 Q
4 M* z9 p: S: r3 Y# Q' m" z" f
       
: a# f1 p6 f* b: p4 x. c, w) ]         10        02-034-0132 大乘无量寿经% ~' @# Z! |, m  a
   
* E* x( p3 Y( K- a7 V5 x8 ]……,这就叫「光明遍照」。你影响的面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这个光大,这个光照得远,这个光照得深,就这个意思。如果把自私自利摆在前面,你的光很小,你的光很短,换句话说,你影响的面很窄狭,影响的时间很短暂,那不就错了吗?: ]; p$ A/ d* L7 _- t: ?

+ D+ s$ g* e& ?) r  k8 ]( p5 u  『等』就是平等。底下讲的『智慧光、常照光』。光明从佛无碍善心而起,帮助众生破除无明,这是智慧。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什么?我学佛五十年,总结佛陀的教诲,我写了二十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前面十个字,佛心,是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如是存心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对人对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上面这五句十个字「纯净」,下面这五句十个字「纯善」,心纯净,行纯善,这个人就成佛了。所以再归纳四个字:纯净纯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心不能夹杂不净,行不可以夹杂不善。8 G4 U" ?2 e/ d
2 x' E: d$ _: R. \8 e  J
下面『常照』、『清净』、『欢喜』,欢喜是慈悲,清净是决定没有染著,要在这里下功夫。「欢喜」是从慈悲里头流出来的;『解脱』是从清净平等里面流出来的;『安隐』是从真诚慈悲里头流出来的;『超日月光』是比喻;『不思议光』,法合,喻后一定有合讲,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康僧凯的本子有难思 ……
! H4 G& N; V2 N8 [* [7 O6 d4 o' D" N; Z+ B% e- d
) j' x0 O; |# c, `
        11        02-034-0144 大乘无量寿经0 C; m& G+ `! u) K) j
   
( t, s1 \. D. t! E+ K) e: `……。佛法能不能兴旺,个人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证果,都在自己不在别人!老师只能教你方法,只能提供他修学的经过给你做参考,真正契入完全靠自己。1 Y0 P; U$ p, L( p1 ~! t
% W, T2 a. L! N- h9 w4 {3 A; M7 e% x
  儒跟佛都讲一个「诚」字,真诚!只有真诚你才能契入,不能夹杂一丝毫虚伪。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总结大乘教学里头,把它总结为总的修学纲领,我们写了二十个字。好像这上面两边,这二十个字写在这上面,「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个心,不能再用虚假了;这十个字反过来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造轮回业,决定出不了三界。所以这边讲的是存心,这一边讲的是对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 d/ ]1 X1 [9 l% R  x; m& c0 \" C8 |  g1 b+ _3 O
  依照这个纲领来修行,就是说把我们的错误,我们虚伪的心是错误的,修正过来真诚;染污的心是错误的,修正过来为清净;贡高我慢的心是错误的,修正过来是平等;迷惑颠倒是错误的,修正过来就是正觉;自私自利是错误的,修正过来是慈悲。简单明了!最近这两、三年来,我嫌这个字太多了,二十个,现在把二十个浓缩成四个字「纯净纯善」。我们的心要纯净,我们的行为要纯善,用这个做目标就更简单了。纯净纯善是如来性德圆满的现前,要远离一切不净不善,心地要清净,行为要善良。
: R! l( v) g6 P
4 W. i1 I% P3 k- H  这十力第四个是「根智力」,根就是根性,知道一 ……
% L: {, a7 M5 |2 ^2 `
2 t/ @" @6 C; J         7 c6 s0 N/ i  r9 R0 z
        12        02-034-0177 大乘无量寿经  E  J- p5 J1 N# r) M
   % F( _% t; q2 ^8 p# N
……帮助别人提升是善,帮助别人堕落是恶。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看,这是善,自己给别人做不善的榜样是恶。这里头差别,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怎么学?不读书不行,一定要读圣贤书。
2 c+ U2 G2 g, ?+ [. |! f' R  y* h% H
  说到这个地方,有许多同学来找我,有人希望跟我一起修净土,也有人很希望跟我一起学《华严》。真正有心向学,那就请你们要记住,跟在身边未必有成就。像孟夫子学孔子,不在身边,他学成了,比在身边七十二贤超过。所以「善用其心」这句话重要,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用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只要你真正能够依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二十个字都相应,我们真的是同参道友,不一定在一起,不一定住在一起,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你们个个都会成就,有真实的成就。如果这二十个字做不到,天天跟在我身边,不能成就。这要懂,要清楚、要明了,我们的方向、目标不能走错。' U' a! Z: C4 S
9 X- `/ B" ^" R/ ]: G4 ^
  机缘非常难得,这是经论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就是闻佛法,闻了你能够理解,解了你能够实行,你能够落实,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你是真的在学佛,诸佛都赞叹你,龙天 ……
4 v) h. J- A4 W# j
0 D9 [- z7 j- h% [1 k3 X2 `         6 ^2 a$ ^) ]( Z) a- U
        13        02-034-0180 大乘无量寿经
8 u# k5 R" q" O# F1 |& W' k0 C% C   
- k; y% j) \5 n  ~& }! K, x. S1 t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八0集)  2006/2/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4-0180
8 U  F) ]* ^; R! e& `8 l1 U) L/ U5 C! q) i5 X1 k
  诸位同学,请看经本,「三辈往生」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 u7 L$ m$ o: B& I5 \* K  ~# j- F. e+ ~3 Z' H: U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 W$ L+ F6 [9 P1 \& {1 r" p8 H* p  r# B1 k6 p/ p2 ~) o$ |$ |
  我们念到这一段。古大德对於这一大段,也就是此地讲的这一品「三辈往生」,以及下面一品「往生正因」,这两品一大段的经文,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得最详细,也注得最丰富。当中的原因我们可想而知,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此地。首先要断疑生信,这比什么都重要。疑情要断尽,信心才坚定,信心才清净。坚定的信心,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信心清净,《金刚经》上说「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实相就是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信心清净,真心本性就能现前,「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哪有不现前的道理!* l# y( Y, q/ }7 b: ~) C

% u: h( `/ O7 B2 I: [6 W, [, I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他讲得很透彻,序分里面有信愿行,正宗分里面有信愿行,流通分里头还有信愿行,所以信心多么重要。我们今天一般学佛的人,说实在的话,信心不足!就像浮萍在水面随波逐流,没有定性。今天社会风气实在讲就是大风大浪,随著社会的欲求,现 ……* b: F1 A! }4 u

