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41|回复: 31

净公上人讲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4 1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 H' n% j7 d9 @9 k+ ?. ^7 W

3 a: ]! I, _" x+ h3 v+ _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1 x& p9 h4 E8 [8 O& g
* X7 {2 ?8 E8 z$ I2 ?' d! E, f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D8 H! I# z' v; @- P/ w
(第一卷)/ M& Z' H  G8 ?8 j/ b( H
2 o/ k" c' r5 P

' F- `! ^* Z3 o. ~7 _% k
0 t& y# \2 v% s& e% J净公上人讲述0 u3 B! V! h! @9 ]6 H$ N

1 R, ~' Q+ B5 {$ E  ?! T8 P中国深圳凤凰卫视2 w1 H" e  e( `" w3 L
2 u, X; L7 @, R1 G0 }) j! K4 G
! z' V: b, a! [0 G/ A0 e6 l
$ v7 A% M% B$ o) E5 t  L; ^
(此讲录出自净公上人专集文字讲堂)
# U" {# o8 F( R$ s6 U  [; l! D4 m7 D. |6 c

0 K4 Q$ l! A* T6 f! P! I
# q1 x, |1 L. f7 p+ J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 U# X, O% ?4 w; ]1 Y- s3 n! q" g4 s$ Z9 y+ A: n: T
7 j! T) A! Q5 t  e
8 s+ S  W$ ^. ^; C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 I( m- Z! k- C# B) ~7 {3 h8 G
8 C% T5 S, f# J4 }8 _0 K% v" }

. i0 }8 q9 S( f$ A9 R; i: A/ d
0 y' u6 {- p4 v# Y+ S5 }【余童年丧父】/ W5 `  R* h- }. |/ F- M
: I( W* j* E9 X  e3 a
0 o% ?: D7 ?3 \8 d9 v6 N9 K

& W! H! P, p& h7 M“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 j. u0 x6 b* R% h' l/ D
7 N. l3 \3 N: W+ ?
1 y7 b5 S. k$ |$ E9 n6 D2 w0 K/ y( S4 j5 D5 P5 C. q% L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 |" K; H2 R$ B6 M) r; @1 R; ^0 h  k' e, b% k" _

' g  @: ?% K1 M
, ~3 H/ @, D& x' g( f; J“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R- o  ]% L- m( K* j. W
4 M: x2 c) G5 u( ], W
# I8 P) B. [! X+ L, ]6 ~  b9 b( B" _

7 P1 Z( c' d4 y* O3 K* d/ I【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B; i$ H, v1 }' ?, V" k6 F

7 h% k3 _# t* l  G" \
' I  B" U. @9 z/ q! s
+ m% ^, z* N* a. X6 T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
8 P* b6 \6 s6 G2 R( @% E: e6 E
9 S" L4 k# n1 Y+ p . V; I2 U" i7 o2 n( d( N- D

, B! {- E" T: g2 O! L【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 x/ p! \  E/ y! r1 ^
" |4 g/ f: S3 S  Q6 g
& w7 U' g8 ]8 X. X/ E! [9 Q$ ]( m. l+ G$ x) ^: D$ {8 m# b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w; V8 `, b& z, A' B1 D& r
) {5 w. d0 y+ @+ |* o8 J8 z, r  T

3 ^! w. s& W5 o
! r* g1 l$ p" E% k" W!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 T# L( u5 ^- R

4 `7 W2 Y* B( P2 I+ \' H6 x: ~
* D7 N9 ]) V2 o- q6 V- |) X9 r4 a( G  D! r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3 g7 }+ E( ^- u1 D* y

; A( w- d, Q( A1 D4 R6 E : d# O/ W' c( X9 d* x/ k

3 x$ e! A1 n4 I. U% Z$ P9 z【语余曰】6 K" t- n" u- i, h
: F5 m. z& s+ [6 ^- T4 i

1 O3 R" t/ ?4 E$ a* a7 h- R3 L# [$ z5 }+ j0 U& o/ o6 U% M
这个老人告诉他。
4 N" I, s# R$ Z) Y% R
4 D+ p) V/ [5 `. I& w, z
3 e) G9 u& i+ ], C9 y7 L8 s3 q" K! _* n" h9 _* S+ n; F7 N
【子仕路中人也】
5 I# u3 N  x0 E. p6 o
( T9 M, i/ u- N ; s4 @- b' {3 z) Y( p) }
8 Z* ~8 I8 D0 k  z5 H* n
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 @" s) F7 z4 ^2 y( K' Q
" s, Z/ C9 B& B* K/ w 0 `- O- f' @) V( A3 C( l
; o# M# S/ D! r; U  A# T7 O, H
【明年即进学】
$ m/ K) `; r' G. j2 ?( a# w9 }
. U+ ~2 p& B6 G 7 M8 n: m* ^; M( n+ y- q$ Q

( p  l% D, ]  U4 X+ D* l“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H  k$ P. r+ l) W" P! e
& L  D' ~; h+ y* u6 Z' I

4 L4 M' z* e1 s8 R2 T6 y2 m
4 z# t7 o& Z+ k0 F; X4 |: |【何不读书】6 J" |' c" `" A$ M
5 S9 T  C: g: p- V( B* y1 B, a

2 |0 n  |, ], T+ V- o4 h2 ?, u* t
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6 b) M$ l4 m& p  r

, T+ c, ]. A! L6 M# z8 Z2 l
# b9 ?, A# l4 G/ n5 r6 r9 l2 b- T* ~& g, m/ v- G0 ~
【余告以故】" q& U- y0 N4 J8 d, R3 d/ K
  A+ s. E+ g3 h/ A9 P# Q; D$ k) X

* k8 i0 J+ O" O8 u- [& h. }0 I8 Q
$ V# Z3 A1 u" ~! k& ]$ W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w' C- q5 m/ C) W* Z# Z# T
) o% l2 I" Q. I4 i1 @: R* [* m

" g8 u2 U  C, l4 ?& d& H) \- b  f4 O+ G  Q% b& E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2 Q2 K2 f0 w* n4 E
+ I  z8 J# l) p. k+ m0 `" Z  Q: X3 h5 |
, g( b3 B+ @0 }
' G0 e6 T/ C: L' f# x! _" t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
6 c: N1 f) ]/ w: }) a
5 v5 p  T/ u, B* j) ?/ L
) s) O+ a5 x2 G6 H* C6 t1 I0 o  X+ P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4 B' D; \/ @0 L. z9 J; W- ^$ b, F2 c1 g
# L0 y' w% a  Q# f% a0 n/ H( K+ l$ q
' G8 O% g8 g1 S0 T5 H( {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  S! }. u7 e0 V" V
/ T. K6 L% C/ g2 C" a' O0 H

; S* u1 |  P0 \3 p8 D5 q1 ~
' q! b9 x( i0 _/ {/ S. T( I2 f【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l/ x+ x. G% z7 ~( j$ B9 V" |

4 [5 y3 W4 A' E3 U 0 |& H) [- t0 h& f
% g5 V8 w& O. h( B# C* u
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
; N; ?; B! [8 E. o- c: f
9 w3 ]' @# G3 Q, S$ R1 p
6 U6 g! J9 U9 y2 `& q, E: E/ V$ ~6 ^0 U& t1 i: i: Y) ]+ |
【数该传汝】: h3 [0 [3 g+ d
4 ^/ t; t1 I7 l

) O( c  L4 S8 m: X0 {6 Q! z# ~- I( Q3 V7 _8 V; x% G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1 N, H7 p  Y6 o6 K' D, n- e$ P  `! A' D! `
, y  y5 H8 Q- F+ @$ e4 K; M: c' ~1 n( u
. W1 y$ K/ r1 Q* l: [: m2 ~- m2 ?" Q
【余引之归】% D& a1 j. f% Y, H+ P  X