5 [& ~$ `/ I: o; b        
- k% c$ C2 J# r# R+ r  @9 x         14        02-036-0003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9 }) H2 {4 ?# P2 A( B4 L/ ]   ( u' d+ ^& E4 @: _
……有人教导他。我希望我们学佛四众同修都有这个认识,我们都能够回头,都能够自己责备自己,认真努力修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必然能转变这个环境。佛法里面讲消灾免难,这个话不是假的,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得到这个效果。所以经上讲『人有至心求道』,「至心」是真心,真诚到极处。「道」是什么?我为了便利同修们明白起见,把古人的话用现代的简单、通俗的言语来表达,道就是我们对联上挂的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能不能跟这十个字相应?果然把这十个字,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起心动念你就与道相应了。这边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处事待人接物落实在生活上。我们只要把这二十个字做到了,这个道你就得到,你就得到道了。我们要真心去求,真心去学习,『精进不止』,不懈怠,不停止。
3 E9 p; A3 P% O4 @+ C, R" i
& S) d( `8 n+ {( [( L. \  『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佛的话很肯定,一定会得到结果,一定能满足你的愿望。此地同修,我遇到几位跟我谈你们的愿望,想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天天有法师来讲经,天天有同修来共修。这个愿很好!为什么这个愿不能兑现?这段经文多念念,你就晓得了。你没有至心,你没有精进,所以你虽有这个愿望,还达不到。读这段经文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真心精进不懈,你的愿望很快会 ……9 \( R9 B" o+ C3 D2 A% ^
7 h" Y! p6 I6 E! y: ?3 w# l
                       
/ v5 H7 w' x! u# J3 ]4 B( P; j         15        02-037-0005 净土大经科注
! a/ D+ {, o& @  m6 x1 |   
5 y) ]  Q% g/ A3 C! \……情没做,心发了,不是你不做,而是缘有障碍,所以你的功德是圆满的。谁伤害你?没有。那个做障碍的缘的,做障碍的,这就是科学讲的作用跟反作用,它就弹回去了。他害人那个意念,害人那个恶行,统统他收回去了,他遭殃。所以,古人这两句话我们把它稍微修正一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有」,都不需要,心开意解,得大自在。
0 i+ ^0 \& b3 D, N- J4 F4 ?% x0 F: s) w" z5 V: J1 s
  菩提心确实就像个金刚罩一样,什么样的邪恶都不能够接近你。这个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十个字。我们在这个世间,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一生对人、对事、对物,处事待人接物,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老师教的。看破是什么?清楚、明了,这叫看破,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没有能力看破,读经。佛经上所说的,是诸佛如来他们怎么看这个世间,怎么看宇宙,怎么看这些万物,这经上所说的。我们读多了,慢慢自然而然跟他一个看法。这不是证悟,这在佛法叫解悟,解悟对我们中下根性人来讲非常有利益。我们明白道理了,我们就会走这个路子,与佛菩萨所说的相违背的,我们决定不去干;佛菩萨所说的,与他相应,我们就可以去做。决定不要想到自利,想到自利,里面就夹杂烦恼,没有自己,纯是利他,这就对了。一定要智慧做 ……
0 ?% m# x( T0 I+ n% b0 E% V+ W) c: `( r0 {) m$ m
        ! |' n& o* b, z) S
        16        02-037-0019 净土大经科注; P/ L$ g  q1 T9 d4 e3 Y: A
   5 h- j) \7 m0 x# c  A6 \
……德行,德行是忍让。孔子弟子赞叹老师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讲心地的端庄,不偏不邪,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这忠;恕就是原谅,原谅一切人,爱护一切人,帮助一切人,感恩一切人。9 W5 I& y  v/ k" {2 M  Q( T4 N  D
: d0 H2 S3 X4 p! L1 W# x: z& R9 H
  这是我们在这检讨,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都学不好?真正原因明白了、找到了,把我们的毛病革掉、放下,从今天起,我好好的修十年,抓住宗趣,那十年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菩提心不能不发,这是自己的真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提的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如是存心;应对世间一切事物,我们用「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果然用这二十个字来规范自己,来勉励自己,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学记》里面所说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古人也有一句谚语说「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我们能够锲而不舍,好好学十年,一部经、一句佛号就够了,不能搞杂,不能搞多。如果佛菩萨、上天还给我十年寿命,我就好好的来表这个法,十年当中我做出个样子来,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这一部《净土大经科注》,我们认真好好的学十年,就这一部经,一遍一遍的讲,遍遍意思不一样。为什么?境界向上提升了,不相同了。
; N" P: o" L; M5 u8 C+ s! x- \) W, q0 \: Z; f1 W; o& L
  我讲经用的经本,第一遍我们讲的是《净土 ……1 x, e. I, J- N. k
/ d$ n' ~' B( b) k" E' a$ H
       
6 p8 }- M1 H2 H8 A         17        02-037-0163 净土大经科注0 M2 k; h" B5 f+ q1 G0 q& G
   
# i' N7 u8 o" S9 T# i8 {……心,自受用我就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祖师大德常常讲的深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注解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之心。我们读《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多好!我就用这个做深心,来解释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正觉。他受用就是慈悲。我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发心了,发这个心,我们在日常生活用的是这个心,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这个心,这个人是真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用这二十个字,很简单、很好记。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用这种心行来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 j8 H( b- c2 \! z, n' R3 T; ]2 ?" Q
  「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的,妙极了!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的这四句偈,「一切有为法」,有为是有生有灭,说的十法界,十法界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於一切现象不能贪恋、不能怨恨。怎么对待?慈悲,慈悲就是一般讲的爱心。现在许许多多的信息传来,应付灾难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爱心,怎样去发挥这个爱心,讲得有道理。江本 ……
3 A; T: l4 @* ]" @0 R- G& E6 B9 R, r! O9 J& T4 Z
        3 @* ?. J  Y" t/ v
        18        02-037-0197 净土大经科注% ~7 R- f3 p- U. f) N3 S' c) v
   % O- S+ I: g1 p  O" U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  2012/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7
' B  a! A) F( u7 A  S4 {! i: j1 `% L7 z9 L% y; q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九页,我们从第四行当中,「积功累德品」看起,从这看起:
2 Z, O1 |% Y5 u. F8 O5 v2 t  _' v9 K( Z" z1 \0 r" e* z! a6 U
  「故《积功累德品》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是为法施。经中复云: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是财施,「故知大施主必须财法二施。如《会疏》曰:以财济世贫,以法周无福。故曰大施主」。在法界虚空界,阿弥陀佛确实做到了,大施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财、法两种布施都做到圆满。在物质、财这一方面,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那个环境里头真是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想什么心想事成,完全是变化所作。这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科学要达到登峰造极才能做到。他们的科学确实是高明,我们这边科学,近代科学家发现,这几百年的科学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就是二分法,把心理跟物理分开,物理学、心理学分开,这是最大最大的错误,所以出了很大的毛病,到现在毛病愈出愈大。极乐世界的科学,它没有这个毛病,它心理跟物理合成一个,它没有分开,这就高明。为什么不能分开?现在科学家发现 ……
5 G: X, s: z/ d0 R3 ]- S% B2 S
- Y/ M4 ]8 z1 p+ C) f% n        
  K0 Y/ L) r, Z         19        02-039-0135 净土大经解演义$ {8 u6 R! q7 j1 V8 w
   % @) A' n: c8 H/ q% h+ r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五集)  2010/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5: P% s7 J4 Q5 T* o0 \
6 W  k. j0 Z! p% n9 J- Q- I4 h5 m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五十二面,倒数第四行。- r2 P* U& E8 j( |  T