9 O8 n, h+ W3 {$ }" I, e8 @9 ? & O1 s5 Q8 ?: m4 W6 I: V' u; A

) O9 L7 w9 g5 ?- C7 h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5 p& J( v1 h- ~( u
' F2 r1 v% n5 y
2 o  u6 B# C, ~

, R. y5 w# _5 h7 y4 Q9 h+ j  l, T【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O, g! P+ r/ B, k* r% s

# w. r, e2 K8 V9 m
/ o- Y( `( E2 P+ }2 R& V
4 l! |* X, p& ?( i; i/ j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4 P" b9 B$ o  ^- M  K% d
4 m7 n& w! Y& ^, e  b
7 G9 [# V5 Y) Z7 R+ q# ^; K
' e- h( |6 j2 q# \. }2 b7 q2 I【余遂起读书之念】
- H9 w- F& K. q9 G: g
$ c5 a1 Z4 t9 h( @, ~ 9 n0 E: Y9 ^* l, f

7 |+ D5 {  A( g! T. Y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r) f, D7 _" Z, _
& @. W: P) O* V' l+ o. v) \# H

6 o# D! M& T  ^9 u/ G
) M6 Z2 ^, }1 e$ n- C  X/ {  |【谋之表兄沈称】
7 S! ?) K6 [$ M+ E- e4 T) l) M$ ?1 K# r. ?0 y2 @  I& S/ \" U7 e- n3 h

0 I: D3 X( E. G( g. a9 q3 C8 e7 v7 Q1 X! L( O4 r
跟他的表兄商量。1 f1 B$ E* I8 ?0 L; U

8 ]# Z+ ]# A0 X% w  { * S0 e$ c5 G6 s" C- S3 M+ V& a

  h3 C- a3 i% V' a- c【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Z+ A9 d: a' W# `

- k6 I( j+ c( R, g
. _" v" l" P. e6 C3 A$ K- X. I3 ?8 b5 P, G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3 d1 P* y. n$ I5 g9 i! T3 D( r
. b4 ?+ M! H2 ^5 z
$ \" L( N( D: i4 d& U& h8 k
; q% G4 X% t7 l; P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 k  [* m3 Q2 N0 h; r
4 Z! M( e" C3 P- j2 F8 }3 J $ K) o" G, x" x! i

$ c# A$ g: F! m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
5 }6 m% J4 B9 L3 w6 l; o4 D% |
; b, \5 d0 _& a% |) x3 W) z
: I' g& s* K1 {# L0 a
7 s: n$ K6 @- u6 T4 `" {1 A- o9 v【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 O% p+ R" [& s" N7 Z+ x1 X1 t" r  s; f; i1 c, n9 f% W( I: U

0 N7 b1 @3 E4 c0 g5 X8 H5 u/ T, W: \% f2 {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X7 C" v3 P0 k4 u
  N# F  G, t- a# i  u, L
( F+ ~# J) t$ `8 L$ W! \
0 j) x9 A6 N" }; I# V
【复为卜终身休咎】$ f" {6 m0 E) X% J
/ {' i1 V8 F) V

* P7 m" U+ w# r! x, B+ {# t! p2 X3 ?
7 Q) f0 h% c4 v8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2 [5 D# @# }; C# W) Q$ o- ]+ e

8 p' i& l" C$ m9 Q9 o# u/ \
' n* T' s8 e6 A% w" ^) I4 ^" z$ u" n- r2 d. G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P. ?& N+ g: h* b7 Z; `( U( S: m( D, h0 X4 Q, E
! [  L& y9 M$ d5 |# ]  G
& c( v: n7 X% D! `
“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 i9 S3 F% i" E0 {0 f4 A5 ?$ F# A' h/ n$ V* _
: z# ]  ]0 X/ E9 p  Q

( ~  S$ O5 k5 D! m0 R5 `【某年当贡】6 _3 ~+ |- ?! O) _' K

2 w$ e0 z4 t2 A: B. \
* ~/ @1 y* L$ a" `2 g1 Y) a  R# f) `* S& ^
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n4 O* @, \5 v) d8 L4 ]! X

3 ?+ r5 M! D3 X! }& ? 0 z+ o1 F+ n1 t1 J8 k

4 f7 H4 O4 B! \+ l! E3 k【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 R8 S& K& I% V* ~, C, J6 _7 E. C
) r8 M- e2 T- U 2 l0 ?' p) Z3 p) x$ J4 q

! r# N) `! T* k0 t$ A) Q: M" c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8 w2 m  o+ ~* P( o
: F; P5 }) Y& C6 M

, w" M. o$ A: y+ i! L
4 _3 |, ]; c1 s1 F% S1 I【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 S5 q5 F7 p. n( R* F$ |, C: b6 U# ]7 P" u
4 \6 l  ~4 f6 y, h5 Y4 f
2 Y4 t# E: f# U: Z8 ]* ^, E1 j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
0 ^9 N$ d& }5 Z# M/ B: P
+ s- E- x# Y8 ]) Q7 F* ^
" c+ E( w& O* ]. [
+ u6 ~! ^, |; D2 ^8 z' _+ X【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1 c! c! `, [) m6 }5 A" Z0 o. ]; c* `8 z! Q! k
) h  M9 V+ z2 F- {" u" N" L

2 y' i$ S3 T- v3 W, g算得这么准确。
$ f6 H* u) v9 d( R0 z" Q
/ W8 l7 S: z0 C* `; C ( i9 W8 _& \6 h# k% I0 R  R
# ~" {7 r3 [. N% Y0 F4 j3 t8 v$ a. p) E. _
【当终于正寝】3 m" r* @2 N+ O: ~3 O" w
6 ?/ o) A: H; i+ P! h1 F; i1 T' f
4 ?" f7 ~2 P8 Q

( R: b( d1 w; Y0 ~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
- K, r, k$ X+ ?4 v8 f
: ?: o. J% c0 Z0 X% d( B1 | * H+ o3 x% x+ p7 a; L
7 g$ h- D1 q' ?8 q3 t% \- |
【惜无子】
& h* D- g8 d! N; @' S5 l6 Y' @6 e; e  `) K3 _2 d
; l8 u6 k! |: c) ]9 Z0 ?

% T, U/ i# o4 X7 C9 I5 M你命里头没有儿子。" ^* R4 @+ |; ^$ d) O
0 @+ K, \$ O: D' L: y

2 d+ n4 M/ A2 K: d( n6 {
9 U, }$ d. ~8 X7 \8 p( L' t- L【余备录而谨记之】* e! z; W, V8 T1 B7 u
8 t8 M5 D, y% B% `- H

) r4 t- d' `5 g0 J# {  H( U0 D, J( q- n7 y& o5 w. U* u
“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i3 s, _3 {. u! w8 k* \2 d( H" i
1 O( e; Z$ Z8 H; ^6 Z
4 }" Z' k" \7 r+ V2 m9 y7 e) P5 c0 L9 n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X, w: @% h8 x

" U7 Z% n' S7 N
- r( v: M9 Z# |2 s4 k) C9 Z. F3 Q% `) W2 C' n* ^. [
“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
) |1 Q$ g  ?6 h2 f1 j, S1 n7 M4 U: W" ~2 U* g% _

3 ~( Z1 A6 t* B' D8 }# T3 |4 j3 Z' `5 S' G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 `9 n) [$ s& j* H; Q
( ]8 e5 i) p  h! i9 P/ G9 z $ c- j. a0 z+ U4 @& P
) `! N; ]# Y) R1 s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 h' R* Z4 ]- t" t
: ^) B9 N! ]# U