; I1 P7 r8 \" M, w* _/ L9 Q7 L  从「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里看起。这句经文念公说,「此有二解,一《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法藏,先要把什么叫甚深法藏搞清楚,法是佛法,藏就是佛法藏在的地方,哪个地方有佛法,储藏佛法的地方。尤其是如来甚深的法藏,这就是说,究竟圆满的佛法才称为甚深法藏。究竟圆满的佛法,在事上讲,我想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古大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一切佛法无不从《华严经》流出来。《华严》像是大海,佛法像是江河、这些水流,都离不开大海。《净影疏》这是隋朝的慧远法师,他解释这句经文说,「明修胜解如来藏性」。因为如来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性流出来的,如来藏性就是自性,也就叫法性,这个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这是自己的真心,这叫受持。暗是迷惑、是烦恼,无明烦恼,障也是烦恼,烦恼障、所知障。如果我们用这两个字来说这两种障碍,障是所知障,暗是烦恼障,妄 ……
& g5 z  E. H' l) T
: E! B4 n9 e! P2 @' A- p' t9 S/ b         7 l& L9 m; T* U+ ]3 ^
        20        02-039-0307 净土大经解演义
- ]& O8 W2 `4 H; L3 `# }   
" }5 ?, n2 Y3 L: {& _……,疑惑化解了。妄念减少,疑惑减轻,逐渐逐渐真心就现前。这桩事情只有真心现前,真心里头有智慧,能明了事实真相;用妄心,那非常非常难!为什么印祖说一分真诚得一分利益?真诚是真心,真心懂得真心所说的话,妄心不懂。真心,妄心所说的它懂,真心所说的它也懂。妄心,妄心所说的它懂,真心所说的它不懂。发菩提心多么重要,发菩提心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最近这二十多年来,我们讲菩提心,跟古人讲的不一样。菩提心的体,我们讲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提心生活在世间,肯定是这种态度。看破放下,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自在随缘,一丝毫不勉强,这一生这一世决定念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我们的大事就圆满了。十法界的众生,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途径,同一个目标,在世尊的末法时期,除念佛法门之外,学其他法门非常艰难,不容易成就,修念佛法门决定成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5 R2 t( |; v% B, r1 E1 Z/ `6 a" n0 ]9 i  \" d5 F
  我们再看念老下面注解,「今此经文,与《妙法莲华经》中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意思完全相同。「直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无异,此非偶合」,不是偶然相合的,「实因体同」。这说什么?《无量寿经》 ……: b, m3 r/ j* u% R0 n

. a5 x. I, w7 F* D: u* l+ ]7 I! T- o8 }+ j/ F+ ?4 i3 \
71        12-017-0404 大方广佛华严经" G, y1 z/ h0 a  P: h6 Z
   
# ]  T+ {+ e! C; r. i3 q% T……人的算法,我学佛今年是整整五十年,我二十六岁学佛的,今年七十五岁,整整五十年。五十年当中,我们总结佛法的大意,我们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每一条里面都圆满具足其他各条。清净,清净决定真诚,虚伪哪来的清净?清净决定平等,不平等你心里头有高下,高下是傲慢,你不会清净。清净一定正觉,如果你还有迷、还有疑惑,你不会清净。清净决定是慈悲,决定是无条件的爱护一切众生,你对众生的爱护还附加条件,不清净。所以每一句里头都圆满含摄其他的,你这一句才圆满,清净才圆满。在行持上一定还包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心行都清净,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对十法界一切众生,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的教导,方法门径很多,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变。因此佛跟魔怎么样区别?与这二十个字相应的,肯定是佛法;与这二十个字相违背的,肯定是魔法。我们用这个来区别就很明显、很清楚,我们是跟佛还是跟魔,不必去问别人。魔在中国字里头的本意是折磨,我修学受许许多多折磨,这是魔法,这不是佛法。佛法是解脱,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解,离苦得乐是脱,脱苦了,这是佛法。
2 r( o+ e. y  ^; e: D( ]
% k4 @8 _4 U; u0 A) B" {  此地这一句,「能令诸趣皆清净」。我们要想,先想自己,我自己有没 ……
9 s) F. i' @4 b4 q) o2 A/ W2 q4 _
2 i+ R/ n5 A1 X( G! o         ( B2 d0 h2 G' t& O  {; p' x% U
        72        12-017-0406 大方广佛华严经$ |. o) s+ F" {; y3 W
   
# ?' C3 T, {3 M& c9 c3 ]5 X  P3 W/ r……是有高下的是妄心,是虚情假意里头流出来的。真心永远是觉悟的,决定没有迷惑。真心决定是慈悲的,慈悲是爱心,《无量寿经》上讲的仁慈博爱,平等爱护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差别的;如果有差别的,这是妄心。我们要在这里练,到什么时候你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现前,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成佛了,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面明心见性,净土宗里面理一心不乱,你就得道了。你得道之后,这个得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这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完全落实在你的心行,你的心行绝对不会违背这十个字,你就是再来人。你在生活行持上,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6 w: @, H) `1 U/ e- N! t  y+ U% L' o1 E
  我写的这二十个字,前面十个字是心,后面十个字是行,你的行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你就能够得「甚深自在悦意」,你会看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就如同佛在大经上所讲「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怎么会不爱护?自己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念念增长智慧,积累功德,他怎么不欢喜?
% W$ U( t6 t  B) E0 [8 D
" m4 l5 f7 N2 B( J, t' }# M( A  赵朴老写的「知恩报恩」,我们把它放大,印了大概总有几十万张,全世界赠送。这二十个字要不落实,那「知恩报恩」是个口号。我们学佛就学这二十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别人也是了解这二十个字、如何落实这二十个字。经论里面,我们有读到「佛度有缘人」,哪一个人 ……' K& D3 r2 H' D5 }: {