& c3 j8 V/ c8 L$ o" D! }3 v$ X8 g) W) V8 ]/ B# G- _1 t* Z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3 O- i0 R/ U  O, Y' h  }" j
. |5 D& `+ {/ O: m * y+ R, {) d$ a
( Y9 P: a( A" T0 f1 A) _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 [, U1 r) G$ H, R' I6 n

' A( K0 Y8 r; `' j) m7 f5 S
; R7 N( k0 `% {- F# @. `0 G9 T$ X) \7 V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3 ~$ X7 _! V' J! [. O/ @# H  C! v$ L  z$ s+ i

+ n# M$ j! C/ |" Q" R
$ R1 [: ~5 B4 Q; E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4 O) v% c, X8 `3 @; K
4 ~4 Q; y3 s4 e! U6 U' N

3 w* Z3 }" A- s( u/ _! N! |+ S. `0 B3 C0 [" C2 c, S
【直至丁卯年】/ m( T  z3 _; A. L6 d0 G% @0 u8 Z
. p- o' X$ E! W9 V, F( u" U

) E  K7 u# t  q9 f5 A! @  |/ x- C8 G" h, \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
% v) K9 u1 B# V- W/ |
( y9 c( {0 j1 {5 r7 m 0 Q) s8 x! N4 S6 b1 w
5 S* g% x$ j+ I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 J3 h8 v" h2 }! r( ^6 c
! Y( s* x- i: b: Y( b4 h4 s
& c: X, E+ ], {& o3 v8 g$ b
" i+ G, w1 |  Q: a8 ~2 Z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4 l4 y' w3 n; {- ?" A
( x$ v: F/ q  ~2 b% `
, q' Y4 Z4 J/ @& w5 q# D

9 V( H* K2 j9 c2 M【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 d: n2 F! c, o: [
/ D/ Z5 \4 h. A: H8 g
' z9 k% F! t) F% F# j
) o% F8 E4 Y$ p( }0 G# T$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 l5 S, d6 N/ U' S- m. g
& s5 y! w2 a2 o  ?0 V8 Y : \5 w0 Z. J8 T1 [9 _9 @$ h
" u; {2 d: O) V
【遂依县申文准贡】
+ r9 `# u" c+ ?: D7 U. t; s& h
" Y! {- K2 h' e# k2 e , G% y+ b, q% T# F/ z' [6 X

! r: M* u4 W) s/ J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T# P  m9 _. R* T
7 o' O3 p5 e8 e4 A
: U/ J1 r, b5 a$ [/ q. E7 S( N

' Z% a$ A  x0 Y* \【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8 X0 `# ?8 `0 I7 c  b, y) E' ~

% @9 W( x/ x2 l9 N0 a' u
5 u# I3 l, S2 n$ l/ T5 T2 f+ A& }$ r$ m+ _( \. a1 h$ n
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F# `7 o  S0 W, `
- h5 N$ Q, Y: {/ q. B4 u

3 e3 }8 G, T, V! u& B9 K
! g0 q' q" m$ Y' D# B1 T6 r1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3 \0 [$ k8 G& Q: R3 R0 o- @3 T

; a' o  B! ?# f+ u7 y/ n% P ) s4 x( Q0 S- e) E% Y/ n% C

1 ]. I: H6 d) w# y  O  b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1 N6 i4 J' [' M+ b3 o- g/ j+ L- L9 J" B) H, {4 U9 o
! ]) G' N$ p* _, s. c$ u% I) V% l  O3 t# E
7 d  p! T# W, _. p% j% Z* a( V: N$ C
【贡入燕都】1 X7 c. v  R3 N. ^+ X$ D
# H/ c6 `" O" T1 S$ X: L, c

* M' ^  v/ k# K2 p  i) [# }; j) V9 i/ G7 X. \! W' s( w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_  }4 ~6 V- l+ z* E
* K$ M0 v$ ^# y9 T. O9 S+ U

  U4 n- `  o+ ~' Y" Z9 c6 j1 s: l. W, q( B6 P  \) K  w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 R' Q% p: B6 s: m9 ]" ]5 u7 N' M- z
2 t+ m! z" U/ j% d; H
# f+ W+ y% |' Q! F# z! B
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1 o  l! x# ^, p* n* @: ~
! B8 W: B% {& f) y8 U3 S1 ^# b
3 s- m3 K# A6 x  h: s
" B/ r7 C# V: x2 k  A【己巳归】
5 A7 m+ f2 z: _  `% _0 B9 n) e, u! }& t# x3 M/ G$ A: Y: n
' y* s" f( `" a8 y# b- k2 _& i
: _) J$ O  i0 S% n- y
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h: D0 w7 W. v, M

7 d- L8 _+ A# W/ }% E+ A4 c
- M, T: R& H- u# {  f" M3 |/ v! ~% \
【游南雍】
; O8 [4 Z; m$ t$ R: g' P- n; T
8 w+ u2 u/ N+ H5 S# U ) N4 u4 S, K* R

7 T$ f7 O- U+ W( p( u2 c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4 C; J0 |, Q; ?2 K3 M
: E3 _  P' b& {) z- C3 w0 B6 v$ \
' I; e+ U6 R; A! Z- B2 o
/ E- }* v5 e3 t9 e" S" H; C
【未入监】
! T$ c3 H( H1 V8 n9 g/ K3 ^9 O! S9 {6 R
2 |; P3 r) B' Y

2 a3 W8 w7 H% @" J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 N4 e1 y) f, q

. m7 x: @0 @& Q
! z3 U: K$ Q, D! p
% g" ]' \9 o& y. b! [' f【先访云谷会禅师】/ R3 h% d' \1 }: A* Z

1 U4 X$ G2 t- h' [: A% [
& p$ B- H! Z$ ~+ o( i& q9 S* r" b4 e7 K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R  Z2 E! _/ U0 M4 r# }- U

* v# _% L. W- m) ~7 S4 r 4 h: h6 V5 Y; r& n
' V& C5 {: f6 H. B0 F' m  A8 P/ \# c
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 K; r6 {- ?& ~. ^7 o
; y9 C% S- b- V2 U7 v1 T : H/ ^4 |( [: G/ O1 A/ V

2 L( M9 h$ ?0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 _# H' ~* g( _2 M9 ]0 ]' B
/ p* P" t" B5 ~" r + g* b4 x; J/ v) I3 n! x( u3 [+ X$ f0 G
  u  B2 I3 d5 u4 n- C/ ~) @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 W+ h: H* m& W$ y7 ^/ J$ }/ G% E
& x6 ?& {" [- e7 v 5 c& p3 B' ?, H" g

. H: y( X( C4 m! J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 B! B" H8 \8 ^2 n4 u
- W- ?0 v& t) y8 G; @- i 0 T; M0 Y! j% ]) d, u' I
  }$ y' V6 u4 e# J: b$ U$ w; K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1 u+ }) g4 l+ H; T

9 E) r. G. U/ \4 t$ ^5 Q# P( z- `
; B( w. N% D2 I) `% d. X& b1 g3 a8 C7 m, S; Y9 o# E* c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心定不下来。8 y! T5 R' d4 Z% s7 p" u5 [
: h5 O0 {5 U6 t
0 [$ K, v4 u  C9 s6 x6 F2 x" T

! P) |7 |7 ]) Z3 A【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D" t: \2 e/ q8 w
9 ?$ ~4 Y% Q6 h

  x7 H2 S& S# L9 o. q* b% F1 _; z) K) W7 E
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K9 V- \& A* ~, w/ G/ r8 y' B
5 X0 f" y+ q. M7 a1 x7 X
8 s7 D  C* L5 f, T/ Q$ B3 \