2 C; `0 \& K4 y# m; V         $ m* j8 U8 ]# }6 Z
        73        12-017-0424 大方广佛华严经* i7 ^: {+ A! E8 s" Q5 W
   # ~7 {7 W. n+ l1 h( M
……入到教授。我们有我们的标准,跟世间人的标准不一样。像这些,我们在学院的时候,我们都要报给政府,我们教授的条件、副教授的条件、讲师的条件、助教的条件,我们要向政府报备,然后他就晓得这是道德教育,这是伦理教育,跟世间所有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同。
0 M6 e9 P: @: D; e% j, b1 z! }0 ~* U2 `4 H  z
  佛法回归到教育是正确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推行的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自己就是个教授;我们必须要能够做到他那个模样,才能称为教授。他真的万缘放下了,五欲六尘丝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不动心,念念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行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我们的标准,这二十个字不能落实,那就不具备教授的资格;这二十个字做了,做得确实有成绩,还没有达到圆满,那我们称他为副教授;这二十个字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我们可以请他做讲师,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定老师的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员,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度而后才能度他。
3 n4 R9 n, }# {& n. X6 w6 p
7 [* z# M( Z4 ?  烦恼不能够天天减少,诸位要知道,此地这里一句:烦恼少智慧就增、就长,这是真实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来讲,是有害无利的,为什么?没有世智辩聪的凡人,他在这一生当中平平淡淡度过,他少造 ……
8 u  l* @% h1 i3 }4 i) O* C/ ?: m$ T" K$ q( L
        ; \) k6 O, Q, ?, l: a, @3 D) H  Z
        74        12-017-0443 大方广佛华严经
0 x. B5 x' J* T1 ^/ J% W   3 a. Y, D" Z  x/ Z
……处,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决定不自欺,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欺人,我在讲席当中常说,欺人的人是必定自欺。先自欺,而后他再欺人。如果不自欺的人,他决定不可能欺骗人。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真实功夫,这就是古大德讲的实学,实实在在的学。* p  G( C/ _: A# {
4 j9 h6 y# o" W8 g% U- g7 I
  所以我自己学佛这五十多年,我在讲台上讲经,今年是四十三年了,没有中断过。我总结诸佛菩萨的教诲,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的心要落实在这十个字里面,这十个字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用这个心生活,用这种心工作,用这种心处事待人接物。后面这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完全落实在事相上,自自然然所表现出来的,一丝毫没有勉强。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叫看破,看清楚了。一切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叫看破。看破之后你自然会放下。放下什么?要依本经佛陀教诲来讲,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
/ q$ p: b: m* _* A: y; T! E1 i
4 o( l6 C1 w3 J0 ~/ a  这个话大家听了好像是懂得了,其实未必然也。因此我们不能不变通,换一个讲法,换一个讲法实在讲,没有经典里面讲得这么样的圆满。我换一个讲法讲得比它罗嗦,但是确实是降一等,为什么?不降一等,我们无从下手。所以我教初学的同修 ……8 O: v/ A; ]* n! _4 k9 `/ ]
+ T' O' g; K+ C
        , ^) t% Q9 O  L9 c
        75        12-017-0449 大方广佛华严经
( h: S/ o, t- [* s   , ~6 V6 M8 G: k4 I. y! \: l
……重。而佛经在翻译的时候,确实已经是当时的白话文,最浅显的文字,我们不能不晓得。
; x! E$ B, L! D- O# s5 S' c1 p, m, I. v  P( E3 v! H& K
  主稼神偈颂第三首:8 M) j7 [6 U$ `
- n% R& [  P3 P
  【善逝诸力皆圆满,功德庄严现世间,一切众生悉调伏,此法勇力能明证。】, ^2 b/ E9 U% p  H
7 _- B) \5 R4 X
  这首偈前面说过,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能讲完,我们接著再讲。偈颂里面真正的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真实的修功。你有修功当然你就有德,修功有得於心,是烦恼轻、智慧长;修功有得於身,不但是健康长寿,必然是自在随缘,你有得於身。如果以我们讲堂这个对联二十个字来说,修功有得於心,必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修功有得於身,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功德!今天我们怎么个修法?这是我们关键的问题。从哪里修起?要从读书,这不读书怎么行?要从好学。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的道德水平堕落了,我们的文化水平也下降了。; X- {  _( u7 Y$ g, k3 \4 L

, B* v& ]4 {( K% i! Y1 N  所以我在澳洲实实在在是不得已,功德从哪里修?从《弟子规》修,从《了凡四训》修,从《感应篇》修,把这个基础打好,再入佛门。佛门从哪里修?从《沙弥律仪》修,至少从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前后的两个版本来修。你真的果然能把这些东西落实,你修功就有德。你不真修,你哪里会有德?这个功德对自己就是庄严,庄严自己的身心。让人家一接触你,我们 ……, i. d9 ?) b0 u

0 ?0 }, o- ~% Y        
( \5 G9 M' m9 j5 u. }+ w         76        12-017-0456 大方广佛华严经
7 A. U1 X2 r0 s( r* J: l9 g4 x% E     g' U) ~/ j2 ~# l7 p: t
……的人,也帮助后代的人。听说光碟可以保存两百年,那么至少我们能够帮助到两百年以后的人,这好事情!我将我自己五十年所修的、所学的、所获得的,贡献给大家,可以给你做生活上的参考、工作上的参考、学习上的参考;乃至於你想真正修行,真正想希求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些都是可以值得给你做参考。除此之外,我在这个世间,没事!什么事都没有。
" K! a$ m  K8 S' R; u' B3 o& U1 S6 y& j0 Y6 C' `7 E- j
  今天全世界这些动乱、灾难,对我来讲,没事,什么事都没有。所以我也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每天天下太平,「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有时候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哪个地方有灾难,哪个地方有发生什么事情,偶尔听听!这是我遇到佛法,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也正是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还有烦恼、还有忧虑,那就不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个秘诀,「只有人,没有自己」;起心动念,念念是为别人想、为众生想,绝对没有一桩是为自己想的,你就会得到最高的享受,你就会真正落实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最高的享受!我们的身行纯善,我们的心地纯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纯净,行纯善,怎么不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E/ B' {) P* i8 W

! ]) E+ I: G' `$ X( i! w! y: L! k                         # T2 q1 C( W, G

3 H2 r9 a( y$ N8 y' Y0 g* W; d+ ?* h2 w$ P7 ^
        77        12-017-0498 大方广佛华严经
+ W+ [7 E  _$ ^' ?& f) I! o. V   2 D, |/ Q  ~! |2 A  I8 ]
……也充满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我们见不到是因为我们有烦恼,盖覆了自性,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将烦恼断尽,障碍消除了,这个现象你就能体会得,你就能见到。所以自己成就,就是成就十方一切众生,「普照十方国」。) e. A9 A! e) C' h1 z
( i" v4 p9 _) Y/ x' D! z, H
  我们是凡夫,我们从哪里下手?如何来学习?实在讲学习在觉迷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觉就对了,迷就错了。我们从哪里入门?修清净心。把我们的虚伪转变成真诚,把我们的污染转变成清净,把我们的贡高傲慢转变为平等,把我们的迷惑转变为正觉,把我们自私自利转变成慈悲,就行了,从这里下手。改心,转念头,从这里下手。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后面这十个字是前面转念头的落实;你的心没转、念头没有转,后面这十个字你做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看不破。看破是什么?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真明了。放下是不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我们日常生活的心态自然是自在随缘,念佛求生净土,一生圆满成就。菩萨这首赞颂的大意如是。第三首:
8 F+ q; R  ]5 m$ V/ |5 k1 y9 Y
6 q$ i" g) I# M8 k: N; A) C; t  【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众生前,示现无尽身。】
3 @3 y2 s+ p$ E" o
& X% L# L2 h+ f$ x+ O+ q  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如来的神通力不需要作意,不需要有意现什么神通,佛不作意,完全是自然的。『法界悉周遍』,这是说佛的能力,也是自性的能力,自性本 ……1 G* s# @( J7 z; k- b  ~
- M; l- k# {0 p: _; w6 V
                        ; u  w3 a$ K5 c! [1 o" K
2 a, f1 W- K$ r) C1 Z5 j