1 F2 ]2 _: m% }$ G( l【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7 Q$ ~. e# j6 Y( g
  k% n  a/ G- S$ K! Q; Z

# P5 D( v8 K& J* m# t; F" R% q! O7 X% w/ x) y% b% O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m% N; N" u1 B5 X8 p

, \1 ?) Y6 d# f$ y
9 m  W9 H# M# V. p5 i: m7 A/ w5 ]0 y' d. r+ b- ^
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 t- w4 ^: b- W6 G7 u! u1 ~0 f. w& k9 L. ^7 e- J' Z4 C
3 T) p2 A/ \% X% ?6 o3 W

2 R9 j3 [9 x# \4 y& I& Q6 r' {8 z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 n) D' _- T, g/ A" ?/ p) _  E
" Q  l5 h: O9 h9 r3 }5 F. q 6 c+ \& Q' }$ R
* l) m- ]0 Q" \1 Z5 `9 F' ?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8 E! W, h$ \' l4 }1 @
4 D5 D0 X" B1 Z ( m4 ^6 k4 \6 }; F( K4 M" W
% A4 j9 [" _; ^/ L% q# j
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著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里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b  ?/ G0 `, }; P& c4 R- w2 Z' ^

6 f6 ^  Q" y) D$ }; e8 G " S" t+ a0 n" g- h. \
2 |* E. D- k  l) `. t. u) L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1 n3 e1 _/ b* v- ~* j% z+ E" Z9 K4 l
8 R. D5 v+ f; R

; V6 a/ }/ `& W% o3 [1 A3 ^& M3 H, w( B; L
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三个小时。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8 L) D' S, r) h' \9 ?; {; h
2 ^* ]" C. p/ F# I7 t

' L5 I' H, A" A* g. f/ N6 f0 l. D' D& u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 h: Y+ \: Z. {0 V
9 h1 |( h" O# N
6 Q1 j8 L# S9 R$ u8 S+ K8 N) W, Y1 v2 e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5 R1 l4 [# T. r* i/ [7 {; @' g( N6 l, E: |! ?1 R
; o5 f- H7 D# o5 \" b
! I& T' j# f, f2 q
【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8 w- ?, ~: A" t! z: A2 ~
* }* T! v& g! x  i8 c  k; N3 v

+ j" R6 q! K6 Q  @5 l5 ?! y+ c6 [: \. i9 e
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S5 x5 G" k! E. K

* M# I/ i9 e4 V3 K2 O/ F' E0 d % e2 c# P9 g3 u" H& i1 ]

" \4 X: d7 y+ f6 b; b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D- E6 p3 _7 D& E$ t
  X# x# o$ n/ x- ^2 H: g

2 l0 p1 D: l6 Q. l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6 C& ^0 `# u5 c/ w. ?  g' T' ]2 k
7 V' D: M% d, `! G  U- r: @  ^
(第二卷)
* p! _6 L/ q# w( F  k! l: O5 ]9 u; y" j9 m7 b

) s6 t2 C# b# i) Y4 I
) B0 y/ A! i+ R( J- O8 |8 V6 u净公上人讲述1 n- m7 S6 |  X! M& T; L

2 f8 p+ t4 i: r中国深圳凤凰卫视7 n2 e( [6 {* c8 s+ v+ c* V! C3 f
( B2 w; u' k7 a( Z( N' V1 Z

4 N* t/ k' }$ O) j# M' b: V9 G' t+ X5 E/ p- C: m
- p- s5 N4 p) J0 R/ ~

5 T& x% ~3 l) s; f0 d* J% a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了凡先生拜访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了凡先生说他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当中丝毫没有差误,他想起心动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这个心定下来。云谷禅师这才告诉他:你这一生当中,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是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 L5 V0 R  t9 z2 M' `3 R0 f% ]

3 v! V& w. d% i, j
4 Y% M6 R1 e# o
6 H# l9 r* p- w5 k【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y, p6 x, m7 o/ ~

5 c& r; A% O1 O) t  O4 Y3 G
+ L: Y9 O5 P+ D; z1 @6 }1 |  x& G  S! J; `2 _0 v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 i5 K+ L* T1 b7 [, P( u6 K, i
& I% f! q& N3 ^6 a: e/ Z! x ) k( v: }$ ?  L9 G  _) C

( D* K# B, a$ S+ {这一段话里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这个命运可以能够逃避吗?提出这么一个疑问出来。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这两句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我们要明了,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数。命数从哪里来的?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没有错误,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如果用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无限维次的,如同他们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数。我们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 i7 Q6 R- \, J7 e/ W( h

8 L' u! b, T1 O5 d" i4 N7 k / |6 _, E, w0 ?8 N$ ~

. T; P3 [6 y" i& V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家还在那里研究。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你知道过去、未来。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样的果报,不就都清楚了吗?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从数学,《易经》是一部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推断得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推断只要有丝毫的差误,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那是决定正确,丝毫没有错误。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你亲眼所见的。
% \2 m  j6 C- R2 r
, B: U! D, H4 i& F2 P
  ?- B: P4 a) q( }( A( [( i7 n; i" h% k* R! u6 ^3 s
这些事情,实在说还不难。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六道轮回这个说法,不是佛教的,而是古婆罗门教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度教。他们的历史,现在在世界上,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早得很多。这些人都修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里面的状况,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许多多疑惑不能够解除。释迦牟尼佛出现到世间,就是为了这桩事情。所谓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样把释迦牟尼佛感应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的所以然。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特别是在《华严经》上。不仅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还有一真法界,这都是归纳起来说的。如果细说,那不是言语能说得尽的。就像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是无限维次,跟佛在经典所说的话完全相应。7 n+ \% n, ?. a6 R4 k

$ \8 r; }) i3 j9 ` 7 S/ n/ |2 |# s6 x  ^( J! Y3 @
) Q  z  f/ U+ X2 x* A% q+ H
这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别执著,这样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不同的现象。佛在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我们今天在萤光幕上,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心现的;这个相它能活动,它在那里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个东西它能把现象改变,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佛一语把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6 N8 W& @5 {1 ]7 S* J0 }. F

7 ~% s9 I/ D* |0 Q8 O
! Z' R6 S3 z, n  `4 j+ E- H' U
所以云谷禅师才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佛给我们说,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就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的去思惟观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的确是一场梦。我们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3 _* y8 H3 m, }" z7 ?" ~2 R' Y  v( ^
7 f4 n. L( n7 F2 J0 b$ S, c
  [& Z2 ]% l7 v, B- l8 r' @( S
西方的哲学家很聪明,他知道这身不是我,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认什么?物质的身体不是我,虚幻的;但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个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比他的境界就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恢复到本性,然后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教里头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叫第一义谛,名词术语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学,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名词?这里头有个用意,就是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不要执著名词。执著名词,又产生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属于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
% t6 a- r" m! C# g
/ ]1 Q( G& i/ D  I  L: { * t' [$ Z4 H. }; y" x% a
1 G% F* ?& @  m% Y; z( w# w+ B
我们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今天想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心里想‘我也很想’,问题是什么?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在佛法讲,我们只是解悟,我们没有证得,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要证悟才有用,解悟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修行,要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样子才能解决问题。于是这才说,六道里面的众生,这是妄想、分别、执著比较重的,‘命由我作’。
) m; h. Y, L4 G
8 Q, i5 C( H$ G) f
" }5 }6 _" G4 w$ s! O7 l" G  s% d& N2 z2 u5 E
我们这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这个命是有定数的,定数从哪里来?自己造作的。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是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佛讲到究竟处,他讲时间讲刹那。刹那,这个时间很短暂。我们今天讲时间单位,最小的讲秒,佛家讲刹那。刹那怎么个计算法?佛用弹指,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弹指不到一秒,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我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这太微细,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什么人能够观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相当深度的禅定,这个生灭现象见到了。那是大功夫,云谷禅师恐怕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里面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跟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 Z6 L7 q7 ]6 s9 g% `* a" v4 K
, i! u: d4 Z( N( ? 9 X. I: Y* b4 j; }# B