& o5 J( B) P* v5 l5 `  I& |         78        12-017-0510 大方广佛华严经4 K& h$ k! c/ v3 k6 r3 W
   4 o* i/ W' p" G9 _+ O, p; X% m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0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510
" w: W6 U: K+ K. V% Z
2 u2 {  g4 x, p/ F! @$ S, ]' V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一首:& V) {. Q3 ?0 g/ ?6 ^

( J+ D/ y& j# o' j2 T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已,即说颂言。】
# y# A6 v. [9 y% T: @7 x
. z, r0 i% O1 ?6 k/ B0 ^4 ~  这一段文是说偈的仪式,集结经藏的人他写的,里面内容、经义我们前面说得很多。这一段文特别注重『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因为每一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但是到十普菩萨统统都会合了,所以称之为「海」。偈颂里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处,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首偈是说一位菩萨他的赞颂,这个地方十首已经融通了;换句话说,不是说一位菩萨了,代表菩萨法门互相涉入,所以不再结归到某一个人,往后都是这个意思。我们看偈颂的第一首,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如何去学习。
$ [$ {7 Y# M. S6 B0 S9 F
6 [) ^' j5 i4 N& P7 P+ F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 ^: Y: P2 _" j3 J* S- B# n/ T" [
& V) r+ D# Q  k2 i7 C: I9 v  菩萨赞颂。「遍往十方菩萨众会庄严道场」,在前面清凉大师注解讲,长行文只是「入众会庄严道场」,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说法」,可见得弘、护两个意思都非常明显的突出。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间?能不能利益一切众生?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讲到九法界众生,无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 ……+ P& K6 i' v$ ~- v# H1 l) z. Z

0 p9 `& n! w3 v3 L7 U. Z                         - o+ ?2 F4 q# V( `2 b

7 c0 Z- g) S1 `/ d  F% |
: ]3 b* j8 x) e$ z         79        12-017-0524 大方广佛华严经3 n/ P3 X+ @: J' q2 V7 ~9 m+ d& B
   
# w, @- }" p' R4 I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四卷)  2001/12/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5247 J' M: i; k% U! t  C$ {

. I: P/ g9 j$ P" |$ }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海慧菩萨赞颂第六首:% Q0 ?: ?0 y/ R5 l

- `$ ~- V, l+ k6 n  【摩尼宝藏放光明,普发无边香焰云,无量华缨共垂布,如是座上如来坐。】
) N5 x7 p: A% t8 \$ c
1 z2 j5 y/ u: p  向下五首偈颂,是赞叹所坐的庄严。这些菩萨摩诃萨,都是从法座、从师子座出现的,所以多半都赞叹师子座。在前面清凉、李长者都给我们提示过,师子座是表法身的,也就是表法界的,也就是自性、法性。我们想一想,哪一尊菩萨只要是明心见性,都是从法性流出,法性才是诸佛如来真正的宝座。从法座所出的菩萨无量无边,经里面讲的没有错。我们看他的赞颂,赞颂依然是表法的义趣。+ }; i, V( D0 A% f8 j

7 g# ~6 u) g1 A( U6 V4 O  『摩尼宝藏放光明』,赞颂都是赞叹宝座以及宝座上种种庄严,而实际上都是讲的自性。宝座的座体就是自性的性体,宝座无量无边的庄严就是自性的性德。「摩尼」是如意宝,藏是形容其多,多到没有法子计算。「放光」,确确实实是放光,充满了智慧光明,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光波,周遍虚空法界。『普发无边香焰云』,「无边」是从量上讲的,香表性德,光表智慧。『无量华缨共垂布』,「华缨」是代表修行,表菩萨无量的法门,都是从性德里头流露出来的。这 ……. K+ i! X6 n4 G- ^$ U

# h+ A! h  k3 t: d2 x# l! V1 c) @                         * [+ J% b1 L8 j( r. s- L

% T0 N$ H' H: ?8 h, y! c0 X5 H) G. s8 \: t+ y
        80        12-017-0531 大方广佛华严经
7 G1 e: R; Y: R$ T" G   
' V) q1 ?8 ]/ Q( |/ _+ _' [……改正自己过失是功夫,这功夫不间断,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契入这个境界,不但是经典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一毛孔、一微尘,你也体会到无量义。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了,古大德所谓的哪一法不是佛法,随便拈一法都能跟你讲几个小时,能跟你讲几十个小时、几百个小时。不是只有经典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哪一法不含无量义!为什么含无量义?全是自性的相分,性德无量无边,性德所现的相分同样也是无量无边。这才能入如来的境界,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经上讲「生如来家」,得像如来一样的受用,我们所体验到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你才真正懂得少分。所以真修行人,会修的人,掌握到这二十个字、十个纲领,前五个纲领、十个字修心,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起心动念不能违背,后面十个字修行,我们的言语行为,念佛重要!4 x+ i( {: C7 @8 [

5 A6 D8 G( w5 @( ?- O7 G) g; ]  q  百目菩萨第一首偈里「称扬三世诸佛名」,念佛重要。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作佛了,见佛就成佛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见吉祥云比丘,善财童子就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吉祥云代表初住。见到海云菩萨,海云代表二住,他就提升到二住。见到妙住菩萨,妙住代表三住,他就提升到三住菩萨。末 ……' n1 W1 }5 A7 B7 p
$ h  L( L( l3 `( |( ^4 L( |

, }$ r1 f! `: Z6 s81        12-017-0554 大方广佛华严经* [' V3 [  Z$ M# y
   ' i7 H$ I" l/ T5 G6 a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四卷)  2001/12/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54
% C2 n4 ~" e. `# s5 ?9 ?0 n9 C, {! x8 |" q3 S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最后一段,结通无尽:
5 c( ]6 j% h2 G8 ?  w7 S
0 @- Z* P7 {2 n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为供养。】$ ?/ D" Z2 B1 N8 h6 s
$ r: [- J% w% C* ~2 u9 i: T* b: N( k
  前面我们讲到此地。现在我们接著看:
, s* ^4 T  S7 L. I8 o1 m/ h7 e5 R& O. M; s, c
  【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於道场。】* I& _7 \' S  ?% m: h/ o

* Q( c7 W/ R+ V4 U  这一段经文在前面跟诸位曾经介绍过,大意是先总结「华藏世界内」,然后再结「华藏世界之外」。前面也有两段,首先是举我们这个世界;「其华藏下」,这是说「华藏中一切世界」。这里面境界很多,先为我们说明「兴供」。『一切世界』,华藏世界里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一一世界种中,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都有像前面所说无量无边的世主来供养,这个境界不可思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无法形容它的壮观。' d- b0 O5 k# W2 I4 n
$ c% m! z6 v! k  f% _1 I
  【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缘,各各三昧方便门,各各修习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欢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诸法门,各各入如来神通境界,各各入如来力境界,各各入如来解脱门。】
# E$ t' X2 g- o2 B7 _: `! g
* r9 H5 z  j7 `  }" w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先说佛坐道场,「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於道场」。清凉大师说这 ……# ]) R1 ?* N, R8 e1 Z% \) j* z

4 I  ^" j' c7 w3 W. g                         , I  W0 V# |/ ?4 n5 D
9 k. T2 Y% m2 L% M

/ u( W+ X. b; l% B6 v/ S* ^( i         82        12-017-0555 大方广佛华严经2 ?7 U0 }' s) d( M+ P- L+ r' W: n
   : f9 T( T+ n2 X% a5 b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551 e% n) l# l5 `- K+ ?" ]& `$ {

+ G3 f( K# t) F) q3 ^; C* J+ k2 v: k% e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最后一小段经文:/ G  [" A3 E8 H/ s5 V' X

" w$ q7 i+ ]! Y+ i8 h  X  【如於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1 C0 S6 y9 {1 Y6 F( A# }
5 T$ M5 l' L2 n, c. y7 \, T& E  这段经文是「结华藏外」。在前面「结华藏内」最后一个小段讲闻法得益,七种利益,最后一种讲「修极」,我们特别强调佛的恩德、佛的智德、佛的断德,也就是这个经中所讲的「大悲」、「大智」、「自在」。自在是断德,如果你不能够把烦恼习气断干净,你哪里来的自在?所以我们要想得大自在,如同我们天天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这是一位得大自在的。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原则,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你要有丝毫放不下,你就不能得大自在。修学的同修,哪一个不想得大自在?大自在何以得不到?没放下。这桩事情说实在话,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小自在。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了,心里一丝毫都不执著、都不分别,连印象都没有了,那你得的就是究竟圆满的自在,自在到极处了;那个「极」就是大圆满的意思。因此我们要想生活的自在,现在人讲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果报 ……4 t5 y+ s) x# b4 s
! ]! x: J7 \9 B  b8 o: j5 }4 W4 m# V
                        3 B2 Q) W8 @- c3 c0 y
1 n- F  q! S" s9 m+ c

8 P% d$ g& C2 J  g         83        12-017-0565 大方广佛华严经
+ _9 l1 [3 J' z% P" S   
8 n1 Z5 `- _+ ?- P% P4 F; _' C. C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五卷)  2002/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65
. C! l7 O* v; [) G4 K
5 ~  V7 O8 ?* C5 T( A- T9 L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菩萨念请第十句:  E4 X" U. D4 b# o9 X

' g. c" N6 o0 m, T( ?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f! S# a# k1 w+ U/ [% \

/ S6 h  S3 g0 ]# c  @1 G  前面我们介绍清凉大师说的「不思议品」诸佛十种最胜法,我们介绍了两句。现在我们从第三句看起,「为欲调伏一切众生故,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如是而为一切众生而无断绝。」这一条说出佛示现在九法界的目的,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我们在此地,要注意「一切」两个字。调是调顺,伏是降伏。调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对破迷开悟说的;伏,是降伏烦恼而说的。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的,经论上常常讲「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教化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最为困难。但是佛菩萨依旧是不舍弃,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难得,显示出佛菩萨恩德之大。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是伏,破迷开悟这是调。「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这一句就是讲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微尘数诸佛刹土,一一佛刹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每一个刹土都有九法界众生,佛哪里都去,不是住一个地方。什么地方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诸位一定要多想想这个境界,你仔细去观察、你去 ……3 r0 n+ q1 U8 f+ C0 l9 ?/ i
+ h' y- u7 X! U5 Z8 T
                       
) u1 _& x1 \# d$ y9 ~- O- Z- B# M* Y4 E4 h6 ?: |
+ u! ^: t! N  z/ y/ N
        84        12-017-0589 大方广佛华严经/ R, [+ Q5 ^3 W% i# _4 R2 f
   
7 S& [1 C# t5 ^7 C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九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89  S  {$ o9 T: T+ {4 e2 h3 q

5 L! h( A+ _2 B' r9 y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众表教:
+ e4 \- x# |6 `: [( U" ?) n" y7 R% r2 b3 }0 \
  【其一切法胜音菩萨,了深法界,生大欢喜。】
: p: T+ o* \# _2 n& D7 V+ h& D* S! e* z" v0 [3 Z
  往下总共有十句,显示菩萨教化的德业。「主教是宗」,主持教化的这个人,就是『一切法胜音菩萨』。在这十句里面,就把「一切法」这个意思圆满的显示出来了。十句,清凉做两种解释。前面一种配十地,一句是一地,说明菩萨「普摄十地功德」。第二段是「横就极位」来解释,就是说以等觉位来看,看菩萨圆满的德行。我们先看这一句,这一句是说的欢喜地,初地。『了深法界』,「法界」是所证之如,「了」是能证之智,这个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我们读经听经,往往把意思错解了。所以必须智慧开了才行,然后你听经读经才能够真正了解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要开智慧,心不清净开不了智慧。要想心清净,不持净戒你的心就清净不了,烦恼习气除不掉。% _! n" F( |. e

! d$ b& T# @3 |  ^: I8 z9 b* P  我现在看到讲堂里面的听众,画面很清楚,没有几个人在听。念佛的时候我也看到,在家众比出家众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学院是处在筹备状况之下,我们还没有开幕,规矩是同学们订的,自己订的规 ……0 u7 u- R: X0 T
  L% D3 ]3 l9 M+ }" \" f! I; [2 ~
                        1 j# _% n& ~% R6 Q0 A: W4 U; G

6 s' B# a: D5 q, s( B( b0 A, U9 J$ b& b. W5 |+ p
        85        12-017-0592 大方广佛华严经6 q5 G  f/ v5 T3 |% I" @3 P
   
  h: |# F* d8 ?* w( w……这个心愿护持刹尘诸佛的正法,念念有这个心愿把如来正法介绍给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真有这个心、真有这个愿,所以有缘一定做,决定没有推诿,无缘不勉强。不管有缘还是没有缘,不管你做还是不做,你修的一定是清净心,一定是一心不乱。所以在生活里面修一心不乱,在工作里头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换句话说,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5 x" Z8 ?# H. ~- a3 d) r  L- D2 C% W& X1 @' ^8 N) W
  但是你要记住,你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包含著真诚、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你的心不清净,清净心有欠缺。不但包括这四条,还要包括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个清净心,要包括其余九个,理事完备,真清净!一念之中,一事之中,一尘之中,圆满具足!如果就《华严经》的教学科目来说,这一念清净心中具足十波罗蜜、具足十大愿王;缺少一条,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是纯净,不是纯善。一事一物如是,事事物物无不如是!第三首:
5 O: }! [% \: \# f# n& s) F2 i% G$ }5 ~; [$ I6 D
  【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
. w+ U. r2 p% h% p0 ?% Z
8 a! @6 C6 d% \; d5 a( U  这一首跟上一首可以合起来看,上一首事如其理,这一首事包含著理。两句合起来看,前面六句,一毛孔包含三世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也是三世 ……# t1 c/ r2 R0 S' W/ b4 R9 w

& a+ p% w$ I' X4 _. I5 j- |" M                        
% C) V7 r( u  P7 P
  I6 c  c7 d$ d* B* G6 l9 c
' X2 N7 O: s: b3 l7 k         86        12-017-06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q; c6 l6 f: b! V  E
   