. o  c/ D; C+ Y: Z5 S( T% H我们今天讲念头,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头。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恶念是利益自己,所谓是利己损人,这个念头在佛法叫恶念。恶念,果报是凶,果报是灾祸。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也可以说是言语造作的现象,这就所以说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达人,肯定这个说法,肯定这个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他决不会怨天,决不会尤人。他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E$ d. Y( J" ~! `1 b  W

5 r: \1 ?( h7 a2 ^ 0 A9 k7 J) n8 C

6 V: d2 i7 {  c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我的父亲过世也很早,我二十一岁,我父亲过世。我们生活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受过八年战争的苦难,学业没有完成。那个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完全跟家庭脱离。国家对我们算是相当不错,成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这一批流亡学生。学校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对于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那一份真诚的亲爱,现在人没有法子想像。我们是患难当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顾,过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亲过世,家庭里头一无所有。- s4 M  e& O& Z; e) ?5 Q& b
8 b+ e2 a, q2 \: S) a5 Q3 L! Z

( `* c! Z4 d: c- |6 [  t! g, N: q4 t; d; D3 H6 q3 M
我流亡到台湾,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看看自己没有前途。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一个行业,他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确,我就听从他的教诲,选择这一个行业。我跟他三年,他给我奠定了基础。以后我辞去了职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两个老师十三年的教诲;但是在世间学历上,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后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所以从二十六岁学佛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
" s; E$ d% Q8 v& w5 B+ s* g5 O
0 d7 [; w7 x! i 0 h: Z  b- |2 U, f( _7 @* t6 C

/ U4 _5 r+ d: g% f7 [3 @7 ~; ?( a) V年轻时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给我算过命,这是我们中国人老风俗。年幼的时候,我母亲给我算过命;在台湾,也遇到不少这些高人,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的命比了凡还苦,寿命比他还短,他还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岁就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学佛,我就把我的寿命算到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没有了。四十五岁这个期间当中,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决定要能够往生净土,我把目标定在这里,自己要有个打算。可是到四十五岁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自己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你找医生有什么用处?所以就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每天有几个学生替我做一点东西送给我吃,吃稀饭、酱菜。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没有生过病。病好了之后,我们还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来愈顺利。( z( }  i0 T/ M7 Y. H- S' t
$ p, n# n  @# Z- u9 a) w
4 c3 ?7 I$ H/ B' g+ f. R1 V
2 _/ ^3 w3 C# `$ T8 {* ]+ r0 `
记得有一年,我在善导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岁。遇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公上人,你过来。我们也是很难得见一次面,非常欢喜。他说:你现在命运完全转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我说:说什么?说:你这个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可以当我面说,不要背后说;我说:我很清楚。他说:你现在这些年弘扬佛法,完全转过来了;不但你有福报,而且你很长寿。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过世了。这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位很难得的大德,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头,能找到这样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确实不多见。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圣一法师,大屿山宝林寺的。我对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听说这两年,身体也不太好。他对于中国佛教贡献很大。
* Z4 T& b( ^8 @; J6 q
$ }: O( Q: `6 J( z
2 s" G& K" B6 D" C. h! E7 O, O; q
: @6 J: a% d$ q. t6 W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要为社会想,要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明显的我自己能觉察得到。我学成之后出来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我弘法二十年,才有这么一个地方;又过了五年,这才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再过五年,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建立‘净宗道场’。所以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没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E8 V  ?' g* ]

, Y4 @7 I: P$ \. o0 L' |/ N
* V& S8 u% N' J' O% @+ P9 x1 {# v
2 d3 B; S; r8 V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往后读这个文,我会提醒诸位。我自己这一生改的时候,我很幸运,我比他改得顺利。这个原因是因为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常在身边督促、指导,这个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时间在老师的身边,这个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个时候毕竟是年轻,是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给自己打分数也不过六十分,才及格而已。现在,大概可以能够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 ~, B" B4 x3 H/ q$ G6 H- L8 g1 |" T5 `# G  @

, l) c5 x+ ~7 q! @
( k" N, }1 D( C' b" w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常讲,要‘真干’!我集合自己五十年的心得,写了二十个字。人家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都在这二十个字当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恶缘;佛家讲缘是对人事,人事环境是用缘来说,物质环境是讲境界,顺境、逆境是讲物质环境,善缘、恶缘是讲人事环境。我们必须在这些境缘当中磨炼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我们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个样子转祸为福,转得快,灾消福来。* K6 U3 M, j  y; R* ~% d

6 A( s0 h# @+ R" G/ y
0 N5 h7 |0 P6 p1 L" k# ^# t: a0 |' m3 E6 Q! p4 N7 j
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绝不起贪恋的心,恶境绝不起嗔恚心,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自然就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油然而生,这叫慈悲心。慈悲心,两、三年有效验。过去我读印光法师的传记,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苍蝇、有跳蚤,这些东西干扰。他的侍者,就是照顾他的人,想把这些东西清除,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动它们,不要赶它们走。到七十岁以后,他的房间去找这些东西,一个都找不到。果然这些东西搬家了,在佛法的术语叫‘迁单’,它搬走了。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我现在也七十岁以后,这两年来,我很欢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这些房子,也有这些蚂蚁、蟑螂,常常会看见,这两年当中逐渐逐渐少了。2 m: r  b% o  p/ O
1 V: [, _7 }, g) l; `, y! q
3 L& h9 {0 O" C; R; i4 b: I  P

' _# N5 b! k1 r, I  w# a我在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已经有一年八个月,刚刚买下来的时候,蚂蚁非常多,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决定不杀生,对于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这些小蚂蚁,连害它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它们,我们合掌‘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这个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环境不一样,房子里面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助合作,常常这样的心对待它、劝勉它。这一年半以来,我再看看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现在还有,很少,不像从前成群结队。我告诉大众,我们再努力两年,大概完全就没有。用真诚的爱心,对这些小动物。$ G, B0 e0 W9 `5 s) F0 K
8 Q- Y7 }& ~) j) F

  e8 l4 S* V% x' C6 f: U6 K& t
! `/ o; |0 d2 H! i6 d! o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面种了很多花、很多树木,还有蔬菜,在山上我们自己种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爱心照顾它,花开得特别美、开得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完全没有,是以爱心来照顾。有感应,连树木花草都有感应,这使我们想到,古时候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都有感应。我现在还没有这个效应,现在我相处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应,石头还没有。生公的功夫比我还高一等,我还达不到他的功夫。3 r: c- Z& H+ |' J
/ ]7 y8 h6 @; j# I

; A& B7 v, L+ J3 V" G4 J8 Y
1 j# ]7 S4 M' s: q' Q6 H1 ?这都是跟诸位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这一生当中,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虽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自在、圆满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g5 }6 G) z+ ~6 e  h, w  Y) m7 Q

  Y1 L( k8 \5 b8 [; u0 ~! ~2 Y , X% b& W6 ]! {! x2 I: w# T9 S
( e5 n' W, m9 f; o( y
下面文字上说,“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里面所说的,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教训,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他是出家人,‘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经典里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们凡夫不能无求,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看出来了,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云谷禅师传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言语比云谷简单,非常有效果。他告诉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时候,没有感应,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本身,本身有业障。只要把业障除掉,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我就问他,向老师请教,我说:业障怎么除掉?他跟我说:忏悔。‘忏除业障’,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头说的。然后教给我,怎么忏除?绝对不是去拜梁皇忏、拜水忏,不是搞这个。所以我遇到这个老师,真的是个好老师。他说: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什么叫实质?后不再做。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这是错了,从此以后,我不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做真正忏悔,这样才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以为忏悔了,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完全错了。
% F. V8 P5 T3 [9 G7 [- t% n5 u( u. ?) B6 N* G/ a; Z6 d- l
- X5 L4 f2 E+ `" K& r" t6 @( R9 h
4 d8 S  q0 S( M4 c# p% ?
我的老师跟我讲实话,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讲到戒律,他非常重视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总提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样持戒?他告诉我,不必到哪个地方求法师受戒,他说:用不著,他说:那个没用处。我说:那要怎么做?学一条,做到一条,这一条你持了。譬如,不杀生,你真正能做到,对于一切生物绝对没有杀害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就圆满,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坛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师教导我是这个方法,学一条做一条,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学佛,得力于这些大善知识的教诲。
: M: c. }. L" l. R! q4 q
+ F; b# J6 q7 U  y* Z   {  @# d; [, i, R/ n: I( Q# ?: o

. H4 X! t  y/ X  V3 r. t- j$ w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纳丹总统告诉我,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听呆了,这个话几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这几十年当中,我就没有听人讲过这个话。我听纳丹总统讲,这内行人,这个人不简单,所以我对他也非常尊重。
; z* Y6 q, O) S2 Z& K& f; r& B
) p( b  x' g: ^+ N
# [5 |/ ~/ j* r! P5 k
/ k4 W1 ~7 x' K& L$ i我们要懂得究竟怎么个求法,真正消除业障,有求必应。但是业障习气重,这个不怕,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来消除。了凡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不是说断就断,哪有那么容易!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于讲台。我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在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这就是佛法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都是长时薰得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恶的习气舍掉,要学古圣先贤,要学诸佛菩萨,还是要时间。所以如果没有相当长的时间,要有决心、有毅力,断除自己习气,这才能圆满成就。
: Y9 u/ v+ b8 G
6 ]8 u: T" D+ Z* Y!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 H. S8 @: l' l9 x. c& \" U$ I/ v
7 w0 Q* I8 T2 i/ I3 k(第三卷)
9 o! x8 m: r- h# [
2 U  q! l, N; g% k  q# P
, J( }5 ?$ D  O! Q$ h/ n9 O8 A* k( ]! P% D
净公上人讲述
( X$ B1 ~2 q; T$ o0 x" O
+ u7 n1 |6 Q  Q& Y( b( M) P* f4 i2 e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 C' ^1 Y) P3 ]- A& B; J3 X$ X- |& n' n2 }6 k) x8 u' X4 F, M

1 F! o2 h5 B2 h- M! A9 z$ m: F, |  f3 B- E4 G3 E
- o% L+ N' M3 y

4 B) ^* u* ]% V# l3 M!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1 j' a/ K0 n. K" r* `  d$ K
7 f! i+ I. u. \. w6 d, G
5 }. N. H& m% r' }& U# C

$ G  T. f) y, _  i【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 F( n% }3 R7 ^1 M* X9 K4 n8 U* F% G# R( m0 [

- b: D0 x" f' u  d& I8 b/ O/ i  {4 N% k9 \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 @( e# X- x  P8 w
7 u- e  s1 I1 ?: H) M0 u- c2 L ! S! B1 M- s0 b- t
6 ]2 p1 h& Y9 N' ]" J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 z" [) J0 v  A$ y* e
# O3 j. N) x7 ^! P0 S + H/ j( h5 {- @( g

, {" |, q- R6 p1 r  \0 t% S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 l0 u6 d8 B! M6 ]2 h, u! v3 [9 C: k
5 C+ D& w5 O0 f" M- G+ f ' A2 o& E1 H1 l2 A/ p* l
( p* p: X) L4 J; i& P/ |+ N% l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3 L" P* r  V% Y3 r* r) _- e

9 I. F2 @4 c4 ]
2 T3 P$ k7 J+ j$ V
- ]' i/ j6 j& s1 F3 g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 f6 y# B0 j) d, B& t1 _& g% w6 i
$ |7 b2 W6 d& t2 f/ t7 ]
4 B$ l. B/ K/ O: a: i8 ]" j1 A" }2 z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x& D2 h+ [6 m' O" J

( c) q, Q! S- U
  x* [  G2 _$ _4 w* G" K
+ v  {- P1 a9 X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U8 d, m2 h, f/ W- h; H$ Q" w; Q
; L2 d! _9 u: s) J ; E  L4 m" f6 c4 Y- e6 u" S8 }

6 p' d2 N" F' U' E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资料。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著,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 X) y" H1 e% D
/ q6 ]  a. R6 N8 V& j
5 m% I# g" \7 h# l1 [0 U& R8 {% W& F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I4 Y$ I  P, l% U

% Q; b. w2 c2 p# o, h . p% O! k2 j, t1 {" w3 D" x6 p
. Z: z* k3 U. d$ ^3 V6 k4 d5 ^8 B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0 {4 Y, N3 B8 Z2 @: b$ M
: J# P- X4 d* m) \) g9 |5 B- k
6 `" Q& D6 [* S6 G' C; \

$ E. `( V! @- a7 ~# N【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o/ v5 Y0 o/ z% W& `. i
' F1 I* h1 O2 G2 u- K
; {: L  b+ u0 C: R( F! F; X* s

/ C' F/ r2 B' p$ E( d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钜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0 t0 W+ G9 a! Z' D; I

/ @% Y& x- g7 ^& Z, m
: `, n3 [& x! V: @5 n, v5 c, a+ _/ l; Z5 y$ e  o7 t) j3 r+ U- k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 P6 F5 e% J: j) L
7 b  C9 Z+ X9 x3 a# o 3 |# w; ^! M" B- Q5 y. ~
- f' D9 V/ M7 L5 N2 j: o3 q, I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 U" [4 k( a- g* F2 X# B) U7 u) l7 {% W6 m5 }' y, g

  F( h( x$ _) W5 i& N- [  a1 k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 j' X- x, x+ g/ u4 |) I$ z' E( k& h
) ]3 X. c8 ]5 G3 m
' i2 n& l- x$ ^) ^+ l1 J8 b
【余以实告】) r4 H. G  |4 l2 h( Q+ |

# Q* _4 H) D! [9 p  p! {5 E1 T
3 @- S, h; U6 B7 }0 s# Z0 j5 a) B: K# V' o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 j9 f$ z; u" M# m$ t% [' M; _4 ?+ t: F, V" h3 q3 m
: H3 y5 y1 ]) K+ Q( a0 K/ P( _

* c, @5 r5 O6 n' `+ a' ^' [5 I【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F  k5 P+ Y/ j4 }
  S. Y/ o) d9 c0 ]" h) z
  J- u9 l7 P7 @

, W% ~9 }! z6 Y  _$ K6 z! j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 _( l% [, L  u9 d9 r8 z! e, w. m) g6 M8 ^9 w  `8 H# j

! K. h: X8 o2 H( x9 l* g5 Z$ w8 A  d9 f% l- ^5 w6 q
【余追省良久。】
, h: J3 J7 a6 H0 H0 l& u$ n; B" i4 g1 y' H4 v) @9 R& ]/ J