, K9 D5 o4 S/ P4 y1 |. p5 g……就是我们现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众生,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在这个本子里头。这个本子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没有发现?你要能发现,你距离开悟就不远了,很接近了。可以肯定在这一生当中,不定什么时候、不定什么机缘,豁然大悟。境界虽然没有现前,消息已经有了。你从这一首偈来看,智重要,智从真诚清净心里面透出来的。
8 c: G+ u1 Y, n5 i' T2 Q; W
- T7 B; T; G/ B% Z9 T  所以做人,尤其做个学佛的人,不真诚、不清净怎么行?不真诚,般若不能现前;不清净,烦恼不能断。换句话说,真诚、清净这里头一定还要具足平等、正觉、慈悲。从事上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句二十个字,每一个字一定具足其他十九个字,每一句一定具足其他九句,这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自己这几十年当中,你要问我修什么?我就修这个,我教人也是教这个,我跟大家在讲台上讲的也是这个。千经万论离不开这个中心,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根本,枝叶再多,都是从根本生起来的,这二十个字是根本。我学佛五十年,讲经四十四年,归结一切经教里面佛陀教我们的是什么?我把它归纳成十句二十个字,这是我修行的依据,变成自己中心的思想行为。思想不离前面十个字,行为不离后面十个字。认真去干,对大乘经教才稍稍有一点 ……
; Z; a5 ?) Z2 N5 d- O. i) L5 L
  C. z$ g$ l6 v. H) c% d7 `1 x                        
. q/ `5 i! m2 i, l5 w" M4 m6 \
7 a# b; L# w( D3 }8 C# p0 q! \$ Y- L/ e
0 Y, Q# A2 T+ m) e; H, `% L+ Z" W         87        12-017-0619 大方广佛华严经9 l6 {$ Y/ w. ]' G
   
9 W; d( c+ k$ D) `8 H……。我自己得利益,流通到全世界,多少众生得利益。这是我的恶知识做的逆增上缘,他有没有功德?他有功德,他做的不是坏事,是好事。他要不是这样对待我,我不会做这个反省,我不会写出这六条。这六条我自己得利益,流通到全世界,不晓得多少众生得利益,我们知恩报恩。他们就算是,或者是不善的心,但是对我,他做了好事。他对别人可能是结怨仇,对我没有,我不会结怨仇的。4 E8 j1 ]+ j6 ], x2 _

% M" l/ R8 n( j0 t  所以顺境善缘,不起贪爱,没有贪念;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我在这里头去修行。修行最胜道,成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收获、所得到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说多快乐!法喜充满,全心全力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度过劫难。这不是普通的小灾难,是劫难,是大灾大难。用自己真实修行的功夫,回向给苦难众生。我不真修行,他们就多受一分苦难;我真正用功修行,他们灾难就减轻一分,真正修行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自己什么样的恶习气决定要改,我要不改,众生多受一点苦,我们不忍心;我能够痛改前非,众生就少受一分苦。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总得要明了这个道理。7 g! P# r: ]) c

8 y: E( g5 x# C7 O. f5 u6 [& M7 W  证果就是这首偈里头最后一句,『悉见真实体』。真实体是什么?禅宗里面讲的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4 h$ g1 V* u/ W% G! n) t' |

$ o! J& y' Z) D                        
  K4 @* `: }* l
  P" z/ n6 _( K: A" H' q* M& h. M2 u, c# e' w' i
        88        12-017-0626 大方广佛华严经
9 X5 U8 q/ f6 C7 n& w   ' ^, C8 z, r3 |, [% Y) n# f
……欲界天有欲界天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文化;色界天有色界天的文化;无色界天有无色界天的文化;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我们有能力跟他们往来,有能力常常跟这些神圣交游,向他们学习,这才是人生一大快事。我们有没有办法做到?答案是肯定的,有!这不是我说的,佛说的。佛教导我们许许多多修学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我们能够恢复清净心。
! d' V. m# F( N2 H  Z7 i  V) W0 A" |0 A; P/ m- y8 w
  我学佛这几十年来,总结修学的纲领,这个总结纲领,每个人修学心得不一样,我自己修学的,我总结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我们自性里头本具的性德,不是外来的。现在这二十个字对我们来讲没有了,一条都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了?迷失了,我们被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蒙蔽了。世俗里面的烦恼习气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性德於是不显。( `0 i4 x) H  q7 n- Y
/ p& g$ O7 V' j
  所以佛教导我们、劝导我们,要离开世俗的这些影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教初学:「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个话讲得好。为什么可以得为世间事?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为什么不能有世间意?世间意就有障碍,世间事没有障碍。意有障碍,意是你有这个念头。什么是意?自私自利是意,损人利己是意,分别执著 ……6 Y  j9 B, P8 S( P

2 w8 [( B; R6 V: {' G. l2 T. k                        
5 W6 G* W( E  ?; b$ G
  G! D9 p; c2 I9 J$ K
2 ?" |$ G  y3 i8 x& @" G         89        12-017-0631 大方广佛华严经
' `1 N5 \) j& e! b- y0 n   
# {9 l) K& p5 m6 _' v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一卷)  2002/3/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31) o6 Q/ T$ ]# i3 l$ p- W* S
) j6 b" E" A. u/ Y6 Y% l8 Z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这一会特别殊胜,有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同修来到图文巴的现场,参与华严这一会。这一会是「如来现相品」,第九段下方菩萨的偈颂:+ N# @1 Q7 g& x: m* C& {7 J" |

6 Z! V- ]4 I9 A- i8 b% h; ?0 N3 k4 Q9 a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5 @0 Z) r8 ^$ T! A

9 M* H) j# L8 k& X/ M* ^+ u  这一段是说偈仪式,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读得很多。读的遍数多,显示出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留意学习。实在讲像这些地方,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地方,菩萨摩诃萨们跟我们不一样的,这些小地方他们特别留意,从来都不疏忽。经文上实在讲,就是两句八个字,『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两句话显示了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跟诸位同学在一起学习,将世尊一代时教总结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经中这八个字就是这二十个字的落实,你就想到这一句话的重要性。「承佛威神」,表面上看好像是菩萨谦虚,实际上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是烦恼习气的现行,诸佛菩萨他是性德的圆满很自然的流露,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够不学习。圣人跟凡夫不一样地方,总在此处,样样不敢居功。说实在话,没 ……
3 n0 B$ P% I% N, N4 [- j5 m* o# N, _1 I. Z7 ?
                       