/ T" F. @5 j5 _8 i3 G  K  d6 C9 R& ]& {# _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4 F2 _$ g8 [5 I, T& [7 B' S0 D
" C/ O1 D8 A# i1 `
7 C9 g/ _9 h3 I; L, a/ G
$ J" C$ [) L6 d: `【曰:不应也。】
7 n$ o' J) H- [2 P7 h- B; S5 ^/ R
9 I8 q; e9 f) ?3 e7 W ! \: Q0 P! Z) Y1 w2 S
; a2 M3 \3 Q+ Y, k$ P6 x% k% P& \& I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1 C8 y. a: N% Z" m5 p; J2 o. S
1 e+ T: w  d  H- \
1 R- Y- w9 \" E7 F& d7 K

0 y8 \' v6 ^) S: o: x【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 S7 m& @. [7 ]+ n& b: N( A, @4 `% e

: Q4 Z* Y8 x; {" `8 I
. s8 m: J& K4 G. b+ Q: }4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著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7 d  Z2 }  L, g9 p- F, T9 H( {

! w6 ?* _) u; v- a* N 4 a% `5 `% S; x2 c5 W2 J

1 k# Q9 x- ^! f0 \$ L【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0 u. d+ P) M) r% j
" o; X+ H" i/ f5 Q! o# a6 ]
' |# r0 p9 p' f' j/ C" H; r" V+ m- k  p6 U3 l0 Z- T; H" {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5 P. \" S$ a) e! M3 W

" U; g1 |" t7 V# ?  l9 x0 l 9 [3 p1 R, a1 }! R3 \5 q) r8 j
0 {( ]( w" ?0 P8 @& x7 X0 B5 P+ p  }) T
【余好洁】
# z/ w0 ^5 S  |. T
0 c  F- l7 a$ f- `% G& T 5 f* B1 K+ a( T/ b0 w

2 z" o7 f) ?- d; K) k他有洁癖。
+ R+ N! `" s" }; Q$ ~: g+ x: [1 W& Y$ U- ~0 s5 ]( A7 i) V$ Y5 ]
* r" t  C3 _, L+ x) @( x

! s4 |$ Y  _- ^4 i* v" N# n% H【宜无子者一】' W; O5 X1 w: k1 @

. K: T. h* C1 ~" ]* g# c4 x ( B8 Y  s) O; q2 q

2 z! ]! G. v" k& i! R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7 Z( j' G* H& P- j1 t

5 K2 R8 H- ~- }' u: e
4 g4 U! t# I- z8 k
* ?* @: j  }& m4 d- W1 N* M【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2 ]9 q8 Y& K/ I: [: `
! u. b9 g  o$ V! f* x
3 g) g5 `5 k2 ]
  g9 _& |6 t4 r% e* A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1 l. `' G7 t& ?7 R

- L" D' _$ a1 u/ r( k8 ?3 f3 Q 0 x& V% g5 F8 p0 p6 p

7 _6 R, e; P2 r*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2 j7 ^" G3 u& M8 s, |

7 g, Y; F' @1 W
9 t7 K$ \% ?& T1 V  i8 @8 b" V$ C  y# t' {) A" |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著他说:
  ]* T- H8 n: Y' y* a# H
5 V  K9 i" h4 L
4 c6 x+ W# B8 V" c+ W' L% @! c  w! r" [3 P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 p* x$ e$ L) ]: _. K
3 _% t' W- z' d$ G0 x
6 }! Q2 y- P- H5 ?) j) [' J  g+ C+ Y, C: f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3 a& }! J$ ~5 Q: [1 Q
. M. H' |4 v8 c
0 \+ e7 R3 P+ ^6 }, p$ ^$ f2 c1 Y: Y1 ?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r& _+ c7 m6 O% Q  d4 E

/ \1 k' H7 J) z5 B1 @7 I  a
8 L6 [( Z- f: ~% M3 A
3 t+ z/ r" D; k) \3 q: N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9 f/ |" S' b7 w" h
/ c" w7 k! \7 H
$ r3 L: D, D0 D  h  T, A2 K0 M" C7 F% ~, b" b( T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D3 u. R' X, J$ M) L
$ _. Z! B  u5 s$ e, P, {. `+ }. e

) D: G- I0 E2 o
) I) Q: Y+ o7 X1 I, l1 t0 Y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 V4 g0 A* i3 [. [) X9 D8 J3 f6 A3 \; }" g2 n$ ]  M
8 g7 n' S! s& g( z  F9 F% T
: m% |4 }# A" k6 y7 T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0 x2 _8 f. Q" c2 Z# p& F) |; I
/ A- \7 Z  ?# g2 u+ l( @

2 w# F8 R, i4 \! D* U/ A8 d- W6 f; N/ F& h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g5 H" t2 H; e& N" C0 a9 c

* w  Y4 `" |$ q! _7 }( [) ^ 5 h6 j( P2 k0 p/ _) J& V" F

( Y7 p* O/ p* a1 M1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躺著睡得舒服,坐著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著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 F) }* J9 U2 T2 A% j1 w
5 U1 V/ y& I% Z& H4 K# ] 1 X3 w: u, ]4 y. a6 [$ b/ r) s

% K4 |& `  S8 I: q4 L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1 |- H( O2 L! |& J% \3 ^
& b: O  `5 ^, i5 y4 i# z 6 P# ?4 N) K6 S- [; G+ H8 e
9 X" Q: U( o& }6 N9 Q% L1 z  Y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c7 P6 q' }; S+ ]. @) r3 y
6 c( v/ X3 u. G8 p" o  m- Z
$ q' R9 n2 u" U9 W
! C1 _2 o, m; ^8 U& e! U- M【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0 _$ z" l& N+ b' `; |
! Q; ?1 {3 o$ i! c & O- \3 v. H1 k) T
* Y! f+ P6 k& ~6 W. X6 u8 F/ K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7 |# x' h  Y7 {+ g. j, j$ q$ l' [: W* u5 [9 O& [* Y

) H6 p( ]3 K6 _2 d, t4 g- h1 i& I( |: S: M" |2 I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5 Z* k0 Z1 j) r1 W: D, {
9 I0 H7 A0 @4 i2 }9 X  `2 v

1 \9 D& I! L" D1 u+ a# G/ ]& H) i! @4 N
这是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 }1 ~5 c) v+ t  i, e) w! z) H( D8 J6 l3 t' m( [
+ h% j$ B# \" b

$ g/ b  B7 v/ l9 B% N“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1 g/ w  d1 ~, y- X0 i) _
9 L) w' Y7 p3 N

/ A" p6 h! D7 B: y. S( J
: X$ |, O7 f+ _1 _2 `# A0 e, f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X2 ~$ o! Q0 z9 `/ k1 b7 E
7 _' ^8 M. i/ m6 @

# c9 s' Y: i% V8 `8 Q
. j) r4 p5 b% I9 c* I8 O1 X1 |- Q【汝今既知非】! i- |' u% m3 P$ I

3 _# u' ?4 K% L- b 5 X- `: {3 i7 @$ X9 U1 |6 I# _! ]% |

/ }6 f0 b4 O" C7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W5 Y( R- X$ \) B8 P2 s) i
  Z& J6 k# s* a) L1 J
; e9 D) C- ?+ w# ~) G+ @

4 j- Q6 }* @8 F+ n7 C( R4 O1 j' U【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 l* T9 C3 y. N+ |" u- w3 Z- s3 K: A# I/ o
& t3 E1 p# k1 k3 |  k% Z$ r; Y
: a4 p0 v' U6 B0 H5 z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_9 E( N$ e/ r. ]* J0 M

1 d5 p$ |% U9 H " y6 T( @+ l# E! a! h

. h3 b" s! U; G; e6 Q8 B【务要积德】
9 ]& z$ {! |: C7 j( W
9 [7 Z2 H# {) U% M( M
- V. K* D% o, }$ X1 p  X- `% t; N  V, ]" ]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 i5 b$ E" s/ S! k+ i' b5 @# k& _
. Y1 B  Y* Z) j6 p( w. \& O ' O( W! U4 a  U( G8 w. o

! R8 X. N0 P/ r! K5 m; z【务要包荒】) m( j8 c; S& t( ^; f4 v5 i

# M' Z# Q% ]3 R6 H$ d1 B ! w9 q% B4 o$ N7 f/ N

& N: `+ O, S8 ^2 O+ g; A/ H/ P; o“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 _1 I+ n( c, a$ `' @+ K7 e+ h& m7 T; Y

  Z- |# `! F8 k! o/ m1 J/ k( V/ |$ @& h8 c& ~$ }
【务要和爱】) a5 k  s( ?& u8 T' {1 s
7 P$ @9 }, i! A! r% A

: b  V  P* B2 I" O. t) a
& g& Y  H! V  U! l1 f& u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6 E2 z: {' A# y2 ~! k+ U, ^& q' o' J" W

, N) O8 ^  S" [! ~3 u, ~. C; M2 B0 w7 d
【务要惜精神】, G' C# K+ j2 i* g

3 c- `4 a, k4 J$ V4 a/ q
0 |0 E: z5 G# A" ]; W( D5 q$ f0 N* }! O3 K2 B6 j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z# R# B4 J) `0 |

0 M3 z+ g) B8 f0 H  {* B * s: i1 g$ g6 I3 T  b: I

6 }) f8 [# i1 E+ C1 M' `' M9 _【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 J7 P/ T  ?, Z; k! Q$ P6 G& F) S8 `

3 [# O% c' d  ?6 _) d/ z# o3 G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 s+ G" X2 C8 Q) `9 k8 `5 h3 a
: q( W; s5 P5 t" s% b- ^ ' E0 u. O( Q/ b2 Q0 }4 S# z& q
$ H: e% z* G, ]- x! c( ]! N+ G1 ~+ W* c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j& J1 N1 ~: U2 H1 Z2 X1 O' r8 p9 i; t

+ d" d6 J, y8 c8 E4 [4 M; s0 Q& x
# u. y- W/ V% Y; c" P9 N/ C( N- j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T' [# [) d* ]9 E! y" |
: m) |) Y: x2 ~" _# w+ A7 v

4 w( x1 ~: \2 c7 x& T: t5 G3 t$ M; ?4 }# x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著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9 t2 P  W' P2 x4 z/ Y6 O, _2 C

- }- ~" W# e# H- v7 R, y; O! K" O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r% c+ o3 @. ^5 `# S, I
9 y- P$ \6 n# x( w& `( A3 D. r
(第四卷)
& P0 N0 Z8 l6 R6 u1 j6 K2 Y1 H) b/ ^7 S

) L# }+ Y' E9 O
0 v: J7 ^* t  |  L$ I% B" r. G净公上人讲述
! m' v8 T& d8 O8 N4 K% l3 Z
1 X! W6 A7 X0 {# J. G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0 _2 E; V$ @/ F& V. T( o* x" P8 b+ g% }. Y- Y- Z) b
6 l6 h+ A$ ^5 {8 w4 K

# A, _, k% Q) \; @ . ~) {" k: j- r) |5 Z

; I3 y$ i) C5 Z- P' u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著看:
- Y) R. }" |: I0 P  k2 b1 I. ~, X6 `1 [+ s% |/ M: D/ S
! T- u/ Q) v1 o4 C; {8 W

8 C- ?9 f: n1 z+ k8 h$ o【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z2 j. Z* Z6 p8 I; S
. |' E# }6 a$ q3 ?4 y- B; P
$ s4 R1 x9 y8 T) S9 ^

' ~$ z- O8 J& F8 f" W7 u+ C0 c3 ?0 C“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 Q+ c. Y& K2 y4 l. j
1 C3 M) R1 N' s3 [7 X4 |: b
3 z5 v9 u1 N/ j

: M/ i: b# h' J! i& n* n, z【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3 c! ~7 [1 Q& X3 l9 V  h0 m2 ~2 j1 ]7 {" k
& @. b2 E8 ~! m+ @8 G, r- L
& ]8 c  h7 K5 c) o  C1 P( T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 y5 d+ s5 |) r6 F& C7 P
6 V  u" \" T1 ~% z0 k

5 J) U, L/ ?# b3 }8 g2 W3 j  q5 N
【自作孽,不可活。】9 {1 l/ n, D/ x' T

4 N6 e& L5 Y* m8 o- {% Q 1 v. i) H8 j' w: c/ V- ^
7 W6 @; Q: v; Z  X+ W1 B# e* t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著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t( C7 [; i* y: X) e, Y

7 _; o6 N" a4 q% m. S0 c% ~# X

' V& u$ j3 ]) x( o: g
% |* B( z1 `2 V* n! y【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 W% G8 r1 ~  i" ]( I! N. t* N& \# u) v) |9 U$ \) R0 ^; e

9 b, v7 o- L) p! ^" ]3 ?
9 k/ R4 o% ?6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 Z. f# U5 Q9 }( ]$ A
, |) e; ~( [# Y* \) \8 b! a- j
' q7 P5 w4 T7 F1 G7 C- }1 a+ T/ Z! |! H; C' g, H; ?+ |8 y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b9 q+ M" n. ^3 G
5 q) f. _5 Z6 ~1 H7 K% s5 V3 I/ l" r
/ S2 {6 U5 i$ T/ ~' ~
# [9 E# W/ a/ l  m! b! l$ I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 W! [" h0 ]0 }; j. r7 N# T
. `$ R; s3 }, ~! d1 u  s" l & x- _: ?/ D# t4 ~
9 J9 P0 W0 `0 r" l
【汝今扩充德性】
$ R# ^  N  ]" R' T/ l1 v
8 O, @2 E3 M& s7 k 0 ^2 Y3 {6 J, V4 q1 z6 F
: X. w: q# j+ o" J
我改过自新。
' A  P! c( Q  f0 F0 ]2 ]) u
4 V. e: n' S% k8 Z
- ?# t( k2 U2 T' K: Y$ G( i* Y7 }" Y' I; W1 v  M  Y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 W! t' o) W8 R3 p! m

% ?' z  Y+ k. _- [
7 U8 l6 M2 I# p  t% W, r5 A" o5 R
6 \, V! g0 F! O* m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1 Q- t0 M7 N" [& R

/ u2 S8 W2 B; T! b6 O+ X8 e6 x
: l6 \0 M: e5 |4 \) R" C9 K" E9 A4 S, V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 O8 f0 P9 J2 D, t, B3 U4 L2 |* G" b  f# m6 ?. @

' O  [9 l9 Y2 d2 Y
5 m) h& P  r1 c' i& q8 A1 I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著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6 H6 i2 n! f2 F8 C8 Q$ q/ _  L

8 S5 Q, A/ U; p6 W* j , Q8 a$ ?) ^0 G& f& F) \

  t2 P- y; H. l2 P0 `: n【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 W5 ?0 M( j" x9 M! Y# g2 D% q" k

7 k5 C6 ^. Q$ M" u" K, d
- L8 s) w1 D+ u; b. q+ G% h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4 x: Y& b3 r; f1 A/ S

6 m; k$ @; p! x# N1 V0 \
, I2 G9 }7 D8 P/ {3 j7 }, ?0 U2 I0 v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 ~! B8 R! w) _2 S
9 z7 P0 K( ^  i, G9 D* O 0 V  U3 S2 m4 m; `1 x
1 a$ A" B$ h: Y5 w  h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8:57 , Processed in 0.0990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