, {* n" B9 n1 L5 H& K; K
  D3 a; F, @  N7 r4 x$ z1 v1 ^/ _) z8 Q: S# {, U, @
        90        12-017-0632 大方广佛华严经/ `- S3 F5 o& c8 U
   
0 P/ h& _" `, u5 T2 ]& p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二卷)  2002/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632
* N1 e% ]0 M; C3 L( y8 X( b" f8 ~" ?
; i) Q5 W  Q- T0 O. ?6 B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界普明慧菩萨偈颂第四首:  U2 O6 f- Z5 w
/ v- [+ \% Z& t/ D# Q" x2 a2 i, l
  【大智诸菩萨,深入於法海,佛力所加持,能知此方便。】: p5 r/ p( w; ~

. I) a. U9 r- ?# [& E5 K/ c  从第四首往下有七首偈颂,是说「菩萨能入」,入就是讲的入佛境界。第四跟第五这两首偈,是菩萨具备契入佛境界的条件,我们一般讲修行功夫达到这个水平了。『大智诸菩萨』,我们要特别注重「智」。修行求什么?求智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要懂得。凡夫这个性德为什么不显?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烦恼习气障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8: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习气,为什么?习气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已经养成习惯了,绝对不知道那是错误,自己不觉得,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改进。自己不觉就是愚迷,愚迷到了极处,这个事情麻烦!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菩萨觉,觉而不迷,念念都能保持高度的警觉,所以他能成就智慧,累积智慧就变成大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5 H1 p' u! e5 i: [+ o
4 ]9 J6 B) T, x# k+ J6 k  凡夫累积的是烦恼,烦恼是什么?依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凡夫起心动念念念所累积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 ……
9 t1 w8 u$ Z9 R2 N, \1 C( i* s; m
" y  J0 R9 c! G- J7 S( a- K* x' u: V, j% @$ B* y9 q3 Q
92        12-017-0643 大方广佛华严经7 W8 Y& Z: i: F0 o+ N1 J5 L+ F/ Q2 f
   
  F. h, _/ E  h……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宗门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心就是佛性,清凉在此地用最简单的方法教导我们,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具足「真实善常乐我净」这七个意思。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迷了,现在起心动念跟这七个意思完全相违背了。佛把我们点醒:「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们觉悟,返妄归真,返虚归实,返恶归善,不就回头了吗?所以说回头是岸,你要晓得从哪里回头。
" i1 Y# j  A8 v: C) j9 Q
- f3 `! Z# v3 Q( k4 c' S* u  其实清凉大师讲的七个字七个意思,我们今天讲的十个意思: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意思是佛心!清凉大师在此地讲了七个意思,我给你介绍十个意思。他这七个意思里头有「我」,我十个意思里头有自在,自在就是我,「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所以从哪个地方回,哪个地方是岸,我说的这十桩十个意思是岸。果然回头了,就是回归自性,与性德相应。回归自性的人就是佛菩萨,迷失自性的人,与自性完全相违背、完全相反,那叫凡夫,这是佛法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回头的起步,起步是在戒定,所以不能疏忽戒定慧三学;你要不循这个道路走,你永远走不通。
! O: p- i$ z+ J% F
7 h2 n* n3 [) h  清凉大师在后面这几句话又说,「生佛之性,本末不殊」 ……
( I/ ?& ]+ S9 F+ o" M8 S+ y- m* o. Z- E6 K8 d
                       
+ \5 p8 {' `2 K8 P( e% [: z1 ^! v6 q/ c, d
. s0 i* o% X# W
        93        12-017-0645 大方广佛华严经
+ u! U4 p' n* I4 R! Z   - l: w+ S) w# o) |* F
…… 诸位同学,我们讲菩萨所入三昧,大定的体用在这里可以做一个总结。「体用」经文上讲:, p2 V0 W4 u# D$ X& X

  k7 ?; U% Q3 t: ~6 r: ^+ Y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
2 I6 j4 \6 O4 l/ v' z# K1 {( t  C, |) d; G& f( @+ |+ ?
  这个里面含义很多,我们费了很多的时间,还是略略的介绍。佛性就是一切佛的平等性,清凉大师引用《大涅盘经》里面七个意思来解释,就是真、实、善、常、乐、我、净。把常摆在第一,这个顺序是《涅盘经》的顺序,常、乐、我、净、真、实、善。诸菩萨们他们在修,修什么?就修这七个字,这七个字是性德。我们现在教同学,我们讲的是十句,总共二十个字,两个字一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说法不一样,跟这七个意思相应。佛证得究竟的果德,所以这七个意思是圆满的。菩萨还没有证得圆满,分证的,他也有,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如果我们不学,换句话说,少分、少少分我们都得不到。所以修行修什么?学佛学什么?总得要清楚、要明白。+ o5 ?9 X4 o1 z& I6 y
8 v; Q  w; l4 t+ G) X
  它的殊胜作用,『能於法界示众影像』,这它起用。这个意思,大师为我们说明的,「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他讲得很好,后面引《唯识论》作证,就是《唯识论》解释大圆镜智的论文。后面清凉大师给我们再加以详细解释,「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镜智之所现故,如第一经说,前钞已 ……
' I, z; V& |) Y+ |+ U/ u$ ]% r; ?
3 _" ^- J% L' v3 ]/ g5 V% R                        
8 \+ H$ V  b3 B+ ?% m8 L. ]* I5 n3 r. o. b( X

) o. i2 S: j6 c9 ]: ~3 x         94        12-017-0647 大方广佛华严经) m7 E5 A5 x) o1 F: q& X' s
   
& T( _  |4 i, v& i9 \- E) [) u' U……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怀疑、顾虑都没有。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自在的,决定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才能显得出一点点的定慧。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太多太多了,我们抓纲领。纲领也不要抓得太多,为什么?大乘经教里头一再教导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条、两条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里面起了贪心,又坏了,又变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这个纲领,跟诸位同修说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个科目。早年在洛杉矶,我住在印海法师那里,印海法师对我很不错,一直到现在他还留了个房间给我。他对於我这个修学方法非常欣赏,五个科目简单明了,你容易记得住。隔不多久,我归纳我一生修学的总纲领,我写了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决定没有丝毫违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处,决定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总的纲领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太辛苦、太麻烦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H1 R" @1 A1 G6 `/ S, @

" B. j. h, }7 L. b5 @                         5 k# m8 [' T- S
5 p! t6 }% N0 ], k3 W7 V
( B" P. {# P5 I9 E9 a9 s
        95        12-017-0653 大方广佛华严经( V0 v/ U! ^6 r5 G+ J- a
   
# V. o& y4 @- J& C……不平;会修行的人,心平气和非常感激。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才看到你布施波罗蜜有没有圆满?它来考验你。遇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心里一点都没有起心动念,欢欢喜喜若无其事,真的没有事,布施波罗蜜圆满了!你们看到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相,你有没有看到布施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持戒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精进、禅定、般若圆满的相?
7 Z, ]! N" Y# b
' S& W2 k' ]5 ]" D8 X  ]9 D/ {, h  不定是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六度圆满才能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六度里头有一条不圆满,你修得再好,是在十法界相似位,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地位,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六度圆满,脱离十法界了。所以我们一般讲禁不起考验,这不行!谁在考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天天在考验你,到什么时候你若无其事,恭喜你!你毕业了。再遇到这一切人事物你还有不平的心,顺境你还有喜欢的心,逆境你还有厌恶的心,你肯定在十法界,甚至於可以说肯定在六道。修行功夫在这里看,修行证果也在这里看。所以会修的人,顺境逆境都欢喜接受,在这里头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在这里面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行业,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5:17 , Processed in 0.1194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